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
诗词鉴赏查漏补缺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融上人兰若①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1.从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融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融上人”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自流鸟儿自在飞翔,“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要点:概括形象,具体分析。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2分)②以响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2分)③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2分)要点:指出手法,分析效果。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1)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示例: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幽愤,字里行间隐含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2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2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8分)山行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13/13\n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诗人行走山间所见之景,青翠的枥木蔚然成林,潺潺溪水从几户人家门前蜿蜒而过。B.颈联借描写茅舍飘出的烘茶蒸茗的气味、隔着竹篱传来的缲丝声,表现了山民简朴的生活。C.尾联写诗人在山路上巧遇卖药归来客,之后便跟随他遁迹云山,表明诗人已厌倦山村生活。D.前两联写景细腻,意境幽深;颈联转写山民日常生活,拓展意境;尾联含蓄表达了诗人情感。2.这首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答:1.C2.要点:分别指出诗句中的“动”“静”描写,并加以分析;分析动静结合的作用。语言通顺。示例:“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带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反映了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诗句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1.有人评论本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参考答案:13/13\n同意。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一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一“喜”一“怜”生动贴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情感所在——对“佳辰”、“清夜”的喜爱。“一轮明月林梢挂”更是一语天然、朴素精炼。试想月上林梢又色皎如玉,则必然素影婆娑,为夜色增辉。这样信手拈来,不饰雕琢,却将清夜美景写得清纯细丽,让人享受到无穷逸致。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2.同样写到红叶之美,将这首词和下面两首中的任一首进行比较,谈一谈它们各是怎样写出红叶特点的?《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山》杨万里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示例:张抡则以碧云映衬丹枫之色。“丹枫万叶”四字点带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之景。“碧云”,青白色的云气。火红的枫叶层层叠叠,依山而上,一直铺展到碧云旁边,描绘出碧云与红叶相映,山色与青空交辉,丹枫似锦、万山如绣的秀丽景色。杜牧用二月花比喻霜叶火红。卖花词 高启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1.请简要概括卖花郎的特点,并就其中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他给你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答题要点:①特点(养花有法、经营有道、乐观自足、达观处世、生活平凡,普通的日常的)(2分)。答出任意1点均可得2分。②启示(观点)1分,③联系实际5分(举例恰当2分,分析合理3分),③语言2分。2.你对诗歌中卖花郎这一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诗歌内容对他作简要评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9分) 西山山居 刘大櫆元好问西山过雨染朝岚,斜阳高树挂晴虹,千尺平冈百顷潭。肃肃微凉雨气中。啼鸟数声深树里,一道鹭莺花不断,13/13\n屏风十幅写江南。密香吹满马头风。1.《西山》《山居》这两首诗所写景物特点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比较说明。(5分)答:2.元好问崇尚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这在《山居》一诗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答:1.(5分)主要不用:时间不同:《西山》写早晨,《山居》写傍晚;远近不同:《西山》写远景,《山居》写近景;动静不同:《西山》描写鸟声啼啭,风景如画(1分),映衬出山林的幽静(1分),山川的壮丽秀美(1分);《山居》描写山花连绵、花香弥漫(1分),表现了山花生机盎然(甜美怡人)(1分)。意思对即可。2.(4分)要点:①指出何处自然(1分),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如何“自然”(可选取意象、语言、情感等角度)(2分),③点明效果(1分)。 示例1:诗人撷取“斜阳”“高树”“晴虹”等客观景物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不假任何修饰,便客观而真实地表现出夕阳西斜、雨过天晴、彩虹低挂树梢的清丽景象。示例2:本诗语言不事雕饰,平易自然,只用“一道”“不断”等词语,便把繁花满山、花团锦簇的景象真实而形象地表现出来。文言文查漏补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13/13\n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9.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②故内省而不疚于道③临难而不失其德④大寒既至,霜雪既降①丑②疚③其④既10.子路、子贡理解的“穷”与孔子所说的“穷”有所不同,请根据文章内容对它们加以概括解说。(3分)答:11.孔子所言“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说说你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理解与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9.(4分)①丑:感到羞耻,羞愧②疚:感到内疚,内心痛苦③既:已经④其: 自己的 10.(3分)子路、子贡所言“穷”指生活处境困厄(1分);孔子所说的“穷”是指不能固守仁义之道,失君子之德(2分)。意思对即可。照抄原文得分减半。 11.要点:①合理概括孔子的人生态度(如,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君子要保持自己的节操和追求);②观点鲜明;③对孔子的人生态度作具体分析。附:文言文译文13/13\n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处境困厄,七天没有进食,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宰予(已经)很疲惫了,孔子还在屋里不停地弹琴唱歌,颜回在室外择菜。子路和子贡相互谈论:“先生被赶出鲁国,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的污辱,在宋国受到砍掉大树的羞辱,在陈、蔡两国陷入困厄的境地。图谋杀害先生的没有(被)治罪,凌辱先生的没有(被)禁阻,可是先生还不停地弹琴吟唱合乐而舞,不曾中断过乐声。