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古诗词名著部分重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古诗词名著部分重点

‎2012中考总复习之文言文24篇 七年级:‎ 上册:《论语》十则下册:1.《伤仲永》作者:王安石2.《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 ‎3.《口技》作者:林嗣环 八年级:‎ 上册:‎ ‎1.《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2.《陋室铭》作者:刘禹锡3.《爱莲说》作者:周敦颐4.《三峡》作者:郦道元5.《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6.《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 下册:‎ ‎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2.《马说》作者:韩愈3.《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4.《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5.《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6.《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7.《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 九年级:‎ 上册:《出师表》作者:诸葛亮 下册:1.《公输》 ---《墨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3.《鱼我所欲也》---《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愚公移山》---《列子》‎ 七下1: 伤仲永 王安石 ‎【重点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二十来岁时:“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表层原因:“父利其然”、“不使学”;‎ 根本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收到后天教育。‎ ‎3.题目中“伤”的含义: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而惋惜。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而哀伤,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成才至关重要。‎ ‎4.“世隶耕”三个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仲永命运的家庭背景。‎ 七下2: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重点问题】‎ ‎1.文章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 ‎2.主要内容:本文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读书,长进惊人,使鲁肃叹服的故事。‎ ‎3.孙权是怎样劝的?(劝的艺术)‎ ‎(1)提出要求说必要(指出学的必要性):因吕蒙“当涂掌事”而“不可不学”。‎ ‎(2)指导方法谈可能(指出学的可能性):方法简便“但当涉猎”;目标明确“见往事耳”。‎ ‎(3)现身说法明好处(指出学的好处):“孰若孤?”“自以为大有益处”。‎ ‎4.孙权劝学的效果:“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侧面烘托吕蒙长进惊人,孙权善劝。‎ ‎5.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作者这样写是侧面烘托吕蒙长进大,孙权善劝。)‎ 七下3: 口技 林嗣环 ‎【重点问题】‎ ‎1、中心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以及口技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思路梳理:(分三个部分)‎ ‎(一)(第1自然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二)(第2—4自然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三)(第5自然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3、写作手法 ‎(1)以动写静:用“深巷犬吠”、“老鼠活动”、盆器倾侧、妇人咳嗽等声音,烘托反衬了深夜静谧的气氛,是以动写静的写法,为下文大火灾蓄势。‎ ‎(2)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口技表演——直接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侧面描写:从听众的神态、动作、反应——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 首尾两段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突出了技艺在“口”而非其他器具——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4、口技表演者的“善”表现在:表演逼真;道具简单;使听众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用自己的话概括)‎ ‎5. 口技表演者的“善”表现在其描摹的声音:众妙毕备;百千齐作;无所不有。(用文中四字短语)‎ ‎6、问题:‎ ‎(1)“京中有善口技者”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2)口技表演者表演了两个场面,请概括出来。‎ 场面一: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 场面二: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还可以概括为三个场面: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救火)‎ ‎(3)文中为什么要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夸张地表现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  (5)请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 结构上:与首段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再次强调了道具的简单,突出了技艺在“口”而非其他器具,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6)根据文章内容写对联。     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 下联:一张巧嘴乱真假 八上1.: 桃花源记 陶渊明(2009年已考阅读)‎ ‎【重点问题】‎ ‎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 答: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 ‎2.本文线索是: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主题:寄托了一种渴望和平、摆脱压迫的理想。反应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4.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八上2.: 陋 室 铭 刘禹锡 ‎【重点问题】‎ ‎1.《陋室铭》的主旨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从那些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1)环境幽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交往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否定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4 文中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 以古人先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先贤那样的高尚品德、高雅志趣。‎ ‎5.“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上:巧妙的回应了全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6.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八上3: 爱 莲 说 周敦颐 ‎【重点问题】‎ 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 一.说: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二.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 ‎①生长环境: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高洁质朴)‎ ‎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正直、豁达大度、美名远扬)‎ ‎③风度气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三.托物言志:‎ 托物——莲 言志——寄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对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的鄙弃。‎ 四.1.这篇文章写的是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运用了衬托写法,写菊,正面衬托(作者不赞成消极避世);写牡丹,反面衬托(表达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衬托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突出中心。‎ ‎2.文章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即文章的中心句)‎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八上4: 三 峡 郦道元(2010年已考阅读)‎ ‎【重点问题】‎ 一.概括大意:‎ 第1段写三峡的山:连绵、高峻(高峻美)‎ 第2段写三峡的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水势浩大(奔放美)‎ ‎[夏水最为壮观,流量大,流速快,最能体现三峡水势凶险的特点,所以详写。]‎ 第3段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水退潭清,清幽秀丽(清幽美)‎ 第4段写三峡的秋季景色:水枯气寒,凄凉寂静(凄婉美)‎ 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1.