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发布 |
- 37.5 KB |
- 17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预习复习整理
苏教版必修文言文课文全译全练必修一劝学2师说6赤壁赋12始得西ft宴游记18必修二六国论22阿房宫赋29念奴娇・赤壁怀古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7必修三离骚(节选)39指南录后序43五人墓碑记49烛之武退秦师55谏太宗十思疏60廉颇蔺相如列传65鸿门宴73秋水(节选)80非攻(节选)82察今(节选)84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89寡人之于国也93《黄花冈烈士事略》序98蜀道难103登高105琵琶行107锦瑟110虞美人112蝶恋花114雨霖铃116声声慢118滕王阁序120秋声赋126必修五陈情表131项脊轩志136长亭送别141报任安书143渔父150逍遥游154兰亭集序160\n劝学【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课文全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屮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课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堆土成ft,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鳞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名家点评】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而设喻(“积土成ft,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踵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有删节)【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讎以为轮(通“燦”,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担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攵\n(1)棘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产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1.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蘇以为车仑(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期屮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罪能水也(游水)/蘇使之然也(“棘”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丁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踐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青,取Z手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⑷连诃,表承接。⑸连词,表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积善成徳,而神明自得君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青,取Z于蓝(代靛青)/冰,水为Z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疇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3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ft,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蛾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榦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⑴糅(Z)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n(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1.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収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聘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n(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B.君子生非异也■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指金属的刀类通“性”,资质,禀赋名词动词,游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学问渊博2.下列各组旬子屮,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鳞之穴无可寄托者■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积土成ft,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煥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噴。傲、非也,噴、非也;君子如向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澹,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渐之潴渐:渐渐■B.形乎动静形:体现D•端而言锁蠕:微动判断正确的二项是()C•游必就士就:接近5.对下列詬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教使之然也軼使之然也••不扶而直蟹六跪而二螯\nA.两个;然”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B.前个“然”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C.两个“然”字不同,两个“鲜”字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鲜”字也不同1.对“蓬生麻屮,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坏境与内容的重要。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译文:⑵其质译文:⑶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译文:\n【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常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愈热心于教育,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去卩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Z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屮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而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Z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炎15子、萇弘、师襄、老聘为师。鄰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儿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朿,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名家点评】在韩愈的论说文屮,《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确、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屮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來,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之例Z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正如清刘熙载所说:“说理论事,涉于迁就,便是本领不济。看吕\n黎文老实说出紧要处,自使用巧骋奇者望之辟易。”(《艺概•文概》)(《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岀版社,刘学楷)【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学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氽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加乗……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是•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壬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文:•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文: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爲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六艺经伐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Z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1.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孔子师鄰子(以……为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4)形容词作名词。4、学而木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己•2.之\n(1)助词,的。古乙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乙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Z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乙所徐,师乙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乙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乙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鄰子之徒/3.其(1)代词,那些。臬为惑也终不解矣(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代词,他的。夫庸知臬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1)介词,比。(2)介词,向。(3)介词,对于。(4)介词,从。(5)介词,被。5.乎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皆出于此乎■不拘于时■(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其皆出于此乎(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木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也(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世(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血语气。其可怪也欤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疝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n【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B.