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3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三文言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3星)

C——文言文特殊句式课堂导入(不识庐山真面目!)(3分钟)请看下面几句诗歌,找一找它们在句式上的特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唐·杜甫《月夜》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你还能想到一些其他的类似诗歌例子吗?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中“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迟日(照)江山丽,春风(吹得)花草香。“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由学生所学诗歌中特殊句子引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增加学生对文言的兴趣以及自信心。)本周回顾(大脑放电影~)(5分钟)回想一下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些?你还有哪些问题和疑惑?(帮学生梳理思路,简单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若问题与疑惑会在下一版块涉及到,则其后详解)新课辅导(古径访幽)(20分钟)\n文言文翻译题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掌握其中的实词、虚词及其文言句式。文言文句式,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选文当中。如果对古汉语中相关句式的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甚至连原文“大意”也难以弄清。下面将对常见句式进行逐一分析。(在讲解之前,需确定学生对汉语句法常见名词的掌握情况。)一、省略句省略句主要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或省介词宾语等形式。翻译时需注意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同时,在做文意理解选择题时,需注意选项会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1.省略主语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又如,2009年江苏卷8题中的⑵题: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独闻而异之”句中承上文省略了主语“他”(彭子篯)。译文: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静女》)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荆轲刺秦王》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二、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有时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颠倒的情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等等。但在江苏考纲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宾语前置句式。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n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前两例句为动词的宾语前置,后两例为介词的宾语前置)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如:一以当十,夜以继日。第五、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人不暇自哀。(《过秦论》)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难点探析比较下列句子: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例①前一个是肯定句,“汝”作为代词不前置,但后一句是否定句,“我”要前置。例②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王”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倒装的杂糅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我们往往辨析不全。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宾语谓语主语这是一个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剖析。\n三、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介词“被”表被动。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动词本身表被动)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③戍卒叫,函谷举。(《过秦论》)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⑤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念被动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推断,找出动词的施动对象进行判断。如:洎牧以谗诛。(苏洵《六国论》)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例中“诛”“婴”都是动词本身表被动。如果不译成被动,就会是“到了李牧因谗言诛杀”“可是祖母刘氏多年缠绕疾病”,这样说不通,不合原意。意念被动要求我们能理解文段,这样才能推敲。四、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用“者”、“也”表判断①“……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者”和“也”不必译出。如:a.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②“……者,……”式: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a.粟者,民之所种。《论积贮疏》b.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③“……,……也”式: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a.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nb.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④“……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a.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④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⑤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3.无标志判断句,主谓直接表判断。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①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③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4.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但是,注意下一个句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划线的这个句子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这个“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因为句子中没有“者”“也”之类,而且主谓间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断句。理解的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5.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五、常见固定句式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陈述语气有以、无以、有所、无所、比及、为……所、以为、以……为有……用来、没有……用来、有……的、没有……的、等到……的时候、把……当作疑问语气奈何、何如、如(奈)……何、得无……乎、孰与、孰若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大概……吧(恐怕……吧)、跟……相比……感叹语气何其、一何、何……之多么、何等、多么、怎么……这样啊无乃……乎、不亦……恐怕、只怕、不是……吗、难道……\n反问语气乎、得无……乎、何……为吗、、为什么……呢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1、“以为”、“以……为”“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3、“如……何”、“奈……何”、“若……何”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如: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4、“何以……为”、“奚以……为”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n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5、“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如: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6、“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2004年高考江苏卷)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7、“无(毋)乃……乎(与、欤)”“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8、“得无(微、非)……乎(耶)”“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如: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9、“孰”、“……孰与……”“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个”。如: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n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0、“与其……孰若(岂若)……”“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如: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如: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11、“……有(无)……以……”“……有(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来”等。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译: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取代薛季昶的人。“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12、“……有所(无所)……”“……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13、“……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能力训练(记忆检测时)(12分钟)一、句式判断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A.月出于东山之上。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2、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何为其然也?\n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D.沛公安在?3、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A、申之以孝悌之义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为天下笑者,何也?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固一世之雄也。C.非我也,岁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不能容于远近  D.此亡秦之续耳。6、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7、从句式角度看,写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A、聚之咸阳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D、戍卒叫,函谷举。8、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是社稷之臣也。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n例:此非曹孟德之诗乎?A、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B、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C、吾属今为之虏矣!D、徘徊于斗牛之间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妪,先大母婢也。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C、大王来何操?D、余威震于殊俗1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凌万顷之茫然A、铸以为金人十二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D、以为桂林、象郡1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A、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C、金城千里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1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渺渺兮于怀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15、下列句式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竖子不足与谋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二、综合练习(一)阅读下文,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是何种句式。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①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②。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n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③之愚也。使④尧在上,咎繇⑤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与。”(《说苑·政理》)①牸(zì):母牛。②驹:小马。③夷吾:管仲之名④使:假如。⑤咎繇(yáo):即皋陶,唐尧时任法官,主持审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是何种句式。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故弥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文,找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师旷琴撞晋平公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衣襟)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日:“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例:判断句A.介词结构后置句B.被动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D.判断句2、B例:被动句A.宾语前置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宾语前置3、C例:被动句A、介词结构后置句B、定语后置C、被动句4、AA.介词结构后置句B.判断句C.判断句D.判断句5、BA、介词结构后置句B、省略句C.被动句D.判断句6、A ①②判断句③.介词结构后置句④定语后置7、DA、聚之(于)咸阳B、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C、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D、被动句8、CA、B、D判断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9、BA、C、D介词结构后置句B、宾语前置10、C例:被动句A、判断句B、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句11、B例:判断句A、介词结构后置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句12、A例:定语后置B、判断句C、省略句D、省略句\n13、D例:介词结构后置句A、判断句B、省略句C、定语后置14、CA、B、D介词结构后置句C、主谓倒装15、BA、C、D判断句B、省略句16、D1、这是什么山谷?(判断句)2、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给这个山谷取名叫做愚公之谷。(判断句)3、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被动句)①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被动句)②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被动句)(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译文: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事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抗。(2)、公曰:“太师谁撞?”译文: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回顾小结(记忆加湿器)(5分钟)一、闭上眼睛,回想本堂课内容,看看你记住了多少?有哪些地方是你经常卡壳的呢?赶快写下来,提醒自己重点复习吧!二、学完本课,你对文言文理解有没有新的体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