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程培训-高中英语
前言4课程简介6课程主要内容:6专题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8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8二、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基本思路9三、《大纲》到《标准》:继承与发展10专题二课程目标17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17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评析23三、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陈述25四、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26专题三 学分制与选修课31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32二、高中学分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32三、高中学分制管理体制34四、实施学分制与选修课的意义37五、学分制与选修课的实施保障39六、高中英语学分制与选修课示例41专题四 课程实施: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43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44\n二、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原则51三、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53四、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示例64专题五课程实施:探究学习71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71二、探究学习的含义72三、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75四、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探究学习的陈述84五、高中英语新课程课堂上探究学习的设计86六、高中英语新课程课堂探究学习示例94专题六课程资源:教材98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98二、《标准》对教材理念的发展98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SeniorEnglishforChina)评述101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新课程教材(NewSeniorEnglish ForChina)评述107五、NewSEFC在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122专题七课程资源:现代教育技术125一、现代教育技术——英语课程资源的拓展125二、现代教育技术——\n多媒体及网络作为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与应用125三、多媒体作为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与应用示例130四、网络作为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与应用示例132五、小 结135专题八课程评价136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136二、评价理念的发展138三、高中英语新课程评价改革评介141四、高中英语新课程评价实施142五、高中英语新课程评价实施示例147六、实施新课程评价的启示150专题九教师发展152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152二、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概述153三、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目标——研究型英语教师155四、中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156\n前言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单独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外语教育指导性文件。实施新课程,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活动,从教材到评价,从教学资源到教师发展,广大高中教师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困惑和难题。2004年年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计划出版《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高中英语》一书,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根据国家基础教育部课程改革计划,2004年秋季,新课程标准将进入全国推广阶段,准确理解与把握《标准》的基本理念、思路、目标、实施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是实践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编著这样一本书做起来远比想象中繁重:其一,《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不到一年,可借鉴的文献评述和实证研究甚少;其二,出版档期紧。为急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之所急,本书的档期仅有两个半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承担了本书的撰写任务。本书系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师培训系列丛书。在编写前,本以为此类丛书在书店会琳琅满目,谁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编者发现,解读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著述十分匮乏。究其原因,此类著述的作者多为课程专家或学者,而这些人重任在身,分身无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实践教师也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二次开发者。本书的读者群体为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基层外语教学研究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函授生及自考生,如果实践教师参与该书的编写,实施新课程标准则更有说服力。为此,笔者决定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在这支队伍中,参编的实践教师均为省、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均首次参与课程标准解读的著述工作,均是在肩负繁重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再担重任。作为本书的主编,笔者看到每一专题书稿写得的确不易,很多专题虽几易其稿,仍留下很多遗憾。这使人想起西方一位学者给教育下过的定义,“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本书编者着实领悟了写作也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这一真谛。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值得的过程。参编的实践教师在编撰过程中理论得到了升华,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笔者有理由相信,书中对《标准》与《大纲》所作的详尽的对比研究,详实的文献引证,和实用、具体的示例,一定能够在课程改革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给予广大中学英语教师以启迪和帮助。全书由魏立明写出编写提纲和写作要点,修改各章的初稿,并做最后的统稿工作。刘丽艳撰写专题一和专题三初稿,并负责全书的电子统稿和校稿。其余各章初稿由下列参编人员撰写:东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张博伟(专题二)、浙江省杭州第九中学徐德江(专题四、五)、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修国慧(专题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雅巍(专题七)、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孔军(专题八)、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二中学王颖(专题九)。书中作者参阅了国内外诸多文献,谨此致谢。此外,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秦春生同志为专题三“学分制与选修课”提供了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吉林省教育学院徐岩教授对本书寄予关切与帮助。在吉林省高中英语教师教材培训期间,徐岩教授荐举省内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资源:教材”\n这一专题的编写。浙江省杭州市第九中学校长支持和鼓励该校教师参与此项课程改革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龚亚夫理事长在百忙之中对本书的立项给予支持与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稿终于付梓,诚挚感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给予编者的帮助。由于水平和资料的限制,加之档期的紧迫,书稿会有不少缺点和错误,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指正。魏立明 2004年5月于东北师范大学\n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的一门网络课程。课程的主体由网络课程和资源库两部分组成,是由网络课程、光盘、文本材料相结合的系列课程资源。故本课程的开发特别注重培训内容的设计,在认真分析培训学员的学习水平、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系统的、深入的、多样化的整合与呈现具有现代性品格的前沿性教育基础理论,力求体例清晰,观点鲜明,通俗易懂,概念叙述简明扼要,分析论证层次分明。同时,本课程开发也特别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运用多媒体、超媒体功能和虚拟技术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灵活的交互活动环境,使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学员能有开阔、民主的交流平台,再辅之以专家的理论分析和点评,引导学员反思实践、创新实践;还特别注重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启发性和选择性的学习资源设计,精选一些视频讲座和理论学说纳入不同专题中供学员分析,以权威部门和专家的观点、讲座或文献为主体创建丰富的资源库或案例库供学员参考或检索。总之,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反思教学大纲的问题入手,深入对比和分析二者的异同,以激发培训学员的理论兴趣,拓宽培训学员的教育视野,撞击培训学员的理论思维,提升培训学员的教育境界为基本旨趣,深刻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内容。课程主要内容:专题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二、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基本思路三、《大纲》到《标准》:继承与发展专题二课程目标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评析三、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陈述四、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专题三课程结构:学分制与选修课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二、高中学分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三、高中学分制管理体制四、实施学分制与选修课的意义五、学分制与选修课的实施保障六、高中英语学分制与选修课示例专题四课程实施: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二、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原则\n三、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四、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示例专题五课程实施:探究学习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二、探究学习的含义三、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四、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探究学习的陈述五、高中英语新课程课堂上探究学习的设计六、高中英语新课程课堂探究学习示例专题六课程资源:教材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二、《标准》对教材理念的发展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SeniorEnglishforChina)评述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新课程教材(NewSeniorEnglishForChina)评述五、NewSEFC在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六、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NewSeniorEnglishForChina)课堂教学示例专题七课程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一、现代教育技术——英语课程资源的拓展二、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及网络作为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与应用三、多媒体作为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与应用示例四、网络作为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与应用示例五、小结专题八课程评价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二、评价理念的发展三、高中英语新课程评价改革评介四、高中英语新课程评价实施五、高中英语新课程评价实施示例六、实施新课程评价的启示专题九教师发展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二、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概述三、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目标——研究型英语教师四、中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n专题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于1951年公布了《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其中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它明确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规定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各年级的教学重点、任务和教学内容。1963年,在全面总结外语教学和教材编辑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建国以来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也最多的一部大纲,但1966年以后被迫停用。“十年动乱”期间,各地自行制订大纲,编写教材。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教学大纲。为了适应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原国家教委基教司在其他学科大纲不变的情况下,于1991年单独组织编写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后来,实验初中新大纲和教材的初三毕业生于1993年升入高中,为了解决衔接问题,教委又组织人力制订高中新大纲并送交审查。《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这个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了一个目标和要求。1996年,供试验地区用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根据课时减少这一情况,对教学要求和内容都作了相应的调整。1996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学生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高中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高三英语为选修课。一级或二级要求为基本要求,“上不封顶”,即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同一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偏多、偏难,但对其他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我国高中现行的大纲是2000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它是在1996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基础上修订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速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它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以“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n等九个部分纲领性地规范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2000年1月至6月,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复审等程序,由数百名专家参加的18个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成立。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标准研制工作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当地教研员、优秀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同时,向几十位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外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高层领导征求意见。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2001年5月,教育部邀请专家对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审议,专家对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给予肯定。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18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整体思路设计的。2003年4月,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教育部单独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二、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基本思路要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普及高中教育。过去高中英语教学主要考虑的是单一的升学模式。现在教育部把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为素质教育。高中课程应能满足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作为高中的一门学科,具有双重任务:它既能使学生接受符合社会需求的基本素质教育,又能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地对高中外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高中外语教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需要,这一矛盾推动高中外语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其对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n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旨在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因此,高中课程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智力、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作出自己的选择;应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高中英语课程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同时,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以及相应的语言水平测试级别,为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监测语言水平的标准。三、《大纲》到《标准》:继承与发展《标准》阐述了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程性质,提出了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的思路,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准》还就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教学和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材编写诸方面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作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标准》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的阐述与过去及现行的英语教学大纲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些内容是在过去和现行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经过修订而提出来的,有些内容则是新提出来的。这些不同不是对立的,而是高中英语教育的实践在新时期的深入和发展。《标准》对《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标准》集中体现了国家对高中英语教育的要求,指明了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标准》与《大纲》的整体比较1.《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对比《大纲》是由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价和附表6个部分构成,而《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5个部分组成。《标准》与《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标准》对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在内容标准中,《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标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等方面对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表1_1 英语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对比《标准》《大纲》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与要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语言技能等五方面具体内容和标准 教学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活动举例和教学案例)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评价评价建议(活动举例和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n附录语音、语法项目表和词汇表 语音、语法项目表和词汇表话题项目表 日常交际用语功能意念项目表 2.《标准》的创新之处《标准》首次明确了外语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文和社会意义。它提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大发展需要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中,除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要求外,《标准》还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标准》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这是以往的大纲中没有的。这种课程模式使课程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既体现基础教育高级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长需要。《标准》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包括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根据社会对英语的要求,《标准》首次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国家认定的英语分级水平测试,设七、八、九三个级别的考试,并配以相应的证书。3.《标准》的基本理念《大纲》没有专门阐述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标准》则对课程的五个基本理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这五个基本理念为高中英语新课程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既是我们制订高中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实施高中英语课程的准则。(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作为一门学科,高中英语具有双重任务。首先是素质教育的功能,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人才,同时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学生。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着重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 力。(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中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高中英语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n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标准》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主张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主张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二)《标准》与《大纲》课程目标的对比《大纲》主要是从语言的用途来阐述英语课程的价值,因此,它对英语课程目标的具体规定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技能的角度来描述。在《大纲》中,课程目标是以“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形式出现的。《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加许多新的内容与要求。在对课程总目标的描述中,《大纲》一般把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放在首位,而《标准》则把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学习策略等放在了首位。《标准》与《大纲》在课程目标上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标准》明确地把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在《大纲》中,课程目标的表述大体是围绕学科知识展开的。相比之下,《标准》中表达“课程目标”采取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陈述的方式。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设置。这种呈现课程目标的方式着眼于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表1_2《标准》在课程目标上的发展《标准》《大纲》发展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更加注重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基础上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2)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3)情感态度作为学生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归属于思想品德教育;(4)体现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n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大纲》虽然在教学目的的表述中突破了语言教学的目的,提出了思想情感教育、文化意识教育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但在教学内容中没有具体的表现。《大纲》对英语课程价值的认识也主要以英语的工具性为基础,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标准》中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描述,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用便于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表达。例如,在知识目标要求中,用得较多的是“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技能目标要求是“能听懂”、“能理解”、“能表达”、“能阅读”、“能写”等方面的具体描述。《大纲》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而《标准》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此同时,《标准》还提出了发展性目标。《大纲》往往是根据学段来设定课程目标。也就是说,在同一学段的起始年级,所有学生都从同一起点开始学习;在学段的结束年级,所有学生都应该达到同一目标。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语言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是保证学生语言学习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标准》在课程设计上采用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初中英语课程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提出了六到九级的目标。级别课程目标体系有利于保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而且有利于解决我国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较高目标。各个级别都从知识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n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描述性的目标要求。而《大纲》只是简单地从听、说、读、写、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规定一级和二级目标与要求。一级目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的较低水平,二级目标是较高水平。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的教学内容相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则不同。(三)《标准》与《大纲》课程内容的对比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大纲》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阶段应教学日常交际用语、语音、词汇、语法四个方面的内容。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与《大纲》相比,《标准》的课程内容更丰富、更全面。表1_3《标准》与《大纲》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对比《大纲》《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规范注重于表达“教什么”的精确性。对教学内容的解释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要点。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依赖教学要点。表达教学内容采取归纳教学要点的单一手段。对教学内容的规范注重在能力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解释除了“知识与技能”要求,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内容的展现依据能力目标细化。表达教学内容不仅归纳教学要点,还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作出明确的区分。 对课程内容的描述,《大纲》以知识序列为主,而《标准》则是规定教学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强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这样就给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也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归纳起来,与《大纲》的呈现方式相比较,《标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注重于表达实施目标的规则,而不是单纯地归纳教学内容,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第二,它落实了实施内容目标的具体建议,而不只是列出教学要点,因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四)《标准》与《大纲》课程实施建议的对比《大纲》没有专门的实施建议,只是提出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和评价建议。《标准》则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建议四个方面对实施建议作了具体的阐述,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1.《大纲》是从教学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来提出教学建议的。《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包括教学原则、语言技能教学、教学活动类型和教学案例,有些内容是在《大纲》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丰富的,有些内容则是《大纲》中所没有的。从关键词来看,新增加的内容有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中西方文化差异、健康的人生观、终身学习等。《标准》在对英语课程任务的认识上,特别强调人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跨文化意识以及健康的人生观。教学原则中“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n是在《大纲》的基础上提出的,内涵更丰富。教师除了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还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通过合作与研究等多种形式实现共同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标准》中“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教学原则中“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加强对选修课的指导”则是《大纲》中所没有的。设置选修课是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开设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关于教学建议,《标准》则专门描述了语言技能教学建议,介绍了教学活动类型,提供了教学案例。表1_4《标准》与《大纲》教学建议的对比《大纲》《标准》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外语教育观。处理好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的关系,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听说读写综合运用,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利用和开发各种教育资源。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加强对选修课的指导;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语言技能教学建议听力技能的教学、口语技能的教学阅读技能的教学、协作技能的教学教学活动类型(6种)教学案例(4个)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利用和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与《大纲》相比,《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更为全面。《大纲》与《标准》都指出,除了教材,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和报刊杂志等其他课程资源,并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但《标准》除了开发校本资源外,还建议学校间合作与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大学教育资源。另外,《标准》还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3.《大纲》提出了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n等多种形式,阐述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任务及形式。《大纲》明确规定考试既要考查学生的英语知识,更要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明确考试的形式并提出口试与听力测试的要求。《标准》从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及案例两个方面表述了评价建议,不但提出了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而且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任务与评价形式描述得更全面、更具体,并指出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评价应体现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特点,应恰当地使用评价手段及评价依据。评价建议因而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创新之处:评价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关于评价建议,《标准》对《大纲》的发展最突出的体现是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及案例。4.教材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英语教材是高中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使用合适的高中英语教材是完成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大纲》中没有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标准》则在实施建议中强调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这对高中英语教师理解新教材的基本特点、评价和选用教材以及教材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n专题二课程目标内容简介《标准》不再仅仅包涵《大纲》对学生“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要求,而且还添加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本章拟对《标准》中新课程目标的变化及其特点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课程目标的理论体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大纲》与《标准》的在框架构建上的比较领悟课程标准的变革精神;掌握课程目标分类的标准和方法。重点难点课程目标的三种表现形式;课程目标的结构;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相关名词情感态度 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认知性.. 认知心.. 五个基..展开性.. 表现性.. 行为目标推荐阅读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3.《现代课程论纲要》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回顾20多年来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我国英语课程发展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宗旨就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素质。1988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明确提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但是,当时的教学目标还不够全面,仅仅从英语学科出发提出了语言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忽视了综合素质的要求。1993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则增加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表述。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n。在教学目的部分,不仅提出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感情、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等方面的要求,并且把非智力因素(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放在首位。这一系列的变化足以表明,英语课程教育目标正在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转变。这次《标准》中的新课程目标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标准》与《大纲》在目标内容涵盖上的区别《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从英语学科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从表2_1可以看出二者在内容结构上的差异。表2_1《标准》与《大纲》的比较标准大纲突破目标课程目标包括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提出高中六至九级目标体系,对于每一个级别都提出了总的目标要求并提供了具体的描述。如对六级的要求为: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等。对七级的要求为: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等。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技能和知识(听、说、读、写等技能和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对于技能的要求多局限于课堂。如:能听懂课堂用语,并做出相应反映;能对课文内容进行问答;能复述课文大意。对于知识的教学要求则局限于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如:初步掌握动词的四种基本时态的基本用法;掌握简单的基本句型,口笔头练习基本正确。把英语课程从语言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扩展到五个方面并实行多级别的目标体系,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国历次修订的大纲都强调防止和纠正过分重视语法知识传授、忽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现象,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传统英语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仍然过度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英语学科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目标不仅会造成以牺牲大部分学生为代价去为少数学生打知识基础的“英才教育”或“专才教育”的现象,而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致使英语教育偏离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正常轨道。《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把大纲中的“两基”扩展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五基”,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其中,以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并将高中英语设为六至九四个级别,包括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共同必修课和不同门类、不同水平的英语选修课,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多级别的科学设置,既为培养一些高水平的人才打下基础,又能够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从五个方面分九个级别提出详细的目标要求,这在我国英语教学史上还是第一次。(二)《标准》与《大纲》在价值取向上的区别\n我国以往教学大纲中的英语教学目标首要关心的问题仍然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强调注重英语知识传承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适应升入高一级学校需要而确定,这很容易导致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忽视英语对学生本身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价值,使他们过分注重英语知识积累和记忆学习,忽视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忽视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只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学生被作为学习过程中完全被动的对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在《标准》中,新课程目标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本,把人材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将社会需求、科学体系和学生发展三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其中,语言技能和知识是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新课程目标体现了人文思想和全人教育的思想,并把英语课程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从宏观的角度体现了全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三)《标准》与《大纲》在目标导向上的区别1.课程目标的三种表现形式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不仅影响着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采用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在整个课程的编制中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了解课程目标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有利于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相应的课程目标。多年以来,因为人们对于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社会需求的重点以及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看法上存在不同的理解,所以课程目标表述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1)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出现时间较早,它在课程刚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时就有了萌芽。