今Z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多的人••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感也终不解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鄰子之徒■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Z所存,师之所存也。(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①欲相师,仆②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③自京师来蛮夷间④,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鋅。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席蜀⑤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⑥,幸大雪逾岭被南越⑦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注释]①辱书云:承蒙来信说。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吾子:您。④蛮夷间:指柳宗元所谪居的永州。⑤庸蜀:这里泛指四川。庸:古国名,今湖北竹山县东南。⑥二年冬:指元和二年冬季。⑦南越:泛指今广东、广西一带。(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n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仆道不笃■笃:深厚B.人益不事师■师:老师C.因抗颜而为师■师:老师D.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后学:学生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B.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C.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D.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6.对文中“蜀犬吠日”“誠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赞美韩愈敢为人师的精神,并自喻品德高洁。B.指出韩愈不该以蜀日白比,白己不敢以越雪白况。C.抨击那些诋毁韩愈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表明自己虽好为人师却因遭贬谪而不能的苦衷。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译文:(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译文:(3)虽,译文:\n赤壁赋【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他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不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前、后《赤壁赋》用古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具有哲理,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吋,明月从东ft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血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憩有如倾慕,既彖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屮的蛟龙为Z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Z饮泣。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冋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ft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徳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娠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彖沧海屮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咅,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ft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収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名家点评】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但这种意蕴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述,而是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触,因此才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兵下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免“浪淘尽”,空留ft川遗迹的感慨,转而抱恨于人生须臾,江ft无穷,登仙乏术的无可奈何;一方则顺手以眼前的江水与ft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长流、月的盈亏而又永生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n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人生应投入大化,方能超脫无谓的苦恼。这两方而的感情,包括人生苦闷和物我参透,当然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烦恼以及耍求摆脱烦恼的旷达态度的表露O(《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何满子)【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ft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隅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吿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2)望七月既畢(名词,农历每月十五)里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而)(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準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布(向东进军)(2)动词的使动用法。驟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離妇(使……哭泣)(3)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車飞(向南)/酉望夏口,布望武昌(向西,向东)(5)形容词用作动词。疋襟危坐(整理)/渺沧海Z—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乞既自(显出白色)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承接。(4)连词,表并列。2.之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正襟危坐而问客侣鱼虾而友麋鹿■(1)助词,的。月出于东ft之上/哀吾生之须臾••\n(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乙茫然(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乙所有/吾与子乙所共适(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Z而为声/取Z无禁,用之不竭3.于(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月岀于东ft之上■此非孟德Z困于周郎者乎(1)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徳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2)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屮(3)形容词词尾。郁乎苍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5)此非孟德Z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2)(其声)舞幽壑Z潜蛟,(其声)泣孤舟Z婆妇(省略“其声”)(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4.倒装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2)月出于东ft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ft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怵I,介宾短语后置)(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B.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汽••C.舞幽壑Z潜蛟使……起舞■D.不知东方之既白白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nA.月出于东ft之上■哀吾生之须臾B.徘徊于斗牛之间\n托遗响于悲风A.此非孟德Z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傣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升:登上和:和睦狎:亲近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D.鹤归来兮,东ft之阴阴:北边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皆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挟飞仙以遨游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出■何为其然也■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盈虎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n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托遗响于悲风■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ft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ft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Z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ft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文:(3)独终日于涧谷Z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译文:\n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创作,有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作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抒写他被贬后的悲愤忧伤,风格清峻简洁,在平淡的语言中愈含深远的情思。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fl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ft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ft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柳河东集》。