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精练
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与考点精练 第一篇 论语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通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知也 ______通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而 ①学而时习之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2)以 ①是以谓之“文”也______②以思,无益______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 故:原意为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原意为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 耻:原意为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之:____________乎: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语气。句意是:这是聪明的。 (2)省略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句应为“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动词“择”。句意是: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3)倒装句 何有于我哉? 这里面有两个倒装,一是“何”作为疑问代词提前了,二是状语“于我”后置,应为“于我有何哉?”句意是: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7.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 一日三省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9.文章中心概括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学而不厌”,特别提倡相互学习的态度。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三人”并不一定都强于自己,这里说明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10.写作特色 《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作 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很鲜明,但它只提论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立意很深刻。如谈“学”与“思”关系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不仅说明了一种正确 的学习方法,而且充满了辩证思想。(2)篇幅简短,语言精练。《论语》中记录孔子的话,大多很短。字数虽少,但表达的意思仍然清楚、完整。用概括力很强的格言式的语句,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其中许多语句作为成语一直流传沿用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考点精炼 检测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 (3)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第一则从哪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的人可以做老师,你同意他的见解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7武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释: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之 为: (2)是知也 是: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4)满则覆 覆: 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_____与_________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篇 鱼我所欲也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通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通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通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通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豆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为 ①今为宫室之美为之__________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__________ (2)与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 ②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 ①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 (4)故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 (5)则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__________②得之则生____________ (6)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②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 (7)得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①蹴尔而与之 蹴: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万钟与我何加焉 加: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贤者能勿丧耳 勿:________(2)呼尔而与之 尔:________ 6.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贤者能勿丧耳。 省略宾语。“丧’’后省略“之”,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 (2)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是“加”的宾语,应放在“加”的后面。 (3)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7.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8.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9.文章中心概括 《鱼我所欲也》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义”,要做到“舍生取义”。 10.写作特色 (1)本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论辩力量。全文主要运用正反对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增加了说理的力量。如:孟子首先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但人人能得到而食之;熊掌也是美味,其美远甚于鱼,且不易得到。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由此,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也就不难为人接受了。(2)本文表现出深入浅出的写作特点。全文从容易理解的事物说起,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文章的主旨,逻辑关系极为清楚。并用对比来鲜明地突出中心,用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笔墨酣畅。 考点精炼 检测一(09贵阳)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之:________蹴:__________辩:___________已:_________ 2.翻译画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葆有本心的道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检测二 (09滨州)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甲】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晏子谏景公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被狐白之裘 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令出裘发粟 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甲】中的画线句子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于虑 _____通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通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于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征于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后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于忧患____________________ (2)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 劳: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原意为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 (3)动词用作名词 人则无法家拂士 人:原意为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______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哆动心忍性 以: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此句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于版筑之间举,胶鬲于鱼盐之中举……”,状语后置。“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起用”“被举荐”。译文: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之间被选拔为相,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 ②困于心,衡于虑。 “于心……”“于虑”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心困,于虑衡”,即“在内心忧困,在思虑上阻塞”。翻译时可使语句更通顺些。译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 7.成语积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孟子(参见本书第2篇《鱼我所欲也》)。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9.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0.写作特色 (1)多样的论证方式。 本文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2)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有节奏感;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开头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文中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极好地表达了中心。 考点精炼 检测一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1~5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1)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2)曾 益 其 所 不 能 4.填空。 文中的画线句属于________论据。作者从个人_____________的事例说到统治者_____________的方略,最终提出了“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5.阅读第二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9济宁)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 (2)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 2.翻译下列句子。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篇 曹刿论战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 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___通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4)小大之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5)必以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6)忠之属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7)可以一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8)齐师败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再而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 3.一词多义 (1)故 ①故克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 ①曹刿请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战则请从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 ①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①神弗福也 福:原意为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鼓作气 鼓:原意为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肉食者谋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公与之乘____________________ (2)焉 ①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惧有伏焉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 ①其乡人日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战,勇气也 夫: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 ①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③再而衰,三而竭。 此句应为“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句意是: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的士气就竭尽了。 (3)倒装句 ①何以战? “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②战于长勺。 此句属于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译文:在长勺与齐军交战。 7.成语积累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8.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9.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全面地叙述了齐鲁“长勺之战”,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同时也阐发了战争中“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10.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 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渡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主题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4)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本文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考点精炼 检测一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6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 伐: (2)牺牲玉帛 牺牲: (3)小大之狱 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3.