正面写三峡山高岭连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侧面写三峡山高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正面写(总写)三峡夏水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侧面写三峡夏水湍急、汹涌的句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使人联想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 ‎5.正面写秋季凄凉、肃杀的句子: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6.侧面写三峡秋季凄清的句子: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 ‎1.照应开头 2.渲染秋天凄凉的气氛 3.突出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 七.全文中心:本文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美自然,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四.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高峻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水流湍急,水势浩大;春冬:水退潭清,清幽秀丽;秋季:水枯气寒,凄凉寂静。‎ 八上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重点问题】‎ ‎1、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采用比喻手法,“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影子的清新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闲人”的含义:2、“闲人”的含义:(1)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像作者一样郁郁不得志的一类人(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中心:本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抑郁的达观。‎ 八上6.: 湖心亭看雪 张岱 ‎【重点问题】‎ ‎1.文章写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品析:从听觉角度写景,突出环境寂静的特点。‎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品析:这两句采用白描手法,第一句描绘上下一白的苍茫雪景图,第二句以“痕”“点”“芥”“粒”等量词极状人之渺小,反衬背景的宏大,衬托出环境的空旷、幽静、悠远的特点。语言简洁概括,却创设了物我相融的境界,表现作者陶醉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1)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2)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 ‎(3)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3.文中叙写亭中偶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意外逢知己的惊喜和与知己举杯共饮的畅快。‎ ‎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 ‎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八下1: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重点问题】‎ ‎(一)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山水之美。‎ 第二段:写水的清澈、湍急,突出水之“异”。‎ 第三段:写山的高峻、挺拔,突出山之“奇”。‎ 写景顺序:先总后分 ‎(二)第一段:‎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富春江的美景就是这样的壮丽背景中展开的。‎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了江流宛转,江上小船随流飘荡,更体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惬意的心情。‎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山水总特点,总领全文。‎ ‎(三)第二段:‎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描写水的清澈。(夸张)‎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水的清澈。‎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夸张、比喻、对偶手法写水的急速。‎ ‎4.第二段从哪几方面写富春江水的“异”‎ 从水的清澈、湍急两方面写水之“异”。‎ ‎(四)第三段:‎ ‎1.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富春江山的“奇”?‎ 山之形高峻挺拔、山之声生机勃勃、山之形树密而绿三方面写山之奇。‎ ‎2.写山中泉、鸟、蝉、猿的声音,衬托山谷的幽静,突出山之“奇”。‎ ‎3.看到美丽的景色,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作者热爱美好自然、蔑视功名利禄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4.最后一句作用:1.起到反复渲染的作用 ,突出山之奇。 2.照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八下2: 马说 韩愈(2007年已考阅读)‎ ‎【重点问题】‎ ‎1.“千里马”和“伯乐”“食马者”各有什么寓意?‎ ‎“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赏识和重用人才的人。 ‎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3.填空:‎ ‎(1)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表明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文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终身遭遇的句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暗示封建统治者既不能识别人才,又不能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埋没。‎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采用排比的修辞,生动的表现出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愚妄浅薄。讽刺了那些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5)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 八下3: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重点问题】‎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作者写自己勤奋和艰苦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全文的中心句:“盖余之勤且坚若此。”‎ 三.作者求学时的艰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1.得书之难(无书之难):“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从师不易(求师之难):“无硕师名人与游”‎ ‎3.跋涉艰苦(求学之苦):(“负箧曳屣““足肤皲裂”“四支僵劲”)‎ ‎4.生活清苦(生活之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四、作者求学时的勤奋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克服求学时的艰难的?)‎ ‎1.借书抄书(克服“得书之难”) ‎ ‎2.趋百里外求师,色恭礼至(克服“从师之难”)‎ ‎3.不畏路远天寒(克服“跋涉艰苦”) ‎ ‎4.专心求学不攀比,乐以忘忧(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清苦”)、‎ 五.对比手法:‎ ‎(一)老师与“我”的态度对比:‎ 师:“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我”:“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作用:突出作者从师求学的诚恳,表现了作者勤奋学习的态度。‎ ‎(二)同舍生与“我”的穿着对比:‎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 ‎“我”:“缊袍敝衣”‎ 作用:反衬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奋。‎ 六.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突出勤能补拙;后者突出乐以忘忧。‎ 七.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什么?‎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八、“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概括出三点.‎ ‎1、博览群书2、虚心请教 3、勤奋学习 九.请写出三个关于勤学的典故。‎ 囊莹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十.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十一、学了课文,你一定受到了启发,请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不怕困难,不畏艰苦,甚至学会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因有良师,有好书,有优越的学习环境而感到快乐,以学有所成为最大的快乐。‎ 八下4: 小石潭记 柳宗元 ‎【重点问题】‎ ‎1、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 写作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小潭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主题:文章描写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和幽深冷寂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情。‎ ‎3、最能体现寓情于景的手法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4、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被贬心中孤凄悲凉,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乐”反衬了“忧”。