【课文点译】【课文全译】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ft、钻深林,迂回曲折的ft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ft石。无论多远,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冋家。我原以为永州ft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ft。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ft,才使我发现西ft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牛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ft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ft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脫隐藏的。青"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ft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屮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Z气隔化在大自然屮,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ft,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來,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名家点评】《始得西ft宴游记》达到了描摹ft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ft水游记之作并非始于柳宗元,远的不说,仅唐人之中,元结就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清人吴汝纶就认为「'次ft放恣ft水,实开子厚先声。”但是,情景交融,将ft水人格化,却是柳氏独造之境。本文从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写起,透露岀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然后由一般游览引入西ftZ游,重笔写西ftZ“怪特”。呀然洼然的高下Z势,咫尺千里的登眺所见,萦青缭白的ft水远景,三组画面、三个层次,以相互的映衬、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绚丽多姿的“怪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西ft的景色。诚如他的诗《江雪》,千ft不见鸟影,万径没有人踪,更衬托岀独钓寒江、不畏严寒的勇气,寄托着政治革新失败后既孤独又不屈的精神。本文中的西ft,超尘拔俗,卓立不群,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体现。西ft熔铸了他的幽愤,陶冶了他的胸襟,启辿了他的悟性,而他的赞美西ft正是以之来言志抒情。作为ft水游记的伟大宗匠,柳宗元在本文中釆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文中写登西ft远眺之所见,呈现了雄奇开阔的境界,而不写西ft本身,从而也就衬托了西ft,突出了西ft。这种不从实处落笔的写法,颇类于汉乐府诗《陌上桑》的从旁人听见来写罗敷美貌,和罗敷自夸其夫的“坐屮千馀人,皆言夫婿殊”一样,是将诗的“虚处着墨”化为文中的“从对面着笔”。如此写来,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近人林纾曾说:“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揆之本文,洵非虚誉。(《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邓乔彬)【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n1.通假字⑴自余为僭人(通“戮”,引申为有罪)(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古今异义•(1)然后知是ft之特立舌乂这样之后今义:表承接,接着(2)颓然就醉击文: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3)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3.一词多义⑴穷爭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爭ft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为(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希未始知西ftZ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1.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ft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冋溪(走到尽头)/萦青缭白(青ft,白水)(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形容词用作名词。(4)数词用作形容词。始指井之(以……为异)自耀而至(远处)四望如二(相同)(5)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卧而梦(做梦)/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6)名词用作状语。号与箕徒上高ft(每天)/篡厢而遨(橡箕畚一样)/四望如一(向四面)二、文言虚词(1)连词,表修饰。(2)连词,表承接。(3)连词,表转折。欲归(4)连词,表条件。2.之1.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而未谿知西ft之怪/而莫袒其涯/詬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穷ft之高而止(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Wft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乙土壤,皆在衽席之下(2)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ft)/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ft这件事)(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尙子独立性。然后知是f特立/不知日3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3.为(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2)动词,成为。自杂为僅人/不与培蛟为类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⑴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以(之)为凡是州之ft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ft水)(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n(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ft)(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6)故为之文以志(Z)(省略宾语“Z”,代宴游西ft这件事)2.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亦同趣通“趋”,往,赴■B.颓然就醉精神萎靡不振••C.穷冋溪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D.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游于是乎始••于是饮酒乐其••B.自余为僅人不与培壊为类C.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D.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2)以为凡是州之ft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ft之怪特。(3)悠悠乎与颍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4)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钻«潭记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钻錮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傳。”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岀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港潸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泮、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n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殆不可数(儿乎)B.余怜而售Z(怜悯)••C.以效兹丘之下(呈献)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满)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嵌然相累而下者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②余怜而售之货而不售A.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不同。B.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也相同。C.两“其”字不同,两“售”字也不同。D.两“其”字不同,两“售”字相同。3.用小丘际遇,作者寄寓了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才能的原因。下面对能表达寄寓原因的句子归纳正确的一项是()①又得钻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Z上有丘焉②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③余怜而售之④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⑤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三百,连岁不能售⑥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译文:(2)不匝译文:(3)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译文:\n六国论【作者简介】苏洵,北宋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青少年时不好学习,相传27岁才发奋读书,考进士不屮,愤而烧掉为应考写的数百篇文章,而后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下笔千言,顷刻即成。他的文章以政论文成就最高,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辩性强,富有说服力;文字简约,不事雕琢,但笔力雄劲,善作譬喻。【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陳,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仅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來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來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R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唉!