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公开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5A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公开课)

文言文翻译之特殊句式——倒装句\n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倒装句的特点。2、掌握文言文倒装句的判断方法,并正确翻译。\n在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倒装句(变式句)。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n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形式:1、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一、宾语前置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二、定语后置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做的,却[比水][更]寒冷。三、状语后置4、美哉,我少年中国。我们年轻的中国很美。四、主谓倒装﹏﹏﹏\n1、宋,何罪之有?2、古之人不余欺也。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人马烧溺死者甚众。5、会于西河外渑池。6、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8、善哉,祁黄羊之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试一试:你能快狠准地判断出下列倒装句的类型吗?依据是什么?状语后置\n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陈涉等起(于)大泽中。③申之以孝悌之义。④两人尝有德于项梁。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于(从)蓝]取、[于(比)蓝]青[于(从)大泽中]起[以(用)孝悌之义]申之[于(对)项梁]有德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n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②遂与秦王会渑池。③得璧,传之美人。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于(在)河北]作战、[于(在)河南]作战[于(在)渑池]会见[于(给)]美人[于(给)]秦王有时,介词(主要是“以”“于”)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n判断方法一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一般会出现“于”“以”这样的标志性词语。凡是出现“于”“以”这样的标志性词语的都是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吗?1、(愚公及子孙)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汉军)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垓下悲歌》\n判断方法二1、确定主谓宾2、明确定状补3、是否在其位4、调换归各位\n1、宋,何罪之有?2、古之人不余欺也。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人马烧溺死者甚众。5、(秦王与赵王)会于西河外渑池。6、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8、善哉,祁黄羊之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试一试:换个方法,我能行。状语后置﹏﹏﹏﹏()()[][][][]()\n小结方法一:状语后置句可以通过“于”“以”来判断。方法二:1、确定主谓宾2、明确定状补3、是否在其位4、调换归各位\n当堂训练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豫州今欲何至?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C\n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C\n3、下列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沛公安在?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唯才是举。D、尔何知?B\n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何陋之有?B、唯余马首是瞻。C、时不我待。D、马之千里者D\n1、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之二虫又何知?B、卿欲何言?C、安得广厦千万间。D、宋何罪之有?C\n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A\n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B\n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D\n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得复见将军于此。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n下列句子属于主谓倒置的一句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且焉置土石?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子邪,言伐莒者?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