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09/22/53/7d5b0f63c9fd7fc5a52f9f655295d937/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09/22/53/7d5b0f63c9fd7fc5a52f9f655295d937/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09/22/53/7d5b0f63c9fd7fc5a52f9f655295d937/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实验中学范富林)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1.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8.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9.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1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12.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 13.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状语后置) 1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状语后置) 1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16.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后置) 17.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后置)定语后置\n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吴儿善泅者数百。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这么看)”3.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4.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6.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论语》)7.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8.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n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又如: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吾谁欺?欺天乎?③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⑤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介+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宾+之(是)+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n「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1.孔子云:何陋之有?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