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7 发布 |
- 37.5 KB |
- 35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阅读(共357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n-2-第一步自主学习明确高考怎么考一、(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唐]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n-3-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n-4-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n-5-B解析:依据上下文语境,此处“可惜”意为“值得珍惜”。\n-6-B解析:A项,介词,此处放在动词“饰”后作补语,相当于“用”/连词,表示目的,“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B项,两个“之”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代词,意为“那些”/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是……还是……”。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n-7-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C解析:C项,结合原文最后一段中“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一句,此处作者认为并非自己在学问上存在弊病,而是指文中的那些“学者”。\n-8-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答案: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解析:文言断句,要注意结合文意,抓住句子结构特点来判断,一般首句为“主谓宾”式,即“代词+动词+名词”的形式,故“顽滞”后宜停顿;接着能愿动词“不能”加普通动词短语“苦心为学”;接下来“假使”为假设关系复句的前半句,在“之”后停顿;接着又出现“亦不能”,需在动词短语“出而施之”后停顿;接下来还是动宾式,“成足下之美”;接下来“异日”为时间状语,后面一个动宾短语“受足下之教”,显然在其后应该停顿;最后“于……而……而已”收尾。\n-9-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参考答案:(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解析:翻译时注意字字落实,第(1)句中“天资”意为“上天给予,赋予”,“异日”指将来,“迹业”即“业绩”,“正”意为“恰好”;第(2)句中注意把代词“其”代指的写出来,后面要注意是一个假设关系复句,“游、夏”要注意点出人名“子游、子夏”。\n-10-参考译文我与您年龄相同而主张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内心纯正平和,再加以柔顺谨慎,所以处世光明高尚没有罪过。我在京城间,家事人事,整天急促忙碌,不能每天展示自己的内心,自然不敢用同辈人的看法期待您。去年请假,从长江、汉水之间归京,才知道您被贬官的缘由。您勇于坚持正义,以前我对您深怀期望,果然没有差错,我私下高兴祝贺,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的托付,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这两个方面是我私下高兴庆贺的原因,真是庆幸啊,庆幸啊。我是不值一提的,虽然能够做学问,也没有什么长进,像您这样有才能又得天时,真应该值得珍惜。前面所说的俊逸通达,坚定明确,纯正平和,加以柔顺谨慎,这是您才能值得珍惜的地方;您四十岁做了刺史,生活在偏远的小郡,有穿的吃的,又没有做官的苦恼,这是您天时值得珍惜的地方。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n-11-我常想百代之后,不一定是不幸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书完备了而且学习的人事多啊!今天评论者一定说:“让圣人精深微妙意旨不流传,是郑玄这类人做注解的过错。”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假如郑玄这类人的注解不值得师法学习,必须要圣人再生,就像周公、孔夫子亲自传授精深微妙的意旨,这样以后才学习。虽则圣人不再出生,始终不去治学;假使圣人再次出生,也是随波逐流不治学。这是那类不喜欢学习的人,喜欢说大话,欺骗扰乱一般人罢了。自汉代以来,那些分封的诸侯王的成败兴衰,功业事迹,很多很多,如同青黄白黑不同颜色,真实存在,都可以描绘出来,推究他们的缘由,评价他们的优劣,能够得到十分之四五,足够来应对当时的世务。\n-12-孔夫子说:“三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这是随时所见所闻,能够不被遗忘而想到至今。楚王问蓬草的果实的事情,有人回答说:“我往年听到童谣而了解了这个东西。”这是把童子作为老师。拿上古的事情来检验,再拿自己看到听到的加以斟酌,就能成为圣人了。诸葛孔明说:“诸位先生们读书,是想成为博士罢了。”这大概就是拘泥于所看到的事物,不知道适应变通,被人称为腐儒,这也是求学的人存在的一大弊病。\n-13-我从元和年间以来,一直到今天,那些名人才子讨论的事情,有关法典刑罚制度,征伐和叛乱的事情,推究他们当时情形,和前人古人来检验,能够不被遗忘而想到至今,也可以凭此成就一家的功业。但是随时看到随时忘记,随时听到随时丢弃,或者轻视看到的却重视听到的,这也是求学的人一大弊病。像您这样上天赋予你了秉性,确实比我高出很多。我知道自己愚顽呆板,不能苦心治学,假使能够学习,也不能拿出来用,殷勤恳切地想成就您的美好前程,有朝一日能接受您的教诲后,在为官做事上就没有过失了。自古以来就没有不学习就留名后世的人,您好好努力吧。\n-14-二、(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19分)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n-15-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n-16-A解析:“肃”,深深地作揖。古有“肃客”一词,是迎接宾客的意思。\n-17-B解析:A项,都是介词,跟、和。B项,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代词,你。C项,都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形成名词性词组。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n-18-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C解析:C项,“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理解错误,文中写“嬴氏焚书史”旨在说明福地藏书广博,对始皇焚书、火烧咸阳之事都有记载。\n-19-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参考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解析:对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结合上下文把握大意,然后重点分析实词、虚词和句式。(1)“爽然”,突然;“乃”,于是;“饷”,招待;“鲜洁”,鲜美洁净。(2)“方”,才;“见”,见识;“春秋问蛄蟪”是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即“蟪蛄不知春秋”,比喻人生短暂或见识短浅。要注意语句通顺,不能出现语病。\n-20-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选自贾谊《治安策》)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解析:首先要通读语段,力求把握大意,然后结合虚词、词组等初步断开,再逐步推敲疑难处。这段文字是贾谊批驳有人说现在天下安定的言论的。“曰”处要停顿;“天下已安已治矣”后要停顿,这是言官的观点。“臣独以为未也”是贾谊的观点,要断开。然后是展开的议论,先说言官的观点是愚昧或谄媚的,是不明治乱之体的,然后举厝薪置火的故事,说明“安”“治”只限眼前,灾祸会随时发生。\n-21-参考译文晋太康年间,张茂先做建安郡从事时,一次在洞山游玩。沿小溪走进深山之中,看到有一位老人枕着书卧在一块大石上,张茂先于是坐下来和老人说话。看到他所枕的书上,都是蝌蚪文,不能看出写的是什么,张茂先感觉老人很奇特。老人问张茂先说:“先生您读了几年书?”张茂先说:“我没有读的书,是近二十年内新写的书,如果是二十年之外的书,我都应该全部读过了。”老人微笑了一下,拉着张茂先的手臂一同走到一块大石壁下,突然发现石壁上有一扇门可以走进,路还十分宽敞,到达一个精舍(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处所),房中藏书万卷。于是张茂先问老人说:“这都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是历史书。”又到一室,藏书更加丰富。张茂先又问老人说:“这是什么书?”老人说:“是万国志。”最后走到一间密室,门闩和锁钥十分牢固,有两条黑狗把守,匾额上有署印和篆文,写的是“琅嬛福地”。\n-22-张茂先问老人说:“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是玉京、紫薇、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着两条狗说:“这两条狗是痴龙,在这里守卫了两千年了。”老人打开门躬身作揖让张茂先进去,张茂先看到所藏的图书,都是记载秦汉以前及海外各国的事情,大都是自己以前没有听说的。像《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也都在这里。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茂先在这里住了两三天后离开,对老人说:“改天我带干粮来再拜访您,想全面看看你的藏书。”老人笑了笑没有回答,送张茂先从房内出来。刚出门,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张茂先回头看去,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石壁而生,石壁上苔藓也覆盖得十分严实,没有一点缝隙。张茂先呆呆地站立了好长一会儿,然后对着石壁拜了两拜离开。\n-23-秦始皇焚书的史实,火烧咸阳的情况。这里有详细的记载,不遗漏一个字。(这些书中的内容)上溯到有文字记载以前,对结绳纪事也有记载。由此看伏羲时代,已经是那末世了。海外有许多名城,九州就像人身上的一粒黑痣(那样小)。读完汗牛充栋的书,也只是千万中的一二。(经过这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世界像泰山一样大,像彭祖一样恒久;而自己的见识像鸿毛一样轻微,看到的就如同孩子看到的一样稚嫩。想再进去询问老人,迷失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看绝壁之间,除了蔓草就是薜荔。悔恨自己轻易地迈出房门,再想看老人的那些书,已是可望而不可企。在家中读了十多年的书,这件事或许给我一定的启示。\n-24-三、(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19分)太平州学记[宋]张孝祥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n-25-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n-26-B解析:冲:要冲,交通要道。\n-27-解析:A项,语气词,判断语气/感叹语气。B项,连词,表承接/表转折。C项,都是表修饰关系。D项,助词,句中停顿/宾语前置的标志。C\n-28-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B解析:B项,“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错,与前文“孰不知学之宜葺”相矛盾。\n-29-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答案: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解析:“先是”是一个表时间的词语,“是”后面显然要断开。“楼居”与“材既具”之间有承接的关系,要断开。“侯”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此处指王秬,可以据此断开,“辟”前面省略了“侯”,与前面道理相同。“凡……”,“无……”构成两个分句,自然要断开。断句可利用标志词或句式,更要利用句意及虚词构成的前后关系。\n-30-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3分)(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答案:(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n-31-参考译文开设学校,古已有之。在学校建庙宇来祭祀孔子,这是后世的制度;在学校里修建书阁来收藏天子之书,这是古今普遍的做法,是臣子们谨守的职责。当涂在长江、淮河一带是个有名的地方,这里有学校,可是(学校破败)没有传述解说的地方;这里有文庙,然而(文庙坍圮)没有可供祭祀之处;有天子的赠书,却只能在屋墙上挖坑来放置。\n-32-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侯秬来当涂担任地方长官,当时这里正发生水灾,河堤水坝全被冲毁,老百姓家里没有一粒粮食吃。到了冬天,又有战事发生,当涂是兵家必争的要冲,朝野一片震惊。王侯一上任,救灾的政策,御敌的战略,都有详细安排。灾民们都能吃饱,倒塌的房屋都能修整好。紧急情报时时送来,王侯全都镇静地签收办理。第二年春天,双方达成和议,改年号为“乾道”,打算在学校举办奠祭先圣先师的典礼。王侯对儒学教授沈瀛说:“学校原本应该这样安排!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他的副官蒋晖、吕滨中拆毁原来的学校并重新修建。在这之前,当涂官署打算盖新楼房,材料已准备好,王侯下令将这些材料拿来造藏书阁,开了两扇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东西,这里没有不置办齐备的。\n-33-有客人路过感叹说:“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如今的当涂,还是原来的当涂啊,来这里主持政事的,谁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啊,而独独把这事忘记了,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没有能力顾及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然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除去了他们的忧虑,使他们进入安乐的生活环境,接着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力兴办这里的学校,不役使百姓,只示意部下就轻而易举地办成了。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n-34-客人对此事又感慨道:“尧、舜、禹、汤、文、武的天下,传到今天,(他们的功绩)就像天地那么重大的地位,像日月那么耀眼的光辉,像江河那么长远的流水,万世也无人匹敌。国家有时太平有时战乱,有时强大有时弱小,难道有别的原因吗?这都是人为的因素罢了!物资供给不充足,军队不够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做不成事吗?《诗经》说:‘国家强盛无比在于有贤人。’如果认为我的话不确切,请看看新建的学校。”夏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孝祥写。\n-35-考情细目表\n-36-一二三四五六第二步方法探究寻求考题怎样答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浙江卷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题,更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掌握文言实词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对文意的理解和答题质量。(一)文言实词的五个命题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试大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n-37-一二三四五六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n-38-一二三四五六\n-39-一二三四五六\n-40-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委”为多义词,义项有“委托”“抛弃,舍弃”“放置”“曲折”等,此处为“抛弃”。(2)“殷”为多义词,义项有“盛,众多”“富足,富裕”“忧虑”,此处为“盛,众多”。(3)“微”为多义词,义项有“隐蔽”“深奥,微妙”“微小”“稍微”“暗中,暗暗地”等,此处为“暗中,暗暗地”。(4)“谢”为多义词,义项有“道歉,谢罪”“推辞”“辞别”“感谢”,此处为“道歉,谢罪”。参考答案:(1)抛弃(2)盛,众多(3)暗中,暗暗地(4)道歉,谢罪\n-41-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申徽字世仪,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召引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等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的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大统)十年,升任给事黄门侍郎。\n-42-一二三四五六刘彦不接受征召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动用大军镇压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告诉刘彦他会促成刘彦驻守本地拒绝进京的计策,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并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欺骗朝廷的事,不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杀害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偿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敢闹事的人。\n-43-一二三四五六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义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n-44-一二三四五六(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n-45-一二三四五六\n-46-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牧民”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治理百姓;今义,牧区中以畜牧为生的人。(2)“经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谋划;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3)“瞬息”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均为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4)“获罪”为古今异义词,古义,遭到……惩罚;今义,被判有罪。