下面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刿论战》一文简要而完整地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把文章标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7镇江)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完成1~4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④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勃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勃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考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③重(chónɡ):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ɡ)敌:强敌。⑦胡耉( ɡǒu):很老的人。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 专: (2)忠之属也 忠: (3)遂逐齐师 逐: (4)阻而鼓之 鼓: 2.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通_____,意思为_____ (2)徐公来,孰视之 _____通_____,意思为_____ 2.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2)窥镜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上 ①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 ②上书谏寡人者________________ (2)下 ①受下赏________________ ②乃下令________________ (3)孰 ①孰视之________________ ②吾与徐公孰美________________ (4)朝 ①朝服衣冠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_ ③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④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朝服衣冠 服: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闻: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表判断语气。句意是:城北的徐公,是 齐国的美男子。 (2)省略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此句应为“旦曰,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 谈”,省略主语“邹忌”、宾语“客”。句意是:第二 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他)坐下交谈。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忌不自信。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翻译时应调整为“忌不信自”。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②状语后置句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于”和后面的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句意是: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6.成语积累 门庭若市 7.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本文选白《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由刘向编订,分为十二国 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此书记事上起周贞定 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8.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记述邹忌,从与徐公比美悟出治国之道,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故事,说明统治者要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关键在于有自知之明的道理。 9.写作特色 (1)刻画人物形象具体生动。文章中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但邹忌的善于思考、娴于辞令、有才有谋的形象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刻画人物具体形象。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人微。其次,文章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人物形象。第一、二段,在妻、妾、客的赞美中,邹忌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如徐公美。并思考其中的道理,将其和治国之道相比,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在朝廷上用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的语言,向齐王进谏。这是对邹忌的正面描写。第三、四段,通过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在政治上取得的威望,对邹忌的形象进行了侧面描写。 (2)设喻说法。这篇文章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考点精炼 检测一(09山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El,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曰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关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关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问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2)孰视之 孰: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 (4)时时而间进 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用“___________”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4.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9扬州)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齐策》) 【乙】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隗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⑤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②谁朝:拜见谁(宾语前置)。③涓人:宫中洒扫的人。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王之蔽甚矣 蔽: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3)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反: (4)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期年: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日 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告诉我们:国君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起来;乙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篇 出师表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必得裨补阙漏 _____通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_____通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_____通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感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引喻失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陟罚臧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遗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深追先帝遗(yí)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效 ①恐托付不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道 ①而中道崩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咨诹善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 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后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 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与臣论此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行 ①然后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性行淑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②当奖率三军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任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攸之、祎、允之任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临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临表涕零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言 ①进尽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知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以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塞忠谏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受命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所 ①有所广益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优劣得所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 ①若有作奸犯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来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北定中原 北: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词用作动词 恐托付不效 效: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动用法 ①以光先帝遗德 光: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此皆良实 良、实: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攘除奸凶 奸、凶: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优劣得所 优、劣: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于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忘身于外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报之于陛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以众议举宠为督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旬式 (1)判断句 ①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a.此皆良实。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②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a.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b.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3)倒装句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译文: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②临崩寄臣以大事。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译文: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2)省略句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主语“陛下” ,译文: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⑦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臣”,译文:后来遇到严重挫折,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7.成语积累 三顾茅庐 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 危急存亡 临危受命 计日可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琅讶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谥号“忠武”,后世称其“武侯”。著作有《诸葛亮集》。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其主要作用是臣下向君主陈说对某事的看法、请求和建议。类似的还有“章”“奏”“议”“谏”等。 9.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希望从此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专心致于“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并以此来“报先帝而忠陛下”。 10.写作特色 (1)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2)语言质朴、恳切:提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提陛下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 (3)文章构思巧妙。第一部分进谏,第二部分却另辟路径,好像与上下文联系不紧,但是这段叙述是诸葛亮为了进一步打动后主,使他乐于接受进言,又为下面表示北定中原的决心而做的准备工作。全文形散神聚,浑然一体。 考点精炼 检测一 阅读《出师表》,回答问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神、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 躬: (2)由是感激 感激: (3)故五月渡泸 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恐/托付不效 B.深追先帝/遗诏 C.臣/不胜受恩感激 D.进尽/忠言 4.诸葛亮“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9邵阳)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选自诸葛亮《临终遗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约己爱民 约: (4)悉仰于官 悉: 2.翻译下列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D.