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浙江中考语文说明性文本阅读
专题九 说明性文本阅读(一) 一、[2017·衡阳]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可燃冰 ①2017年6月2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宣布:我国正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采气时间最长的国家。 ②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含有大量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陆地上的冻土带和海底。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可燃冰”。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③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海底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20 ℃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 ℃~4 ℃;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以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 ④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力的洁净新能源。 ⑤但是,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1.海底可燃冰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将会造成哪些后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杭州启正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熬夜为何伤身 庄荣生 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传统的作息习惯,但随着生活多元化,“夜猫子”一族却越来越多,熬夜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态。《生命时报》联合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人有晚睡的习惯,近七成的人因此出现健康问题。 ②熬夜为何伤身?人体内好像有一个钟表,人体随时间节律有时、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节律。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理节律”的现象。20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揭开了其中的人体生命节律的奥秘。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③所有生命都受到生物钟的影响。日夜交替周期影响着你的唤醒水平、新陈代谢、心率、体温、激素水平等身体指标。各项生理活动大部分是在白天,通常是下午达到顶点,而在夜晚睡觉的时候降至谷底。夜晚是我们的身体进行自我修复的时间,各种生理指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适宜安睡。 ④因而,长期熬夜就倒了时差,破坏了人体生物钟,影响身体健康。如果环境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理节律。比如,长途旅行会让我们感觉疲劳、嗜睡。而坐飞机跨时区旅行则会让我们感受到时差的痛苦反应。当你的身体告诉你现在是凌晨5点,但是当地时间却是上午10点的工作时间,身体就很容易出现不适的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时差。 ⑤其实,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稳定的生物钟则具有各种作用。比如你每天都是早上六点起床,有一天你忘记了定闹钟,但是到了六点你还是会自动醒来。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必须做某事,到了这个时间,你就自动会想起这件事来,这就是生物钟的作用。此外,生物钟还可有助于你在某一时间段维持某种工作或休息的状态,以及禁止你做某些事情等。因此,作息时间规律有助于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⑥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生物节律,来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预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反之,假如突然不按体内的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作息,人就会在身体上感到疲劳,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适。比如,人体的体温在24小时内并不完全一样,早上4时最低,18时最高,但相差在1℃以内。体温的异常升高或降低,以及长期失眠是身体出现某些疾病的征兆。 ⑦生物钟的影响是把双刃剑。人们需要反省自身具有怎样的生物钟现象,顺应自己的生理节律,发挥生物钟的有力作用。 1.第①段写《生命时报》联合调查的数据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文章,分别用四个字概括“稳定的生物钟”具有的几个功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4分) (1)第②段中加点的“好像”一词说明人体存在周期性节律还不确切,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画线句举了人体体温异常升高或降低,以及长期失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按体内的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作息,对人的身体有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文中生物钟的利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怎样合理安排生物钟,提高学习效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性文本阅读(二) 一、[2017·盐城]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无人机,有前途 ①在旅游景区、影视拍摄基地,或是重大新闻现场,我们经常能看到无人机在空中忙碌地穿梭。