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语文(册)文言文练习
17公输《墨子》一、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2.宋何罪之有?3.胡不已乎?4.胡不见我于王?5.此为何若人?6.知而不争。 7.九设攻城之机变 。8.虽杀臣,不能绝也。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3、再拜()4、不可谓知类() 5、然胡不已乎(然:)(胡:()(已:) 6、胡不见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之() 8、子墨子守圉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12、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然:)(为:)三、回答问题 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18《孟子》两章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地利()2、委而去之()() 3、人和()4、故曰()5、七里之郭()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环而攻之()8、固国()9、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0、威天下() 11、池非不深()12、亲戚畔之()()13、兵革()14、多助之至() 15、坚利()16、天下顺之() \n17、舜发于()18、人恒过(恒:)(过:) 19、傅说举于()20、衡于虑()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2、而后作() 23、苦其心志()24、征于色() 25、劳其筋骨()26、发于声() 27、锇其体肤()28、而后喻() 29、空乏其身()30、法家拂士()31、乱其所为()32、入则()33、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动:)(忍:34、出则() 35、曾益其所不能()二、翻译下列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三、回答问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述了“()”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2、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3、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4、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 5、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 19鱼我所欲也《孟子》\n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贤者能勿丧耳()5、蹴尔而与之()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7、万钟于我何加焉()8、妻妾之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与:) 10、乡为身死而不受()11、是亦不可以已乎()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4、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5、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21《曹刿论战》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③牺牲玉帛()④下视其辙()⑤登轼而望()⑥望其旗靡()\n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③肉食者鄙()④牺牲玉帛()⑤小信未孚()⑥大小之狱()⑦可以一战()⑧齐师败绩()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①伐()②将()③请()④谋()⑤惠()⑥必()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小惠未徧”的“徧”同“遍”。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五、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n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8.翻译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2邹忌讽齐王纳谏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邹忌( )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孰视之( )窥镜自视( ) 谤讥于市朝( ) 期年之后( ) 皆朝于齐( )2、词语解释:邹忌修八尺有馀()王之敝甚矣()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耳者()3、翻译下列句子。(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6)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4.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 ①臣之妻私臣— ②臣之妾畏臣—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5、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分别是(1)()A.吾孰与徐公美B.吾妻之美我者C.君美甚D.皆以美于徐公(2)()A.私我也B.公而忘私C.曹操绕寨私行D.不宜偏私6、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且贰于楚也⑥能诱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⑦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 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庭\n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 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 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7、“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8、“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⑤陈涉者,阳城人也( ) ⑦今者项庄舞剑( ) 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9、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 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A.孔子过泰山侧 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 ) 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10、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 ①城中皆不之觉 ②秦城恐不可得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莫用众人之议也 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11、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12、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n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23愚公移山一、基础知识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2、给下列字注音:龀( ) 匮( ) 厝( ) 孀( ) 箕畚( )( )3、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 (许: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⑶帝感其诚 (感: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 )⑸而山不加增(加: )⑹聚室而谋日 (聚室: )(7)方七百里(方:)(8)毕力平险(平:)(险:)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 ),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思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思是()甚矣,汝之不惠。( )通( ),意思是()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⑴且焉置土石?( )⑵如太行、王屋何?( )⑶何苦而不平?(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7、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理解。 8、翻译下列句子。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9、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10、你身边有没有当代的“愚公”,请结合他(她)的精神谈一谈。 \n 二、同步解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12、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⑴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⑵以( )君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 )丘1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其: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1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15、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1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17、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18、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