臣身/在外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篇 桃花源记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宇 便要还家 _____通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②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6)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7)缘溪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8)后遂无问津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9)豁然开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10)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11)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12)停数日,辞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舍 ①便舍船__________________ ②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2)寻 ①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___ ②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 (3)志 ①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 ②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__ (4)中 ①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 ②晋太元中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异: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2)方位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用作动词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4)名词用作动词 ①未果 果: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处处志之 志: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_________________ (2)之 ①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_____ ②具答之_________________ ③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 ④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 (3)不复出焉焉:_________________ (4)问所从来所: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句意: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名士。 (2)省略句 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省主语和省宾语。 ①省主语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②省宾语 问(之)所从来。 “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7.成语积累 落英缤纷 阡陌交通 怡然自乐(得)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 8.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9.文章中心概括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10.写作特色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和实写相结合的手法,也是本篇的一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考点精炼 检测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夹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交通: (2)便要还家 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8太原)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日:“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不可缺 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亡天下 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篇 三峡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略无阙处 ______通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哀转久绝 ______通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多趣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属引凄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绝 ①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林寒涧肃 ①寒: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肃: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3)名词作状语 空谷传响 谷: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4)形容词用作名词 回清倒影 清: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5)动词用作名词 每至晴初霜旦 霜: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_________________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略:_________________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非:_________________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三峡)两岸连山 (两岸)重岩叠嶂朝发(于)白帝 7.成语积累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8.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 9.文章中心概括 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融情人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也表达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 10.写作特色 作者对三峡秋景的描写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①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②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考点精炼 检测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良多趣味 良: (2)林寒涧肃 肃: (3)属引凄异 属: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文中用“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导游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9柳州)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枣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虽乘奔御风 虽: (2)负势竞上 负: (3)望峰息心 息: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经纶世务音,窥欲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第9篇 马说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1.通假字 (1)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通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通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通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 ______通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1)之 ①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马之千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鸣之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食 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策: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原意为,在文中意思为。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词作状语 才美不外见 外: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千里称也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策之不以其道。 此句省略了主语“食马者”。句意是:(喂养它的人)驾驭它不是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②省略状语+宾语中心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此句可翻译为: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给一石粮食来)喂养(它)。 (2)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 “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句意是:(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状语后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此句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句意是: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骈死于槽枥之间。 此句应为“于槽枥之间骈死”。句意是: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棚里。 策之不以其道。 此句应为“不以其道策之”。旬意是:驾驭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6.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侍郎。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没有内在的区别.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的文章为论说文。 7.文章中心概括 《马说》是《昌黎先牛文集》中的一篇短文。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以之为喻,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在位的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8.写作特色 (1)中心突出,线索清晰。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 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 (2)托物寓意、本文写法上二的显著特点是:本文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如,文中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剧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又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考点精炼 检测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3)策之不以其道 策: (4)执策而临之 临: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 3.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呜呼”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想成为“千里马” ,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6云南)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④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④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篇 陋室铭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惟吾德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乱: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4)动词的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劳: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3.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倒装句。“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在意义。此句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5.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著有《刘宾客集》。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本文选自《全唐文》。 6.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对所居陋室主人、事物、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引出文章的主旨______颂扬“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 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 (2)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运用了虚实结合、衬托、类比、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和修辞方式,十分讲究炼句、炼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精练 检测一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斯是陋室 斯: (2)谈笑有鸿儒 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 劳: 2.指出下面各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副其实 B.无案牍之劳形 劳其筋骨 C.西蜀子云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无案牍之劳形 水陆草木之花 3.翻译下列句子。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惟吾德馨”—句的理解和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自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然而孔子却说要“不耻下问”。你赞同谁的做法?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8厦门)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日:“何谓也?”子日:“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成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是以: 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 ) 日: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答题。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和“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篇 小石潭记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下见小潭______通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2)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崔氏二小生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差 ①参差披拂___________②犬牙差互__________ (2)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②隶而从者__________ (3)清 ①水尤清冽___________②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 (4)为 ①全石以为底______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_________ (5)游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②同游者__________ (6)乐 ①心,乐之__________②似与游者相乐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潭西南而望 西南:原意为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③下见小潭 下:原意为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⑤斗折蛇行 斗:原以为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蛇: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原意为,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①凄: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寒: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 乐: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 (4)近岸,卷石底以出 近: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①全石以为底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 ①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 ②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 ③隶而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 6.