‎ 八下5: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重点问题】‎ 一.按要求填写句子:‎ ‎1.第一段赞美滕子京的政绩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交代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的句子是: 属予作文以记之 。‎ ‎2.“岳阳楼之大观”具体指的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3.迁客骚人看了阴冷的景物产生的情感是: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4.迁客骚人看了明媚的景物产生的情感是: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5.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 ‎ 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二. 第二段从哪两个角度写洞庭湖的胜状?‎ 先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再从时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 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什么内容?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异”指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不同情感,一种是览阴晦之景产生的悲伤之情,一种是览明丽之景产生的喜悦之情。‎ 作用:这句话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的景之异和情之异。‎ 四、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和“喜”的目的是什么?‎ ‎1.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 ‎2.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到议论,突出主旨。‎ 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异”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的心情,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1.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2.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3.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七、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八、“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中的“斯人”指的是谁?作者以这句话作结有何作用?‎ ‎“斯人”指古仁人,暗指滕子京。表达自己决心与古仁人同道,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同时表达对滕子京的赞美和劝勉之意。‎ 九、全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八下6: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重点问题】‎ 一、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周围环境和名字由来。‎ 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第三段写太守与滁州人一起出游、摆宴的乐趣。‎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 二、文章中心:‎ 表达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以及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心情。‎ 三、从全文看,作者都‘乐’些什么?‎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三乐合一,就是“与民同乐”。‎ 四、第一段:‎ 1、 写景顺序: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 2、 成语:(1)峰回路转:比喻事情有转机。(2)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言在此而意在彼。‎ 五、第二段:‎ ‎1分别写出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 ‎ 早晨:日出而林霏开。 傍晚:云归而岩穴暝。‎ ‎2分别写出描写山间四季景色的句子:‎ ‎ 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 ‎3成语: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 六、第三段:‎ ‎1、层次: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2、写‘滁人游’、‘众宾欢’作用是什么?‎ 引出‘太守醉’,衬托‘太守乐’,侧面写太守政治清明,同时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七、第四段:‎ 1、 禽鸟乐→(衬托)游人乐→(衬托)太守乐 2、 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3、 理解‘醉能同其乐’。‎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了乐,醉与乐是统一的。‎ 八、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十、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 九上: 出师表 诸葛亮(2011年已考阅读)‎ ‎【一词多义】‎ ‎1.道:中道崩殂(路,途) 咨诹善道(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2.遗:以光先帝遗(yí)德/  深追先帝遗(yí)诏(遗留) 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3.为:俱为一体(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 ‎4.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 ‎5.行:然后施行(实行) 性行淑均(品行) 必能使行阵和睦 (军队、队伍)‎ ‎6.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责任、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取得成效)‎ ‎7.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 此殆天所以咨将军(用来)‎ ‎8.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给) 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 还于旧都(到)‎ ‎9.以:咨臣以当世之事(用、拿) 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用来)‎ ‎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10.诚: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果真)诚宜开张圣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 ‎11.宜:诚宜开张圣听(应该) 因地制宜(合适)‎ ‎12.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 金秋时节(秋季)‎ ‎13.临:临崩寄臣以大事(将要)临表涕零(面对)‎ ‎14.庶:庶竭驽钝(希望) 庶民(平民) 寒暑不时,以伤庶物(众多)‎ ‎【多词同义】‎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悉以咨之/咸来问询/此皆良实/群响毕绝(俱、悉、咸、皆、毕:都)‎ 躬耕于南阳/躬耕陇亩/身率益州之众(躬、身:亲自)‎ 陟罚臧否/否极泰来(坏,恶)‎ ‎【重点问题】‎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关于《出师表》,陆游赞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于诸葛亮的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第1段:‎ ‎(1)主要内容:分析当时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即:“开张圣听”)‎ ‎(2)作者分析形势时指出不利的客观因素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有利的主观因素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作者分析天下形势的用意:①提醒后主创业艰难,要思危惜臣,完成先帝遗愿; ②为下文提建议作铺垫。‎ ‎(3)第1段提出了什么建议?目的是什么?‎ 建议:广开言路(即“开张圣听”) ‎ 目的:“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第2段:‎ ‎(1)主要内容: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如何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第3、4段:‎ 主要内容:向后主推荐人才。‎ ‎ (1)三、四段相同点:向后主推荐人才。‎ ‎ 不同点:第三段重点是”宫中之事”,第四段重点是”营中之事”‎ ‎ (2)推荐的人才都有哪些特点?‎ ‎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人品出众,忠贞不二,才能杰出)‎ ‎ 第5段:‎ 主要内容: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即”亲贤臣,远小人”)‎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的主要条件:亲贤臣,远小人。‎ ‎ 第一部分(1-5段)::寓情于议,从蜀国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6段:‎ ‎1.主要内容:自叙本职及追念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2.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3.表明作者的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5.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概括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经历:(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第7段:‎ 主要内容: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决心。 ‎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诸葛亮伐魏的目的是什么?“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出自第6、7段的历史故事是什么?诸葛亮回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 ‎(1)三顾茅庐(2)临危受命(3)临崩寄大事(4)平定南方(和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是前三件)‎ 用意:抒发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勉励刘禅继承先帝遗志,也希望刘禅支持自己出师。‎ 第二部分(6-7段):寓情于事,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归纳小结:‎ ‎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亲贤远佞。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开张圣听,为忠言开路,才能察纳雅言,严明赏罚。‎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从文中来看,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淡泊名利、知恩图报的人。 ‎ ‎(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才华横溢、足智多谋,很有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 ‎5、《出师表》名世的原因是什么?文章感情真挚,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 知识拓展:‎ ‎1、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 典故:舌战群儒、七擒孟获、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 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名言警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 出自本文的成语: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亲贤远佞、三顾茅庐、计日可待 ‎【用原句填空】‎ ‎1.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东北告急、华北告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2.作为班主任,对于班干部的奖惩,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干部、同学一视同仁,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 亲贤臣,远小人。是历代明君用人之道。《出师表》。‎ ‎4.“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出师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在公司即将倒闭的关头,王志挺身而出,带领全体职员努力扭转局面,他真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出师表》中,因为诸葛亮担心刘禅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所以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担心刘禅刑赏偏私,使内外异法,所以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担心刘禅亲小人,远贤臣,所以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7.三顾茅庐的故事广为流传,在《隆中对》《出师表》中均有记述,《隆中对》中说“凡三往,乃见。”《出师表》中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8.《出师表》中揭示汉代最终衰败的原因的句子是“亲小人,远贤臣”;揭示先汉兴隆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 ‎9.《出师表》中能感受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两句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10.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危急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表》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2. 与《隆中对》“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政治蓝图在《出师表》中也有体现,即:“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用文中的八个字作答)‎ 与《隆中对》“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政治蓝图在《出师表》中也有体现,即:“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 ‎ ‎(用文中的八个字作答)‎ ‎13.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或“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表达的意思相近。‎ ‎14. 《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臣,远小人。‎ ‎15文中第一段写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写有利的主观条件的句子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6.文中第二段提出“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建议,具体实施办法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7.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8.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9.第六段表明作者为先帝奔走效劳的原因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0.追忆自己“临危受命”的经历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明确出师目标的句子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2.全文的感情线索(体现“老臣心”的句子/全文表达了作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3.明确各方面责任时,叮嘱刘禅的句子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九下1: 公输 《墨子》‎ ‎【一词多义】‎ ‎1.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 召见 )喜闻乐见( 看 ) 固己执见( 意见 )‎ ‎2.说: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请说之( 解说 )著书立说( 学说)‎ ‎3已 :胡不已乎争论不已惧其不已也/是以不可以已乎/然志犹未已/(停止)我既已言之王矣(已经)自董卓已来(通“已”,已经) ‎ ‎4 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所以动心忍性/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 ‎ ‎5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做,制造)此为何若人(是) 夫子何命焉为(疑问语气词,呢)‎ ‎6以:将以攻宋(用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7.再:子墨子起,再拜(两次)主人日再食(两次)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二次)‎ ‎8.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吾义固不杀人(坚决)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固以怪之矣(本来)君子固穷(安守)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固若金汤(坚固)‎ ‎9.敝: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左臂悬敝筐/邻有敝舆而欲窃之/敝帚自珍(破旧)‎ ‎10.虽: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 ‎【重点问题】‎ 内容概括:本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 ‎(一)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愿借子杀之”,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接着以“宋何罪之有”,将助楚攻宋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再用“不可谓智、仁、忠、强、知类”,从各个角度批判公输盘的行为,用“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了公输盘“义”的欺骗性。最后公输盘只好“服”。‎ ‎【但公输盘口服心不服,将责任推到楚王身上--“吾既已言之王矣”】‎ ‎(二)使楚王理屈词穷 先假设一个故事,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接着连用颇有夸张意味的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而宋国贫乏,类推出楚国攻宋 “为与此同类”,是以富窃贫,使楚王被迫说“善哉”【但楚王仍不放弃攻宋的打算,霸道地说“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三)模拟攻宋,说明楚国攻宋不会有好结果,最终使楚王放弃攻宋。‎ ‎1.“九攻”、“九距”说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圉有余”交代激战结果;用“诎”表明公输盘已经技穷,顿起杀机;墨子敏锐揭穿公输盘的杀人动机,用“虽杀臣,不能绝也”使楚王放弃攻宋打算。‎ ‎2、先舌战,后“实战”,说明:要制止侵略战争,单靠说理讲道义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 ‎(四)从全文看,墨子是如何使楚王放弃攻宋的? ‎ ‎ 墨子通过舌战,使公输盘和楚王理屈词穷;在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之后,又通过演练攻守,使公输盘技穷;最后明确地告诉公输盘和楚王,宋国已经做好了准备,虽杀臣,不能绝也”,使公输盘和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的打算。