(如杲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名家点评】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n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程翔)【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暴霜露(通“曝”,曝露)(2)学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序(通“廣”,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Z所劫哉(通“勿”,不要)2.古今异文(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紅辈和父辈(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父亲的父亲今义:连词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这样以后(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3.词类活用今义:又,又一次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害0(—天天地,一月月地)••(2)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収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定(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纟冬也(坚持到最终)〃卜则获邑,穴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⑴兵非吴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诸侯之所匚,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2)暴攀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馳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馳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1)终纟冬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动词,坚持到最终)\n(1)始始有远略(名询,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2)向回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回(动词,朝着,对着)(3)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疔亡(2)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布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5)连词,表承接。而从六国破亡Z故事2.之(1)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Z理、"•••(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较秦乙所得/诸侯乙所亡/秦国3所大欲(3)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4)代词。子孙视乙不甚惜(指土血)/奉乙弥繁,侵乙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此言得3(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乙乙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3.以(1)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商以天下之大(3)连词,相当于“而”。以有尺寸之地(4)介词,把。举以予人(5)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为国者(治理)(2)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代词,它。共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惜萇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共势弱于秦(指六国)(2)代词,他们的。能守臬土(指燕、赵二国)6.则(1)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连词,那么。処秦国之所大欲7.与(1)动词。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n(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1.省略句⑴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⑵(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2.倒装句(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3.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2)为国者无使为枳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暴秦Z欲无厌满足■B.不能独完形容词用动词,保全■C.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水平不高,能力欠缺2.下列各组旬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B.较秦之所得■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C.故不丧而强弱胜负己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国之所大欲■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六国论》)\n[乙]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撰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寸尺之地,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丙]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李桢《六国论》)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依次应为()①窃怪天下之诸侯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扌宾秦④天卞诸侯己口困矣下下偷迅私私偷谦••••ABcD备怪失怪责责过责5.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乏窘惑乏辻困困困困筋一的确斥斥除弃正排排排按不A.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献身)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超过)•••B.夫韩、魏不能独当(抵挡、对抗)未可去以罪秦也(归罪于)••C.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地存在)视秦无异也(与……相比)D.攢形便之利(有利的地理形势)终不克为秦所为(能够)6.[乙]文中的“天下之诸侯”与[丙]文的“东诸侯”分别指下列哪一项?“天下之诸侯”(),'‘东诸侯”()A.秦韩魏齐楚燕赵B.韩魏齐楚燕赵C.齐楚燕赵D.齐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译文:(2)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3)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异也。译文:阿房宫赋【作者简介】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n【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ft林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巍然耸起。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高楼重阁遮天蔽日。它从骊ft的北面建起,然后向西曲折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道河缓缓流淌,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腰带般的长廊像绸带似迂冋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向空屮飞啄。这些楼台亭阁,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层叠的木拱中心勾连,殿角相向对峙,像在互争上下。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那样密集,像水涡那样套连,巍峨亟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就像蛟龙,可是没有风云涌起,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就像彩虹,nJ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产生霓虹?楼阁高高低低,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來温柔的歌声,使人感到如同春光一般温暖;大殿里寒气逼人的舞袖飘拂,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之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每天清晨,只见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乂见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一层油腻,那是她们洗脸后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那是她们焚烧异香的椒兰。雷霆忽然震响,原來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杳然无声,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远处,希望皇帝能光临宠幸;对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物,韩国魏国聚敛的珍品,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手中掠夺來的,堆积如ft。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这阿房宫屮。而秦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觉得很可惜。唉!一个人的心思,也跟千万人的心思一样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竟然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全国的城墙还要多;琴声笛声,一片嘈朵,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就使天下的人民不敢讲话,只敢在心里充满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戍边的士卒怒吼起來,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皇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够來抵抗秦国了;如果秦収得天下后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名家点评】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屮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嫡”;阿房宫屮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己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指出六国与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作者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故以“人”代“民”),就不会亡。