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实验中学宋艺英重视语法,让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法可循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育才实验中学宋艺英重视语法,让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法可循

重视语法,让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法可循——浅谈现代汉语语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作用作者:南宁市育才实验中学宋艺英摘要:“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是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法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所以在高中阶段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重视语法。实际上,语法对文言文教学和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意在引起老师对语法的重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语法,掌握语法,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关键词:语法文言文教学应用引言:“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是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曾想,如今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探索和改革,依然把人文性捧为至宝,内容抽象的语法因高考不具体考查依然被淡化与漠视。许多老师也认为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法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讲语法是穿新鞋走老路;许多学生更认为,教材没有,考试不考,教师讲语法可以忽略不听。故而大多高中生连最基本的词性、短语与句子成分都不懂。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对课内文言文阅读虽然有注解辅助依然是不求甚解,对课外的文言文直接叹为“天书”,做起题来则土崩瓦解。本人认为,高考虽然没有就某个语法知识设置直接的考题,但答题中很大程度上受其羁绊。如果学生能重视、掌握这些语法知识,学习文言文就会真正的感受到有方法可依,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于是,每次教授高一学生文言文的第一个星期,我都先从语法教起,从词类、短语再到单句和复句,让学生具备打开文言文大门的钥匙。语法知识纷繁复杂,篇幅有限,在此,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简单谈谈现代汉语语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一、 明确古今词语的构成差异。学好文言文必须了解古代汉语词语与现代汉语词语的不同点。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古代汉语词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文言词语大多数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字一词,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4\n古代汉语中除了较少的连绵词、译音词和叠音词,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翻译成现代汉语大多要变成双音节词。例如;古汉语:母,围,逸现代汉语:母亲,围攻,安逸(2)文言语句中出现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双音节词,实际上是两个词,与现代汉语有异。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特别强调字字有落实,一一对应的直译原则,在具体教学中,学生必须时刻注意以下两点: 1、警惕文言语句中出现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双音节词 。当这类词语出现在文言句中时,学生最容易把它当做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语来解释,其实它们是两个词,往往是古今异义词,例如: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文言中指妻子和孩子,两个词。今指男子的配偶,一个词。“绝境”文中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指没出路的境地。②操其实汉贼也文中指他实际上,两个词今指实际上,一个词2、了解文言句中的多音节词的类型。 遇到人名、地名、帝号、国号、年号、官名、职务、节气、礼俗等,直接保留,不必再作翻译。二、现代汉语语法在词类活用翻译中的应用。现代汉语词类分为实词与虚词,其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与数量词;虚词包括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与拟声词。1、实词类。在学习古汉语实词活用之前,首先要明晰各词类在句子中的作用。如名词、代词大多做句子的主语与宾语,动词与形容词往往担当句子的谓语,区别在于动词可以带宾语而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实词中只有动词可以带宾语,掌握这个规律就能明白名词、形容词与代词活用做动词的原因。实词类活用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具体情况如以下例子所示:a)名词用作动词: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目”活用动词为“看着”,遂王天下名词“王”活用做动词“统一”b)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善”译为动词交好,“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短”译为动词诋毁……当然明晰名词的主语、宾语作用,也可以明白动词、形容活用为名次的原因。如:动词用作名词,即动词在句中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动词“得”处于宾语位置,译为名词心得体会,“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动词“奉”处于主语位置,译为名词好机会。形容词的活用也如此,在此,不一一详述。2、虚词类。明晰介词与副词的用法也可以作为词类活用的判断。明确介词修饰的是名词与代词,介词﹢名词/代词构成介词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成分。而副词修饰的是动词和形容词,往往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因此,当副词修饰名词时,就可懂得这个名词必须活用做动词。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译为动词赐福,“(苏)武能网纺”“网”译为动词织网三、掌握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的”字短语与“所”字短语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判断词语活用。1、并列结构:名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短语并列:儿涕而去;缇骑按剑而前“涕”与“前”都用作动词,译为哭和走上前4\n2、主谓短语:妾不衣帛,“衣”做谓语译为动词穿3、动宾短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处于宾语的位置活用做名词短语出产的粮食,收入的财物4、所字结构,所+动=名词结构,故所字后面加的词得活用做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若属皆且为所虏四、比较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句式的异同,帮助学习者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常见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这些句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具有典型古代汉语的特征。⒈一般句子。与现代汉语句法相同的句子,句子结构按照(定)+主+[状]谓<补>+(定)宾”排列。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相同的语法结构,翻译较方便,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主谓宾清楚,可译成:“庖丁替文惠君杀牛。”可以对应直译。把划分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方法用到文言句子中去,掌握句子的结构成分,有助于全面理解句意及词、句的特点。 ⒉特殊句子上文中提到了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其亦可用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来分析。⑴判断句:其特点是表示判断,可用“……者,……也”及其变体,用副词“乃、则、即、皆”和助词“耳”等表示判断,其表判断的谓语动词形式多样,但其语法结构中主语、谓语明显。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刘备天下枭雄”,翻译时加上表判断的谓语动词即可。⑵被动句:表示主谓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在古代汉语中其常见形式有“于、见、为、被”等标志词表被动,如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两句,①句有标志词“于”表被动。②句没有标志词,但只要我们分清主谓宾,注意谓语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即可准确判断句式并准确翻译:“兵被挫败地被削减。”⑶省略句: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中常省略某词或某些成分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翻译成现代汉语要相应补出。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来补出所省略成分,这也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来判断。例如: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军中无以乐,请以剑舞(为乐)”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可发现①句缺主语,②句缺谓语,③句缺宾语。⑷倒装句,即宾语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这些句式均是相对现代汉语句子语法而言。①宾语前置句。按照现代汉语语法,宾语应该放在谓语后,但在文言文中跑到谓语前面了。在古文中宾语前置大多源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因此,要明晰代词的内容包括a、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b、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C、疑问代词:谁、孰指人的,何胡、奚、曷指物的,安、恶、焉指处所的等。②4\n.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定语必居主宾前,在文言文中却有定语放在主语、宾语之后的情况,这种句式叫做定语后置。对定语后置句的判断依赖于现代汉语句子语法分析,划出句子成分。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利”与“强”修饰限制“爪牙”和“筋骨”的,放在后面了,以上两个句都同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放在所修饰词前翻译。③.介词结构后置句:古文与现代汉语中一样介词结构都做状语,“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应该放在谓语前面,但古代汉语中常置于谓语动词后并且依然做状语,翻译此类句子时依然要划分句子成分,把状语还原到谓语前。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用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来分析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的例子举不胜举,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句式大异少同,掌握古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总而言之,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对高中文言文学习有较大的帮助。教学者和学习者都可以通过明确古今词语的构成差异,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在词类活用翻译中的应用,掌握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的”字短语与“所”字短语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判断词语活用,比较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句式的异同,牢牢掌握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现代汉语语法作为衡量现代文与文言文比对的尺度,希望本文能让学生明晰两者的差异,揭开文言文的神秘面纱,弱化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为有法可循易于判断词性、推断词义、读懂句子而乐于阅读课内外的文言文。参考信息:1、《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钱威徐越化主编2、《谈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和突围》赵若飞布莱娅学习网3、《学以致用:文言文阅读的一个突破口》陈万勇  《中国教育报》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郁婷婷“百度文库”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