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

1.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其所契者入水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舟已行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表达方式上看,选文中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寓言中包含有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讽刺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不能因时制宜的人。2.孟母教子【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ó,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翻译】: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3.执竿入城\n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执:拿者:的人遂:于是依:依照老人所说的方法之:长竿【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会意林】:“执长竿入城门者”蠢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老父”还不如蠢人,自作聪明,乱指挥,弄巧成拙。【练兵场】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2)但见事多矣()(3)何不以锯中截而入()(4)遂依而截之()2,解释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计无所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遂依而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译:有个鲁莽的人拿着长竿进城。B、俄有老父至译:突然有个老头走过来。c、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译:我不是圣人,但见过的事多着哩。D、何不以锯中截而人译:为什么不用锯从中间截断扔到里边呢?4.试分析“执长竿入城者”和“老父”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文中的老父,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释】:假:假借,凭借。求:寻求,寻找。 子:你。无:不。 使,长(zhǎng):使:派遣。同“掌”,掌管。 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遂:于是。 走:逃跑。 畏:害怕。 信:诚信。【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n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会意林】: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同时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目信从,否则,就会闹出笑话。【练兵场】1,写列句中加点字的词解释有误的两项是()A.是逆天帝命也(表示判断的动词)B.观百罟之见我不敢走乎(逃跑)C.享以我为不信(认为)D.兽见之皆走(都)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子无敢食我也/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虎求百兽而食之/虎不知兽畏己面走也C.子以我为不信/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D.虎隶百兽而食之/观百兽享见我而敢不走乎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虎求百兽而食之②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故遂与之行④兽见之皆走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③④都不同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语言故事。我们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①祠者——掌管祭祀的人。②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③相谓——互相商量。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n⑤固——本来。⑥子——对人的尊称,您。安——怎能,哪能。⑦遂——于是。⑧亡——失去。⑨为——这里解释为画。⑩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译文】:楚国有一个祭祀的人,赐给他的宾客一壶酒.宾客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不够,一个人喝有剩余.请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酒.''一个人蛇先画好,拿起酒准备喝,于是左手拿壶,右手画蛇说:"我能给他它画脚!''还没画好,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您怎能给它添脚呢?”画蛇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本应得到的酒。【会意林】: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练兵场】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引酒且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夺其卮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遂饮其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亡其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画蛇添足》一文的主旨是在暗示我们做事,不可如何()A.性情急躁B.粗心大意C.手忙脚乱D.自作聪明4.《画蛇添足》一语后来比喻()A.锦上添花B.雪中送炭C.操之过急D.多事无益5.成语“画蛇添足”即由此而来。请以“考试”为时空(情境)范围写上一段话,用上这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干枯。  ⑾耘苗:给苗锄草  ⑿非徒——非但。徒,只是。 (13)益:好处。  (14):子;儿子\n【译文】: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死了。  天下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会意林】: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练兵场】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今日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子趋而往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3,宋人跑到地里将禾苗一颗一颗拔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愿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4翻译下面句子。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寓言告诉了你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奕秋学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与,曰:非然也。【注释】:弈:下围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使:让。诲:教导。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虽然。之:指弈秋的教导。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援:引,拉。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之:天鹅。之:前者。俱:一起。弗若:不如。矣:了。为:因为。与:吗。曰:说。非:不是。其:后者。然:这样。【译文】:\n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会意林】: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这则故事说明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专心致志和思想老开小差,学习效果是很不相同的。【练兵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的句子。(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你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狙公损其家口粮而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释义】:  狙(jū):猴子。  损:减,减少。  充:满足。  俄:俄顷,不久,表示时间短暂。  驯(xùn):驯服,顺从。  诳(kuáng):欺骗,瞒哄。  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芧(xù):橡实,猴子的食物。  解:理解。  宋:宋国。  (朝)三:三颗。  众:所有的。  皆:都。  起而怒:一起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伏地:趴在地上。  皆喜而伏地: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朝三暮四:早上三个,晚上四个。  家口:家中的人  俄而:不久\n  匮:缺乏,贫乏  朝:早上【译文】:宋国有一个因养猕猴而得名的人,他很喜欢猕猴,他家养了一大群猕猴,养猕猴的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猕猴们也能够懂得狙公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满足猕猴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实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猕猴说:“给你们的橡实,早上三个,晚上四个,足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足够吗?”猴子们听了都顺从了,感到很高兴。启示:【会意林】: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练兵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损其家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俄而匮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先诳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众狙皆伏而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指代什么。