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记叙文阅读
中考记叙文阅读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所以对记叙文的阅读我们不可掉以轻心。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在本章指导 大家阅读分析的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广义的记叙文。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呢?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在各地中考中,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1.整体感知文章或语段(以下统称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②.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③.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根据题材内容,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的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①.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②.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③.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④.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⑤.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文章,归纳主题,属于分析、概括、综合的表述能力的考查。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对比阅读、文章阅读。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合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合义。 这部分内容包括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各种修辞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等。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常见的考查有:辨析词语、选词填空;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和作用。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①.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②.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③.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④.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⑤.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5.熟读基本课文,背诵教材中规定的篇或段,能正确默写。 如何归纳记叙文的中心 知识概说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我们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它的中心意思,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所以,《大纲》要求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具体地说,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在准确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认识详写、略写中心意思的关系,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3.掌握分析、归纳中心意思的一般方法。 复习指路 怎样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如《驿路梨花》,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生命意义》、《同志的信任》等等;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挖荠菜》的开头就点明或暗示了全文的中心,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如《这不是一颗流星》、《枣核》、《春》、《挺进报》等等,分析这类文章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例如《荔枝蜜》中:①"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②"他们(农民)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如果我们找出文中全部的议论抒情句,也就理清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特别是上引的两句已经很清楚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从两部分的鲜明对比中,掌握作者对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对令人窒息的封建教育方式的无比厌恶这一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夜走灵官峡》详写繁忙的工地场景,详写我与小成渝的相遇、对话等等,浓墨重彩正面描写小成渝,侧面烘托成渝的爸爸妈妈(成渝的好品质,正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由此可归纳出本文"表现并歌颂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忘我劳动、一心为公的革命精神"的中心思想.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例如《七根火柴》,必须联系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七根火柴的巨大作用和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概括出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革命品格这一中心思想。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又离不开描写,学生对描写这种表达手法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常常把描写的内容与作用相混淆。现根据初中部分课文谈谈我个人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一面》中第5段“门外,细雨烟似的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驿路梨花》中的开头部分“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向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句话写出了山高、山大,同人物当时反映出当时人物焦急的心情。 又如该篇课文第六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优美的景物衬托出人物愉悦、轻松的心境。 三、展示人物性格 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①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 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烈日下的景物描写和暴雨中的景物描则展现祥子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同样的悲惨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故事主题。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听潮》中大海上遗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嵌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表现作者对静谧的大海的赞美。 散文阅读指导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文章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散文阅读常见题型 (一)整体感知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例1:02年中考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第一题这样问:“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的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此题的第一问侧重于对写什么即内容的考察,作者说要修建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它们各自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从文中你不难发现并提取信息。