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丰台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2019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1分)下列制作蛋糕的原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面粉 B.白糖 C.鸡蛋 D.橄榄油 2.(1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木炭 B.铁丝 C.蜡烛 D.红磷 3.(1分)下列元素中,人体摄入量过低会引起贫血的是( ) A.Fe B.Zn C.Na D.Ca 4.(1分)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24 B.58 C.82 D.140 5.(1分)下列金属的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 A.Zn B.Fe C.Ag D.Mg 6.(1分)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面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C.电器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D.乘坐地铁,禁止携带鞭炮等易燃物品 7.(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 B.滴加液体 C.加热液体 D.检查气密性 8.(1分)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食盐易溶于水 B.盐酸易挥发 C.铜能导电 D.碳酸钠能与硫酸反应 9.(1分)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红磷应足量 B.实验中集气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用木炭代替红磷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证明了空气中O2含量 10.(1分)一氧化二氮和一氧化碳是环境污染性气体,可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无害气体。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N2O B.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1 11.(1分)如表是Na2CO3、NaCl的溶解度。依据表中数据和实验回答问题。 温度 Na2CO3 NaCl 20℃ 21.8g 36.0g 30℃ 39.7g 36.3g 20℃时,向2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两种固体,充分溶解上述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 ) A.① B.①② C.② D.无 12.(1分)如表是Na2CO3、NaCl的溶解度。依据表中数据和实验回答11~12题。 温度 Na2CO3 NaCl 20℃ 21.8g 36.0g 30℃ 39.7g 36.3g 20℃时,向2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两种固体,充分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10 B.烧杯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C.烧杯①中溶液升温至3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烧杯①②中溶液升温至30℃(忽略水的蒸发),溶液质量①=② 二、非选择题(共33分)〖生活现象解释〗 13.(1分)补齐连线。从13﹣A或13﹣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13﹣A计分。 13﹣A 物质﹣用途 13﹣B 物质﹣俗称 干冰 氧气 熟石灰 医疗急救 改良酸性土壤 人工降雨 小苏打 烧碱 食盐 氢氧化钠 氯化钠 碳酸氢钠 14.(2分)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的试航,标志着我国海军国防力量的不断壮大。 (1)甲板用钢能承受强烈冲击、高摩擦力和几千度的火焰灼烧。写出炼铁时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燃气轮机用到的氮化硅(Si3N4)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Si3N4中Si和N的原子个数比为 。 15.(2分)乙醇,俗称酒精,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蒸酒时,去第一锅“酒头”,弃第三锅“酒尾”,“掐头去尾取中段”,是为“二锅头”。从微粒的角度分析,酒精变为酒精蒸气时,变化的是分子的 。 (2)酒精溶液可消毒。图为常温下,某科研小组测量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需时间的实验结果。分析右图得到的结论是 。 〖科普阅读理解〗 16.(5分)阅读下列科普文章。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主要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相对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导致了能源供需结构的失衡,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影响。2016年,我国石油产量为1.997亿吨,消费量却达到5.787亿吨。因此,把煤制成油,一直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战略决策。 煤制油被称为煤的液化。一种工艺是先将煤送入汽化炉内,转化成粗煤气,再进一步处理后得到仅含CO和H2的合成气,然后以合成气为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强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甲醇(CH3OH),再利用甲醇合成燃料油。 我国在煤制油工业生产上的优势之一是用非常廉价的原材料做成催化剂,这一技术为我国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的弊端是 。 (2)在2016年能源消费结构图中,能代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是 (填“A”或“B”) (3)甲醇(CH3OH)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4)将煤转化成煤气的反应为C+H2O CO+H2,该反应中涉及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是化石燃料 B.我国在2016年的石油消费量远大于产量 C.“煤制油”技术有助于解决煤多油少的结构性缺点 D.“煤制油”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生产实际分析〗 17.(2分)由钛精矿(主要成分为TiO2)制备纯TiCl4的流程示意图如图: 已知:TiCl4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 (1)流程中,蒸馏塔的作用是 。 (2)沸腾炉中发生了反应 TiO2+2Cl2TiCl4+O2,其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 18.(3分)化学链燃烧是一种绿色的、高效的燃烧方式,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下图是某科研组利用金属镍(Ni)进行化学链燃烧的流程图: (1)空气反应器中,Ni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NiO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燃料反应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如下: Ⅰ.H2+NiONi+H2O;Ⅱ.CO+NiONi+CO2,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填“Ⅰ”或“Ⅱ”)。 (3)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19.(2分)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O2。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 20.(2分)请从20﹣A或20﹣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20﹣A计分。 20﹣A 配制160g 10%的氯化钠溶液 20﹣B去除粗盐中的泥沙 (1)实验的主要步骤是:⑤→ →③。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1)实验的主要步骤是:③→ →②。 (2)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可供选择的基本实验操作如图: 21.