特殊旬式 (1)省略句 ①日光下澈。 此句应为“日光下澈(潭水)”,“澈”后省略宾语“潭水”。句意是:日光直照到(水底)。 ②坐潭上。 此句应为“坐(于)潭上”,“坐”后省略介词“于”。句意是:坐(在)小石潭边上。 ③斗折蛇行。 此句应为“(小溪)斗折蛇行”,句前省略主语“小溪”。句意是:(一条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又像长蛇一样蜿蜒而行。 (2)倒装句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 “卷石底以出”是“石底卷以出” 的倒装,属于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的倒装。句意是:靠近岸边,石底翻卷着露出水面。 ②全石以为底。 “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为了表示强调,将宾语“全石”提到介词“以”之前。句意是:(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7.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其散文峭拔劲健,说理透彻;寓言篇幅精短;游记写景状物,多有所寄托。代表作有政论文《捕蛇者说》,寓言《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哲学论著《天说》《天对》等。有《柳河东集》传世。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下的具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8.文章中心概括 这篇游记散文按照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及写景状物的方法,描写出小石潭景物的优美静穆和环境的幽美凄清,融情于景,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上的压抑、内心深处的郁闷。 9.写作特色 这篇游记中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1)描绘景物的手法。第一段中,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看到不同的景物,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在第二段中,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这是这篇游记中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2)善于运用比喻,善于抓住特征。柳宗元十分善于观察各种山水的形态,抓住各种不同山水的特色,假如说山水也有个性的话,他就能够抓住山水的个性把它生动地刻画出来。如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在潭上,向西南面望过去,看见通过潭里来的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在游动,一段亮,一段暗。这里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里是流动的。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3)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性格、遭遇都写到山水中去,对山水确实有深切的观察体会,确实深有所感。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境界,写出情景相生的游记来。 (4)这篇山水游记的语言极为精美。像“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形象地写出水的透明,语言极为精练。“斗折蛇行”一静一动,含义丰富而不深奥。“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等等。这些语言精练、丰富,写出了作者经过深刻观察后的独特体会,都很有意味。 考点精练 检测一阅读《小石潭记》,完成l~5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2)怡然不动 怡然: (3)以其境过清 以: (4)乃记之而去 去: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3.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 4.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句子:———————————————————————————————— 理由:————————————————————————————————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 考点精练 检测二(09南京)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 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 4.以上诗文都描写了水,请从文中分别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白处。 (1)《次北固山下》: (2)《小石潭记》: (3)《观第五泄记》: 5.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诗文 语句 表达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1) 《小石潭记》 心乐之 心情快乐 《观第五泄记》 (2) 依依不舍 第12篇 岳阳楼记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百废具兴 ————通————,意思为——————。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意思为——————。 2.古今异义 (1)去国怀乡 古义:——————今义:—————— (2)春和景明 古义:——————今义:—————— (3)进亦忧 古义:——————今义:—————— (4)退亦忧 古义:——————今义:—————— (5)微斯人 古义:——————今义:—————— (6)气象万千 古义:——————今义:—————— (7)越明年 古义:——————今义:—————— (8)增其旧制 古义:——————今义:—————— (9)前人之述备矣 古义:——————今义:—————— (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义:——————今义:—————— (11)横无际涯 古义:——————今义:—————— (12)南极潇湘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一 ①一碧万顷————————②长烟一空———————— (4)则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5)极 ①感极而悲者矣——————②此乐何极—————— (6)或 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 (7)空 ①浊浪排空———————②长烟一空——————— (8)通 ①政通人和———————②北通巫峡———————— (9)和 ①政通人和———————②至若春和景明———————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北通巫峡 北:原意为————————————,在文中意思为————————————。 ②南极潇湘 南:原意为————————————,在文中意思为————————————。 (2)名词用作动词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原意为————————————,在文中意思为————————————。 ②忧谗畏讥’ 谗:原意为————————————,在文中意思为————————————。 (3)形容词用作名词 百废具兴 废:原意为————————————,在文中意思为————————————。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岳阳楼之大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或异二者之为———————————— (2)则有去国怀乡————————————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乃重修岳阳楼———————————— 6.特殊旬式 (1)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句意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2)省略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此句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承前省略主语“滕子京”。句意是:(滕子京)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②或异二者之为。 此句应为“或异(于)二者之为”,“异”后省略介词“于”,意思是:跟、与。句意是: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心情。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句应为“先(于)天下之忧而忧,后(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的后面均省略介词“于”,意思是:在。句意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欢乐之后再欢乐。 (3)倒装句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是“与谁”的倒装。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要放在滑语动词的前面,属于疑问代词宾词前置的倒装。句意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道呢?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古汉语中,为强调定语,或使语言更流畅,常将定语后置。“高”“远”,均属于定语后置的倒装。句意是: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 7.成语积累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迁客骚人 浩浩荡荡(汤汤) 先忧后乐 一碧万顷 8.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范仲淹(989一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有《范文正公集》。 9.文章中心概括 文章描写了登岳阳楼观洞庭湖浩荡无际、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象,叙写了登临者或悲或喜的不同情绪,并将这两种“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对比映衬,从而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0.写作特色 (1)剪裁繁简适宜。 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意在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情景相互交融。 喜时则万物俱明,悲时则诸景皆黯,触景生情,缘物抒隋。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声声有情。写悲则用特征性的形象,虎啸令人战栗,猿啼催人泪下,使不说悲而悲怆欲绝;写喜则择取轻捷的水鸟、闲适的游鱼,使不言喜而喜不自禁。 (3)结构层层深入。 由事人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湖景的彩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情中潜理,理中蕴情,逐层披露,迭进深入,如深山探宝,渐入胜境,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 考点精练 检测一(09福州)阅渎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l.用“/”为第④段中画线句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开: (2)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偕: (3)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 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③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 ——————————————————;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 ———————————————。 (2)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 5.第②③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和——————的两种心情。 6.第④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检测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其: (3)自是数年之后 是: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用重法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第13篇 醉翁亭记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可能以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1)临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 ①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谓 ①太守自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守谓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山行六七里 山: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 前: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用作动词 ①故自号日醉翁也 号: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守宴也 宴: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名之者谁 名: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名之者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宴酣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乐亦无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句意是: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 表示判断。句意是: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2)省略句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句应为: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两个“之”字的后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表“在”的意思。句意: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倒装句 ①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状语“于两峰之间”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句意是: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状语“于泉上”后置,正常语序为“有亭翼然于泉上临者”。句意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 ③醒能述以文者。 状语“以文”后置,正常语序为“醒能以文述者”。句意是: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 ④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句意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6.成语积累 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山肴野蔌 7.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在史学方面,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著作收在《欧阳文忠公集》里。 8.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生活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纵情于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9.写作特色 (1)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也不乱。