第二问侧重于对为什么写的考察,通读全文,在文末具体写完这三间小屋后,较集中的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例2:03年中考题《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的第一题这样问:“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对未来孩子的希望。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此题的第一句话实际已告诉我们本文的写作目的。问题是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从文中清晰的结构中不难逐条提出所要的信息。 例3:03年模拟中《智慧的美丽》一文的第一题这样问:“标题是《智慧的美丽》,美丽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此题针对标题设问,实际也是整体感知中的感知写作意图。本文赞美的是“智慧的美丽”,实际上赞美的是小伙子对父母的孝顺、对妹妹的体贴以及回答问题时的冷静和自信。那么,美丽也应指此。而这个信息文中也可提取。 例4:文章《人生如瓶》的第一题这样问:“作者把人生比作瓶,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此题明显在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意图,在文末不难找到答案。 (二)基础知识及运用 1.语音:侧重考察多音字,受偏旁、方言影响易读错的字。 2.汉字的正确书写。 3.语境下,同义词、反义词(成语)的运用。 4.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运用。 应认识到并识别出对同义词、反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考察。 例1.2002年中考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一题:“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 ),对生命的()。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 ),对卑劣的( )。” (慈爱 珍爱 憎恶 蔑视) 例2.“是的,我们的人生之瓶,装满着欲望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操劳,当然无法容纳安宁与祥和;塞满了无穷无尽的浮躁与烦恼,( )与()当然被驱逐的无影无踪。” (安静 快乐) (三)八大修辞极其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四)仿写句子 要求:句式与例句相同,修辞与例句相同,语法与例句接近,句意与例句接近。 例如:03年中考题《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1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分析:句式应保留: 你的( )要如( )般( ),你的()要像( )一样();仿句依然要运用比喻修辞,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句意上应表现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你的面容要如阳光般灿烂,你的话语要像春风一样温暖。 (五)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可拆词为字,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读上下文,寻找线索,推知语境义。 例1、“《开心辞典》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一句中“煽情”一词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作用:应先理解一下该词的本意及语境义,再分析一下该词在语言等方面达到的效果和好处。 例2、03年中考题《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一题,“理想锻造你的气质”一句中“锻造”一词的好处是什么? (六)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 03年中考题《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一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七)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针对某些段落,自拟题目并作答的题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语言入手命题,答案并要求正确。 可以拟的题目包括: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仿、续写句子;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概括段意;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注意: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视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例如: 02年中考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一题这样问:“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十)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往往是阅读题的压卷题,也是必考题型。它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的要求。一般以启示感悟和对作者感情、观点进行评价为常考题型。 例1、 02年中考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最后一题这样问:“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你都同意吗?请就一个方面,写一段话,举例说说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例2、03年中考题《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例3、 03年模拟中《智慧的美丽》一文的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在思想认识上你受到怎样的启发?请简要地说一说。” 整体感悟题应审清题目要求,分清考察哪种题型。启示应从原文引出;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给他。 拿到考题可逐一分析考题的题型,对号入座,有的放矢的回答。避免答题的盲目性。 例1 :2002年中考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试题: 11.“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的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此题题型为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及文章的写作意图。 12.依据对文意和句式的理解,请在文中空缺的甲、乙、丙、丁处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双音节词。 甲:﹝ ﹞ 乙﹝ ﹞ 丙﹝ ﹞ 丁﹝ ﹞ 此题题型为近义词、反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的理解与运用。 13.读到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此题考察题型为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第七段末有个“鸠占鹊巢”,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从文中看,“鹊”指什么?“鸠”指什么? “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此题考察题型为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可根据上下文寻找线索。 15.理解第十段中加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关内容,重新造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 ),却( )( )。 本题考察题型为仿写句子。 16.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你都同意吗?请就一个方面,写一段话,举例说说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本题考察题型为整体感悟题的评价题。 例2.2003年中考题《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的试题。 11.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对未来孩子的希望。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此题题型为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及文章的写作意图。 12.“理想锻造你的气质”一句中“锻造”一词的好处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此题题型为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13.