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A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A卷

重庆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A卷)‎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项是( )(3分)‎ A.人生如花开般绚烂,这也许是智求,但即使不尽华美,也可以自然纯粹(cuì)。 ‎ B.险恶严峻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古时巴人棱(líng)角分明顽强坚韧的性格。‎ C.茶香隽永,寓意东方的含著内敛(liǎn);酒香四溢,暗合西方的热烈奔放。‎ D.我们不应被人工智能时代的洪流裹挟(xié),而应抓住一切带有创造元素的机会。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喧器 祭祀 销声匿迹 来势汹汹 B.选聘 蹂蔺 妄自菲薄 怡笑大方 C.震撼 谬论 玲珑剔透 沧海桑田 D.强悍 徘徊 骇人听闻 娇揉造作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项是( )(3分)‎ A.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为主题的诗,那片伫立千年的芦苇,见证了远古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B.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 C.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在博物馆里,处处是珍品,步步是文化,那些流逝着历史智慧的文物,让人惊叹不已。 D.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家族文化。美好家风的形成是漫长的,不可能一气呵成。‎ ‎4.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项是( )(3分)‎ ‎①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 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③例如,英国曾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④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⑤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高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A.④②①⑤③ B.①②③⑤④ C.④①②③⑤ D.①②⑤③④‎ ‎5.参照示例,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要求:表意清楚,用上修辞,句式不限。(4 分)‎ 示例:讲台 ‎ 讲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洁白的粉笔,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耕耘着智慧和希望。‎ 备选词语:窗台 操场 林荫小道 ‎6.名著阅读(6分)‎ ‎⑴以下文字是对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2 分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 宁愿生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 ,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 》里。‎ ‎⑵《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 分)‎ ‎7.综合性学习(8分 近视是中学生绕不开的话题,为此,初三·1班将开展“未来之光——护眼行动”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请你调查]‎ ‎ (1)围绕本次活动主题,我们准备对初三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请你为问卷设计两个问题。(4 分)‎ ‎ [请你转述]‎ ‎(2)班主任王老师对金晶同学说:“我们班想举办一次‘眼健康科普讲座’,听说你的邻居李叔叔是眼科专家,我想邀请他后天下午两点半到班上来做这次讲座,你问问他能来吗?”‎ 第二天,金晶应该怎样向李叔叔转述王老师的话? (4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 ‎8.默写填空(10分,毎空1分)‎ ‎ (1)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述而》)‎ ‎(2) ,长河落日圆。(王维 《使至塞上》)‎ ‎(3) ,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准》)‎ ‎(6)我报路上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⑺陆游《游山西村》“ , ”一句暗含人生哲理同时他表明了诗人虽遇控折,却心存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 (8)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終于到达山巅。极目远眺,千山万壑尽收眼底,我顿生“ , ”之感。(请在《登飞来峰》《望岳》《黄鹤楼》中选取最恰当的一句作答)‎ ‎ (二)阅读《小石潭记》,完成9-12题。 (15分)‎ ‎ 小石潭记 ‎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加点的司珸。(4分)‎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⑶俶尔远逝( ) ⑷以其境过清(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3 分)‎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12.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4分)‎ ‎ [链接材料]‎ 仆⑴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⑵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⑶一遇和景⑷,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⑴仆:对自己的谦称。⑵已:过一会儿。⑶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⑷和景:温暖的日光。‎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3-17题。(22分)‎ ‎ 一把老钥匙 ‎ 王举芳 ‎ ⑴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 ‎  ⑵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 ‎  ⑶“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 ‎  ⑷“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 ‎  ⑸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 ‎  ⑹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 ‎  ⑺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 ‎  ⑻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 ‎  ⑼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 ‎⑽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 ‎⑾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  ⑿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 ‎  ⒀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 ‎  ⒁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 ‎  ⒂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 ‎  ⒃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 ‎  ⒄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 13.