因为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一作者的主观感受“乐”。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以及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第二段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先写禽鸟和鸣林问的乐趣,以此衬托游人的乐趣,又以游人的乐趣衬托太守的乐趣。太守的乐趣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全篇贯穿一个“乐”字,山林之乐、滁人游之乐、众宾宴饮之乐,都统摄于太守之乐。一个“乐”字,把各段内容联系起来,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严密的的艺术整体。 (2)前后呼应。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埋下伏笔,直到文章结尾,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首尾照应。“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与“暮而归“照应。 (3)出色的语言。 ①语言运用上字斟句酌,言简意赅。如“环滁皆山也”仅仅五个字就将滁州周围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有亭翼然”四字,不仅写出了醉翁亭四角翘起的形状,而且写出了它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的姿态。②大量运用骈偶句式,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③全篇多用陈述句,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使得文章的节奏纡徐圆畅,形成一种别致的吟咏句调。 考点精练 检测一(09重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云归而岩穴暝 归: (2)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 (3)杂然而前陈者 陈: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二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4.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三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9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二)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日:“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参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名之者谁 名: (2)欧阳修谪滁州 谪: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颍州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篇 爱莲说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可爱者甚蕃 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i 2.古今异义 (1)宜乎众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远 ①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 ①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不蔓不枝 ①蔓: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枝: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 ①远: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清: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二。 (3)形容词作状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宜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独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 此句应为“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花之君子者也。噫!词“于”。句意是:(它)出自污泥而不沾染(污秽)。 ②濯清涟而不妖。 此句应为“濯(于)清涟而不妖”,“濯”后省略介词“于”。句意是: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判断句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也”表示判断。句意是: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也”表示判断。句意是:牡丹花,是花中的富贵者。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也”表示判断。句意是: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成语积累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8.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9.文章中心概括 文章借花喻人,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歌颂坚贞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的世态,表现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0.写作特色 (1)采用“借花喻人”的方法表达了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2)衬托手法的运用。作者将陶渊明爱菊所表达的遗世独立的孤高品格、世人爱牡丹所显示的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趋向与自己爱莲所蕴含的君子之风作陪衬,表现自己的高尚品格。 (3)语言:句式富于变化,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考点精练 检测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蕃: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 (3)陶后鲜有闻 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7山西)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l~5题。 【甲】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 庐: (2)亭亭净植 植: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 B.飞鸟/相与还 C.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著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白品德。 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5.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人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5篇 记承天寺夜游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我和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于中庭”作“步”的状语,属于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句意是:一起在院中散步。 4.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诗风雄浑自如,成就杰出;词之境界阔大豪迈,为豪放派开创者;又工书法,善绘画。有《东坡全集》传世。 5.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6.写作特色 (1)层次分明。文章虽然就是一段,但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 (2)行文自然。按照所想——所为——所见——所感来写,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叙事简洁。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节,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更显得紧凑。 (4)写景别致。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5)全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 考点精练 检测一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后面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 竹 柏 影 也 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8南京)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④,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篇 送东阳马生序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宇 (1)四支僵劲不能动 ___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 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既加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从致书以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走送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以 ①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衾拥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计日以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日再食 食: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腰白玉之环 腰: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肥: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余之从师也 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中有足乐者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久而乃和 久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藏书之家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余之从师也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录毕,走送之。 此句即“(余)录毕,走送之(于人)”。 7.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人。贞末明初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本文选自《宋学士全集》。 赠序指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专门文体。本文就是这样一篇赠序。 8.文章中心概括 这篇赠序,通过叙事、议论阐明一个道理:学业的成就和道德修养,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不取决于客观条件,即文中所言:“业精”“德成”在于“勤”与“专”;作者通过情境对比,现身说法表达对马生像他一样的学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9.写作特色 (1)对比突出。作者求学艰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对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用宋濂的无书借书、抄书与太学生书目齐全作对比;用宋濂趋百里之外求师与太学生坐大厦下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作对比;用宋濂远道求师受冻馁之患与太学生无冻馁之患作对比;用宋濂缊袍敝衣与太学生“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相对比。通过对比,道理不言自明。 (2)结构严谨,详略有致。叙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勤奋,是详写,太学生的求学条件是略写。这样更能突出主题。 (3)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描写和议论。如写到趋百里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描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人物的神态如:先达的表现为“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这些都是传神的人物神态描写。再如在写奔走途中的艰难也是情态毕现。又如在写同舍生的服饰华贵时,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更充分地衬托了作者“缊袍敝衣”的朴素。在叙述和描写的同时,还说明敝衣、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推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揭示了对比的道理。 考点精练 检测一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 (2)俟其欣悦 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4)弗之怠 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学习的角度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09太原)阅读文言文,完成l~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④,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曰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解: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xù):沟渠。⑤甫:刚。 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走送之 走: (3)自谓可将兵十万 将: (4)会有土寇 会: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恒独步庭阶,日:“古人岂欺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篇 论语 知识梳理 1.(1)“说”通“悦”愉快、高兴(2)“知”通“智”有智慧 2.古义:可以凭今义:表许可等 3.(1)①连词,表并列关系 ②连词,表转折关系(2)①连词,因为②连词,用来 4.(1)旧的 学过的知识新的新的理解与体会 (2)羞耻以……为耻 5.(1)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乎:表示反问语气,“吗”。(2)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则: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多次进行自我检查(2)做 (3)听从,采纳 (4)年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三省”中的“三”泛指多次,此处应注意;“为”有多种意义,就本题而言,同学们可以结合本句来解释。其他难度不大。 2.(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有害。 (2)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而路途又遥远。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要根据语境来翻译。(1)句“罔”指“迷惑不解”,“殆”指“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2)句“齐”指“看齐”,“省”是 “反省”的意思。以上各句关键词在翻译的时候要落实。 3.①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②招待朋友是否真诚。③与人交往是否有修养。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学生应在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大意。 4.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见出真正的君子。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有远大志向的君子,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5.示例:同意。如果一个人能够“温故而知新”,那么他就懂得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而在反思中又会有新的领悟,从而举一反三,由一推二,由二推出更多的道理,那么得到的知识就多不枚举。他的这种做法必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所以要向他拜师、请教。 