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对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复习对策

高考文言文复习对策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和20个左右的虚词词义。一般而言,高考也不在这个范围Z外设题,倘若设题,那也一定是町以凭借这一范围推敲得Z的。学习文言文应做好三点:其一,读——课本里的儿十篇文言文是根本,应吟诵精熟,形成语感;其二,理——参考学习资料,系统梳理各类知识,尤以一词多义的梳理为重,汇编成册,反复熟悉;其三,翻——勤翻古汉语词典,扩人阅读面(语文教冇家刘国正先生认为《孟了》、《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文言文测试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在于根据语境提供的已知信息(教材中信息)进行科学的猜测、选择、推演,从而破译未知信息,最终达到理解文言的FI的。据此,冇六种应考策略可用:其一,借字形推求词义。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指事及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如全国II卷11题对“僕”的考查:“夜入英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看“箧”字形,有竹头,有匡形,形近字有“筐”,便可推演大概,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而选项译为“小箱子”,看來妥当。再代回文句中推敲,便可确定了。其二,借成语推求词义。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屮流传下来。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如上海卷19题中的“正”,便可借成语推求词义。“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语“正襟危坐”,则町轻松理解“正衿”,因为“襟”“衿”相类也。其三,借对举词句法推求词义。文言文中,词句结构整齐划一,相互対称呼应的情况甚是多见,所以可联系上下文看其意义相近或相反而推求词义。如浙江卷11题中的“知”,便可参考前文的对举词语“迁”。“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迁”示而接官职名“秘书省校书郎”,便知“迁”为“升迁”之意,同理,“知”后接“事”,便知大意应为“主持政事”。又如辽宁卷11题对“尚”的考查。“吋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尚”意显然可从后面“嗤”字推演出來。“嗤”的是“鄙碎”,是不好的,那“均平”却是好的,“尚”当与“嗤”意相反。具四,借句子结构推求词义。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如北京卷7题中的“若”和“因”。“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留养Z。”“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考“若”字,常考的点就是“若”做副词“假如”和做代词“你”。“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旬子主T“一人有疾”,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实词,而“若入前为寿”句中的“若”却有充当主语的可能,由此可以人致区分开来。考“因”字,常考做连词和介词的情况。从两“因”字后而所接成分动词“留养”和名词“宾客”,不难看出,前者多是连词,后者多为介词,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再看湖南卷11题中的“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划分“其子和之”的成分,不难发现,“其子”为主语,“和”为谓语,“之”为宾语。由此,可以断定,“和”不可能翻译成“和睦”,因为这儿需耍一个动词,阳“和睦”为一形容词。其五,借逻辑推求词义。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未知信息,也是一法。我们以辽宁卷11题中的“投”为例來看:“轨遂投城遁走。”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Z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Z前,倘若“投”真是“投奔”Z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城”,显然不合原句。其实,“投”应该是“放弃”的意思。具六,借教材推求词义。最根本的方法,当是联系教材中的文言现象,当然,这需要考生对教材的熟练。2004年高考题的许多考点来看都源于教材。譬如:\n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敏:敏感(初屮课文《论语八则》屮有“敏而好学”句广西卷)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广东卷)当然,述可以从高三的文言练习材料中收集重要词语。总Z,推求词义应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去猜测、比较。但词义推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Z木,耍以一定量的文言文背景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等)的积淀为前提。为此,熟悉教材中文言文,打好基础至关重要。咬定词语不放松——谈高考文言实词的复习对策首先,要扣紧课本,牢固掌握课本上的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虽然平时没冇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FI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本以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在课本以内。其次,要讲究做题方法。我们不妨利用好儿方面的关系:1、利用古今之间的差异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有明显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古今界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几个方面。所以,平时解题时耍求用联系的观点,恰当运用这些解题依据:①注意古今异义现象以今义附会古义,是文言文阅读大忌,如1999年高考题: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A密走私访,別获盗者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本题主耍考査文言实词中古今词义的不同,一定要立足于句意来判断。A项,“私访”是指官吏等隐瞒少份到民间调杏,今也仍用“微服私访”,古今在这个词上取意是相同的。B项,“资产”在句中指“财产”,现代汉语小也由此义项。C项,“绝食”在句小出现的背景是大水和人灾,可推知“粮食匮乏”。即指因水灾、人灾以致千余家粮食断绝。而现代汉语中“绝食”则表示“(因表示抗议或自杀)断绝饮食”,所以,古今在这个词上义项是冇区别的。因此,本题选D。②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在“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中。“死”不可作“杀死”讲,否则,冇悖清理。“死”应该是动词,解为“为……而死”才妥;再如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句,陈述对象是“狼”,“犬”只能表修饰,表方式或情态,即“像狗一样”,在句中做状语,如不看句式,作实解的话,便难以讲通。③注意通假字知识所谓“通假字”,是指本冇这个字,古人写文章时却因诸多原因用了另外一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相近)代替的特殊语汇现象°主要包括同音通假、叠韵通假、形体通假等。如《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一句,如果不知道“冯”通“凭”,是“乘”的意思,就很难理解原句。2、利用古今之间的联系古今词义虽有很大差异,但现代汉语毕竞是从古汉语发展來的,善于利用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解题,就能省去不少麻烦:①双音词推断法古汉语一个单音词的儿种意义,往往分别包含在由它组成的现代汉语的儿个双音词中。