(3分)利用如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若X为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X为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与(1)中等体积的CO2,观察到B中无明显现象,其原因是 。 22.(3分)实验小组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实验中,甲溶液是 。 (3)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 23.(2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右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 1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入两只试管中,一段时间后,A、B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2用气囊鼓入空气至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A中白磷燃烧,B中无明显现象。 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仅通过对比实验②中露出水面的白磷和红磷可得到的结论是 。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科学探究〗 24.(6分)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时,发现铜片与20%的硫酸溶液不反应。有同学提出疑问“在一定条件下铜与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并进行了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SO2能让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能被NaOH溶液吸收。 【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 实验1:初步实验(所用溶液均为硫酸溶液) 实验序号 1﹣1 1﹣2 1﹣3 1﹣4 1﹣5 装置 主要现象 铜片a附近溶液逐渐变蓝,铜片b附近产生无色气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铜片溶解,溶液变蓝,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经检验实验1﹣1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2:在实验1﹣5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装置如图。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1中,能证明铜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2)实验1中,欲得出“升高温度可使铜与硫酸反应”需对比的实验是 (填实验序号)。 (3)补全实验1﹣5和实验2中铜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 (4)与实验1﹣5相比,实验2的优点有 (写出一条即可)。 (5)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反思与评价】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1﹣2和1﹣5,可得出“增大浓度可使铜与硫酸反应” B.通电可促进一些化学反应的发生 C.铜与硫酸只能发生一种化学反应 2019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1分)下列制作蛋糕的原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面粉 B.白糖 C.鸡蛋 D.橄榄油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面粉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B、白糖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C、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D、橄榄油属于油脂,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1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木炭 B.铁丝 C.蜡烛 D.红磷 【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C、蜡烛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生成物的颜色与状态的区别。 3.(1分)下列元素中,人体摄入量过低会引起贫血的是( ) A.Fe B.Zn C.Na D.Ca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人体内因缺少铁元素会引起贫血, 故选:A。 【点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记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1分)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24 B.58 C.82 D.140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已知一种铈原子,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因此该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8。 故选:B。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5.(1分)下列金属的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 A.Zn B.Fe C.Ag D.Mg 【分析】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解答】解:根据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选项中给出的金属镁的活动性最强。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要求同学们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 6.(1分)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面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C.电器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D.乘坐地铁,禁止携带鞭炮等易燃物品 【分析】A.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防范爆炸的措施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防范爆炸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故正确。 B.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把天然气排出室内,降低室内燃气的浓度,故正确。 C.电器着火应该使用干粉灭火器,不能使用水灭火,以防触电。故错误。 D.乘坐地铁,禁止携带鞭炮等易燃物品以防发生危险,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灭火的方法以及爆炸方面的知识。 7.(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 B.滴加液体 C.加热液体 D.检查气密性 【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没有用外焰加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8.(1分)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食盐易溶于水 B.盐酸易挥发 C.铜能导电 D.碳酸钠能与硫酸反应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解答】解:A、食盐易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盐酸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铜能导电,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钠能与硫酸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食盐、盐酸、铜、碳酸钠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1分)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红磷应足量 B.