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论》一书中,鲍比特(FranklinBobbitt)提出了课程科学化的问题,他认为“科学的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泰勒(R.W.Tyler)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强调指出,在课程目标确定后,要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内容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学目标。泰勒认为,陈述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也就是说,每一个课程目标都应该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后者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最关心“内容”,“行为”往往被忽视,所以泰勒对课程目标的贡献正在于他强调以行为方式陈述教学目标。由于泰勒的课程原理影响的扩大,课程目标和行为目标几乎成为了同义词,而且似乎目标越具体越好。行为目标的优点是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是,行为目标本身也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行为目标趋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而对于那些难于测评、难于转化为行为的内容不能发挥作用。其次,行为目标把学习成分分解成各个独立部分,破坏了学习过程的整体性,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最后,事先规定明确的教育过程的知识可能与实际情况相脱节。(2)展开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行为目标相对应。展开性目标强调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它所注重的是教育的过程。杜威(J.Dewey)就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他认为,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规定的,而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生长,目标应是在过程中内在的被决定的。在人文主义课程理论中,这种观点得到了极致的发展。例如,罗杰斯\n(C.Rogers,1969)认为:Theonlymanwhoiseducatedisthemanwhohaslearnedhowtoadaptandchange;themanwhohasrealizedthatnoknowledgeissecure;thatonlytheprocessofseekingknowledgegivesabasisforsecurity.因此,课程的功能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人文主义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者个人的成长、个性的完善。展开性目标在理论方面很吸引人,但是过于理想化。首先,它要求教师不仅熟悉各门学科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需要相当强的研究能力,而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经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其次,由于这种目标的实行需要大量额外的计划和工作,所以,即便教师受过训练,也不一定愿意采用。此外,学生在不了解各门学科的具体情况下,也很难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最有价值。(3)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由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提出。艾斯纳认为,行为目标“可能适合于某些教育目的,但是不适合用来概括我们所珍视的大多数教育期望”。他主张在设计和评价课程时,除了行为目标之外,还应该有解决问题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所以,表现性目标并不像行为目标那样提出具体的、标准化的课程目标,它只是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最终的结果,则不作出具体的要求。这使教师和学生都摆脱行为目标的束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和学科进行探索研究。虽然表现性目标对行为目标能发挥有利的补充作用,但是它的缺点在于过于模糊,因此很难起到课程的指南作用。而且,各门学科的具体特点不同,在一些具体的学科内,表现性目标很难使学生们掌握他们必需掌握的内容。从上述三种课程目标可以发现,每一种课程目标都有其长处和其本身固有的短处。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然而,我们很难用外显的行为方式来表述学校教育中一些类似思想品德等重要的工作内容。展开性目标注重于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等方面,但是,在我们现在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面对数量众多的不同的学生,这种目的很难得到实施。表现性目标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但是很难保证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三种不同的目标形式结合起来,把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作为行为目标的补充形式。这么做,一方面可以发挥行为目标的优点,来明确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所要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两种形式有利的补充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其创造精神的培养。 2.《标准》与《大纲》在目标导向上不同的表现形式《大纲》一向采用“行为目标”\n的表现形式,即以事先规定的行为期望为目标,具体表现为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要求。如1993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的教学目的:在义务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这种“行为目标”的表现方式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是,它不能把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学生的个体情况考虑进去,所以很难突出课程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新课程目标不仅采取“行为目标”的表现形式,而且从“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出发,既明确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所要达到的目标,还着重考虑了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关注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在目标中多以“能理解”、“能体会”、“能熟悉”、“能听懂”等“能”的形式描述。例如对七级目标的总体描述: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事务通知和邀请信等;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语言实践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具有较强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基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将行为目标同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结合起来,在明确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摆脱固定的目标的束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在活动中不断探索、发展,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四)《标准》与《大纲》在目标制订基本理念上的区别1.《标准》中目标遵循的基本理念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制订遵循了五个基本理念,这五个基本理念为新的课程目标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突出新课程目标的特点。(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并使他们具备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基本英语素养。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因为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高中英语课程既要关注社会的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n高中英语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高中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要有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2.新课程目标理念分析 新课程目标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的。因此,它的内容力求体现新的理念特点。在表2_2中,我们对1993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就课程目标方面进行一下比较和分析,以体验上述基本理念在新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表2_2《标准》和《大纲》课程目标的讨论与分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讨论与分析课程目标由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部分组成,对于高中阶段六至九级每一个级别都提出了总的目标要求,并且对于高中毕业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对于技能的描述从技能的使用和交际的需要出发,如:能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在交际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等。对语言知识描述注重其形式与其表意功能和交际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了解英语单词的词义变化以及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词汇;掌握表述时间、地点和方位的常用表达方式等。教学目的是:在义务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分别对听、说、读、写的技能和语音、词汇、语法提出了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要求。1993年的教学大纲重视学生双基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没有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也没有关于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要求。新的课程从五个方面按不同的级别(六至九级)提出了教学目标要求,并采用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方式描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知识的学习服务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体现在语言的有效运用的过程之中。在对语言知识的描述中,只表示出简单的语言知识项目,而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了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来理解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事件。课程目标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也提出了分级的要求。总之,各个级别的目标与要求以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 《标准》同《大纲》在目标上相比较,突出了整体性的设计原则,体现了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大纲》长期局限在基本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层面上,将知识点进行分解,教学以传授知识点为重点。新课程目标的设计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n方面的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根本。将高中阶段课程目标设定为四个级别,并与小学、初中前五级目标相衔接。在各级目标中,以学生“能够用英语做某事”具体描述对该级别语言能力的要求,并且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的发展目标也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这体现了英语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各级别课程目标之间的有机衔接,保证了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评析(一)课程目标的结构 新课程目标强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课程目标在设置上,强调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在这五个方面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二)课程设计思路按照高中英语课程设计思路,可以将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四个级别。高中英语课程目标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必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必修课程共10个学分,学生要修满10个必修学分,达到七级目标的要求,即达到英语学科的毕业要求。此外,学生在修习必修课程的同时或之后,可以自主选修高中阶段英语其他的选修课程。英语课程分级目标是根据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而设定,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个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了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它有利于解决以往各学段之间缺乏衔接,教学内容和要求重复、“一刀切”等现象,保证了英语教学的连续性,有利于解决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的矛盾,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体现个性化学习的多元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n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的实现。(三)课程目标内容的性质如上所示,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其中,结果性目标又包括认知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领域,它明确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表述时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具有明确、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特点。例如,“初步了解英语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掌握描述时间、地点和方位的常用表达方式”,“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和感情”等。结果性目标的优越性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结果性目标本身存在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性目标趋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而忽略了那些相对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内容。此外,结果性目标还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分割成各个独立部分,不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性。为了弥补结果性目标的不足,《标准》中还包括了体验性目标,主要通过“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目标呈现出来。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所使用的行为动词经常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它对目标最终的结果一般不作出具体的要求。例如,“有学好英语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等。体验性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四)课程目标的层级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高中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基础性目标和级别目标。高中英语课程总体目标↓↑ 基础性目标↓↑ 级别目标《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总目标又分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基础方面,基础性目标就是这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在《标准》中,具体的高中英语课程基础性目标是在“六至九”的四个级别上进行分别表述的,因此,级别目标就是指在基础性目标中的各级别的标准。例如,“语言知识”的基础性目标是:要求高中生学习和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再如,高中英语课程“六级”目标的总体描述是: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策划、组织和实施英语学习活动;能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能初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n三、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陈述(一)课程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一般来说,课程目标的表述包括五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对象和行为程度。例如,“(学生)能有条理地描述个人经验和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想象”(见《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六级“说”的表述)。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描述”、“表达”行为对象——“经验、见解和想象”行为条件——“个人”、“个人的”行为程度——“有条理地”在这五个基本要素中,行为动词、行为对象和行为条件这三个要素在目标表述中一般是必不可少的。行为主体往往被省略,行为程度的有无则视目标的具体内容而定。例如,“能就一般话题进行讨论”(见《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七级“说”的表述),只具备行为动词(“进行讨论”)、行为对象(“话题”)和行为条件(“一般”)这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二)课程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是国家对未来社会的公民在英语方面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的规定,因此,在检验英语水平是否达到标准时,被检验的对象是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中,其行为主体必然是学生。把学生作为目标陈述的主体与以往大纲的表述有所不同。《大纲》的出发点是直接指导教学工作,最终检验的是教师的完成情况。如“(教师)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教师)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这个要求中,省略的行为主体就是教师。(三)课程目标陈述的行为动词在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表述中,用来描述六至九级目标的行为动词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形象地反映出新课程理念的变化。表2_3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级别目标总体描述的行为动词六级能理解、发表、能使用、能策划、组织、实施、能利用、能评价、能体会七级理解、能交流、陈述、能读懂、参与、组织、实施、能扩展、利用、形成八级能了解、交流、发表、能写出、能策划、组织、实施、能利用、整理、归纳、分析、能评价九级能规划、能实施、能听懂、能交谈、能做、能利用、能借助、能用、能开拓、能关注在新目标描述中,避免使用笼统、模糊的词语,如“培养……”、“灵活运用……”等,使学生对目标的要求理解起来比较清晰,评价起来也比较容易。(四)课程目标陈述的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行为条件的表述大致有四种类型:完成行为的途径和手段\n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在新课程目标中,“行为的途径和手段”以及“提供信息或提示”这两种行为条件的表述类型得到大量的应用。如表示行为的途径和手段的描述有“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借助词典”,“能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等;关于“提供信息或提示”的描述有“口头或书面材料中”,“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供高中生阅读的”等。(五)课程目标陈述的行为程度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行为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它可用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它是目标表述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它对保证目标的完整性和明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目标针对高中生应达到的学习程度进行了许多具体性描述。如在六级目标总体描述中,“能初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在这里,“初步”就是对学生经过前几个级别的英语学习应具有的最低的语言表现程度的要求。新课程目标的行为程度陈述具体,可操作性强,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培养,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英语课程目标,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从而保障学生的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四、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课程目标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以来受到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心理学的原理及研究成果经常被用来作为各种课程抉择的依据。例如,20世纪60、70年代对课程与教学影响很大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就和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相一致。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人本主义的心理学与先前出现的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起因,即学生学习的情感、信念和意图等,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它把人的潜能和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完整人的教育。因此,人本主义成为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心理学依据之一。(一)人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英语新课程目标中所描述的英语教学和传统的英语教学有明显的不同。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把人的潜能和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完整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其中的积极作用。英语新课程目标除了强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更加强调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关注,以及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创立。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教学途径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英语新课程目标强调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为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1.人本主义的产生\n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机械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马斯洛和萨蒂奇(Maslow&Sutich)在1958年创办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1961年公开发表。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ofHumanisticPsychology)成立,由布根塔尔(Bugental)出任第一任主席。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它的研究方向改变了过去心理学只注意人性中消极的方面。它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因而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Rogers)、罗洛·梅(RolloMay)和布根塔尔。2.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一种需要的理论。他以近似本能的假定来定义基本需要的概念,认为人类需要是由基本需要(deficiencyormaintenanceneeds)和心理需要(beingorgrowthneeds)组成的由低到高排列的等级系统。人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五个层次,满足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它们分别是:生存的需要(Basicphysiologicalneeds):指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安全的需要(Needforsafetyandsecurity):指对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折磨等的需要。归属的需要(Needforinterpersonalcloseness):指个人对伙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尊重的需要(Needforselfesteem):指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这样,人们会产生自信心,感到自己有价值、有实力。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个体要满足低层次需要时才能发展到高层次需要,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各层次需要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因此,不能强求课程的一致性,不能让人人都读一样的书。人的能力和兴趣都不一样,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在每一门课程上都达到完全相同的水平,面对现代高科技社会知识爆炸的现状,课程应加强选修性,建立终身教育的体制。在这样的理念的支配下,人本主义的课程思潮对课程的框架提出三方面的规划:第一,学术性课程和有计划的课外活动相结合;第二,加强社会实验的课程;第三,加强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课程。1969年,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中系统地阐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目标方面,他倡导学会如何学习、学会适应变化,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取决于静止的知识。这一目标的基本特征是培养有创造性、有建设性、有独立自主性、有选择性的自由。它所涉及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培养的是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要实现这种教育目标,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挥学生的潜能。\n在行为主体上,罗杰斯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对教师灌输知识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他提出学习是意义或经验的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重视师生关系。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学习要点是: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一种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学习的决策由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焦点在于促进学习过程的不断发展,学习内容退居第二;课程的安排主要是自由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形成和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学习资源中来,而学习资源来自学生的为人、经验、书籍和其他资料,或者来自社区的经验;自律是学生达到目的的必备条件,学生把自律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自律代替外在纪律;学习评估主要是学生自己来做;在这种促进成长的氛围中,学习会更加深入,进度更快,而且会在学生之间普遍产生影响,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观上,罗杰斯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他还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和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自主选择的有生活和实践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以“自我学习(Selfinitiatedlearning)为特征,以毫无外界压力为条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在这种学习中,不仅包括认识过程,也包括情感过程,涉及学习者个性的发展。罗杰斯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的重要性。因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反对行为主义外部强化论和教师中心论,主张自我教育和学生中心论,从发掘学生自我潜能出发,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有创造力、有自主性、人格健康的自由人。在师生关系上,罗杰斯用“促进者”(facilitator)一词来代替教师,认为“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Rogers,1969)。他还认为,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有特别需求的顾客,并且应努力去满足“顾客”的要求。这种特殊关系会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友好关系,从而创造融洽的学习气氛。(二)素质教育、人本主义和课程目标的关系1.素质教育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一个发展了的广义的概念,可被理解为“人在先天基础上,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的认识与实践的积累,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德等。因此,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杨慧仙,徐远征,1997)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们对素质教育又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等,并且提出科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我国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从人本主义和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来看,这两种教育思想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人本主义和我国素质教育都把学生作为行为主体。无论是人本主义提倡的学习观,还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强调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人本主义重视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主张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国素质教育要革除“应试教育”的倾向,摒弃教育过程中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因素,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n第二,人本主义和我国素质教育都体现整体教育和学习者的完整人格教育的原则。前面提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强调不同层次需求的相互关联性,体现了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人本主义还主张培养“完整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包括认识过程,也包括情感过程。同人本主义观点一样,我国素质教育作为21世纪的教育改革的要求,也强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重视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三,人本主义和我国素质教育都注重学习者潜能的开发。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人内在潜能的开发。而素质教育所讲的素质,本身就包括个体的发展潜力部分。素质教育的本身就是要让学生将其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展现出来。第四,人本主义和我国素质教育都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每一个学习个体的潜能不同。在教学中,不能强求课程的一致性,不能让人人都接受一模一样的教育。人的能力和兴趣都不一样,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在每一门课程上都达到完全相同的水平。我国素质教育在基本原则方面也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因此,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是相融合的,在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提高的观念。2.素质教育和人本主义在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中的体现(1)课程理念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中就明确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基本理念上可以看出,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所实施的是以人为本的、充满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2)课程目标构成要素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把教育看作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过程中注重完整的人的培养。因此,在课程目标的构成要素上,除了传统教学中所强调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外,还增加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并对这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同时,它规定英语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关于“完整人格教育”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3)课程目标的设计模块从课程设计方面来讲,废除了单一的必修课模式,构建了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模式,并且根据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高中部分划分为四个级别,并且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前五个级别相连接。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进行总体描述。高一级别的课程目标均包含其前面级别的要求并进而提出一些更高要求。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保证了英语教学的连续性,同时避免了“一刀切”的教学现象,突出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和人本主义“需求理论”的特点。(4)课程目标的内容表述\n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都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在新课程目标各个级别内容表述中,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从受教育者的角度,阐述课程目标,并且以“能够做……”具体地描述课程目标内容。通过这种表述方式营造了以人为本、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行为主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知识的“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指导作用,并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效果。3.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目标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和学会审美)综合能力的人才。从课程内容来看,确立了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为一体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目标。从课程设计看,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必修、选修和活动并存的课程方案。学生在必修课学习期间,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从而促进自身更加完善的发展。从课程管理来讲,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将有利于解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2)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整合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的总体课程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从升学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新、旧知识的更新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学校中所掌握的知识将很快被新的知识所更替。因此,新课程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摆在首位,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3)有利于“大众教育”目标的实现英语课程具体内容的实施和各地对英语教育的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针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关注的是英语课程对未来社会公民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新目标设定了以学生“能够做某事”为具体描述方式的分级教学目标体系,通过高中阶段的“四个级别”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各个级别英语学习中应达到目标的要求,避免教学内容过于繁、难、偏、深等情况,因而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公民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过程中,使英语教育面向大众,真正达到“全民教育”的目的。(4)有利于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即学生自主、灵活的多种学习活动形式,加强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再是“教育的中心”,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新型目标下,根据课程目标、学习活动的要求、学习过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n专题三 学分制与选修课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内容简介实施学分制、设置选修课是本次英语教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本专题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发展、体制和实施的现实意义。学分制和选修课制体现了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开放性,对高中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学习目标了解高中学分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高中学分制发展现状;掌握学分制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深刻理解和掌握实施学分制和设置选修课的意义和保障。重点难点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区别与联系;实施学分制和设置选修课的意义;学分制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相关名词课程分级 模块 我国学..选修课 ESL 导师制 推荐阅读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3.《关于普通高中试行学分制的思考》4.《关于中学试行学分制的探讨》5.《普通高中学分制的理念与历史沿革》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陈旭远,刘冬岩.关于普通高中试行学分制的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4.陈月茹.美国高中学分制实施评介.全球教育展望,20035.程培元.普通高中教育的学分制改革.教育发展研究,2002(1)6.钟启泉.日本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案例.湖南教育,20027.沈兰.普通高中学分制的理念与历史沿革.全球教育展望,20038.赵中建.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和学分制——美国拉德纳高中个案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039.李钰.国外高中学分制扫描.教师博览,200310.安桂清.关于中学试行学分制的探讨.教学与管理,2000\n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与《大纲》相比,《标准》首次提出英语学科的毕业要求,即学生修满10个必修学分,达到七级目标要求。同时,《标准》将课程结构分级并模块化,规定每个模块2个学分,36学时(见表3_1)。实行学分制,设置选修课是本次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开设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标准》更加强调高中英语课程的选择性,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要求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要求学生在修读必修课程的同时或之后,要选修高中阶段其他的选修课程。《标准》增加对选修课程的设计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方面的内容,它要求选修课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求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有多样性,也要有目的性,既要有拓展性,也要考虑可行性,既要有地方特色,也要体现跨文化特性。《标准》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评价也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必修课的评价立足于共同基础,选修课的评价则根据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评价,要注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同时,要求高中英语选修课的终结性评价广开思路,根据选修课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模式,尽可能采用丰富多样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如小论文、实验报告、观察记录、课堂表述、专题演讲、辩论、表演等,成绩考核方式也可以尝试多种方式的组合。二、高中学分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一)学分制的起源\n学分制起源于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实行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的。18世纪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学科不断出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个性化逐渐成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选课制应运而生。选课制的建立使学生从被动的教育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获得了发展自身特长与兴趣的权利。1894年,哈佛大学在实行选课制20年后,开始实行学分制,规定学生只要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就可毕业并获得学位。继哈佛大学之后,世界的大多数高校相继实行了选课制和学分制。我国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先生曾倡导学分制,20世纪20~40年代有一些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学年制是指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业,即按学习年限来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学分制则是以学分计量为单位,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的标准。学分制又可以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指学校不改变学习年限,只是在教学管理上采用学分制方式,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是根据学生修读的总学分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毕业学分作为毕业的标准,可以提前或延期毕业,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目前,我国高中的学分制大都属于学年学分制,只有较少的几个学校实行了完全学分制。(二)国外高中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1899年,美国设立了大学入学资格委员会,负责制订中学课程和大学入学资格标准。按照该委员会的建议,中学生必须完成10个学分,包括4个学分的外文、2个学分的英文、2个学分的数学、1个学分的历史、1个学分的科学。这套课程规定深得各州拥护,标志着美国中学学分制的诞生。1906年,美国中学的学分制得到进一步完善。20世纪20年代后,学分制逐步被普通高中教育采用。