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新版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 ‎1. 古诗文默写。 ‎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⑶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⑸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受中赏;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下赏。‎ ‎⑹民生乃国之本,家安而民乐,这种思想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济世情怀一脉相承。‎ ‎【答案】 (1). ⑴星汉灿烂 (2). ⑵博学而笃志 (3). ⑶弓如霹雳弦惊 (4). ⑷何当共剪西窗烛 (5). ⑸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6). 上书谏寡人者 (7). 能谤讥于市朝, (8). 闻寡人之耳者 (9). ⑹安得广厦千万间, (10).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一般考查根据上下文默写和理解性默写。这里应注意“笃志”“霹雳”“窗”“寡”“谏”“谤讥”“厦”“庇”等字词的书写。‎ 点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注意在平时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媲(pì)美 对称(chèn) 重峦叠障 养精蓄锐 B. 剽(biāo)悍 良莠(yǒu) 莫衷一是 冲耳不闻 C. 憎(zēng)恶 缄(jiān)默 人才辈出 心无旁骛 D. 戏谑(xuè) 着(zháo)落 销声匿迹 走投无路 ‎【答案】C 15‎ ‎3. 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 人生在世,难免不会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与其消极悲观、( ),倒不如抖擞精神、放开手脚,去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抛却心理包袱自然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可以渺小卑微,不被他人( ),但是绝不能失去信心和精神力量。‎ ‎  ⑴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 ‎   怨天尤人 游手好闲 关注 关怀 ‎  ⑵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 ‎ ‎ ‎【答案】⑴怨天尤人 关注 ⑵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难免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或“难免痛苦的经历和体验”) ‎ ‎【解析】试题分析:(1)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及运用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解答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即可。“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游手好闲”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根据语境,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应和“消极悲观”意思相近,和“抖擞精神、放开手脚”意思相反。所以,“怨天尤人”比“游手好闲”适合,第一个括号处应填写“怨天尤人”。“关注”指的是关心重视。“关怀”含有帮助、爱护、照顾的意思(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集体对个人)。因为两个词语的适用对象不同,语境中强调的是“不被他人”,所以,第二个括号处应填写“关注”。 (2)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首先明确病句的错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文中画线句否定不当,应将“不”删去,将句子改为“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 ‎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讲述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在影射当时英俄两国之间的连年战争;《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外,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B.‎ 15‎ ‎ 《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狼》《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 C. 古文标题中表明文体时,“序”一般是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及经过的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说明文体;“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吴广为都尉”中的“都尉”是官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C项“‘说’是一种说明文体”错误。“说”是古代的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助某一故事或事理来说明道理。可叙述,可描写,也可以说明议论,类似于现在的杂文。‎ 点睛: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名著导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要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 ‎【甲】‎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 (选自《墨子•公输》)‎ ‎【乙】‎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5‎ ‎5.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请无/攻宋矣 B.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6.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 ⑴公输盘诎 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⑶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⑷卒廷见相如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间至赵矣 D. ①男有分,女有归 ②毕礼而归之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 ‎ ⑴虽杀臣,不能绝也。 ‎ ‎ ⑵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9. 墨子止楚攻宋,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都表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5. C 6. ⑴通“屈”,理屈,理亏。⑵入侵,侵犯,侵略。⑶拉、牵。⑷终于,最终,最后。 7. B ‎ ‎8. ⑴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⑵不如趁此给他优厚的待遇,让他回赵国,赵王怎么能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呢? ‎ ‎9. (1). 不畏强权、无所畏惧、英勇无畏、镇定自若 (2). 有勇有谋、聪明机智、足智多谋、机智灵活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主要根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此题A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吾请/无攻宋矣;B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D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除了平时注意识记与积累外,在答题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诎”“寇”“引”“卒”的意思。其中“诎”是通假字,需要注意。‎ ‎7.‎ 15‎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等。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A.这里指情趣/意思。B.确实。C.夹杂/抄小路。D.指女子出嫁/使动用法,使……回去。故选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虽”“绝”“因”“遇”“岂”“以”的意思。‎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志趣、才干。此题依据【甲】【乙】两文内容,可以从“不畏强权、足智多谋”两大方面概括墨子和蔺相如的品质。‎ 参考译文:‎ ‎【甲】于是楚王又叫来鲁班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鲁班多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多次抵拒了他的进攻。鲁班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 鲁班受挫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了,但我不说。”‎ 楚王问原因。