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4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知识简介(上)
文言文基本知识简述(上篇)很多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后,发现高中的文言文很难。不但内容增加,难度增强,而且跳跃性很强。过去采取的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合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了。其实看似纷繁芜杂的文言知识,也是有头绪可循的。只要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学起来就不难了。简言之,文言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多音字: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读法: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全部多音字的百分之八十。对于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读jiāng是(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做“将要”解;读“jiàng”的时候,作“将帅”或“大将”解;读“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养、给予。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特(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5、文言文中俄一些的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二、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今异读。破音异读,又叫做“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字是“悦”字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而不能在读成shuō音了。所谓古今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的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辞》)此句中的“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三、通假字:是汉字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他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者同音假借。1、通假字的形式:(1)“本无其字”的假借。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n(2)“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假借。2、通假字的种类:(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满坐寂然,无感哗者”(《口技》)“坐——座”。(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荆轲刺秦王》)“奉——捧”(3)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4)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代替。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四、古今异义: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的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的广了。这种现象叫做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中。如:“江”、“河”,古代仅仅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统称。2、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了。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1)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到死亡威胁的程度。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2)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例:“左配刀,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容臭”是香袋的意思,“臭”指气味。而现在专指臭味。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是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甲事物转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2)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4)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的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4、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互相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互相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1)褒义词转化为贬义或中性的词语。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2)贬义词转化成褒义词。如:“乖”古义指行为偏激,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的意义。(3)中性词变成褒义词或者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以上是文言基础知识的一部分,希望能给广大同学的学习提供一点帮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