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3分)‎ 母亲寻找钥匙一一( ① )——( ② )一一陪母亲回老宅——( ③ )‎ ‎14.阅读第⑼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4分) 15.理解文中第⑷段画线语句的含义。(4分)‎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16.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5分)‎ ‎17.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二)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8-21题,(18分) ‎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 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动,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嗜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 【文本二】‎ ‎ 2017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 ××省中小学劳动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 调查项目 统计数据 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 很有必要 没有瞎耽误工夫 无所谓讨论 ‎10%‎ ‎16%‎ ‎71%‎ 学校劳动教育违约开设情况 开设了 未开设 不清楚 ‎33%‎ ‎33%‎ ‎34%‎ 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 是 否 不清楚 ‎3%‎ ‎7%‎ ‎18%‎ ‎【文本三】‎ ‎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 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普指出,“劳动水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幸福的基础” 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 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技育婴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④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⑤劳动教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有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市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关、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 ‎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婴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1日有删改) ‎ ‎ 18.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文本三第③⑤段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4分) A.文本一的第二段列出了有关劳动的种种现象,意在引起大家对劳动教育的关注。 B.“家长2”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C.要增长青少年的劳动知识和见识,主要靠社会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 D.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劳动创造中才能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 ‎ 19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差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作答。(4分)‎ ‎ 20.请写出文本三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 21.针对文本中“家长4”关于劳动教育的看法,请运用文本三的相关内容予以反驳。(6分)四、写作(55分)‎ ‎ 2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⑴多一点兴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一点欣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多一点执着让我们的步代更加坚定;多一点担当,让我们的脊梁更加挺拔……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题目:多一点 ‎ ‎ ⑵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初一男孩儿李仁志在《少年说》节目上,有关妈妈的告白引发了现众的“集体泪崩”‎ ‎“我的妈妈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她就是一名外卖配送员——“这个13岁的孩子,没有躲闪,没有犹豫,大方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妈妈的职业。“妈妈工作十分辛苦,无论是风吹雨打都要按时按点派送。但有时还会遭到客人无理取闹,甚至面临建恶意差评,尽管如此,妈妈依然对我说:“无理取闹的人只是少数,生活里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 重庆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A卷)‎ ‎【参考答案】‎ ‎ 1.B (léng)‎ ‎2.C(A喧嚣B蹂躏D矫揉造作) ‎ ‎3.D(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也指一件事接连不断的完成。在这里形容家风的形成不能一气呵成。不准确。) 4.A(首先通过确定第一句话,只能是第四句。所以排除B、D选项。第2话只能放到1句前面,所以选择A选项。) 5.示例:操场一操场是一方广阔的天地,如同一个讲台,供同学在其中尽情的挥洒青春。解析:注意题干中要求选择一个词汇,同时使用修辞手法。句式不限,表意清晰,除此之外示例中的事物都围绕所选词汇,不要偏离。) 6.⑴迎神赛会 《五猖会》⑵示例:《琐记》:衍太太ぬ怂恿患“我”去偸母亲的手饰变卖,“我” 并没有听从,然而却出现了关于“我”偷家里家东西卖钱的流言,“我”心里十分恼怒,这件事表现出衍太太是一个表里不一、用心阴险的人。(解析:主要考察学生对《朝花夕拾》的记忆与理解。(1)题中,从“生重病”“扮犯人“等词语中可看出所选篇目为《五猖会》。那么“盛事”就是迎神赛会。(2)题中。衍太太的形象主要在表里不一、用心阴险、狡猾奸诈等。结合其体事例分析即可。) 7.⑴第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作为班级中患近视的同学大概占比有多少呢?第二个问题:请问同学。你们平时有了解过正确的用眼和呵护方法吗?⑵示例:李叔叔你好,我是您的邻居金晶。现在我们学校初三1班想举办一次“眼健康科普讲座”,向同学们宣传正确的用眼护眼知识,听闻您是一名眼科专家,特委托我邀请您为我们进行科普讲解,时间是明天下午2点30分,请问您有时间吗?(解析:⑴题注意题干要求,主要是近视相关,同时询问同学需要注意称呼;⑵题注意语言得体,需要表达出活动的目的,时间,活动举办的意义,同时注意称呼,特别是材料中老师表达的时间是 “后天”,而邀请时间是发生在 “第二天”,考察学生对材料中细节的关注。)