如“廿——书信、廿写、书籍”,“疏——稀疏、疏远、疏通”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种\n联系来推断文言词义。如1995年高考第12题“若行事不允,或妄嗔怒”,要解释其中的“允”字,就可以先联想含有“允”的词语:允当、公允、平允……,这些词义都可分别“代入”,可见,把“允”讲成“公平”是对以的。①成语比较法有不少文言词义还保留在成语小,平时多掌握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对判断文言词义很有帮助。如“负”字,它的一些意义可见于下列一些成语:负(以背背物)荆请罪、负(倚、恃)隅顽抗、忘恩负(背弃)义、素负(享有)盛名、负(亏欠)债累累等。用成语比较法,可以更快的找到解词的根据。我们仍以1995年试题为例,12题要求判断“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屮的“恪”的词义,如果能联系到成语“恪守不渝”,即可判断“恪”解釋为“谨慎而恭敬”是可以的。②实、虚词辨析法冇很多在现代汉语中是实词的,在古汉语中却是虚词。做题时应注意这一点,切不可想当然。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來”中的“渠”不是“水渠”意,应为“他”,是代词,在古汉语中属于虚词;再如“诚知其如此”中的“诚”不是“诚实”意,而是“如果、果真”意,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这是可供利用的条件。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1何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对有已知词性、词义推知未知词性、词义。如1991年第18题,要求解解句屮划线的词语“顽鲁者亦当矜怜”(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如果懂一点文言知识就不难判断,原文是“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两个句子对得和当工整,“贤俊”与“顽鲁”相对,“贤俊”是指有德有才且才智岀众的人,那么,“顽鲁”就不涉及顽皮、固执、粗鲁的意思,至此可以判定D是对的。4、利用语境脉络“语境脉络”其实就是上下文,推断词义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如2002年高考题第11题,要求判断“将兵”的意思,就可以根据语境脉络来判断。前文一直在写李广善带兵、能与士卒同厅共苦等特点,下文又写“乏绝z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丄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所以,此处仍是写李广的为人,那么,“将兵”就不可翻译成“将领和士兵”而只能是动词短语“带兵”或“率领士兵”。“理解重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备的重要能力,只冇了解规律,掌握方法,勤于实践才能逐步提高。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为20分。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人最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人家知道,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中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棊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冇关,“木”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n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木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此处的“徇”作何解解?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帝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岀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To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力•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Z”,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有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例<0: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天下苦秦久矣。“苦”是形容词。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血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來定义的。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來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來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屮,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1句中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Z”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屮,代词是属于虚词的)。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別,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例句:1、三人行,必冇我师焉。2、犹且从师而问焉。\n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阳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來的,无所谓规律问题。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來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例句: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这两旬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高考文言文复习秘诀高考复习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历来备受重视,大家都能注意把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结合起來,努力探求其内在规律。冇的同学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但收效甚微,其原因很可能是陷入了有悖于这种规律的课区。传统的国文教学十分讲究熟读成诵,而今天教师的常用讲解分析収代了琅琅书声,学生在作业时,也只知笔练,不闻诵读。其实,我们对古汉语词句的理解绝对不是抽象、概括、静态的,而是特定语言环境屮的具体动态特定的含义。即使表面上词义相同,所含的语义和情感也必定不同。诵读通过声音来体验字词句篇的语言形象,从而大大促进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在吟咏过程中,反复品味文章中冇生命力的字词语旬,咀嚼消化吸收,不断丰富白己的语言储备,化为白己的血肉。在诵读时,遇见似曾相识的词汇、旬式、结构和方法,正如老友重逢,喜不自禁,在写作时,需要某种词汇、句式、结构和方法时,就会涌来笔端,挥洒口如。这种语言材料和知识的积累,正是语文功底的基石。不读、少读,必定难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缺乏个中的意蕴情趣,其至连词句的语意都把握不住。冃前,由于高考不使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命题,忽视教材的复习,甚至把复读重温学过的课文视为无效劳动的悄况严重存在。适度的扩展阅读、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对教材中的课文弃之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事实上,高考题中的答案基木上是课文中语言材料的直接迁移。