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指导》PPT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复习指导》PPT课件

文言文复习指导\n文言文常见实词常见虚词句式和用法\n常见实词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n文言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知识网络:一词多义\n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5、要根据语境,看清偏义复词。\n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有的古词义至今感情色彩已有变化。在推断文言词义时,对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有细微差别并且容易被忽略的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否则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歪曲文意。如:曹操……将顺江东下。(“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肉”,古泛指动物的肌肉——今专指猪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属于中性词——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n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有时由于两个词意义相关或语法结构上的关系而连在一起使用,随着语言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词,词义也由原来的两个变成了一个。例: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n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六王毕,四海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一人,一桌,一檀板而已。*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数目,自然数的开始。)(统一)(相同、一样)(专一)(满、全)\n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3)韵母相同。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4)声韵均不相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蚤”通“早”“亡”通“无”“从”通“纵”“说”通“悦”\n什么叫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5、要根据语境,看清偏义复词。\n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存在(无意义)亡:灭亡这实在是危难当头的时候。\n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无意义)入:进入以防其他的起义者进入而发生意外。\n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C、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D、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C\n练习魏征状貌不逾①中人②,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③,每犯颜苦谏;或④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⑤威。尝谒告⑥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⑦不行⑧,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⑨耳。”上尝得佳鹞,自臂⑩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n①逾:超过。②中人:这里指普通人,与现代汉语中指的“中间人”不同。③人主意:“人主”是指皇帝,“意”是意愿、想法。④或:有时。终。⑤霁:停息。⑥谒告:请假。⑦竟:最后。⑧不行:在这里指没有成行。⑨辍:停止。⑩臂:用手臂架着。\n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n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如“江”“河”等。会意字是指字的整体的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如“信”“歪”等。一、字形分析法归纳方法\n想想看: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2、冀得一归觐“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推断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字形[tiào][dí]\n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有关3、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有关禾--皿--宀--贝--纟--求--隹(zhuī)--歹--月--目---兵器动物人的行为五谷金钱死亡器具丝麻器官房舍毛皮眼鸟雀\n1、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2、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3、“彀士十万人”(小箱子)(灶台,烧火煮饭)试试看:(弓箭手)[qiè][cuàn][gòu]\n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二、通假推断法归纳方法\n“见”通“现”:出现“要”通“邀”:邀请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2.风吹草低见牛羊3.张良出,要项伯想想看:字音\n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通“雇”,雇佣试试看:通“翌”,第二天\n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三、语境分析法归纳方法\n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想想看:绐(dài):欺骗语境[dài]\n1、(何远)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据上文何远的美好的品行可推断“多”为“称赞”2、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古今谭概》试试看:生男生女\n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四、结构观察法归纳方法\n(更加,越来越)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想想看:结构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享受)3.通五经,贯六艺(贯通)\n试试看: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4、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来难,臣以为不难。腰里佩着慎,谨慎(被)任用帝王\n阳货(鲁国季氏的权臣)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吾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阳货见孔子》(有改动)牛刀小试\n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往阳货家拜谢,在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明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n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n1、判断句(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②梁,吾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4)“者”、“也”全不用。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莲,花之君子者也。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n1、判断句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余购三百盆,皆病者……此亡秦之续耳。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且相如素贱人。\n2、被动句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而君幸于赵王。如: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n2、被动句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如:\n2、被动句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属今为之虏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n3、省略句1、省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如: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廉颇承前省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公蒙后省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余余余余余自述省孟子:王今日之事对话省对话省\n3、省略句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如:(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鼓(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追之\n3、省略句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之有志者,不随以止也。之竖子不足与谋。之欲呼张良与俱去。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之\n3、省略句4、省介词。(较常见的是“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如: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于于于于以\n4、倒装句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n4、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n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甚矣哉,为欺也!\n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项王曰:“沛公安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n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