那么到底什么是无人机呢? ②“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或有车载计算机完全和间歇地自主操作的不载人飞机。我们熟悉的无人机,通常指的是携带载荷飞行的无人机机身,完全意义上的无人机,指的是有无人机平台、任务载荷、起降系统、测控与信息传输系统、操作手等组成的“无人机系统”。 ③常见的无人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固定翼,顾名思义就是翅膀形状固定,靠通过机翼的风提供升力;第二种是直升机,特点是靠一个或两个主旋翼提供升力;第三种是多旋翼,就是具有四个或者更多旋翼的直升机。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具有不同的优势。固定翼机飞行速度快、高度高,飞行覆盖面积大,抗风能力强,比较适合全管段巡航、通讯巡航、航拍等工作。直升飞机飞行高度低、速度慢,比较适合短距离巡航、高清摄影和对地目标监控与跟踪,还可以定点悬停,在各种情况下均可起降。 ④无人机具有成本低、零伤亡、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可以代替传统的有人驾驶飞机执行“3D”的任务——即“Dull”(枯燥)、“Dirt”(脏)、“Dangerous”(危险)的任务。无人机用途广泛,被业界宠爱有加。军事上,可用于侦察监视、对地攻击、通讯中继、靶标模拟等,是“得力好伙伴”。民用上,可用于科学研究、气象观测、货物配送、娱乐体验等,是“百变小能手”。 ⑤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约有150家无人机生产企业,产品达1000多种。基于预测的国际数据以及对我国市场的乐观预判,到2020年,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将从2016年的250万架飙升到700万架,其中消费级无人机有430万架,另有270万架用于商业目的。2025年,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其中军用无人机市场约占7%,民用无人机市场约占93%。 ⑥无人机毕竟是机器,其可靠性还取决于系统复杂程度和外部使用环境,无人机系统中任意设备的故障都将影响任务执行,无人机使用的任意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影响飞行安全,这需要制造商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17日,有删改) 1.本文第④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无人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我国约有150家无人机生产企业”一句中的“约”能否删去?请结合句子,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将从2016年的250万架飙升到700万架”一句中“飙升”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如果删去好不好?请联系全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手机的指纹解锁真的安全吗? ①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纽约大学及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两枚指纹之间的局部特征普遍存在相似性,因此手机或其他设备上的那些基于指纹的安全系统,要比想象中脆弱得多。 ②系统的漏洞在于,用于身份验证功能的指纹传感器并不会捕捉用户指纹的完整图形;相反,它扫描储存的只有指纹的部分区域,而且许多手机还允许用户在系统里录入多个手指的指纹。只要用户的指纹与系统里保存的区域指纹相匹配,手机就会解锁。据研究人员推测,不同人的指纹区域之间可能存在足够的相似性,足以用来制造出虚假的“超级指纹”,从而骗过手机的指纹传感器。 ③参与研究的一位专家表示:许多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均开始将指纹传感器用于用户身份验证,但手机上的指纹传感器尺寸很小,扫描录入的只有一部分指纹。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电子设备通常会在注册过程中,要求用户录入单个手指指纹的不同区域点,以确保其中至少有一个会在身份的识别过程中与获取到的指纹图像成功匹配。而正是这一点使得情况不妙。 ④这位专家表示,由于指纹传感器的尺寸变小,提高传感器的分辨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才能捕捉到额外的特征点,如果不提高分辨率,那么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到用户指纹的独特性。研究过程中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⑤研究团队目前正致力于如何解决这个突出的漏洞。其中包括需要开发出有效的反电子欺骗技术;在用户注册时谨慎挑选指纹的数量和类型;提高小型传感器的分辨率以便于提取更多特征点;提高利用细节点与纹理的识别技术;以及设计更有效的综合方案,从而将用户的多个指纹区域结合起来。 ⑥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研究组组长称,“超级指纹”有点类似于一个黑客,试图用1234这种通用密码来破解PIN码(手机SIM卡的个人识别码)。1234这个密码大约有40%的几率是正确的,据他们估计,这个正确率有点高。 ⑦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人员对8200枚指纹进行分析实验。通过商业指纹验证软件,研究人员每批次抽取800枚指纹,结果显示平均有92枚具备成为“超级指纹”的潜在可能性。(他们将“超级指纹”设计为在随机抽取的每个批次中,至少能够匹配于其中4%的虚假指纹。) ⑧相反地,在800份完整的实验样本中,研究人员只发现了一枚完整的可用作“超级指纹”的人造指纹。该组长表示,这并不奇怪,匹配部分指纹的成功率要比匹配一整枚指纹高得多,然而大部分设备用来匹配的都是部分指纹。 ⑨研究人员对取自真实指纹图像的“超级指纹”的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个算法用于创建合成“超级指纹”。实验表明,人造的合成指纹匹配的可能性更高,与某些真实的指纹相比反而更能骗过安全识别系统。