参考答案:(1)治理百姓(2)谋划(3)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4)遭到……惩罚\n-47-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治官如治家“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他总共所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辈说:“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n-48-一二三四五六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等。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词。“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n-49-一二三四五六\n-50-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布袍脱粟”为两个名词并列,用作动词,解释为“穿布衣,吃粗米”。(2)“市”与“肉”并列,皆为名词,必有一词用为动词,“市”用作动词,解释为“买”。(3)“倒悬”后面不能加宾语,此处带有宾语“之”,则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倒悬”。(4)“罪”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解释为“加罪”。参考答案:(1)穿布衣,吃粗米(2)买(3)使……倒吊(4)加罪\n-51-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海瑞)乡试中举,代理南平教谕之职。御史来到县学学舍,下属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惹怒了驿站的官吏,(胡宗宪的儿子)把驿站的官吏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n-52-一二三四五六4.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n-53-一二三四五六\n-54-一二三四五六\n-55-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根据后句“状与我异者”判断,“童”应为通假字,与“异”相对,解释为“相同”。(2)“趣”根据句意理解,“能凭借车马来奔驰的”,可判断“趣”为通假字。(3)“傅”的意义可联系成语“如虎傅翼”,与此同义。可推断此处“傅”为通假字,通“附”,意为“附着,长着”。(4)“几”的意义判断比较难,只能根据语境来理解,“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由此看来,“几”通“冀”,释为“希望,指望”。\n-56-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1)通“同”,相同、一样(2)通“趋”,奔跑(3)通“附”,附着,长着(4)通“冀”,希望,指望\n-57-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来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n-58-一二三四五六5.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有“来”的意义。\n-59-一二三四五六【典题】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偏义复词:释义:(2)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偏义复词:释义:(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偏义复词:释义:(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偏义复词:释义:(5)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偏义复词:释义:(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偏义复词:释义:\n-60-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2)“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3)“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4)“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5)“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6)“公姥”,义在“姥”,“公”是衬字。参考答案:(1)异同 不一样、不相同(2)作息 劳作(3)出入 进入(4)远近 距离远(5)父兄 兄长(6)公姥 婆婆\n-61-一二三四五六(二)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五种技法1.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而世遂以全节归之”一句,“归”有多个义项,“女子出嫁”“称许”“归还”“归附、归属”“归趋、归宿”“赠送”等,结合语境分析:“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人就因为他保全大节而称许他”,由此可知,廉洁的官吏,在羡慕与畏惧两种心理的碰撞中,勉强做到廉洁,且因其所处高位,就能一生保持名节,人们因此而称赞他,可知此处的“归”应为“称许”的意思。\n-62-一二三四五六\n-63-一二三四五六\n-64-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结合语境看,“南康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所以都“轻视”他。(2)语境中上下文“知县周以中”来巡察,百姓无礼,他非常生气,逮捕了很多民众,据此,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3)结合语境: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怠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怠慢,不敬”。(4)结合语境:吴履捆绑了巫师,并且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消除了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此处的“责”不仅仅是“责备”,应该含有“惩罚”的意思。应为“责罚”。参考答案:(1)轻视(2)辱骂(3)怠慢,不敬(4)责罚\n-65-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等多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一段时间,(他)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一带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奸人)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辱骂。逮捕不着(辱骂知县的村民),知县一怒之下拘捕了(辱骂知县的村民)的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由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周以中。周以中更加恼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抓捕还未停止,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县里有不合礼制的庙堂,每次祭祀就有一条蛇溜出门,百姓都指着蛇说,神出来了。吴履将巫师捆绑起来责罚,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就绝迹了。吴履当县丞六年,百姓都拥戴他。\n-66-一二三四五六2.联想印证法(1)课本联想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如:“军皆定次,将乃就舍”一句,若判断“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n-67-一二三四五六(2)双音联想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对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它的词义。如:“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一句,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造访”,解释为“往、到”“拜访”。“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一句中的“尚”,可以联想“崇尚、尚武”,解释为“尊崇、推崇”。(3)成语联想法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会合不可以期”一句中的“期”,可以联想到成语“不期而遇”,解释为“约定”。\n-68-一二三四五六\n-69-一二三四五六\n-70-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豪”可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词语“豪杰”“英豪”来判断,此处的“豪”应为“豪杰”。(2)“属文”可联想到课文《张衡传》中的语句“衡少善属文”中的“属文”,意为“写文章”。(3)“因”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意为“沿袭”。同时也可以联系成语“因循守旧”推知“因”的意义。(4)可联想到成语“事不宜迟”中的“宜”,解释为“应该”,此句意为: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5)可联想到成语“不屈不挠”中的“挠”,解释为“让步”。“无所挠”应译为“一点也不让步”。参考答案:(1)豪杰(2)写文章(3)沿袭(4)应该(5)让步\n-71-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常梦锡,字孟图,陕西扶风人,也有的人说他是西安万年县人。岐王李茂贞不推重读书人,所以当地的风俗是把擅长狩猎、骑射、博弈的人当作豪杰。唯独常梦锡自幼特别爱好读书,擅长写文章,官至秦、陇诸州从事一职。常梦锡持重敦厚,品格方正,了解很多旧事,历数朝廷沿袭杨氏独霸朝政的旧习:凌驾法律之上,任用庸俗官吏,国主亲自处置琐细的事务,政务繁杂琐碎,贻误国家大事。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用来留给后人看。烈祖采纳了他的主张。元宗在东宫出现过失时,梦锡就苦心规劝他改正,一点也不让步。元宗起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并抚慰勉励他,想任用他做翰林学士,让他在自己身边。\n-72-一二三四五六3.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则千金有所必割”“则锥刀有所必算”两句为相同句式,句中的“割”和“算(算计)”处于同一位置,在词性上相同,可推知“割”解释为“舍弃”正确。\n-73-一二三四五六\n-74-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2)(3)中“暴”“利”“舆”皆可根据文言中句式整齐的方法,依前面或后面相同或相反的意义来推断。参考答案:(1)暴虐的(2)有利的事情(3)众多\n-75-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时期,高祖刚把中原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让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尉佗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说:“皇帝从丰、沛之地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而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又处在这地势不平的荒远偏僻之处,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能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n-76-一二三四五六4.语法推断法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一句中的“容”,解释为“容纳”,分析语句“以为容”即“以(之)为容”,“把它作为……”,据此推断“容”为名词,作宾语。若解释为“容纳”,文句不通顺,结合上下文,“容”在此处应解释为“表象”。\n-77-一二三四五六\n-78-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本句“大天”与“思之”为并列的两个内容,“天”作宾语,“大”只能作动词,解释为“尊崇”。(2)本句主语(人)承前省略,句中的“物”虽为名词,但不能作主语,只能是名词用作状语。(3)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多”本为形容词,此处用在了作宾语的代词“之”前,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增多”。(4)“物”后面带有宾语“之”,那么“物”应作动词解释,根据语境,应该是使动用法。参考答案:(1)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2)把……当作物一样,名词作状语(3)增多,名词用作动词(4)使……为物,名词的使动用法\n-79-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推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n-80-一二三四五六5.通假推断法文言实词中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其治以脉,不以证”一句,“证”若按照“告发”“验证”“规劝”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以脉,不以证”结构一致,内容相反,从通假角度推断“证”通“征”,意思是“症状”,正确。\n-81-一二三四五六\n-82-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据上文“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梁国的瓜,“搔”本身没有“扰乱”之意,只能看作通假字“骚”,解释为“扰乱”;(2)据上文“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一句,可知宋就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此处若看作“莫”,有“不要”的意思,放在句中可译为“必定每天不要让去……”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下文“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可推知此处的“莫”应作通假解释,通“暮”,意为“夜晚”。参考答案:(1)通“骚”,扰乱(2)通“暮”,夜晚\n-83-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忌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是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国兵营的瓜。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源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在夜里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田。\n-84-一二三四五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田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观察,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忧虑)。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梁国)瓜田里捣乱的人,他们莫非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n-85-一二三四五六即学即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C解析:C项,“服”为使动用法,其他为一般动词。\n-86-一二三四五六B解析:B项,使动用法,A、C、D三项和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n-87-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乐毅替燕国打败了齐国,有人向燕昭王进谗言:“齐国还没有攻下的有两座城,不是因为他的力量攻不下来,(而是)因为他想长久地倚仗军兵的威力来使齐人折服,从而达到自己面南称王的目的罢了。”燕昭王把进谗的人斩了,派遣使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敢接受,发誓以死效力。\n-88-一二三四五六\n-89-一二三四五六舍弃屋舍作为作为\n-90-一二三四五六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建造”的意思。A项,放弃;B项,添置、购置;C项,安放。D\n-91-一二三四五六B解析:B项,周:环绕。\n-92-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和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优美的风景堪称天下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把青色的藤萝作为篱笆墙,把洁白的石块作为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和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会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n-93-一二三四五六\n-94-一二三四五六D解析:A项,揭:举;B项,去:离开;C项,使:使者。\n-95-一二三四五六D解析:A项,“使”均为“派、派遣”;B项,“信”均为“诚实”;C项,“亡”均为“逃跑”;D项,“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n-96-一二三四五六A解析: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古汉语中名词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时用作状语,本句中名词“道”直接限制动词“飞”。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C项,“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用作动词。\n-97-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进献鸿鹄。出了都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好举着个空笼子,把虚伪的经历编造成了一套谎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不料它离开我飞走了。