文章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此题题型为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14.联系上下文,不改变原意,仿照例句,补全下面的句子。 例句: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此题题型为仿写句子。 15.阅读文章第五段,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答案。 此题题型为自拟题目并作答。 16.“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此题题型为整体感知的感悟题。 八年级第二单元阅读指导——人物描写 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普通人的一般叙事性记叙文。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且常常辅之以描写。在记叙文中,叙述与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方式缺一不可。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阅读时注意到这一点,对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都会有很大的作用。主要的人物描写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一.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的作用不只是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阿长与<山海经>》,“身材生得很高大”,“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既表现阿长的外形特点,又刻画了一个坏毛病多,不拘小节的形象。 二.语言描写。 是指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使读者“闻其声而知其人”。《背影》一文“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几句语言描写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阅读实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老王。 2.与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 3.请从肖像描写的角度,在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一个类似的人物描写的句子。 答案提示:1.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表现老王那骨瘦如柴、身体虚弱、病得奄奄一息的样子 2.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3.略 三.动作描写 就是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因为行动本身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高尔基曾经说过:“为了使艺术作品有教育、说服的力量,必须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少说话。”动作描写不仅要写人物的一系列动作,而且要注意一些细节的描写。《背影》写“父亲”爬月台时的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是一个感动作者,感动读者的背影!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阅读实例: 一袋烟快抽完了,父亲叫我站起来。他慢慢地蹲下身,用手拍拍大树,把头凑近松树,“海”了一声.使劲抱起松树扛到自己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展着腿部,我觉得他佝偻的身躯在夕阳的余辉中一点一点地凝聚着力量,一点一点地高大。还剩的一口旱烟吐了出来,笼罩在他的头上,悠悠地在空中扩散。 1.文段第主要通过_________描写,细致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2.画“——”线的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A.“我”看到了父亲在夕阳余辉下渐渐高大的身影,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过去从未看到过这样动人的情景 B.“我”看到了父亲为“我”承担重任的高大身影,感到了父亲对“我”的挚爱 C.“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在生活中不屈不挠的性格,看到父亲充满力量的形象 答案提示:1.动作2.B 四.心理描写。 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心理活动的描写,旨在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阅读实例: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联系上下文,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 2.当阿长把《山海经》买来给“我”时,我的心理活动是: 3.“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 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请到图书馆查阅《山海经》联系自身感受,想想为何童年的鲁迅这么深爱它? 答案提示:1.画线句就是“我”的心理活动描写,“霹雳”的比喻和“震悚”的心理,说明了“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的打动了。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2.由震惊到敬意,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对阿长说的话有创意即可 3.“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4.语句通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 每天吃过午饭,总有孩子的(xī) 闹欢笑声在隔壁院子里响起。那是我的新邻居索尼亚在同她的三个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我有午休的习惯,他们欢呼的声音,每每将我从 美梦中惊醒。有时,我也会好奇地将头伸出院墙观看。 索尼亚正在给其中大一点的女孩蒙眼睛,她一边系纱巾,一边喊:“杰瑞、迈克,你们都藏好了没有?”两个小男孩儿的声音就从院子的另一头传来:“我们都准备好了。”索尼亚又小声地叮嘱身边这个女孩:“琳达,你可不准偷看哦!”琳达脆生生地回答:“妈妈,我没偷看。” “索尼亚将琳达轻轻地往前一推,说:“好了,你现在就去抓住那两个小家伙吧!”琳达小心地迈开了步子,抬起双手,摸索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索尼亚则远远地站在后面进行指挥:“琳达,小心!那里是台阶。注意!你的左边是公路,右边是商场,再过去就是电影院了。前边左转,很好,你已经到学校了。现在,杰瑞站在公路边上,迈克蹲在商场附近。琳达,你只要往后一点就可以捉住他们了。”琳达转身,果然就捉住了迈克,很快又捉住了杰瑞。这时,院子里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欢笑声。然后,索尼亚又用纱巾蒙住杰瑞的眼睛,让他去抓琳达和迈克。 我觉得吃惊,这样捉谜藏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要知道,那宽(chăng) 的院子里其实空无一物,而索尼亚所说的商场、公路、电影院和学校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出于好奇,也因为他们这样的玩闹实在是打搅了我的睡眠,我决定去拜访一下这位新邻居。我心里盘算着,如果她能答应每天中午都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我很乐意为他们支付门票钱。 我敲开了索尼亚的院门,表达了想请孩子们去看电影的意愿。我的视线不经意间越过了索尼亚的肩膀,看到她身后院子里横七竖八画满了线条,三个孩子在线条构成的奇怪图形里玩得正起劲。 “哦,看电影?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是乔克叔叔,他说要请你们去看电影。”索尼亚向孩子们介绍我。尽管看上去索尼亚很热情,但她好像对我的邀请并不感兴趣。趁着孩 子们玩得入迷,她向我眨眼睛,示意我随她走到一边说话。她告诉我,这三个孩子是她从孤儿院里领出来的。由于担心邻居的孩子对他们不友好。也怕人们知道孩子的身世后对他们有偏见,她跟先生才决定迁居到此。“喏,在这里我们就你一个安静的邻居。”她对我笑得很友善。她说最近她正在以捉迷藏的方式,教孩子们如何在这个小区里生活,如何独自去上学。这时我才恍然大悟,院子里画的原来就是这个小区的地图。“不瞒你说,现在,琳达已经能够独自一人往返于海德学校了。”索尼亚说起来十分骄傲。“海德?你的意思是……琳达她是盲童?”我非常吃惊,因为海德是附近一所有名的盲人学校。索尼亚点了点头,补充说:“不仅是她,杰瑞与迈克也快要入学了。”她招呼着孩子们过来。三个孩子摸索着慢慢走到她身边,拽着她的手叽叽喳喳地问:“妈妈,妈妈,看电影有捉迷藏好玩吗?”索尼亚对我一笑,说:“这个,我们还是请你们的乔克叔叔来回答吧。”我突然被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感染,觉得自己很对不起这些孩子。我抚摸着他们的头,看着他们仰望着的无忧无虑的眼神,高声说:“当然没有,有什么能捉迷藏更好玩呢?”当我走出索尼亚家的院门时,我轻声对索尼亚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情况是这样的。