1974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颁布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文件中,对中学应设科目规定为:(1)共修学科;(2)选修学科;(3)自由选修学科。该文件还特别说明,共修学科应明确地为基础化服务,选修学科则应明确地为专门化服务,自由选修学科则为这些功能中的一者或者两者服务。至此,美国中学的学分制体系及运作办法基本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也在高中普遍采用学分制对学生进行学习管理。日本在1994年和1999年颁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在规定的课程领域修满80个学分方可毕业。(陈月茹,2003)(三)中国高中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中学学分制最早是20世纪20年代在江苏省部分学校实施的。1919年4月,当时的教育部向各省区下达咨文,要求各地中学需斟酌地方情形,增减科目及时间,试行选课制。1920年6月,江苏省召开中学校长会议,通过决议,拟定总学分,规定每周课时的三分之二用于必修课,三分之一用于选修课。这段时期,对实行学分制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学校有南京高师附中、江苏一中和中国公学中学。1922年,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发布了两大改革措施,一是改旧学制为六三三新学制(一直沿用至今),二是改革中学教育。新学制下实行的高中课程采取美国综合高中制度,即分科选课制。由此,在旧中国中学教育中开始全面、统一实行学分制。到1948年,随着选修课的一再缩编、文理科的取消,学分制也名存实亡,直至完全消失。此后,尽管有部分学校对学分制作了有益的尝试,但国家一直没有明确规定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直到1990年,许多学校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规定,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调整课程结构及课时安排,试行学分制管理。特别是近几年天津、山西、江西等省市在全国率先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全国许多学校进行了高中学分制探索实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21个省市近60个学校在进行高中“学分制”\n的试点。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将在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修满144学分方可毕业。(程培元,2002)三、高中学分制管理体制高中学分制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新变革,是当今世界上两种最主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之一。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弹性教学管理。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英国、韩国等国的中学教育都采用了这种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内部机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与导师制相结合,建立重修、重选与补考、免修、免听、成绩考核与评定计分以及毕业、授予学位等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规定。(一)高中学分制管理体制的特点1.配套的课程管理制度学分制与选课制、学分互通互换制、学籍管理制以及淡化学生分班教学管理、适当实行走班制等相关制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组成上具有整合性,在功能上具有多元性。学分制的实施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需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选课制度、学分管理认定和学分制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指导选课的导师制度、教师选聘制度和其他保障制度。2.个性化的需求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爱好、特长选择不同取向、不同水平的课程模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除此以外,学生还能基于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上课日期、出席时间、任课教师、选择学习方式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类课程,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3.学习年限的灵活性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不受修业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先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可以之后一段时间毕业。学分制的基本精神是补修不及格科目,及格者获得学分,累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即准予毕业。这样也就没有留级、升级,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使学生不会产生太大的学习压力。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能够有效地、因人而异地分配受教育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学年学分制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段时期负担过重或过轻,确保其整个高中阶段比较均衡、全面地发展。同时,它有利于知识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4.课程体系的多样化以选课制为主的学分制必然要求课程体系的多样化,要求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和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来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必须通过区域性整体推进,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高中教育课程资源,完善“多样化,选择性”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5.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学分制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但是也不否认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作用。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符合社会要求的自我设计还比较模糊,对实现目标的学习方案也难以进行优化选择。所以,要发挥指导教师和家长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6.目标的层次化\n学分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正视差异、因材施教,通过设置适合学生基础的选修课来弥补部分学生进校初期的不足,促使他们顺利地学习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达到国家的培养规格。(二)高中学分制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高中在实行学分制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高校的做法和经验,而必须积极探索既能满足学分制的基本要求、又符合高中教育教学实际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因此,高中在实行学分制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总体性原则按照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高中实行学分制改革不是哪一所学校的事情,而应全面纳入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中去统筹考虑和规划。在吸收和总结试点学校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中全面试行。2.渐进性原则高中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体制要体现从试行到推行再到完善的渐进性原则。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各地区的高中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完全一致。目前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体制虽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少困难。从课程体系结构到教师、学生和教学设备、环境,都直接或间接制约着学分制的实施。因此,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一定要由易及难,分步推进,逐步完善。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起点高一些,实行全面学分制。条件不完全成熟的学校,可以先实行学年学分制,以后随着条件的改变再不断完善。3.指导性原则高中学生年龄较小,自主意识较弱,自我约束和自我选择能力不强,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选课指导。教管合一原本是高中教育的一大特色,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把教、管、导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正确选课和制订学习目标。4.激励性原则高中实行学分制必须坚持激励性原则。要因地制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引导并激发高中生好学上进的内在动力,形成争先恐后的良好学风。对管理人员和教师也要实行激励机制,使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不断优化。(三)高中学分制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1.学习年限学习年限是指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所需的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可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2.毕业要求一般分为三部分。(1)对必修课程和体育、艺术、健康等基本学科的修习年限及学分的要求。如:《标准》中规定学生修满10个必修学分,达到七级目标要求时即可毕业。(2)对选修课的要求。学生既可以修学术类课程,也可以修职业技术类或实用类课程,学校对此只作学分数目的要求。(3)附加要求。不记学分,往往只规定时间和次数,但每位学生又必须达到方可毕业。3.教学计划与课程分类\n制订教学计划时应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为指导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计划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学分制课程按课程结构可以分为三类,即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有的学校还增设了一些活动类课程。必修课指学生按课程计划规定必须修读的课程;限定选修课指学生按课程计划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选读的课程;任意选修课指学生可以任意选读的课程。《标准》中将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中有5个模块的英语课程,分别为英语1~5。选修课又分为系列I和系列II两个系列,系列I相当于限定选修课,有英语6~11等6个模块的课程内容,其中英语6~8是各高中必须开设的选修课。而系列II相当于任意选修课,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开设(具体见表3_1)。4.计算学分计算学分可以根据课程讲授的学时数、课外学时数来确定,还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相应地规定该门学科的学分数。学分的计算规定与方法是:以课程为单位,通常把课程的各种教学形式和课内外所需学习时间合并折算为学分。尽管各国、各校计算学分的规定与方法各异,但是最基本的、简易的、约定俗成的计算方法是将需要课外学习的课程以每周授课一课时、读满一学期并经考试及格计为一学分,学生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方能毕业。《标准》中规定每个模块课程为2学分,36学时。5.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即指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学分。一些学校的“学时学分”是采用成绩考核的方法。成绩合格者,获得规定的学分;成绩不合格者,不给学分。除了学分评定外,还用学分积点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学分积点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学分积点有不同的算法,下面主要介绍两种:(2)每门课程的积点=该课程的学分×学生该课程所得绩点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发展与能力掌握的进取性,一些学校还设置了“\n奖励学分”。这类学分的考核标准由学校自定,其中有各类竞赛得奖学分,具有各类特长的奖励学分,政治、思想、行为规范表现突出者的奖励学分等,学分计量从02~6不等。6.选课指导每所学校一般都应有一些教师做学生的选课指导教师,每一位在校学习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选课指导教师的个别建议和指导,包括选课指导、学习方法指导、目标确定以及未来角色定位等,以保证学生的选课适当,符合自身的发展与需要。学生最终修什么课由以下因素决定:学校统一的课程规定与课程计划的弹性、学生过去的学业成绩、诊断性的标准测试的成绩、选课导师的建议以及家长的要求与学生的兴趣等。7.编班与学籍管理实行学分制后,学生仍按年级编班,形成自然班或称行政班。学生选课后,按选课人员形成教学班。学生的休学、停学、复学、转学(专业)、退学等按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学生在两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提前毕业,或提前参加高考。学生在3年内未能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或尚有各种环节未完成者,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期限。在延长期内,编入低年级相应的行政班。四、实施学分制与选修课的意义 学分制作为教育课程管理的一种方式,是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管理与评价双重功效。因此,要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与结构、实施与管理以及评价等课程体系中把握学分制的含义和功能。特别是要在高中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弹性化改革的总趋势中领会学分制的价值、意义及操作要领。应充分认识到,实施学分制管理是确保达到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总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实施学分制与选修课的意义具体如下: 1.有利于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 《标准》是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酝酿与修改才正式出台的,《标准》中首次涉及了课程管理体制创新问题,即学分制问题。国外高中学分制的实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我国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有过试验,近年来也有一批重点中学进行过试点,但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一直采用以学年制为主的课程管理模式。因此,《标准》中要求在全国高中英语新课程中实施学分制与选修课是否稳妥引起过很大争议。通过学年制和学分制的对比分析来看(见表3_3),学分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具有学年制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表3_3 学分制与学年制特点比较分析表比较项目学年制学分制教育理念学习主体服从教育制度,实践理性主义课程理念;顺应社会发展能力较弱;抑制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制度服务学习主体,实践人本主义课程理念;顺应社会发展能力较强;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育目标注重基础注重基础之上的个性施展固定,一般为三年弹性,可提前与延期毕业\n学习年限教学计划统一性和一致性个性化和多样性课程设置以必修课为主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由学校部分教师参与编制,设定选修科目少而有限,科目选择较被动、单一、不灵活。校本课程(选修科目)由学校全体教师参与编制,科目多种多样,选择拥有主体性、多样性、灵活性。年级框架有,1年级-3年级无,第1年-第3年教师作用教师是课程的被动实施与评鉴者,其指导作用难以在课程中体现。教师是课程的设计、开发、编制、实施及评鉴者,其指导作用可在课程中体现。《标准》指出,英语是高中阶段外语教育的主要语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管理模式作为保证,从而获取最佳教学效果。同时,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基本理念和课程设置模式都需要引入学分制与选修课来具体实施和体现。学分制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哲学,它既能考虑到所有学生共同的教育质量,又照顾到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有利于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个性发展 本次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立“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的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实现此项目标,高中英语课程体系必须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在课程管理上必须引入学分制来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而选课制的实施必然要求学校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和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造条件尽快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修读,使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选择性。在保证高中生修满规定学分并达到七级目标的同时,能够为每个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实施学分制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使高中生在选课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英语学习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习时间,让每个高中生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课程表”,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内容,为高中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实施多层级的课程目标体系 本次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程目标的层次化与多级化。高中英语课程根据课程目标水平的不同划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等级,并且水平等级与年级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学生可以在高中阶段逐级申请参加七至九级之间的各级别考试(见表3_1)。各个级别的目标所描述的能力都是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构建成的。传统的学年制管理不利于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而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功能之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做到人尽其才。《标准》将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分级设置,使高中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差异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发展道路,这样也就更好地发挥了学分制的功能。 4.有利于建立多元、开放的课程评价体系\n 建立多元化、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主要目的。现行课程评价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其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缺乏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制度。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需要有科学的评价制度加以保障,课程结构的多元性需要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加以管理,课程实施的个别差异性和可选择性需要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以激励。高中英语课程实施学分制后,可以把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纳入到统一的评价系统内,能够对学生所修课程和学习质量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进行评价与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客观、公正的高中英语新课程体系的评价制度。 学分制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制度,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了解、反馈调整、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引导肯定、区别选拔等功能,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使他们更有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这种评价制度有五个最基本的特点:(1)评价主体多元化,尤其强调自我和同伴的评价;(2)把评价当作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3)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特别重视评价在过程中的激励与导向作用;(4)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中,更注重质性评价;(5)不仅评价学业,同时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5.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学分制灵活的选课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营造一个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和潜能的发挥,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激励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在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多选一些课程或提前修读完成英语课程。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少选一些课程或延长学习年限,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并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自由度较大的选课给高中英语教师带来学生选教师的压力,从而促进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并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高中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效果。五、学分制与选修课的实施保障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机制,它的运作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学分制更好地运行,一定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一)转变人才观国外一些高中之所以能够较为全面、灵活地运用学分制的导向机制,是因为人们能够更为开放地理解人才的含义。人们不认为考大学是成才的唯一出路,也不觉得只有考上大学的人才可以称得上人才。另外,社会也为人的成长、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和保障。在我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才可称为人上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受高等教育成了成才的唯一出路,因此,造成了应试教育模式的膨胀。要想更好地实行学分制,就要转变对人才的看法,转变对教育的看法,为每一个人能够充分、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提供条件。(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加强选课指导\n高中阶段,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并未完全确立,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在选课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更清楚自己的兴趣、能力,避免因盲目选择而造成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升学,根本无视孩子的能力和兴趣特征,选择一些不符合孩子能力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孩子更自主地发展。学分制的试行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自主选择课程,选择进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由于他们心理不成熟,阅历浅,对自我的认识与定位可能存在偏差,加上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家有家长意志,在校有师长意志,缺乏足够的独立能力,容易导致选课的盲目与随意。一部分学生还可能存在功利思想,把获得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只选学那些易得学分的课程,或是选择管理不严的教师的课,这些情况必然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违背试行学分制的初衷。因此,在中学必须加强选课指导,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功利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家长会或设立家长接待室向家长解释学分制,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规划,确定学习的方向与进度。另一方面,借鉴大学的做法,设立导师制,学生的选课须经导师审查、签字后,方为有效,否则不予选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与导师经常性地交流学习情况和学习安排,导师要热心给予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等成长要素全面负责。(三)科学制订课程体系及评价方法学分制归根结底是一种管理形式,它如何运作要取决于课程的设置与评价。学分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选修课的门类及其所占的比重。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的,因此要设置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发展的选修课程,尤其要积极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使学生的发展有更优良的载体。另外,课程标准的制订既要考虑量,又要考虑质,除了考虑认知的发展,还要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状态。《标准》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和评价方式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能够很好地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分制的实行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对开设的课程同等重视,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注意发掘、识别各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加以保护和培养。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所开课程的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再次,实行学分制后,个别辅导、答疑、实验指导成分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教师的辅导技能有待提高。最后,实行学分制在管理和运作上较为复杂,尤其是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不仅门类较多,内容庞杂,而且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非常灵活。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有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目前的高中英语师资状况不尽如人意,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高考科目硬、非高考科目软的现象,能够开设与必修课无直接关联的选修课的教师比较少,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课无法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才能的发挥,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还不能完全落在实处。因此,为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教育主管部门和承担师资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应注意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进修、自修,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估、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五)设置专门管理机构,与学校管理制度综合配套\n学分制的实行使原有的教学管理框架受到冲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学习场所、图书资料、教学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保障与改善,学分制结构中奖励学分的认定,学籍管理,竞争压力过大造成学生出现焦虑情绪等,这一切均须制订与学分制相适应的配套制度来解决。一是成立学校学分制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制订方案,并组织实施,审定特别奖励学分和学生补修、暂不毕业等事宜。领导小组之下还要设立办公室,负责收集、计算、登记学分并归档。各管理小组应根据学校的统一规划和安排,负责有关课程的规范建设、教学管理、教师考核,还要注意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保证各类课程有效地贯彻实施。二是强化教学设施的服务功能,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编制教学管理软件,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籍管理灵活、便捷,保证学生按照规定顺利调级或提前毕业。四是健全学生咨询、服务指导网络,提供心理咨询,帮助那些学习潜力小、特长不突出的学生调整情绪,找准位置,以良好的心境和精神状态对待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六)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办学条件是实施学分制的外部保障措施之一。办学条件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在硬件方面,要增加一些设备,如图书、微机、实验仪器设备和科技实验设备,还要建立与教育相适应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实验室、微机室、阅览室。软环境方面要注意校风、学风的形成,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结合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此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六、高中英语学分制与选修课示例美国拉德纳高中英语实施学分制案例拉德纳高中位于宾夕法尼亚州拉德纳镇学区(RadnorTownshipSchoolDistrict)(该学区仅此一所高中),毗邻费城市,创建于1893年,是一所位处郊区的、包括9~12年级的四年制高中。该校1999~2000学年的英语课程包括了所有各个年级(9、10、11、12)。除了那些包含所要求的英语学分的课程外,英语部(EnglishDepartment)还向学生提供那些包含“选修”或“人文科学”学分的课程。拉德纳高中英语课程实施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如下:1.对所有学生的要求:(1)学生必须每年获得一个英语学分。(2)要求9、10、11和12年级的学生修读相应年级的课程。那些未能通过本年级课程考试的学生在第二年将重修该门课程。(3)要求大多数9年级学生修学111或202课程。未能达到相应的阅读和/或写作能力的9年级学生将修学112课程。(4)要求大多数10年级学生修学114课程。未能达到相应的阅读和/或写作能力的10年级学生将修学115课程。(5)要求大多数11年级学生修学118。未能达到相应的阅读和/或写作能力的11年级学生将修学119课程。(6)要求大多数12年级学生修学120课程。未能达到相应的阅读和/或写作能力的12年级学生将修学121课程。(7)将英语作为一门第二外语学习的学生可以参加ESL课程,以代替以上任何一门课程来获得英语学分。他们除获得以上任何一门课程学分外,还可以通过ESL获得学分。2.建议那些具有额外能力的学生修学本年级的为优等生开设的高级课程(150、152、154、156)。编号180、190、200的课程是为被确认有天资者而开设的跨学科科目。\n3.在所有的英语课程中,学生在所规定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各门课程的写作任务的频率、长度和具体要求各不相同,以达到课程简介所描述的规格和课程的目的。4.除了所要求的英语课程外,学生可以选修英语部提供的下列选修课,但不能算作英语学分。 电视写作影评新闻学创造性写作5.学生在修学前,应该仔细查阅每一课程的简介。6.课程学分要求:拉德纳高中的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必须至少修满225个学分才能够从拉德纳城镇学区(RadnorTownshipSchoolDistrict)获得毕业文凭(美国高中的最低学分要求一般都在22~23个学分之间)。其中,对英语的学分要求为4个学分。\n专题四 课程实施: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内容简介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教师最主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它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它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应怎样设计,本专题将为您解决这个难题。学习目标对比分析《大纲》与《标准》的教学目标;了解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概念;理解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的意义;掌握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重点难点《大纲》与《标准》的教学目标的比较分析;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相关名词日常交.. 外语教.. 英语报..螺旋式 循环式 推荐阅读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走进新课程》参考文献1.陈琳,王蔷,程晓堂主编.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陈义.英语听说教学的几点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7)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柳斌.创新教育案例全书(上、中、下)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5.施丽华.从PPP到TBL:中学英语教学创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张正东.外语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n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周流溪.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13.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根据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一级目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的较低水平,二级目标是较高水平。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的教学内容相同,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如下面各表。表4-1《大纲》听力语言技能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比较级别目标描述一级(高中毕业)能听懂课堂用语和教师用学生所学过的简单的英语对新词语意义的解释;能听懂教师用学生所学过的简单英语叙述课文内容,以及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能听懂对方在学生所学过的语言范围内,用略慢的语速谈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有时需要对方重复;能基本听懂没有生词、体裁熟悉、内容简单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10个词;能听懂广播、电视及其他音像制品中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语言材料或教学内容。除教材外,泛听总量应达到40小时左右。二级(高考要求)能听懂课堂用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能听懂教师用学生所学过的英语解释新的语言现象和教学内容;能听懂对方在学生所学过的语言范围内,用略慢的语速谈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偶尔需要对方重复;能基本听懂没有生词、题材熟悉、难度略低于所学材料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10~120个词;能听懂广播、电视及其他音像制品中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语言材料。除教材外,泛听总量应达到40小时以上。从表4-1可以看出:(1)二级目标较一级目标在英语听力语言技能目标的要求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2)二级目标不仅注重听力的理解,同时关注学生听力反馈的能力。(3)二级目标在听力的训练量和语速上较一级目标都有一定的具体量化的提高。表4-2《大纲》口语语言技能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比较级别目标描述一级(高中毕业)能就课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并能复述课文大意;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日常交际用语表”\n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交谈;经过准备,能够用简单的语句介绍本人、家庭、朋友、班级和学校等基本情况。二级(高考要求)能就课文的内容较熟练地进行问答并能进行简单的讨论;能较熟练、灵活地运用“日常交际用语表”中的内容,围绕日常生活的话题,进行初步的交际;能够用简单的语句,比较连贯、清楚地介绍本人、家庭、朋友、班级、学校和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社会、文化、科技等情况。从表4-2可以看出:(1)二级目标较一级目标提高了口语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2)一级目标描述采用了“简单的问答”、“复述课文大意”、“运用”、“简单的交谈”等词语,要求较低。(3)二级目标描述使用了“较熟练的问答”、“简单的讨论”、“较熟练、灵活的运用”、“初步交际”等词语,要求有一定的提高,开始关注实际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表4-3《大纲》阅读语言技能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比较级别目标描述一级(高中毕业)能以每分钟50~70个词的速度,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信件、请柬、通知、便条和常见标志等;能基本把握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事实、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除教材内容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0万词以上。二级(高考要求)能以每分钟70~80个词的速度,读懂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不同题材的材料;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信件、请柬、通知、便条和常见标志等;能运用一般的阅读技巧,基本把握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事实、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语篇未直接写出的意思;除教材内容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20万词左右。从表4-3可以看出:(1)两级相比,阅读量提高了(10万到20万)、速度加快了(50~70w/m到70~80w/m),阅读材料的题材和体裁等都有较大的拓展。(2)二级目标提出了阅读技巧要求,注重学习策略和学法指导。(3)二级目标提高了阅读能力要求,在一级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训练学生揣摩作者意图、进行推理判断以及挖掘文章内涵的高层次阅读能力。 表4-4《大纲》写作语言技能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比较级别目标描述一级(高中毕业)\n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书写体熟练而清楚地书写,要求书写格式、词距、标点正确;能就已学课文的内容,笔头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听写没有生词的句子和内容简单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00~110个词;书写速度为每分钟12个词;能运用所学过的词汇、习惯用语和句型造简单的句子,意思表达基本正确,无严重的拼写和语法错误;能根据提示,仿照所学过的题材和体裁在30分钟内写出60~80个词的文段;意思表达清楚,无严重语言错误。二级(高考要求)能就已学课文的内容作简单的改写;能听写结构简单、没有生词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10~120个词;书写速度为每分钟15个词;能在日常生活中,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等;能填写简单的个人履历表等;书写格式、行文及常用词语等无严重错误;能根据提示,在30分钟内写出80~100个词的短文;意思表达清楚,无严重语言错误。从表4-4可以看出:(1)二级目标较一级目标在英语写作语言技能目标的要求上有一定的提高。(2)二级目标的写作标准提高了,提出了新的写作要求:能完成改写、命题作文和实用文体写作。(3)写作的性质也由一级的“文段”上升到二级的“短文”。(4)书写速度从一级目标的100~110w/m提高到二级目标的110~120w/m;写作速度也由一级目标的60~80w/m分钟提高到二级目标的80~100w/m。根据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各个级别的要求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这里选择与《大纲》相对应的《标准》中的两个级别(七级和八级)进行比较,如下各表: 表4-5《标准》听力语言技能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比较级别目标描述七级(高中毕业)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能听懂操作性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能听懂熟悉话题的内容,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能听懂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例如:天气预报。八级(高考要求)能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并记住要点;能抓住一般语段中的观点;能基本听懂广播或电视英语新闻的主题或大意;能听懂委婉的建议或劝告等。从表4-5可以看出:(1)听力材料的内容加深,由七级目标的“谈话”发展到八级目标的“讨论和谈话”,从七级的“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到八级的“广播或电视英语新闻”。\n(2)听力目标要求相应更高,由七级目标的识别表层的“情感”过渡到八级目标的辨别深层的“态度”。(3)较之七级目标要求,八级目标进一步反映出“为用而学”的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实用性。表4-6《标准》口语语言技能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比较级别目标描述七级(高中毕业)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作出恰当的反应;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作准备后,有条理地作简短的发言;能就一般性的话题进行讨论;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八级(高考要求)能在交流中使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表达个人的意图和情感等;能根据习任务进行商讨和制订计划;能报告任务和项目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能经过准备就一般话题作3分钟演讲;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或投诉等;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译,例如:带外宾购物或游览等。从表4-6可以看出:(1)七级目标提出“有条理地作简短的发言”,而八级目标提出“就一般话题作3分钟演讲”,关注口头语言的流畅性。(2)八级目标的口语技能加大,由七级目标的消极或被动地反应升华到八级目标的积极地、主动地、有效地交流、表达思想。 (3)八级目标提出在日常学习中能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探讨、制订计划并完成交际任务。(4)八级目标还提出了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译,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表4-7《标准》阅读语言技能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比较级别目标描述七级(高中毕业)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八级(高考要求)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从表4-7可以看出:(1)两级对比,阅读能力要求有明显的变化,由七级目标的理解“一般性文章”升华到八级目标的“识别不同文体特征”;七级目标提出“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八级目标提出“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n。说明八级目标要求学生的阅读面要更宽、更广,能力更强、更实用。(2)七级目标提出“猜词、理解语篇、进行推理”等能力,而八级目标提出“理解难句和长句、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说明八级目标对学生的阅读技能有更高的要求。(3)七级目标提出“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八级目标进一步提出“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说明八级目标对学生阅读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表4-8《标准》写作语言技能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比较级别目标描述七级(高中毕业)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信息并进行简单描述;能写出常见题材的应用文,例如:信函和一般通知等;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进行简单的评论;能填写有关个人情况的表格,例如:申请表等;能以小组形式根据课文改编短剧。八级(高考要求)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从表4-8可以看出:(1)较之七级目标,八级的写作目标有了新的定位,由七级目标的依据信息“进行简单描述”提高到“写短文或报告”,说明八级目标定位在完整的语篇之上。