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n-98-一二三四五六\n-99-一二三四五六驳斥非难不是不是命令掌管检举相对私语\n-100-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李斯驳斥淳于越说:“这些儒生不效法今人而去学习古人,用它们来非难当今皇上,迷惑扰乱老百姓。我请求皇上下命令给史官,凡不是秦国史官记录的历史材料都烧掉;不是博士官所掌管的书籍典册,天下有敢收藏《诗经》、《尚书》、诸子百家语录和旧六国刑书的,要他们全送到郡守郡尉那儿去集中烧掉。有敢相对私语说及《诗经》和《尚书》的,就拖到闹市处死示众;有用古制非难现今制度的,全族处死;官吏知情不举报的,跟他们同罪。”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张。\n-101-一二三四五六注①三江:在浙江绍兴北,曹娥江之西。\n-102-一二三四五六同在一张桌子急忙,迅速打在脸上脸色旧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跑。行走。不同平常,非比寻常。十分,极。\n-103-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从旧例看,三江看潮,其实没有什么潮可看。在午后,人们嚷着传说:“今年是暗涨潮。”年年都像这样的情形。戊寅年八月,我凭吊朱恒岳少师,到了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和我同在一张桌上。听得海塘上有人喊看潮,我迅速前往,陈章侯、祁世培也紧跟着到了塘上。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水如一条线,从海宁过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就隐隐露出白色,如同有人驱赶着千百只小鹅在展翅惊飞。潮水又渐渐逼近,喷出的飞沫如突然溅起的冰花,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江面,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如同有怒雷驱赶着似的,那百万雪白的雄狮密密地挤在一起,一个也不敢落后。潮水第二次逼近,就如同飓风逼迫着它,水势要拍岸而上似的。\n-104-一二三四五六这时,看潮的人纷纷避开,跑到塘下躲避。潮水到了塘上,尽力磅礴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数丈高,打得人脸都湿了。潮水很快又旋卷着向右面扑去,被龟山挡了一下,轰怒声不同寻常,如同大炮击碎了龙湫,在半空中如雪花般飞舞。(我)看着这一切,惊吓得头晕目眩,坐了半天,脸色才恢复过来。先辈们说:浙江潮水的源头,从龛、赭两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两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为什么呢?\n-105-一二三四五六二、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学习文言虚词,首先,要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明虚词的实指意义和虚指意义。(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虚指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实指义为“做出”“制定”)。其次,要掌握虚词的推断方法,准确、快速地翻译好语句中的虚词。解答文言虚词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然后把意义和用法代入原文语境中去验证。比如“以”作介词时有“因”“用”“拿”等意思,当遇到文言语句中有“以”作介词的时候,就可把这几个义项代入原文中验证推断。在牢记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一些推断方法,则更能提高解题的效率。\n-106-一二三四五六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又如:“于凉州造浮图”一句,根据句意“在凉州建造佛塔”,就可确定“于”是介词,译为“在”。\n-107-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至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诸儒宗之。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居无何,遵被诛,瑗免归。(选自《后汉书·卷八十二》)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n-108-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此句中的“以”,根据句意“崔瑗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是因为某些事情判断,应为“介词,因为”。(2)此句中的“为”和“以”,根据句意“监狱长善于学习《礼经》”和“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可确定,分别为“动词,学习”“介词,拿”。(3)根据句意“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可判断此句为被动句,“为”和“所”连用,表被动。参考答案:(1)后来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2)监狱长善于学习《礼经》,崔瑗受审讯之时,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监狱长请教。(3)后来官司结案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n-109-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崔瑗字子玉,在他幼年时父亲去世,他专心好学,全能继承他父亲的学业。他十八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交游问学)。于是通晓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诸多学者们把他当作宗师。崔瑗在四十多岁时,才做郡衙的办事吏员。后来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监狱长善于学习《礼经》,崔瑗受审讯之时,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他专心好学,即使身处颠沛流离之中也一心从事学问。后来官司结案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不久,邓遵被杀,崔瑗免职而归。\n-110-一二三四五六2.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濬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濬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濬告母,邈遂妻之。\n-111-一二三四五六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濬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今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二》,有删节)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n-112-一二三四五六\n-113-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为被动句,句中的“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词,译为“被”。(2)为定语后置句,句中的“者”为标志词语,无实义,可不译。(3)“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濬造船于蜀”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需要变换成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又于船首画鹢首怪兽”“濬于蜀造船”。(4)“则强敌也”为判断句,“则”表判断,译为“是”。参考答案:(1)王濬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不被乡里人称道。(2)一些不廉洁的官吏(听到他来上任),都望风而去。(3)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浚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4)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那么吴国就是我们的强敌。\n-114-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王濬,字士治,是弘农湖人,家中世代为二千石的官。王濬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不被乡里人称道。后来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恢宏有大志。他曾经修建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濬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众人都笑他,王濬说:“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鸿鹄的大志。”州郡征召王濬为河东从事。一些不廉洁的官吏(听到他来上任),都望风而去。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濬,并指着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濬。\n-115-一二三四五六晋武帝谋划灭吴,下诏让王濬修造舟舰,王濬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不久晋武帝拜王濬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当时朝中大臣对伐吴纷纷议论谏阻,王濬给皇帝上疏说:“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今日不伐,形势变化不可预测。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那么吴国就成了我们的强敌。再者,臣造船已经七年,船日渐腐朽损坏,另外臣年已七十,死期临近。以上三事如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机。”武帝对王濬的意见深表赞同。\n-116-一二三四五六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n-117-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选自《元史·金履祥传》)\n-118-一二三四五六\n-119-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第①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②句中的“也”位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2)第①句中“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第②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3)第①句中的“于”位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第②句中的“于”位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4)两句中的“以”都位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n-120-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1)①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②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2)①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②难道还有谁能去讥笑他吗?(3)①何基就是向黄榦拜师学习的。②我和客人在黄州赤壁下划船游玩。(4)①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②请允许我拥立太子做赵王,来断绝秦国的念头。\n-121-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何基就是向黄榦拜师学习的,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n-122-一二三四五六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头。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宋朝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n-123-一二三四五六4.语法切入法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n-124-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选自《韩非子·和氏》)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n-125-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2)“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其”修饰“左足”,与“左足”合在一起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3)“其”修饰“故”,与“故”合在一起作动词“问”的宾语,代词,意为“其中的”;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为代词,指代“(被砍足)这件事”。参考答案:(1)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2)厉王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3)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n-126-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后,和氏又拿着那块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璧,命名为“和氏之璧”。\n-127-一二三四五六5.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选自《涑水纪闻》,有删改)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n-128-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之”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代词,还可以作助词,常用作代词,此句“之”放在动词“见”之后作宾语,是代词,代指“求见的大臣”;“其”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副词,还可以作助词,常用作代词,此句中的“其”为代词,作主语,代指“他们”。(2)“以”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助词,常用作介词,此句中作动词,译为“认为”。“于”为介词,译为“比”。参考答案:(1)有几个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立刻召见了他们,但是他们上奏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2)宋太祖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说:“我认为这些普通的事情也比打鸟雀更紧急些。”\n-129-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宋太祖曾经在皇宫的后园打鸟雀,有几个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立刻召见了他们,但是他们上奏的都是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说:“我认为这些普通的事情也比打鸟雀更紧急些。”宋太祖更加生气了,用长柄斧子的柄打在大臣嘴上,打掉两颗门牙,那人慢慢捡起牙齿揣在怀里。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揣在怀里是想告我的状吗?”回答说:“我不能告陛下的状,可陛下的所作所为自然会有史官记载它。”太祖高兴了,赏赐给大臣金帛抚慰他。\n-130-一二三四五六6.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n-131-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选自《说苑·谈从》)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n-132-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以”,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2)此句中的两个“而”处于同一位置,意义相同,均为表转折的连词,译为“却”。参考答案:(1)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2)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钝却用于为公共利益的,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n-133-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钝却用于为公共利益的,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问道,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士人)崇尚谦虚的原因,是这样能够顺应变化而又符合时宜。\n-134-一二三四五六即学即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n-135-一二三四五六D解析:D项,提示代词,那,与例句同。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n-136-一二三四五六D解析:D项,句中语气停顿。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n-137-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匹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这个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n-138-一二三四五六\n-139-一二三四五六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A.遂 而 则B.乃 而 故C.乃 以 则D.遂 以 故B解析: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D解析: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莫违之”。句③是助词“的”。\n-140-一二三四五六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D解析:D项,“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我认为。