这才将笔锋移向“后人”一一主要是当吋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得哀后人也。”作者具有可贵的民本思想。他把六国及秦的灭亡,归因于“不爱其民”,希望统治者汲取教训,真可谓语重心长!但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种希望终归要落空,因而以深沉的感慨结束全篇。\n(《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霍松林)【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⑴覆压三百余里,隔禺天日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2)骊ft北构而西折,直疋咸阳古义:趋向今义:行走(3)—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就艺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建筑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值得怜悯2.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丁(动词,统一)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形容词,全部,所有)(2)纟曼廊腰级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缱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3)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锚铢(动词,取尽)(4)使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僅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5)爱秦愛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j使秦复愛六国之人(动词,爱护)⑹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3.词类活用(1)数词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蜀ft兀,阿房出(统一)(2)名词作状语。骊ft北构而西卅,直走咸阳(向北,向西)/廊腰纟曼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辱房水泅,聶不知乎儿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辞楼下殿,華来于秦(乘辇车)/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3)名词作动词。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朝歌夜落,为秦宫人(唱歌,弹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鼎挡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4)动词作名词。燕赵Z收藏,韩魏Z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5)动词意动用法。后人袁艺而不擊之(以……为鉴)二、文言虚词1.焉(1)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盘盘焉,困囲焉••(2)句末语气词。绳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连词,表承接。骊ft北构而西折/纟曼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n•••/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连词,表转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1.其(1)代词。杳不知基所之也(指宫车)/儿世儿年,摞掠共人,倚叠如ft(代六国)/一旦不能有,输来具间(代秦国)(2)代词,自己的,作定语。使六国各爱其人2.于(1)介词,至叽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介词,表比较。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3.Z(1)动词,往,去。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乙也(2)助词,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代词。奈何取乙尺锚铢(代财物»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乙(代秦人)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表判断)(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表判断)(3)—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2.疑问句⑴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2)奈何取Z尽錮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3.省略句⑴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3)儿世儿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4.倒装句(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5.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举”有被攻占之意,意念被动句)【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赵Z收藏,韩魏之经营动词用作名词,指金玉珠宝等物••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互相排挤••••C.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口遮断,遮蔽••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2.下列各组旬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使负栋Z柱,多于南亩Z农夫■冰,水为之而寒于水■\nA.纟曼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B.辘辘远听,杳不知負所之也■奈何取之尽锚铢■C.秦爱纷奢,人亦念基家使六国各爱其人■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適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①,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向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②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谱元忠与哉③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哉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④,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注]①对仗:当廷奏事。②承乏:充任(谦辞)。③哉:高哉,时任司礼丞。④台衡:指宰相。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暴乱:发动叛乱。B.朕欲别除一官■除:革除。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D.昌宗从旁迫趣说■趣:催促。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欲以为雍州长史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B.①户口逃亡II尽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①乃谱元忠与戢私议云②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nA.①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箱,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ft,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C.伉新舍人宋璟劝勉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即便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对魏元忠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愿加害元忠。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译文:(2)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译文:(3)附元忠立致族灭。译文:\n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简介】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课文点译】【课文全译】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ft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彖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名家点评】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彖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Z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Z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屮含谐,直屮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巖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対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i肖,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1•非恻Z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朕的作用。(《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刘乃昌)【重点梳理】【课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1.请写出“浪淘尽”的对象。2.“人道是”三个字表达什么意思?【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3.“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n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n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历城(今ft东济南)人。他把满腔爱国激情以及南渡以来的无限感慨和义愤,全部寓寄在歌词中。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蘇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氏的作品。辛词慷慨激昂,纵横驰骋,继承并发展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后人以“苏辛”并称。辛词多方而反映了错综复杂、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非凡的英雄气概和创造力。