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及固定搭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句式及固定搭配

文言文复习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n一、判断句1、用“者”或“也”表判断。2、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4、用否定词“非、不、弗、未、勿、毋(无)、否”等表示否定的判断。5、无标志词的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n(2011广东卷)翻译下面的句子。罗(提督)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n(2006广东卷)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n(2009广东卷)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见书本P80)\n二、被动句1、用“于”“受……于……”表被动。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3、用“见”“见……于……”表被动。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n(2005年广东卷)晖(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n“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望见谅。希望原谅我。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n1、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1、都是疑问句,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n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童子何知?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C\n2、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忌不自信。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1、都是否定句,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它们分别作“信”“有”“欺”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n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C\n3、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陋之有?3、唯利是图。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n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1、何以战?2、微斯人,吾谁与归?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n三、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何……之有;唯……是从④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何以、奚以\n(06年广东卷)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子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nA项中的“之”为动词“到”,引申为“任职”。C项中的“之”为代词。D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2008年广东卷)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B\n(08年广东卷翻译题)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n四、状语后置标志性词语:“以”、“于”、“乎”等。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得复见将军于此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n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n五、省略句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n2012广东卷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n(2011广东卷)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n(2010广东卷)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今天以(之)授予,不可失也。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n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n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包括词组)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之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和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n固定句式:表陈述或判断1、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有所、无所:有什么、没有什么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君亦无所害\n3、有以、无以:有什么可用来、没有什么可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以为、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n固定句式:表委婉1、得无……乎:该不会……吧;只怕是……吧;莫非是……吧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无乃……乎(与、欤)、毋乃……乎:恐怕……吧;只怕……吧例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n固定句式:表反问或疑问1、不亦……乎:不是……吗(语气轻);岂(难道)不是……吗(语气重)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n2、何……为;何以……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为什么……呢,哪里……呢,“何”有时也用“奚、恶、安”代替,意思相同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n3、如何、如……何;奈何、奈……何;若何、若……何:怎么样,怎么办,分开用时译为“对/像……怎么办”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4、何如;何若:表达疑问语气,译为:怎么样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此为何若人?\n5、岂……哉(乎、乎哉、欤):以反问语气的语气表示肯定,译为:难道……吗;怎么……呢例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6、庸……乎;其庸……乎:反问语气,难道……吗;哪里……呢例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n固定句式:表比较、选择、取舍1、……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个……例1、孰与君少长?例2、吾与徐公孰美?2、与其……孰若……;与其……岂若……:与其……不如……;与其……怎么赶得上……;单独用“孰若”,可译为“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n\n\n\n\n\n\n\n\n\n\n\n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