A项,没有什么/没有谁。B项,“于”是“在……”。C项,也,句末语气词。\n-141-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收起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n-142-一二三四五六\n-143-一二三四五六C\n-144-一二三四五六解析:C项,“所”都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A项,前句“以”后为官职名称,“以”为介词,可译为“凭借……的身份”;后句“以……报项王”其中“报”为“报告”义,所以句中“以”是介词,译为“把”。B项,前句“然”是助词,“……的样子”;后句“然”是代词,这样。D项,前句“之”是代词,代指“人言”;后句“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n-145-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武成帝)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刑劭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劭派人送去白色丝织品作礼物。袁聿修退还白色丝织品不接受,给邢劭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拜访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枝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我。”邢劭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不经意间做了这件事,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承蒙来信提示,我并无不快。您过去是清正的郎中,今天又做了清正的少卿了。”\n-146-一二三四五六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考查常隐含在翻译及断句题中。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大家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以便迅速准确地解答题目。(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来推断。\n-147-一二三四五六1.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如:分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n-148-一二三四五六(2)名词+补语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用作一般动词。如:分析“军”为名词,与“(于)霸上”构成动补关系,故“军”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3)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用作动词。如:分析“数”为副词,在句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n-149-一二三四五六(4)所+名词助词“所”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如:分析“所”的用法一般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作宾语。故句中“志”为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做标记。(5)名词+代词代词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如:分析“名”为名词,“之”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为动词,译为:给……命名。\n-150-一二三四五六【典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n-151-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句中的前一个“衣”“冠”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戴着”。(2)注意“贵”“恶”“厚”“患”等词语的翻译。参考答案:(1)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2)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n-152-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慰问,莫非是有什么要指教的?”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n-153-一二三四五六2.形容词用作动词(1)形容词+宾语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如:分析“善”为形容词,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善”为动词,译为:与……交好。(2)所+形容词形容词在“所”字后面,用作动词。如:分析“欣”为形容词,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故“欣”为动词,译为:喜爱。\n-154-一二三四五六(3)能愿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用作动词。如:分析“足”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明”,句中缺少了动词谓语,故“明”为动词,译为:照明。(4)形容词表示某种动态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用作一般性动词。如:分析“既”为副词作状语修饰了形容词“白”,且“白”表示了某种动态,故“白”为动词,译为:显出白色。\n-155-一二三四五六【典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选自《庄子·盗跖》)(1)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2)子之道岂足贵邪?(3)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n-156-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句中的“穷”,(2)句中的“贵”,(3)句中的“高”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参考答案:(1)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穷途末路,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2)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3)这六个人,都是世上所推崇的。参考译文然而一再被赶出鲁国,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穷途末路,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世上所推崇的,没有超过黄帝的,黄帝尚且不能全备德行,而战于涿鹿郊野,流血百里。尧不慈爱,舜不孝顺,禹半身偏瘫,汤流放他的君主,武王讨伐纣王,文王被囚禁在羑里。这六个人,都是世上所推崇的。\n-157-一二三四五六3.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1)动词用作名词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用作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如:分析“至”为动词,与“少”构成主谓关系,故“至”为名词,作主语,译为:到达的人。\n-158-一二三四五六(2)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作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或宾语。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如:分析“贤”为形容词,与“及孔子”构成主谓宾关系,故“贤”为名词,作主语,译为:贤能。\n-159-一二三四五六【典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①不能。我之大贤与②,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注①矜(jīn):怜悯,怜恤,同情。②与:同“欤”,语气词。(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n-160-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句中的“贤”“善”,(2)句中的“美”“恶”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参考答案:(1)君子能尊敬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赞美好人,又能怜悯能力差的人。(2)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参考译文(1)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询问交友之道。子张反问:“子夏是怎样说的?”(子夏的门人)回答:“子夏说:‘可交的就与他交,不可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这和我听说的不同,君子能尊敬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赞美好人,又能怜悯能力差的人。我如果是很贤明的,对于别人为何不能容纳呢?我如果不贤明,别人将会拒绝我,如何(谈得上)拒绝别人呢?”(2)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n-161-一二三四五六4.名词作状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用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翻译时译为“在……”“每……”。如:分析“日”为时间名词,与动词“笃”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日”作状语,译为:每天。\n-162-一二三四五六(2)表示方位、地点。翻译时译为“向……”“在……”“从……”等介词结构。如:分析“上、下”为方位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n-163-一二三四五六(3)表示状态、方式、工具等。翻译时译为“像……一样”“在……”“用……”。如:分析“翼”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蔽”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态,故“翼”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分析“兄”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事”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兄”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n-164-一二三四五六分析“面”为名词,放在动词“刺”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故“面”作状语,译为:当面。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词“运”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使用的工具,故“箕畚”作状语,译为:用竹筐。\n-165-一二三四五六【典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已盖之矣。(选自苏轼《书<孟德传>后》)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解析:句中的“夜”“杖”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晚”“用杖”。参考答案: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杖打它,它就跑了。\n-166-一二三四五六5.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1)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如:分析“舞”“泣”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故“舞”“泣”为使动词,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分析“活”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活”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活。\n-167-一二三四五六(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须带宾语,并且该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可按兼语的格式翻译。判定名词的使动用法,应分两步:首先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来判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然后看这个用作动词的名词是否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果有,则判定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分析“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n-168-一二三四五六②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如:分析“下”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n-169-一二三四五六【典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选自《论语·微子》)(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n-170-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止”为使动用法,“食”意思是“给……吃”,“明日”意为“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为“以(之)告(之)”。(2)“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参考答案:(1)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2)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n-171-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锄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n-172-一二三四五六6.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分析“欣”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与名词性短语“所遇”构成动宾关系,故“欣”为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高兴。\n-173-一二三四五六(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判断方法分两步:首先判定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分析“侣、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名词“鱼虾、麋鹿”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为意动用法,译为:把……看作伴侣、把……看作朋友。\n-174-一二三四五六【典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选自《韩诗外传》)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解析:句中“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通“悦”,意动用法,“对……感到高兴”。参考答案: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n-175-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吗?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n-176-一二三四五六即学即练在下列句子中找出活用的词并解释。1.越国以鄙远。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因人之力而敝之。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东,方位名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向东面。第一个“封”,名词用作动词,以(郑)为疆界。第二个“封”,名词,边界。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n-177-一二三四五六5.朝济而夕设版焉。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7.侣鱼虾而友麋鹿。8.五十者可以衣帛矣。9.秦王恐其破璧。“朝”“夕”,名词作状语。舞,使……舞,使动用法。泣,使……泣,使动用法。侣、友:以……为侣、以……为友,名词用作动词。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n-178-一二三四五六10.毕礼而归之。11.单于壮其节。12.羝乳乃得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n-179-一二三四五六(二)文言句式《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需掌握的四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n-180-一二三四五六\n-181-一二三四五六【典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选自《宋名臣言行录》)(1)尧咨者,陈之子也。(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解析:(1)“者……,……也”表判断。(2)“汝为贵臣”是“为”表判断的判断句。