而由真实指纹结合制成的“超级指纹”成功匹配了系统中26%~65%的用户指纹,其成功率取决于用户储存了多 少指纹图像,并设定了每次最多尝试匹配5次的限制。 ⑩用户在手机里录入的指纹越多,安全系统就越脆弱。专家表示,目前使用密码解锁手机仍是安全的。 (选自“环球网”) 1.在有关“手机的指纹解锁是否安全”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得出了怎样的结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⑨段中有三处画线的文字,这类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看到自己的爸爸使用手机指纹解锁,读完文章后,你会怎样跟他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性文本阅读(三) 一、[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榫卯: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 桥韵无痕 ①距今大约7000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带的先民们,慢慢学会了用锋利的石斧砍伐树木,搭建房屋,以此来躲避风霜雨雪和野兽的袭击。那时候,没有钉子、胶水,没有坚固的混凝土,在长期的实践中,先祖们摸索出了一套非常实用、可拆卸的创意,即榫卯结构,它比汉字发源更早。1973年,考古人员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②榫卯结构本是中国古建筑结构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千百年来,榫卯结构一直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只是它们在技术层面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③建筑中榫卯侧重结构稳定,因为它在几个方向都能开卯口,兼顾结合在同一点上不同方向的受力,合拢时成为一个高强度的完美整体。北魏、五代时期,榫卯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恒山的悬空寺,堪称这一时期榫卯结构的代表作,其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博脊。时至今日,悬空寺仍傲然屹立。 ④家具中的榫卯则成就了中国含蓄内敛的审美观,被誉为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榫卯接合处有略微松动的余地,在结构力学里被称为柔性节点。当无数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平衡,主要是由于榫卯富有韧性,不易发生断裂,体现了“以柔克刚”的中国文化特色。唐宋时期,家具除了必备的使用功能之外,观赏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明清时期,榫卯结构的家具制作技术达到鼎盛,从最基础的面与面的结合、厚板闷榫角结合、三根直材交叉结合,衍生出多种更细致、更实用的结构。(A) ⑤在榫卯结构中,凸起的榫与凹进的卯,有点像螺丝与螺帽的关系,但相互间的匹配更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说的就是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B) ⑥代代相传的榫卯技艺,不仅需要师傅精心教授,还需要徒弟有学习的天赋,可以根据不同的材质、形态,计算出准确的比例、重量,从而采取不同的榫卯结构方式。年逾不惑的李师傅家住西安,有一双远近闻名的巧手,他痴迷于制作榫卯家具,一年只接一套订单。李师傅接手单子后,都会仔细测量、计算。有时为了处理好一块板材,他甚至会花费一天的工夫。“每一件家具的要求不同,所以每一件家具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李师傅最引以为傲的,他一点儿也不觉得一年只打造一套家具有什么不妥。 ⑦传承这项技艺,除了天赋之外,还需要有一颗能沉静下来的心。如今,能够潜心钻研的年轻人不多了,李师傅有时也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这项技艺还能不能传承下去。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9期,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中加点词“这一点”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③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④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选文的第④⑤两段,你认为下面这句话放在A处合适,还是B处合适?为什么?(3分) [链接材料] 古典家具,榫卯结构种类繁多,有格肩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粽角榫、楔钉榫、闷榫、通榫、勾挂榫、燕尾榫、穿带榫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文章的说明中心是“榫卯是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最后两段与此没有关系,应该删去,你认为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赣州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行书:行云流水风神洒落 杨立新 ①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字体。偏于楷书者,称为行楷;偏于草书者,称为行草。与楷书相比,行书经常运用连笔和省笔,书写快捷;与草书相比,行书比较规整,容易辨识。 ②行书产生于东汉,形成于魏晋,经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推陈出新,糅进楷法,才成熟完善起来,并形成一种不同于汉魏质朴书风的妍美流便的尚韵书风。这种书风与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的心灵姿貌相适应,追求笔墨技巧之外的生命情调,其代表作就是被历代公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通观全帖,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形式美要素。无论点、横、竖、撇、捺、提、钩、折,都极尽用锋遣毫之妙,笔画映带富有韵律。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全帖20个“之”字、7个“不”字、6个“以”字,无一雷同,字字精彩。