【解析】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得到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检测二 1.(1)是(2)此,这(3)精神疲倦而无所得(4)翻倒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加强记忆,在解释词语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1)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实词的翻译要准确。(1)句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诲”“知”;(2)句为课外文言文句子翻译,“孔子”“守庙者”均好理解,“问”“曰”为常见的文言实词,“于”为介词“向”。翻译句子时要通顺流畅。 3.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解析】本题要求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时词句的思想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抓住疑问代词“恶”、疑问语气词“哉”,原句理解了,这道题的解题障碍就突破了。 4.态度 学 思 【解析】《(论语)十则》中与学习相关的几则,一方面谈学习方法,一方面谈学习态度,容易区分。【丙】文虽出自课外,但与【甲】文归为一类,降低了难度。【乙】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辩证的观点阐明二者的关系。 5.(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鼓器)的特点。 (2)示例一: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示例二: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再去麻烦。 【解析】(1)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回答时要考虑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的动机,然后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2)题属开放性试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围绕“有必要”“无必要”阐发个人见解即可。 第2篇 鱼我所欲也 知识梳理 1.(1)“得”通“德” 恩惠,这里有感激的意思“与”通 “欤”语气词,相当于“吗”(2)“乡”通“向”从前 (3)“辟”通“避”躲避 2.(1)古义:容量单位 今义:指计时器或中空的响器 (2)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3)古义: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今义:常为豆子类的名称 3.(1)①连词,表因为,因为 ②动词,接受 (2)①“欤”语气词,“吗”②给予③欣赏 (3)①表顺承,不翻译 ②表转折,但是 (4)①所以②因 (5)①那么 ②就 (6)①比 ②对于 (7)①取得②“得”通“德”,恩惠,这里有感激的意思 4.①用脚踢表示不尊重②进入国内③增加益处,好处 5.(1)表示否定,可译为“不”(2)语气助词,不译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 辩,通“辨”。 已,停止,放弃。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与运用。解释文言词语一般要考虑到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以及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解释加点词一定要准确,避免只解释大意,造成丢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把句中的重点词翻译准确,如本句中“此”“谓”“本”等词语。 3.举例 义 生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层进论证、比喻论证等。文段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事例来论述“义”与“生”的关系,是典型的举例论证。举例论证会使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文段中共有四处对比,其中有三处以排比的形式出现,容易引起考生的注意。只要了解什么是对比,则很容易从文段中筛选出相应的句子。 检测二 1.(1)有什么益处(2)感激(3)通“披”(4)皮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和自己对文言实词有关知识的积累进行判断,写出词语的意思。 2.(1)这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就想到别人的饥饿。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语句翻译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抓关键词语,并结合上下文整体感受句子内容。 3.人不能失去“本心“(或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等)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弄清画线语句的内容和特点,以及本文作者的中心观点,做出恰当的判断。 4.占有一方权力的人不能只关心自己,更要关心下属和百姓,应急他人之急,想他人之所想。既要雪中送炭,更要无雪送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弄清文章的故事情节,然后谈自己的感悟。 第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梳理 1.(1)“曾”通“增”增加(2)“衡”通“横”梗塞,顺(3)“拂”通“弼”辅佐 2.(1)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2)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3)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 (4)古义:明白今义:比喻 3.(1)①从②给③在④介词,由于,表原因 (2)①违背②通“弼”,辅佐,辅弼 4.(1)劳动使……劳累(2)过错犯错误、犯过失 (3)出入在里面,指国内 5.(1)于:从之:助词,的(2)以:用来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时要通读全文,结合具体的语境释词,并注意古汉语中的语言现象。 2.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常有被灭亡的危险。 3.(1)胶鬲/举于鱼盐之中(2)曾益/其所不能 4.事实成才治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来解答。 检测二 1.(1)常常犯错误(2)割断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加强记忆,在解释词语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概括比较的能力。做题时,首先搞清楚甲、乙两文各有哪些表达方法,然后再进行比较。甲文主要是议论,乙文主要是叙述。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确实很独特。她言传身教,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孟子由读书不认真到全神贯注的学习,可以看出做任何事都要如此,方能取得成就。 第4篇曹刿论战 知识梳理 1.“徧”通“遍”遍及,普遍 2.(1)古义:参与今义:隔开 (2)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3)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4)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狱 (5)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6)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7)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8)古义:大的结果今义:功业,成果(9)古义:第二次今义:又 3.(1)①因此,所以②缘故,原因(2)①请求②请让我(3)①凭,靠,凭借②把 4.①幸福,福气赐福,保佑②一种打击乐器击鼓,擂鼓 5.(1)①代词,指这件事②助词“的”③代词,他,指曹刿(2)①语气词,呢②兼词,“于此”,在那里 (3)①代词,他的,指曹刿②代词,其中③代词,指代齐军(4)发语词,用在句首,无实义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 2.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不会跟从您。 3.C 4.示例一:有关。由于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给予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示例二:无关。鲁庄公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完全是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5.示例: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见解高于“肉食者”。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直接解答疑惑,简洁明快;对国君,启发诱导,以理服人。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才下令追击。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一鼓作气” 这样精辟的军事理论。 6.①全文重点是写人物曹刿,而非事件长勺战役,所以不能改。②叙事时详写了“论战”,略写了作战,所以不能改。③从记史文章的功能看,落笔的重心在于揭示战争取胜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治国方略,以鉴后人,所以不能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标题是否合适的能力。标题的拟定要有一定的根据和目的,就本文来说,作者的写作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论说表现曹刿的品质,如把标题改为“长勺之战”,从内容上看文章突出的应是对战争的描述,显然与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主旨不一致。 检测二 1.(1)独占(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追击(4)击鼓 2.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要把握关键语句,即鲁庄公的前两句答语来分析,注意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不可用原文来回答。 3.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泓水之战大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对两文的对比理解。只要能理解文章大意,此题解答并不难,要注意语言要概括,表意要明确。 4.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对两个关键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注意题干中“作战思想”的要求,作答时不要再提及“取信于民”等。另外要注意结合两人所为具体来谈,不能笼统作答。 第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梳理 1.(1)“有”通“又”连词,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2)“孰”通“熟”仔细 2.(1)古义:规劝今义:讽刺 (2)古义:照,看今义:偷看(3)古义:领土方圆今义:地点 (4)古义:公开指责,批评议论 今义:诽谤、嘲讽,讽刺挖苦,背地里说人坏话 3.(1)①上等②呈上,进献(2)①下等 ②颁布,下达 (3)①通“熟”,仔细 ② 谁,哪一个,疑问代词(4)①早晨 ②朝廷 ③朝拜,朝见 ④朝堂、官府的大堂。“市朝”指公共场所 4.(1)衣服穿戴(2)听到 使……听到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长,这里指身高(只答“身高”也可) (2)“孰”通“熟”,仔细(只答“仔细”也可) (3)偏爱 (4)偶然、间或 【解析】本题涉及“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覆盖面比较全。这些词语都是本文的重点词语,需牢记其解释。 2. (1)邹忌委婉地劝说(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2)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解析】翻译文言文的标题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知识点,平时复习时应注意。对文言文的翻译,可以使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做到“字字落实”。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关键词语的翻译一定要准确,如第一句中的“讽”就应该译成“委婉地劝说”;第(2)句中的“孰”就应该译成“哪一个”“谁”。 3.门庭若市 【解析】本题改变了以往的出题方式,没有直接提问“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而是将对成语的考查放在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此类题型。锻炼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4.示例:邹忌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推已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奠丕畏王,四境之内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的考查,时要强调邹忌”以事喻理“和邹忌所说的重点语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关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样才具体全面,有说服力。 检测二 1.(1)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2)指责 (3)通“返”,返回 (4)满一年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其中第(2)题中“刺”古今意义有较大差异,须留意。 2.B【解析】此题考查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于”“之…‘其…‘且”都是最常用的几个文言虚词。A项“以”,前句是介词,用;后句相当于“而”,表顺承。B项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或者“向”。C项“其”,前句是代词,它的;后句表反问语气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D项“且”,前句是尚且;后句是将近的意思。 3.(1)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燕昭王为郭隗建造宫舍并且拜他为老师。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2)句中“师”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拜……为老师”。 4.礼贤下士,才能广招人才,国家才能强大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从乙文中可看出燕昭王是一位明君,他重用有才能的隗,并拜隗为老师,如此礼贤人才,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来为燕服务。 第6篇 出师表 知识梳理 1.(1)“阙”通“缺”缺点,疏漏(2)“简”通“拣”选拔,挑选(3)“有”通“又”再加上(整数后面的零头) 2.(1)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指品质低劣、下流(2)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3)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4)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5)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6)古义:恶,坏今义:常用的“否定” (7)古义:“时”的意思今义: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3.(1)①给予②遗留 (2)①奏效,有效果,动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②名词,效果、任务 (3)①路,途,名词②道理,名词 (4)①然而,可是,转折连词②这样,指示代词 (5)①判定,动词 ②谈论,议论,动词(6)①做,执行,动词②品德,品行,名词③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7)①正在……的时候,介词(下文“今当远离”中“当”同此) ②应当,应该,助动词(8)①任用,委任,动词② 责任;职责,名词 (9)①将要,副词 ②面对,动词 (10)①话,言论,名词(下文“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中“言”同此) ②说,动词 (11)①介词,把 ②连词,表且的,来,用来 ③连词,表结果,以致 连词,表时间,以 (12)①……的,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的“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②地方,处所,名词 (13)①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 ②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 4.(1)北方向北(2)①言语真实用于代词“之”前用作动词:相信,信任②迟缓,速度小,与“快”相对怠慢(3)效果 文中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奏效.