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
■因…于"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因”“于”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因”“于”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碍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一."因”字的用法(一)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依照,根据。变法者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机,趁此。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于是,就;因而。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名词原因,缘由,机会。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n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二、“于”字的用法(一)介词1.介词,在,从,至Q。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辞楼下殿,辇來于秦。(《阿旁宫赋》)2.介词,“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3.介词,由于,在于。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4.介词,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魯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介词,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介词,与,跟,同,或者不译。①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Z战》)7•介词,比。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旁宫赋》)(二)复咅虚词【于是】\n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对此,从此,因此”。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学以致用】一.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④而耻学于师。(《师说》)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Z战》)■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参考答案】①介词,“从”②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③介词,表比较比”④介词向”介词「对"对于”⑥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⑦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皿跟'川同”⑧介词,表被动,倂二、解释下文中加下划线的“因”的意思。①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②因I口制,此乃曹操成大业z③因。其常④因人不备,\n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⑤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⑥因许攸Z力而得,此止如⑦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⑧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⑥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⑩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参考答案】①根据,②沿袭,③原因,④趁,⑤于是,⑥凭借,⑦经由,⑧通过,⑨因为,⑦因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出,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Z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Z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己,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卜•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日:“州Z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Z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白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Z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Z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Z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Z不吾继也,于是木其意以告来者。(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素:平素\n■A.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课:抄写■B.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D・故其俗一而不杂一:纯一■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A°•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I[未及为而去B.\人非牛而知之者□[即因民钱作孔子庙C.\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I□[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D.<问征夫以前路I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译文:(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译文:【参考答案】1.B2.B\n1.B2.(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來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详细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课:学习或教授,动词。2.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青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理解肌A项“乃”分别为“才”“竟然3B项“而”都做连词,译作“就”・C项“'因”一为介词,译作“用”,—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项“以”一为目的连词,译作“来”,一为介词,译作“把”“用”。3.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和鉴赏评价E°B项由原文“后世无井m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和“盖庙之作,出于学废”可以知道“后世再无井出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Z衰败”。【参考译文】天下不能一日离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在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依据并彻底发展他们的才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才能品行都已经过鉴定,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后世没有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大多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z衰败,这是近世z法造成的。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革除弊端。于是,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可还是有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仍旧不能有学校,只有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后来林筆任县令,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但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又治理孔庙四周,建立学舍讲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醉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林肇当然是一个贤令,而慈溪小县,无珍奇物产以招探各地流动人口。有皿有桑,可以自足,并且没有水涝旱灾的忧虑。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n人民遵纪守法。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屮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贤县令,乂有适于当老师的人,并且有容易治化的质朴风俗和美茂易成的人才,虽然限于法度,迫于形势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教化将行而风俗也能树立起来。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这样,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來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四、(2015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Z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口:“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淮南子・修务训》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莺,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莺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莺,以象莺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逆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口。犹世传言F1:“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莺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论衡・儒增》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莺,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莺,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莺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n《酉阳杂俎・贬误》[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1.对下列各句屮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闻而悼Z■悼:哀悼B.于是乃偃兵■偃:停止C.如审有机关审:确实D・赍物具千数谢之赍:赠送■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飞之三日而不集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Z[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c.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于凉州造浮图A.2•I覆杯水于坳堂z上3.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③刻木为驾,飞之三日而不集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⑥作木莺,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n不实Z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A.《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绪构完整,语言生动。B.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川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2)如木莺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参考答案】1.A2.B3.B4.A5.(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2)如果木莺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详细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难度较小。悼:悲伤。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圾为%难度中等。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介词,给、替。D.介词,在。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中等。②表现的是墨子之才;⑤解释的是机械的不足之处。釆用排除法,故选B项。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屮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较小。“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无中生有。\n【参考译文】过去楚国打算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为此很悲伤。(墨子)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磨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脚(乂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的呢?”楚王说:“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会损伤道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宋国。”楚王又说:“公输,是天下有名的巧匠,由他來制造云梯这种器械來攻打宋国,为什么不能攻取?”墨子(回答)说:“让公输模拟攻城,请允许我來防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也设置守城的装备。(公输般)连攻多次城而被墨子打退多次,始终攻不进城内。楚王因此就只得息兵,停止攻打宋国。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却不降落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降落,就是夸大事实了。用木头雕刻成老鹰,就因像老鹰的样子,怎么能飞上天就不落下来了呢?既然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如果确实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竟能(一直)翱翔,不该说三天(不落下来)。像世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丢失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日、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把他母亲载在车上,车一跑就不回来了,就丢失了他的母亲。如果木直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R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日等一样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因此而丢失他的母亲。这两件事一定不符合真实情况。鲁般,是肃州燉煌人,出生年代不详,巧于创造演化。(他)在凉州造佛塔,做了木莺,每次击打木楔三下,(就可以)坐着莺回家。不久,他的妻子怀孕了,父母诘问他的妻子,妻子就详细说明了情状,后来(他的)父亲伺机得到了莺,敲打了十几下木楔,坐着它很快就到了吴会。吴人认为(他)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又造了木莺乘坐它(到吴会),于是得到了父亲的尸首。(鲁般)怨恨吴人杀了他的父亲,在肃州城南做了一个木头仙人,举手指向东南方,吴会地区大旱三年。(有人)占卜说:“(这是)鲁般做的事呀。”(他们)多次向鲁般赠送很多的财物表示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小就下了大雨。(每当)国家初立,当地的人常向他的木仙人祈祷。\n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