王羲之奠定了妍美流便的新体行书风格。 ④唐代行书由两个系统构成。一个系统是王羲之书风。由于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唐代掀起了研习王羲之书法的热潮,形成了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柳公权等为代表的“崇王”书家群。另一个系统是颜真卿、李邕的创新书风,他们突破“二王”藩篱,开创了行书的独特面貌。其中,颜真卿变王羲之行书的纤秀妍媚为丰腴雄健,其代表作《祭侄文稿》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分别代表了行书“阳刚美”“阴柔美”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⑤颜真卿将娴熟的笔法、结体、章法与自身炽烈奔放的情感融为一体,字里行间充满了爱与愤、伤与惜、悲与痛的情感纠结。《祭侄文稿》是个人情感和书法技巧完美结合的巅峰之作,犹如一曲大气磅礴的交响乐,序曲、发展、高潮、尾声4个乐章俱全,笔画之间像音节一样跳动,传达出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⑥《祭侄文稿》也是创新求变的典范之作,它将篆隶笔法融入行草,浑厚圆劲;同时纯用中锋行笔,一改中侧并用的传统用笔方法;并吸收民间书法的朴茂厚重,与飘逸温雅的“二王”书风拉开距离。面对此稿,不禁被那苍劲的线条、雄浑的气势和天真烂漫的形式吸引,让人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颜真卿改变了“二王”行书一统天下的格局,其《祭侄文稿》是《兰亭集序》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 ⑦行书到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这种尚意书风充分发挥行书的抒情达性功能,突出行书创作的至情宣泄,产生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他们均以行草或行楷见长。最能体现这种尚意书风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⑧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诗词中,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自己复杂的心理状态。通观全帖,有缓起渐快的节奏,有由小及大的字形,有由细变粗的笔画,有始淡终浓的墨趣。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变化莫测。如“年”“中”“苇”“帝(纸)”4字的悬针竖,剑戈森森,在整体布局中起到了突出和支撑作用。一系列变化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节奏韵律,笔墨亦随心境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水宣泄于纸卷之上。《黄州寒食诗帖》正是以尚意抒情的方式,传达了苏轼的美学精神,创造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的行书书写样式。 ⑨作为一种比较晚出的字体,行书以其独特的魅力后来居上,于各种字体中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汉字发展史,篆书、隶书、草书、楷书都经历过盛衰变化,独有行书长盛不衰,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直至元、明、清,每个时代都有名家名帖。时至今日,行书仍是现代书写中最常用的字体。 1.这篇文章从________和行书的代表作两个方面介绍了行书。(2分)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年代 代表作 风格特点 晋代 《兰亭集序》 妍美流便(纤秀妍媚) 唐代 《祭侄文稿》 (1) 宋代 《黄州寒食诗帖》 (2) 3.作者介绍颜真卿代表作《祭侄文稿》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选文加以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三位作者创作“天下三大行书”的经历来看,这些作品除了精湛的书法技艺之外,我们还能从中读出什么?据此,我们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性文本阅读(四) 一、[2017·嘉兴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抗生素之殇 ①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首次从青霉菌中发现了青霉素,从此人类进入了抗生素的黄金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青霉素作为一线药用抗生素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价格曾一度比黄金还要昂贵。但在60多年后,很多抗生素失却了当年的雄风,成了医药学家的心头之痛。 ②除了抗生素天然存在的毒副作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微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很强,当环境剧变时,它们不是束手待毙,而是用基因突变与环境抗争。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成天生活在抗生素环境中的细菌,大部分不能存活,但总有漏网之鱼。侥幸存活的细菌在环境逼迫下会发生基因突变,一旦突变出抗药基因,就会绝处逢生。 ③在大自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矛”就必有“盾”,抗生素固然是大自然产生的有效武器,但是大自然也必然保留着相应的破解方法。研究人员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十类病原体具有耐受抗生素的抗性调控机制,这些病原体能够有效应对环境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分裂生长速度越快的病原体,其耐药性产生的速度也就越快。 ④据统计,人类使用抗生素之前和使用初期,世界范围内的耐药菌出现速度远慢于当今,随着不同种类抗生素的不断开发,临床上耐药菌开始呈指数级地出现。近年,多重耐药“超级细菌”的出现曾一度引起社会的恐慌,而目前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慢于临床中耐药菌的产生速度。 ⑤人们对于抗生素的滥用,正是在对耐药菌进行着无形的“人工筛选”。而如今世界范围内发达的交通运输使得这些人工筛选得到的耐药菌可以快速传播。