(2)七级目标提出“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评论”,八级目标要求“写出语意连贯、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说明八级目标注重所写文章的语意和语篇的双重完整性,注重所写文章的交际功能。(3)八级目标还提出了“文体规范、语句通顺”,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为英语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大纲》和《标准》各自不同的级别之间纵向对比分析中不难看出,两者都比较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注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发展规律。但是受到各自不同教学理念的影响,《大纲》和《标准》的教学目标还有一定的不同。下面对《大纲》和《标准》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探究其间的异同。为使对比更有说服力,这里选择高中毕业这一级别(即《大纲》的一级目标和《标准》的七级目标)作对比分析。表4-9《大纲》和《标准》听力语言技能教学目标的比较级别目标描述大纲一级能听懂课堂用语和教师用学生所学过的简单的英语对新词语意义的解释;能听懂教师用学生所学过的简单英语叙述课文内容,以及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能听懂对方在学生所学过的语言范围内,用略慢的语速谈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有时需要对方重复;能基本听懂没有生词、题材熟悉、内容简单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10个词;能听懂广播、电视及其他音像制品中,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语言材料或教学内容。除教材外,泛听总量应达到40小时左右。\n标准七级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能听懂操作性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能听懂熟悉话题的内容,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能听懂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例如:天气预报。从表4-9可以看出:(1)《大纲》提出的听力基本技能教学目标要求是围绕课堂教学、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设计的,交际情境是虚拟的。(2)《标准》则注重实际生活、实际运用,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交际情景是真实的。 (3)《标准》提出的听力基本技能教学目标要求更高、更实用。表4-10《大纲》和《标准》口语语言技能教学目标的比较级别目标描述大纲一级能就课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并能复述课文大意;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日常交际用语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交谈;经过准备,能够用简单的语句介绍本人、家庭、朋友、班级和学校等基本情况。标准七级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作出恰当的反应;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作准备后,有条理地作简短的发言;能就一般性的话题进行讨论;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从表4-10可以看出:(1)《大纲》以课文内容为中心,提出口语基本技能教学目标要求,在真实情景交际中,仅要求能用课本范围内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交谈,偏重书本知识,要求较低。(2)《标准》注重实际生活、实际运用,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提出的口语基本技能教学表4-11《大纲》和《标准》阅读语言技能教学目标的比较级别目标描述大纲一级能以每分钟50~70个词的速度,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信件、请柬、通知、便条和常见标志等;能基本把握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事实、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除教材内容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0万词以上。标准七级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n从表4-11可以看出:(1)《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较低,使用了“生词不超过3%”、“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基本把握”等词语。(2)《大纲》课外阅读量只有10万词以上,阅读量要求偏低,学生英语输入量不够。(3)《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较高,而且提出了阅读技能上的要求(猜词、推理、判断、收集信息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4)《标准》课外阅读量较《大纲》提高1倍多,达到了23万词以上,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输入量。 表4-12《大纲》和《标准》写作语言技能教学目标的比较级别目标描述大纲一级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书写体熟练而清楚地书写,要求书写格式、词距、标点正确;能就已学课文的内容,笔头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听写没有生词的句子和内容简单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00~110个词;书写速度为每分钟12个词;能运用所学过的词汇、习惯用语和句型造简单的句子,意思表达基本正确,无严重的拼写和语法错误;能根据提示,仿照所学过的题材和体裁在30分钟内写出60~80个词的文段;意思表达清楚,无严重语言错误。标准七级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信息并进行简单描述;能写出常见题材的应用文,例如:信函和一般通知等;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进行简单的评论;能填写有关个人情况的表格,例如:申请表等;能以小组形式根据课文改编短剧。从表4-12可以看出:(1)《大纲》围绕教学内容和课本内容提出写作基本技能教学目标要求,仅要求能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型内容进行简单的写作,要求较低,不利于学生的实际应用。(2)《标准》注重实际生活、实际运用,提出的写作基本技能教学目标要求依据真实交际情境进行真实写作交流,要求更高、更实用,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实际运用英语。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标准》比《大纲》的目标要求更注重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表现出《标准》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其要点就是要改变以往的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过分强调英语系统知识学习的倾向,强调教育的重点不是教会学生学习哪些语言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会用这些语言知识来做什么事情,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目标要求依据真实交际情境进行真实交谈,要求更高、更实用。\n二、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一)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了七条教学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2)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程,加强对选修课的指导;(3)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5)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7)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以上七条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充分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而且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策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注重人的终身发展,为教师设计课堂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循序渐进原则按循序渐进原理,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呈阶梯性。教师在设计基本技能教学活动中,要贯彻螺旋呈现、逐渐准确的原理,即:“在外语教学活动中,由粗到精并容忍一些错误,先要求近似,最后达到准确”(张正东,1999,200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直到完善。2.情景性原则不同情景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这反映了现实生活对语言规律的需要。因此,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置于真实的情景之中,为学生日后实际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打下基础。3.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课堂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增加学生接触外语语言材料和信息量,要做好这一点,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做到高密度,即:学生外语时间的量要大、面要宽。而要做到多信息和高密度,课堂教学的节奏必须加快,做到快节奏,即: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4.因材施教原则在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英语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建议《标准》对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教学提出了较为详实的建议,具体如下:表4-13听力基本技能教学建议项目标准目的培养听的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n技能排除口音、背景音等因素的干扰;抓住关键词;听并执行指示语;听大意和主体;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预测下文内容;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评价所听内容;判断语段的深层含义。主要教学活动举例1听前活动:明确听的目的;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处理关键词;布置任务。2听时活动:边听边操作;边听边选、填空、连线、图画、补全信息;边听边做笔记;判断真伪。3听后活动:讨论;根据所听内容进行口头或笔头转述;根据所听内容写出梗概;利用听到的信息,以同一题目为主题,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一个文段。材料选择真实语境中的话语;与学生水平相当;多种口音的材料。教师角色提供材料、鼓励、启发、引导、帮助、监控、评价。 表4-14口语基本技能教学建议项目标准目的提高说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性和连贯性,增强语感。技能引出话题;维持交谈;插话;转移话题;话轮转换;引起注意;澄清意思;请求澄清;表示倾听和理解;预示和结束谈话;利用语音、语调表达意思。主要教学活动举例1说前活动:明确目的;激发兴趣;熟悉话题和语境;语言准备;分配角色和任务。2说话活动:描述人物和事件;报告过程和结果;角色扮演;交换信息;讨论;演讲;辩论。3说后活动:汇报结果;讲评;书面表达活动。材料选择与学生水平相当;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具体,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参与、合作;具有趣味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口语交际和表达教师角色示范、鼓励、引导、帮助、监控、评价。表4-15阅读基本技能教学建议项目标准目的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技能略读(skimming);找读(scanning);预测下文;理解大意;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猜测词义;推理判断;了解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关系;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评价阅读内容。主要教学活动举例1读前活动:明确目的;熟悉话题;预测内容;预测词汇;激发兴趣和欲望;布置任务。2阅读活动:略读;找读;根据所读内容画图、标图、连线、填表、排序、补全信息;为课文选择或添加标题;根据所读内容制作图表;边读边操作;判断真伪。3读后活动:转述所读内容;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讨论;改写;续写;写摘要。材料选择\n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具体,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参与、合作;具有趣味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口语交际和表达。教师角色鼓励、启发、引导、帮助、监控、参与、反馈与评价。 表4-16写作基本技能教学建议项目标准目的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技能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修改文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与字母大小写。主要教学活动举例1写前活动:激活灵感;激发兴趣;明确目的和读者对象;讨论主题;收集素材;语言准备;阅读范文;写提纲。2写时活动:写初稿;规划文章结构;填空;看图作文;图文转换;仿写;连句成文。3写后活动:自我修改;互相修改;个人或小组面批;检查语言、文法、逻辑、用词、润色;制作板报,墙报。材料选择与学生水平相当;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具体,目的明确;有趣味性和真实性。教师角色指导、启发、示范、商讨、鼓励、讲评。三、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一)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分类《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第一节教学建议中对新课程教学活动类型进行了分类:1.调查和采访活动学生准备一系列的问题,并设计好采访的方式,采访后将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报告给全班同学。例如:专题采访、民意调查、作出决定或选择并解释原因。2.探究活动\n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运用英语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例如:找出两幅图画或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重新给句子或图片排序,提供方位或根据方位指示找到某个位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3.合作学习活动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的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例如:学生分组自行选择某一专题,并针对该专题收集图片和信息,做成小册子或写出报告,也可以采用展览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展出。4.即兴发言与讨论根据某一主题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表个人的见解或意见,当学生的观点或意见都充分发表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分析和选择,必要时允许学生进行论证或辩论。问题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计此类活动。5.反思活动学生在学完一课的内容之后,结合自己的能力发展反思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成果。反思可采用两种方式:(1)通过日记的方式用学过的语言写出所学的概念,对学习过程或学习活动以及学习兴趣等作出评论,发表见解,提出问题,并对下一步的学习提出建议等;(2)填写针对所学内容和学习方式而设计的问卷,并表达个人的意见和建议。6.思维训练活动\n为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组织信息,表达观点,发表见解,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二)听说读写教学活动技能设计的基本要求1活动应体现主体与客体的一致这里的主体指学生,客体指活动内容。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基础、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态度情感,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尽可能使主客体协调一致。明显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活动,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主客体的实际情况,精心考虑活动内容与形式,寻找到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从而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2活动应体现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活动设计必须科学合理,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活动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适时适量;活动形式既要多种多样,新颖有趣,又要避免形式主义,要讲求实效。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每堂课的每项活动应该直接针对这节课的某一项目标,完成某一项任务。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民主合作精神,有利于形成科学世界观、高尚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活动的巨大教育作用。\n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是进行听说读写语言实践的具体行为。活动教学要求在语言活动的同时,人的五官四肢都参与活动。要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避免你动他不动或动而无效的情形。要鼓励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英语。活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成为发展学生智力、情感的纽带,成为学生增进了解、显露能力、展示精神风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3活动应体现阶段性与综合性的结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将阶段性内容与综合性内容结合起来。要根据每个单元的语言项目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活动,以确保规定内容的完成。活动不能脱离所学的内容,但也不必局限于新授的内容,而应前后联系、新旧结合,采用螺旋式或循环式的方法,做到既有利于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与扩展,又有利于已学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高。活动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基础后综合,先模仿后运用,先语言活动后交际活动。随着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增强,活动的难度可逐步加大,其综合性和复杂程度可逐渐提高,使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发展。4活动应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n国内外对教学活动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教师既要注意继承那些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又要吸收现实教育教学法中确有成效的课堂活动组织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新的教学内容以及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教学对象,对某些活动方式加以调整、改进,创造出新的活动形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教师最主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它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不懈的努力,它既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同一内容也可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活动,而不同的活动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活动应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常教常新。好的活动会使教学工作变得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会从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会因活动组织有方而倍受学生的爱戴。(三)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策略一般来说,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Purpose,即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2)Skills,指活动所侧重训练的听说读写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技能;(3)Level,指活动的层次,即该活动适合何种水平层次的学生;(4)Materials,指活动中要使用的文字、图片、实物和各种相关的资料和教具;(5)Procedure,指活动的先后程序和具体内容;(6)NumberofPlayers,即活动中的人数控制和分组安排;(7)Variation,指活动组织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已设计好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和调整。1.听力基本技能活动设计策略\n培养听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对话语(句子或篇章材料等)的理解,以便顺利地交流或完成任务。听力是由具体的技能技巧构成,就听力交际而言,理解有声语言的交际过程应是一种估计、猜测、预期、推断、想象等技能积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设计培养学生听力基本技能活动时,要注重微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应有目的、有选择地接受信息,学会抓关键词,捕捉重要信息。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或听一篇短文录音时,并非每个词或每个句子都提供同等价值的信息,能够听懂大意,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掌握主要信息就可以了。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清主次,注重头尾,一边听一边心记话语(或笔记段文)中的关键词、短语、时间、地点、数据等重要信息。听懂了这些信息,基本就把握了谈话(或文章)的要旨。其次,要培养学生推导和猜测的能力。交流或听音时,难免会遇到生词,有的还可能是关键词。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仅仅因为生词就“卡壳”,而错过领会大意的机会,致使错过交际的最好时机,或耽搁全篇短文的理解。要教会学生利用前后句或上下文及说话人的语音、语调、语气、用词及声音效果等推导和猜测生词的含义,从而达到理解交流的目的。还要学会根据标识词抓住主题句,再根据主题句推导或预测讲话人的态度和观点,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圆满完成交流的目的。常用的标识词有but,however,instead,actually,asaresult,inaword,inotherwords等。除了上述微技能课堂教学训练外,还要指导学生课后恰当运用听力策略,做到精听、泛听、精泛听相结合,逐步增加听力材料的深度和广度。在进行听力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应采取从整体到部分的听力方法,即先听全文后听细节的步骤,先对语篇有整体印象,摆脱那种从部分到整体、“\n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听音习惯,培养学生利用听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2)听力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程度,注意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听力材料要真实自然,有交际意义,最好使用英美人士在自然场合下的声音。听力材料力争做到题材广泛、体裁多样。2.口语基本技能活动设计策略口语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口语言语活动所必需的潜在个性心理特征。口语提高的关键在于“练”,而在我们这种语言环境十分匮乏、课外有声输入几乎空白的条件下,课堂教学就成了学生学习口语、提高口语水平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要注重口语基本技能活动的设计,利用有限的时空提高口语能力。首先,要遵循口语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一开始,起点要低,步子要小,可以从机械的句型训练着手,模仿造句,抓住重点句型反复练习,从单词造句开始,再由短句到长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最后能连句成文,以至达到灵活运用。在语言基础得到一定的提高之后,教师要试着训练学生用所学的短语、句型来创作对话,还要为学生创设相对真实的环境,磨练学生的口语,取得质的进步。其次,要加强朗读和背诵。朗读可以算是“准口语”\n,是从书本内容到实际表达之间不可缺少的环节。背诵是加强记忆的有效手段,多背诵能促进所读语言内化的输入活动,有助于原来显性的语言知识内化为隐性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言语表达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朗读和背诵的习惯,使学生及早从课堂朗读和背诵的训练过渡到课后定时定量的朗读背诵。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口语训练活动,如:问答、复述、描述、概括文章或篇章的中心、情景对话、看图说话、讲故事、口头作文、现场讨论、辩论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提供了相对真实的口语素材和环境,而且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口语语言训练素材。在进行口语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在口语活动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学会“厚着脸皮”讲话,不怕遭人笑话,勇于讲话,乐于讲话,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和恐惧感。帮助学生走过“由强迫自己开口说到敢于说,进而到想说、乐于说”的心历路程。(2)在口语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口语活动前期以流畅性为主,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期以准确性为主,准确性不仅包括语言意义上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口头表达要符合英美人士说话的习惯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不出现文化冒犯。(3)要引导学生努力创建口语训练活动的机会,天天练,时时用,熟能生巧,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3.阅读基本技能活动设计策略英语阅读是获取外语信息的主要途径。作为最重要的输入途径的阅读是听力理解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的基础。由于阅读有摄取信息和学习语言的双重功能,提高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能力主要指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是广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n首先,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有助于提高阅读基本技能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如:猜词、略读、找读、分清文章的事实和观点、推理判断、预测下文、理解大意、了解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关系、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评价阅读内容等。其次,教师还要利用课堂教学设计一些阅读基本技能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克服诸如读必出声、逐字阅读、手指引读、转动颈部、纠缠生字、不当返读等不良习惯。再次,帮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每天安排学生固定的阅读时间(15分钟)和固定的阅读数量(500词左右,外加8~10道练习题),天天如此,养成习惯。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注意以下三点:阅读材料的选材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读性(难度适合学生的水平)、真实性(尽量阅读外国人士写的文章或经过改写的语言地道的阅读材料),还要注意所选短文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控制阅读速度,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阅读材料,不断地调整阅读速度,要妥善处理阅读中的难点,既要注意保证阅读的量,也要注意保证阅读的质。课外阅读要注意猜词和查词典相结合,对那些不影响全篇大意的新词,少查词典,对那些频频出现的某些新词,多查词典,了解其意义和用法。4.写作基本技能活动设计策略\n英语写作一直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是语言质量差是造成文章可读性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设计写作基本技能活动时,应注重语言质量的训练。首先,要设计有益于掌握和灵活运用英语五个基本句型的活动,如:情景造句、看图说话、句型转换等,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学生语言的简洁性和多样性。其次,要设计一些运用复合句的语言活动,如:合并句子、句型转换、扩写句子等,在练习中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再次,要设计一些训练语篇的语言活动,在练习中培养学生活用过渡性词语,注意短文语言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在进行写作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培养学生学会审题和构思,学会用多种句式表达同一内容,做到融会贯通。(2)学生习作的批改要有针对性,最好能适当地、有选择地做一些面批面改,这样作业的批改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3)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后,教师要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会借鉴范文提高自己习作的档次。\n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方法策略只是一些基本要求。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创造出了大量具体的课堂活动形式,如猜测、预测、图表、传话、交流信息、小品、描写与辨认、接龙、辩论、采访、记者招待会等。这些活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任何活动都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适当的活动形式,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活动。\n四、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示例[案例1]本案例为浙江省杭州第九中学英语教学实例,高一年级组集体备课。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2003年版)第一册(下)第19单元第1课时GreatWomen。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教学目标运用所学语言讨论伟大女性及她们的事迹,并提出主题:何谓伟大女性?这是一节听说课,重点训练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过程Step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宋庆龄和居里夫人的照片,导入课题:伟大女性(GreatWomen)。Step2.教师设问:为什么说她们是伟大的女性(WhyaretheycalledGreatWomen)?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有关她们两人事迹的录音(Listening),并准备完成听力练习(1填空完成短文内容——听力内容的故事梗概;2回答问题aWhydowerespectthem?bWhatdidtheydoforthepeopleandtheworld?)。然后请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说她们是伟大的女性?引出主题。\nStep3.教师再设问:只有那些出名的歌星、影星或者有权有钱的女性伟大吗(Isitrightthatonlythosefamoussingers,actressesorpowerfulandrichwomenaregreat)?为什么(Why)?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Step4.分组活动:把学生分组,6人一组,说出他们各自心目中的伟大女性及其事迹,让小组长负责把典型事例记录下来。Step5.讨论:先小组讨论,讨论他们列举的典型事例是否伟大?为什么?各小组把本组的观点统一后,由负责人把本组的典型事例以及本组观点一并在黑板上或多媒体屏幕上列出,介绍给全班,然后全班再一起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究。Step6.达成共识后,教师把大家的观点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给全班同学(WomenfromallovertheworldhavemadeoutstandingcontributionstotheworldSomeofthemhaveprovedtobeexcellentscientists,artistsorsocialworkersSomegreatwomenhavebecomeveryfamous,butwecannotsaythatonlyfamouswomenaregreatOntheotherhand,somewomenaregreatthoughtheyarenotfamous,becausetheyhavemadegreatcontributionstothepeopleWhensomewomenhavedonegreatthings,itshowsthattheyhaveastrongcharacterTheirsuccessisthefruitofhardworkovermanyyearsThatiswhatwecanlearnfromthem),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伟大女性”的内涵,激励学生们努力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贡献。评述\n这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较好,充分体现了《标准》有关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和建议。首先,在听力前,让学生明确听的目的(Step2),激发兴趣,熟悉话题;听力过程中,填空练习有助于学生处理关键词,回答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预测大意;听后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难度呈现阶梯性,循序渐进。这些活动设计能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口语活动设计同样注意到了前、中、后的活动安排(Step3~5)。分组讨论和辩论活动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观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有助于学生们共享生活经验,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总之,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活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扎扎实实,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意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Step2、3、6),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案例2] 本案例为浙江省杭州第九中学青年教师汇报课实例,任课教师唐云(杭州师范学院2003届英语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徐德江。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2003年版)第一册(上)第8单元第3课时Reading:OlympicGames。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阅读课,以阅读材料的内容为基础,了解奥运会的历史、内容和奥运精神,探讨申办奥运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n教学过程 Step1导入:教师通过一张照片(上星期学校举行的第四十三届运动会镜头)导入新课。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性。 Step2教师布置阅读任务:1知识内容任务:奥运会的历史(aWhenandwheredidtheancientOlympicGamesbegin?bWhenandwherewerethefirstmodernOlympicsGamesheld?)、奥运会的内容(HowoftenaretheOlympicGamesheld?Howmanyevents?Howmanyathletes?)、奥运箴言(WhatstheOlympicmotto?)等;2阅读技能任务:根据以上练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略读、找读、理解大意、分清事实和观点、猜测词义、了解重点细节等技能。要求学生们利用阅读技能,按时、独立完成以上阅读任务,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认真阅读、踊跃回答问题。阅读任务完成后,学生们对课文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Step3复述课文:引导学生们根据以上阅读练习提供的线索和图示复述课文,整体把握全文,掌握奥运知识。EveryfouryearsathletesfromallovertheworldtakepartintheOlympicGamesTherearetwokindsofOlympicGamesOneistheSummerOlympicGamesandtheotheristheWinterOlympicGamesTheancientOlympicGamesbeganaroundtheyear776BCinGreeceAtthattimetherewerenotasmanysportsastodayAndwomenwerenotallowedtotakepartinthegamesThefirstmodernOlympicGameshappenedin1896Theywere\nalsoheldinGreecewherethegameswerebornAfterthatmoreandmorecountriesjoinedinthegamesTheOlympicmottois“Faster,Higher,Stronger”In2008,the29thOlympicGameswillbeheldinBeijingWewilltryourbesttomakeitbecomethemostsuccessfuloneinthehistoryofOlympia Step4分组活动:把学生分组,6人一组讨论:奥运会的会徽及其意义;奥运箴言(Olympicmotto:Faster,Higher,StrongerItmeansthateveryathletesshouldrunfaster,jumphigherandthrowfurther)对我们学生的意义。 Step5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负责人把本组的观点在黑板上或多媒体屏幕上列出,介绍给全班,然后全班再一起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究。 Step6辩论赛:再把学生分组,6人一方,12人一组,就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利与弊进行辩论。一方为正方,认为申办奥运会利大于弊,因此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另一方为反方,认为申办奥运会弊大于利,所以不赞同北京申办奥运会。每组安排1~2位主持人,评判本组辩论赛的赛情,选出优胜方,最后参加全班的辩论赛。教师为主持人,评判辩论赛的决赛。(正方观点:ItwillhelppromotetheeconomyofourcountryItwillmakeChinabetterknowntotheworldPeopleallovertheworldwilllearnaboutthecityanditspeopleThepreparations(plantingtrees,buildingnewroads,buildingnewsportsvenues)willmakethecitybetterandmorebeautiful\n反方观点:ItwillcostalargeamountofmoneyToomanyvisitorsmaydoharmtotheenvironmentofthecityThevenuesandbuildingsmaybewastedaftertheOlympicGames)评述这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较好,符合《标准》有关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和建议。首先,在阅读前,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Step2),激发兴趣,熟悉话题。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们利用阅读技能,按时、独立完成以上阅读任务。带着问题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略读、找读、理解大意、分清事实和观点、猜测词义、了解重点细节等技能。阅读任务完成后,学生们对课文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然后指导学生复述课文,这样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阅读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难度呈现阶梯性,循序渐进。这些活动设计能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组讨论和辩论活动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体现“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观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有助于学生们共享生活经验,合作学习共同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述个人观点的能力。总之,阅读活动的设计思路清晰,任务明确,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意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Step4~6),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n专题五课程实施:探究学习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传统的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英语教学大纲较多注重英语基本知识和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掌握,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要求采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初步运用”等抽象方式,对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应达到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指导,而且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行的课程改革力图通过制订课程标准的形式,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发展方面具体化,从而明确制订我国基础教育各门课程的基本标准,初步建立起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系。探究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探究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突破了以往教学大纲“较多注重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n的局限。它强调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探究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二、探究学习的含义从历史角度看,探究学习至少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倡导和推广。最近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的欧美等国,主要代表是布鲁纳、施瓦布等人。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理论,而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的“探究学习”则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以上学者从理论上论证了“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旷日持久的课程改革——“学科结构运动”。 但是,当时的这种改革主要指向“学科结构”,特别是理科结构,指出它狭隘,且脱离学生生活。当今再次提出的探究学习,并不把学科知识和结构改革强化为核心内容,而主张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所作的界定是:“\n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需要作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需要设置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知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所作的界定看,探究学习是指以探究为本的学习,它指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thatstudentsdo,notsomethingthatisdonetothem)。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即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较为广泛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其定义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要求说明,在普通高中实施的探究学习,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了课程计划,表现形式是“专题探究学习”,并且有专门的时间保证课程实施。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表明探究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n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和指导者(supervisor)。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的英语语言知识和科学、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施英语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主辅的关系,师生之间将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n 本专题探讨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三、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起源于18世纪的探究学习,至少三次得到大规模地倡导和推广,而且其倡导者大凡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或教育家,如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克伯屈、布鲁纳、施瓦纳等。他们为探究学习的推广和发展打下了夯实的理论基础:(一)探究学习的哲学基础1.探究学习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思想,然而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在目前的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现代社会的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一切教育活动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同时,全面发展是以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为对象的。