‎ ‎8.⑴于我如浮云⑵大漠孤烟直⑶何当共剪西窗烛⑷怀旧空吟闻笛赋⑸隔江犹唱后庭花⑹学诗谩有惊人句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9.可:大约 佁然:呆呆的样子 俶尔:忽然 清:凄清 ‎10. (1)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两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 ‎11.D(解析:“斗折蛇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表现溪水的曲折蜿蜓。 )‎ ‎12. (1)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 (2)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解析:分析这道题需结合柳宗元被贬的背景。小石源记主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柳宋元被贬后内心的压抑。欲抑先扬,同时结合材料得出对统治者的不满,结合具体语句作答即可。)‎ ‎13.弟弟卖掉老宅;三婶买下老宅;母亲保管钥匙(解析:结合文中时间点分段,按照给定的事例进行前后的划分,寻找事件。同时参考事例进行总结即可。)‎ ‎14. 解析:我和弟弟尖掉了老宅;害怕老宅不再是母亲记忆中的老宅;‎ ‎15.解析:这里的齿痕指的是老宅钥匙的齿痕,打开岁月的珍藏指的是对老屋的回忆。老屋钥匙上的齿痕,就像一把记忆的开关钥匙,拿到手里,就会唤起对老屋的记忆和家的归属感。 ‎ ‎16. 善良、淳朴、真诚。三婶买了老宅并把钥匙交给了我们,体现了她的善良;三婶一直保存着自己老宅家的钥匙,写出了她的淳朴。三婶对母亲一直真诚相待,体现了她的真诚。 17.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对母亲的愧疚。 对三婶的感激:对根的寻找 ‎ ‎18题: C.文本三中说.“劳动教育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强调的是劳动教育,并非是社会劳动实践。故C选项错误 ‎19. (1)家长原因:更多的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只注服学习教育,从面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劳动锻炼。 (2)学生原因: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主动性,对劳动课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的 (3)学校原因:很多学校对劳动课的开设不够承视,大多学校认为劳动课程没有必要作为考核科目(解析:文本一主要体现出家长原因,分别描述了不同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不同看法文本二主要体现了学生原因、学校原因,通过图表进行分析)‎ ‎20.引用论证引用了马卡连柯的话,有力的说明了劳动教育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以及引用论证。具体结合语境分析知道,这里引用了马卡连柯指出的一句话。使其更有说服力,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基础性。)‎ ‎ 21.劳动教育对于奠基孩子的幸福人生,全面发展,生活实践以及未索賤划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一个孩子婴有出息.光是看学习成绩。还爱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着没有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等优良品质。也是庸才而已。第二,出息成才,不光是靠学习成績。还有生产技能,职业意识等实践能力。缺乏这些,无异于纸上读兵,误人误己。第三。出息成才,还需爱一个强健的体魄,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综上所述,要成长成才。得得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行。因此,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李传鹏输入解析,首先,我们看家长4的观点。可以提炼出两个信息,第一,学习好就有出息。第二,劳动教育不重型。题目爱求我们反驳。答题就要表达出:劳动教育重要而且只有学习好并非能出息。)‎ ‎ 四、作文略。‎ ‎2019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B卷)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 ‎ 1.(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把伞,是开在雨中的一朵花;两把伞,就是顺水携行的一枝并蒂.(dì)莲。   ‎ B.黄昏,漫步林间,常常被一树鸟声,一地落叶,一缕清香绊. (bàn)住脚步。   ‎ C.初夏,栀子花开,蝶儿翩飞,翠绿的藤蔓也按捺.(nài)不住爬上白墙的冲动。   ‎ D.踏着熟悉的林荫道,逝去的日子在眼前流动,往事历历,不觉湿了眼眶.( kuàng)。  ‎ ‎【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按捺”中的“捺”应读作“nà”; 故选:C。  ‎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多音字,这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确定。特别要注意形声字不读声旁的字,如“捺”不能读成“奈”‎ 的读音。要做好这类题目,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一些特殊字的读法。  ‎ ‎2.(3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驯良  潮汛  文质彬彬  眼花瞭乱   ‎ B.贻误  忠贞  沁人心脾  鬼鬼祟祟  ‎ C.粗拙  竣工  通霄达旦  辗转反侧  ‎ D.褒奖  揉躏  张惶失措  千钧一发  ‎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 ‎【解答】A.有误,“眼花瞭乱”的“瞭”应为“缭”; B.正确;  C.有误,“通霄达旦”的“霄”应为“宵”;  D.有误,“揉躏”的“揉”应为“蹂”,“张惶失措”的“惶”应为“皇”。    第11页(共30页)    故选:B。  ‎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秋风萧瑟,孤独的老屋,寂寞的院子,断壁残垣,枯枝萎叶,一地狼藉。   ‎ B.伴着几声鸟鸣踏进林子,几缕阳光从枝叶间洒落,清晨的林间静谧而美好。  ‎ C.夜幕下,城市的霓虹灯照亮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也照亮了鳞次栉比的街道。  ‎ D.保持消防安全通道畅通,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部分居民不以为意,照旧乱停乱放。  ‎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词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词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 ‎【解答】ABD.使用恰当;  C.使用不恰当,“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不能用来形容街道。 故选:C。  ‎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 ‎4.(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哲学,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儿童,一个直接简单的群体。这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因此,不少思想家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 ‎①不少大人都对哲学退避三舍,小孩子就更没办法学。  ‎ ‎②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爱智慧”的天性。  ‎ ‎③因此,不少人初听到“儿童哲学”这个名词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 ‎ 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大多数对世界司空见惯、冷漠麻木的成人相比,儿童离哲学要近得多。  ‎ ‎⑤实际上,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 ‎ ‎ A.③①⑤②④  B.⑤②③①④  C.⑤④②①③  D.③①②⑤④  ‎ ‎【分析】此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需要细读文段,仔细回答。 ‎ ‎【解答】阅读文段可知,此题有关“儿童与哲学”的文段。①句承接“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首先指出“儿童哲学”,引出下文,故置于首位。①句举出人们对哲学的错误认识,⑤句从哲学的本义入手,阐述对哲学的理解。②句“而”是提示性信息,儿童“充满好奇心、爱提问”正体现“爱智慧”的天性。④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信息点,对以上文句进行总结。所以正确顺序应为:③①⑤②④。 故选:A。  ‎ ‎【点评】解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如:①句总领文段,④句总结。   ‎ ‎5.(4分)请参照画线部分,再补写两个句子。要求能从不同角度揭示“关怀”的内涵,表送具体形象。         ‎ ‎   什么是关怀?在我的字典里,关怀是这样的:它有斗朵,听到叹息和悲伤;  它有眼睛  , 看到痛苦和绝望   ;它有手,拥抱凄冷与孤独; 它有嘴  ,  说出温暧与疼爱  。  ‎ ‎【分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补写要看示例,续写要把握好语境,改写要注意变化。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前言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  ‎ ‎【解答】此句补写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如句子要用拟人化表达手法,将“关怀”作形象化描述;二是注意句式特点,如可用“它有……,(动词)……与(和)……”的形式。 答案:它有眼睛,看到痛苦和绝望;它有嘴,说出温暧与疼爱。  ‎ ‎【点评】做此题一定要把握仿写句子的基本要求: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2、句式要统一。3、修辞要相同。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 ‎6.(6分)名著阅读  ‎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无常》里讲到作者在故乡看大戏,戏里的无常颇具人情味。阿嫂死了儿子,十分悲伤,无常同情阿嫂,放其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阎王捆打四十。  ‎ B.“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鲁迅第一次在日本的同乡会看到的范爱农,当时两人因志趣相投,结为好友。  ‎ C.《昆虫记》一书中,法布尔用生动活泼、轻松诙谐的笔调,让笔下的虫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尊重。    第13页(共30页)    ‎ D.《昆虫记》中法布尔没采用解剖法,而是采取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昆虫世界。  ‎ ‎(2)《朝花夕拾》里除了有对人和事的颂扬,还有冷静的批判。请从《五猖会》或《二十四孝图》中举出一例,指出作者批判的内容。  ‎ ‎【分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考查。解答此题需要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解答此题需在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来分析。  ‎ ‎【解答】(1)ABD.表述正确。  C.表述有误;应该是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故选:C。  ‎ ‎(2)如《五猖会》中,记叙儿时要去看迎神赛会时,父亲强迫背诵完《鉴略》,批判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与隔膜;《二十四孝图》中,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答案: (1)D  (2)示例:《五猖会》批判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与隔膜。 《二十四孝图》中通过“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批判了封建孝道思想  ‎ ‎【点评】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  ‎ ‎7.(8分)综合性学习         ‎ ‎  2019年4月起,重庆市开展了“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意在宣传重庆的美景、美食、民俗、名人、历史等。为响应此次推介活动,你所在学校拟开展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 ‎【策划栏目】  ‎ ‎(1)学校要制作一本活动宣传手册,请你仿照栏目一,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 栏目一:赏美景,愉悦身心  ‎ 栏目二: 品美食,陶醉其中    ‎ 栏目三: 探民俗,了解文化 ‎ ‎【展开调查】  ‎ ‎(2)假如你是学校的一名小记者,请你围绕“晒文化•晒风景”活动,从下列采访对象中任选一位,拟两个采访的问题。  备选对象:路人、校长、当地分管文旅推介活动的领导 采访对象: 校长    ‎ 采访问题一: 在学校开展此类活动有什么意义?    ‎ 采访问题二: 学校准备开展哪些相应的活动?    ‎ ‎【分析】(1)本题考查栏目的设计。根据题干中的“宣传重庆的美景、美食、民俗、名人、历史”一句的提示,可从这几个方面去设计,并按栏目一的名称格式拟写出相应对的名称。比如从美食入手,可设计栏目为:品美食,陶醉其中。  (2)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从备选对象中选择一个,根据采访者的身份去设计问题,问题要注意与活动的开展方式,或是开展的意义等相关。比如采访路人,可从对活动是否了解,认为开展哪些活动合适来设计。采访校长,则针对学校的活动来设计问题。  ‎ ‎【解答】答案:  (1)示例:品美食,陶醉其中;探民俗,了解文化 (2)示例:校长  问题一:在学校开展此类活动有什么意义? 问题二:学校准备开展哪些相应的活动?  ‎ ‎【点评】采访问题的设计:注意采访用语首先要注意彼此的身份地位,用语要恰当,其次要围绕采访目的提出中心话题,问题不可太多,还有注意提问的问题与对方的关系,让对方有兴趣有话要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 ‎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 ‎(一)古诗文积累  ‎ ‎8.(10分)默写填空  ‎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 ‎(2)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 ‎(3)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 ‎(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 (晏殊《浣溪沙》)  ‎ ‎(5)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6)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7)杜甫在《望岳》中以“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表现自己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8)一轮明月,惹动几多情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对自己的宽慰;“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是对亲人的祝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对友人的思念。