即使你得了病坚持不用抗生素,体内确实没有筛选出大量的耐药菌,但是仍然有可能躺枪。 ⑥虽然抗生素滥用的后果十分可怕,但是也不必杞人忧天和坐以待毙。首先,应该从每个人做起,不要感冒发烧后就自己给自己开药,应该遵循医嘱,科学合理用药。其次,应该呼吁医药和食品行业不要滥用抗生素,毫无节制地滥用抗生素无异于自掘坟墓。医药学家也正在与耐药菌赛跑,一方面改变药物的分子结构,以对付病原菌突变合成的酶;另一方面从世界各个生态环境中筛选新的抗生菌种。无论是赤日炎炎的热带,还是寒冷的极地;无论是大洋深处的喷口,还是地下的岩层,都有抗生素专家探求的目光。 (本文有删改) 1.概括耐药菌的产生及快速传播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2分) 但在60多年后,很多抗生素失却了当年的雄风,成了医药学家的心头之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为什么感冒了不能擅自滥用抗生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链接材料”,结合文意,指出医学界在解决耐药菌问题上有哪些举措。(3分) [链接材料一] 青霉素常用的老品种有青霉素钠、青霉素钾、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青霉素V钾等。为对付病菌抗药性,破坏病菌的酶系统,科学家就开发出头孢菌素,常用品种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钠,直到最新的碳青霉素。 [链接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青蒿中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 佘 壮 ①1955年,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美国因病去世。随后,科学家们对这位“世纪伟人”的脑组织开启了长达数年的探索之旅,希望通过比较爱因斯坦与常人脑组织的特别之处,寻找其天赋的根源。但迄今为止,科学家并未获得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爱因斯坦的脑组织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世上的“最强大脑”呢? ②荷兰拉邦德大学医疗中心研究了世界记忆锦标赛23位顶尖选手的大脑,奇怪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超强记忆者的大脑结构与另外23位年龄、健康状况及智力水平相似的普通人的大脑相比,并无特殊之处,但是参赛者在大脑连接方面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变化。换而言之,他们大脑的各个区域以不同的方式共同运行。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对普通记忆者展开为期40多天(每天30分钟)的训练,发现这些人的记忆能力也能够翻倍。更有趣的是,这些人的大脑连接方式变得跟世界记忆锦标赛的选手更相似。 ③之后,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实验,以验证普通人是否也可以习得同样的技能。科学家招募了51名与超强记忆者相似的群体,这些人没有特殊记忆的技能,也没受过记忆训练。志愿者被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接受大脑训练,一组不接受训练,但所有人在训练前后都要做脑部扫描检查(考察脑部结构变化)。训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短期普通记忆训练,即受训者将记忆的内容(如单词)和已经记住的地方联系起来,然后通过找到那个熟悉的地方进行记忆内容回忆。令人意外的是,使用策略进行记忆训练的志愿者,他们的记忆量是未受训者的五倍之多,而且在4个月之后,这些人的记忆仍然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不仅如此,他们的大脑连接方式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改变之处主要集中在大脑的两个区域——内侧前额叶皮层,该区域在个人将新旧知识相联系时变得活跃;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该区域与策略学习相关。 ④这项科学研究表明,影响人们记忆能力的并非大脑结构的变化,而是大脑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并非先天获得,而是后天持续训练、不断强化产生的结果。回顾《最强大脑》节目中的那些记忆高手,他们超强的记忆能力多是通过长期的记忆训练外加记忆策略的使用而获得的。如记忆大师AIex和王峰,他们依旧每天让自己保持数小时的训练,以获得更快、更准确的记忆能力;“水哥”王昱珩则是把看到的东西想象成一幅熟悉的画面帮助自己记忆。 ⑤那么,这些训练和记忆策略的使用为何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呢?一方面,通过长期的记忆训练,能够加强负责记忆的各大脑区域之间的连接(正所谓脑子越用越灵活),这有助于我们快速提取信息,从而记得更快;另一方面,大脑对陌生事物的短期记忆容量有限,并且会很快遗忘无实际意义的内容。而使用策略,可以把这些陌生的内容转化为相对熟悉的知识,不仅减轻了记忆容量的压力,也使得我们对相关内容记得更牢。如将每个数字赋予代号,然后编织一个熟悉的故事将这些代号串联起来,我们再记忆这些熟悉的代号,最后根据代 号还原记忆内容。这时候,这些无意义的数字立刻会在我们脑海中变得生动、活跃起来。 ⑥听到自己的脑子和天才没有差别,你是不是很开心呢?但更重要的是你得学会挖掘潜能。记住,天才记忆力的唯一秘诀是长期和策略性的训练。 (选自《知识窗》2017年6月) 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内容的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你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3分)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一季选手、“雷达少年”倪梓强被北京大学录取,其在自主招生面试时只用了两分钟就记下了《史记》的三段古文,展示了他超强的记忆能力。 据了解,1997年出生的倪梓强从小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12岁时开始接触全脑记忆培训,曾在多个国际脑力记忆舞台上夺得大奖。2014年,倪梓强成为《最强大脑》选手,在终极对决中挑战牢记《清明上河图》的400个细节,并2∶1战胜了德国选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内容,谈一谈如何才能提高你的记忆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说明性文本阅读(一) 一、 1.