(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限其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中包含一个成语是什么?原指什么,现在又常用来比喻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释】:1.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n  2.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8.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9.去:距离。  10.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3.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5.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果:果真.  17.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18.反:通“返”,返回  19.太子:此指魏国的王位继承人  20.过:超过  21.果:果然  22.得:能够(得到)【译文】:庞恭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难以相信。”庞恭说:“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有些怀疑了。”庞恭又说:“有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明摆着没有老虎,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到大梁的距离,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早就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魏王说:“我自己知道的。”  于是庞恭告辞而去,但后来魏王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会意林】:  (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练兵场】1,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_______通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今一人言市有虎:______________(2)王信之乎:______________(3)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______________(4)议臣者过于三人:______________3.由文中的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它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4.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  及至暮:黄昏  ②孤林:孤树。独立的一棵树,也可解释为孤独的一棵树。  ③日流影移:太阳移动,树影也跟着移动。  ④徙衽(xǐrě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卧席,(同时也可解释于席子之意)。  ⑤反:通“返”,意为返回的意思。  ⑥濡(rú):沾湿。  ⑦逾:通“愈”,更加。  ⑧去:离开【译文】: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与白天相同的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会意林】: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2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3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练兵场】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徙衽以从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席于树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阴逾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其身逾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n(1)及至暮,反席于树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注释】:①智:以……为聪明。  ②宋:指宋国。  ③坏:毁坏。  ④筑:修补。  ⑤亦云:也这样说。  ⑥暮:晚上。  ⑦果:果然。  ⑧亡:丢失。  ⑨疑:怀疑⑩父:fǔ,老人。【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会意林】:在给人提正确的意见时,要考虑自己与听者的关系,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听意见只应听取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主旨: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说不定害了自己。从邻居家的老人这方面,告诉我们给别人提意见,要尽量用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的方式。同样的事但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却不同对待,这是不正确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实事求是。【练兵场】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暮而果大亡其财()天雨墙坏()2释译下面的句子①不筑,必将有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暮而果大亡其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文开头八个字写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鸠逢枭枭(鸺鹠,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逢鸠(斑鸠,雉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当地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就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安家)?”猫头鹰说:“我打算向东边迁徙。”斑鸠问:“为什么原因呢?”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鸣叫声,因此我打算向东迁徙。”斑鸠说:“您只要能够改变自己的鸣叫声,就可以了。如不能改变叫声,即使向东迁徙,村里人照样讨厌你的鸣叫声。”【会意林】: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练兵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子将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故东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能更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子将安之?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故时有物外之趣。C.吾欲之南海。D.渔人甚异之3、翻译短文中的句子。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故事要告诫人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n【注释】1.集:栖息2.念:想3.沾:沾湿4.辄:总是5.去:离开6.濡:浸7.何足云也:(你洒的这点水)怎么能扑灭火呢8.侨:寄居9.见:文中指禽兽们受火灾之苦10.虽:即使11.是:这12.善:好的13皆:都14对:答【译文】: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栖息在那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很喜欢它。鹦鹉想:这里即使快乐,却不是我长久停留的地方,便离开了。过了几个月以后,山中失火了。鹦鹉远远看到,便入水沾湿自己的羽毛,飞到山上洒水救火。天神说道:“你虽然有一片好心,但是这水哪里值得一提?”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这么点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在这座山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毁灭啊!”天神赞扬它的义举,马上帮它把火扑灭了。【会意林】: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 2.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似,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3.人要有毅力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持之以恒的应对一定会有回报的与“水滴穿石”同一个道理。 4.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寓意  这则寓言高度赞扬了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而且帮助不在于大小!【练兵场】1.解释加点的阋。(1)虽乐不可久也,便去()(2)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3)然尝侨居是山()(4)禽兽善行()2.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乐不可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概述鹦鹉救火、天神灭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对我们当今共创和谐社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注释】:日:太阳。 东:到东方。  游:游历,游学。  辩斗:争辩。辩:辩论;斗:争斗  其:指代两小儿。  故:原因,缘故。  以:认为。  去:距离。  初:刚刚。  日中:正午。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者:……的太阳。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沧沧:阴凉的意思。  探:伸手。  汤:热水。  决:判定,判定。  孰:谁,哪一个。  汝:你。  孰:谁。为:以为,认为。“知”通“智”,智慧。  