有效果(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4)①光大 “使……光”,发扬光大 ②宽阔,博广“使……恢弘”,发扬扩大 ③亲近 “使……亲”,亲近疏远“使……远”,疏远(下文“亲小人,远贤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中“亲”“远”同此) ④完全“使……全”,保全 (5)①分别为“善良”“笃实”善良诚实的人 ②分别为“奸诈”“凶恶”奸邪凶恶的人 ③分别为“优良”“低劣”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 5.(1)①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②在 ③对 ④给 (2)①当“把”“拿”讲,表示对事物的处置,译为“拿世事问臣” ②当“依、按、凭”讲,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 (3)①连词,用来 ②连词,表原因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亲自(2)感动、激动(3)所以(因此) 2.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臣并取得成效,如果没有取得成效,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3.B【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停顿的判断能力,应记住一些常用的停顿规则。“先帝”与“遗诏”间是修饰关系,不是主谓关系,因此不宜停顿。常用停顿规则:①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如“至”“夫”……②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③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鄙。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如:其一/犬坐/于前。⑤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大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或者“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示例: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亦可) 检测二 1. (1)亲自(2)身份低微(3)约束(4)全,都 2.我死的时候,不允许里里外外有多余的财物,以致辜负陛下的恩情。(互文处翻译准确,“负”字翻译准确即可) 3.D【解析】D项应为“臣/身在外”。 4.示例:尽职尽责;忠心耿耿;为官清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答对两点即可) 5.亲贤人,远小人。示例:当今社会用人也得任人唯贤,而不能任人唯亲,更不能重用无德无能、只会溜须拍马的无庸之辈。(意思相近即可) 第7篇 桃花源记 知识梳理 1.“要”通“邀”邀请 2.(1)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2)①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方的配偶 ②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3)古义:鲜嫩美丽(多指植物)今义:滋味好 (4)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5)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6)古义:断绝来往今义: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7)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8)占义:渡口,这里指问津探路今义:唾液 (9)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10)占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11)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12)古义:离开今义:从这里到那里 3.(1)①舍弃②房子(2)①寻找②不久(3)①做标记②标记(4)①中间②年间 4.(1)诧异以……为异,对…… 感到诧异(2)方位名词,前方向前(3)形容词,尽头动词,走到尽头、走完(4)①果实,结果实现②标记、符号做标记 5.(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2)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们的问题③代词,上文所述桃花林的美景④助词,无实在意义 (3)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4)……的地方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交错相通(2)通“邀”,邀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掌握。第(1)小题要注意古今异义,第(2)小题要注意通假字。 2.(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在翻译时可以使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做到“字字落实”。对关键词语的翻译一定要准确,诸如“及”是“到了”的意思,“诣”是“拜见”的意思。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抄写全句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中的“避其世”提示了答案。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解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探讨作者写作目的,正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好这道题要对文段有深度把握。 检测二 1.祖先躲避战乱 隋炀帝失天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归纳总结的能力。这种题型要求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对所述事件或所说明的道理进行综合推理,要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2.(1)与外界隔绝的地方(2)确实(3)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将原文的词句落在实处,字字有着落,句句相对应。当有些特殊词序、特殊句式直译往往欠准确时,可联系上下文,酌情意译。此题要抓住“无论”这一重要词语、“……也”这一重要句式。 4.示例一: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二: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掌握和表达的能力。对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要做好这道题就要对书本教材有深度把握。 第8篇 三 峡 知识梳理 1.(1)“阙”通“缺”空缺(2)“转”通“啭”婉转发声 2.(1)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古义:两个词,动词“到”和介词“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3)古义:的确,实在 今义:好,美好 (4)古义:古人穿的下衣,裙的一种 今义:衣服,包括上衣和裤子(5)古义:连接今义 属于 3.(1)①隔绝,阻断②消失③极(2)①介词,在 ②连词,假如,如果 4.(1)动词,奔跑奔驰的快马(2)①清凉显出清凉 ②寂静显出寂静 (3)山谷 在空荡的山谷里 (4)清楚,清澈清波(5)名词,霜动词,结霜 5.(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即使……也” (2)副词,表程度不深,可译为“丝毫”“一点”(3)连词性结构,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 (4)介词性结构,一般表示时间、处所所至的范围,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等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真(或实在) (2)寂静 (3)连续 (4)快 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每个实词、虚词的意思,如“绝 巘”“飞漱”等。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4.①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②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 5.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结合课文内容和现代三峡的景象进行介绍即可。景点的介绍一般采用空间顺序,注意抓住观察的立足点,有条理地说明。 检测二 1.(1)即使(2)凭借或依靠(3)平息或停止 2.A【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 B.中间:中间夹杂;C.交通:交错相通;D.往往:常常(互相示意地)。 3.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1)湍急清澈(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课文重点内容掌握的情况,只要答对大意即可。 第9篇 马说 知识梳理 1.(1)“食”通“饲” 喂养 “材”通“才” 才能 (2)“见”通“现” 表现(3)“邪”通“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1)①的②结构助词,不译③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④助词,不译(2)①才能,能力②能够 (3)①用鞭子打②马鞭(4)①连词,表转折,但是②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①吃,动词②喂养,动词 3.(1)①耻辱辱没②形容词,尽、完动词,吃尽 (2)名词,马鞭子用鞭子打,这里是“驾驭…‘驱使”的意思(3)数量词,千里路动词,行千里 (4)形容词,尽、完使……尽,竭尽 (5)方位词,外边(跟“内”“里”相对)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外面 4.(1)代词,代千里马按照(2)因为(或:拿、用)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有时(2)通“饲”,喂(3)用鞭子打(4)面对 2.(1)安求其能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蕴含着作者还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 5.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需要是合成的环境和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检测二 1.(1)指能日行千里的马(2)鉴别 2.《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运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者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对即可) 3.《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相同即可) 4.(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才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第lO篇 陋室铭 知识梳理 1.(1)古义:美好今义:芳香(2)古义:大,渊博 今义:鸿雁,书信(3)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4)古义:形体,身体 今义:形状 2.(1)名目、名字出名 (2)灵气显灵,有灵验 (3)乱象,混乱使……乱 (4)劳动,劳作使……劳累 3.(1)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连词,用在分句或短语之间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那么”“那就”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这(2)学识渊博的人(3)使……劳累 【解析】此题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要正确完成此类试题,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应注意一些特殊句式。另外,对于文言句段中的关键词语的释义,也应积累掌握。 2.B【解析】A.第一个:著名、出名;第二个:名声,名称;C.第一个:子云是杨雄的字;第二个:说;D.第一个: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第二个:的。B.两个都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3.(1)水不一定要有多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异。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灵”“陋”“之”等的意思。 4.示例: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房屋简陋)。在作者的心目中,他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的精神追求为人生奋斗之目标,所以作者看重的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的高贵。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理解。抓住课文中对“德馨”的理解。 5.示例一:赞同刘禹锡。理由:与知识渊博的人交往,能够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示例二:赞同孔子。理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有虚心地向不同层面的人学习,才能获得全面的知识。 【解析】开放性试题,无论赞同哪种观点,只要理由充分,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检测二 1.(1)使身体劳累(2)所以,因此 2.D【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结合整句意思以及所给注释,再用“排除法”逐个检验,便可得出答案。 3.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4.(1)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所学课文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需在全面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内文言文知识认真阅读对比此文,力求准确理解。 (2)示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示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示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很重要,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最好从正、反两面谈,尤其要结合文段内容来谈;语言表达要清楚流畅。 第11 小石潭记 知识梳理 1.“见”通“现”现出 2.(1)古义:大约,大概今义:可以 (2)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3)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指戏剧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1)①读d,形容词,长短不一②读cī,动词,交错 (2)①副词,从②动词,跟从(3)①形容词,清凉 ②形容词,冷清凄凉(4)①动词,作为②动词,成为 (5)①游泳,游动②游玩(6)①喜爱,喜欢②玩乐,耍乐 4.(1)①方位词 向西南,朝西南②方位词向西③方位词向下面④名词,没有在空中⑤名词,北斗星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名词,蛇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⑥ 狗的牙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2)①凄凉使……凄凉②寒冷使……寒冷 (3)快乐以……为乐(4)表示距离短,跟“远”相对靠近,接近 5.(1)①介词,用,把②连词,译为“而”,也可不译 ③介词,因,因为(2)①副词,大约②副词,可以 (3)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顺承关系③连词,表并列关系(4)副词,于是,就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大约(2)呆呆的样子(3)因为(4)离开 2.(1)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 (2)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翻译时注意一些实词翻译的准确性,如“伐、取、清冽、寂寥”等尤其要注意,还要注意“下”的翻译是名词作状语,“向下”的意思。 3.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难度不大,应该理解作者被贬时那种孤独、悲凉、抑郁的心理。 4.示例: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说出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题比较灵活,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进行赏析,尤其要确立赏析的角度。一般可以从语言风格、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入手。 5.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的地方,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幽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闻名。