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简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简介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技巧点拨】Ⅰ.熟练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的一般规律,固定句式则要熟练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一、判断句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句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和解说。例: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⑤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也。”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例: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徒慕君之高义也。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者,……。”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4.“……者也”例:①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④莲,花之君子者也。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n-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有名词对名词做出判断。例: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秦,虎狼之国。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⑤梁文即楚将项燕。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例: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例: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9.用“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④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作用。例: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不拘于时。\n-⑤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⑥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结构,表被动。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见””“于”或“见……于……”结构,表被动。例: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⑥暴见于王。⑦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⑧人皆以见侮为辱。【注意】例:①慈父见背。②冀君实或见恕也。(分析:“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见谅”即“请原谅我”)4.“为”字句或“为……所……”结构,表被动。例: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③恐为操所先。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殁。”⑤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⑧不者,皆且为所虏。⑨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⑩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5.用“被”表示被动,构成“被+动词”的形式。例: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①戍卒叫,函谷举。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④城陷,忠烈拔刀自裁。\n-⑤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三、倒装句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正常语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列举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可以说,与通常顺序不一样的句子,就属于倒装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而后置的倒装句则是古人的语言习惯。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1.主谓倒置概念:也叫谓语前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①不仁哉!梁惠王也。(梁惠王,不仁哉!)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称心快意,几家能毂!《与妻书》(几家能毂称心快意!)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例: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有“不、未、莫、无”等。例:①忌不自信。(不信自)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②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③唯命是从(唯从命)④唯利是图(唯图利)(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例:①何以战?(以何)②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方位词做宾语,有时也前置: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向东,向南)3.定语后置\n-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1)定语后置形式之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之子孙)②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之人)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之宾客)(2)定语后置形式之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①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②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之石)(3)定语后置形式之三: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庙堂、远之江湖)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陆离之长铗、崔嵬之切云)(4)定语后置形式之四:中心词+数量词例:①尝遗余核舟一。【一(只)核舟】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十二(头)牛】③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4.状语后置(1)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例: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蓝]取之、[于(比)蓝]青】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己]参省】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用)孝悌之义]申之】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以(把)事]具告】(2)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例: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于(在)河北]作战、[于(在)河南]作战】②遂与秦王会渑池。【[于(在)渑池]会见】③得璧,传之美人。【[于(给)]美人】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于(给)]秦王】四、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做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例:\n-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③(梁惠王)曰:“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句式特点: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对话省。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例: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3.省略宾语A.省略动词宾语例: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②屠惧,投(之)以骨。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B.省略介词宾语。例:①竖子不足与(之)谋。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4.省略介词主要是“于”“以”两词。例:①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②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③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④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五、常见的固定格式(一)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2.“何如”(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n-(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例: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例: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例: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5.“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例: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②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③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④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6.“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例: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7.“……孰与(若)……”\n-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例: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8.“……之谓也” (1)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例: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2)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例:①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9.