可燃冰在零度到20度之间可以生成;可燃冰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以生成;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③段明确指出了“海底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温度,其次是压力,最后是气源,概括回答即可。 2.不能去掉。“几乎”表示大多数之意,并非全部,(“几乎”表程度,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它表明可燃冰燃烧后还是会产生少量污染物,若去掉“几乎”,则不能准确表达这种意思。所以不能去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时先表态(能不能),再说明在句中的作用,及去掉后句意变化,最后说××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几乎”一词起限制作用,可燃冰并不是纯甲烷,燃烧后还会产生少量污染物,去掉后与实际不符。 3.列数字。作用:能更准确具体地说明可燃冰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洁净新能源。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结合文段进行分析,再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第④段运用了1立方米、164立方米、0.8立方米等数据,显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本段总结句“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力的洁净新能源”分析作用。 4.严重破坏环境;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海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文章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目前开发利用可燃冰面临的难题,抓住关键句子“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进行概括。 二、 1.强调熬夜伤身,说明生物钟对人体的影响;以准确的数据,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真实可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提示时间、提示事件、维持状态、禁止功能。 3.(1)“好像”不是说明人体存在周期性节律还不确切,而是说明人体随时间的生理节律好像钟表一样有规律。 (2)不是说明“不按体内的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作息,对人的身体有不利影响”,而是与按照生物节律安排作息的好处作比较,突出作息时间规律有助于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4.示例:在用脑的最佳时间,进行比较重要的学习,如读内容较为复杂的书,做难度较高的作业;在低沉期不要做乏味的、困难的学习任务,做些有趣的阅读,或者适当休息。 说明性文本阅读(二) 一、 1.①无人机的特点(作用);②无人机的用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意的能力。要求从两个方面概括第④段的内容。第④段共有四句话,由第一句可知此句主要说明无人机的特点,其他句从“军事”和“民用”两方面说明其用途。由此可得出答案。 2.(1)不能删。“约”是“大概”的意思,指“我国大概有150家无人机生产企业”,若删去,则变成了“我国就有150家无人机生产企业”,说法过于绝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飙升”是急剧上升的意思,说明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上升之快,形象地说明了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的能力。(1)题中的“约”表示估计、猜测,在句中从数量上对说明对象进行限制,说明“150”是一个估计的数字,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题考查“飙升”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飙”为迅疾之意,用来修饰“升”,指急剧上升,形容上升的速度快,说明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增速之快,市场前景广阔,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形象性。 3.分类别。把常见的无人机分成三种不同类型,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无人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画线句中的“三种类型”“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可知为“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作用是将无人机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不好。最后一段补充说明了无人机在使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呼吁制造商和消费者共同努力,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 [解析] 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及作用的把握。可从说明内容及对全文的作用上加以分析。最后一段指出无人机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的弊端,目的是呼吁制造商和消费者将来共同努力解决。这样使说明更加真实完整。 二、 1.用户在手机里录入的指纹越多,安全系统就越脆弱。 [解析] 解答此题,在文章结尾即可找出此结论。 2.这类文字表明后面的阐释是实验的结果,强调阐释内容的真实性、可信性、权威性,进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这类题目,要掌握说明文语言风格的一些关键词:科学性、严密性、权威性、真实性等。