参考答案:(1)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2)你是朝中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n-182-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n-183-一二三四五六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n-184-一二三四五六\n-185-一二三四五六【典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六》)(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n-186-一二三四五六解析:(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3)“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参考答案:(1)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2)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3)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n-187-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改任通判莱州。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有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他的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n-188-一二三四五六3.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n-189-一二三四五六【典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选自《资治通鉴》)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解析:句中的“何财物之有”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财物”。参考答案: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砍掉了,还有什么财物!\n-190-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兵士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砍掉了,还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将领们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让我们协助将军!”\n-191-一二三四五六4.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承宾省略、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n-192-一二三四五六\n-193-一二三四五六【典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选自《史记·周本纪第四》)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解析:该句省略内容较多,翻译时需要补充,“王怒,(王)得卫巫,使(之)监谤者,(卫巫)以(之)告(王),(王)则杀之。(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参考答案:厉王发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发现了后就来报告厉王,厉王就立即杀掉那个议论的人。于是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n-194-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傲,国人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厉王发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发现了后就来报告厉王,厉王就立即杀掉那个议论的人。于是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n-195-一二三四五六5.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n-196-一二三四五六(1)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n-197-一二三四五六\n-198-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沛公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③为什么要讨伐(他)呢?④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忆的是什么?⑤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⑥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n-199-(2)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一二三四五六\n-200-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你是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②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③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④君臣之义怎么能废弃呢?⑤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⑥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n-201-一二三四五六(3)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n-202-一二三四五六【典题】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②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参考答案:①(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②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n-203-一二三四五六(4)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n-204-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②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③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君子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令人奇怪吗?\n-205-一二三四五六(5)表示选择的固定句式\n-206-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②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n-207-一二三四五六(6)表陈述语气的固定句式\n-208-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祝酒毕,(项庄)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作为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②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的愿望呢。③现在进入关中,财物没有什么掠取的,妻妾没有谁受宠幸的,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在小处啊。\n-209-一二三四五六(7)表假设关系的固定句式\n-210-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公子如果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②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n-211-一二三四五六(8)表转折关系的固定句式\n-212-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②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n-213-一二三四五六(9)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n-214-一二三四五六\n-215-一二三四五六\n-216-一二三四五六\n-217-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怎么这样愚拙!”②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③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而远出做官。④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⑤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⑥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⑦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⑧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的美景(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⑨倘使放弃进攻郑国,让郑国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没什么害处。⑩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n-218-一二三四五六即学即练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月出于东山之上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解析:例:判断句。A项,介词结构后置;B项,被动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D项,判断句。\n-219-一二三四五六2.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A.申之以孝悌之义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为天下笑者,何也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解析:例:被动句。A项,介词结构后置;B项,定语后置;C项,被动句;D项,判断句。\n-220-一二三四五六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固一世之雄也C.非我也,岁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下列句子中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不能容于远近D.此亡秦之续耳A解析:A项,介词结构后置;B项,判断句;C项,判断句;D项,判断句。B解析:A项,介词结构后置;B项,省略句;C项,被动句;D项,判断句。\n-221-一二三四五六5.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箫者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A解析:①②判断句。③介词结构后置。④定语后置。\n-222-一二三四五六6.从句式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聚之咸阳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D.戍卒叫,函谷举D解析:A项,聚之(于)咸阳;B项,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C项,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D项,被动句。\n-223-一二三四五六7.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是社稷之臣也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解析:A、B、D三项,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B解析:A、C、D三项介词结构后置;B项,宾语前置。\n-224-一二三四五六四、文言文断句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从全国各地高考命题来看,断句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主观断句题。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断句时均应掌握“断句的六个标志”和“断句的三步流程”。当然,对于客观选择题而言,还可以灵活运用排除法来辅助断句。\n-225-一二三四五六(一)断句的六个标志1.凭借名(代)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句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n-226-一二三四五六【典题】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选自《韩非子·说林下》)解析:本题抓住“道”“鼻”“目”这几个名词,再结合结构对称,就可准确断句。参考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参考译文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了。\n-227-一二三四五六2.凭借对话(引文)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n-228-一二三四五六【典题】请用“/”为下面文段画线的句子断句。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上:指刘邦。参考答案: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n-229-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是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率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您只不过能统率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率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率的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率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你会被我所擒?”韩信说:“陛下不能统率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您所擒的原因。”\n-230-一二三四五六3.凭借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2)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n-231-一二三四五六(4)复音虚词(包括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词的前面一般要断开。(5)其他:以、于、为、则、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n-232-一二三四五六【典题】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选自《苏轼文集·<诗>论》)解析:要给画线部分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尾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参考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n-233-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n-234-一二三四五六4.凭借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方能正确断句。\n-235-一二三四五六【典题】请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选自王守仁《观德亭记》)解析:这段话的末尾有两个“德”字连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要断开。从第二个“德”字到结尾,“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很明显是结构为“……者……也”的判断句式,判断句中间的“者”,表示判断内容和被判断对象之间的停顿,必然要断开。参考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参考译文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n-236-一二三四五六5.凭借对称结构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n-237-一二三四五六【典题】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选自《战国策·中山策》)解析: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参考答案: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参考译文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两个勇士。”\n-238-一二三四五六6.凭借修辞断句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n-239-一二三四五六【典题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选自《列子·愚公移山》)解析:句中多次出现两字重复,运用了顶真手法。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参考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参考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n-240-一二三四五六【典题2】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选自苏轼《诸葛亮论》)解析:句中“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三个句子在句式上构成排比句。参考答案: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n-241-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啊。