乎:呢【译文】: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会意林】:《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世间万物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智慧的人也会有不明白的事。【练兵场】1,联系句子,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初出时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注释】: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不如)(因:趁着;顺着)(“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大)(欣然:高兴的样子)  (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译文】: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开了一个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谈论诗文理论。不久,雪下得更大(急,猛)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飞的样子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比作在空中撒盐。”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风满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这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n【翻译】:陈太丘跟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做游戏。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吗?”(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解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放弃,抛弃。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礼:礼貌。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中心  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1,解释下面点词的意思。(1)俄而雪骤()(2)撤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厕译下列语句\n(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除了文中的咏雪句之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咏雪名句?如果请你为纷纷扬扬的大雪写个比喻句,你会怎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人琴俱亡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径直走过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消亡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解释: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俱:都  笃:(病)重  左右:手下的人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总,竟  了:完全  索:要  舆:轿子  奔丧:去看望丧事  素:一向,向来  好:喜欢  径:径直  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既:已经 调:协调  因:于是  恸:痛哭,极度悲哀  绝:气息中止  良:很  恸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寓意:世上的手足之情无比珍贵,我们应该好好珍惜。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便索舆奔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都不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3)掷地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琴俱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请做简单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人认为文中“弦既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翻译】:  靠近边塞一带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胡人的领地。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福气呢?”经过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恭喜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祸患呢?”家里又多了一匹好马,他的儿子很喜欢骑,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折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边塞一带的人,十室九空,绝大部分的人都战死了。唯独这个人的儿子因为瘸腿的缘故,父子都保全了性命。注释  1、塞:边塞,平原。  2、塞上:这里指边塞一带。  3、善术者:精通易学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一种易学技术。常见的术数有铁板神数,梅花易数,紫微斗数等。是迷信活动.4、翁(wēng):老者。  5、亡:逃跑。  6(1)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2)之:他。  7、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为什么。  8、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9、将(jiàng):带领,带着。  10、髀(bì):大腿。  11、丁壮:壮年男子。\n  12、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箭。弦,拉。  13、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大多数。14、此:此人,这个人。  15、以:因为。  16、跛:瘸腿。17、保:保全。  18、折其髀(bì):摔断了大腿。  19、引:拉。  20、故:缘故、原因。  21、掉下:落下。  22,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寓意  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也形容天无绝人之路!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而在面对成功时,也要全面看待事物。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马无故亡而入胡()(2)其马将胡骏马而归()(3)此何莓不为福乎()(4)堕而折其髀()(5)死者十九()(6)人皆吊之()2.翻译下列句子。(1)此何遽不为福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卡葡各旬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B.丁壮者引弦/而战D.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4.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A.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B.此何遽不另福乎仁以誊己任,不亦重乎C.不筑必将看盗其马峰胡骏马而归D.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其邻人享父亦云5.为什么塞翁“马无故亡而人胡”而不忧,‘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而不喜,“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而不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联系我们的学习,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n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翻译】: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  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情况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岂:难道。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何如:如何,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买:花钱雇用。下:南下,沿着长江往下游走。  越明年:越,到,同“及”。到了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面色。  去:距离。  顾:还,反而,难道。  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恃:凭借,依靠,倚仗。  买舟:雇船。  以:相当于“把”、“拿”、“将”。\n  犹:还,尚且。  至:到达。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19.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翻译】: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要到远处打水洗涤,但是他是一个居住在外。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需要(得dei)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得de)一个人。”全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说:“是需要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中心: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异。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闻而传之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丁氏对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字词注释:  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④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⑥文不识:姓名  ⑦与:给。  ⑧佣作:被雇佣劳作。  ⑨偿:值,指报酬(回报)。  ⑩怪:感到奇怪。  ⑾遍:尽  ⑿遂:最终  ⒀大学:大学问家。