【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大好江ft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彖,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冋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ft,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冋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名家点评】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优冑正准备北伐。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延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屮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促胃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忧深思远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马群)【重点梳理】【课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1.请写出作者形象地写寄奴功绩的句子。2.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雨打风吹”的具体内容。【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清平乐村居\n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3.这首词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4.这首词在写景方面非常有特色,请简要赏析。\n离骚(节选)【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课文点译】【课文全译】我是古帝高阳氏的苗裔子孙,我先父的尊名叫做伯庸。正当夏历寅年的孟春正月,又在庚寅之日我便降生。生父观察我初生的器宇容度,始将美名赐予儿身。我的美名叫做正则,我的表字称为灵均。我既有华盛的内在美质,又有清秀的外貌丰姿。披佩那连接缉续的江离、白芷,又将秋兰联缀成串作为佩饰。我勤勉修行,匆匆若将不及,唯恐时不我待,人生易老。我在清晨攀折ft冈上的木兰花枝,薄暮又去采摘江洲中的紫苏香草。日月匆迫而不久留,春去秋来而依次更代。感念草木的飘零陨落,只恐美人又年迈色衰。何不趁此少壮而抛弃邪秽,何不改变这不善的态度?驾着骐骥而口由驰骋吧,请來啊,我在前面为你引路!古昔的三王徳行纯粹,当时原有众芳荟萃一堂。交杂地佩用申椒与菌桂,难道只将香蕙、白芷缀饰身上?那尧、舜何其光明正大,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那桀、纣何其狂悖不羁,只贪走便道而寸步难行。那结党营私Z辈,但知苟且偷安,使其所导Z路幽暗而险隘。难道我畏惮己身获罪遭殃吗?我只担心君王Z车倾覆败坏。我匆遽电勉地在前后效劳奔走,但愿能追及先王的步武。君王不谅察我内心的一片赤情,反而轻信谗言而对我勃然暴怒。我本知忠直谏铮会招來祸患,却宁受苦难也不舍弃正途。我指苍天起誓,让天作证,我的忠忱只是为了君王Z故。(选自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魯书社1983年版。袁本“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译文空缺。此译诗与课文注释可能有所不同,仅供参考。)【名家点评】《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以句屮的“芳”自然由“芟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消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Z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离骡》不仅是屮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赵逵夫)\n【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扈江离与胖芷兮(通“僻”,幽僻)(2)来吾道夫先路(通“导”,向导)2.古今异义(1)朕皇考口伯庸古义: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今义: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2)纫秋兰以为佩古义:“以么为”的省略今义:认为(3)春与秋其代序古义:依次窖代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2)形容词用作名词名余曰正则兮(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给人取表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徳〉二、文言句式(1)恐年岁Z不吾与(2)肇锡余以嘉名【课堂演练】(不与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以嘉名锡余,介词结构后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纷(众多)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chdng,加)之以修能(富有才能)。扈(披在身上)江离(香革名)与辟(通“僻”)芷(芳芷)兮,纫(联缀)秋兰以为佩兮,夕揽洲之宿莽(植物名,性坚固)。日月忽其不淹(久留)兮;春与秋其代(更代)序(次序),惟(思)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喻君主)之迟暮。不(即“何不”)抚(握持)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态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跟从自己的话)吾道(通“导”)夫先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内美:内在的美质B.惟草之零落兮••零落:飘零,坠落C.恐美人之迟暮••迟暮:晚暮,指天黑D.不抚壮而弃秽抚壮:趁壮盛之年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又重之以修能②恐年岁之不吾与■③纫秋蔺以为佩■A.B.C・D.④乘骐骥以驰聘兮①与②箱同,①与②相同,①与②不同,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③与④不相同③与④相同③与④不相同3.对•节选部分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两句写披服幽兰花草,以喻自己博采众善。B.七、八两句意谓自己早起登ft,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徳,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C.十三句中的“不”即“何不”,与十四句中的“何不”为互文。两句意为君王何不把握住这年岁壮盛的时候,丢弃秽恶的行径。D.节选部分抒发了诗人因时光流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慨。\n\n【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字,完成4—8题。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铁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骏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且余济乎江湘。(《涉江》)4.下而与例句加点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且余济乎江湘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B.在乎ft水之间。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5.下列句子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A.李牧连却之B.粪土当年万户侯C.驾青虬兮膠白螭D.吾从而师之6.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肇锡余以嘉幺C.世溷浊而莫余知兮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FI7.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年既老而不衰既:已经B.且余济乎江湘济:渡过C.被明月兮佩宝璐被:遭受D.哀南夷之莫吾知兮知:了解8.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用服饰的奇特、高洁,比喻德行的高洁和志向的远大。采用了“比”的手法。B.本段交待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浊”“莫吾知”的楚国现实。C.“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侍”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D.“登昆仑兮食玉英”意同《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甫I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n指南录后序【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ft,南宋庐陵(今吉安)人。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他英勇就义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口“成仁”,孟口“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己成为光照日月、气壮ft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统一指挥各路兵马。这时元军已迫近都门外,不论是迎战、防守或迁都,都已经來不及安排。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的衙门里,都想不出办法來。当时(双方有)使者车马往來频繁,元军方面约邀(我国)当权的人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国家事态到了这地步,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而且)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以前,(我们的)使者往来,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同时)我更想探察一下元军方面的情况,回来好寻求救国的办法。于是未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就任,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刚到元军军营(的时候),我慷慨陈辞,(他们)上上下下都很震惊。他们也不敢马上就轻视我国。不幸的是先有吕师孟干坏事,后来有贾余庆(向对方)讨好献媚,我(才)被拘留不能回还。国家的事情被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当面责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揭鋁吕师孟叔侄二人叛国(的罪行)。(我)只想求死,不再顾念(个人的)安危。元军方面虽然表面上尊敬我,实际上(对我)很愤怒。(派來)两个高级头目,名义上是招待使臣的人,夜里却用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人作为祈请使要到北方去;元人逼迫我同他们--起走,但又不算作使者。我照理应该自杀,但还是忍耐着(随他们)11!发。古人说:“(忍辱不死)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啊!"到了京日,得机会跑到了真州,就把北兵的虚实完全报告了淮东、淮西两位边防统帅,约定(同他们)联合兵力奋起抗战。国家复兴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在那里)住了两天,扬州的边帅下了逐客令。(我)没有办法,(就)改名换姓,隐蔽行踪,在荒野里奔走,在露天里歇宿,每天同元军的骑兵在江淮一带(彼此)互相出现或隐没(没有遇见)。闲窘饥饿,无所依托,悬赏捕捉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叫唤求救都來不及,后来找到一只小船,避开(敌军所占的)江中小洲,从北海出去,然后渡过扬子江,进人苏州,经过四明,转到天台,终于来到永嘉。唉!我接近死亡的危机不知道多少回了!