实验中集气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用木炭代替红磷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证明了空气中O2含量 【分析】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解:A、实验中红磷应足量,以保证氧气完全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中红磷燃烧放热,导致集气瓶中液面下降,完全反应后氧气消耗,瓶内气压减小,液面上升,该选项说法正确;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面不能上升,因此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证明了空气中O2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0.(1分)一氧化二氮和一氧化碳是环境污染性气体,可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无害气体。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N2O B.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1 【分析】观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由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由催化剂,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N2O+COCO2+N2;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的化学式为N2O,故A正确; B、乙为一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为:16+12=28,故B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故C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44:28=11:7,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1.(1分)如表是Na2CO3、NaCl的溶解度。依据表中数据和实验回答问题。 温度 Na2CO3 NaCl 20℃ 21.8g 36.0g 30℃ 39.7g 36.3g 20℃时,向2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两种固体,充分溶解上述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 ) A.① B.①② C.② D.无 【分析】根据碳酸钠、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判断碳酸钠、氯化钠在一定质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解答】解:20℃时,碳酸钠溶解度是21.8g,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21.8g,30g碳酸钠加入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氯化钠溶解度是36.0g,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3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 故选:A。 【点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要注意理解。 12.(1分)如表是Na2CO3、NaCl的溶解度。依据表中数据和实验回答11~12题。 温度 Na2CO3 NaCl 20℃ 21.8g 36.0g 30℃ 39.7g 36.3g 20℃时,向2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两种固体,充分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10 B.烧杯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C.烧杯①中溶液升温至3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烧杯①②中溶液升温至30℃(忽略水的蒸发),溶液质量①=② 【分析】根据表中溶解度可以判断碳酸钠、氯化钠的溶解情况; 溶质质量分数=×100%。 【解答】解:A、烧杯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1.8g:100g=109:50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烧杯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3.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烧杯①中溶液升温至30℃,固体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烧杯①②中溶液升温至30℃(忽略水的蒸发),固体全部溶解,溶液质量①=②,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要注意理解。 二、非选择题(共33分)〖生活现象解释〗 13.(1分)补齐连线。从13﹣A或13﹣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13﹣A计分。 13﹣A 物质﹣用途 13﹣B 物质﹣俗称 干冰 氧气 熟石灰 医疗急救 改良酸性土壤 人工降雨 小苏打 烧碱 食盐 氢氧化钠 氯化钠 碳酸氢钠 【分析】根据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氧气能供给呼吸,熟石灰具有碱性,结合常见酸碱盐的俗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熟石灰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常见酸碱盐的俗称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2分)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的试航,标志着我国海军国防力量的不断壮大。 (1)甲板用钢能承受强烈冲击、高摩擦力和几千度的火焰灼烧。写出炼铁时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CO+Fe2O32Fe+3CO2 。 (2)燃气轮机用到的氮化硅(Si3N4)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Si3N4中Si和N的原子个数比为 3:4 。 【分析】(1)根据CO和Fe2O3反应生成铁与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一个氮化硅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工业上采用高炉炼铁,CO和Fe2O3反应生成铁与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 2Fe+3CO2; (2)1个氮化硅分子是由3个硅原子和4个氮原子构成的,则氮化硅中硅原子与氮原子的数目比为3:4, 故填:(1)3CO+Fe2O3 2Fe+3CO2;(2)3:4。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得书写和化学式的计算。 15.(2分)乙醇,俗称酒精,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蒸酒时,去第一锅“酒头”,弃第三锅“酒尾”,“掐头去尾取中段”,是为“二锅头”。从微粒的角度分析,酒精变为酒精蒸气时,变化的是分子的 间隔 。 (2)酒精溶液可消毒。图为常温下,某科研小组测量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需时间的实验结果。分析右图得到的结论是 常温下,浓度在40%﹣90%范围内,70%的酒精溶液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需时间最短 。 【分析】(1)根据蒸发时分子的变化分析判断; (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 【解答】解:(1)在酒精蒸发的过程中,酒精分子是不断运动、酒精分子之间间隔发生了变化; (2)由图可知常温下,浓度在40%﹣90%范围内,70%的酒精溶液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需时间最短。 故答案为:(1)间隔; (2)常温下,浓度在40%﹣90%范围内,70%的酒精溶液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需时间最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的特点和图形分析能力,解答时应抓住分子变化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科普阅读理解〗 16.(5分)阅读下列科普文章。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主要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相对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导致了能源供需结构的失衡,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影响。