【启示】:  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邻居有烛而不逮()(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3)遂成大学()(4)主人怪()2,翻译下面句子(1)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2)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匡衡的刻苦学习你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翻译】:《幼时记趣》译文,初一新生必看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看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加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赞好。我常在高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成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象自己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打了它几十鞭,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1.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n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词语:“果”“怡然”等。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蛤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蛤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  4.推测作者将癞蛤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5.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a.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项为之强()(2)徐喷以烟()(3)果如鹤唳云端()(4)盖一癞虾蟆()2.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1)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写了哪些物外之趣?请简要概括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学习本文后,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善于观察吗?你喜欢想象吗?请根据平时的观察,将下面的事物进行想象,来体验一份物外之趣吧!(1)天空中的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远方的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论语十二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n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七、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  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第三则)。  3.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2)学而不思则罔()(3)不耻下问()(4)默而知之()(5)士不可以不弘毅()(6)然后知松柏之后凋()(7)见贤思齐()(8)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翻译下列语句。(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要求写出文中的格言各一则。\n(1)谈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谈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谈修身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提倡的处世之道。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宋代开国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学习《论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闹着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传送全乡学识优秀的人士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乡的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仲永的父亲当做宾客款待,常常请他去做客,有人还用钱币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现在已经去世的父亲到舅舅家里见到了仲永,他当时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不能与以前的传闻符合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了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与一般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二、词解1.伤:哀伤,惋惜  2.民:老百姓  3.世:世世代代4.隶:属于  5.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  6.未尝:不曾7.求:索要  8.异:对……感到奇怪  9.借旁近:借附近的。这里指邻居。10.与:给  11.书:写  12.为:题写 13.以……为意:把……作为诗内容14.观:欣赏  15.自是:从此  16.是:这  17.立就:立刻完成18.者:......的人  19.稍稍:渐渐地  20.或:有的人21.宾客: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来款待(名词作动词)\n22.邑人:同县的人,乡里人  23.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题诗24.利其然:认为那样有利  25.扳:拉扯,这里有强要的意思26.环谒:四处拜访  27.使:让,此解允许  28.从:随着29.称:符合  30.闻:听说;知道31.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32.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34.通悟:通达聪慧  35.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6.固:本来。37.文理:文采和道理。  38.利:认为......有利可图。  39.可:值得。40.秀才:这里指读书的人。  41.谒:拜访42.书具:书写工具,这里指笔、墨、纸、砚(“文房四宝”)43.异焉:对此感到惊异。异,感到惊异  44.彼其:他 45.贤:胜过、超过46.材人:有才能的人  47.自:从  48.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49.尝:曾经  50.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自,自己,为,题上51.先人: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52.受之天:指先天得到的。受,承受53.异:感到诧异  54.于:比(出自“贤于材人远矣”)55.于:被(出自“受于人者不至也”)  56.前时之闻:以前的传闻57.养父母:奉养父母58.收族: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地相处59.父利其然也:利-以为……是有利的  其-与“然”连用,无其他意思  然-这样60.(复到舅家问)焉:指代仲永  61.(父异)焉:代词,之(与之)兼词  62.年:岁 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不能称前时之闻()(2)稍稍宾客其父()(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翻译下面句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C.余闻之也/久。D.粪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给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果请你用方仲永的故事劝说一个天资不错但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你会怎么讲?24.父善游楚人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翻译】:有个人经过江边,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注释:  故:缘故  善:擅长  岂:难道  这:的人  方引:正带着,牵着。方,正在。  遽急:立即。  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  悖:违反常理,错误。此故事的含义 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对待,否则就会犯错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人问其故()(2)其父虽善游()(3)其子岂遽急善游哉?()(4)楚人有过于江上者()2、翻译下面句子(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此任物,亦必悖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那人为何要将小孩子投入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那人犯的错误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常言道:“虎父无犬子”,“老子英雄儿好汉”。父子都成名的人有哪些?你能举出几例吗?\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吴起守信昔吴起出遇故人②,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翻译】: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1暮:夜晚2令:派、使、让3方:才4之:代词,之老友5俟(sì):等待6恐:恐怕,担心7信:信用8故:旧的,原来的9食:吃10信:诚信11止:停止注: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具有什么样的品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明日早,令人求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_____________(3)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4)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是()A,(吴)起不食待之。