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的“拐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习文言文的“拐杖”

  学习文言文的“拐杖”文言文是高中教学的重点组成部分,但也是难点,现在的高中生提起文言文,常常感到头疼,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果强行死记硬背,记得头昏脑胀,不久又忘了,效果也不是很好。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教师“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实践新课程理念,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入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我把自己的做法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借助成语解释词义  学习文言文时要判断一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了联系上下文语境外,还要掌握一定量的实词意义。教学中,我们在介绍文言实词时可以引用部分成语,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如学习《过秦论》中“爱”这个词的含义时,可以引入“爱不释手、爱财如命、爱莫能助”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中,同一“爱”字,词义便有差别:分别作“喜爱”“吝啬”“怜悯、同情”讲。让学生自己根据上下文选择词义,就会发现只有“吝啬”义最恰当。记住这样的一词多义,遇到相同的文言现象,便可代入求证。由此可见,文言文中较难掌握的多义词,通过联系较熟悉的成语会容易判断出意义。\n  另外,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拨乱反正(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等,掌握了成语中的通假字,也就掌握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二、借助成语学习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表现如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如“无所事事”中第一个“事”解释为“做”。“兵不血刃”中的“血”解释为“用血涂染”等。  2.名词用作使动(意动)的。用作使动的如:①汗马功劳:汗,“使……出汗”。②损人利己:利,“使……得利”。用作意动的如:①人为鱼肉:鱼肉,“以……当鱼肉”。②幕天席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二)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动作状态的。如席卷天下:“席”作“卷”的状语,“像席子一样”。  2.表示行为动作处所的。如班门弄斧:“班门”作“弄斧”\n的状语,“在鲁班门前”。  3.表示行为动作趋向的。如上吐下泻:“上”“下”作“吐”“泻”的状语,“向上”“向下”。  4.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频率或时间的。如日削月割:“日”“月”作“削”“割”的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表示行为动作用具的。如口诛笔伐:“口”“笔”作“诛”“伐”的状语,“用口”“用笔”。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红男绿女:“红”“绿”,“穿红”“穿绿”;厚此薄彼:“厚”“薄”,“注重”“轻视”。  2.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嫌贫爱富:①“贫”“富”,“穷人”“富人”;②假公济私:公,“公家的名义;私,私人的利益”。  3.形容词用作使动。如:正本清源:正、清,“使……正、使……清”;独善其身:善,“使……善”;②自圆其说:圆,“使……圆满”。  (4)形容词用作意动的如:①梅妻鹤子:梅、鹤,“以……为妻,以……为子”,②不远千里:远,“以……为远”。\n  (四)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①推陈出新:出,“使……出来”,②降龙伏虎:降、伏,“使……降”、“使……伏”;③破斧沉舟:破、沉,“使……打破、使……沉没”。  2.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患得患失:得、失,得到的或失去的利益。  (五)数词活用作动词  如:①一身二任:二,“担任两个”;②二三其德:二三,“改变”。  三、联系成语学习特殊句式  (一)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成语“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成语“何罪之有”“何患无辞”与《鸿门宴》中的“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成语“一以当十”“文以载道”与《鸿门宴》中的“籍何以至此”《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句式相同,都是介词的宾语前置;成语“惟你是问”“惟命是从”“惟马首是瞻”与“\n惟兄嫂是依”都是以“是”字强调宾语前置。  1.成语中的判断句  “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是肯定判断。“非亲非故、答非所问”是否定判断。  2.成语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  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3.成语中的省略句  如“鹿死谁手”,即“鹿死于谁手”,省略了介词“于”;引以为戒,即“引之以为戒”,省略了宾语“之”;一发千钧,即“一发系千钧”,省略了谓语“系”;“付之一炬”即“付之于一炬”,省略了介词“于”。其他的还有狗尾续(于)貂、沧海(之)一粟、欲速(则)不达、亲(者)痛仇(者)快、束之(于)高阁、流芳(于)百世等等。  4.成语中的被动句\n  文言句式中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文言文中常常用“见”“于”等表被动,成语有“信而见疑”“贻笑大方”“古为今用”等等,与《过秦论》中“为天下笑者”类同。  总之,古汉语是古典文化的精华,成语是古典文化的遗产,如果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用好成语这支拐杖,将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温古而知今,查今以推古”,不仅对文言文阅读有帮助,还可以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两者可谓互相印证、相辅相成、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