‎ ‎(五)人物形象:‎ 公输盘:阴险、狡诈、虚伪 楚王:阴险、狡诈、贪婪、蛮横、虚伪、顽固、‎ 墨子:热心救世、机智善辩、从容镇定 勇敢善谋 ‎(第1段:“十日十夜”:路途遥远,日夜兼程,表现墨子不辞劳苦;“行”,说明身份低微,却能肩负起阻止战争的重大责任;“鲁”:说明楚宋之战,其实并不涉及墨子的利益,却能为宋国百姓着想,表现“兼爱”“非攻”的思想。)‎ 九下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野芳发而幽香(开,指花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出)先发制人(开始行动 )怀怒未发(发作)‎ ‎2.市:百里奚举于市/门庭若市(集市)愿为市鞍马( 买)‎ ‎3.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飘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4.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鼓作气(奋起、振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 (写)作奸犯科(做 )作茧自缚(制造) 其中往来种作(劳作) ‎ ‎5.举: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被选拔)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推举,推荐) 举世无双(全 )一举两得(举动)举手之劳(举起)‎ ‎6.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以身作则(法则,规范)欲速则不达(却,反而)‎ ‎7.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身先士卒(士兵)‎ ‎8.敌:敌国外患/势均力敌/富可敌国(势力、地位相等)寡不敌众(抵挡、对抗)敌众我寡(敌人、对手)‎ ‎9.益:曾益其所不能/延年益寿/斟酌损益(增加)多多益善/精益求精/香远益清(更加)良师益友(好)‎ ‎【重点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在文中孟子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从全文看,详写造就人才,略写治理国家;造就人才从正面论述,治理国家从反面论证;既有对比,也有类比说理。)‎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他们的事迹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共同点: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成就大业。道理: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过渡句,承上启下。“是人”指六位历史人物及与他们相似的、经历磨难最终成就大业的人。‎ ‎5.从文章中看,人的“忧患”(即“磨练”)具体指什么内容?经历了忧患(磨练)有什么益处?‎ 忧患(磨难):‎ 客观上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主观上指:“人恒过”、“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益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坚强的性格,增长才干。)‎ ‎“能改”、“而后作”、“而后喻”。(能改过,奋发向上,有所作为,能让别人了解。)‎ ‎6.一个人要成才所要具备的条件:‎ ‎(原文)客观条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主观条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自己的话)①客观上,身心、生活、行为等方面需要经历艰苦的磨练,从而性格变得坚强,增加才干;‎ ‎②主观上,从思想上接受磨练,勇于改过,奋发向上,有所作为,让别人了解。‎ ‎7.文中那一句阐述了治国之道?(哪一句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话是针对国君说的,既: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进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君就会耽于安乐,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8.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认为经受磨难有哪些益处?‎ ‎①就造就人才来说,客观上能培养人坚强的性格,能增加人的才能;主观上能改过,能奋发向上,有所作为,能让别人了解。‎ ‎②就治理国家来说,国家经历磨难就能生存发展、长治久安。‎ ‎9.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用排比句列举六位名人出身卑微但经受磨难最终成就伟业的事例,论证“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益处;最后,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0.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提供论据:‎ 事实论据:司马迁受宫刑而写出《史记》,光耀史册;屈原遭流放而著《离骚》,流传千古。‎ 道理论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1.从全文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含义: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从全文看,人因经历磨难而成才,国家在忧患中生存发展,人在安逸中就变得平庸,不能成才;国家在安逸中会导致灭亡。‎ 启发:逆境造就人才;身处逆境须奋发向上;要居安思危。‎ ‎12.写作特点:‎ ‎(1)采用类比论证的方式,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之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观点鲜明,语言扼要,排比句气势磅礴,令人信服。‎ 九下3: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重点问题】‎ ‎1. 本文论证的内容:生与义、利与义的关系。‎ ‎2.第一段:‎ ‎(1)论证思路:‎ ‎ 首先,由鱼、熊掌为喻,引出本段的观点:“舍生而取义”;然后,从正面论证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从反面论证“不义”比“死”更可怕,得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强调“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 (2)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 (3)是心:指义之心、舍生取义之心。‎ ‎(4)第一段侧重于论述“生”与“义”的选择。‎ ‎(5)补充“舍生取义”的论据:‎ 事实论据:文天祥守民族大义宁死不降元;朱自清为维护民族气节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道理论据:“宁为汉家无头尸,不做匈奴屈膝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第二段:‎ ‎(1)论证思路:‎ 首先,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贫者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将贫者重义轻利的行为和有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的见利忘义的行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的行为是“失其本心”。‎ ‎(2)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是心:指义之心、羞恶之心。‎ ‎(4)第二段侧重于论述“利”与“义”的选择。‎ ‎4.本文的中心论点:人应该保有“义”之心,重义轻利,甚至舍生取义。‎ ‎5.语言特色(或:孟子散文的特点):‎ ‎ 善于比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磅礴;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用原文填空】‎ ‎1.苏武牧羊,“宁为汉家无头尸,不做匈奴屈膝人”,他的气节让人敬佩,他的壮举就是:舍生而取义。《鱼我所欲也》‎ ‎2.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提,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所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读第一段内容,你会发现,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舍生取义”相反的是“苟且偷生”,有人之所以“苟且偷生”,是因为他们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用原文填写)‎ ‎4.用自己的话概述:“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中的“本心”指的是:“义”之心。“失其本心”的原因是:苟且偷生、见利忘义。“此”在文中指的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九下4: 曹刿论战 《左传》‎ ‎【译文】‎ ‎【一词多义】‎ 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见识短浅) 卑鄙小人(粗俗;低下)‎ 间: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又何间焉(参与)挑拨离间(隔开)亲密无间(缝隙)‎ 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 作奸犯科(做)‎ 孚:小信未孚 / 不孚众望(为人所信服) ‎ 靡: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倒下) 萎靡不振(颓废)‎ 再:主人日再食(两顿、两次) 子墨子起,再拜(两次) 再而衰(第二次)‎ 盈:彼竭我盈(士气旺盛) 宾客盈门/恶贯满盈(满)‎ 逐: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舍本逐末(追求) ‎ 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既加冠(戴) 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大王加惠(给予)‎ 安: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克:既克,公问其故 /克敌制胜(战胜) 克勤克俭(能)‎ 伐:齐师伐我(攻打) 伐竹取道(砍伐)‎ 属:忠之属也 /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相似)‎ 信:弗敢加也,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谓为信然(确实)‎ 故:公问其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 遂:遂能克绍(最终) 遂逐齐师(于是,就)‎ ‎【古今异义】 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放弃一方的利益。