传统的教育以抽象的人为教育教学对象,以发展一部分学生的“智育特长”和另一部分学生的“体育特长”或“\n音乐特长”来取代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意义的歪曲。探究学习以育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以指向个体为主要特征的目标群,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超越自我、超越昨天,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这些正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所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探究学习中可以得到更好的贯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能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起决定作用的,人不是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教育也是由人来实施的。学生活动是否具有自主性是判断教育活动价值的关键所在。尊重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实施过程的基本原则,决不能轻易地将任何一个学生排除在外。个体的创造潜能如能充分发挥,必须依赖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探究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自主地位,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发展、自主探究,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被“塑造”的消极客体。在探究和探索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2.探究学习以实践为认识的基础,通过实践认识、检验和发展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n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最终使人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不可能有离开了社会的孤立的个人,也不可能有离开社会实践的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百多年来,学科课程的发展渐渐使学科体系本身变得固定化、独立化、抽象化,似乎已成为一个可以脱离科学实践的超然之物,导致今天的教育过分重视认识和认识的结论,这显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探究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发展。探究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价值追求,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它固然重视课题或项目的研究成果的质量价值,但更重视参与,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明了这样的道理:一切思想、观点、结论均需要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正确性;通过自主探究,才能真实地获得。因此,在本质上探究学习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二)探究学习的教育学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现实个体,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教育自身就得时常变革以适应社会并超前于社会。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深刻表明,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做出及时相应的变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n当今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面临高科技的挑战,经济领域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时代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变化迅速加快和价值多元化的倾向。而人的潜力和主体性的发挥对社会的发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个人要想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和得到发展,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所有这些归结起来,就是要求人以积极的态度并且有能力参与周围世界的变革,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为自己创造幸福,同时自觉地、有意识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传统教育的根本弊病在于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学校中强调的是统一和服从、规范和秩序,忽视的是多样和创造、灵活和变化。教师在少年儿童的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中,基本上是主宰者,学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多方面的和主动的发展。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改变,教育就无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社会层面上自生产力构成至整个社会发展模式所提出的和正在发生的、自觉推进着的一系列转化尽管还处在初期,却已经深深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层面,影响、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态度和作用世界的方式。人们在生存的时间意识上,从重视过去向重视未来转化;生存方式上,从稳定向发展转化;生存价值的追求上,从趋同向多元、自主转化。这些转化促使课程改革趋向多元化、细分化、创新化、探究化方向发展。探究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选择和确立研究的专题和项目,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开设是教育对时代发展和挑战的一个有力的应答。因此,探究学习\n的出现是势所必然的,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体现。(三)探究学习的心理学基础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人类是有系统地对环境信息加以选择和抽象概括的,知觉过程是把感觉到的东西转换成意识、知识、情感或其他东西的行动。“我们在学习知觉时,实际上是在学习我们所遇到的物体和事件的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学习适当的类别与类别系统,学习预测和检索什么东西与什么东西是合拍的。”布鲁纳从对归纳的分析中引出了他最重要的认知学习观——超越所给的信息。他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为了使学生学得好,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学生的心智发展主要是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知程序,教学是要帮助、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n布鲁纳的发现法的特征大致是:(1)强调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2)强调直觉思维。采用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教学中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3)强调内在动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使学生有一种寻求才能的内驱力,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地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如果错了,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如何纠正。(4)强调信息提取。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储存在哪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探究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发现学习法为探究学习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奥苏贝尔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他仔细区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后,提出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是:学生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因此,影响课堂学习中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于是,他提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他的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探究学习从选题、研究到得出结论,不是空穴来风、突发奇想,而是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天赋特长、兴趣爱好紧密相联的,因此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时是遵循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n认知同化理论的特点在于运用不同方式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认知发展,探究学习正是从这里出发,提出了由学生“自主选题、自己探索、自由创造”的原则,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重视创造性学习,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反对把人割裂开进行研究,也不赞成只把人当作实验的客体在实验室状态下研究,不赞成把人当作病态人去研究,更不赞成把人当作动物去研究。人总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整体的人、具体的人,具有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具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丰满的个性。这些研究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形成于分析和批判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之上。因此,它更能代表当代心理学研究的追求和方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看成一个多层面、多层级的系统,探讨了人的需求的性质、结构、种类、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人的各层次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特别强调具有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并得到满足才能使人更充实、更幸福。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人本主义\n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冲破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制度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高到了教育的首位。他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的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意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奠定了人文基础,让人们看到只有尊重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人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人才能够获得发展。因此,探究学习的开设也必须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应俊峰,200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源于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创设情境有利于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基于问题的学习和任务驱动方式)“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具有重要作用,每个学习者的智慧是整个学习群体的共享资源。(学会分享与合作学习)“交流”\n(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交流的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交互式学习)“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不是知识经验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探究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主动探究和建构)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探究学习通常表现为: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基于案例探究的学习、基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完成任务的学习和基于互动合作的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即围绕“概念框架”的自主探究学习、围绕“真实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围绕“事物多面性”的自主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不相同),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抛锚式教学\n则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订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随机进入教学则要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何一种情境去学习。四、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探究学习的陈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对综合实践活动作出规定时,把探究学习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怎样认识探究学习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问题。《标准》虽然未直接提出探究学习,但它明确提出:“本课程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实际上,“任务驱动”正是“探究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标准》同样注重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为普通高中探究学习概括的特点有三条:(1)开放性:主要指的是探究学习的内容不是固定模式、特定范围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可以是多学科综合;它也不局限在课堂,可以走出去,到图书馆、资料室、网络世界、大自然中去探究学习\n,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2)探究性: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记忆、消极接受,而是自觉地提出问题、主动去探究、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自主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3)实践性:强调把学生所学知识或理论与社会、科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起来,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验证所学知识或理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事实上,上述“开放性”特点中,涵盖了“时间、空间和内容”等多方面的开放,既有“多学科综合”的含义,又有“不局限于课堂和课时限制”的含义,含有“综合”与“开放”两种意义。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广泛采用的“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把“探究”划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类。这种划分主要依据教学目标的定位和学习时间的长短,与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探究学习的两类学习方式的划分十分接近。1.短期探究学习指的是1~3课时单元的学习,其主要目标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某一次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获得大量有用的新信息,并获得探究体验和感受。2.长期探究学习的学习目标是扩展和提炼知识,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一次探究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学会分析某一主题的深入知识,学会将知识进行转换和迁移。我们把探究学习的突出特点归纳为“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并划分为“部分探究性学习”和“完全探究性学习”两种类型。(1)部分探究性学习。要求在学科(语文、数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学习和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探究性”和“实践性”\n特征。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信息,整合知识,培养能力。(2)完全探究性学习。在体现“探究性”、“实践性”的同时,全面体现“开放性”和“综合性”特点。这种学习需要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即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课时,不拘泥于某一学科,也不拘泥于教材和知识点。这种探究学习方式通常围绕一个来源于社会、科学和生活中需要探究的特定问题展开,类似于普通高中进行的“专题研究学习”。由于每一课的周期较长,在现行教学制度下,可在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教学中实施。五、高中英语新课程课堂上探究学习的设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都要有相应较大的变化。下面将阐述探究学习的目标、探究学习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探究学习的实施类型、实施程序以及实施原则。(一)探究学习的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n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探究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探究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加工、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分享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分享、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搞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n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探究学习实施中教师的作用1设计师有效的探究学习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探究学习通常要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扮演一个设计师的角色。2组织者和建议者在探究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了解探究学习进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适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探究学习的顺利实施。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向已有的结论引导,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启发探究的思路,补充学生缺乏的知识,介绍探究的方法,提供必要的线索,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和学会创新。3资源开发者在探究学习\n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指导学生学会开发资源,与学生一起开发和利用对探究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的一切教育资源(如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等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进行探究学习的条件。教师应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开发者。4指导者教师在探究学习的不同阶段,要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当好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如何恰当地利用信息、如何加工处理信息、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形成结论、如何写探究笔记等。(三)探究学习的实施过程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共同学习有关文献等。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确定探究范围或探究题目。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探究方案、探究方法、收集材料的方法、采取的行动,而且要预测可能得到的探究结果等。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实验过程。本阶段包括以下方面。(1)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逐渐学会运用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报纸、问卷\n等获取资料的方法,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会整理和归纳资料,并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探究方案和探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获得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记录在调查中所获得的信息,并利用信息资料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3)进行初步交流。学生在分别进行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的资料以及初步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进行交流,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3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为交流作好准备。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召开辩论会、研讨会,可以举办展览,可以出版墙报,编辑刊物,甚至可以制作软件等等。同时,还应该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就有关内容向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通过交流、研讨,同学们共同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不足甚至错误,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学会敢于和善于为自己或他人的探究结论进行科学的申辩。(四)探究学习实施的原则1自主性原则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潜能和创造潜能,全面解放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n2递进性原则探究学习在总体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奥、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探究的内容、探究的任务、探究的步骤、探究的阶段结论要体现层次性、相关性、递进性和循序渐进性。3过程性原则要关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细致地抓好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探究任务,充分发挥每个过程的作用。注重探究的结论,更要注重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4共生性原则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提高,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在同一探究过程中,师生的角色不同,但探究的目的一致,师生应共享资源、合作探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以上是探究学习过程中师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言简意赅。为了便于研究学习,这里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任长松研究员提出的探究式学习的18条原则。这18条进一步细化了探究学习的原则,详细地说明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探究学习。·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应在多样化的科目中开展探究式学习。\n·应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探究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应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不仅强调探究中的动手,更要强调动脑。·不同学段,对探究的水平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把探究式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因特网)相结合。·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五)探究学习的实施类型1根据探究内容分类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探究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分为课题研究和活动设计两大类。\n(1)课题研究类。课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等类型。课题研究通常需要收集大量的探究资料(包括理论文献、实验数据、问卷材料等),而且要进行数据分析、信息加工、资料整理等工作,需要时间较长,不适宜课堂探究学习。(2)活动设计类。活动设计类以完成一个具体任务为主要目的,目标较小,任务较轻,比较适宜课堂探究学习。比如以奥运会为题可以搞以下几种活动设计:策划搞一个用英语进行的申办奥运会活动、设计一个讨论如何迎奥运会的活动、举办一个辩论赛——辩论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等。2根据组织形式分类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人以上、最多不超过8人,组成课题组,请有一定专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分工,每人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任务。在探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共同完成探究任务。(2)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探究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题目,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最好利用假期时间(时间较为集中,便于操作),比如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完成一个探究学习的作业。\n(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学生需要围绕一个探究课题,各自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上报给教师,教师分类汇总。然后,教师把学生们的结论或观点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学生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探究成果,推动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再作深入研究,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六、高中英语新课程课堂探究学习示例本案例为浙江省杭州第九中学教学研究课实例,任课教师徐德江。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2003年版)第一册(下)第20单元。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Step1上课前,提出探究教学任务:喜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小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要求学生探究喜剧的种类、各自特点、彼此之间的差异、中西方喜剧的各自特点、彼此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原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分别确定各自的专题(comedy,clown,crosstalkshow,popularityofcomedy,differenceamongdifferentkindsofcomedies,differencebetweenChinesecomediesandWesterncomedies,kindsofcomediesinourlife,yourpreferenceofcomediesandreason),并将在课堂上进行各专题的资料展示,各专题要配有相关的讲解和释疑。同时确定各组在上课之前上交“资料”。评析\n提出探究任务,可以引发学生关爱生活,留心社会,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同时完成进入问题情景阶段。Step2各组学生首先讨论并确定本专题的资料内容和展示方法,然后根据个人特长进行分工:收集并整合资料。他们先在书籍、音像光盘和因特网上进行文字和声像资料的查询、下载,之后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定稿,然后进行资料制作、资料系统化展示和资料讲解训练,最后将所有专题材料汇集到教室多媒体服务器。评析本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要求学生独自完成各自的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独自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独自收集、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体现探究学习的自主原则和过程性原则。Step3在课上,学生以生动的画面和录像片段生动地展示了课文中所提到的comedy,comedian,crosstalkshow,clown等喜剧节目,还收集到了喜剧大师CharlieChaplin,MrDean,ZhaoBenshan,HouBaolin,NiuQun,FengGong,MaJi,TangJiezhong等的演出录像。每个小组就喜剧的某一种类通过展示演出录像进行生动的介绍,如clownshow,crosstalkshow等。有的小组通过不同风格的喜剧演出片断的对比,提出自己小组的观点,说明不同种类喜剧之间的相同处和差异处。各组成员轮流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进行讲解。由于全班所汇集的资料非常丰富,课堂上只好限制各小组展示和讲解的时间。Step4\n轮流展示活动结束后,相邻小组之间开始讨论,交流彼此观点,取长补短。对于那些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观点,各小组负责人把问题提出,全班同学重新分组再讨论,再交流,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究,达成更高的认识。Step5各个小组分享大家共同探究学习的结果,完善各自的探究任务。评析本阶段为探究学习的表达和交流阶段。在此阶段,师生通过交流、研讨,共享资源,合作探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学会了申辩。学生得到了提高,教师也得到了提高,体现探究学习的共生性原则。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学生们体验着探究的辛劳和乐趣,实践着真实情境中的鲜活语言。探究学习激发了学生对喜剧的探究精神和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也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搜索、筛选、澄清)、组织信息的能力(概括、分类、系统化)以及传递信息的能力(讨论、撰写、宣讲)。这项任务的探究学习也为学生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了施展空间。正如后来学生们所说,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所提高的决不仅仅是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探究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主体精神、探究意识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这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n专题六课程资源:教材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表6-1呈现的是《标准》与《大纲》在教材内容阐述方面的对比: 表6-1《标准》《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内容 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建议资源开发与利用课时安排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考核与评价附录术语解释 案例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纲》对教材的内容没有涉及,而《标准》对如何编写和使用教材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二、《标准》对教材理念的发展(一)教材的定义及教材的组成部分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教材。\n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一般根据课程的需要分级编写,每级一至两册。一个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都包括在一册书中,其中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交际功能等语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当然,教科书也不是单纯的几本书。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标准》中的教材主要指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二)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英语教材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所有学习材料。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教材,作为学校英语教学的核心材料。英语教材除了包括学生课堂用书以外,还应该配有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多媒体光盘和配套读物等。学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与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选择经教育部门审定或审查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该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教材应该做到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教材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学校可以适当选用国外的教学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因特网络、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网络资源和报刊杂志等。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或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除了开发本校资源以外,学校之间还可以合作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和大学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注意开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英语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而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更不能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学校要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体系,已经具备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杜绝课程资源闲置的现象,并不断地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和补充。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过程中,要坚决制止编写、销售和使用粗制滥造的教辅材料,严格禁止学校和教师购买或向学生推荐非法出版印刷的模拟试题、同步练习等材料。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三)教材编写 高中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英语教材以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指导思想。在符合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内容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编写教材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时代性原则\n 教材所选语言素材要具有时代性,既要反映语言的发展,又要满足时代发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既要反映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又要使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体现的教学指导思想也要具有时代性,要反映当代外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教材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2.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首先要体现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原则,即保证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共同基础。此外,教材要充分体现选择性原则。教材的组成部分(如学生课本、练习册、音像带和电子材料)要具有选择性,教学内容要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有选择的余地。 3.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英语教材的内容和活动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要有利于学生通过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材应该尽可能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材要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并有利于他们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 4.科学性原则 英语教材的编写要依据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材应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教材在内容、目标和要求等方面应具有系统性。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内容和目标要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语言学习对语言材料的再现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保证重要语言现象的再现率。教材应尽可能选择真实、地道和典型的语言素材。 5.思想性原则 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材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 (四)教材使用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避免为了考试而随意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如有可能,应尽量与学生一起协商补充或取舍哪些内容。 2.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n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例如: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文章适用,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则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替换原有的练习题。如果教师认为某部分的语言不够规范或缺乏真实性,则可以选用其他语言材料取而代之。 3.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在某些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可以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的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或辩论,增加词汇训练或进行写作训练等。 4.调整教学顺序 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后,原来的顺序也可能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5.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 6.总结教材使用情况教材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应该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使用是否实现了预先制订的教学目标? (2)教材的使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程度如何? (4)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 (5)如果继续使用该种教材,应该在哪些方面作进一步的调整?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SeniorEnglishforChina)评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SeniorEnglishforChina,以下简称为SEFC)是根据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规定编写的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衔接的高级英语教材。 (一)SEFC编写的指导思想\n 1贯彻《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所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及有关教学的原则。 2 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注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以及说汉语的人在学英语时所存在的特殊问题,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积极性。 3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螺旋式或渐进式教学方法,系统地复习和扩展所教的语言项目,区分教学目标的层次,逐步让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语言项目。 4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不是仅仅懂一些英语知识。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发展语言交际能力。为此,教材编写采用话题(topic)、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教科书既沿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又汲取了现代交际法的一些特点。 5教材中每单元设置的教学步骤是: 对话(Dialogue)、操练(Practice)、阅读(Reading)、语言学习(Languagestudy)、听(Listening)、写作(Writing)。 6教材的设计有助于学生运用语法结构实施大纲中列入的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道歉、建议、劝告等,鼓励在应用中学习,积极地使用语言,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 7\n教材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英语的四种技能,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四种技能相辅相成。每个单元以对话引出话题,学习或复习有关的交际功能。其后的阅读是同对话题材相同的语篇,训练阅读技能,学习词汇和语法。此外,围绕该单元的题材练习写作,并做听力练习,所听的内容和说、读写的题材类似。 8教科书采用“透明教学法”,即教师看到教科书中每一课的小标题就能明白教科书中要求使用的方法。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中每一课都配有一页练习,放在练习册中。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每一课的详细教学计划,还提供了参考资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材提出的教学建议。 (二)SEFC的编写体系 1.学生课本 SEFC采用结构功能的编写体系,从交际需要出发,按英语语法结构的难易顺序安排语言材料,以便学生运用语法结构完成大纲中规定的语言功能。全套书围绕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名人传记、传统节日、卫生与体育等16个话题选编语言材料,设置真实或模拟的情境,通过交际性的活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设计思路基本符合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目的,即“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口头与书面交际能力”。 学生课本是这套教材的主体。学生课本提供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和学习语法结构、功能和词汇的材料。每个单元的第1课教学对话和日常交际用语,第2、3课教学阅读课文和语法、词汇等语言项目,第4课主要进行听和写的训练,并着重复习该单元的语言材料。\n 学生课本后面附有“课文注释”、“语法”、“各单元单词和习惯用语”、“词汇表”、“地名、人名表”、“三会和四会词表”和“字典”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教科书所提供的这些材料。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时也可参考这些材料。 课本中的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反映了英语国家历史和地理、风土人情、名人传记、新闻出版、(体态)语言、戏剧、文学、音乐、卫生、禁烟、自然灾害、环境保护、航天技术、残疾人事业、集邮爱好等。课文的体裁有叙述文、传记、小说、故事、话剧、报道、小品、说明文等。课本遵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学内容渗透了思想教育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素养。由于这些材料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练习册 每册学生课本配有一本练习册,置于学生课本之后。练习册提供了三种类型的练习: (1)巩固基础知识的语言训练;(2)围绕课文的口、笔头练习;(3)体现语言功能的交际性活动。练习册不仅补充了听说训练的材料,而且增加了大量写的练习,并补充了读的练习。\n 每个单元后有一页复习性练习,目的是复习该单元的重点语言项目。每册练习册的后面安排了12个完形填空练习和为课本中的听力训练材料编配的练习。