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秋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秋水》

秋水《庄子》\n《庄子》简介庄子简介本文成语文言文知识思考讨论主题探究\n《庄子》简介《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庄子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n庄子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n(二)思想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下面的故事蕴含了庄子的什么哲学思想?故事一:《庄子钓于濮水》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n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dúlóu)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这个故事我觉得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n庄子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n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n朗读课文《秋水》诵读\ndǔjīngsìzhǔdàifú一、读音辨正:给下列红色字注音:泾流(  ) 两涘()渚崖(  )且夫(  )伯夷(  )我睹(  )殆()yí\n请翻译课文:准确翻译重点词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n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按时,名为状黄河通“径”这样通“辨”分辨认在这个时候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形容词尾认为盛美的东西,形为名向东,名为状到了脸朝东抬头仰望的样子海神若认为没有谁宾语前置的标志这样面孔说小看,形作动轻视,形为动不尽到达危险表被动,被得大道的人\n文言文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n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n古今异义词:(1)百川灌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2)至于北海:古义:到达。今义:指达到某种程         度,或表另提一事。(3)始旋其面目:面目:古义:脸。今义:相貌。(4)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n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东,向东,名词作状语。少,认为……少,小看。形容词作动词;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轻,认为……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返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盛美的东西,形容词为名词。\n特殊句式:判断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者,……也)倒装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我之谓(宾语前置句,用“之”把宾语提前)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所”\n倒装句式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宾语前置\n两涘渚崖之间泾流之大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我之谓也之  野语有之曰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  至于北海见笑于大方之家于(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这样)(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样)(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介词,相当于“在”)(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介词,引出动作发出的主体)分析一词多义现象\n出自本文的成语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n成语运用1、他拿自己那篇不像样的文章到处炫耀,也不怕被大家贻笑大方。2、我们面对这次比赛高手如云的现状,只有不断加强练习,否则只会贻笑大方。3、面对出国留学的高额费用,他们一家只得望洋兴叹了。4、终于,他看到了让他神往、气势磅礴的大海,他忍不住望洋兴叹起来。(贻笑大方指被行家讥笑,本身含被动语气。)(错)(对)(对)(错)\n思考讨论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④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⑤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n思考题①提示“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n思考题②提示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n思考题③提示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n思考题④提示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n思考题⑤提示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n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n1、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2、设喻说理,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此篇用河神见海神为喻,阐述深刻的哲理。\n秋水黄河:不辨牛马(雄壮开阔)北海:不见水端(辽阔无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对比对比黄河与北海之比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之比\n主题探究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人要有自知之明。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你同意以上的说法吗?为什么?\n寓意:1、人贵有自知之明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3、谦受益,满招损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5、自大源于无知6、知耻近乎勇7、有比较才有鉴别\n反馈练习【练习解答】一、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n2.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n反馈练习【练习解答】二、1.在这个时候,河神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都聚集在自己身上。2.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3.“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4.“我将长久被修养极高的人耻笑。”\n练习(一):1、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水时至时,季节这里用作状语,是“按季节”的意思。B、旋其面目旋,掉转。C、野语有之曰野语,粗俗的话。D、不见水端端,尽头。C\n练习(一):2、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子曰:何陋之有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皆朝于齐A\n练习(一):3、下列划横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B、至于北海C、见笑于大方之家D、以为莫己若者D\n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轻伯夷之义(轻视)B.少仲尼之闻(名声)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D.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练习(二)B\n练习(三)一词多义若①望洋向若而叹②以为莫己若者闻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②少仲尼之闻名词,海神。动词,如,及,比得上。动词,听到。名词,学识,学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