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解题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外文言文解题策略

课外文言文解题策略\n一、中考链接(一)徐州2006年《南辕北辙》: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选自《战国策》)11.解释下面句中实词。(2分)(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2)吾用多______。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君之楚,奚为北面?(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1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n(二)徐州2008年《张溥好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10.解释下面句中词语。(2分)(1)俄顷立就________(2)日沃汤数次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分)如是者六七始已。12.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l分)\n①词语解释②句子的翻译③课文内容的理解二、命题类型\n三、考点演练《为学》\n考点1重点字词解释\n考点1解决方案:1、知识迁移与链接2、根据具体语境推测意思\n考点2:重点句子的理解\n重点句子的理解1、吾欲之南海,何如?2、子何恃而往?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反问句\n举例说明,问题解析: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疑问句)2、孔子曰:何陋之有?(倒装句)此句在翻译时需调整语序,变为“有何陋”,翻译为: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省略句)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省略句。首先应将这句话补充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补充了承上省略的词,这句话就不难翻译了: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反问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到边疆带兵。\n1、吾欲之南海,何如?2、子何恃而往?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反问句我想到南海,怎么样呢?你凭借什么去呢?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人立了志向,还不如蜀的边境的和尚吗?\n考点2:所谓的重点句子一、含有重点词语的句子。二、体现典型句式特点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三、反映文章主题、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内容的句子。\n文言文翻译口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考点2解决方案\n考点3文章内容的把握\n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n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意从议论句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n考点3解决方案\n《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人有从学者,遇①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读书能否浅尝辄止,为什么?1、注意文章标题,体现文章主旨\n《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人有从学者,遇①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读书能否浅尝辄止,为什么?1、注意文章标题,体现文章主旨\n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一个孩子?2、注意人物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形象。\n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一个孩子?2、注意人物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形象。\n徐州2006年《南辕北辙》: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选自《战国策》)◆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3、注意记叙中的议论,从议论句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n徐州2006年《南辕北辙》: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选自《战国策》)◆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3、注意记叙中的议论,从议论句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n4、注意把握具有因果关系的关键语句,在对比中体会。徐州2008年《张溥好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n4、注意把握具有因果关系的关键语句,在对比中体会。徐州2008年《张溥好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n你的收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