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超级指纹”解锁的原理,使说明更浅显易懂。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从画线句中的“有点类似于”,可判断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答出作用即可。 4.逻辑顺序。先指出研究成果,发现手机指纹解锁存在的漏洞,再介绍解决漏洞的试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很显然本文是按照介绍实验过程的内在逻辑顺序介绍的。 5.示例:爸爸,手机指纹解锁并不安全,据专家研究,目前的不安全系数较高,您还是使用密码解锁吧,这样更安全。 说明性文本阅读(三) 一、 1.榫卯结构,它比汉字发源更早。(答出这句话,或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找到这句话的所在段落,结合句子内容,认真阅读所在段落,提取或概括出指代的内容即可。 2.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建筑中榫卯侧重结构稳定、复杂,合拢时成为一个高强度的完美整体。 [解析] 本题虽然考查画线句的作用,因为这是说明文,因此需要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涉及多种说明方法,都要指出来,然后指出说明了什么内容。 3.不能。因为第③段介绍“建筑中榫卯结构的特点”,第④段介绍“家具中的榫卯结构的特点”,这与第②段中的“千百年来,榫卯结构一直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只是它们在技术层面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此外,第④段与下文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在具体解答此题时,需要按照题干,表明观点,接着逐一分析第③段和第④段的说明内容,然后辨析它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安排的。 4.应该放在A处,因为材料重点介绍了榫卯结构的种类繁多,这与A处的“明清时期,榫卯结构的家具制作技术达到鼎盛”高度吻合。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分析材料的说明重点,然后分别分析文中A、B处前面的说明内容,最后进行判断即可。 5.示例:不能删去。因为最后两段表达了作者对榫卯技艺难以继承的担心之情,深化了文章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概括这两段写了什么,然后分析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无关系;这两段放在结尾,能体现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二、 1.行书的发展史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和相关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解答时要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文中有很多表示时间节点的词句,如“行书产生于东汉,形成于魏晋”“唐代”“行书到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直至元、明、清”等,且介绍了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结合关键句“纵观漫长的汉字发展史”可以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2.(1)丰腴雄健 (2)尚意抒情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特点的把握及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阅读题干可知,作答时要从文章中提取能表现说明对象特点的原句作答。 3.①作比较。将颜真卿行书丰腴雄健的“阳刚美”与王羲之行书纤秀妍媚的“阴柔美”进行对比,突出了颜真卿突破“二王”藩篱,开创了行书的独特面貌的风格特点。②打比方。把《祭侄文稿》比作一曲大气磅礴的交响乐,序曲、发展、高潮、尾声4个乐章俱全,突出了颜真卿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分析。分析说明方法应结合具体内容答出具体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4.(示例)我们还能读出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感慨,爱与愤、伤与惜、悲与痛的复杂情感。启示:“我手写我心”是一切艺术创作的重要规律,没有独特的情感体验,难以创作出独特的艺术品。 说明性文本阅读(四) 一、 1.细菌基因突变产生抗药基因;病原体具有耐受抗生素的抗性调控机制;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当今发达的交通加速耐药菌的传播。(答出三点即可) 2.形象地说明曾解决人类诸多健康问题的抗生素,因为耐药性问题却给人类带来了新的隐患和灾难。 3.抗生素天然存在毒副作用;滥用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抗生素自身也存在传播耐药菌的风险。 4.改变药物分子结构,开发新的抗生素,对付病原菌突变合成的酶;从生态环境中筛选新的抗生菌种。 二、 1.示例:最强大脑的诞生 [解析] 注意从两方面去拟写,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最强大脑,内容是最强大脑的诞生。答题时只要扣住说明对象和内容即可,语言要简洁、新颖。 2.引出说明对象及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的作用。一般说明文的开头的作用是引出说明对象或引出说明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等。 3.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解析] 此题是对说明方法的考查。结合两段文字,抓住体现说明方法的关键语句作答即可。 4.最强大脑是需要后天持续训练而得来的。 [解析] 材料是一个拥有最强大脑的事例,选文从理论上介绍了最强大脑诞生的原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即可。 5.使用策略进行记忆训练;长期持续训练、不断强化。 [解析] 从选文③④⑤段可以提炼出符合题干的信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