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n-242-一二三四五六(二)断句的三步流程【典题】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选自《群书治要·后汉书》)\n-243-一二三四五六解题流程第一步,初读文段,分层次反复诵读文段,先抓住要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做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帝姊”),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同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分析全文内容,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通过了解湖阳公主的意向和宋弘的态度,帝(最后)曰:“事不谐矣。”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由此可分四个层次: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n-244-一二三四五六第二步,寻找标志,细切分①依名词、代词断句确定文中出现的名词、代词,初步断定它们所做的成分。“湖阳公主”“帝”“朝臣”“主”“宋公”“臣”“事”等,由此判定主语、宾语停顿的断点。②依对话词语断句依据对话词语“曰”确定语句断点。文中的“主曰”“帝曰”“弘曰”“谚言”等,但这时要注意“曰”后的文字到什么地方为止。如“谚言”后的文字,只能是“贵易交,富易妻”六字,“人情乎”是帝的问话,不是谚语。\n-245-一二三四五六③依虚词断句文中的“方且图之”的“之”,“人情乎”的“乎”,“因谓弘曰”的“因”,“事不谐矣”的“矣”,然后判定它们所处的位置,作为断句时的参考。④依句式断句文中句式“后弘被引见”是被动句,“人情乎”为疑问句,均为断句的标志点。⑤依对称和修辞断句文中帝引用的谚语,依据对称性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不能断为“贵易交富”,而使“易妻”属下。这里的“易”是“更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易”。又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依据对称和对偶修辞的特点应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n-246-一二三四五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答案: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第三步,通读文段,查连贯反复诵读可以判定以上两步断句符合语意,符合要求。\n-247-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那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死了丈夫,光武帝便与她一起谈论朝廷群臣,悄悄地揣摩公主的想法。公主说:“宋公的威容与道德,所有的朝臣都比不上。”光武帝说:“待我想一个办法。”后来宋弘被光武帝引见,光武帝便叫公主坐到屏风后面,于是对宋弘说:“谚语讲‘人升了官就换朋友,发了财就换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答道:“我听说贫贱时的朋友不能遗忘,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不能抛弃。”光武帝便回头对公主说:“事情不好办了。”\n-248-一二三四五六即学即练1.用“/”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有改动)参考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n-249-一二三四五六2.用“/”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有改动)参考答案: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n-250-一二三四五六3.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断6处)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参考答案: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n-251-一二三四五六4.请用“/”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选自《后汉书·班固传》)参考答案: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n-252-一二三四五六五、文言文翻译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文言文翻译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古代文化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最容易失分的点。(一)文言文翻译的三个着眼点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或考查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查其中的某句式。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n-253-一二三四五六\n-254-一二三四五六\n-255-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根)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n-256-一二三四五六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译文:参考答案:“累”译为“拖累”;“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良的人;“不肖”,古今异义词,译为“坏人”;“振”译为“振作”。“则”,副词,那么;“且”,副词,将要。“一累于物”为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就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n-257-一二三四五六2.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译文:参考答案:“请”,请求。“嘉美”,赞美。“以为”是古今异义词,“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他)任命为”。“遂请罢钱塘制造局”为省略句,翻译时要加以补充为“(他)遂请罢钱塘制造局”。译文(他)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n-258-一二三四五六3.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译文:参考答案:“幸”,宠臣;“侧目”,译为“斜眼看,比喻愤怒”;“交”,轮流;“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书。“所以”,“所”与“以中伤之者”构成名词性短语,“以”,用来;“之”,代词,代指张根。“不之罪也”为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翻译时宾语要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上)不罪之也”。译文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用来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n-259-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就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他)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n-260-一二三四五六……张根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上供才三十万缗而已,甚至不足以供造一栋住宅的费用。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n-261-一二三四五六(二)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口诀通过“从三处着眼”,找到了命题点后,接下来就是动手翻译的过程,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时,我们将其总结为“谨记‘六字诀’,防范‘六失误’”。运用六字诀翻译语句,并非是单纯考虑某种方法和技巧,而应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六字诀,我们特地把六字诀分开来详细讲解。1.留“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n-262-一二三四五六【典题】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也。祖永,南谯太守。父阐之,给事中。伯玉仕宋为晋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齐高帝镇淮阴,伯玉为高帝冠军刑狱参军。①高帝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②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占。伯玉言不成行,而帝卒复本任。由是见亲待。后随高帝还都,除奉朝请。高帝使主家事。③武帝罢广兴①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选自《南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注①广兴:地名。\n-263-一二三四五六①保留词语:关键词语:关键句式:译文:②保留词语:关键词语:关键句式:译文:③保留词语:关键词语:关键句式:译文:\n-264-一二三四五六解析:①翻译时,官职、人名、地名不用翻译,同时根据特殊句式翻译的原则,“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皆要翻译成含有“被”的句式。②翻译时,人名不用翻译,根据省略句需要补充的原则,“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需要补充“于”,且要调整语序,“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皆要补充省略的内容。“履”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行走”。③翻译时,官职、人名、地名不用翻译,根据词类活用的解释方式,“善”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做得好”,“伯玉不与(之)”,“驰以(之)闻”皆为省略句,需要补充省略的内容。\n-265-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高帝、宋明帝、黄门郎、伯玉、魏界 疑、安置、标“为宋明帝所疑”(“为……所……”式被动句),“被征为黄门郎”(“被”表被动的被动句)齐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为黄门郎,齐高帝深感忧虑。伯玉劝齐高帝派遣数十骑兵进入魏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②魏、高帝、伯玉 履、闻、占“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省略句)魏国果然派遣数百骑兵在魏齐边界游荡,太祖(齐高帝)把这种情状上报。但还是害怕不能留驻淮阴,让荀伯玉占卜。③武帝、广兴、伯玉、高帝 罢、与、驰、善“伯玉不与(之)”(省略句),“驰以(之)闻”(省略句)齐武帝离开广兴返回京城大肆修建别苑,派人在伯玉宅子里挖掘几株树,伯玉不给,齐武帝迅速把这件事上报齐高帝。齐高帝认为伯玉做得很好。\n-266-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荀伯玉字弄璋,是广陵人。祖父荀永,是南谯太守。父亲荀阐之,官任给事中。荀伯玉在宋朝做官,担任晋安王刘子勋镇军行参军。齐高帝镇守淮阴,伯玉担任冠军刑狱参军。齐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召做黄门郎,齐高帝深感忧虑,伯玉劝齐高帝派遣数十骑兵进入魏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魏国果然派遣数百骑兵在魏齐边界游荡,太祖(齐高帝)把这种情状上报,但还是害怕不能留驻淮阴,让荀伯玉占卜。荀伯玉断卦说不要动身前去,而宋明帝果然有诏恢复太祖本任官职,荀伯玉由此更被太祖当作亲信看待。后来伯玉跟随齐高帝回到京都,被授官奉朝请(朝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厚待遇)。齐高帝让他主管家里的事情。齐武帝离开广兴返回京城大肆修建别苑,派人在伯玉宅子里挖掘几株树,伯玉不给,齐武帝迅速把这件事上报齐高帝。齐高帝认为伯玉做得很好。\n-267-一二三四五六2.换“换”: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n-268-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晳次,其别号也。①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②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n-269-一二三四五六①需替换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式:译文:②需替换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式:译文:\n-270-一二三四五六解析:①重点是把“生”“喜”“习”“好”“视”“声利”等词解释为“出身”“喜欢”“习气”“崇尚”“把……看”“名利”;“先生生世族”是省略句,要补充省略的介词“于”。②重点是把“出”“知”“誓”“以”“污”解释为“出任”“做……知县”“发誓”“因为”“玷污”,“不以一钱自污”为宾语前置句,需要调整语序为“不以一钱污自”。参考答案:①生、喜、习、好、视、声利“先生生世族”(省略句)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②出、知、誓、以、污“不以一钱自污”(宾语前置)(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n-271-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先生姓梁,名熙,字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在诗歌方面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出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辈们都感到吃惊诧异。十三岁被补荐为诸生第一名,文名很大。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n-272-一二三四五六3.调“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n-273-一二三四五六【典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纟丽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②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选自《牧民忠先卷上·上任第二》)\n-274-一二三四五六①关键词语:调整句式:译文:②关键词语:调整句式:译文:\n-275-一二三四五六解析:①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其势必当取于人”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其势必当于人取”。②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为宾语前置句,应该调整为“则子孙不能救我也”。参考答案:①居、所以、清白、率、由、中、给、其、取“其势必当取于人”(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②使、为、则、救“则子孙不能我救也”(宾语前置)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n-276-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谋取利益侵扰百姓,有的趁着打官司收受贿赂,有的名义上借贷,有的请托亲戚,宴请、馈赠、索取、竞争,整个家族没人禁止,以至于在做事时动辄互相从旁牵制,威严没法施行。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百姓却一天比一天劳苦;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快乐,百姓却一天比一天抱怨。因为这而犯罪进监狱受羞辱的,多得比肩接踵。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救我,哪比得上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廉洁勤政,并自己做自己喜欢的更好呢!自己做自己喜欢的,虽然关门闭户长久淡泊,却能够使子孙安康荣耀;做人虽然欢乐无比,但是祸患就会发生在身边。(对于)这两种情况,不是真切地知道、深刻地体悟的人,不容易与之交流。做官的君子,应该仔细思考选择啊。\n-277-一二三四五六4.删“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n-278-一二三四五六【典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观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选自吴敏树《说钓》)删削词语:关键词语:译文:参考答案:乎、而、焉 至、其中、下、掣、则 来到池塘的岸边,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置在鱼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子,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n-279-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我在村中居住,闲来无事,喜爱钓鱼、游玩。钓鱼的技术虽不好,然而却了解其中的乐趣。在初夏、中秋的时候,吃完早饭后走出家门远远地望。见村中的池塘,天气晴朗,水面上碧波荡漾,赶快回家整理出钓竿,拿着篮子前去。到了池塘的岸边,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置在鱼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子,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不久,看到浮子没有一点儿动静,就慢慢地牵动它,但它仍旧没有动静。不一会儿手脚就疲倦了,在岸上放稳鱼竿,转动眼睛看一看浮子,它静得和先前一样。好久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见有动静我急忙抬起鱼竿,却什么也没有。\n-280-一二三四五六5.补“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n-281-一二三四五六【典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②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①而听。(选自《弘明集·理惑论》)注①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①增补词语:关键词语:译文:②增补词语:关键词语:译文:\n-282-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曲调)不合其耳也。 