2016年,我国石油产量为1.997亿吨,消费量却达到5.787亿吨。因此,把煤制成油,一直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战略决策。 煤制油被称为煤的液化。一种工艺是先将煤送入汽化炉内,转化成粗煤气,再进一步处理后得到仅含CO和H2的合成气,然后以合成气为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强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甲醇(CH3OH),再利用甲醇合成燃料油。 我国在煤制油工业生产上的优势之一是用非常廉价的原材料做成催化剂,这一技术为我国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的弊端是 导致能源供需结构失衡,并带来严重的环境影响 。 (2)在2016年能源消费结构图中,能代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是 A (填“A”或“B”) (3)甲醇(CH3OH)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1 。 (4)将煤转化成煤气的反应为C+H2O CO+H2,该反应中涉及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H2O和CO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是化石燃料 B.我国在2016年的石油消费量远大于产量 C.“煤制油”技术有助于解决煤多油少的结构性缺点 D.“煤制油”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2)根据题干信息以及图示来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4)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5)根据题干信息以及所学知识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材料可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的弊端是导致能源供需结构失衡,并带来严重的环境影响;故填:导致能源供需结构失衡,并带来严重的环境影响; (2)由材料信息可知,在2016年能源消费结构图中,能代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是A;故填:A; (3)甲醇(CH3OH)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3:1;故填:3:1; (4)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所以属于氧化物的是H2O和CO;故填:H2O和CO; (5)A.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是化石燃料,正确; B.我国在2016年的石油消费量远大于产量,正确; C.“煤制油”技术有助于解决煤多油少的结构性缺点,正确; D.“煤制油”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 故填:A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石燃料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生产实际分析〗 17.(2分)由钛精矿(主要成分为TiO2)制备纯TiCl4的流程示意图如图: 已知:TiCl4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 (1)流程中,蒸馏塔的作用是 分离提纯TiCl4 。 (2)沸腾炉中发生了反应 TiO2+2Cl2TiCl4+O2,其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Cl和O 。 【分析】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 【解答】解: (1)室温下,四氯化钛为无色液体,沸点为136.4℃.流程中,蒸馏塔中加热,导致四氯化钛转化为气体而实现和杂质的分离,然后冷凝后为液体,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所以蒸馏塔的作用是 分离提纯TiCl4。 (2)沸腾炉中发生了反应 TiO2+2Cl2TiCl4+O2,其中氯元素由反应前的0价变成反应后的﹣1价,而氧元素由反应前的﹣2价变为生成物中的0价,所以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Cl和O 故答案为: (1)分离提纯TiCl4。 (2)Cl和O 【点评】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18.(3分)化学链燃烧是一种绿色的、高效的燃烧方式,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下图是某科研组利用金属镍(Ni)进行化学链燃烧的流程图: (1)空气反应器中,Ni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NiO的化学方程式为 2Ni+O22NiO 。 (2)燃料反应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如下: Ⅰ.H2+NiONi+H2O;Ⅱ.CO+NiONi+CO2,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I (填“Ⅰ”或“Ⅱ”)。 (3)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Ni 。 【分析】(1)根据镍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镍进行分析; (2)根据I、II的反应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进行分析。 【解答】解:(1)镍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镍,化学方程式为:2Ni+O22NiO; (2)燃料反应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如下:Ⅰ.H2+NiO Ni+H2OⅡ.CO+NiO Ni+CO2 只有I中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3)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所以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i。 故答案为:(1)2Ni+O22NiO; (2)置换反应; (3)Ni。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9.(2分)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O2。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 【分析】(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解答】解:(1)图中的试管中有棉花团,因此是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0.(2分)请从20﹣A或20﹣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20﹣A计分。 20﹣A 配制160g 10%的氯化钠溶液 20﹣B去除粗盐中的泥沙 (1)实验的主要步骤是:⑤→ ④ →③。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1)实验的主要步骤是:③→ ① →②。 (2)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加快溶解速率 。 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 可供选择的基本实验操作如图: 【分析】20﹣A (1)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20﹣B(1)根据粗盐提纯是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物除去,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20﹣A (1)配制160g 10%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 20﹣B(1)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 (2)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故答案为: 20﹣A (1)④;(2)加快溶解速率; 20﹣B(1)①;(2)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原理与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3分)利用如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若X为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石蕊溶液变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H2O+CaCO3↓ 。 (2)若X为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与(1)中等体积的CO2,观察到B中无明显现象,其原因是 氢氧化钠消耗完通入的CO2 。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若X为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蕊溶液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H2O+CaCO3↓。 (2)若X为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与(1)中等体积的CO2,观察到B中无明显现象,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已完全消耗通入的CO2。 故答案为: (1)石蕊溶液变红; Ca(OH)2+CO2 ═H2O+CaCO3↓; (2)氢氧化钠消耗完通入的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3分)实验小组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 (2)该实验中,甲溶液是 氢氧化钠溶液 。 (3)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pH由小于7变到大于(或等于)7 。 【分析】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 (3)稀盐酸显酸性,过程中pH由小于7变到大于(或等于)7,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故答案为: (1)HCl+NaOH═NaCl+H2O; (2)氢氧化钠溶液; (3)pH由小于7变到大于(或等于)7。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2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右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 1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入两只试管中,一段时间后,A、B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2用气囊鼓入空气至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A中白磷燃烧,B中无明显现象。 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仅通过对比实验②中露出水面的白磷和红磷可得到的结论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白磷露出水面前不燃烧,露出水面后燃烧 。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仅通过对比实验② 中露出水面的白磷和红磷可得到的结论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白磷露出水面前不燃烧,露出水面后燃烧。 【解答】解:(1)仅通过对比实验②中露出水面的白磷和红磷可得到的结论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因为两支试管中都有充足的空气;故答案为: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白磷露出水面前不燃烧,露出水面后燃烧;故答案为:白磷露出水面前不燃烧,露出水面后燃烧; 【点评】本考点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有三个: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本题通过创设实验情境,考查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体会了实验的魅力,使得学生在实验中学化学。 〖科学探究〗 24.(6分)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时,发现铜片与20%的硫酸溶液不反应。有同学提出疑问“在一定条件下铜与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并进行了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SO2能让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能被NaOH溶液吸收。 【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 实验1:初步实验(所用溶液均为硫酸溶液) 实验序号 1﹣1 1﹣2 1﹣3 1﹣4 1﹣5 装置 主要现象 铜片a附近溶液逐渐变蓝,铜片b附近产生无色气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铜片溶解,溶液变蓝,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经检验实验1﹣1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2:在实验1﹣5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装置如图。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1中,能证明铜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溶液变蓝 。 (2)实验1中,欲得出“升高温度可使铜与硫酸反应”需对比的实验是 1﹣3和1﹣5 (填实验序号)。 (3)补全实验1﹣5和实验2中铜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 2H2O (4)与实验1﹣5相比,实验2的优点有 进行了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写出一条即可)。 (5)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在一定条件下,铜与硫酸能发生反应 。 【反思与评价】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 。 A.对比实验1﹣2和1﹣5,可得出“增大浓度可使铜与硫酸反应” B.通电可促进一些化学反应的发生 C.铜与硫酸只能发生一种化学反应 【分析】(1)根据反应后溶液颜色的改变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对比实验的要求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对比两者的主要差别对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物质的性质 进行分析解答; (6)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能证明铜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溶液变蓝; (2)除了温度这个变量之外其他的变量都要相同,故需对比的实验为1﹣3和1﹣5;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反应物中有1个铜原子、4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8个氧原子,生成物中也应该有相应的原子种类和个数,故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 (4)从两个实验装置的特点可知,实验2验证了产生的气体是SO2,实验1﹣5不能验证产生是什么气体,实验2进行了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长导管可防止倒吸;反应停止后从长导管鼓入空气,可将SO2充分吸收,实验1﹣5没有尾气处理装置,故与实验1﹣5相比,实验2的优点有:验证了产生的气体是SO2;进行了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长导管可防止倒吸;反应停止后从长导管鼓入空气,可将SO2充分吸收等; (5)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一定条件下,铜与硫酸能发生反应; (6)在进行实验对比的时候,要控制只有一个变量,实验1﹣2和1﹣5有两个变量,故不正确;无法确定铜与硫酸只能发生一种化学反应,故C不正确。 故答案为: (1)溶液变蓝; (2)1﹣3和1﹣5; (3)2 H2O; (4)验证了产生的气体是SO2;进行了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长导管可防止倒吸;反应停止后从长导管鼓入空气,可将SO2充分吸收等; (5)在一定条件下,铜与硫酸能发生反应; (6)AC。 【点评】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只要有新物质生成就能说明物质之间发生了反应,有污染空气的物质产生时要注意环保。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5/15 13:39:06;用户:cycaiyan;邮箱:cycaiyan@126.com;学号:270237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