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温州市中考一模语文卷及答案
学校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考号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uuuuuuuuuuuuuuuuuuuu 装 uuuuuuuuuu 订 uuuuuuuuuuu 线 uuuuuuuuuuuu 学校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考号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uuuuuuuuuuuuuuuuuuuu 装 uuuuuuuuuu 订 uuuuuuuuuuu 线 uuuuuuuuuuuu 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检测一模语文卷 2016年3月 答题提示: 1.全卷共分四大部分,20小题。满分150分(含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3. 答题时请注意温馨提示,它会让你的答题更准确、完整。 一.知识积累(26分) 1.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悬岩边的树 曾 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yá)▲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xuān)▲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mò)▲而又(júe)▲强 2.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行到水穷处, ▲ 。 (王维《终南别业》) (2)问余何意栖碧山, ▲ 。(李白《山中问答》) (3) ▲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5)杜甫《春望》一诗中,以花鸟拟人,表达感时伤怀的句子是 ▲ , ▲ 。 (6)《湖心亭看雪》以“ ▲ , ▲ !”收束全文,其中“痴”字,虽是舟子俗人之见,然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 (7)“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 ▲ (填曹操《长歌行》里的两句诗) 3.解释下列文言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4.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B.老大徒伤悲 徒劳无功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左顾右盼 D.长跪而谢之 千恩万谢 5.名著阅读(5分) 宋江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下《西江月》一词: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1)“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宋江因何事被刺字发配江州?(2分) (2)四句诗具体反映了宋江怎样的志向?因这诗,宋江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 三棵树 苏童 (20分) (1)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我开始想像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火车站前面有许多南方罕见的牲口,黑驴、白马、枣红色的大骡子,有一些围着白羊肚毛巾、脸色黝黑的北方农民蹲在地上,或坐在马车上,还有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 (2)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3)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4)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泥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5)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长。 (6)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7)一九八八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8)我是个幸运的人。两棵树弥合了我的整个世界的裂痕。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柔韧修长的树枝毫不掩饰它登堂人室的欲望。如果我一直向它打开窗子,不消三天,我相信那棵石榴会在我的床边、在我的书桌上驻扎下来,与我彻夜长谈,热情似火的石榴呀,它会对我说,我是你的树,是你的树! (9) 树把鸟也带来了,鸟在我的窗台上留下了灰白色的粪便。树上的果子把过路的孩子引来了,孩子们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叶便沙沙地响起来。 (10)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的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树只是凝视着我。七年的时光做一次补偿是足够的了。窗外的两棵树后来有点疲惫了,我没有看出来,一场春雨轻易地把满树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门回家踩在石榴的花瓣上,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不知道,我的两棵树将结束它们的这次使命,七年过后,两棵树仍将离我而去。 (11)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推土机将一个名叫上乘阉的地方夷为平地,我的阁楼,我的石榴树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12)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摘自《读者》有删改) 6. 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7.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6分) (1)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加点词语表现的仅仅是“树”的沉没状态吗?) (2)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柔韧修长的树枝毫不掩饰它登堂人室的欲望。( 自选角度,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 8.作者在第(7)段反反复复地说“两棵树”“两棵果树”,是否显得啰嗦?(3分) 9.本文写到的“三棵树”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引发人们思考。请结合文本,加以阐述。(8分) (二)由记得住乡愁谈起(10分) 枫株湖 (1)习近平总书记的至理名言“记得住乡愁、端自己的饭碗”至今耳目濡染。乡,就是故乡、家乡;愁,就是忧虑,更是思念。我们常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之愁。乡愁是融入人体血液的酵素,人越老,乡愁越浓,效力越大,甚至要落叶归根,告老返乡。 (2)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迹,它所表达的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可能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余光中先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思乡感受。 (3)乡愁是一种感恩、反馈的情感,是良心、善心的觉醒,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每次回家,总想去看看过去玩耍的地方,但几乎都是面目全非,找不到过去的景物和感觉,非常悲伤。特别是三峡水电站的建立,云阳是百万移民,许多景物都被淹埋江中,成为永不可见的水里文物,那种失落与惆怅无法言表。由此,我们提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地域文化、重视历史传承的社会发展理念。 (4)“记得住乡愁”,要“严守底线”。城镇化并非要急剧扩张城市规模,而是“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要通过集约化利用建设土地,守住耕地红线,不能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甚至要适度“减少工业用地” ,以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5)“记得住乡愁”,要高度重视生态安全。要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让人们在生活空间里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6)“记得住乡愁”,要传承文化。有人说,乡村,是人类的故乡,而古村落,则是人类的祖屋。留住乡村,就是留住我们的故乡,就是留住我们的祖屋。因此,城镇化过程一定要留住历史记忆,留住地域特色,留住民族特点。 (7)“记得住乡愁”,要留住乡村的文化载体。没有乡村载体,也就没有了乡村记忆。中央明确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8)剪不断的“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记住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呼唤与尊重,是对我们保根护源的忠告与提醒。我们要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历史,在城镇化进程中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人们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乡愁”中享受幸福! (有删改) 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 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迹,它所表达的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B.城镇化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传承历史和地方文化。 C、所谓“严守底线”,就是不要扩张城市规模的城镇化建设,而是“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D、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就是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即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11.第(2)段中引用了一些李白等诗人的经典诗句,其作用是什么?(3分) ▲ 12.请你对“留住乡村,留住祖屋,留住历史记忆,留住地域特色,留住民族特点”的城镇化建设现象做简要评述。 (4分) ▲ 三.古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3-14两小题。(4分)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诗作于永州,与《小石潭记》为同一时期作品。②欸(ǎi)乃:拟声词,摇橹声。 13.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忙碌的渔翁,请逐句品读诗歌,补充下面的句子:(2分) 渔翁夜宿 ▲ ,晨起汲水,燃烧楚竹,日出 ▲ 。 14. 诗歌末句“岩上无心云相逐”表现了诗人 ▲ 的心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 题。(15分) (甲)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乙)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皇室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③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赠,恪挥之去。至则值岐王至封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①中官:宦官。②抽分:实物税。③讦(jié):揭发。④构:诬陷,中伤。 15.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犹裴徊不忍去( ) (2)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 (3)恪素刚正( ) (4)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 1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3分) A. 久之,赴调 B.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C.第归,杀而鬻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2)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皇室多不悦。 18.包拯与徐恪性格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四.语言运用(70分) 19. 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为了营造书香校园,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复兴, 这一天,温州市教育局将在温州市图书馆召开“爱阅读”行动推进会。温州市教育局希望邀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参加并做“阅读方面“的专题讲座。请你代写一份邀请函,150字左右。(10分) 20.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请以“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 (2)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检测一模语文卷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卷面书写5分:1. 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即可得满分。 2. 卷面虽有修改痕迹,但仍保持整洁、规范,也可得满分。 一.知识积累(26分) 1.(4分) 崖 喧 寞 倔 2.(10分)(1)坐看云起时 (2)笑而不答心自闲 (3)春蚕到死丝方尽 (4)文质彬彬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空1 分,有错、漏、添字者,则该空不得分。) 3.(4分)(1)满 (2)做标记 (3)通“饲”,饲养、喂养 (4)大腿(每空1分) 4.(3分) D 5.(5分)(1)宋江是因为杀死自己的小老婆阎婆惜才被发配到江州(2分,意思符合即可) (2)凌云壮志,要学黄巢起义。宋江题写反诗被判死罪,最终被逼上梁山。