责骂敌军大头目会被处死;痛骂叛贼也会被杀死;和北兵那两个高级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好多次都可能被杀死;逃出京口(的时候),身边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差点自杀;经过十多里有北兵停泊船只的水区,被巡逻船搜寻,差点投水,葬身鱼腹;在真州被赶出城外,差点(由于)走投无路而急死;投奔扬州,路过瓜州扬子桥,如果碰上(敌人的)哨兵,不可能不被杀死;在扬州城下,进退不能自主,儿乎类似送死;坐在桂公塘土围子里,(敌人)骑兵数千人从门前走过,差点落在敌人手里死掉;在贾家庄,差点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夜里投奔高邮,迷了路,差点儿陷(于泥沼)而死;天亮时,在竹林中躲避哨兵,遇到巡逻的元军骑兵儿十人,儿乎无法逃脱而死;到了高邮,置制司衙门(通缉捉拿我的)公文下达了,差点儿被逮捕杀死;在城子河里航行,在横七竖八的死人堆里穿行,(我坐的)船同(敌人的)巡哨船相隔很近,差点儿遇上(敌人而被)杀死;到了海陵,往高沙去,常常担心白白地死掉;取道海安、如皋,一共三百里路,北兵和土匪在这一带来来往往,(我)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去;到达通州,儿乎因为不被收留而死;后来驾着小船在惊涛骇浪中航行,实在没有办法,(这时)已不把死亡(的威胁)放在心上了!唉!生死不过是早晚间的事情,死了就死了;可是处境是那样的危险艰难,而且层出不穷,(实在)不是人所能忍受得了的。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遭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我在患难当中,有时写点诗来记述遭遇的情景,现在保留着底稿舍不得丢掉,旅途中亲\n手抄写:(有关)出使北营,被扣留在北关外(的部分),作为一卷;(有关)从北关外出发,经过吴门、常州,渡江到瓜州,重回京口(的部分),作为一卷;(有关)从京口逃向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部分),作为一卷;(有关)从海路到永嘉又來到三ft(的部分),作为一卷。(我)打算(把这部诗集)保存在家里,让后代的人读到它,能同情我的心志。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出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这一年夏季五月,年号改为景炎,庐陵人文天祥给自己的诗集写了序文,题名为《指南录》。【名家点评】文章气势充沛,用语多变。第四节以述“死”为屮心,二十儿个带“死”字的句子,一气如注,似强弩连发,奔马骤驰,又像急管繁弦,壳音竞奏。始有“呜呼”兴叹,为奔纵的文势作了准备;继之历述死里逃生经过,一句联属一句,一层紧跟一层,滔滔不绝,径赴纸面。最后一声“呜呼”以下,总揽全节。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文章气势推向悲痛的顶点,整节文字,词短句密,繁音促节,读之停顿不得,胸中荡然而生充畅之气,用语方面,文屮连用动词却无一重复。第三节的“避”、“出”、“渡”、“入”等字,各有妙用。同述“死”,二十几字,蝉联而下,但无一相类,显岀变化而又统一的特征。作者还依据变化着的对象面貌,求取语言的腾挪变幻。例如:“几自到死”,是写自杀,来源于“挟匕首以备不测”;“儿从鱼腹死”,来源于江中遇敌船;“儿落贼手死”,来源于“骑数千过其门”;“儿陷死”,来源于“夜趋高邮,迷其道”。制府发下追捕公文,则“儿以捕系死”;舟船险些与哨兵相遇,则“儿邂逅死”。一句之中,前述死因,后谈死情,互成因杲关系。这样,语言应用就切情切境且变化多端。(《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吴功正陆志平)【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闹(具,通“俱”。作副词,全,都。)(2)层见错出(见,通“现”。)2.古今异攵(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义:没有依托今义:单调,没有意义(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义:十分激烈今义:大方(3)为巡船所物色古义:搜訂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4)以至于永嘉古攵:到达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5)几彷律死占义:走投无路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n3.一词多义(1)(2)得回奔真州(jian,名词,机会)中回力拉崩倒之声(jian,动词,夹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动词,倒下)■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副词,无,不。靡及,达不到)■如扬州,过瓜洲杨子桥(动词,往去,到去)(3)4.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表面上)/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上前)/予分当引决•••(按名分)/拿行需宿(在野草间,在懈天里)/日与北骑相出没(每天)(2)名词作动词I二、文言虚词1.而(1)(2)2.以(1)(2)(3)(4)(5)(6)3.则(1)(2)道海安、如皋(取道)■连词,连词,连词,连词,连词,介词,介词,介词,表承接。表转折。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而不在使者Z目/而幸生也何所为••表承接,相当于“当”。表目的,来。因为。用。凭。凭借。然而隐忍以行■挟匕首以备不测■几以捕系死■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以资政殿学士行■将以有为也表承接,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表转折,去卩。应则以兵围所寓舍连词,连词,三、文言句式省略句初至北营,(我)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我)但欲求死,不复顾(个人)利害(我)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我)坐桂公塘土阖中,(元人)骑数千过其门,(我)几落贼手死1.(1)(2)(3)(4)被动句(1)予羁縻不得还(被扣留)(2)无日而非可死(被杀死)(3)儿以不纳死(被接受,准许出入)倒装句(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为何,宾语前置)(2)君亲其谓予何(何谓予,宾语前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3.A.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B.道海安、如皋•収道C.为巡船所物色••盘查D.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单调,没有意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以资政殿学士行■\n\n将以有为也B.归市求国之策死而死矣C.不复挺者,棘使之然也■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D.北虽貌敬,实则愤怒■筱:则以兵围所寓舍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2)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4)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若水字清卿,洛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士。开府仪同三司搞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瞰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铁,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功1其唇,饌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软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血:含血喷出。靖:平息。曳:蜂拥。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所以靖公议也■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D.我为国死,职耳■职:职分4.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何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俅纠幸臣蹤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纠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间,②和6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n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乂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参遭到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老人。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返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罪当与童贯等译文:(2)汝归勿遽言译文:(3)奈并累若属何译文:\n五人墓碑记【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文学家。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崇祯二年(1629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声势震动朝野。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墓屮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來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吋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呢?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徳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I'uJ:“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阳、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岀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儿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脫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儿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公,太史文起公,姚孟长公。【名家点评】这篇文章夹叙夹议,层层对比,步步深入,前后照应,反复唱叹,熔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在结构上,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五人”死后贤士大夫为他们修墓、立碑的盛况,接着与此相对照,写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Z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从而提出了一个问题:“独五人之激激,何也?”这一问,是贯串全篇的主线。它承上而来,又领起以下各段。三、四两段树立“五人”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形象。固然是对这一问的回答;\n五、六两段揭示“五人”之死所发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对这一问的回答。正因为以一线贯全篇,所以文笔活泼、结构谨严。而作者之所以要用这样的一问作为贯串全篇的主线,又是从有利于表现他确定的主题岀发的。冋答了“五人”为什么那样“激激”的问题,不就自然而然地阐明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吗?