为、伏、合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②(公明仪)转为蚊虻之声,(以及)孤犊之鸣,(牛)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为、即、奋耳、蹀躞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n-283-一二三四五六6.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n-284-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①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②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①变通词语:译文:②变通词语:译文:\n-285-一二三四五六解析:①“丁父忧”这里运用了委婉的说法,翻译为“父亲离世或父亲的丧事”;“服阕”运用了委婉的说法,翻译为“服丧完毕”。②“入觐”运用了委婉的说法,应翻译为“入朝朝见天子”,“引疾”应翻译为“托病辞官”。参考答案:①丁父忧、服阕 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不肯再出仕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②会入觐乃引疾 恰好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先生,(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出仕,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n-286-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师,十三岁通晓《五经》,在文学上很有名声。先生年少时杰出卓异,卓越的品性超出常人,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擅长写文章而闻名,被文学大家认可赏识。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不肯再出来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恰逢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n-287-一二三四五六即学即练一、二人并走(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遇劫于路,唱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选自《晋书·符融传》)①②\n-288-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当时天色已经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官府那里去。②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绝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n-289-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婆婆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当时天色已经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官府那里去。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啊,可让这两个人赛跑,先出凤阳门的就不是强盗。”他们跑完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于是认罪。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绝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n-290-一二三四五六二、卧薪尝胆句践之围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①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礼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越王句践世家》)①②③\n-291-一二三四五六参考答案:①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②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③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n-292-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越王句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中,他长叹道:“我在这里完了吗?”文种说:“商汤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羑里,晋文公重耳(曾遭谗言)出奔翟国,齐桓公小白避乱到莒国,他们最终建立了霸业。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句践返回国,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他)常道:“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劳苦。\n-293-一二三四五六三、孟子少时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①母曰:“欲唆汝。”其母自悔失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②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选自《韩诗外传·卷第九》)①②参考答案:①母亲说:“要给你吃。”②现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我却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讲信用啊。\n-294-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孟子小的时候,东边邻居杀猪。孟子问他母亲说:“东边邻家杀猪干什么?”母亲说:“要给你吃。”他的母亲懊悔失言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席子不端正我就不坐,割肉割不方正我就不吃,我是从胎中就教育他啊,现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我却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讲信用啊。”就向邻家买了些猪肉做给孟子吃,以证明没有欺骗他。\n-295-一二三四五六六、文言文综合分析(一)文言文综合分析题错项陷阱设置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1.无中生有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如: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此项中“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文本中没有依据,属无中生有。\n-296-一二三四五六2.张冠李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如: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原文)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选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选项对应的文字是“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不听”的对象应是“矫诏之人”。\n-297-一二三四五六3.弄错时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如: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根据文意,张凝、李重贵只是来“策应”保裔,当时,在与契丹血战时,保裔已经“为敌所覆”,张凝、李重贵才赶去赴援,并非是张、李二人“与他共同抗敌”。此项在时间表述上混乱。\n-298-一二三四五六4.颠倒顺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如: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选项中说申甫“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明显将“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与皇帝授予申甫官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弄错了。根据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可知,应该是申甫先被皇帝召见,他非常感动,表示愿意誓死为国效力,然后皇帝才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n-299-一二三四五六5.故意误译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如: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此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属于凭空添加,无中生有。“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意,从选文内容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顺,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的东西,而是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行仁政的做法。\n-300-一二三四五六6.事件杂糅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头绪难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如: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原文)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n-301-一二三四五六从上文上可以看出,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没有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据此可知该项错误,黄贞父是故意为难,而不是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n-302-一二三四五六7.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如: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原文)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该项中“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后来才知道至孝。言过其实。\n-303-一二三四五六8.强加联系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如: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原文)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该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n-304-一二三四五六9.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如: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此项中,“全部投入‘虎穴’处死”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这就是明显的以全概偏。\n-305-一二三四五六(二)辨别概括分析题对错的七个角度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主要有七大方面: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因果关系和比对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1.人物比对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n-306-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解析:根据原文介绍欧阳发有一儿子欧阳宪,欧阳发被埋葬后,文中有“而宪来求铭”可知,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参考译文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去世的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被封为寿安县君。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日,欧阳发被埋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的欧阳文忠公的墓地,欧阳宪来请我写了这篇墓志铭。\n-307-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解析:“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文中是说“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也就是说,任福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利而战死的。\n-308-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任秦州知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任耀州知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治理天下的人才,他们忠义智勇,名扬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制调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违逆宰相的心意,(所以)王尧臣的其他奏议,多被搁置而不施行。\n-309-一二三四五六2.时间比对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典题】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n-310-一二三四五六解析:原文中是“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臣不才,愿以死自效”后,“遂立授”“甫为京营副总兵”,由此看来,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参考译文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n-311-一二三四五六3.地点比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典题】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n-312-一二三四五六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解析:“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不是在“滑州”,而是在“并州”。\n-313-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陈尧佐,字希元,他的先辈是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撰写《海喻》一篇,人们惊奇他的志向。担任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用竹笼装石筑堤,堤第二年就损坏了。陈尧佐请求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才坚固耐久,丁谓不以为然,陈尧佐移任京西转运使后,钱塘江的筑堤工程最终按陈尧佐的建议实行。陈尧佐移任河东路转运使,因为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陈尧佐奏请朝廷免除他们的赋税。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税几十万。天禧年间,黄河决口,起用陈尧佐任滑州知州,制造木龙来减轻水浪冲击,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移任并州,每次汾水暴涨,并州百姓往往忧虑不安,陈尧佐为他们修筑堤防,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百姓靠此受益。多次升官至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于是授官枢密副使。\n-314-一二三四五六4.关键词语比对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n-315-一二三四五六【典题】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n-316-一二三四五六解析:原文中“终不一语加咎巫”的意思是“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把“没有”说成“很少”,缩小了限制范围;“学者不愿行医”在原文中没有任何体现,原文中“学者日以怠”的意思是“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故A项与原文内容不符。\n-317-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楚地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得病时间的长短,病情的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奏效不奏效,巫师总是受到上等的赏赐而医生总是在他之后。所以医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定要借助邪气魅惑的征兆来作为表象(迷惑人),即使是大智之人也很少不被迷惑。更严重的是沅湘之地是用人来祭祀不该祭拜的鬼,求取好处,遭受严重的刑罚却不怨恨,因而巫术的祸害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解决了。从医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好的医生也不能施展他的才能,来成就他的威名,而且学医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所以有时在几个郡的广大地区求取一个好医生都不能得到。\n-318-一二三四五六5.添加内容比对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典题】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n-319-一二三四五六解析:原文为“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官吏为了名声,都在努力突显自己,独梁熙淡泊宁静。