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用: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致用: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致用:文言文教学的出路毕业文言文教学在当下的处境之艰难,大多数1线教师基本都有体会。推究起来,学生不喜欢是导致困局的主要因素。笔者对此深有同感,也曾在两届高1新生中作过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超过80%的同学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问及不感兴趣的原因,难懂难记不实用,考试让人最头痛的顺口溜也许是最好的概括。作为教师,我们是否深思过,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呢?难道文言文真的那么可憎,以至难懂难记到让人生畏的地步?难道学生兴趣低迷就没有教师的责任?诚然,文言文学习确实存在着1定的难度,但排除这1客观因素,弊端重重的课堂教学也绝对难辞其责。  1、亟待祛除的沉疴\n  毫不夸张地说,当下的文言文教学百病缠身。梳理1下,教学方法的失当无疑是最为显性的表征。只要看看我们的课堂就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全无主动和兴趣可言,完全为考试所迫,极为被动和功利,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则更是模式化到了极点,先是文学常识介绍(作家的字号、生卒年代、作品以及课文背景知识),再是正音、断句、朗读课文(碍于时间紧张,朗读往往被压缩),然后是落实字词、串讲文句,接下来就是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最后是讲解练习、做题巩固。教学流程之僵滞,教学形式之呆板,教学手段之单1,使得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了无生气,试问,这样的文言文学习谁会喜欢?  教学方法的失当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i趣,教学目标的偏差则直接把文言文教学拉入了死胡同。客观地说,这绝非危言耸听之词,而是对现实之弊:的真切把握。纵观我们的课堂,理解词句含义、梳理文章内容几乎成为文言教学的全部。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讲究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词句的翻译也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于是,为了寻求意义的精确理解,讲课时1字1对、1句1讲、字必求其训、句必索其旨,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0碎的文字,美感全无,雅致全无。其实,只要此举\n能够产生较高的效益,吃点苦也不要紧,问题的关键在于,2/3以上的教学时间被耗费,学生收获了什么呢?难道就是抄下满纸笔记、记住1堆术语、背会1些常识,然后来应付1下高考,考过之后1切全都穿肠而过、忘于脑后吗?我以为,这样的定位完全背离了学习文言文的初衷,学生捡到的只是芝麻,丢弃的却是西瓜;教师讲得不厌其烦,俨然诵经的僧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几成速记的高手,原本索然寡味的串讲再加上机械繁复的解析,这样的课堂还有多少趣味可言?这样的学习又有多少实用可言?更为糟糕的是,除去串讲课文消耗的大量时间,我们又把所剩不多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大而无当的架空分析上。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1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教材所选的作品都是经典,无论是内容和主题,还是语言和写法,都只能以欣赏的态度去面对,以膜拜的心理去解读,发掘词句的微言大义,鉴赏手法的精妙卓绝;文章呈现的也只是静态的、历史的信息,其中的人和事全都与今天毫不相干、与自己没有关联(文章里所写的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做着特定的事情,有着特定的遭遇和感怀的特定的人,加上了这么多特定以后,这个人跟我们也就8杆子打不着了),于是,我们的课堂也就像祥林嫂不断地向鲁镇的人们唠叨我真傻,真的,以至于学生1听到就厌得头痛,连偶尔叹息1番,满足地去了,1面还纷纷地评论着的场面也10分少见。我以为,这种长期以来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和实践对文言文教学的危害极大,它不但消解了学生的兴趣,隔离了文言与当下的关系,更疏远了学生与语文的情感。您可以访问中国评价网(.NsEac.)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指向致用的突围\n  基于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定位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既然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不实用,1些专家也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我们何不抓住文言文的实用性这1关节来做文章,让文言文充分焕发出实用的生命活力呢?  如何才能突破文言文实用的瓶颈呢?简而言之,就是指向致用。何谓致用?它体现在两个层面,第1个层面是指向现实的、功利的,即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经验,吸取曾经的教训,有的甚至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直接拿来、全盘化用,用于管家理财、济世治国。譬如,《孙子兵法》《3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广为日本人喜爱和推崇,成为他们经商和管理的必读书目;再如,今人成君忆借《3国演义》的旧瓶创编出《水煮3国》,1度成为管理者热捧的案头读物。第2个层面是指向内心的、精神的,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道德的境界。譬如,读了《论语》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懂得了1条基本的做人准则;读了《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你又明白了生活的奋斗哲学;读了《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认识了这几个汉字,也不仅理解了这句话的意义,而是深入地明白了它的内\n涵,并能铭记于心,督促自己的行动,这就是精神的致用。这些东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悟出来,而并非只有作家才能悟出来,也更非只有古人才能悟出来。但是,这都需要以时间和经历为代价,很多时候,这种代价可能是非常巨大和惨痛的,它甚至包孕着无数前人的血和泪。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硬要通过直接体验去获得这些理性的认识,而弃置前人的生命结晶不用,这样的举动无异于鲁迅先生所说的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或放1把火烧掉的昏蛋,不但做了大量无谓的牺牲,还根本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那么,从文言文中领会先贤的精神世界,不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吗?可以说,正是在口传心授或者各种典籍相继的群体遗传中,我们耳濡目染,感悟熏陶,吸取前人的智慧,超越前人的视界,创生出崭新的归属于社会的个体的辉煌。(作文网zw.nseac.整理)  3、寻求有效的路径  有了指向现实和指向精神的双重致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能够摆脱已往的窠臼,确立新的认识,即,理解意义只是1个基础,只是1种工具或凭借,就好比得鱼忘\n筌,我们需要得到的是鱼,凭借的是筌,得其鱼而忘其筌,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鱼,而不是筌。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被文言文的精华所化,而不只是孤立地停留在意义理解的层面,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上升到以理解意义为手段,以吸取文化养料为旨归的理想境界。然而,课堂教学是具体而微的,我们又该如何通过有效的路径来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呢?  l、组织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需求  游戏是人的天性,而活动最能契合这种天性的需求,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精心地组织和穿插1些适宜的活动,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