“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④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例: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n-例:①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②惟弈秋之为听。(《学弈》)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12.“何……之有”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例: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13.“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译文: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 14.“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15.“无乃……乎”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等。 例: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 16.“……,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n-17.“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18.“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19.“庸……乎”译为“哪……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2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 21.“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22.“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25.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①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n-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②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二)常见的固定句式的语法功能主要有一些固定的词组搭配来体现。这样的词组搭配非常多,我们这里选择一些重要的或易错的来讲解:1.推测语气“……得无……”,这个词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也常写作“得勿”、“得亡”。译为“莫不是”或“该不会”。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为:每日的饮食莫不是减少了吧?(意思就是可能减少了。)2.疑问语气(1)“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表示相同的疑问语气,可以翻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待……”。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为: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何(胡)以……”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表示疑问。例:①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为: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灾民)呢?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译为:我们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够奏乐呢?3.反问语气(1)“不亦……乎”,亦是副词,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翻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译为: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2)“何(奚)……为?”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翻译为“哪儿用得着……呢”或“要……干什么呢”。例: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译为:还要报答干什么呢?Ⅱ.如何辨析文言文特殊句式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重点)对课文中的典范例句,不仅要记住,还要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沛公安在”“何厌之有?”等就可以较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2.参照现代汉语语法,正确判定。现代汉语常见短语类型有偏正结构、动宾结构、主谓结构等。①现代汉语中偏正结构的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语序是“修饰语+中心语”。如:深入基层的领导,在地里干活。古汉语里有一类句子的语序与此相反,\n-它们是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定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状语后置)。②动宾结构前一部分是动作或行为,后一部分是受其影响或支配的事物,语序是“动词+宾语”。如:洗衣服、修桌椅。与此相关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就是宾语前置。如: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书典所记,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宾语前置)③现代汉语中主谓结构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如:鸽子飞了,脸红红的。与此相关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谓语前置)3.有效推断句式特点,准确翻译。翻译句子时,可先从一个字一个词入手,逐一翻译;再据此推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将其准确译出;最后再将所译的句子放在相应的语境中进一步验证。【典例精析】【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祖父修,安帝时为太尉。父盖,赵国相。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实为师友。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授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先是羌虏及疏勒、龟兹,数出攻钞张掖、酒泉、云中诸郡,百姓屡被其害。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下列句子与例句“其见慕如此”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管夷吾举于士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D.时人莫之许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所谓特殊是和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不同而言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课内常见的特殊句式。例句“其见慕如此”中“见”表被动B被动句,“管夷吾举于士”中“举”动词本身表被动;A.主谓倒装(汝之不惠,甚矣!);C.宾语前置(四境之内莫不于王有求);D.否定句中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也)。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参考译文: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人。禀性孤傲清高,不大与人交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受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击退了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辞谢了。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n-他就是这么被人仰慕。永寿二年,鲜卑侵扰云中,桓帝听说李膺有本事,就再次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在这之前,老百姓屡次遭受鲜卑祸害、自从李膺到了边塞,鲜卑人远远望见他的气势就都畏惧顺服,先前所掳掠的男女,全都送还到边塞跟前。从此以后,李膺的声威震慑边远地域。【难度】一般【精题实练】1.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答案】A【解析】A项,主谓倒装,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B项,正常语序为“不欺余”;C项,正常语序为“弗怠之”;D项,正常语序为“又敢怨谁”。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难度】一般2.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答案】A 【解析】①②判断句③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④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有吹洞箫者客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难度】一般3.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答案】D【解析】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③中“为”,⑤中“于”,⑧中“见”均表被动。\n-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难度】一般4.下列各句括号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B.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C.(赵王)遂与秦王会(于)渑池。D.张良曰:“请(沛公)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答案】D【解析】A项省略宾语。B项省略谓语。C项省略主语,省略介词。D项“请”后面的宾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请求对方做某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是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如“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后文的问答以及“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可知,古时尊卑有序,“往谓项伯”的是说话人张良自己,而不是刘邦。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难度】一般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妹许某,家敌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下列各句句式与“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一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在其不辱也B.君何以知燕王C.求人可使报秦者D.