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屮,有一个得分率较低的题日。原句是“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要求解释句中\n“乃尔”一词。其实,这个词在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早已学过。原句是“府吏再拜过,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这里的“乃尔”作“这样”解。全句的意思是“(口杀的)主意就这样打定了。”考题屮的“乃尔”,正是解轻为“这样,如此”。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题屮,要求解释“旬H”和“己而”两个词的含义。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相应的词,分别出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和《促织》中的“旬余,杖至百”等句子中。“旬日”作“十天”解。“已而”作“不久”解。这些示例,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屮找到相同点。高三阶段脚踏实地全面复读学过的课文是I-分必要的。以复习课文为基点,适当地拓展和延伸,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是必不可少的。但肓冃多练不免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应该把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理性知识的梳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对古汉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梳理。在词法上,可以对课文中学过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谦敬副词、兼词、时间词和各种词类活用的类型,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作一些归纳梳理,并且从中体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对常用实词、虚词的多义性及兼类现象也应特别关注。2003年上海高考卷中,要求写出文屮两个“绝”字的含义。前句“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中的“绝”作“不见”解,与“千山呜飞绝”中的“绝”同义;而后句“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浓,不无绝也”中的“绝”是“横渡”Z意,与《劝学》中“假舟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屮的“绝”同解。这个难度不高的词,答题正确率却不高,如果平时复习时能注意对这些常用词归纳比照的话,是容易应对的。文言词一般以单音词为主体,但也不能不加强对一些双音词的梳理。如连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复式虚词及一些语义比较固定的语词。今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冃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其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岀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句法上,句式的把握和梳理同样重要。在常见句式中,仍有不少同学对宾语前置句式和定语后置句式感到难以把握,这固然与不注重涵咏、缺乏语感冇关,但与理不清这些句式的语法结构的规律也不无关系,可见对有关例句的归纳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对—•些习惯句式的把握和梳理也须引起足够重视。诸如“无乃……乎?”、“其……之谓也”、“何……为?”等结构较固定的句式务必非常熟悉。今年上海高考中“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一句的翻译,使许多考生失分。其原因是对“奈……何?”的旬式毫无感觉,只能妄加揣测,胡乱作答了。(市西中学特级教师唐本强)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方法高考要求1.国语文高考的统一考试的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2.高中语文教材附录的340个文言实词是高考查的基本的文言实词。考纲规定语文高考要考查的文言虚词,主要是常用的“安、但、而、耳、夫、盖、故、何、乎、或、即、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惟、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贝IJ、者、之”。还有八个双音节文言虚词: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巧。其小“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少、贝0、者、Z”这二十个文言虚词是最基本的。复习建议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抽象的含义及具在文屮的含义。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抽象用法和在文中的具体用法\n2.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旬式和用法。3.重新梳理学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通假字、界读字、偏义复词和常用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现彖。4.重新梳理掌握屮学课木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5.注意从上下文,从文段作者的历史背景,从语法关系去翻译文言文。6.强化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翻译和做题训练。7.文言文翻译在考试中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是要将重点字词的原意翻译清范,要做到“信”、“达”、“雅”,要忠实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无语病,通顺明口,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要注意演播下列翻译方法:①留就是保留不译那些占今通用的内容。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将它们挪移译文中即可。②换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词、偏义复词等。对于这些词,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南”译为"黄河以南”。③补是对文言文中各种省略实行的一种方法。若属于主语省略,就得补出主语;若属于宾语省略,就得补出宾语;若属于介词结构省略,就得补出介词结构,以保证译文的完整顺畅。⑤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等。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⑥调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诸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Z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8.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往往多读儿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耒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根据语言环境的语言规律判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①借助成语來推断词义。下面举儿个例子來说明这个方法。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Z客)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D.