‎ 墨子回答说:“鲁班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的侵略呢。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 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 15‎ ‎10. 古诗词赏析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 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C. 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答案】C 15‎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项“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错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表现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表现了诗人不甘心消沉,希望能重新得到任用。‎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 ‎⑴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⑵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1. 选文中 “A” “B” 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2.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13. 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答案】11. (1). 保尔·柯察金(保尔) (2). 朱赫来 ‎ ‎12. 钢铁般的意志(意志坚强、顽强的毅力)(答出其中一点1分);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和人民献身) ‎ ‎13. ⑴铁环 ;病痛、伤残的折磨让他丢失工作、生活的能力 ,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的怯懦、精神的痛苦。⑵经历 示例1:保尔在与波兰的战斗中受重伤 ,受英雄形象牛氓的影响,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 。 ‎ 15‎ 示例2:筑路过程中,保尔患病濒临死亡 ,在烈士公墓思考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 。 示例3:保尔失去工作和战斗能力想自杀 ,经过思想斗争,发愤读书,想通过文学重返战斗行列 。 示例4: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 ,坚持学习,开始艰难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 示例5:保尔的书稿丢失 ,在战友的鼓励和邻居的帮助下,重新开始并完成了创作 ‎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根据选文中的“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冻坏的双脚”“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可以判断出选文出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A”“B”两个人物分别是保尔和朱赫来。‎ ‎12. 试题分析: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本题的考查点。选段⑴中写到的工程是由雅尔卡站筑一条窄轨铁路通到伐木场。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扰和疾病的威胁,不过最终还是把路修好了。在修路的过程中,保尔表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他身染重病却坚持工作,直至倒在工作岗位上。根据选段⑵中的“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可以看出保尔具有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精神。‎ ‎13.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结合原著,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并简述名著中的经典情节。根据“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和原著中面对疾病的摧残折磨,保尔想到自己将要失去工作能力,无法为党和人民效力,反而成为革命队伍的累赘,因此想到自杀等情节,可知“铁环”指的是病痛、伤残的折磨让他丢失工作、生活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的怯懦、精神的痛苦。此题还要求叙述保尔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写出保尔与疾病、伤痛、死亡等斗争的情节即可。‎ 阅读文章和图表,完成下列小题。 ‎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15‎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选自《人民日报 》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14.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15. 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16. “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7. 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 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2016年 ‎4.65‎ ‎3.21‎ ‎5.60‎ ‎3.61‎ ‎4.66‎ ‎3.12‎ ‎5.83‎ ‎3.35‎ 15‎ ‎2017年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 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 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 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 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答案】14. 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读书(阅读)需要。 ‎ ‎15. 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 ‎ ‎16. 一方面,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业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17. A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筛选信息的题。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将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概括为: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读书(阅读)需要。‎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5.‎ 1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可知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的思考是: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 ‎16. 试题分析:分析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题干中的“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出现在文章的第六段结尾“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通过阅读该段的上下文,可以将答案锁定在第二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依据第二段的“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第五段的“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和第六段的“‘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可知“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一方面,数字化阅读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错误。根据选文第四段中的“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可知是“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不是选项中的“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所以,A项错误。‎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 野菊花之恋 刘文方 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15‎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露花枝招展的外衣。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它是王者之花。