而如姬最幸【答案】C【解析】例句,为定语后置句式,正常语序为“高帽束绦者僮仆”;A项,为主谓倒装句,应为“其不辱在安”;B项,为宾语前置句,应为“君以何知燕王”;C项,为定语后置句,应为“求可使报秦者人”,与例句相同;D项,为被动句,“幸”是“被宠幸”。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参考译文:鹅笼夫人,是毗陵某户人家的女儿。小时候,父亲知道女儿肯定会显贵,慎重地选择女婿,当看到鹅笼写的文章,马上定他为女婿。她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父亲)回答说:“我把他的文章看做他的家业。”果然,鹅笼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她妹妹许配给某户富豪人家,很快就行聘礼。头戴高帽系丝带的僮仆将近百人,装聘礼的筐篚连绵一里路左右。亲朋好友翘首压肩围观,有人又问:“你的姐姐家也像这样吗?”家里的女佣们都围着她妹妹,发出哧哧的笑声。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难度】一般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n-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叔父为幽、凉二州都督,家卫州。济少孤,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①,诏十至,坚卧不起。天宝十裁以左拾遗召,未至,而禄山入朝,求济于玄宗,授范阳掌书记。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②。居府中,议论正直。久之,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济素善卫令齐玘,因谒归,具告以诚。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禄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见我。”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后庆绪复使强舆至东都安国观③。会广平王平东都④,济诣军门上谒泣涕,王为感动。隶宗诏馆之三司署⑤,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授秘书郎,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来瑱辟为陕西襄阳参谋,拜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隙地广九十亩,济立墅其左。瑱死,屏居七年。大历初,江西节度使魏少游表为著作郎,兼待御吏,卒。(《新唐书·甄济传》)注:①诸府:几个官署。②钧礼:表敬的礼节。③庆绪:即安庆绪,安禄山之子;舆:抬。④广平王:即唐肃宗长子李豫,与郭子仪收复两京,后为唐代宗。⑤三司署:三司官署。唐时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济)未至。B.希德歔欷嗟叹,(使者)止刀,以实病告。C.后庆绪复使(济)强舆至东都安国观。D.使污贼官罗拜(济),以愧其心。【答案】C【解析】C省略的不是甄济,而是别人。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参考译文: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他的叔父曾任幽州、凉州都督,家在卫州,他的宗族因为侠义著称。甄济从小就成了孤儿,只喜欢学习,因为文雅著称。居住在青岩山十多年,远近的人都钦佩他的仁义,环山都没有敢打猎捕鱼的。采访使(官职名)苗晋卿推荐他,各部门五次征聘他,朝廷的诏书下发过十次,他坚持不出任官职。天宝(唐玄宗年号)十年,甄济以左拾遗的官职应召,还没有到任而安禄山入朝,向唐玄宗请求把甄济给他,任命他为范阳掌书记。安禄山到了卫州,让太守郑遵意到山中拜访他,甄济不得已出山,安禄山向他下拜行礼。他在任上,议论问题非常正直。时间长了,发现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不接受规劝。甄济一直和卫令(官职名)齐关系很好,因此面见安禄山请求回到卫州,把情况都详细告诉了齐。秘密的在身边准备了羊血,到了晚上,假装吐血,身体不支,让人抬着到了从前居住的地方。安禄山反叛,派蔡希德携带封刀去召他,说:“如果甄济不出山,就砍下他的头来见我。”甄济面色不改,用左手写道:“无法出行。”使者拿着刀走到他跟前,甄济伸出脖子等他来砍,蔡希德叹息不止,收起了刀,回去告诉安禄山他确实病重。后来庆绪又让人强行抬着他到了洛阳安国观。恰逢广平王李极平定洛阳,甄济到军营求见痛哭,广平王被他感动。唐肃宗下诏让他到三司署,让叛贼官员向他跪拜,让他们感到惭愧。任命甄济为秘书郎,有人说官职太低,改任为太子舍人。来瑱征聘他担任陕西襄阳参谋,官封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的庙占地九十亩,甄济在它旁边建立宅第。来瑱死后,甄济在此隐居了七年。大历(唐代宗年号)初期,江西节度使魏少游推荐他担任著作郎,兼任侍御史,去世。【难度】一般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n-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同“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调职)为卫尉。……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下面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A.亦自缢于庭树B.不吾知其亦已兮C.凌万顷之茫然D.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所谓特殊是和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不同而言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课内常见的特殊句式。例句和B项是“主谓倒装”;A项“介词结构后置”;C项定语后置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参考译文: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适居睢阳。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梁国内史空缺之际,梁孝王刚刚延揽来齐人公孙诡,很喜欢他,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窦太后听到了,于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n-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临江王是嫡长太子,只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临江王;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中。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俗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韩安国代理丞相的职务,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韩安国,派人去看望他,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用平棘侯薛泽担任丞相。韩安国因病免职几个月,跛脚好了,皇上又任命韩安国担任中尉。一年多后,调任卫尉……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前127)中去世。【难度】一般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节选《兰亭集序》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节选《游褒禅山记》下列对句式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判断句,句中“是”是指示代词,“也”表判断。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中“于其址”是介词结构。C.“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应该是“而今在安哉”。D.“何为其然也”是状语后置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所谓特殊是和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不同而言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课内常见的特殊句式。D“何为其然也”不是状语后置句,是宾语前置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难度】一般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为连敖。坐法当\n-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知奇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能死,出我袴下B.何为斩壮士C.函封,燕王拜送于庭D.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答案】B【解析】试卷分析:B“何为斩壮士”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何为斩壮士”,其余都属于状语后置结构。A不能死,(于)我袴下出;C正常语序:燕王于庭拜送;D正常语序:”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离去不再回来。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n-萧何说:“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想要向东扩张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难度】一般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至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下列句中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A.客何好B.责毕收,以何市而反C.贫乏不能自存D.食以草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所谓特殊是和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不同而言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课内常见的特殊句式。D项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草具食”;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正常语序“客好何”;B项正常语序“责毕收,以(之)市何而反”,“何”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了,其中“责”通“债”;C项正常语序“不能自存贫乏”,“存”,是这个句子的动词,常规词序,后面应该跟宾语--它的宾语是“贫乏”,而这个词位于句首,所以说“此句为宾语前置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参考译文:齐国有一人叫冯谖。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n-旁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上等(车客)出有车;中等(门下之客)食有鱼;下等(草具之客)食无鱼。)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让他吃鱼,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外出没有车子。”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子,按照上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力养家。”此时,左右的手下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问他:“冯公有亲人吗?”冯谖说:“家中有老母亲。”于是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于是从那之后。冯谖不再唱歌。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难度】一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