但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熙“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参考译文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当时,世祖章皇帝(顺治帝)正重视广开言路,御史台和地方官员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以猛禽一样的凶狠残暴来博取名声。只有先生淡泊宁静,当值结束后就焚香扫地,平静地坐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n-320-一二三四五六6.因果关系比对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典题】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解析:原文中有“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所以选项将“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作为姚敬恒名声未彰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n-321-一二三四五六参考译文姚敬恒晚年因为强加之罪而身陷监狱,宪使到狱中调查囚犯情况,姚敬恒正在朗诵《大学》,宪使对此很惊异,进入他的囚室,看到他的案几上都是程、张的书籍,招呼他与他坐在一起谈论,(对他的才学)非常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但姚敬恒最终因贫困而死。他平生只知道亲身施行,没有著书立说,所以很少有了解他的人。我已经在《潜斋墓表》中附了他的志,又搜集了他的事迹来作了传记,用以配凌、沈二君,并且以待后世有李二曲这样的人。可惜探访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了解到。\n-322-一二三四五六7.比对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典题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欧阳君)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n-323-一二三四五六解析:选项“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中的“都”太绝对化了,因为也有“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而“皆贺之”。参考译文(欧阳君)十来岁时乡里没有与他交好的人。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一点美景可以观赏,心里就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流连于风景而忘了回家。遇到月明风清之景,有时天色晚了还留在那里,内心怅惘不能释怀,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大概他的本性就喜欢山水吧。……父母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常对乡里人说:“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恐怕将来会无所作为而沦落为饿肚子的流民。不知道是吉还是凶?”乡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n-324-一二三四五六【典题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先生(指传主朱筠)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解析: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参考译文(先生)做学政时,遇到贤能的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气神情诚恳殷切,离开之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n-325-一二三四五六即学即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瑶芳楼记[明]宋濂瑶芳楼者,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瑶芳者何?古桐琴之名。子贤以重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然,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则以谓世之名楼者众矣,高骈之“迎仙”,谓其溯遐情也,其失也诞;韩建之“齐云”,谓其凌高清也,其失也侈。吾皆弗敢蹈其非,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遂以“瑶芳”名其楼。\n-326-一二三四五六当风物清朗,白月独照,神情遐冲,夐出世外,子贤棕冠鹞氅,自函道而升,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演而为《紫琳》之操,其辞曰:“有坚者石,中含精矣。其白如肪,烨有瑛矣。五音繁会,铿然而呜矣。”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赓之曰:“艳质兮非华,阳卉兮非奢,折秋馨兮遗所思,望美人兮天涯。”歌已,相视而笑。\n-327-一二三四五六金华宋濂闻其声,啫曰:“古之人好楼居者,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盖临阴幽之室,则其情敛而揫;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以舒。随境而迁,因物而著,其亦人理之常者乎!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虽然,君子盖不物于物。不物于物,则凡纷然而来前者,皆吾性情之发舒。或悬崖邃壑,或平墅旷林,虽非层构,可以阖辟阳阴。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曲涧流泉,复助之为声势,五音泠然,惬心而溢耳,太和融浃,内外无间,有不啻听子贤之琴于兹楼之上矣。此无他,达人大观,无地不为楼,无声不为琴也。苟局滞于一室之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有若子贤盖道而有所得者,故濂敢以是说告之。”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极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n-328-一二三四五六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历史上的“迎仙”“齐云”两座名楼为例,指出它们在命名上分别失之“诞”“侈”,意在肯定虞子贤以古桐琴为楼命名的做法。B.作者曾经与虞子贤一起在月夜登楼,子贤抚琴弹奏;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借鲜花、香草、美人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仰慕与追求。C.作者认为,修养高深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景物,都能养性怡情,即使从清风流泉中也可获得美妙的享受,如同在瑶芳楼上听虞子贤弹琴一样。D.作者在文中既为瑶芳楼作记,也通过写虞子贤为楼命名和弹奏古琴表现子贤高雅的品格,同时还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B解析:B项,“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说法错误,原文是“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所以与虞子贤唱和的是“客”,不是作者。\n-329-一二三四五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与王昆绳书[清]方苞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辈扺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n-330-一二三四五六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n-331-一二三四五六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n-332-一二三四五六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B.方苞无法告诉僮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C.心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解析:B项,“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错误,应为“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就是虚度年华,没有功成名就。B\n-333-第三步巩固训练提升答题表现力一、(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n-334-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n-335-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n-336-B解析:B项,诬:欺骗。\n-337-B解析:A项,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副词,将要。B项,助词,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C项,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便”/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可是”“却”。D项,代词,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n-338-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赏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C\n-339-解析:造成“今之贤也少”的原因是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法、无法推行圣人之道。不包括“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这一点。\n-340-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参考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解析:首先,注意观察句中的虚词,特别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像文中的“也”“者”“焉”等处都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其次,再结合我们对文段的理解,从语义上把握停顿。\n-34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2)奚重而不更也?参考答案:(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解析:(1)关键词:“岂”译为“哪里”,“胜”译为“穷尽”,“患”译为“忧虑”。(2)关键词:“奚”译为“为什么”,“重”译为“严重”,“更”译为“改变”。\n-342-参考译文太守和县令对于百姓来说是十分切近而重要的,这是人们所容易理解的事。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任用执法的官员,加强探询、纠察的法令,用来约束、规范太守和县令的言行。有的郡守县令被降职,有的被罢免,一个接一个地被外放。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每一荐举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才能德行确实能胜任的人,最终也没有发现。荐举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就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最终也没有发现。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与地位、所闻所见也广博的人请教。跟他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可最终也没有发现。这难道真是天下的人确实就可以被欺骗,而上天确实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吗?\n-343-假如天子和大臣们担心社会上的弊端,就应该多次更改法律来防备它。法律越来越多,而弊端也一天天地多起来。难道现在距离古代遥远,治理天下就没有办法了吗?古人有学校、有师友一同在外游学,有专门的地方讨论学习,奖赏和惩罚的办法源于乡里,推行至全国,教育发展到如此完善的地步。士人具有圣人的学说,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具有可以教导的本质,那么都可以成为好的人才,所以古代的圣贤之才就很多。人才多了,那么从公卿大夫,到管理牛羊仓廪的小官的人选都适宜,难道只有(掌管)千里、百里的官职可做吗?他们为官施政难道不是简约而严明,他们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n-344-现在,学校、师友、奖惩的办法都与古时不同,士人具有圣人的学说,但是想要把圣人之道推广于乡村乃至全国,则没有办法。人愚笨,就愚笨吧!那些可以通过教育使其贤能的人,最后应该由谁来教导呢?所以现在的贤人也就少了。贤人少了,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廪的小官的人选就不足了,难道仅仅是太守和县令?这就是到处都需要人才但是人才不足,法令制度一天天增多,却不能满足治理人才的原因,推究源头都是出于此啊。唉!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革呢?\n-345-姑苏人丁琰在南城做佐吏,南城的政事公正。我了解了那里的县令,县令说:“这是因为丁琰辅助我啊。”又了解了当地的百姓,百姓没有不称赞他的。他现在在淮阴做县令,这是上级知道他的才能而推举他的。对于县令,他是合适的。假如丁琰能够像以前那样推广这颗爱民勤政的心,能在这个地方(南城)取得百姓的信任,能不在那里受到信任吗?求我写文章的人很多,我都拒绝没有给他们(写)。只有丁琰去赴官,没有要我写文章,但是我却欣赏他曾经说过的话,写文章送给他,以此来表示对丁琰的重视,并且勉励他,也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n-346-二、(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n-347-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n-348-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n-349-B解析:B项,辱:使对方蒙受耻辱,承蒙,表示谦虚的意思。\n-350-A解析:A项,连词,因为;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指自己,我的/语气副词,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还是;D项,助词,与“为”相呼应,构成被动句式,表被动/动词,用在谓语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n-35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C解析:“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的说法错误,文中说“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由此可知作者是因改变文风写文章而遭到毁誉的。\n-352-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参考答案: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对句子有个整体的理解,再根据句意作停顿即可。\n-35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参考答案:(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解析:(1)中的关键词有“如”“穷贱”“切切”,前两句为判断句;(2)中的关键词有“为”“尤”“工”,末句为判断句。\n-354-参考译文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前些时候,我乘船从江上往来,多次让你屈尊过访。又劳你送自己所作的诗文一编,并先以书信通报,作为登门访我的见面礼。田秀才从西边来,承蒙你寄信问候;后来,我家仆人从江陵府回夷陵县,又带来你的信。我是个获罪的人,大家都厌弃我,而你却如此以礼相待,我怎么担当得起呢?你来了信,我没有来得及回复,本应因此断绝往来,可是又劳你再次给我写信;再次来信又没有答复,就可以绝交了,可你还是来信。这是何等殷勤呵!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我想这是由于你勤学好问,急于为自己谋求进取才这个样的。然而承蒙你索取我所作的诗文,这恐怕是你误听了有关我的言过其实的传闻了。\n-355-我年少的时候,决心从进士的途径被举荐于官府,因而学作诗赋,准备参加按规程举行的科举考试,共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因为各方面的士人君子与我相识的很多,所以往往能说出我的名字,又因为大家相从游学,私人交情很好,有的人便过分夸赞我的文章。所以使您听到我的虚名,便想看看我写的诗文,恐怕就是因为这样吧。\n-356-我年幼时,父亲去世,家里贫困,贪图利禄以供养亲人,没有时间跟随老师穷究经书,去学习圣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泛泛地读些书史,姑且追随时俗作些所谓时文,那都是在经传中穿凿剽窃,东拼西凑,造出些轻浮浅薄的文字,只担心不受时人的欢迎,并没有像古人那样的卓越而自成一家的言论。然而官吏误加采纳,多次把我列在众人的前面。直到考中进士以来,自己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实在当不起官吏的荐举和长辈的赏识,这才开始大力改变过去的文风,希望在文章学问上有所建树。然而文章一出便招来罪过,学问有成就了,自身却蒙受羞辱,写以前那样的时文会得到荣誉,写现在这样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却遭受祸害,这是鲜明的效果。\n-357-时文虽说轻浮纤巧,但要写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我天性不喜欢时文而勉强去写这种东西,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您现在正值少年气盛之时,正想在社会上博取荣誉,那么还不如顺应时俗为好。天圣年间,天子下了诏书,告诫学者要去掉浮华的文风,从那以后风气大变。现在士大夫中所写的文章,已文辞高雅,有两汉文章的风采了。您去向他们学习,不仅足以顺应时俗,博取荣誉,如果达到最佳境界,这还能与两汉名家并列呢。像我这样,以前所写的东西既不值得学习,以后所写的东西却又千万不能学,所以我迟疑着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就是因为这个。《易经》的《困》卦说:“有言不信。”这是说人正在困境中时,他的话不被人们相信。我现在可以说是处在困境中了,怎么值得被您取信呢?承蒙您多次来信,态度又是那样地恳切,不敢不予答复。请您明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