‎ ‎ 狱 古义:案件。 今义:案件。‎ ‎【重点问题】‎ ‎1.段落大意:‎ 第一段(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2):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侧重写曹刿指挥作战。‎ 第三段(3):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2.求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取信于民”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4.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重点)‎ 答:战前,他能预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为战争做准备。(政治上)‎ 战中,他善于把握战机,选择“彼竭我盈“之时进攻,在“辙乱旗靡”之时追击,最后取得的胜利。‎ 战后,论取胜原因,有理有据,足见其深谋远虑。(军事上)‎ ‎5.“肉食者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重点)‎ ‎⑴战前:他寄战胜的希望于大臣、神灵,而不是百姓。(政治上无能)‎ ‎ ⑵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军事上无知)‎ ‎ ⑶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原因。(军事上无知)‎ ‎6.结合课文,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从战前他启发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道理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从战中他善于把握战机,选择“彼竭我盈“之时进攻,在“辙乱旗靡”之时追击,最后取得的胜利看出他是一个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人,还忠君爱国,谨慎果断,沉着冷静。‎ 曹刿:深谋远虑、忠君爱国、谨慎果断、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7.怎样评价鲁庄公?‎ ‎ 他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急于求战,鲁莽急躁,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在曹刿的启发下有所觉悟,知人善任,战后他虚心请教取胜之道。‎ 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冒进;但虚心,知人善任。‎ ‎8.本文仅用二百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答:本文详写“论”战的内容:战前准备、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叙事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指挥才能,即“远谋”(“远谋”是本文文眼)。 ‎ ‎9.在最后一段中找出今天还在广泛运用的一个成语:‎ 一鼓作气(课文中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现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10.曹刿在下令追击敌军之际担忧的是什么? ‎ 答:(“夫大国,惧有伏焉”)担忧敌军有埋伏,是诱敌深入 。‎ ‎11.曹刿认为可以追击敌军的原因是哪两个?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敌人撤退时车轮轧出的痕迹混乱,军旗倒下了。‎ ‎12.选择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选择在辙乱旗靡之时。‎ 九下5: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译文】‎ ‎【一词多义】‎ ‎1.修:A. 乃重修岳阳楼 (兴建,建造) B.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修明) C. 邹忌修八尺有余 (身高) 2.朝: A. 朝服衣冠 (早晨) B.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C. 皆朝于齐(朝见)‎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谁,哪一个 ) B.孰视之(仔细)‎ ‎4.美:A. 吾与徐公孰美(美丽)B.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5.善:A.王曰:“善”(好,表同意的应答词)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好事)C.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始善终、咨诹善道(好的)D.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6. 若:A.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B.门庭若市(好像)C.若为佣耕(你)D.若士必怒/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果)‎ ‎7.私 : A.私我也(偏爱)B.不宜偏私 /徇私舞弊(有私心)C.窃窃私语(私下) D.公报私仇(个人的)‎ ‎8.闻:A.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B.燕、赵、韩、魏闻之(听说,听到)‎ ‎9.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 诚如是(如果,果真)‎ ‎10.谏:A.纳谏(批评意见、建议,名词)B.上书谏寡人者(进谏、规劝,动词)‎ ‎【重点问题】‎ 一、概括各段大意: ‎ ‎ 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他不因妻、妾、客赞美而自喜,悟出了直言不易的道理。‎ ‎ 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威王纳谏。‎ ‎ 第三段:写齐威王纳谏及显著成效。‎ 二、阅读第一段:‎ ‎1、结合第一段文字说说从哪几方面来刻画了邹忌怎样的形象?对你有何启示?‎ 从肖像(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刻画了邹忌的形象。从他对自己的美丽由自信到自惭再到自悟可以看出他善于思考(反省),实事求是,不被美言所惑,有自知之明。‎ 启示:我们面对别人的称赞要像邹忌一样不要被美言所惑,要善于反思、有自知之明。‎ ‎2、由于感情的不同以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邹忌的问题时语气有何不同?试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反问句,语气肯定,由衷赞美,因为偏爱。)‎ 妾:“徐公何能及君也?” (反问句,肯定但语气不如其妻强烈,有些讨好、顺从,因为害怕)‎ 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陈述句,语气平淡,应酬,逢迎、因为有求。)‎ 妻:“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 用反问语气表达对徐公由衷的赞美,口气勿庸置疑。妾:“徐公哪能比得上您”,也用的是反问语气,但因害怕语气有点讨好和顺从。客:“徐公不如您美”,用的是陈述语气,是平淡地肯定,应酬逢迎的态度。‎ ‎3、文中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语句是: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邹忌明白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三、第二段:‎ ‎1、邹忌是怎样讽谏(劝说)齐王纳谏的?(重点) ‎ ‎ 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说他美的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然后拿齐王和自己比较,指出“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以己及君,以小见大,从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以此劝谏齐王纳谏除蔽。‎ 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从本段看出邹忌有怎样的性格?‎ 启示:劝谏别人时要讲究方法、技巧,语言要委婉。‎ 从本段看出邹忌善于从小事中悟道理,善于劝谏,有真知灼见,有远见卓识。‎ ‎2、“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或:邹忌根据什么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重点)‎ ‎ 原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自己的话:齐国是大国,齐王位高权重,身边的人或偏爱或害怕齐王,全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都没有对齐王直言,因而齐王受了蒙蔽。(重点)‎ 四、第三段:‎ ‎1、“善”表现齐王怎样的纳谏态度:‎ ‎“善”表现邹忌委婉劝谏效果显著,使齐王心悦诚服接受。‎ ‎2.从“面刺”“上书”“谤讥”三种不同奖赏中,可看出齐王怎样的胸怀?‎ 可看出齐王广开言路、心胸宽广、虚心听取批评的博大胸怀。‎ ‎3.这段中的“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短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短语从时间上表现了进谏由多渐少至无这一渐进过程,突出齐王纳谏后弊端越来越少,齐国政治日益清明,纳谏效果显著。‎ ‎4.(暗示“王之蔽”已彻底根除)突出纳谏效果显著的语句是:国内:①“虽欲言,无可进者”(弊端消除,政治清明);国外: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或“战胜于朝廷”(地位提高,四国朝齐)‎ 五、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让齐王称“善”?(邹忌的劝说高明在哪里?)(重点)‎ 邹忌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事喻国事,以己及君,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类比说理),含蓄委婉,使齐王受到启发,欣然接受。‎ 六、有人说齐王很开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开明在哪里?‎ ‎1)齐王有虚心纳谏的勇气和态度,从“善”可见。‎ ‎2)齐王纳谏后有改过的行动和恰当的措施,从做事果断“乃下令”、范围广“群臣进谏”、方式多“三赏”可见。‎ ‎3)纳谏之后效果显著,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 、赵 、韩 、魏闻之,皆朝于齐”可见。‎ 七、从全文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达到“大治”的原因? (重点)‎ ‎1、有邹忌这样忠君爱国,敢于且善于劝谏的忠臣。‎ ‎2、齐王是一位勇于纳谏,善于治国的明君。‎ ‎3、君臣民合力,上下齐心,采取恰当的措施。