(3分,前一问1分,后一文2分。意思符合即可) 二、现代阅读(30分) (一)三棵树(20分) 6.(3分)苦楝树,幼小无依;枇杷树,含蓄深沉;石榴树,热烈奔放。(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7.(6分)(1) “摇曳、颤动、安静”等词语不仅写出了树的沉没,还表现了自己希望的破灭,失去树的隐痛,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悲哀。(3分,意思相近即可) (2)“火红”“扑面而来”“柔韧修长”“登堂入室”等词语(这句话运用拟人修辞),(1分)形象地写出石榴花的鲜艳、树的茂盛,突出石榴的生机蓬勃,(1分)表达了“我”对石榴树的喜爱。(1分)(3分,意思相近即可) 8.(3分)不啰嗦。从作者的反复述说中,我们读出了一个少年真切的惊喜,读出了一个久居囚笼的生命发出的欢呼。照应“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意思相近即可。如果学生回答“啰嗦重复”,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最多给2分。) 9.(8分) 第一层:只关注到“树”的本身,思维比较单一。 示例一(1-2分):《三棵树》写了幼小无依的苦楝树,含蓄深沉的枇杷树,以及热烈奔放的石榴树。作者借“三棵树”写了伴随着思树、管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 第二层:既关注到“树”的本身,也能关注“树”默默奉献等丰富内涵,但没有深入“树”背后的主题。思维还不够深入。 示例二(3-4分):《三棵树》写了幼小无依的苦楝树,含蓄深沉的枇杷树,以及热烈奔放的石榴树。作者围绕“三棵树”写了伴随着思树、管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树”是人类的朋友,“树”与我彻夜长谈,“登堂入室”;“树”默默奉献,树引来鸟,引来孩子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宽容无私,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生活中离不开树,可是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树。 第三层:既关注到“树”的本身,关注到“树”的丰富内涵,又能结合文本,探究“树”背后的主题。思维有一定的深度。 示例三(5-6分):《三棵树》写了幼小无依的苦楝树,含蓄深沉的枇杷树,以及热烈奔放的石榴树。作者围绕“三棵树”写了伴随着思树、管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树”是人类的朋友,“树”与我彻夜长谈,“登堂入室”;“树”默默奉献,树引来鸟,引来孩子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宽容无私,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生活中离不开树,可是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树。城市的水泥化造成了树的稀缺,城市的拓展又造成树的死亡,大自然残缺了,生态破坏了,作者“七年一梦”,“迷惑”、树苗之灵魂向“我”招手回应,表现了对此的忧虑。 第四层:既关注到“树”的本身,关注到“树”的丰富内涵,又能结合文本,探究“树”背后除环保主题之外的其他象征意义。思维全面,有一定的深度。 示例四(7-8分):《三棵树》写了幼小无依的苦楝树,含蓄深沉的枇杷树,以及热烈奔放的石榴树。作者围绕“三棵树”写了伴随着思树、管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树”是人类的朋友,“树”与我彻夜长谈,“登堂入室”;“树”默默奉献,树引来鸟,引来孩子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宽容无私,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生活中离不开树,可是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树。城市的水泥化造成了树的稀缺,城市的拓展又造成树的死亡,大自然残缺了,生态破坏了,作者“七年一梦”,“迷惑”、树苗之灵魂向“我”招手回应,表现了对此的忧虑。 除此之外,作者还借“三棵树”表现了对童心、对童年的梦、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希望美好心情有寓所,情感有归依。(或者:“三棵树”象征完满的理想难以实现,是一个遥远的梦。) (二)(10分) 10. (3分)B 11. (3分)第二段引用古代诗人李白、崔颢、王安石、苏轼和现代诗人余光中的经典诗句,具体形象地阐述了乡愁是一种文化印迹,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自然地引出下文关于城市化建设的论题,引发读者思考,使后文的议论更有针对性。 (意思相近即可。) 12. (4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示例一:肯定,习近平总书记的至理名言“记得住乡愁、端自己的饭碗”,只有留住了乡村,才有了故乡的感觉;只有留住了祖屋,才有了家族的回忆;只有留住了历史,留住了民族特点,才有了文化的传承。 示例二:否定,城镇化建设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农村生活模式,需要进行规划与重建,为此,不能因噎废食,尽量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赋予“乡愁”更丰富的内涵。 三.古诗文阅读(19分) 13.(2分)西岩 摇橹(撒网、捕鱼) 14.(2分)无忧无虑,悠闲的心情(向往自由的心情) 15.(4分)离开 赠送 向来(一向) 交换 16.(3分)A 17(4分)(1)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2分) (2)等到(徐恪)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2分) 18.(4分)包拯与徐恪两人都是为官清廉、一心为民、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包拯是因为父母生病便辞官回家照顾,不贪端州砚台。徐恪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强权,实行改革,淘汰多余的官员,制定详细的赋税政策,一心为百姓着想。(性格2分,结合内容2分) 【附译文】(甲)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乙)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 四.语言运用(70分) 19.(10分)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苏童先生: 您好! 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为了营造书香校园,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复兴,温州市教育局将在图书馆召开“爱阅读”行动推进会。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您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并希望您做有关“阅读”方面的专题讲座。 在此,真诚期待您的到来! 温州市教育局 2016年3月25日 (评分标准:本题分内容、语言运用两部分评分,各占5分。一、内容:格式、称呼、落款正确得体;邀请原因、内容具体正确。二、语言运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判:(1)错别字满3个扣1分,满6个扣2分,重现者不计;(2)标点符号基本正确不扣分,明显的误用满4个扣1分,满8个扣2分;(3)用词基本正确,语句基本通顺,表达基本明白,不扣分;明显的用词错误、语言错乱,满3处扣1分,满6处扣2分。该部分合计扣完5分为止。) 20.(60分) (评分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