完形填空练习可供进度较快的班级选用,也可以作为假期作业。 (三)现行教材的局限性 《标准》指出:“目前高中英语教材格局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选择性。地域发展差异、教学条件和教师整体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差异,要求高中英语课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选择性。”显然,中国地广人多,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行教材难以满足现状。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方面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均是按照10年前的教学大纲编写的。这些教材与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课程提出的新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是有差距的。同时,现行教材编写时顾及全国,而各地英语教学条件和发展很不均衡,因此在编写思想和内容安排上与《标准》也有差距,不能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无法适应他们的个性差异。 2结构体系方面 现行教材采用了结构功能体系,它较之旧教材中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的编写体系已有很大的进步,体现了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交际教学思想,强调语言功能和意义第一性,以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为目的。但是教材中的这些功能项目是孤立的,而且基于每个功能安排的教学活动也是彼此独立的,缺乏相应的内在联系。 3教学法方面 现行教材虽然吸收了现代英语教学理论——\n交际法的一些思想,但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观念、师资水平、教学设备、语言环境等的局限,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无法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外语界引起广泛重视,它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任务型语言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用英语交流信息,完成任务,提供可理解的输出。交际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学会用英语交际”,它的目标是预先设定的,规定学习者要学会哪些“语言功能”以及它的表现形式,继而通过交际活动完成这个目标。后者则强调“用英语去做事”,在做中学,教学过程由任务统领。任务型教学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一个途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语言能力。 4内容方面 由于社会发展迅速,现行教材已经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性:有些对话不贴近现实生活,有的语言材料老化;语言表达不够自然和生动,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结构,而且为强调语法的由浅入深,语言和语境的真实性受到限制,不能满足现实交际的需要;练习设计比较呆板,且趋向固定形式,过于程序化的练习设计不利于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词汇总量偏低,有效词汇的占有量不够高,不少低频词汇给学生增加了负担。 5形式方面\n 目前国内教材在版面设计上较传统教材新颖,也做到了图文并茂。但与国外教材相比,现行教材在版式、字体、绘图、色彩运用等方面还有相当差距。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新课程教材(NewSeniorEnglish ForChina)评述 高中英语新课程教材(NewSeniorEnglishForChina,以下简称NewSEFC)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在从1993年开始使用的中英合作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SeniorEnglishForChina)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一)修改的原因 1.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是20世纪90年代初编写的,从内容到要求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2.初中英语(JuniorEnglishForChina)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作了较大修改后,不仅贯彻了新的教学改革的思想,而且提高了教学要求(如三年制初中由1000词增加到1300词,语法增加了定语从句等),现行高中课本必须作相应的修改,更新知识,提高要求,否则无法与初中修订后的教材衔接;\n 3.此次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可以成为由《大纲》向《标准》过渡的教材。教师使用本套教材的期间能有机会感受和体验新课标的改革思想,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挑战。 4.《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 (二)修订范围 1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修订的过程中,一部分信息过时的内容被删除,例如Acarfactory,Computers,Englishprograms等;一部分单元经过修改有了新的内容,如Healthyeating,Sports,BodyLanguage等;大部分单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如Goodfriends,Silverscreen,Goodmanners,Culturalrelics,Technology,Humor,FamousWomen,Scientistsatwork等。其中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如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怎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等,并且加深他们对国际事物的理解,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 2选材和教学活动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征\n 教材的内容,特别是教学活动、任务及各种练习的设计较充分地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例如,名人、音乐、体育、文学、艺术、语言、文明礼貌、幽默、饮食文化、友谊等题材能够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而书中的许多鲜活的事例(如主题公园等)和人物(如杰出的女性、影视界名流等)必定会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本套书中设计的活动较多,形式也较活泼,许多活动要求学生看图想象,大胆思考(Brainstorming),如第一册第5单元Warmingup和第21单元Integratingskills中的看图编、演、写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是旧教材所不具备的。 3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了教学要求 这套教材共有六册,即高中每个年级两册,除了高一(上)编有12个单元,其余每册共有10个单元,总共62个单元。与现行高中课本相比,减少12个单元。本套教材覆盖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24个话题、66个功能意念项目和3000多个单词(包括初中三年或四年已学的1300-1500个单词)及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此外,本套教材增加了虚拟语气等较复杂的语法项目,以便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要求提高了,但减少了近六分之一的单元量,会使实际的教学负担有所减轻。 4.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任务型”的活动修订的高中教材与现行教材一样,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和安排了听、说、读、写的活动。然而,与现行高中教材相比,在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时,修订的教材特别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地运用语言完成一些任务,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解决实际的问题。完成某个项目(Project)这样的“任务型”活动不仅在Integratingskills中可见,在Language\nstudy中也可以找到,如高一(上)第1单元第5页和高一(下)第13单元第6页中的语法练习就具有运用语法知识“做事”的特点。 5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了更为系统的安排,更加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系统 NewSEFC接受了师生对现行高中教材的意见,对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作了较为细致和系统的修订。教材中专门设置了Wordstudy,着重介绍构词知识,如英语释义、习惯用法等,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和扩大英语词汇的能力。介绍的语法项目相对集中,其后再不断循环、逐步加深,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高中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6 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为了帮助教师由采用灌输式教学转为使用启发式教学,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活动,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发挥创造性,并让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学习。Warmingup和Prereading中的问题旨在激活思维,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参与主题教学活动。口语训练(Speaking或Talking)改变了让学生听读、背诵对话的方法,而是提供主题、情景和语言功能项目,让学生说话、讨论、辩论、采访或报告等。Integratingskills和Project部分则有许多“任务”,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要观察、发现、探索、研究、动手实践、集体合作、课内外结合才能完成。这类的活动在现行高中教材中少见,而现行高中课本中的较为机械的练习在修订的教材中也很少见了。\n 7 注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习策略 新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要让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修订的高中教材为了使学生明确教学的目标,在学生用书的目录(Contents)和各单元开始的“目标”(Goals)中较详细地列出了教学内容和要求,并在学生用书各单元的“复习要点”(Checkpoint)中列举了主要的语法句型,还提醒学生复习该单元的习惯用语。每册学生用书的附录中的课文注释及词汇表等,对学生的自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各单元的“建议”(Tips)用简单的英语向学生就如何学习语言知识(如词汇)、如何掌握四种技能、如何收集资料、如何与人交际、甚至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等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采取各种策略有效地学习。 8 编排体系上力图加强教材使用的灵活性 修订的高中教材仍采用单元划分的办法,但取消了每个单元之中设4课的做法,而是设置若干个板块。学生用书和练习册中每个单元的具体安排如下:Student'sBookWorkbookWorkbookGoalsWarmingupListeningSpeakingPre-readingReadingListeningTalkingPractisingVocabularyexercisesGrammarexercisesIntegratingskills\nPost-readingLanguagestudyWordstudyGrammarIntegratingskillsReadingandwritingTipsCheckpointListeningandspeakingReadingandwritingProjectAssessing 这种编排旨在给教师较多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摆脱每个Lesson的束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安排教学计划。不仅如此,每一册书中没有安排复习单元,这样就打破了阶段的划分,给师生在使用教材时以更大的自主权。他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或放慢教学进度。这样,才有可能让教师灵活使用教材,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地区或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9 增加形成性评价,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本套教材在练习册中的各个单元专门设了一项“评价”(Assessing),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肯定进步与成绩,找出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师用书中还提供补充建议,并设计一些诊断性测试题,供教学参考。\n 10 注意学科融合 本套教材涉及的话题很多,文化知识面很广,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其中渗透的学科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还有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环保、宗教、法制、文学、音乐、医学、体育、美术以及工、农、商等。教科书在反映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注意到了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体现了教材的国际性和民族性。 此外,本套教材除了学生用书、练习册、教师用书,还将有配套读物、录音带、阅读训练、泛听与泛读材料、挂图、录像带等。与现行教材不同的是,增加了评价手册。 (三)NewSEFC教材内容概述 1单元目标(Goals) 教材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分单元的目标(Goals)来实现的。每个单元的目标以学生可以做什么来描述。目标中还包括每个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以及具体的任务。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便明确努力的方向,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2热身(Warmingup) 这部分实际上是一种“头脑风暴”(brainstorm)的活动,目的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思考,作用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同时归纳、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等,从而为学生了解话题、讨论话题作铺垫。“热身”本身也是一种任务型活动。学生用书第一册的“\n热身”部分有多种活动类型,如对话、讨论、看图填空、回答问题、选择填空等。教参中不仅为教师提供参考答案,还为教师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扩展性活动(Extension)。教参的中文部分还设计了一些任务,如学生用书第一册第1单元中有“制订‘好朋友’的标准”,并将相关词汇和句型列出。这些任务有些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也有结对和小组完成的,还有班级活动等。“热身”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单元的话题、读懂阅读课文以及学习语法的准备阶段。教师需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讨论,以便清楚本单元的学习目的。 3听力(Listening) 学生听的困难往往来自三个主要的方面。一是语言方面的,包括语音、语调、单词发音在句中的变化,如连读、同化、弱化、失去爆破等,还有重音、语调以及口语习惯表达方法、语法结构等。第二个方面的困难来自听的技能,如听文段大意和细节、确定中心思想、理解人物关系、推断作者意图、懂得因果关系、作出结论等。第三个方面的困难是来自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困难,如历史、地理、社会常识、思维方式、社交礼仪、价值观念、禁忌幽默、文化习俗等,本套教材的听力部分循序渐进地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听力,并将与听有关的其他语言技能的运用结合起来。在听力训练中,通过多种多样的真实语言材料(如对话、广播、采访、争论等),设计各种听前、听时和听后活动(如明确听的目的、讨论话题、边听边画图、补全信息、判断是非、口头转述等),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听”\n这一部分的活动时,应注意听的活动不要仅仅放一、两遍录音,而应从以上提到的,即语言、听力技能以及文化背景知识三个方面,逐渐介绍有关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听的技能不断发展,并通过听力活动发展说的技能。在开展听力活动时,也可以采用听前(prelistening)、听时(whilelistening)与听后(postlistening)三个步骤。听前可介绍有关词汇、语法、话题方面的背景知识,也可采用类似“热身”活动的步骤,如听前介绍环境、看图讨论、介绍生词、理解话题等。听前还可以提出听的任务,使学生清楚听的目的以及听时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同时应该介绍听的技能与策略,如怎样排除冗余信息,捕捉中心思想等。 听时可以采用互查答案、小组讨论、完成任务等多种方式,录音应反复放两、三遍,并介绍有关英语连读、失去爆破、弱读、同化、重音、节奏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使学生逐渐熟悉英语口语特点。同时,在听时和听后也可开展口语活动,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4口语(Speaking) 口语部分以话题与功能为主线。初中阶段的教材已介绍了《大纲》中的大部分功能项目,本套教材继续介绍《大纲》中其余的功能项目与《标准》中的功能意念项目。每册学生用书的目录中都列出了各个单元的重点项目。同时,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n部分也列出了该单元的有关句型结构及相关用语。本套教材的学生用书很少提供示范性的对话,而更多的是专题性会话的语言素材,例如对某个话题发表评论,交换看法,展开辩论,或为他人提供建议,汇报情况,表达意见。说的活动不是让学生听读、背诵对话,而是提供主题、情景和功能意念项目,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语言素材与任务要求,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说话、讨论、辩论、采访或报告等。说的形式多样化,如讨论、采访、聊天、评论、辩论、自述、讲故事、角色扮演、简短发言、即席短时演讲等。在学生用书中,以各种形式提供可由学生参考并自主选择的语言材料。但在教师用书中,也提供若干口语范例,供教师参考。教师应注意尽量不采用先让学生背诵现成对话的方法,应鼓励学生自己首先整理想法,组织语言,即创造性语言活动。在开展“说”的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几个方面问题: (1)最重要的在于交流,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所表达的内容。要大胆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别人的信息。 (2)注意学习和运用教材中提供的日常交际用语和常用结构,将学习过的表达方法与新的表达方法结合使用,重新组织语言。 (3)观察与模仿范例中的语言,注意语法结构、词语的准确性,尽量模仿与记忆整块的语言(Chunksoflanguage)。 (4)注意语言的得体性,了解英语国家人的思维方式与习惯表达方法,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懂得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并注意观察英语国家习惯的体态语言,以增加表达能力。 (5)增加“输入”,多听、多看英语录音和录像、电视节目,扩大学习资源,使学生理解增加输入是发展口语的主要条件之一。教师参考书中除了提供对话的范例,还设计了可供教师选择的各类任务型口语活动。这些任务也可以作为评价工具,在口语活动时,开展\n“同伴评价”(Peerassessment)。 5阅读(Reading) 阅读是学习外语时主要的输入方式之一。阅读训练在本套教材占有重要地位。除提供大量的阅读篇章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该项训练中还系统性地介绍了各种阅读技巧(如速度技能——略读、跳读等)以及其他微技能(如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预测等),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策略。本套教材增加了阅读的量,扩展了话题的范围,更新了文章的内容,文章更具时代感,更接近现代的生活实际。同时围绕阅读文章设计了多种语言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各方面的知识,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口语与书面表达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由三个相关的部分组成,即“读前”(pre-reading),“读”(reading),“读后”(post-reading)。与听力一样,阅读理解也大致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方面,二是阅读技能,三是文化背景知识。“读前”部分的设计,也是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增加新的背景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读前活动,如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有些“读前”活动还提供了理解话题必需的有关词汇。学生用书中插图的作用也很重要,图片、照片、挂图,甚至录像、VCD等都可以作为“读前”\n活动的一部分。这些也是提供信息,启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引出相关背景情况的资料(data)。通过课文教授语法和词汇是高中教学的主要课堂活动。教师可尝试改变全部由教师讲解词语用法、分析语法现象的方法。教师用书中提供了一些教词汇的方法以及推测词义的策略,比如如何通过上下文(context)、课文线索(clue)、词的形式(form)以及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worldknowledge)来猜测词义,如何使用词典等。词汇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词义、词的搭配和用法。应注意避免孤立教单词用法、区别,最后做选择填空式词汇练习的方式。这种方式作为一种测试的方法可以使用,但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真正掌握词义和词的用法,必须通过有情境的课文教学,并结合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活动才能 达到。阅读时应参照《大纲》与《标准》中有关对阅读技能目标的要求,注意培养有关阅读的技能,如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根据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等。本套教师用书中介绍了部分阅读技能,教师应注意利用不同的文章来教授不同的阅读技能。在阅读时,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readingtasks),而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问答题。本套教师用书提供了可供教师选择的阅读任务。设计这类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运用阅读材料的词汇、语法结构以及固定的表达方法,完成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并且使学生能用语言完成一些事情,如作依次采访并写出报告,讨论一个计划并协商作出决定等。 6语言学习(Languagestudy) 语言学习分为词汇和语法两部分。“词汇学习”(Word\nstudy)部分的主要作用不仅是学习本单元的生词,而且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词汇的知识,如构词知识、英语释义、习惯用法等。如在学生用书第一册中有关于前缀、后缀、词根、同义词、反义词等学习内容,用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和扩大英语词汇的能力。学习语言需要有一定的机械性练习,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形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这方面的练习时,也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方法,培养学生按拼读规则读单词,利用构词知识记忆单词、判断词义,并通过练习自己总结规律,发现规律,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成为自主学习者。 把英语作为外国语来学习,语法的介绍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语法知识的掌握最终是为了学生能运用语言。任务型语言教学同样重视语言知识和语法的学习。但语法教学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有归纳法(inductivemethod)和演绎法(deductivemethod)。任务型语言教学倡导者大都倾向于采用让学生发现、总结、归纳规则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并在使用中有目的地运用语法规则表达有实际内容的思想,组织连贯的语句,通过语篇(不止是一个个孤立的句子,而是有上下文的语段)来掌握语法。当然,一定的机械性练习,主要是以准确性为主的语言活动仍然是必要的。本套教材在语法体系上更为集中,根据语法项目的功能,设置情景进行介绍,先相对集中,再不断循环,逐步加深。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除了在句子层面上的机械练习,如转换句型、填空、时态与语态的变化等,也有语段中语法的综合运用与连贯表达。另外,在教师用书中,还设计了一些语法的任务型活动,目的是使语法运用在一定的情境中,达到“用语言做事”的特定目的。\n 7综合技能(IntegratingSkills) 综合语言技能部分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语法、词汇、功能等,并通过读、写活动达到有效的“输出”。在四项语言技能中,写的难度最大。写的技能也要循序渐进,从单句过渡到文段。但重要的是应言之有物,而不是只停留在机械模仿的层面。综合技能部分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话题与书面表达的任务,培养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文段中的语言素材,活用固定的表达方法。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用所学的语言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同伴交流各自了解的信息。在书面表达的形式上,不同的形式需要不同的写作技能,如信息转换、归纳、总结、比较、陈述观点等。在体裁方面,也有填写表格、感谢信、给报社的信等。在写作练习中,写作类型的安排更加系统化和多样化,从简单的描述、叙述到较为复杂的比较、论述,从写便条、贺卡、通知、书信、故事到创作诗歌,既有实用性的写作,也有发挥想象力的自由写作。学生用书提供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如第2单元中“写出自己难忘的经历”,为学生列出了写作的步骤。教师应有计划地给予学生写作方面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学会在动笔前做好必要的准备,逐步掌握写作的方法。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写作能力趋于成熟,本套教材还提供了有效的编辑加工指导及范例(如自改、互改和小组编辑等)。教师用书提供了指导学生进行任务型写作的一些建议,供教师参考。 8学习建议(Tips)\n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是多元的,其中包括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本套教材各单元的“建议”(Tips)或“学习策略”(Learningstrategies)用简单的英语向学生就如何学习语言知识(如词汇)、如何训练四项技能、如何收集资料、如何与人交际、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等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其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各种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包括学生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如何采取适当的步骤与方法,即认知策略,还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规划、实施、评价、调整,即调控策略,以及交际策略,即为了维持、扩大与人交际的机会而采用的各种方法,还有学会使用各种学习渠道和信息资源,即资源策略。本套教材“学习建议”中的内容涉及以上四项策略。例如,学生用书第一册第2单元中的“学习建议”有关在交际中听不懂别人的话时,应该怎样表达的建议,这是“交际策略”。第4单元中的教学建议介绍关于如何作影评,这实际上是教学生如何规划、实施口头与书面表达的过程,即认知策略。第11单元中的“学习建议”介绍音乐、歌曲、韵诗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这是资源策略。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总的目的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所有必要的教学材料,以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为达此目的,教科书向学生介绍了日常生活使用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n五、NewSEFC在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问 题 200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英语新教材正式使用。在使用新教材中最令教师感到困难的是“课时不够”,教师无法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问题何在? 1.学生方面 一些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且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听说及书面表达能力差,英语新教材对他们来说较难,内容较多,他们仍习惯于教师用汉语组织课堂教学,仍是注重单词、句型、语法的学习和训练,学生总结语言规律时完全依赖教师给出答案等。这样,即使教材再新再好,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再先进,教师上课也会感到吃力,教学效果会打折扣。 2.教材方面 教材的内容丰富,教材的设计多样,语言素材比较真实、地道、富有时代气息。但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师生认为新教材内容对他们来说偏难偏多。这是因为:(1)词汇量较大,结构复杂的句子较多,比如,第一册第5单元的生词和短语就多达74个,Reading中的复合句多达30个;(2)活动多,新教材提倡“任务型”\n教学方法,许多部分都要求学生自由讨论、交换看法,发表评论、展开辩论、现场采访等,而学生词汇量有限,加之听说能力较弱,很多活动都难以有效开展;(3)内容多,如果为了赶进度,有些内容就会蜻蜓点水;如果放慢速度,力求使学生学一点巩固一点,又会影响进度;(4)新材料没有分课时和教案,许多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答案不是唯一的,这一方面给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具有相应观念和能力的师生,否则新教材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作用。 3.教师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然注重终结性评价,即高考的分数。因此,大部分教师还是高考考什么,平时就教什么、练什么,依然注重听力和阅读教学,注重单词、语法等语言点的传授和训练,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一言堂”的上课方式,忽略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养,习惯用汉语和传统媒体组织课堂教学。这些都与新教材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有出入,势必影响新教材实施的效果,进而影响外语教学的质量。(二)对 策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n 我们既不能忽视教材的积极作用,也不能盲目崇拜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一,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如新教材所提供的阅读材料远远不能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八级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在30万词以上),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必须有计划地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强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也要避免为了考试而随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如有的教师因为高考中口试不算分,就对教材中的Speaking和Talking部分一带而过;还有的教师认为平时训练书面表达没有什么效果,因而Writing部分也被搁置一边。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比如,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篇章内容适用,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就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替换原有的练习题。第三,教材中某些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时,可以增加活动的步骤,如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比如,做听力时,磁带放了两三遍,大部分学生还是听不懂,这就需要我们介绍一些有关听的技巧,在听之前要先看题目,弄清听力材料的大致内容以及做题要求,还可以通过热身活动介绍一些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及重点单词、短语。 2.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也要在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我们不仅要更新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比如对词汇教学,教师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通过上下文自己去理解生词的意义,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教师最后予以确认,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可以运用的情景,进行交际。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教师“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课时不够”问题不会成为课程改革的阻力。\n专题七课程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一、现代教育技术——英语课程资源的拓展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再生和利用的速度和容量都迅速提升。新的时代对常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能仅围绕教材固步不前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就要对教学资源加以补充和延伸,而获取信息量最大的最直接来源就是因特网。如何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并使之与常规教学相辅相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问题。而《标准》也提倡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因特网拓展课程资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既要重视认知领域教学方法的运用,又要重视情感领域教学方法的运用,将两者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而选择最佳的电教媒体,确定最佳切入时机和方式,不仅可以凭借电教媒体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使其循着有序的轨迹深化提高,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形成新的概念、原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使之转化为智力,而且可以凭借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借以增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现代教育媒体有丰富的表现力,在规定时间内可以比传统媒体承载更多的信息,可以将传统媒体不易表述清楚的信息表述得清晰、明确,可以优化信息储存形态,使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可以拓宽信息传输通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从系统科学角度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系统,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激发和强化这个系统的构成要素,使教学过程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加强,从而优化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及网络作为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n,顾名思义,是现代教育与现代技术的组合。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科学的急剧变革。广义上讲,现代科学技术涵盖了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一切现代的辅助设施和技术,包括利用声、光、电等技术的设备和现代化的、超前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狭义上讲,它主要指用于教育信息的搜集、记录、整理、加工、演示、储存和传输的教育技术和由此而来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其特点是:速度快,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改进,也推动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改进。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从有线广播、校内电台、录音机,到投影仪、幻灯机、语言实验室,再到网络、电脑多媒体设备,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法、教材均有出现,给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多媒体作为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与应用多媒体是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其教学模式主要有个别化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听说演示教学、实时操练教学等。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应用的关键在于充分体现其工具性和交互性,线性和非线性地呈现教学材料相结合,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的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有较浓的兴趣,就会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旧有知识比较巩固,情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那么课堂效率就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内驱力。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拓展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1多媒体辅助教学(CAI)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CAI即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因其具有能集成文本(Text)、图像(Gra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dio)及动画(Animation)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而愈来愈受到欢迎。实践证明,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 (2)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 (3)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多,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注重多媒体的运用。在运用多媒体时教师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根据外语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2)直观性与美观性原则。要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度”,不可让其“喧宾夺主”;要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主体性;不要因课件的设计把教师束缚在电脑前,无法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因材施教原则。要根据教学中的各种客观条件(如:学生年龄、学习程度及学习反馈等),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多媒体\n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要根据电教媒体的性质、形态与功能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综合考虑、选取和使用电教媒体。教师还应熟悉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和操作规程,选择最佳切入时机,使教学更生动,更有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现代教学技术启动学生非认知因素的作用,更要重视学生认知活动的作用,使两方面水乳交融,互相促进。 (4)适应性原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力求简明,脉络清晰,自然和谐,并具有灵活性。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用而用,多多益善。这种情况,给人一种冗余的感觉,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效果不佳。 (5)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保证其准确性和科学性,不应有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现其创造意识,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2CAI课件的制作程序 (1)分析语言材料 在教材的分析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等,尤其要明确CAI在本课的呈现内容及要通过CAI来解决的问题和CAI起到的作用。 (2)建立素材库 搜集素材是CAI课件制作过程中一项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课件制作所需要的图像、图片、音乐、声音、动画、图标、表格、文本等各个方面,这些素材可以通过系统制作、VCD截取、网上下载、扫描、数码照相或录像转换等方式获得。 (3)选定制作软件 目前,用于英语课件制作的软件很多,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Director等。但其中较为普遍使用的是Powerpoint和Authorware两种。Powerpoint制作简单、易学,主要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课件内容,其插入和超链接功能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Authorware具有较强大的动画功能和交互功能,利用框架图标可随意转换教学的环节和步骤,但制作比较复杂。 (4)创设程序图 确定了制作软件,便可根据教材和教师的意图来勾画课件制作的流程图了。一份完整的能反映教学全貌的程序图一般包括引见系统(Greeting)、教学过程(Teaching,一般包括备课说明,即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和退出系统(Quitting)。 (5)完成制作 根据程序图,将已准备好的素材插入相应程序中即可。 (6)试播、保存、打包或刻录 将基本制作好的课件试播一下,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予以修正,而后保存并拖上“桌面”,即可用于课堂教学了。对于要在不同环境中运行的课件,还要打包并通过刻录机刻录成光盘,从而进行课件备份。 3电脑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人们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要经过几个不同的程序,即感知(信息输入)——理解(信息的加工处理)——记忆(信息的储存)——运用(信息的输出)。课堂中设置情景旨在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增加课堂刺激的新颖性,引导学生预测本课的主题,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和语篇的深层含义\n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线索、进行预测和对预测进行验证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快速切换真实情景,引出要学的词与词组,或是快速阅读后,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空。此时,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借助情景和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较容易地使学生联想与这些词语有关的背景和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词语的内涵。多媒体软件的影像播放功能大大改善了单一听录音的效果,听前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建立语篇理解的信息沟,影像的播放有助于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并有助于把语篇教学提高到更高层次。 (3)有利于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语言教学引向深入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能尽可能地展现教学内容,而且能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可使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图式更为丰富。教师可设计类似黑板板书的多媒体展现形式。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它由段落大意一步步构成整体框架,继而引出每个段落的细节与内涵,做到既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阅读理解重点,又注意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引导和点拨。此时,教师设计适宜的引导性问题,并以多媒体“板书”的形式呈现,可以使课堂教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二)网络作为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与应用 网络在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1)教育资源丰富 21世纪的教育将进入网络时代,因特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地,它几乎包括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各类的网站,人们可以从世界的任何角落查阅并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其广博和丰富是无与伦比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网络时代语言教学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因特网上的关于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搜集教学资料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源泉。 因特网上与英语学科有关的网站/网页不计其数。多数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论文,方便了师生的英语学习。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知识系统的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作为传授知识的语言教材信息量过少,难以满足信息时代提出的快读、快写、快思、流利表达的要求。