‎ 八、概括邹忌 、齐威王形象(重点)‎ ‎ 邹 忌:善于劝谏,善于反省,有自知之明,忠君爱国。‎ ‎ 齐威王:善于纳谏,心胸宽广,治国有方,雷厉风行。‎ 九、出自本课成语:门庭若市(课文里的意思:宫门前和院子里像个闹市一样。现在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十、读完全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点。‎ ‎1.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委婉劝说,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接受意见。(从邹忌的角度)‎ ‎2.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批评意见。(从齐王的角度)‎ ‎3. 人贵有自知之明。(从邹忌的角度)‎ 十一、历史上直言进谏的例子:‎ ‎ 成功的例子:魏征直言进谏唐太宗,深得唐太宗信赖。‎ ‎ 失败的例子:伍子胥直言进谏被吴王赐剑自杀。‎ 十二、本文中邹忌向齐威王所提建议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的一条相同: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十三、主要内容: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十五、写作特点(重点)‎ ‎1.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密。)‎ ‎2.说理时,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语言朴实而形象,人物对话、动作、心理描写形象,栩栩如生。‎ ‎4.详略得当。(详写比美、进谏这两件大事,略写齐王的反应及效果。在简略的这一段中,仍有详略,写齐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善”;写齐王发布命令的内容和纳谏效果又很详细。)‎ 九下6: 愚公移山 《列子》(2008年已考阅读)‎ ‎【译文】‎ ‎【一词多义】‎ ‎1.方:方七百里/今齐地方千里/荆之地方五千里(方圆) 方其远出海门(正,正在)‎ ‎2.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 ‎3.谋:聚室而谋/肉食者谋之(商量;谋划) 出谋划策(计谋)‎ ‎4.毕:毕力平险(竭尽) 群响毕绝/众妙毕备/毕生精力(全,都) 毕业典礼(完成)‎ ‎5.许:杂然相许/时人莫之许也(赞同)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以身许国/以身许国(奉献;献给)‎ ‎6.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万钟于我何加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7.惩:惩山北之塞(阻塞)惩前毖后(警戒)惩恶扬善(惩罚)‎ ‎8.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贫穷)穷奢极侈/穷凶极恶(极端)‎ ‎9.荷:荷担者三夫/荷枪实弹/妇姑荷担食(扛)肩负重荷(负担)‎ ‎10.始:始龀/始一反焉(才) 始之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始1.才;始2.曾)‎ ‎11.易:寒暑易节/以五百之地易安陵(交换)移风易俗(改变)来之不易/轻而易举/易如反掌(容易)‎ ‎12.加:而山不加增(增加)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大王加惠(给予)既加冠(戴)‎ ‎13.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人固有一死/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固若金汤(坚固)君子固穷(安守)‎ ‎14.亡: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走)国恒亡(灭亡)亡羊补牢(丢失)‎ ‎【重点问题】‎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5)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6)说明智叟被愚公驳倒的句子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 ‎3.移山的实际困难:山高且大(方七百里、高万仞);路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工具简单(箕畚、担);人力单薄(愚公、三夫)‎ 愚公移山遇到的阻力:山高且大+路远+工具简单+人力单薄+智叟阻止 ‎4.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 杂然相许 ”,其妻“ 献疑 ”甚至邻人之遗男也“ 跳往助之 ”;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笑而止之 ”。‎ ‎5.主要内容: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原因、经过、结果,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6.本文寓意:有远大抱负并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最终会走向成功。‎ ‎7.人物形象:‎ 愚公:抱负远大、目光长远、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智叟:目光短浅、害怕困难、自作聪明 ‎8.文章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作用:‎ ‎(1)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这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鼓舞,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2)也充分地衬托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精神感天动地,深化主题。‎ ‎9、最后一段中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这“诚”指的是移山的决心、移山的实际行动和坚定的信念。‎ ‎(移山的决心: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的实际行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坚定的信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种决心、实际行动和坚定信念正是我们学习所需要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决心,而且把决心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2012中考总复习之名著12部 中考必考12部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威尼斯商人》、《繁星·春水》、《骆驼祥子》(07年考)、《水浒传》(08年考)、《童年》(09年考)《西游记》(10年考)、《鲁滨孙漂流记》(11年考)。‎ ‎1.《汤姆·索亚历险记》‎ ‎ ‎ 一、作者简介:马克·吐温,美国著名小说家。‎ 二、内容概括:‎ 这部小说写的是汤姆·索亚、哈克等一群孩子惊险、刺激的冒险经历。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了一件件冒险的事情。他们在冒险中长大,最终成为小镇上人们心中的英雄。‎ 三、主题思想 这部小说以欢快的笔调歌颂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讽刺和批判了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反映作者对当时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 ‎2.《格列佛游记》‎ 一. 作者:斯威夫特 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二.主要内容及主题:小说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骃国等地的经历。揭露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及资本主义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抒发作者对英国社会的辛辣讽刺和苦涩热切的忧世情怀。‎ 三.一句话评价(艺术特色):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 四.人物形象:格列佛是一个敢于冒险、百折不挠、正义勇敢、做事坚决果断、富有智慧的航海家。‎ 五.格列佛游历四国的经历:‎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作者:原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二、主要内容: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保尔就是在这样的革命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三.主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光辉形象,歌颂了在他身上凝聚着的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 四.重点情节(保尔人生的四个阶段)‎ ‎(一)苦难的童年 ‎(二)战场上的搏杀 ‎(三)工地上的磨练——保尔去铁路总厂担任共青团书记期间的经历:”‎ ‎(四)以笔为武器,开始新的战斗。‎ 五、一句话评价:“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理想主义的旗帜:保尔有崇高的理想——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并为之不懈奋斗。‎ 人生的教科书:从保尔身上学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乐观积极的高贵品质。‎ 六、题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钢铁”指的是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样炼成”指的是:保尔一生中经历了苦难的童年、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工地上的磨练以及无数伤痛的折磨,她凭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优秀品质,战胜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各种痛苦与磨练,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4.《名人传》‎ 一、作者:罗曼·罗兰 法国 二、一句话评价: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三、主要内容及主题:‎ ‎《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贝多芬】‎ 痛苦和磨难:‎ ‎ 1.出身贫寒2.生活不幸3.双耳失聪4.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常常拿不到报酬 伟大成就:《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乐》《田园交响乐》《欢乐颂》‎ 性格特点:自强不息、乐观坚韧、不畏权贵、富有爱心 缺点:孤傲、急躁、抑郁 故事情节:1.