君子不知道羞耻竟到这样的地步吗?”颜回没有办法回答,进入室内把(子路和子贡的对话)告诉孔子。孔子变了脸色推开琴,长叹一声说:“子路和子贡真是见识浅薄的人。叫他们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到屋里。子路说:“像现在这样的处境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叫做通达,不能通达于道叫做走投无路。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这是适得其所,怎么能说是走投无路!因此,(我)反省不感到愧于仁义之道,面临危难也没有丧失自己的德操。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我因此才明白了松柏(为什么仍是)郁郁葱葱。从前齐桓公因出奔莒国而萌生复国之心,晋文公因出亡曹国而萌生称霸之心,越王勾践因会稽之耻而萌生复国之心。陈、蔡之间的困厄,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说完后威严地更换了瑟来奏起音乐,子路兴奋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子贡说:“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天般高远,而我却是如地般低下啊!”古时候得道的人,困厄的环境里也能快乐,通达的情况下也能快乐,心境快乐的原因不在于困厄与通达。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与通达是一样的,都像是寒与暑、风与雨那样有序(变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具以实告。赵孤名曰武。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13/13\n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节选自《史记·赵世家》)【注释】①屠岸贾(ɡǔ):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与大臣赵盾不和。后文的“宣孟”是赵盾的谥号。②赵朔:赵盾之子。9.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①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②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③赵氏先君遇子厚④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①即:②若:③遇:④谬:10.将下面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译:11.文章尾段“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一句中,“彼”所指代的人是 (2分) 12.对程婴之死,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舍生取义”,有人则不以为然。对程婴之死你有何看法?请说说你的理由。不少于200字。9.①即:如果,假如②若:你③遇:对待④谬:哄骗,假装13/13\n10.我宁愿受苦受累(让自己筋骨受苦)到死报答您,可您怎么忍心离我而去呢!11.公孙杵臼 12.要点:观点明确,依据可靠,分析具体合理。 附录:译文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做了司寇,将要挑起祸端,惩治灵公时作乱祸国的人,以加罪于赵盾。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如果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没有遗恨的。”韩厥答应了他的请求,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遗腹子,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幸运的生了男孩,我就养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安心死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夫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领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领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领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领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过了十五年。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韩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赵氏孤儿名叫赵武。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扶立赵氏孤儿,召见赵武、程婴一一拜见各位将领,将领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把原属赵氏的封地照旧赐给赵武。到赵武行了加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孟和公孙杵臼。”赵武啼哭叩头,坚定的请求说:“我宁愿受苦受累(让自己筋骨受苦)到死报答您,可您怎么忍心离我而去呢!”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之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每年祭祀他,世代不绝。13/13\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阿:偏袒B.寡人将谁属国?属:托付C.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比:比较D.丑不若黄帝丑:以……为羞愧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万物皆被其泽而莫知其所由始B.公则天下平矣故老聃则至公矣C.孔子闻之曰老聃闻之曰D.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寡人之于国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周公曰:“利而无利也。”周公说:“(为政时)要首先考虑利人而不要首先考虑利己。”B.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天地大公无私啊,生育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C.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13/13\n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追慕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D.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做大官的人,不愿观察小事情,不想要小智慧。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B.文章以周公训诫伯禽“利而勿利也”和管仲临终举荐隰朋相齐为例,阐明了治天下必先公的观点。C.对荆人遗弓而不肯索,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荆”,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人”。D.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公正无私。10.文章中说“大匠不斫,大庖不豆”,意思是“大工匠不亲自操斧弄凿,大厨师不亲自摆弄锅碗瓢盆”。这概括了为相做大官的道理,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概括的领悟。【参考答案】:6.C(比,亲近)7.D(均为介词,“对于”。A选项二者词性相同均为代词,但意义不同,前者为“天地的”,做定语;后者为“这些恩泽、利益”,做兼语。B选项二者词性相同均为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顺承,可译为“就”;后者用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C选项二者词性相同均为代词,但意义不同,前者代“荆人的话”;后者代“孔子的话”)8.D(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在小的智慧上做文章)9.C(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不仅应去其“荆”,还应去其“人”)10、(略)【译文】:从前,圣王治理天下,一定首先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是从公正无私中得到的。