千年以前,夕阳西下的深秋,西风凛冽的古道旁,那个落第秀才黄巢,策马古道内心彷徨之际,忽然阵阵野菊花的幽香扑鼻而来,猛然间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几年后揭竿而起,把偌大的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那个大才女易安居士深有感触。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由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它是越老越有用的花。即使是花儿开败了,它也是自始至终透着清凉的、浓郁的花香。《本草纲目》中对野菊花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野菊花还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因此人们还经常把菊花采撷晾晒后,精选装入枕头,嗅着花香入梦,又在花香之中醒来,神清气爽,美不胜收。它还可以盛开在沸腾的茶水中:‎ 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 立冬之后,风霜雪雨使野菊花鲜艳的色彩逐渐黯淡下来。它义无反顾地融入大地的虚怀,等待中的一场野火,把腐朽的旧皮囊在“噼啪”中化为灰烬。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许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 ‎ (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5月11日,略有改动)‎ ‎18. 请填写出“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 “为之感动”的原因。 ‎ ‎  贫贱但不卑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老越有用。‎ ‎19. 品析语言。 ‎ ‎  ⑴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品析加点词) ‎ ‎  ⑵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赏析句子的修辞效果)‎ 15‎ ‎20. 请写出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1. 请你对文章第一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答案】18. (1). 蓄势而动,厚积薄发(默默无闻、努力生长) (2). 王者 (3). 雅致和悲情 ‎ ‎19. ⑴“逼”是威胁、强迫的意思,用在这里写出了野菊花勇于面对绝境 ,突出了野菊花的倔强和孤傲 ,表达了“我”内心对野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⑵ 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野菊花在沸水中绽放出的美丽姿态 ,以及带给“我”的愉悦、舒畅之感 。 ‎ ‎20. 通过野菊花在冬日里的涅槃和等待,深化了文章主题 ,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生生不息 ,给人以无限的期待和希望 。 ‎ ‎21. 通过描写老树、乌鸦、枝叶、秋风等特定秋景,写出了秋天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特点 ,与下文写野菊花带来的生动和暖意形成对比 ,为下文赞美野菊花做好了铺垫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物描写极具渲染力和感染力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写出‘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的原因”。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这句话,通过阅读文章,发现该句子在文章第二段。题干给出的提示“贫贱但不卑贱”在第三段,“越老越有用”在第七段。所以,可以去四至六段找答案。通过分析发现四至六段的首句“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它是王者之花”正是本题的答案。‎ ‎19. 试题分析:⑴本题考查的是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词语赏析题可以从字词的角度切入,答题时可以采用:点出字词内容,说出字词效果,说出作者情感的思路。本题“逼”是威胁、强迫的意思,用在这里写出了野菊花勇于面对绝境 ,突出了野菊花的倔强和孤傲 ,表达了“我”内心对野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⑵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需要结合语句分析出该修辞的表达效果以及表现的人物的情感。“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菊花在沸水中绽放出的美丽姿态,“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表现了野菊花带给“我”的愉悦、舒畅之感。‎ 点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赏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语等。描写手法主要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语句进行分析,最后明确效果。‎ 15‎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重点语句的含意。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等。分析句子的含意,首先要注意句子的类型,然后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再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此题“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许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是意蕴句,在文章尾段起到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理解这个句子,要抓住关键词“涅槃”“潜滋暗长”“破土而出”“等待”,根据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野菊花在冬日里涅槃、等待,这涅槃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生生不息。这等待给人以无限的期待和希望。‎ ‎21.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对文章第一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接着,对第一段所用手法进行赏析。第一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第一段通过描写老树、乌鸦、枝叶、秋风等特定秋景,写出了秋天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特点。结构上,第一段描写的秋天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特点与下文写野菊花带来的生动和暖意形成对比 ,为下文赞美野菊花做铺垫。手法方面,重点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作文  ‎ ‎22. 题目:这让我难以拒绝 ‎ ‎  要求:①以“这让我难以拒绝”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③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 ‎【答案】这让我难以拒绝 时光静静流淌,在时光的罅隙中婆娑起舞。‎ ‎——题记 风光旖旎,大地散发出一股幽香清新的泥土气息,湖泊上粼波蹁跹,似梦一般轻柔和谐。蓊茸的从草带着馥郁,柳岸边夹着破土而出的嫩芽,娉婷悠远。‎ 雨过天晴的世界,这么美妙,这么阒静,我哪能拒绝?‎ 天气阴阴沉沉的,飘转的云卷成一团团,发出轰鸣响声。天空墨色,低沉得好像要跌落。‎ 我望着窗外,心情又一分悲凉,不幸似乎总是降临我身上,我却无法说“不”。‎ 前几周的考试又是糟糕透了,可是每晚挑灯苦读,执笔奋战的结果为何是如此令人颓丧?家人殷切的希望怎能被我砸碎,我不忍,也做不到……‎ 想到这儿,雾气弥漫,我的眼睛看到一片茫茫,一颗颗冰凉的液珠滴落。我听到它砸在地板那种破碎刺耳的声音。‎ 窗外,雷鸣电闪:窗内,阴雨霏霏。‎ 15‎ 蓦地,整片世界陷入一种墨黑,豆大的雨滴狠狠砸向地面,也砸进了我的心房。嘀嗒嘀嗒的响声,那么刺耳,仿佛针掉落的冰凉。‎ 夏天的雨,来的轰轰烈烈,触不及防,去得如此迅雷之势,令人悄然叹息。‎ 世界恢复清晰,天空依然是我最爱的湛蓝,雨后一抹七彩的风景慢慢爬向天空,好像在对我莞尔一笑,我的心突然明朗起来。‎ 是啊,天晴雨过了,彩虹就走向幸福的天空,没有阴气沉沉的阴天,哪来的狂风暴雨,雨后靓丽的彩虹又从何而来呢?‎ 我怎么能拒绝阴天呢?阴天是彩虹的前期之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就如没有人能轻而易举成功。是的,我不能拒绝如此美丽的风景,所以我不拒绝阴天。‎ 我豁然开朗,我会再继续努力,带着家人的期望,迈着坚定地步履,走向未知的憧憬的未来。‎ 五月,我看见天空笑靥如花,晴朗悠然开遍一地。‎ ‎【解析】试题分析:“这让我难以拒绝”是一个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抓关键词。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有“这”“难以拒绝”“让我”。“这”可以指代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指代情感的附着物,还可以指代某种邀请或要求等。文章中要点明“难以拒绝”的原因是什么?客观的、主观的、对方的、自我的都可能涉及,但要合情合理才好。“让我”这两个字提示本文的叙述主人公是第一人称,是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而且,本人处于被动状态,很为难!还要注意“这让我难以拒绝”的潜台词是可以拒绝、本应拒绝、最好拒绝,但最终还是没有拒绝。‎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难度小,考生要明确写作范围及写作要求,文章的立意和选材可围绕“大题小做,以小见大”。‎ 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