贝多芬在公众场合大声议论政府;2.贝多芬在权贵面前不低头、不谄媚。‎ 贝多芬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米开朗琪罗】‎ 痛苦和磨难:‎ ‎1.祖国多难(战争不断)2.家人冷酷(家中无温情,父亲脾气暴躁,家人无休止的勒索他)‎ ‎3.感情孤独(终身未娶)4.得不到认可,遭受嫉妒。‎ ‎5.一直遭受教皇差遣,现实与理想冲突6.长年累月工作劳累成疾。‎ 伟大成就:《大卫》、《摩西》、《耶稣之死》、《奴隶》‎ 性格特点:执著、坚忍不拔、善良、富有爱心、思想唯美 缺点:软弱多疑、优柔寡断 故事情节: 1. 米开朗琪罗无偿地资助穷苦工人。2. 米开朗琪罗被迫依附教皇,痛苦不堪。‎ 米开朗琪罗名言:大卫用他的弹弓,我用我的弓箭。‎ ‎【托尔斯泰】‎ 痛苦和磨难:1.家庭不和(与妻子互不理解,儿子们轻视他)2.遭教会打击3.同情下层人民,但又对他们缺乏信心4.为自己的财富感到羞愧 伟大成就:《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性格特点:真诚、善良博爱、富有良知、倔强爱国 缺点:有贵族式的骄傲和自大 故事情节:1.托尔斯泰勇敢地进行农事改革。2.托尔斯泰为改变贵族生活,离家出走,用汗水换取面包。‎ 列夫托尔斯泰名言: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5.《朝花夕拾》 ‎ 一、作者: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曾叫《旧事重提》。‎ ‎6.《繁星·春水》‎ 一、作者:冰心 原名:谢婉莹 ‎7.《威尼斯商人》‎ 一、作者:莎士比亚 英国 二、作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主要人物:‎ 夏洛克: [夏洛克:贪婪吝啬、残忍固执、心胸狭窄、冷酷无情的守财奴。]‎ 鲍西娅: [鲍西娅:才智非凡、精明干练、崇尚正义,忠于爱情和友谊。]‎ 安东尼奥: [安东尼奥:慷慨仁义、重情重义、温文尔雅、慈悲宽厚。]‎ 葛莱西安诺:嫉恶如仇,暴躁易怒,嬉笑怒骂,敢于斗争。‎ 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 公 爵:稳重慈祥 ‎8.《骆驼祥子》(07年考)‎ 一.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生于一个满族的平民家庭。中国现代作家。‎ ‎ 代表作有小说《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话剧《茶馆》等。‎ 二.主要内容:这篇小说描写了正直好强的青年车夫祥子由希望、受挫、挣扎到绝望,最终堕落成城市垃圾的悲惨遭遇。‎ 小说的线索:祥子的希望—奋斗—绝望甚至堕落这条生活道路。‎ 三、主题:批判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 四、评价: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五、主要人物及性格:‎ 祥子:前期:老实勤劳 正直善良 自尊好强 后期:麻木 狡猾自私 自暴自弃 ‎ ‎ 故事情节 :1.祥子风里雨里拼命挣钱买的新车被大兵抢走。‎ ‎ 2.祥子辛辛苦苦挣的钱被孙侦探敲诈。‎ ‎ 3.祥子在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死之后彻底堕落。‎ 虎妞:大胆泼辣 刁钻蛮横 有点扭曲 ‎ 故事情节:1.虎妞使用不正当手段与祥子结婚。 2.虎妞与父亲大闹一场后决心跟祥子走。‎ ‎9.《水浒传》知识点(08年考)‎ ‎1、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的地位: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水浒传》主要内容:这部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108条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2、《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渲染张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历史规律;表达人们对平等与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举例分析主题思想:‎ ‎(1)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杨志怒杀牛二;武松杀潘金莲、宋江怒杀阎婆惜,杀不守妇道的妇女,在当时社会也算“义”。)‎ ‎(2)官逼民反(核心主题)(如:林冲上梁山,他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武松上梁山,他是下层英雄好汉造反的典型。)‎ ‎(3)平等与互爱的理想(如:梁山“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好汉们之间以兄弟相称等。)‎ 梁山好汉的“义”:‎ ‎(1)忠义(效忠国家);(2)侠义(除暴安良);(3)情义(兄弟情义);‎ ‎(4)道义(坚守正义);(5)孝义(孝敬长辈)‎ ‎3、《水浒传》一句话评价: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10.《童年》(09年考)‎ 一、整体感知 ‎1、作者: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本书是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主要内容:本书通过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孤独孩童阿廖沙因为父亲去世,寄居在外祖父家中,过着痛苦、艰难的生活,最后很早走向了人间。‎ ‎3、主题: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揭露了沙俄专制制度的黑暗与罪恶;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残暴。‎ ‎ ‎ ‎11.《西游记》(10年考)‎ 一、作家、朝代:吴承恩,明朝 二、一句话评价: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三、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主要内容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包括50多个故事,大都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并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敢于反抗的英雄形象。‎ 主题思想: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蕴涵了必须经历艰难困苦才能获得成功的真谛。‎ ‎12.《鲁滨孙漂流记》(11年考)‎ 一、作者:笛福 英国 二、主要内容: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历尽艰险。一次遇险,他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岛之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的孤独时光。‎ 三、主题思想:赞扬了一个硬汉子(鲁滨孙)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四、一句话评价: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五、人物形象:‎ 鲁滨孙:敢于冒险,追求自由;坚毅顽强,百折不挠,乐观豁达;具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具有实干精神;知恩图报。‎ 星期五:聪明机智、勇敢勤劳、忠实淳朴、知恩图报;重感情。‎ 中考必背古诗词48首 ‎【七上9首】 ‎ ‎1. 观沧海 曹操 (东汉) 2.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3.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4.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元)‎ ‎5.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6.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7.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8. 泊秦淮 杜牧(唐)‎ ‎9. 浣溪沙 晏殊 (北宋)‎ ‎【七下4首】 ‎ ‎10. 木兰诗 南北朝 乐府民歌 11.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 ‎12. 约客 赵师秀(南宋)13. 西江月 辛弃疾 (北宋)‎ ‎【八上9首】 ‎ ‎14. 望岳 杜甫 (唐)15. 春望 杜甫(唐)‎ ‎16.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晋)17. 使至塞上 王维(唐)‎ ‎1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19. 黄鹤楼 崔颢 (唐)20. 浣溪沙 苏轼(北宋)‎ ‎21.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22. 游山西村 陆游 (南宋)‎ ‎【八下16首】 ‎ ‎2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24. 赤壁 杜牧 (唐)‎ ‎25.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26. 水调歌头 苏轼 (北宋)‎ ‎27.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28. 饮酒 陶渊明(晋)‎ ‎29. 行路难 李白(唐)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3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32.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清)‎ ‎3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34. 终南别业 王维(唐)‎ ‎3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唐)36. 无题 李商隐 (唐)‎ ‎37. 相见欢 李煜 (南唐)38. 登飞来峰 王安石(北宋)‎ ‎39.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北宋)40.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宋) 41.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南宋) 42. 观刈麦  白居易(唐)‎ ‎43.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南宋)‎ ‎44.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明)‎ ‎【九下4首】 ‎ ‎45. 关雎 《诗经》46. 蒹葭 《诗经》‎ ‎47.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48.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