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英语教学服务,从而改变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教材、依赖练习的学习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可向学生提供的网站如: www 4ewritingcom(写作类) wwwunmuseumcom(阅读类) wwwsoundsofenglishorg(语音类) www21stcenturycomcn(报刊类) wwwlibraryspotcom(图书馆类) nhdheinlecom(工具书类) wwwkididdlescom(英文歌曲类) wwwdictionarycom(工具书类) wwwEnglishclubcom(英语教学综合网站)\n (2)信息交流便捷 网络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资源库,它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环境。信息时代的英语学习正是学习者在这个学习环境中通过共享的学习活动(即信息交流)建构知识而展开的。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网络环境中的交流通常可以分为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同步交流是即时的、活生生的交流,可以通过音频、视频会议、短信息、聊天室等实现。异步交流允许双方不在同一时间参与交流,它可以通过电子函件、公告板、新闻组、BBS等实现。另外,按照双方人数的不同,交流活动可以分为一对一的交流(如电子函件)、一对多的交流(如BBS、函件列表)或多对多的交流(可以通过计算机会议系统、BBS等实现)。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可以更容易地将学科专家引入到教学中,参与和学习者的讨论交流。学科专家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实际例子(RealworldExample)或个案研究(CaseStudy),提供各种反馈信息,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另外,他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当前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探索。这将会使学生超越教室的局限,超越所接触的现成信息,进一步与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提高所获得知识的灵活性。 2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全方位亲身体验英语 《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因特网上的大部分信息是以英语作为媒介传输的,它是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真实反映。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只有学到最新和最真的语言才能理解和融入目的语社会,才能更好的和人用目的语交流。合理利用因特网资源辅助英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信息的多媒体和超媒体手段突破了“课上听讲、做笔记,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的固定模式,激励学生在课外把英语作为一种娱乐和交流的工具,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选择材料,学生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 (4)有利于学生的互动式学习 因特网互动式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组织者、加工者,甚至是信息的创造者。网络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充分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 3利用因特网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 (1)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学生网上查阅资料。 (2)利用搜索引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订阅网上免费发送的英语杂志。 (4)利用网络资源培养阅读、听力及英语表达能力。\n (5)利用网上题库或网校资源,测试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但对其进行利用的同时不能忽视现有教材。目前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虽然有限,但其中的基本知识和词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从因特网上搜索相关的网址或从不同的网站下载相关的资料,作为教学同一题材课文内容的辅助材料,指导学生利用这些课外材料更好地了解作者的观点、篇章结构和课文的中心意思。 (2)网络辅助教学要求学生的自控性和主动性较强。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控,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被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所吸引,他们会利用学习时间去寻找其他资源,无法有效地完成课内的学习任务。 (3)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学校还不具备让学生人人上网的条件,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学校。即使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学校,由于上网速度缓慢,也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因此,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暂时没有必要让学生长时间上网。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资料,然后印发给学生阅读。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因特网给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为英语的课堂教学拓展课程资源。因特网的引入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契机。为了新世纪学生的成功,无论是面对面,还是在网络环境中,教师都必须拥有使用基于网络资源来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的动机、知识和技能。从这个角度来讲,利用网络开发课程资源,是对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三、多媒体作为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与应用示例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GoForIt》八年级上册第九单元“Whenwasheborn?”SectionA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大屏幕上显示出下列文字:Topic:Whenwasheborn?Function:talkaboutthepeopleyouadmireStructure:pasttense教学过程1Leadin/WarmingupActivity教师提出问题:Whatwouldyouliketoknowaboutthepeopleyouadmire?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关于谈论人物的基本信息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并汇总到屏幕上:2Pre-tasksStepOne:将学生说出的词汇分类展示在大屏幕上。如:Occupation—teacher,actor,musician,businessman,athlete,scientist,artist,writer…Appearance—goodlooking,handsome,pretty/beautiful,tall/short,thin/heavy,mediumheight,mediumbuild,hair,glasses,mustache…Personality—outgoing,easygoing,moody,serious,funny,friendly,shy,generous,kind,quiet…StepTwo:根据词汇信息提示,对图片展示的人物加以描述(BillGatesandJayChou)。\nStepThree:总结询问人物有关信息常用句式,如:Whoishe?(name)Whatdoeshedo?(occupation)Whatdoeshelooklike?(appearance)Whatshelike?(personality)Whenwasheborn?(birthyear)Wherewasheborn?(birthplace/nationality)Howoldwashewhenhefirst…?Whatdoeshelikedoinginhisfreetime?(hobbies)3TaskchainsTaskOne:根据提示信息,利用所给句式,谈论图片上的杨立伟。(课堂实录)Teacher:Whoisthatmaninthepicture?Student:ThisisYangLiweiThefirstChinesetogointospaceinarocketcalledShenzhou5Teacher:Whenandwherewasheborn?Student:HewasborninLiaoningin1965Teacher:Whatelsedoyouknowabouthim?Student:Heisnotverytall,butveryhandsomeHeisoutgoingwithfriendsandseriouswithhisworkTeacher:VerygoodanswersNow,IdliketogiveyousomemoretimetodopairworkTalkaboutthisfamouspersonwiththegiveninformationYoucanaddmoreifpossible(三分钟之后,两组学生表演了他们的对话。其中一组以两名学生的身份谈论杨立伟;另外一组很有创意,以记者采访杨立伟的形式完成了对话。)TaskTwo:听力训练,完成表格。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处理,将几段谈论名人的录音资料整合在一起,并搜集他们的图片,用幻灯片展现在大屏幕上,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学生在提供表格答案时,每点击相应表格,即出现正确答案。NameBirthPlaceBirthYearOccupationMichelleYeohMalaysia(马来西亚)1962actressMasahikoHaradaJapan1968skier(滑雪运动员)HelenaBonhamCarterEnglish1966actressGustavoKuertrenBrazil1976tennispalyerTaskThree:小组活动,谈论一个大家比较熟识的人物。通过展示,请其他同学猜出谈论的是谁。TaskFour:用多媒体\n播放两段影音资料,是从VCD上截取的对李连杰和大山的采访录像。学生边听边看,并要求归纳提取两位名人成功的“秘笈”。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openquestion)。答案包括:Beinterestedinthethingyoudo(有兴趣。)Bedetermined(有决心。)Believeinyourself(相信自己。)Workhardallthetime(全力以赴。)Keeptrying(坚持不懈。)Holdthechance(把握机遇。)TaskFive:屏幕展示作业布置要求。这是一次任务型作业,要求学生查阅他们所仰慕的人物的具体资料,用所学知识组合成一篇短文,可能的话附带图片。教学反思本课以任务型教学途径为理论指导,围绕“谈论名人”这一话题,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相关,与学生们在生活中的兴趣相吻合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感悟、体验、学习语言,主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并在交际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课堂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并茂,多角度、多途径、多方位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模拟情境,为交际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扩大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课堂的单位时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活用了教材。除完成常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重新整合,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及时提取,加以综合运用,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本课设计体现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敏锐,表达力强,课堂气氛活跃,活动面广,教学实效显著。四、网络作为课程资源载体的开发与应用示例 网络作为拓展课程资源的载体,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更有着不可取代的强大功能。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不同的方式连上了因特网,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几何指数增长。基于此,一些网络软件或网络管理平台应运而生。在这当中,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法)可操作性强,更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有很多吻合之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实践,尤其是英语学科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它的指导性作用。 WebQuest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在1995年首创的,是以网络为协作平台,基于探究的专题学习模式,因而它是一个以探究为取向的合作性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因特网作为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将网络管理平台作为信息载体,其目的是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利用WebQuest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实施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n。操作过程中,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网络资源,并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WebQuest建立在探究和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整合了合作学习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优化WebQuest的指导性作用能帮助学生达到思维、分析的标准要求,对社会研究和科学研究很有帮助。 此外,网络探究学习能够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它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点,它的互动性、自主性与跨越时空的特点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摆脱教师、教室的过多控制,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WebQuest的实施模式由6个模块组成,包括情境模块(课题背景)、任务模块(研究任务)、资源模块(相关资源)、过程模块(活动过程)、评价模块(成果评价)和总结模块(活动总结)(见表7_1)。其中,每一个构建模块都自成一体,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各模块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 表7_1情境模块导言(创设情境)任务模块组成小组合作研究(或个人独立研究;分析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资源模块教师围绕任务,预设资源过程模块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初步成果评价模块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实现交流与共享总结模块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具体操作如下: 1.情境模块 学习SEFCBOOK2中的“SavingtheEarth”一课后,学生们将意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已在人类生产力不断发展之下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于是可让全班同学在一个共同的课题“SavingtheEarth”下,分别确立各小组要深入研究的子课题(如ThePollutionoftheEnvironment,PopulationandEnvironment,NaturalBalance等)。 2.任务模块 要求学生不但要在实践生活中留意有关环境保护的情况,还要在教师所提供的网站中广泛阅读相关资源,找出能体现研究专题的语句、图片、文章,收进个人的文件夹里。要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告诉学生要在研究工作结束之后撰写论文并制作展板以汇报研究成果。 建议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Whatkindofpollutioncanyouseeinyourdailylife?Howisthat?Whatcouldbethecauseofthispollution? (2)Whichismoreimportant,theenvironmentofhumanbeingsortheadvancementoftechnology? (3)Whatmeasurescanbetakentosaveourearthinyouropinion? (4)Whatotherrelevantknowledgecanyouusetoaidyourinquirylearning? 3.资源模块 以下资源不作分类,供学生选择使用:\n (1)www.swcc.org.cn (2)www.cae.org.cn (3)www.gdepd.gov.cn/shengtai.asp (4)www.nre.com.cn (5)www.cneco.com 此外,搜索引擎中输入“环境日”或“环境保护”等字样也可以比较容易地查到相关网站。 4.过程模块 (1)首先明确人类现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noisepollution,whitepollution,sandstorm,largepopulation,animalsandplantsindanger及resourcescrisis等。 (2)分组,三至五人一组。并在小组内分好工,进行信息收集、处理、总结。 (3)将课题报请指导教师审批。批准后就可以展开具体研究工作。 (4)每个小组设有一个文件夹,组员们收集的材料都以文件的形式收集在文件夹里。值得注意的是,可以提供给学生的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网上的发现,如网络文件、专家的电子信箱、网上可查找的数据库、书籍和其他实物文件,它还可以包括一个与远距离专家的音频会议、一盒录像带、教科书、录音带以及与他人面对面的访谈。由于这些资源是预先选定的,而且包含有明确的指针,所以学生在网络空间里不会因迷失方向而完全漫无边际地漂流。通过这种给予他们不同数据资源的方式,不仅增强了群体之间的合作和依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学习的意识。 (5)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避免重复,相互完善(不能单独一人完成)。执行此项工作时,条件允许下可以面对面地进行,否则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完成。如,将自己的资料、观点等通过留言板、BBS或个人主页方式传达给小组其他成员以共分享与交流。 (6)组长组织组员把有关信息进行归类,给每个组员分工,准备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撰写小论文,准备结题。 5.评价模块 首先鼓励学生对研究成果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包括组员的参与意识、活动表现、取材的价值,还要客观地对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创新性和科学性进行分析。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结题答辩及评委、教师给予的总评和最终的评比结果。 6.总结模块 通过共同完成此研究项目,学生们基本能够: (1)对环境问题有一定了解,并初步形成个人观点。 (2)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 (3)知道怎样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 (4)就自己所写的文章和文件夹里收集的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的问题。 (5)为我国的环境保护状况提出更好的建议。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onerealobjectofeducationistohaveamanintheconditionofcontinuallyasking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共同生活(learntolive\ntogether),学会认知(learntoknow),学会做事(learntodo),学会发展(learntobe)。这种学习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的本身。五、小 结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课程资源的拓展与开发载体,必定有利地促动课堂教学的发展。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保证下列基本要求:1以先进、科学的思想和教学理论作指导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英语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2学教并重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把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创建“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3培养能力和学习知识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要求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放在学习知识本身上,而且要包括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等。4建立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和自主探究,就难以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此,有必要建立丰富的、高质量的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库。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5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的手段。但是,我们不要“为展示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再高档,也只有适用于具体的教学目的时才具有效力。一个能花几分钟就能在一般教室完成的演示活动,决不需要制作一个Authorware的动画来完成,否则事倍功半。英语课也是同样。不能把英语课上成一堂“图片展示课”或“音乐欣赏课”,毫无交际性和交互性可言。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仔细体味编者意图,广泛搜集相关素材,精心策划制作课件。教学需要多媒体,但用了多媒体未必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搞好教学,但教学不是为了运用多媒体。\n专题八课程评价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表8_1为《标准》与《大纲》在评价方面的比较: 表8_1主要内容1986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为了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要定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行检查。不仅要进行书面检查,而且要测试听力和口语能力。要明确测试的目的和要求,并逐步实行标准化。命题覆盖面广,难易适度,针对性强。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未作说明1990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与1986年大纲同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 考试、考查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合理使用。除日常考查外,还有阶段考试和结业考试。日常考查、阶段考试和结业考试后应作讲评,以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 语言知识是为言语能力服务的,因此,考试、考查内容应单项和综合相结合,注意考查学生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测试形式要包括笔试和口试或听力测试。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考试、考查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和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组织考试、考查时,既要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又要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测试的形式要包括笔试、口试及听力测试。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基本保留1993年初审稿的内容,但提出进一步要求。既要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测试的形式要包括笔试、口试及听力测试。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n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学中,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激励作用。教师可通过考查、观察、交谈和学生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及所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的表现形式应采用等级或分数评定和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定相结合,评价要有益于树立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并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应占有一定比例。终结性评价应侧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行考查。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和形式。考试形式要包括听力测试、笔试和口试。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能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评价原则: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评价应体现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不同特点;注重实效,合理恰当地使用评价手段;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比较表明,《大纲》和《标准》对考试、考查功能的认识不断进步,对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的认识逐渐多元化,这有利于评价作用的发挥。2000年以前的大纲评价部分的标题为“考试、考查”。从上表可看出,1986年的《大纲》对考试、考查的功能只提到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没有提及对学生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考试、考查的内容仅限于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1992年的《大纲》有较大改进,一方面注意到了考试、考查的诊断功能,而且考查、考试的形式也有所增加,既有日常考查,又有阶段考试和结业考试,并指出考试、考查后应作讲评,这些都有利于考试、考查对教与学的诊断与促进功能的发挥。1996年的《大纲》更加强调了对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考查。 2000年的《大纲》及2003年的《标准》将以前的“考试、考查”改为“教学评价”。这不仅是术语使用的改变,而且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变化,扩大了评价与测试的内涵。《标准》与《大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仅是教师的任务,还要吸收学生本人、同伴以及家长。 2.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对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语言潜能等进行综合评价。\n 3.强调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二、评价理念的发展早在1988年的《大纲》中就有了“测试方法”的内容。1992年的《大纲》中专设了有关“考试、考查”的部分。这说明,测试评估的方法对于课程的制约作用已经受到了关注。教学、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与测试都应服从《大纲》的要求。为了扭转教学听从考试“指挥”的倾向,《大纲》强调“语言知识是为言语能力服务的,因此,考试、考查内容应单项和综合相结合,注意考查学生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大纲》还规定了“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尽管《大纲》在考试方面取得了进步,相比之下,《标准》在评价理念上的发展更为突出。《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评价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注重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发展潜能。《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淡化评价的甄别作用,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标准》还提出了多种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并指出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提供了六个评价案例,对在实践中如何实施评价给予指导。表8_2是《标准》与《大纲》评价方式的对比,从中可以了解课程标准在评价理念上的发展。表8_2对比内容《大纲的》的评价方式(传统)《标准》的评价方式(课改)测试目的总结和鉴定性的。教师根据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与内容记忆的多少来给出学生成绩,从而了解和掌握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形成性的。教师想了解学生对所学教材的知识与内容是如何理解的,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它能帮助教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好的认识,从而诊断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侧重点教学最终结果教学过程(促使教师自我反思)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作学习的主人)依赖或强调记忆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评价手段和内容单一评价手段和内容多样侧重于定量分析侧重于定性分析测验本身不是一项学习活动测验本身也是一项学习活动反馈测试成绩是最终的,可及时获取信息,但信息不安全基于完成学习活动或任务而取得的成绩不是最终的,而是可以发展变化的。通常是书面性的通常是非书面性的\n测试任务运用纸和笔运用多种媒体非现实性的真实的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课堂管理侵入性的(打断了课堂教学的固有程序)溶入性的(课堂教学固有程序的一部分)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所学的知识,没有改正和提高的机会。学生可以有多次机会展示他们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允许其改正和提高。测试中不能寻求任何帮助。可借助多渠道的帮助来完成任务。二、评价理念的发展早在1988年的《大纲》中就有了“测试方法”的内容。1992年的《大纲》中专设了有关“考试、考查”的部分。这说明,测试评估的方法对于课程的制约作用已经受到了关注。教学、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与测试都应服从《大纲》的要求。为了扭转教学听从考试“指挥”的倾向,《大纲》强调“语言知识是为言语能力服务的,因此,考试、考查内容应单项和综合相结合,注意考查学生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大纲》还规定了“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尽管《大纲》在考试方面取得了进步,相比之下,《标准》在评价理念上的发展更为突出。《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评价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注重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发展潜能。《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淡化评价的甄别作用,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标准》还提出了多种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并指出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提供了六个评价案例,对在实践中如何实施评价给予指导。表8_2是《标准》与《大纲》评价方式的对比,从中可以了解课程标准在评价理念上的发展。表8_2对比内容《大纲的》的评价方式(传统)《标准》的评价方式(课改)测试目的总结和鉴定性的。教师根据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与内容记忆的多少来给出学生成绩,从而了解和掌握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形成性的。教师想了解学生对所学教材的知识与内容是如何理解的,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它能帮助教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好的认识,从而诊断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侧重点教学最终结果教学过程(促使教师自我反思)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作学习的主人)依赖或强调记忆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评价手段和内容单一评价手段和内容多样侧重于定量分析侧重于定性分析\n测验本身不是一项学习活动测验本身也是一项学习活动反馈测试成绩是最终的,可及时获取信息,但信息不安全基于完成学习活动或任务而取得的成绩不是最终的,而是可以发展变化的。测试任务通常是书面性的通常是非书面性的运用纸和笔运用多种媒体非现实性的真实的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课堂管理侵入性的(打断了课堂教学的固有程序)溶入性的(课堂教学固有程序的一部分)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所学的知识,没有改正和提高的机会。学生可以有多次机会展示他们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允许其改正和提高。测试中不能寻求任何帮助。可借助多渠道的帮助来完成任务。传统的评价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忽视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只能考查出学生对零散的语言知识的掌握,而无法考查出学生是否能真正运用语言。这种测试往往迫使教师和学生把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讲解如何应付试题上。评价方式只涉及学生能“知道”什么语言知识,很少或不涉及学生能用语言来做什么事情,其测试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传统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手段由于具有可据性(效度)和可靠性(信度)的特点,在“给学生评定成绩或为学生作证明”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教师用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一节课的学习效果,用单元测验检查学生对某个或某几个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期中考和期末考的成绩则用于评定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情况,中考和高考更是决定学生前途的唯一考试。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判的标准,无疑强化了考试分数的作用,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或升学。这种学习动机显然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持其学习兴趣的持久性。相反,一旦学生成绩不理想,便会感到焦虑、自卑和自责,学习的自信心会因此受到严重打击。加之目前各级各类英语考试的内容依然过分偏重对语法知识的检测,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记忆与背诵,忽视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对于外语教师而言,这种评价体制也极大地挫伤和遏制了他们对外语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总之,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外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教育学家布卢姆把教学评价分为三个方面(domains),即三个维度(dimensions):认知维度、情感维度、操作维度。《标准》在语言教学目标中也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n、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主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有效结果进行整体价值的判断。《标准》对评价理念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提出以学生的综合语言发展能力为目标的评价理念,确定了学生在各类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目标的评价思路。2.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指出两者应是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下协调一致、互为促进教学行为。3.拓展了评价的内涵,指出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完整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既包括对学生的阶段成绩和发展状态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自身素质等方面的评价,还包括对学校办学情况的评估与评价。4.丰富了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使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自主性监控和调整成为可能,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学习进程,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三、高中英语新课程评价改革评介(一)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整个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二)发展方向:多元、开放、主体评价的多元性是指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考查。评价的开放性是指评价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评价的主体性表现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三)功能:由侧重甄别到侧重发展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谋求发展。它关注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模式:由相关变量构成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3.标准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相结合。4.个人评价和群体评价相结合。5.连续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6.学习者评价和教学者评价相结合。7.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往往各种评价模式相互作用,如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五)体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这种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形成性评价有益于促进学习,但不否认终结性评价的作用。\n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它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它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地反思,并取得学习上的进步。正因为如此,形成性评价给予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自信心。在英语学习方面,形成性评价所覆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而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平衡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同时,也能促使教师全面、深入和细致地总结课程、教材和教法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改进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标准》明确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把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整个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是世界先进国家一直沿用的评价手段,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将采用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情况(发言的次数和质量)、课堂反馈检测或诊断性测试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程度和表现等。这些可采用量化的手段进行评价。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文化知识和发展潜能等,可根据《标准》的细目要求,采用宽松的、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或组内互评等手段来完成。总之,要由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综上所述,新的评价体系既重视终结性评价,也重视形成性评价;既重视运用英语知识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评价;评价的手段既有分数量化,也有文字叙述;评价的执行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本人或其他同学。与传统评价相比,这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评价形式。四、高中英语新课程评价实施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也应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的关键是评价的导向。如果评价只是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就不能期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多元素质的培养。如果通过评价去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了批判性思维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会被引导到多元素质的培养。这就为教学与评价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n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的实施将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新评价体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测验接受者,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评价活动是用来发现他们能做什么,而不是突出他们的弱点。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关注点的转移有助于减低测验焦虑,并增强自尊心。新评价体系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传统的测验以教师为中心,而新评价却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其成为自我评估者。新评价还十分重视学生家长的参与,使其成为教师实施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伙伴。有了新评价体系,“为评价而教”被赋予积极意义。它不仅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引到正确的方向,还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诊断学生的优势及不足,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使教学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施新课程评价过程中,掌握评价指导思想和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一)评价指导思想1.重视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积极的交互过程。2.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结果,更要注重成长和发展的过程。3.针对评价对象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4.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评价的改进和激励的功能,弱化甄别、选拔与评优的功能。5.评价与教学相结合。(二)评价方法1.测试型评价纸笔测验(标准化测验、开放性测验)、口头测验(快速问答)。(1)纸笔测验:标准化测验采用客观题的测验。客观题是具有确定的标准答案、评分不受个人经验影响的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匹配题、是非题等。客观题的特点如下:能有效地测量事实的知识;可考查较大范围的知识;易于记分,比较准确,信度高。(2)纸笔测验:开放性测验采用主观题的测验。主观题是没有标准答案、评分受到个人经验影响的试题,包括作文、探索题等。主观题的特点如下:能够测量高级思维技能,如推理、观点的组织、比较和综合能力等;只能考查有限范围的知识;难于记分,评分信度较低。2.表述型评价观察、问卷调查、访谈、表现性评价。(1)观察:行为检查采用一系列评价者认为重要的目标行为,与观察到的学生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便于指导和帮助学生。等级评定:当被观察的行为按一定的频率发生,或者行为的质量可以表示为不同的等级,就可以使用等级评价量表。在第一种情况下,可以建立类似于“一贯——通常——经常——有时——从不”的等级量表;在第二种情况下,可以建立类似于“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等级量表。(2)观察:轶事纪录\n轶事纪录是详细地描述所观察到的事件,这些纪录一般是按照发生时间排列的。评价者可以按照一定的观察目标,就某一方面的行为进行纪录,也可以事先没有明确的目标,事后专门考查和分析某些事件。(3)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方式提出问题,通过收集被调查者的回答来获得资料的研究方法。优点:方便实用,能收集范围广泛的信息,并且便于归类整理和进行数量化分析。缺点:收集到的资料往往只反映表面的现象,难以了解隐含在现象下的深层次的原因。类型:结构型问卷、开放型问卷、综合型问卷。(4)访 谈访谈突出的优点是:评价者可以根据被评价者的回答情况调整提问,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被评价者的真实水平。(5)表现评价表现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专业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学生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和作品,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作出判断的评价方法。表现评价的特点:在真实的或模拟问题情景中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些需要思考的任务。不仅关注最终的作品,而且关注完成作品的过程。通常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需要先确定评价学生表现的标准。类型:论文写作、演讲、口语交际、阅读理解等。(三)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第一步:制订评价标准分析国家、地区的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形成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期望,据此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制订评价标准。表8_3 评价标准实例学习期望评价标准学生能使用多种策略来理解、评价和欣赏课文内容。