我曾经试着考察古代的记载,发现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他们取得天下凭借的是公正无私,而他们失去天下一定是因为偏私。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出于公正的目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协和,不只使某一类东西生长;及时的雨露,不偏私某一种事物;万千百姓的君主,不偏袒某一个人。伯禽将前往鲁国赴任,向周公请教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时要首先考虑利人而不要首先考虑利己。”楚国有一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楚国人捡到了,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楚国人的话,说:“去掉那‘荆’就合适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那‘人’就合适了。”所以说老聃是最公正无私的。天地大公无私,生育了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恩泽和利益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啊。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前去问候他,说;“仲父的病啊,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了,我将把国事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13/13\n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足以知道把国事托付给谁,如今我重病在身命在旦夕,还能说什么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教我。”管仲恭敬地答应,说:“您想让谁担任相国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可以。我了解鲍叔牙,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人家的过错,一辈子也忘不了。”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可以吧?”管仲回答说:“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追慕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劝勉不止。常常以自己不如黄帝为羞愧,对不如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政事,分外的不去了解;他对于用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是合适的。”相国,是大官。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要注意总体设计,而不必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必亲自摆弄锅碗瓢盆;大勇士重在指挥作战,而不必亲自临阵打斗;正大的军队只在征讨无道叛逆,而不会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的爱憎,重用管仲因而成为五霸之首;逞私心偏袒所宠爱的人,任用竖刁以致死后无人殓尸安葬。人在年轻时愚蒙,年长后智慧。与其智慧而被私心役使,不如愚蒙而拥有公心。天天醉醺醺的却要整饬丧纪,自私自利却要树立公正的风气,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即使是虞舜也不能做到啊。【文言文断句】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翻译: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永州韦使君①新堂记柳宗元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甚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②之浏如。既焚既酾③,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yū)13/13\n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运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④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成会于谯门之内。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与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⑤,以为二千石⑥楷法。(注)①韦使君:唐宪宗元和七年新任命的永州刺史。汉称刺史为使君,后世沿用它来尊称州郡的长官。②蠲(juān),通“涓”,清洁。③酾(shī):疏导。④伎:通“技”。⑤屋漏:室内西北角地方。⑥二千石:汉代刺史的薪俸是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作为刺史一级官吏的代称。1、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积之丘如如:……的样子B.望其地,且异之异:认为它不同C.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适:适合D.林麓之崖,间厕隐显间厕:交杂错置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韦公之来,既逾月既焚既酾,奇势迭出B.乱杂而争植 世与我而相违C.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宗元请志诸石投诸渤海之尾3、下面对原文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不使百姓劳累(使百姓安逸),因地制宜,保全天然形态,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在今天也是如此。B.清浊辨质,美恶异位。——把清浊分辨开来,美丽与丑陋的不再混在一起。C.迩延野绿,远混天碧,成会于谯门之内。——绿色的原野从近处伸向远方,跟碧蓝的天空连成了一体。这一切,都汇集在门楼之内。D.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如果这样,那么这座大堂,难道仅仅是草木、土石、水泉的好去处吗?13/13\n参考答案1.C(欣赏)2.D(都是兼词。)3.A(今天在这里看到这种情况了)参考译文:如果打算在城邑营造幽谷、峭壁和深池,那就必须运载山石,开凿山涧沟壑,逾越险阻,耗尽人力,才可能办到。可是要想有那种天造地设的景致,则不能做到。而不必耗费民力,顺应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美,这种在过去很难办到的事情,如今在这里出现了。永州在九嶷山麓,最初在这里测量规划的人,也曾环绕着山麓建起了城市。这里有山石,却被茂密的草丛遮蔽着;这里有清泉,却埋藏在污泥之下,成了毒蛇盘踞,狸鼠出没有地方。嘉树和恶木,鲜花与毒草,混杂一处,竞相疯长。因此被称为荒凉的地方。韦公来到永州,过了一个月,州政大治,没有多少事情。望着这块土地,感到它很不平常,才让人铲除荒草,挖去污泥。铲下来的草堆积如山,疏通后的泉水晶莹清澈。烧掉了杂草,疏通了清泉,奇特的景致层出不穷。清秀和污浊分开了,美景代替了荒凉。看那树木,则清秀挺拔,枝叶舒展;看那湖水,则微波荡漾,曲折萦回。怪石森然繁密,环绕四周。有的排列成行,有的如同跪拜,有的站立,有的卧倒。石洞曲折幽深,石山突兀高耸。于是在此建造厅堂,作为观赏游玩的地方。所有的怪石无不适应地形地势,献技于堂庑之下。新堂的外边,高原和山连接,林木覆盖的山脚悬崖,穿插交错,或隐或现。绿色的原野从近处伸向远方,跟碧蓝的天空连成了一体。这一切,都汇集在门楼之内。 新堂盖好后,使君便邀请客人前来参观,接着又设宴娱乐。有的边赞誉,边祝贺说:“看到您修建这新堂,便知道您的心志。您随着地势开辟出胜景,难道不就是想顺着当地的风俗来形成教化吗?您铲除恶木毒草而保留嘉树鲜花,难道不就是想铲除凶暴而保护仁者吗?您挖除污泥而使清泉流淌,难道不就是想除去贪污而提倡廉洁吗?您登临高处而纵目远望,难道不就是想让每个家庭都安定和富饶吗?既然这样,那么建这个新堂难道仅仅是为了草木土石清泉流水怡人心意,或是为了观赏山峦、原野和树林的景色吗?该是希望继使君后治理这个州的人,能够通过这件小事,懂得治民的大道理啊。”宗元请求把这篇记文镌刻在石板上,嵌在墙里,编入书中,作为刺史的楷模法式。13/1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