(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小石潭的特点,表述通顺)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充分考查了一种语文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对文章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要概括性地对小石潭的秀美风景进行介绍;尤其是柳宗元的作用要具体点出,增加这处名胜的知名度,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检测二 1.D【解析】选项A分别是“砍伐”和“攻打、侵略”的意思。选项B分别是“嬉乐”和“情趣”的意思。选项C分别是“快速”和“毛病”的意思。只有D项都是“景象”的意思。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及作用的掌握。题干中“以”是“把、用”的意思。选项A是“来”的意思,选项C是“因为”的意思,选项D是“认为”的意思。只有选项B是“把、用”的意思,与题干相同。 3.(I)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含义的识记理解,较难。翻译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可”“依”“行”的意思。另外,“翻译”与“说出意思”不同,更强调字字落实,因此在翻译是特别要注意对句中每一个字的意思与作用的理解。 4.(1)平(或:绿)(2)清 (3)伟(或:疾)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及比较能力。只要对每一段的描述比较了解,能抓住描述的特点,此题也是能解答出来的。 5.(1)思乡之情(2)而犹不忍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本主旨的能力。实际上,这三个语句也是最能体现三篇诗文中心主题的语句。 第12篇 岳阳楼记 知识梳理 1.(1)“具”通“俱”全,都(2)“属”通“嘱”嘱托 2.(1)古义:国都,京城今义:国家(2)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3)古义:做官今义:前进,向前走(4)古义:不做官今义:后退 (5)古义:没有 今义:细小(6)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7)古义:及,到今义:越过(8)古义:规模今义:制度(9)古义:完全,详尽今义:准备(10)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11)古义:宽阔、广远今义:与“竖”相对(12)古义:向南面到达今义:地轴的南端 3.(1)①来②因为(2)①看②景色(3)①一片②全,都(4)①那么②就是③于是,就(5)①极点②尽,穷尽 (6)①有时候 ②或许,也许(7)①天空②消散(8)①顺利② 通向 (9)①和乐②和煦 4.(1)①方位词,北面向北②方位词,南面向南 (2)①太守做州郡的长官②坏话说别人坏话 (3)废弃荒废了的事业 5.(1)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这件事③语气助词,的(2)副词,就(3)指示代词,那 (4)副词,于是、就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1)放晴(2)一起(3)这,这样 3.(1)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象,全在洞庭湖上。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4.(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对比悲喜 6.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需要对全文熟读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抱负。 检测二 1.(1)探求(2)他的(3)这2.B 3.(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第13篇 醉翁亭记 知识梳理 1.(1)古义:枝叶茂盛的样子 今义:秀气,好看 (2)古义:开放 今义:出发 2.(1)①从高处往低处看,高踞,靠近②到 (2)①乐趣②欢乐,快乐③享受快乐,以……为乐 (3)①聚拢②回家(4)①命名②是,为 3.(1)①名词顺着山路②名词,翅膀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③方位名词,前面在前面(2)①名词,别号 取别号②名词,宴会设宴③名字命名,取名 (3)形容词,快乐以……为乐 4.(1)①代词,这里意义虚化②助词,的③代词,指亭子④助词,的(2)①连词,表示并列关系②连词,表递进③连词,表示顺承④连词,表示顺承⑤连词,表示转折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聚拢(2)背(3)摆 【解析】本题是对重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解答本题,平时要多注意对重点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归纳整理。 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或: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其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要翻译准确,如“寓…‘发”“秀”等。语言组织上,可以按照自己的话去说,把意思说明白即可。 3.D【解析】本题是对文章的内容、中心、写法等的考查。回答此题需要真正将文章读透,只要对文章的主旨有清楚的了解,就会发现作者的思想并非“极度消沉”。 4.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可适当发挥想象,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表述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选文,围绕“滁州的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来描写出“滁人游”的景象,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优美,不可照抄原句,也不能只简单翻译,可以加以适当的想象。 检测二 1.(1)命名(2)降职(远调、贬官) 【解析】(1)题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命名”;(2)题“谪”字在课内阅读《岳阳楼记》中已经出现过,也属于课内实词的范畴。这要求我们加大复习面,注意延伸性,加强归类识记。 2.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来,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一样张开翅膀高踞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句子的能力。这个句子中“翼然”和“临”是两个难点,翻译时容易出现问题。要注意准确度。同时注意“判断句”的翻译方法。尽量使前后不但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更要流畅通顺。 3.饮少辄醉,年又最高;家有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明白了文章的大意,回答起来并不难。答题时,注意对课内原句的应用和语言的概括性,如“六一”的信息提取就需要较强的概括力。 4.与民同乐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对主要内容理解的试题。“与民同乐”是“醉翁”引以自豪的处世态度,也是《醉翁亭记》的核心内容。颍州时的欧阳修享有“六一”的称号,从称号中去发现“琴棋书酒”的闲适之乐就不难了。 第14篇 爱莲说 知识梳理 1.“蕃”通“繁”繁盛、众多 2.(1)古义: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2)古义:立今义:种植(3)古义: 少今义:新鲜 3.(1)①形容词用作动词,往远处②远处(2)①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清幽、清新②清水(3)①的,助词 ②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1)①名词,枝蔓作动词用,蔓延②名词,枝条作动词用,生出枝节(2)①形容词,遥远的作动词用,往远处,远播②形容词,清澈的作动词,显得清幽 (3)形容词,轻慢修饰动词“玩”,作状语 5.(1)①结构助词,的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转折连词,却,但 (3)副词,应当 (4)副词,唯独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多(2)玩弄(3)少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的考查。一般对课下词语注释掌握很好的,或者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判断的,都可以做出来。 2.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解析】本题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要把字词的意思翻译出来,还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其中对虚词“之…‘而”的意思翻译要清楚。 3.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题目要求的去回答,解说清楚即可。一般要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 4.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写出喜欢的句子必须是“描写莲”的,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并进一步表述出其比喻义。 5.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置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精神。(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阅读拓展和应用能力。要注意选择自己最易发挥的花,不能只停留在花美的表面上,要深入揭示花的内在精神和象征意义。 检测二 1.(1)简陋的房屋(2)立或树立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文言实词的理解。这是文言文阅读常考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积累。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朗读的节奏和语感的把握。这句话的正确停顿应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之”“鲜” 的正确理解,全句大意对即可,句式要符合原句的特点,语言要流畅。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及深层含义的理解。乙文中的“牡丹”象征富贵名利,是周敦颐所鄙视的一种,而不是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5.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解析】这两句话是《爱莲说》中最有名的句子,谈自己的认识可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去写,但切忌说一些过于片面和偏激的话,把我们的社会说成漆黑一片。 第15篇 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梳理 1.(1)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2)古义:院里今义:无此用法 (3)古义:想到,考虑到今义:想念,思念;诵读 2.(1)罢了(2)于是,就(3)句首发语词,可以翻译为“原来是” 考点精练 检测一 1.(1)考虑、想到(2)散步、漫步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异义,“念”并非“想念”,词类活用“步”为动词“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本句有两处比喻,“空明”是“清澈透明”,“盖”是“原来是……”。 3.盖/竹柏影也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节奏的划分。按照朗读停顿的节奏,语气语意的结构,正确划分,不可读破句子之间的逻辑意义、语法短语等。 4.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亦可);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注意从文中一些细微之处找到突破口“欣然 ”“亦未寝”等。既要答出如何巧喻月色,还要答出表现的心情,要言之成理,表意准确。 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思想内涵的理解,属于拓展性题。要挖掘出“闲人”所吐露的作者的心境,不可仅仅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 检测二 1.D【解析】A中的两个“户”为“门”的意思;B中的两个“若”为“如”的意思;C中两个“闻”为“听到”的意思;D中第一个“度”为“次数”的意思,而第二句中“度”为“估计”的意思,而且读音也不同。 2.A【解析】本题考查介词“于”的用法和意思。例句里的“于”是“在”的意思,A项的“于”也是“在”的意思。 B:对于;C:给;D:比。 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解析】翻译要求准确、通顺。考生在翻译时要抓住重要的实词和部分虚词,如题中的“寝”“相与”“步”“于”等。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解析】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以有意义单位的短语不要划破为原则。题目规定了要划两处,在仔细朗读这一句后,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解析】要看清是“怎样”来描写月色的,回答出“怎样”,就是答案。因此,在理解相关句子的写法后,可知是运用了修辞手法来描写的。可以具体解释是哪些修辞,描写什么样的月色的。 6.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综合考查题,要综合判断这两段里的共同点,概括出要点。从题目的“哪些”可以看出不止一个要点,要找全面。 第16篇 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梳理 1.(1)“支”通“肢”肢体(2)“被”通“披”穿 2.(1)古义:戴上成年人的帽子,即成年了今义:帽子 (2)古义:跑向今义:快走 (3)古义:取得,这里指买到 今义:达到,实现(4)古义:热水今义:食物 煮熟后的汁水(5)古义:赶快去,跑今义:行走 3.(1)①因为②用③来 ④表顺承,相当于“而”,可 不译⑤介词,因(2)①结构组词,的②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4.(1)①名词,食物动词,给……吃饭②名词,腰 动词,在腰间挂着(2)形容词,鲜美肥大名词,鲜鱼和肥肉 5.(1)副词,于是(2)介词,在(3)连词,因为(4)时间副词 好久 (5)结构助词,的 (6)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精炼 检测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积累,要做到书写准确无误。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古代文学常识。 2.(1)大(2)等待(3)担忧(4)松懈,懈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一方面靠平时积累,另一方面注意在语境中解释词语的含义。 3.(1)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顶撞他。 (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解析】这是文言文的必考题,对学生来说似乎是一个难点。解答时要注意一些关键词如“或”“以”等。 4.答案要点:①尊师、谦虚应该;②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答题,要求考生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评点。要结合自己对从师尊师方面的认识来解答。 5.答案要点:勤奋刻苦,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虚心好问,专心致志。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联系实际的拓展延伸能力。答题时要结合选文内容及题干要求,并联系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体会。所答要点符合题干要求即可。要有自己的认识,言之成理,语言准确简练。 检测二 1.抄书 治水失败 【解析】本题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能力。做这类题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水大至,人几为鱼”,据此提炼出“治水失败”是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另一原因。 2.(1)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2)跑(3)率领(或“带领”) (4)适逢,正赶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运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准确写出常见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另一方面注意在具体语境中解释词语的含义。 3.(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2)(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解题时,学生需要注意“以是”“假”“恒”的含义,翻译时要准确译出它们的意思。 4.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感受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是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去把握,如果是侧面烘托的也要考虑,然后提炼准确的词语去表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