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言文知识归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下)文言文知识归纳

八年级(下)文言文知识归纳整理:宋锦杰输入:宋锦杰(一)与朱元思书一、作者、作品:选自《异文类聚》,吴均,梁朝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本文是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文体特点:骈体文,四字句为主,对偶句多。二、重点句子翻译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译: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三、文章理解⒈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⒉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⒊概括赞叹富春江江景的句子(结构上的总起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写"异水"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5.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6.作者写奇山都写了那些特点?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7.本文的中心:富阳到桐庐的自然风光。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8.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四、中考练习题【一】(2009百色课改)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21~25题。(13分)风烟俱净,……有时见日。2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2分)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2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2分)答: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答: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2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2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3分)答: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二】(09浙江台州)\n【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3分)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2分)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三】(2009福建泉州)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5—8题。(15分)风烟俱净,……有时见日。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C)(2分)自富阳至桐庐从流飘荡A.自B.从自非亭午夜分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猿则百叫无绝有时见日C.绝D.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日光下澈6.解释下列加点词词义。(4分)①天山共色(同样)②一百许里(左右、多)③互相轩邈(往高处伸展)④窥谷忘反(同“返”返回)7.简答(不得直接摘抄原文句子)(6分)(1)说说富春江景色的总体特征。译:山水风光(山光水色)奇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2)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富春江水流之急。译:富春江激流飞腾,比射出去的箭还快;波浪汹涌,像骏马在奔腾。8.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内容对对子。(任选一道作对)(3分)①两岸连山无阙处,百里江水皆缥碧②石潭上竹树环合,寒树间好鸟相鸣(二)五柳先生传(略)(三)马说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二、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三、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译: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n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译: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四、文章理解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2、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5、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6、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7、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8、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答: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9、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答: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五、中考试题演练【一】(09广安)阅读《马说》一文,完成8—12题(11分)世有伯乐,……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2分)①食:通“饲”,通喂养(1分)②见:通“现”,表现(1分)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2分)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10.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成现代汉语。译: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策、道、食、材”均译正确,且句子通顺者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11.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1分)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但须突出“知人善用”之煮2分)1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答: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1分)(言之成理可给分)【二】(2009年烟台市)世有伯乐,……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本文作者是韩愈,唐代文学家(2分)8.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一食或尽粟一石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食不饱,力不足D.一箪食,一豆羹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译: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分)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3分)(三)送东阳马生序\n一、文学常识填空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为推重、赞许、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二、理解性默写(1)描写读书之难的句子: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写自己从师之难的句子: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嗜学的结果是: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写自己求学之艰的:①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③住:寓逆旅。④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句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原因是:①余幼时即嗜学。②益慕圣贤之道。③以中有足乐者文末最能概括求学经历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三、翻译下列句子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译:(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放松抄书。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译: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译: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4.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译:(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译:我住在客金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9.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我求学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四、文章理解1、主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2、文章用了那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记叙、 议论 ,叙议结合,生动感人。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勤且艰”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勉晚生勤奋学习的目的。3、课外积累与延伸。①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有哪些?答:①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股。②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③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④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⑤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②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答:虽然我们现在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廉,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再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③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答: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④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⑤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n五、中考真题演练【一】(2009年泉港区),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2分)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谢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D)(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2分)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答: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二】(2009年福建省宁德市)完成18—22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弗之怠:懈怠,放松(2)负箧曳屣:背(3)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4)溥幼嗜学:爱好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译:抄完后,就跑着送还,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还期。(2)如是者六七始已。译:略。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余/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答:(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22、读了[甲][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答: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三】、(2009年安徽省)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2)录毕,走送之:跑(3)媵人持汤沃灌:热水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1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17.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答:(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18.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答:(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