(从《相见欢》《游山西村》《水调歌头》三首诗词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作答)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 ‎【解答】答案: (1)在水一方  (2)学而不思则罔(注意“罔”的书写) (3)甲光向日金鳞开  (4)似曾相识燕归来(注意“燕”的书写) (5)赢得生前身后名  (6)枯藤老树昏鸦(注意“藤”的书写) (7)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8)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点评】本题考查课文填空,根据课文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能准确再现,或者稍加分析就能作答。  ‎ ‎9.(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①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 ‎②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 ‎③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   ‎ ‎④处处志 之 做标记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 ‎【链接材料】  ‎ ‎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 ‎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 ‎【分析】译文:       ‎ ‎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   第17页(共30页)    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 ‎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 ‎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②句意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③句意为: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 ④句意为: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 ‎①重点字词:芳草,芳香的青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句意: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②重点字词: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句意:(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正确;  C.有误,“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外人来打破他们安定和平的世界。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虽只有寥寥几句,却留给人们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勾画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定祥和,人们生活和乐幸福的理想世界。 答案:  (1)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沿着,顺着;④做标记。 (2)①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②(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C  (4)勾画了一个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的理想世界  ‎ ‎【点评】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第19页(共30页)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 ‎10.(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 ‎ 雪夜的老人  ‎ 叶骑    ‎ ‎①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 ‎② 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 ‎④ 我拿出手机,突然有领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 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城市的灯火,突了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晴里跑出来。  ‎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事,而看到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做出什么傻事?  ‎ ‎⑪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蜂伤,眼前的这一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 ‎⑫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在这孤独的夜晚,有他无声的陪伴?  ‎ ‎⑬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 ‎⑭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 ‎⑮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⑯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起了身子。  ‎ ‎⑰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 ‎⑱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 ‎⑲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 ‎⑳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 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㉑四风雪愈紧了。  ㉒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家乡有句老话,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 ‎(1)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 情节内容 ‎ 情感变化 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 ‎ ① 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 疑惑 起身离开,老人检走拉罐 ‎ ③ 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释然 ‎(2)请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含义。  ‎ ‎①寒冷,是这个域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 ‎②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 ‎(3)请联系上下文,阅读第④段画线句,具体分析人物的心理。         ‎ ‎ 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期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部不如,就眼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  ‎ ‎(4)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请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 ‎(5)研读第②段中“我”打给母亲的电话内容,请说出其中揭示了哪些人生道理。  ‎ ‎【分析】在一个寒冷飘雪的冬夜,我独自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内心无比的失落,创业三年,一次次失败,如今只剩下了十五块钱,索性买了三罐啤酒,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我独自把酒喝完。一位老人坐在我的旁边,很久不离开,这引起了我对他身份的猜测,我站起身准备离开,他把啤酒罐拿走了,我才明白,他是一位在城市里拾荒的老人,他让我明白了始终不要对生活失望,要努力奋斗。  ‎ ‎【解答】(1)本题考查对筛选信息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我在这个城市打拼三年,却只剩下了十五块钱,此时我的内心是痛苦的,所以第一空应填“痛苦”。然后我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我身边坐着不离开。所以第二空应填“偶遇老人,始终不离开”。当我起身离开后,老人把易拉罐拿走,此时我明白了老人的身份,所以第三空应填“明白”。老人的经历让我顿悟,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相信明年一定会有起色。所以第四空应填“给母亲打电放,相信明年会更好”  (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第一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寒冷”,联系文本可知,这里说的寒冷并不只是指的身体上的寒冷,而更多的侧重于心灵的寒冷,我在这个城市打拼了三年,却一事无成,只剩下了十五块钱,这让我内心痛苦,觉得寒冷。第二句话中的“雪花”与“大雪”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生中的磨难与痛苦,这些磨难与痛苦可以折磨人的身体,但不能让一个人失去半场与生活的希望。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我之所以不给父母打电话,是因为怕父母担心,不给朋友打电话,是因为在这个城市里没有朋友,一是因为这是一个陌生的城市,二是因为我在这里一事无成,自然朋友很少,即使有几个,也可能给自己提供帮助。既然没有人可说,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了。以此来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即可。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误会的巧妙安排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根据文本内容可知,老人在我身边坐着,一直不离开,我对他的身份有了多种猜测,直到老人拾起我扔的易拉罐,我才明白了他的真实身份,这个误会让文章波澜起伏。 ‎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老人的经历让我顿悟,于是给母亲打电话,告诉母亲明白一定会更好,我的这种行为说明我明白了:生活中会有一些坎坷和磨难,但只要我们永远心存斗志,对未来保有希望,明天就一定会更好。 答案:  (1)①痛苦②偶遇老人,始终不离开③明白④给母亲打电话,相信明年会更好。 (2)①我在这个城市里拼搏奋斗,最终却是一事无成,内心非常的痛苦与失落。 ②生活的不如易与困苦让这位老人日渐苍老,但却没有击跨他的斗志与对生活的希望。 (3)打给父母,又怕父母担心。打给朋友,但是真心的朋友却没有几个。既然没有人诉说,那就给自己说,给面前的纷飞的雪花说吧。  (4)我一开始对老人的身份有多种猜测,直到老人拾起了易拉罐,我才知道他是一个城市拾荒者。这个误会让文章的情节起伏有波澜。  (5)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巨大的挫折与失意,都不能失去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 ‎【点评】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置;分析艺术手法)。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等。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比如本题,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  ‎ ‎ 11.(18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 ‎ 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            ‎ ‎ 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臭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 ‎   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矽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徽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 ‎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 ‎  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成危害。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 ‎  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国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 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50 颗柔珠。        ‎ ‎  ‎ 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責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资源化回收利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新民晚报》2019年2月25日等,有删改)   ‎ ‎【链接材料1】 ‎ ‎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链接材料2】         ‎ ‎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6月9日““民生•民声”专栏,有删改)    ‎ 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 ‎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A.从来源看,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属于次生的微塑料。  ‎ B.存留在人体内的微塑料,经过长期的蓄积,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 C.微塑料既可以通过海洋贝类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呼吸、饮用水进入人体。  ‎ D.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一半以上,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 ‎(2)选文划线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3)针对链接材料2的说法,请你概括选文中海南省禁塑行动的内容加以印证。  ‎ ‎(4)有人认为,微塑料与个人无关,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1谈谈你的看法。  ‎ ‎【分析】本文先说明了微塑料的来源,然后说明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及人体摄入微塑料的情况,最后说明防止微塑料污染所采取的措施。