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言听计从)②借助较整齐的旬式来推断词义。推断下面加点的词的词义。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冇时借助整齐的旬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比如:A.据嵋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良将劲弩守要害Z处。C.变姓名,诡踪迹。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口玉之环。③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如“君径造袁所寓Z法华寺”一旬中“造”的意义。“造”的义为“I”,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句”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④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木义去解释借义。如:\n“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开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①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蹉步”的意义。“蹉步”对“小流”,可以推断“珪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乂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屮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文,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如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旬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婵其地ZIII,竭其庐Z人”中的“婵”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Z弥繁,侵Z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2.-•般來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如何启效复习高考的文言文部分,很多同学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文言文的复习有一定的方法可循,文言文得分的提高也是可以循序渐进的,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儿条途径。-从教材复习入手,注意语言积累与知识迁移。虽然目前高考不使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命题,但是対教材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高考文言文中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材中的直接或间接迁移。例如:2003年上海高考卷屮,要求写出考题文言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前句〃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中的〃绝〃与《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中的“绝”同义;而后句“涉不必冇津,冲湍恶浣,不无绝也”中的“绝”是“横渡”之意,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屮的“绝”同解。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解释“旬H”和“已而”两个词的含义。分别出现在教材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和《促织》中的“旬余,杖至百”等句子中。“旬口”作“十天”解。“已而”作“不久”解。通过这些例子,我们町以了解到教材是我们复习的重要材料,绝对不能忽视。-从常见实词入手,注意选段特点与要点把握。语文考纲明确规定语文高考难易比例3:7,基础部分显得非常重要。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该以“常见的实词为主,以不常见的实词为辅;以常见的实词为主,以不常见的句法、虚词为辅。”对常见的实词(约120左右)我们要了解其所有义项,做到能在不同的场合识别,并在考题中有准确的判断与回答。其次,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了解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对其冇所准备。高考文言选段从体裁上说,史传类的作品岀现的频率较高,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从内容上看,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冇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n那么,我们平时的准备中,就可以有意选择一些这样的作品进行阅读训练,并注重史传类作品的特点,并归纳其要点。女(1:了解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辟、荐、举、拜、除、授;表示升官职的词语:起、擢、拔。表示降职、罢免的词语:贬、谪、左迁、罢、免、黜。又如了解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表示武官的词语: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表示文官的词语: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屮、员外郎、主事、太守、刺史、长史、知州、知府、令等。这些对复习都非常重要。-从考点方向入手,注意整体阅读与能力提高。紧密围绕考纲复习,紧密以考点为主攻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卷文言文从2002年开始就有这样的变化趋势,以整体理解为主,以考现代文的方式要求文言文阅读成为高考文言文的重点,这对于同学们也是较难把握的。所以,在复习训练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対训练题的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休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把握耍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述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重点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转变阅读方法,阅读观念来提高口己文言的整体能力。二、怎样有效地复习文言文根据2003年的《考试说明》和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特点,对复习文言文有以下建议:1.积累实词新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要学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这些实词都在中学课木中出现过。复习时,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可有针对性地复习课文,加深对一些实词的理解与记忆。接着可分类复习,按通假字、界读字、古今界义、一词多义、同形界义、偏义复词等给实词归类,以此让学牛做到心中有数,多而不乱。在这儿种类型屮,一词多义的情况最多,但-•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祁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兵”,①兵器,“收天下Z兵,聚Z咸阳。”(《过秦论》)②士兵,军队,“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③战略战术,“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④“兵旱相乘,天下人屈”(《论积贮疏》)。