B,故人来,方与之食。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器言也。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管仲不谢私恩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n【翻译】: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押往齐国。饥渴地在大道上走着,路过绮乌郡时,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请他吃食物。因此私下里,这个防守的人对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处死,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管仲回答说:“假如真像你说的话,那么我重用贤良者,让有才能的人得以发挥,我怎么谢你呢?”这个防守的人因此怨恨管仲。I.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适幸及齐不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子之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封人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且贤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之”字含义(1)绮乌封人跪而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子之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且贤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自鲁之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1)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绮乌的封人对管仲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故事鞭挞了哪一类人?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话再磊焉丽磊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联系本文和实际,谈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解释: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n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词语解释  少:小时。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亲,即亲戚。  愿:羡慕。  中心:内心里。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此处指免费上学。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的愿望可以这么强烈。  恻然:怜悯、同情。  孤: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志:志气。  伤:悲哀。  感:感伤。  徙:白白的。  『文言知识』  孤:指失去父母的小孩,称为“孤儿”。但文中的“孤”,指的是失去父亲的孩子。上文“邴原少孤”,意为邴原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另外,“欧阳修少孤,其母教其识字”,这里的“孤”显然指失去父亲,因为他的母亲还在。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童子何泣()(2)故泣耳()(3)童子苟有志()(4)不求资()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师恻然日:“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邴原为什么哭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邴原泣学”的行为,可以看出邴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本文,联系个人实际,谈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n“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翻译: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每次都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的任务,努力辛苦地读书,有时夜里感到昏沉困倦,就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慷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别人说他的坏话使他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昏怠:昏沉困倦。辄:往往.每每。沃:浇。这里当“洗”讲。啖:吃。谗:说人坏话。1.解释加点的词。(1)少有大志()(2)或夜昏怠()(3)辄以水沃面()(4)既仕()2.翻译下列句子。(1)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分别概括各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们应该学习范仲淹的哪些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注释】:①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nánɡ):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②胤(yin)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恭:谨慎的意思。③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④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1.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2.搜集文中的四字短语并释义。\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车胤为什么要囊萤夜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对车胤的做法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颂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唯一的任务只是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  4资:财务,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  6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办法  8书:写。  9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10士人家:读书人家   11或:有时。  12因:借:……机会。  13惟读书是务:一心一意努力读书。务,勉励从事。是,代指读书。  14文字:文章15资:财务,钱财。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1)欧阳公四岁而孤()(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3)或因而抄录()(4)多诵古人篇章()2.翻译下列句子。(1)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欧阳修苦读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4.欧阳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三上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译文: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解释: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1.对下列加点词释义判断正确的一项:()(1)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2)在西洛时尝语幕寮(3)言平生惟好读书(4)余因谓希深日A.(1)(3)意思相同,(2)(4)意思不同B.(1)(3)意思不同,(2)(4)意思相同C.(1)(3)意思不同,(2)(4)意思相同D.(1)(3)意思相同,(2)(4)意思相同2.翻译下列句子。(1)盖未尝顷刻释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上”是治学经验。钱思公的“三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三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或自己的话都行)4、读完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古人读书有“三上”,对时间是何等之珍惜!那么,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又是怎样珍惜时间的呢?请联系实际来谈谈?\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张溥与“七录斋”(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列传》译文: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注释:嗜:特别喜欢。始已:才停止皲: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沃汤:用热水浸。1.解释加点的词。(1)溥幼嗜学()(2)抄已()(3)日沃汤数次()(4)俄顷立就()2.对文中词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一过:一遍就过去了。B.握管:握着笔管。C.四方征索者:四面八方的人前来索稿。D.对客挥毫:对客挥着毫毛。3.翻译下列句子。(1)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张溥书斋“七录斋”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家有书房吗?请为自己的书房也拟一个名字,并解释其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王充市肆博览【原文】: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首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注释\n: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④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⑤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⑥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⑦市肆:书铺。