但我还是想问一个问题:既然孩子们什么也看不见,在捉迷藏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给他们用纱巾蒙上眼睛呢?”索尼亚认真地说:“ 。 选文有改动) 18.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xī) 闹 ②宽(chăng) 19.“我”决定拜访新邻居的原因是什么? 答: 20.“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21.“我突然被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感染,觉得自己很对不起这些孩子。”“我”为什么会产 生这种心理?(3分)。 。 答: 22.对于孩子们的提问,“我”高声回答:“当然没有,有什么能比捉迷藏更好玩呢?”“我” 为什么这样回答?(3分) 答: 2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对索尼亚这个人物作一评价。(3分) 答: 24.文章结尾,对于“我”提出的问题,索尼亚作了认真的回答。请你补写出索尼亚要说 的话。(3分) 答: 25.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对索尼亚和三个盲童说的—句话分别是什么?(4分) 答:对索尼亚说: 对三个盲童说: (十二)河北省试验区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我看到了一条河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 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带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回家。虽然那次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学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乔姑父一起在德文郡(dù) 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先令是英国旧币,10先令相当于半个英镑)。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我最多只能挥舞着手臂,脚在水里跳来跳去。 “没关系,里克,” 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起身,把行李装上车,早早地启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汽车一辆接一辆,慢吞吞地往前开。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一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路边的草地上。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试一次游泳。” “可我们不是要抓紧时间赶路吗?”温迪姑姑抱怨说,“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程呢!” “温迪,给小家伙一次机会嘛,”朱迪斯姑姑说,“反正输的也是我的10先令。”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我不敢停步,怕大人们改变主意。但离水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妹妹琳蒂、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和乔姑父都站在岸边看我的表演。女士们身着法兰绒衣裙,绅士们穿着休闲夹克,打着领带。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jì) 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微笑。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了下去。但是好景不长,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了水面。我深吸了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要赢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仍然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成功了,我能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见大家拍手欢呼的声音。等我终于游回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荨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没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地拥抱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选文有改动) 19.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dù) 假 ②一如(jì) 往 20.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答: 21.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3分) 答: 22.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个片断”记忆犹新? (3分) 答: 2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3分) ①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②我很冷,浑身是泥,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答: 24.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3分) 答: 25.你对文章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看法?请说出理由。(3分) 答: 妹妹扮演的角色 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因为我的角色!” 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道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摇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边成主角。 6.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下表。(2分) 时间 报名时 定角色那天 排练时 排练归来 神情态度 热情万丈 很投入 7.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3分) 8.第5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的谈话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9.第13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主角”有何含义?“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10.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让“我”40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长辈的引导?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十四)河南省(实验区二) ①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②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问起一些关于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张却没有声音。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③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作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a眼圈红了。 ④ 出发的那天下起了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到达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也已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⑤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⑥第二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b眼圈红红的。 ⑦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再嚼干涩难咽的馒头,使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⑧回来之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 后来,这个女孩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⑨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9.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2分) 10.