1.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参与课文的讨论。2.学生通过预测来监控阅读过程,并在必要的时候检验和调整预测。3.学生对词的意义提出疑问,并通过询问他人获得帮助。 第二步:收集有关的资料和证据评价资料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形成性评价必须具有效度和信度,其评价手段主要有教师观察、访谈/座谈、自我/相互评价表、读书笔记、多媒体项目展示、学生档案等。这些评价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他们的情感态度。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可以帮助教师获得丰富的资料。教师收集资料时,应当做到经常与学生见面,讨论他们的进步,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变化和进步状况调整评价标准。1.教师观察(Teacherobservation)\n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方式。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的诸多方面,比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如何作出反应,如何使用教材,在小组活动中如何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与合作,如何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哪些学习策略对学生有帮助,学生喜欢哪些活动和材料等。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日常记录和评价表的方式。(1)日常记录(Anecdotalrecords)日常记录是教师对学生日常语言、行为和学习活动所做的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学生姓名、教师姓名、观察日期以及涉及学生活动和进步的纪实性描述。(2)评价表(Checklist)评价表用来记录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具体知识、技巧、过程、能力和态度。口头表达评价表应包括以下一些标准:口头表达时的身体表现,如姿态、面部表情、是否用眼神交流等;口头表达时的声音表现,如声调变化、声音是否清晰等;口头表达时的语言表现,如用词是否准确、意义表达是否完整等。2.访谈/座谈(Interview/Conferences)教师与学生间的访谈或座谈有利于评价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和需求。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感觉和看法。交谈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需要和教学要求来定。3.自我/相互评价表(Self/Peerevaluationquestionnaire)自我/相互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高自信心。自我/相互评价可以与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有效地用自我/相互评价表。4.读书笔记(Readingjournals)为了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这样,学生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通过读书学会思考问题,进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5.多媒体(Multimedia)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媒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生活化。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后,为其配音,或通过电脑和网络进行交流等。在多媒体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变化。教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而评价的项目大多数是客观的。需用有网络连接的多媒体教室。6.项目和演示(Projectsandpresentation)通常在课后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学习项目,比如,学习了“纸板游戏”这一单元,就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纸板游戏并展出,由同伴评价。或根据学生爱好,组织英语俱乐部,每学期定期开展活动,并组织展示或演出活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作相关的书面报告和课堂演示。评价标准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学生档案或成长记录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学生档案或成长记录袋应包括一段时期内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这些资料能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学生档案或成长记录袋评价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反映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教师、家长以及学校共同教育下的成长过程,也是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可以不断回顾自己档案中的内容,并不断改进它们,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到学期末,学生可以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自己这段时期内的最佳成绩。就英语学科而言,教师可以建立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学习档案,如写作、阅读和口语档案(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录音磁带来获取资料)等。\n(1)学生档案或成长记录袋是由教师或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有计划地、系统地搜集的反映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的材料汇集,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自我评价等。(2)学生档案或成长记录袋有三种不同的功能,依次是:描述学生的进步、展示学生成就和评估学生的状况。(3)学生档案或成长记录袋评价比较适合个别教师在课堂评价中使用。(4)学生档案或成长记录袋评价适合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主要是因为成长记录袋鉴别个别学生进步的方式与众不同。(5)在课堂中创建和使用学生档案或成长记录袋的七个步骤:确定学生的所有权;确定收集什么类型的作品样本;收集和存放作品样本;选择评估标准;坚持进行自我评估;安排和举行成长记录袋会议;调动家长参与成长记录袋评价过程。(6)学生档案或成长记录袋材料构成:测 验:用于新课程开始前,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学生学习行为记录:如课上表演所准备的英语朗诵、把课文分角色演出等。书写作业的样本:通常由学生自己决定,收入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观察评语:由教师与家长依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写出评语。平时测验:由教师评分或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互评,也可以自己评分。自我评价表:学生个人对其学习态度、方法与效果的评价意见。第三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分析资料时应考虑的问题:1.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所有方面的数据都收集到了吗?2.所收集的数据是否被恰当地分组,是否便于进一步的分析?3.是否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学生的全部学习情况?4.是否能够依据所收集的数据清楚地描述学生学习的优势和不足?5.是否解释了学生的成就趋势?6.是否包括与类似的学校或基准数据的比较?7.是否用图表说明资料之间的关系?第四步:明确改进要点明确改进要点时应考虑的问题:(1)是否对改进要点进行了清楚的描述?(2)改进要点是否建立在对学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3)改进要点是否与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期望一致?(4)改进要点是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致?\n(5)改进要点是否有相应的评价标准?(6)改进要点的评价标准是否易于测量?(7)是否对评价的工具和方法作出说明?(四)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体部分,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一堂课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评价的导向,并直接关系到对评价对象是否公正、合理,是否符合素质教育和人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有:1基础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学目标符合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定位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二是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从学生已有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沟通学生的书本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2开放性。包括教学空间的开放(课内外的结合、教室环境和课桌的摆放等)、教学内容开放(教师的指导语、提问、教学内容的多方面沟通和显现方式等)和教学行为的开放(及时把握教学的动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约束限制等)。3主体性。包括朋友般的师生关系、教师主体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并不断提高质疑水平,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提问、应答和练习等。4差异性。教学目标、内容、行为方式有层次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给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5目标的达成性。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全方位目标达成率高,课堂充满激情,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五、高中英语新课程评价实施示例(一)口语教学评价:录音作业·录音作业每学期一至两次,每次内容三分钟。·要求学生准备一盒固定磁带,写好名字;·录制自己的朗读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是模仿的演讲、诗歌、歌曲等;·与学生共同制订标准:语音、语调,流利程度,英、美标准音模仿程度等;·要求学生自我评估;·进行阶段性对比,评价各方面取得的进步;·展示学生录制内容,全班同学评价(在不展示学生姓名的前提下,评价效果更好,关键是要给录音内容提出改进意见);·家长参与评价:态度、努力程度、录音效果等;·教师收藏优秀学生作品,放进展示性成长记录袋中,家长会上展示,让家长了解学生口语情况。(二)成长纪录(英语话剧表演)由学生自由组成英语话剧小剧团。小剧团的成员全权负责选择故事、编写剧本、安排角色、制作道具和表演等一切事项。老师提供学生需要的一些帮助,参与一定指导,协助安排活动时间、场所。学生在与剧团其他成员的合作中培养大胆实践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东北师大附中高二英语实验班已进行两次全校范围的大型英语话剧表演——“\n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呼啸山庄”,在学校引起了轰动效应。活动的计划、实施及活动后评价全部记录进入学生档案,留下他们宝贵的成长记录。剧组自创的杂志目录:ChiefEditor:GuanHeConsultant:GuanHeZhangHuiResponsibleEditor:MsKongArt&Design:GuanHeZhangHuiCoverDesign:WangZhaoLiuMochiCirculation:ZhangHuiLiuTiangangAdvertisement:LiuTiangangHuMiaoPublisher:Class18Senior2Address:Class18Senior2HighSchoolAttachedto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provinceChinaACT1马上看 ☆SCENE1开场词(中)1SCENE2关键名词(英)3——特别推荐,入门指南SCENE3人物介绍(中)4SCENE4话剧快速流程(英)7——特别推荐,剧情指南ACT2慢慢看☆SCENE1故事介绍(中)8SCENE2作者介绍(英)10——特别推荐,大学课本原文SCENE3心声(中英结合)11SCENE4更多相关资料(中)17SCENE5话剧专用名词谱(英)9——特别推荐,珍藏资料SCENE6原著经典篇章欣赏(中英双版)19ACT3细细品☆SCENE1《呼啸山庄》台词完整版(英)21\n——强力推荐!SCENE2写在后面的话(中)40作为这本宣传刊的主编,非常高兴能有一个机会执笔把有关我们的话剧和经典、不朽、杰出名著《呼啸山庄》的完备资料整理成集,全方位的配合英语实验班全英文话剧的演出。希望我们这本宣传刊的每一页的每一行字都有着让您开眼、让您明了的细节资料。在此谢过大家对我们的鼎力支持。 声明:本刊内资料部分来自原创,部分来自各种正在发行的资料及工具书,并无侵权行为或盗版行为。 (三)阅读与写作:阅读报告阅读报告用于记录学生阅读课外英语读物的情况。每篇报告包含五部分内容:题目、内容介绍、精彩语言、阅读推荐指数(5,4or3stars)读后的收获和评语。阅读报告改变了被动阅读、选择正确答案的训练方法,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学生通过看文章的标题,猜测文章的内容,决定自己是否选择读这篇文章,之后带着想了解的问题进行阅读,再记下收获。评语可以由老师写,也可以由学生互相写。活动不仅加强了读,同时促进了写,读书、写作成为学生们自觉自愿的活动。通过互评,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间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四)新闻报刊活动从不同方面围绕英语报刊阅读中学生感兴趣并能引起思考的共同主题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分别采取主题预演、以听和阅读为中心结合辩论、演讲、小短剧、写作文等各种语言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基础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体现知识、素质、能力培养并重的教育思想。1意义读写活动在黑板或屏幕上展示几个无标题的新闻故事,再给出新闻故事标题,让学生选择对应关系。当学生选错标题时,让其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自编故事内容。完成后,再提供原文故事,进行比照。2地图识读活动把学生分成组,给每组一个国际新闻故事,让他们绘制新闻中的地图。也可以选一幅与故事相关的地图,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发生的地点、城市所在的国家、其首都、语言、国家地理位置、特点、与本故事的联系、故事对国家的影响等。3排列顺序活动剪切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漫画,将顺序打乱,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排回正确的顺序。4扩展词汇活动发给每位学生一个英文字母,让其浏览报纸内容,找到以这个字母开头的5个不熟悉的单词,并查阅每个词的词义。然后让每个学生创作一页图解字典,内容包含这5个单词及词义。然后,把它们汇总编成教室字典。这种活动还可以变化出多种形式,如找出报纸中含有不同前缀或后缀的词,表达各种时态、语态的词句,比喻句,讽刺句,夸张句等。5挑战时事活动 依据报纸内容,写出5类话题,如:国家、名人、天气、电影、科技术语,让学生在报纸里找到相关内容,并写出一个问题(同时提醒学生列出答案提示),把学生分成小组,运用问答搭配形式,进行新闻时事活动。6分类筛选活动\n选8个盒子(鞋盒即可),上面分别标上报刊的各个栏目名称:封面故事(CoverStory)、时事之窗(OurWorld)、校园热点(CampusTrends)、社会文化(Culture)、运动休闲(Leisure)、科技生活(ScienceLife)、大家一起学(Learningwithus)、开心驿站(FunTime),让学生剪下读过报纸的不同栏目,放入标有各自栏目名称的盒子里,周末让学生重新尽可能多地快速浏览,并在每个标签栏处写出一个形容词,如factual,educational,sad,inspiring,misleading,silly,serious,biased,etc,然后组织讨论,比较这些形容词,从而得出对各栏目的评价结果。评价方式:四大组一循环,评出最佳小组、最佳栏目展现、最佳编导、最佳创意等。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形成性评价后,学生们的精神为之振奋,他们既关心自己的评价结果,也关心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结果。新的评价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每次课选用不同的活动形式,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和兴趣。操作时,先由教师示范,逐渐转为让学生轮流组织。在这些活动中,只要教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乐于参与。活动设计的初衷是使学生能够投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当中,在体验和运用英语的同时,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实施新课程评价的启示1.如果确立一个静止的评价标准和固定的评价模式,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达标,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数学生就会有失落感与焦虑感。因此,通过评价使学生不仅知知,而且好知,最好乐知,这是最高水平教师的境界。2.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不应在学生身上找毛病。教师应反省自己在哪里失去了学生的兴趣,是强调不够,方法不对,还是对学生关心不够。一个好老师能够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更有效的方法。3.如果把学生分成上、中、下等,只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厌恶学习落后的学生,就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正因为学生还不会学习,才需要教师。教师应调整心态,坚信落后的学生会赶上来,老师的信心会感染学生,关爱、信任的力量会激励学生一生。4.教师采用的评价语言应是积极的暗示,而不是消极的贴标签。消极的评价会造成可怕的“弊导思维”。它像计算机病毒一样装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反复发作,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的好教师应该镇静、忍耐、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实施终身教育的三个主要条件归纳为:提供适当机会(opportunity),增强学习动机(motivation)和提高学习能力(educability)。由此可见,形成性评价对于终身教育十分重要。须要指出的是,形成性评价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中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的实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来自各方面的误解甚至是阻力。这须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更需要广大教师勇于实践和大胆开拓。教师一方面需要与学生、家长以及教育行政管理者更好地沟通,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循序渐进地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课堂教学。但是,教师也不要一味强调形成性评价工具,而忽视终结性评价的作用。因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不可能在课程实施的局部阶段全部体现,以终结性评价来考查各阶段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也是必要的。\n此外,评价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学生在知识、经验方面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联,因此不可为评价而评价,更要注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成长发展的机会。英国学者Stenhouse(1975)指出: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没有教师的主动研究、反省,没有他们主动认识和理解“官方课程”,没有他们根据实际教学可把“官方课程”转变成操作的课程,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难以取得成功。\n专题九教师发展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正在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进行转变,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大纲》改为《标准》,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与以前的《大纲》相比,《标准》在很多方面发生变化。对比《标准》与《大纲》的不同,对我们正确理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行为,从而更有效地贯彻课程标准起着重要作用。《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1.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英语学习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2.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要加强中外文化修养,能够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过程,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贴近真实的语言情景和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3.教师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并能够掌握多种评价形式,正确地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和发展他们的潜能,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4.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科技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此外,教师要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反思和改进的能力,不断研究、创造、发展、丰富英语教学方法。《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以下是对比《大纲》与《标准》对教师产生的不同影响。(一)对教师观念的影响1.课程观《大纲》的课程观:英语课程是规范性的英语教学内容,它以工具性为基础,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标准》对英语课程的认识则体现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即学习英语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英语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些观念的转变,使英语教师更加全面地认识英语课程,从而克服教学中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应试教育倾向。2.学生观学生观是《标准》表述的基本理念之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题,注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n。以教学目标为例,《大纲》规定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技能和知识(听、说、读、写等技能和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标准》则规定课程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把英语课程的目标从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扩展到五个方面,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教学观《标准》倡导“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及“双主体教学”和“师生共同发展”。而《大纲》仅强调对学生双基的强化。(二)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准确把握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相比之下,《大纲》对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要求单一,而《标准》突出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三)对教师能力结构的影响《标准》区别于《大纲》的另一点是要求英语教师向能力的更高层次发展,即在一般能力(即智力)和专业特殊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科研能力。(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标准》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看作同等重要的理念。《标准》强调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二、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概述教师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队伍。在满足数量的前提下,谋求教师群体质量的提高是未来的战略抉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专业化教师的培养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瞩目。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程,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素养、行为方式、教育教学能力等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比较严峻的挑战。课程结构的调整、教材内容的更新、培养目标的矫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等等,无不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崇高的师德,拥有丰富的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大量的实践技能和技巧,拥有丰富的个人职业经验和职业自我探索、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从国内外有关研究来看,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的理解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三是两者兼而有之。\n霍伊尔(Hoyle,E.)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佩里(Perry,P.)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它意味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表现的人,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识能转化为权威的人。富兰和哈格里夫斯(Fullan,M&Hargreaves,A.)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既指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利伯曼(Lieberman,A)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代表了一种更为宽阔的思想,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改进其实践的途径,而且意味着在学校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合作的文化,在这一文化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行为受到鼓励和支持。台湾学者罗清水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乃是教师为提升专业水准与专业表现而经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与学习的历程,以期促进专业成长,改进教学结果,提高学习效能。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以上学者的诸多理解中可以看出,作为专业成长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多侧面、多层级的过程。根据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等不同侧面。根据教师专业结构的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可划为不同等级。作为教学专业人员,教师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过程两个维度出发,从从事教育事业的起始,在语言熟巧、教学技能、专业知识、情境知识、教学推论技能和应变决策、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从广义理解,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应包括教师在专业意识和专业道德方面的发展。(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保证,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表明教师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达到了这一水平,教师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的驱动下,不但能够对过去自身发展进行反思,对当前发展状态进行评估,并且能对自己未来发展进行规划,最终达成理想的专业发展。据对某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研究,较早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的教师与需要意识淡薄的教师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表现体现出较大的不同(见表9_1)。较早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的教师在从教近10年的时间里,成为省级英语学科骨干教师,并因能力出众,走上学校领导岗位。表9_1教师启蒙阶段表现发展阶段表现成熟阶段表现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的教师树立职业理想,确立学习与模仿对象,初步形成近期发展目标学习理论,积极实践,主动研究,不断反思,反复尝试提升认识,形成成果,获得荣誉,批判性发展\n除以上讨论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而是处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之中。英语教师只有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实施教学反思,开展行动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三、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目标——研究型英语教师(一)为什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深入教学实际,也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巢臼里不能自拔,这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当前新一轮的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其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强调: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教师必须向生活学习,向民众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必须研究社会,研究自然,研究教的方法,研究各种学问。这一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思想与素质教育是一脉相通的。创新的教育离不开创新的教师。教学实践是教育创新的土壤。要创新就要立足实践,加强研究,研究社会经济,研究教育规律,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离开研究,就会陷入盲目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灼见,也就无所谓创新。处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是实现教育创新的主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关键在教师。要使教师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承担起全面培养和提高人才素质、尤其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担,必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促进教师从传统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二)什么样的英语教师是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究竟用什么标准衡量?一般人往往以为,能从事课题研究、探究未知、阐明事理、揭示规律、建构理论的教师便是研究型教师。这样的认识其实是片面的。中小学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首先是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真正切合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需要,如何真正有益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因此,倘若一位教师能够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坚持总结、反思和自主探究,不断形成新的实践创意,改进教育行为,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就可以称得上是研究型教师。所谓的“研究型教师”不是指那些多数教师难以达到的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少数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而是指那些能在先进理念指导下不懈地研究自身的教育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成效的新型教师。“研究型”是对这类教师基本的工作方式、态度乃至职业素养特征的概括。每一位教师,无论是中、老年教师还是年轻教师,无论是资历较高的教师还是初涉教坛的新教师,都可能而且都应当成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型英语教师一般有如下主要特征:1.能够运用系统的语言教育基础理论完成中学英语课程设计,分析中学英语总体教学过程,解决中学英语教育的重点课题;\n2.能够运用系统的语言教育基础理论反思已经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和创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革措施;3.能够运用规范的英语课堂教学观察技术和系统的“行动反馈研究”技术,分析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的群体互动状态,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改善、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可以直接指导自身教学专业性发展的研究活动,分析和报告自己或其他教师的教学实施情况;4.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和实施英语教学;5.能够运用规范的测试评价技术进行各种类型的英语教学评价;6.能够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初步获得教师培训技术。(三)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英语教师1.主动参与教师培训活动,把握教育界的动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勇于参与诸如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研究等适合教师操作的教学科研。2.坚持自我进修。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自我进修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和学习有关学科理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坚持阅读各种英文报刊杂志,坚持收听各种英语广播。只有这样,知识才能不断更新,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应订阅与教学结合十分紧密的有关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的教学科研杂志。此外,外语学科现代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也是教师自我进修的理想读物。3.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可以开展各种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教研活动:(1)组织集体学习、观看有关教学录像,如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录像、新教材培训录像、全国英语优质课竞赛录像等;(2)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组织听课、评课,开展“说课”活动,这些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3)参加教改实验、课题研究、经验总结、讲座等实践活动,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转变。4.探索和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十分必要。四、中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一)什么是行动研究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分工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已渐渐蜕变为一群特定的人所从事的特定的事情。科学研究与实际生活脱离,研究者与实践者脱离,已成为理论研究中的痼疾。行动研究的模式应运而生,向传统的实验研究发起挑战。1933~1945年间,美国社会工作者柯立尔(JohnCollier)与同事研究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的关系问题时,鼓励实践者参与研究,他把这种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同一时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曾与一些犹太人和黑人合作进行提高人际关系质量的研究。这些实践者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研究之中,积极地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力图改变现状。1964年,勒温把这种结合了实际工作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n,并指出了几个特征:参与,民主,对社会知识及社会变化发挥一定作用,同时,他还用“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字眼把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进行的过程。“行动”和“研究”本来是两个用以说明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活动的概念。“行动”主要指实践者、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研究”则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索。二者的结合使人们在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漫漫征途上迈出了一大步。在对“行动研究”的诸多定义中,比较明确和科学的当属埃里奥特(Elliott,1991)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这种研究可被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社区研究、医务护理及教育等。总之,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有条件的情况下,也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二)英语教师的行动研究1.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内涵教育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因而,其行动研究方面得到教育界的关注。它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美国教育科研领域,随后,倍受教育界人士的青睐。凯米斯(Kemmis,1998)主要从教育的角度对行动研究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定义:“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英语学科教师的行动研究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以及与英语教学相联系的情境中,教师对所发现的问题,通过运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运用实证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对英语教学实践进行严格的反思,促进英语教学工作的革新或改进。2.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意义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于1999年4月在合肥市举办了首届全国高中英语优质课竞赛。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3名选手代表了当前我国各省市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最高水平。教师们均能流利地用英语组织教学,有的教师语言素质相当不错,有的教师设计了不少新颖的教学活动。但访谈的结果表明,他们并不十分清楚如此设计的理论基础,因而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模仿和不顾实际的硬搬现象,难以给人真实的感受。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都会不断遇到难以数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断地实践“观察——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途径——实施——再观察……”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行动研究的精髓,只不过是有无一个既定的目标、行为过程,有无理论指导,是否有始有终,是否有及时反思记录等环节上或者叫作细节上的差别。这说明“行动研究”对于教师来说不是使人望而却步、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而是行之有效的必经之路。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当事人,他们既是教学的研究者,又是教学的实践者。因而,行动研究是一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方法。这也是行动研究目前被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教师行动研究不但能改进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工作水平,而且通过研究过程中的反思,能及时认识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方法。其一,行动研究\n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建构知识。当一个教师在行动中对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时,实际上就成为了实践脉络中的一位研究者。他所依靠的是应用系统理论中的非程序化决策程序进行思维。教师针对某一个独特的情形来思考问题,并将目标和手段视为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根据彼此之间的需要进行相互调整。这也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特殊进修方式,是教师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二,行动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心理的完善。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对于完善教师职业心理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能指引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必备心理。通过行动与反思,广大教师的优良工作行为得以不断沉积,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其三,行动研究有利于实现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我们探索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其目的还在于促使教师向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转化,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能力的发展。有资料表明,专家型教师能系统地考虑教学的内容、过程和学生的个体要求,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有意识地对教什么和怎样教作出选择。教师在进行行动研究时重点着眼于课堂教学,并尽可能发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行动研究的提出,可以说是在教师的知识训练、反思训练、言语自我指导策略训练与教学行为、学生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教学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确实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从结构上说,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由计划与准备、反馈与评价、控制与调节和行动后反省四个方面组成,教师在亲身参与设计、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在促使课堂教学合理化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反思运动,这时的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任务的单纯执行者了,他们演化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3.行动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的方法也就是进行研究的操作模式。对此,学者们众说纷纭。英国学者凯米斯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德金(Deakin)的行动研究模式(见图9_1)是以凯米斯的螺旋循环模式做基础,这个模式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省四个环节。德金把这四个环节内容结合教育实际,并用实际例子说明,使模式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2000)把行动研究分为四个环节: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在借鉴国内外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方便教师操作考虑,太原市教育学院梁靖云教授(2002)认为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可包括以下五个步骤,即诊断、学习、计划、实施、反思。诊断:研究分析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个过程可以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诊断,也可以是教师群体的共同诊断。学习:在问题诊断之后,有必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路线、与诊断的问题有关的理论资料等。通过学习,可提高认识,认清新的教育思想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存在的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途径受到启迪,为制定行动研究的计划打下基础。计划:这一过程即设计行动方案。表现形式是写出开题报告。它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行动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实施: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即在按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效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中期反馈,然后调整研究计划,再实施新的修改后的研究计划。反思:反思实际上是一个阶段总结的过程。它包括对制定计划、学习理论实施计划、阶段检查的全过程加以归纳整理和描述,对行动研究\n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与解释,写出研究报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