翻译: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居到这里。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受业太学()(2)好博览而不守章句()2.对好“博览而不守章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喜欢博览群书而不懂得句子的意思。B.喜欢博览群书,但不守规矩。C.喜欢博览群书而不死守章句。3.翻译下列句子。(1)师事扶风班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是如何看待王充“后归故里,屏居教授”的这种选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在课外读过哪些名著,请任选两本完成下面的表格。书名主要人物相关情节比较阅读(一)张无垢勤学【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jì)北归,窗下石上,双跌(fū)之迹隐然,至今犹存。(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横浦:地名。寓:住在。味\n爽:拂晓,黎明,天将亮未亮时。洎:到。跌:脚。(二)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2)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资给以书()2.翻译下列句子。(1)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张无垢和匡衡的勤学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才出于勤奋着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你还能举出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 昧行(5) 乎?” 平公曰:“善哉!”                  (刘向《世说新语》)【注释】 (1)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3)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译文】晋平公向盲乐师师旷请教说:“我现在七十岁了,准备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晋平公说:“哪里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师旷说:“盲臣怎么敢跟国君开玩笑呢?我听说:少年时爱好学习,像太阳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爱好学习,如同中午时的阳光;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中行走,哪一种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n【赏析】本文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暮(         )  戏(         )  闻(          )  善(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黄线的文言句子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晚;戏弄,开玩笑;听说;好。   2. B     3。哪里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  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中行走,哪一种好呢?   4。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34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训练】\n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听已,辄默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4.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就;③入迷;④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2.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35,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1)写《千字文》,日(2)以十本为率(3),书(4)遂(5)大进。平生于(6)书,未尝(7)苟且(8),或(9)答人简札(10),少(11)不当意,必再三易(12)之不厌(13),故(14)愈老而愈益(15)精妙。(《书林纪事》)  【注释】(1)临:临贴,照着字画模仿。 (2)日:每天。 (3)率:标准。 (4)书:书法。  (5)遂:于是,就。(6)于:对,对于。  (7)尝:曾经。 (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9)或:有时。 (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稍微。(12)易:改换,更换。(13)厌:嫌麻烦而讨厌。(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译文】 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翻译下列句子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1.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参考答案:  1.①书法、于是,就;②对于、对、写字; ③临摹 、临贴,照着字画模仿;④有时 \n2.稍微有一点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36.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秦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薛谭乃谢而(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赏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虚心求教,永不满足,不能骄傲自大,要知错就改。这是我们阅读本文应该得到的启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 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不,没有②阻止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3。略。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学习态度。 37.司马光好学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1)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2),众兄弟既(3)成诵,游息(4)矣;独下帷绝编,迨(5)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6),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7)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8)。”                      (摘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1)患:担心,害怕;(2)群居讲习: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3)既:已经;(4)游息:游玩休息;(5)迨:等到;(6)用力多者收功远: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7)尝:曾经;(8)思其义所得多矣: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翻译下列句子。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n   C. 书不可不成诵。 D.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有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   参考答案: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3.C 4.韦编三绝38.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吴王曰:“子(5)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7),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旦]早晨。  (5)[子]你。  (6)[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附”同“跗”,脚背骨。  (7)[延颈]伸长头颈。   (8) [务欲]一心想要。  (9) [前利]眼前的利益。 【译文】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有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阅读提示】 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       ) 旦(       ) 子(          ) 延(          )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字:              句:(               ) (2)如是者三旦。   字:                 句:(        )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螳螂捕蝉》写()、()和()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 是。\n                                                5、翻译下列句子。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参考答案: 1。攻打、进攻; 早晨;  你;  伸长。    2。(1)乃,乃罢其兵。(2)此,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3。(1)螳螂,螳螂。(2) 黄雀,  黄雀。 4.螳螂、蝉、黄雀 ;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5。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知了、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原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解释】  树:培植,培养。十年的时间可以培养一棵树木,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使培育一个人才.比喻培育人才要花费很多时间,培育人才很不容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