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之”的用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作代词、助词、动词。一、“之”作代词用,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夏蚊成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童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物”、“趣”、“洲”、“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这种情况下,“之”一般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三、“之”作动词用,“往、前往”的意思。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发现“之”的后面都跟了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