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解答即可。  ‎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能力。  A.有误。结合文中第二段内容“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环境污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可知A项“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属于次生的微塑料”“都属于”太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故A错误。 BCD.符合原文意思。 故选:A。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结合画线句的内容,从“19吨、50颗”这些数字表明词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画线句列举了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这就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例子和列数据,说明前文中“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说服力强。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针对链接材料二中: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仔细阅读选文最后两段内容,由“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把这几点,分条整理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解答时,解答时,一定要认真研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大意,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细读材料一,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结合生活实际,围绕“微塑料与个人”的关系,从“环保”的角度谈论。生活中有很多快递塑料包装、胶带,我们都使用过。所以微塑料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中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包装,或回收利用,让我们的未来更环保。据此整理作答。 答案: (1)A  (2)通过举例子和列数据,说明微塑料由海洋生物进入人类餐桌,对人类的影响。事实胜于雄辩,数字醒目清晰,使说明的内容一目了然,使读者更易接受或理解。 (3)海南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不可降解一次塑料同时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寻找替代品;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实施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  (4)微塑料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包装产生的塑料垃圾在垃圾产生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这些都是产生微塑料的源头。所以微塑料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中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包装,或参与分类回收利用,让我们的未来更绿色、更环保。  ‎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 四、写作(55分)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 ‎12.(55分) ‎ ‎ 分数,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别人评分,也可以是自己打分;可以出现在试卷上、竟赛中,也可以隐身于日常生活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待人处事、家务劳动……都会获得一个或高或低的分数。这些分数,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         ‎ 请以“我的最高分,我的最低分”为题,写一篇文章。 ‎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③不少于500字; ‎ ‎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 ‎⑤不得抄袭。  ‎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且导语比较长。在面对这一类的题目,我们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导语,因为作文的选材取向、主题导向,往往都隐藏在这些导语当中。 在作文题的导语当中,它明确解析了“分数”的概念﹣﹣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别人评分,也可以是自己打分;可以出现在试卷上、竞赛中,也可以隐身于日常生活里。也就是说,这个分数,可以是实打实的得分,也可以是较为模糊的一个评断。之后,导语给出了这篇作文的选材取向﹣﹣课程学习、活动参与、待人处事、家务劳动……而我们写的这篇文章的主题导向则是﹣﹣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  ‎ ‎【文体选择】作文题中出现了“我”,由此可见我们要写的是叙事类的文章。分数出现了“最低”“最高”,由此可见我们要写的文章有一定的时间空间的跨度,所以可以确定,我们需要写的文体是叙事类散文。  【思路占拨】“最高分”“最低分”可以指我们自己在成长过程当中某两次竞赛、考试的分数,通过现实的分数来写自己的努力,以表现出自己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第一次分数高,但是通过非常规手段得来,第二次分数低,可是却是完全凭自己的实力得来的分数,这样一来,“我”在现实中的“低分”就变成了“我自己”在人格品性上给自己的“高分”,通过这样的对比来表现出自己的成长,也给“高分”“低分”加上了另外一层不同的色彩。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 萤火虫  ‎ 小小流萤,在黑沉沉的暮色里,  ‎ 你多么欢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 你点亮了自己的灯。     ‎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 你微小,却并不渺小, ‎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③不少于500字; ‎ ‎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 ‎⑤不得抄袭。  ‎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题的关键是细读材料,并从中提炼出本次作文的主旨来。题目中给出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诗中的萤火虫,点亮了自己,虽然光亮微弱,但却给世界带来了光明。从中可得出主旨:努力用自己积极向上的态度向周围的人传递一种正能量,把自己化作一盏灯,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这个题目适合写人记事,从生活中选取写作对象与事件,以真实的人,真实的事来寄托真实的感情与感悟,写出真情实感。  ‎ ‎【写作思路】拟题为:点亮心灵的灯。创作一篇记叙文。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题旨,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可记叙自己因为学习的不如意而内心低落,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对父子,他们用自己的积极乐观影响并感染了我,让我重新燃起希望,再次努力前行,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