儿个义项都是从本义引申而來,有密切的联系。在一个5了里,怎样确定一个多义词的意义呢?那一定要把词放在句了里,联系上下文,仔细斟酌,认真分析,加以区分与选择。不过也没必要将常用的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以免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可选一两个较典型的义项,让学生熟悉一两个例句。比如“见”有多个义项,只须强调①出现、显现(与“现”同义),②表被动的意思,③放在动词前,表示对白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为副词);可分别记事例“风吹草低见牛羊”,“信而见疑”,“君既若见录”,至于看见“拜见”“召见”“会见”等意义学生容易理解,可一语带过。再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便会想到“危险”“危难”“危害”“危急”,很难想到“正”这个义\n项,那么可让学生记住一个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另外“危”还有“高”之义,可记一句“危楼高百尺”。2.突破虚词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虽然数量少,但用法灵活,使川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屮变化人。复习虚词,可根据今年必考的18个虚词的义项和用法,在课文屮去找相应的例了。常见的用法无需多讲,复习重点应放在不常用难以掌握的用法上。比如“其”冇代词、副词、连词等词性,代词使用的频率最高,多指第三人称,这种用法无需多讲,但作第一-人称的用法应作为讲解垂点,例如“而余亦悔其随Z而不得极夫游Z乐也”(《游褒禅山记》)屮的“其”应是第一•人称代词“白己”。再者,“其”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粘:,德有不成,非天质Z卑,则心不若余Z专耳,岂他人Z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在此可译为“如果”。除此之外,“其”作副词的情况比较常见,如“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在此表婉商语气,根据语境可译为“千万”“可”等。三、把握文意准确答题的方法近几年来,文言文考试所给材料均为史传性文段。史传性文段属于记叙性文段,吋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比较明确,平时掌握了实词虚词用法,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并不十分难困。在解答文言文试题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初读: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再读:理清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三读:调动知识仓库,借助已冇“注释”,疏通文意。四读:对照六个问题,分析印证,再读原文。“磨刀不误砍柴功”,在这四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验证,最后选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下面就文言文解题方法谈一点浅见。1.关于“言”的解题方法文言文试题的第一、二、三题,考查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题,答题时需要字斟句酌,根据语境,仔细琢磨。如2002年的文言文高考试题11题考查了“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但给出了解释,要求选出止确的选项。解答此题,不仅要根据原文,还要调动知识仓库。这些词在小学课文里基本能找到相近的词,如“秦土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竟”即冇“一直到完毕”Z意;“将”作动词课文中多出现,如“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屮“将”即“率领”之意;《孔雀东南飞》\n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句中的“结发”即解释为“指刚成年的时候”。只有“曲折”耍因文定义,“曲折”一词有实指、虚指两类用法,实指意为弯曲,弯弯曲曲,虚指意为错综复杂的悄况,事情的曲折经过或复杂而不顺当的悄节,联系前文,这是在李广迷路以至部队在卫青Z后,卫青向皇帝汇报事情经过时说的,当然不可能是指弯|11|的道路,而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因此,可排除此选项。又如200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第11题分别考了“拔”“附”“乘”“北”均要根据语境义,选项C“使老弱女子乘城”把“乘”释为“巡视”,“乘”有“趁、乘坐、骑、登、辆”等义项,根据文意,那些“老弱女子”在被困城屮,单卅计命令士兵都埋伏起来,“老弱女了”登上城墙,派使者去与燕军商量投降的事,以麻痹燕军。因此“乘”释为“巡视”错误。2000年高考第11题考了“省”“审”“樵”“信”四个实词,选出解释错误的选项。四个词均有所给的义项,主要该当从语境义来着手。“省”释为“探望”,要根据前面的地点“京都”和后面的代词宾语“Z”來确定,这一释义是正确的;“审”释为“知道”,上文胡质想知道他父亲给他的绢帛來历,此项也正确;“樵”释为“打柴”,根据语境,“樵”前面已有一动词“取”,因此“樵”释为动词是错误的;而“信”释为“使者”正为此旬意。虚词的考查亦如此,2002年高考笫13题,考查“之”的指代内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C项:“饮食与士共Z”中“Z”称代前文的“赏赐”,根据文意指代的应是木旬开头的“饮食”一词,并非指代更远的“赏赐”。“得赏蜴”与“饮食”一仙分别讲的是不同的事情,字也无法越过“饮食”而去指代更前面的内容。因此,说明此项错误。总之,考查“言”的三个题,要结合运用已有的文言知识,读懂原文,结合语境,仔细揣摩,再作答题。切忌抛开原文,草率从事。2.关于“文”的解题方法文言文六个试题中后三个题,考查对“文”,即对文意的理解,整体把握文意最为关键。其次,结合具体题目解决相关的具体问题,筛选出所需信息,例如,2002年高考14题选出“全都表切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捉取信息的能力。①“解鞍,令士皆马卧”是李广的疑兵Z计,与“待下宽缓”无关;②“得赏煬辄分其麾下”属此范围;③“专以射为戏”与此无关;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正是说李广爱兵,与部下同片共苦,符合题意;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写李广为了保护部卜•把责任全部承担下來,符合题要求;⑥“广军丄人夫一军皆哭”属“宽缓不苛”待下的结果,不是直接表现,所以不应选。高考还有一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能力,此题必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作更高一个层次的综合分析,也可借助试题的各个选项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综合评价,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文言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杏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翻译有肓译与意译之分,需在理解领会原文的基础上,针对所要求翻译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力求做到“信、达、雅”,既保证“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又要符合文意及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具体方法可归纳为十字:留(保留)、补(增补一)、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加(加字)、释(解释)、转(转述)、改(改写)、扩(扩充)。运用这些方法训练复习,可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准确度,从而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文科资源录入:m821014责任编辑:m82101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