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高中一年级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一年级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作者:江兰英来源:江西省宜春三中联系:15279850167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中教师诵读人文性与工具性摘要:常听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师反映,给刚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讲文言文,不像前些年那么顺手了,诸如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古代汉语语言现象,在几年前,即便是中等程度的初中毕业生也比较熟悉,而如今的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多大兴趣,甚至把文言文称为“天书”。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30%—40%的比重,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高考的现实要求,文言文教学的这个难题也更为突显,亟待解决。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学生的观念,不再恐怕文言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具体方法有:加大对文言文的诵读,教师走出走出逐词造句串讲的误区,还课堂以学生,另外要注重体现文言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何谓“文言文”,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30%—10\n40%的比重。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然而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相当多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没有兴趣或感觉困难。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高考的现实要求,文言文教学的这个难题也更为突显,亟待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会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来自文言文本身的问题文言著作和文章是我们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护。但事实上,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通用语言,由于文言文年代久远,时空跨越大,与我们现在通用的白话文在语法结构和文字组织上有较大的差异。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倡导白话文以来,便渐渐缩小了它的适用范围。如今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言文基本上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二、来自教师的问题。 首先,教师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10\n,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无从体验文言文之美。其次,教学观念落后,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即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来自学生的问题。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意识。虽然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等等,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学生一是认为文言文太旧,无味而厌学。受到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吸引,如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等,使他们容易产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文言文却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文言文太旧,觉得学它没用,于是就厌学。二是认为文言文太难,不懂而弃学。高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化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高中生中,占了不小的比例,10\n他们多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而非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去学习,更别提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了,那么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无从谈起。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文言文教学效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魅力。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见文言句式等,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无疑,重视积累是文言文的基本学习规律,但仅仅进行字词训练和记熟语法知识就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吗?如果脱离了具体文本的孤立的字词训练真的很有效果,岂不是只要阅读有关资料或者工具书,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这样显然行不通。况且,古汉语语法知识是后人对前人文章特点的归纳,并不是前人写作时执行的严格标准,有些文言文内容也不是用语法知识可以准确描述的。因此,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的文言文课堂并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10\n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古人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重视诵读。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当前,很多专家、名师都提倡“在课堂上让读书声嘹亮起来”,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课堂重视了“读”,却没有达到“有效的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因此,教师要敢于范读,通过正确的断句、停顿、轻重音处理,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得到深切的感悟。尤其要注意对文章细微处的挖掘。10\n例如,《兰亭集序》中对“信可乐也”一句的诵读处理。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叙写了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用“信可乐”一句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所以诵读时就应以轻松愉快而不是感慨良多的语调去朗读此句。相反,第二段的“岂不痛哉”一句用感叹号结尾,而且含有作者感慨“人生苦短”之意,因此,诵读时就应以感慨良多而不是轻松愉快的语调去朗读。在以上诵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词语训练、语法知识整理,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二、走出逐词造句串讲的误区。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另外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为用逐词逐句的串讲就可以达到理解文本、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的。的确,理解文本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逐词逐句的串讲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理解文本只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才是目的所在。10\n串讲式的文言文教学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目的。首先,它导致了教学的低效。因为教师所讲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注释上已经有的,有很多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没有价值的。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师逐词逐句串讲,学生失去了自己动手探究的机会。其次,它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忙于记录教师所讲内容,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学习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再其次,容易陷入单纯进行词语训练和语法讲解的误区。教师为了落实到位、讲得清楚,便引入了较多的古汉语知识,不知不觉又上成了一堂语法课、词语训练课。最后,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包办,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学习过程,既感受不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也不可能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获得的只是一些僵死的知识和孤立的字词。该如何走出逐词逐句串讲的误区,促进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呢?第一,要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注释作用不同,凭借注释理解句义、文义。有些是整体注释的,要让学生根据注解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只注释关键词,要让学生自己贯通全句的意思。课文没有加注释的地方,一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有些学生来说,或许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必要时可合作解决。10\n第二,要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仍以《兰亭集序》为例,文中的“死生亦大矣”一句,一般译作: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但如果我们指导学生联系前文作者对两种生活方式的叙述以及对人们留恋有生之乐的描述去理解,学生就不难明白作者实际要说的应该是:“要怎样活着实在是件大事啊!”这样的引导,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教给了学生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第三,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三、要体现文言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0\n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其中承载的人类历史文明、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是语文的两大基石,因此文言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二者分离或生硬结合的误区。有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只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义,以为会翻译就完成了全部任务。这就导致了教学中仅仅关注语言的理解,而对古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丰富的文学、文化元素极为漠视;有的课堂,则完全忽略词句的学习,像教学现代文一样设计课堂;又有的课堂,二者生硬结合,面面俱到,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应从诵读入手。诵读,既是理解文义的重要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其次,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入手。例如,庄子的《逍遥游》想象丰富、境界开阔、思想深邃,但只要抓住了“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句进行理解,自然就感悟到了庄子希望摆脱一切束缚,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思想。再其次,可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切入。例如《逍遥游》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滕王阁序》以二字句用于抒情,三字、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这都是提高语感和促进对传统文化热爱之情的很好的结合点。最后,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来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比如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时,可引导学生从文中摘录语句来做自己的座右铭;在教学《过秦论》时,不妨提示学生从中揣摩议论文的写法;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时讨论一下劝说人的方法,获取生活知识等,从而使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得到很好的统一。 总之,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本着将知识性、现实性与文本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10\n参考文献[1]王政白:谈谈文言特殊句式的教学[J];安徽教育;1980年02期[2]张炜:高中语文文言词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3]张霞: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些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4]袁彩霞: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文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5]杜丹: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D]教育前沿,2011,2.[6]许嘉璐: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7]刘文质: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体会[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