第③段a处和第⑥段b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女孩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分) a.眼圈红了: b.眼圈红红的: 11.第⑤段中“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一句表明了同学们怎样的用意?(2分) 12.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分) 13.这篇文章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3分) (十五)湖南省郴州市课改区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她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他们都叫他阳光。 ○11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12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13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14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15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16他一下子怔住了。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8.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答: 19.第○2○4○8○9段中的“一拐一拐”共出现了四次,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孩子;二是 。 20.认真揣摩文章标题,说说它的含义是什么? 答: (八)湛江市 阅读(赌》一文,回答11—14题。(15分) ①一个暴君,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宁。 ②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你!”哲A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 ③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说:“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他指着暴君说:“你一吵闹,我就痛苦难忍。,’他又指着哲人说:“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后,上帝建议他们一同穿过沙漠,不带任何补给。谁活着出来,谁就是王者。暴君骂骂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厮杀、搏斗生涯使他藐视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见任何异样。 ④开始的两天,暴君一鼓作气,遥遥领先。他计算过:骑骆驼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劲,估计5天足矣。哲人并不知道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死了,他就去见上帝;如果活着,他就去云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当车,只是偶尔考虑一下前进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远远看见沙漠上有个小黑点。渐渐走近,发现是暴君。那时暴君又热又累又饿,不堪重负,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坐在沙丘上。看见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与哲人一块前进。哲人一直不说话,世界很静,只听见脚踩沙子的沙沙声。暴君终于忍不住了:“你,不渴吗?’’哲人笑笑。暴君又问:“你,不饿吗?”哲人笑笑。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恼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无聊吗?’’哲人笑笑。又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说:“若有剑,我会立刻杀你!” ⑥第四天,两人都有些垮了,走得《艮艰难。暴君一路咕咕哝哝,像是与哲人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哲人脸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旧。沙漠越来越静了。 ⑦第五天,暴君远远落后了,他的精神已处于半失常状态,胡言乱语着。静默的沙漠对于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腾、喧嚣。哲人也极端疲惫,难以支撑,但 他依然移动脚步,没有停歇,像宇宙一样空旷、自由。 ⑧第六天,暴君在癫狂中迷失方向,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虚弱得栽倒,但方向感还在,他爬啊爬啊…… ⑨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 11.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暴君和哲人的形象。请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4分) 答:暴君: 哲人: 12.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过程,请用三个词或短语将这一过程概述完整。(3分) 答:一鼓作气 癫狂失常 13、试分析标题“赌”的含义。(4分) 答: 14、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4分) 答: (九)广西百色市 阅读郑俊甫的《名师》回答9一12题。(11分) 学校请了一位名师给我们班上一节课。第二天早上8点整,名师准时出现在教室里。他 三十来岁,人长得清清瘦瘦,个子也不高,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大英俊的形象。 开课后,名师先来了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等会儿,我讲课的时候,如果我讲得不对的地方,只管提,我这个人脸皮厚,大家不要担心我找不到地缝去钻。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可以随时举手,我的话也不是金口玉言,打断了也不用赔钱。如果你觉得我讲得不够好,可以看点儿闲书,也可以打瞌睡。不过我要提醒大家,尽量不要交头接耳,以免吵醒那些打瞌睡的同学。废话完了,言归正传……” 我在心中给这位名师的亮相打起了分,但分数不高。老师在学生面前就该树立起师威,怎 么能这样嘻嘻哈哈呢? 名师没有带教案,手里只捏着一支粉笔,却把课讲得言辞活泼,生动有趣,章法分明。讲课间隙,还不时地穿插些互动游戏,让我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始终没有出现看闲书和睡觉的现象。 临近下课的时候,名师又别出心裁点了几名学生,让他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被点的学生 都很兴奋,先报自己的名字,再讲收获的一二三。点到王旃的时候,出了一点儿意外。王旃没 有老老实实报自己的名字,而是兀自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王旃”两个字,然后一脸坏坏的笑望着名师,说,“老师,这就是我的名字。” 王旃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也不知道他的爸爸从汉语大词典的哪个旮旯里翻出了这么一 个字,有好几次王旃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不少初上讲台的老师下不了台。这道难题我们的班主 任也碰过,不过他没让王旃得逞,因为这一损招,班主任让他在教室后面站了整整一堂课。 现在轮到这位倒霉的名师了。名师看看黑板上的字,又看看王旃,温和地说:“比脑筋急转弯还难呢。不过我也要行使一下我的权利,哪位同学愿意帮我念一下?” 没有人搭腔,大家都屏息静气。 “好……”名师转向王旃说,“这位同学,你的名字起得不错。不过老师很惭愧,这个字我也不认识,你能告诉我吗?” 名师的回答让王旃一愣,也让班上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愣。迟疑了一下,王旃回答:“王旃(zhān)。旃的意思是红色的曲柄旗。” “嘿,寓意不错。”名师伸出了拇指,“谢谢你今天教了我一个字,你便是我的一字之师了。” 说完,名师低下头向王旃鞠了一躬。 这大大出乎王旃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片刻的宁静之后,教室里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6年第12期,文字有改动) 9.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 B.对于王旃的“恶作剧”,“名师”没有训斥,反而拜他为一字之师,体现了“名师”谦逊为怀的做人态度。 C.潮水般的掌声是对“名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充分肯定。 D.不认得“旃”字是“名师”这节课的败笔。 10.当“名师”请同学帮念“旃”字时,结果是“没有人搭腔。大家都屏息静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11.你觉得文中这位“名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3分) 答: 。 12.文中“名师”对待学问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