(《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霍松林)【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其为时生十有一月耳(通“只”,不过,仅仅;通“又”)(2)独五人Z瞰瞰,何也(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3)敛擴财以送其行(通“资”)(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扌晋”,插)(5)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2.古今鼻义⑴至于今,郡Z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党羽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3)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痛•于•心,痛恨今义:极端伤心(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古义:考察,查究今义:压住(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古义:古代计算货帚的单位今义:金子(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文:非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7)机五人Z死,轻重固何如哉古义:比较今义:看(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头颅,借府性命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3.一词多义⑴发有贤士大夫裟五十金(动词,拿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动词,激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而又有剪发杜门(名词,头发)(2)行吾社之彳亍为士先者(名词,品行)其辱人贱彳亍(名词,行为)行之敛货财以送其行(动词,走)(3)固痉重回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4)使公之逮所由便也(动词,主使)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5)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Z记(形容词,空)\n(6)按缓骑按剑亦前(动词,用手压或握)按诛五人(动词,考查,查究)⑺得慷慨得志之徒(动词,实现)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能够)■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去今Z華而葬焉(修墓)/其疾炳而死(患疾病)/缓骑按剑而前(走上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慰)/买五人之头而沟之(用盒子装)/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记)(2)名词作状语。人皆得以求使Z(当作仆役)⑶动词使动用法。众不能堪,扶而仆Z(使……倒地)/安能舉豪杰之流(使……屈身)(4)动词作名词。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的事情)(5)形容词作名词。不能容扌运近(远近的百姓)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承接。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顾函之(2)连词,表修饰。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2.以(1)连词,表目的。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2)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中丞匿于溷藩以免(3)连词,表修饰。于是乘其厉声以呵(4)介词,表凭借。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介词,用。既而以吴民Z乱请于朝(6)介词,因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3.焉(1)兼词。激于义而死潯(于之,在这件事上)(2)代词。去今之墓而葬质(代五义士)(3)语气词。吴之民方痛心榻(无实义)4.之(1)助词,的。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助词,主谓之间敢消句子独立性。五人乙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钩党乙捕遍于天下(4)动词,去,往。佯狂不知所乙者(5)代词。人皆得以隶使乙(指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乙记(指代石碑)5.其(1)代词,作定语成分。以旌臬所为(指代五义士)/缙绅而能不易臬志者(代自己)(2)代词,作主语成分。敛费财以送基行(代周顺吕)(3)指示代词,那。发臬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臬石也6.于(1)介词,表被动。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2)介词,向。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n(1)介词,在。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1.为(1)动词。以旌其所为(做)/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2)判断动词,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3)介词,替,给。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2.当(1)介词,在……时候。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2)动词。郡之贤士大夫请手爭道(常管,主持)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2)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判断)(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4)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词“固”表示判断)2.被动句(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被”表被动)(2)公之逮所由使也(意念被动句,“逮”其实是“被逮”)(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于”表被动)3.省略句⑴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省介词“于”)(2)1认“谁为(之)哀者?”(省介词宾语“之”)(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头)卒与尸合(省主语“头”)(4)亦以(之)明死生之大(省介词宾语“之”)4.倒装句(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社稷有重,介词结构后置)(4)四海Z大,有儿人欤(大Z四海,定语后置)(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能不易其志者Z缙绅,沱语后置)(6)钩党Z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Z钩党,宾语前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吴Z民方痛心焉•••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D.安能屈豪杰之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激于义而死焉去今之墓而葬焉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C.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n■A.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n然五人之当刑也1.把下列句子論译成现代汉语。(1)而五人生于编伍Z间,素不闻诗书Z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鹫及巡按御史徐吉,请已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银铛于地,声琅然。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翳垣走。一驾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鹫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缓骑不出国门矣。《明史・周顺吕传(节录)》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B.吴人感其殳,合葬之虎丘傍C.以故士民德顺昌甚D.顺吕赠太常卿,审其一子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缓骑按剑而前F1激与义而死焉者也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人皆得以隶使之■()A.数谱于织造中官李实(说别人坏话)B.并质副使吕纯如(质问)••C.当顺吕被逮,间行诣都(从小路走)D.巡抚周起元忤魏忠贤削籍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触犯)()A.选文与课文《五人墓碑记》都记叙了明朝天启六年魏忠贤当道,苏州市民暴动的情况。B.选文重在表现周顺昌的正直与无畏,课文《五人墓碑记》重在赞扬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C.选文多用细节描写刻画周顺昌的形彖,课文《五人墓碑记》则釆用了对比手法来说明五人的伟大崇高。D.选文与课文《五人墓碑记》都采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使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译文:(2)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译文:(3)然自是缓骑不出国门矣。译文:烛之武退秦师【作者简介】《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n《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牛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対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R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Z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课文点译】【课文全译】鲁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们说:“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屮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來,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來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抓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扬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名家点评】全文以“退秦师”为屮心,从秦晋围郑开始,到秦晋退兵终结,突出了烛之武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形象。文章详略得当、语言精练,尤其是在运用对话方面,达到了纯熟的艺术境界。首先,用对话写人物和事件的发展。烛Z武其人,作者始终没有直接评论,完全通过人物对话来体现。写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佚之狐的举荐作为事前铺垫渲染,有他自己说秦穆公的话作为正面描写。读者从他柔中有刚、委婉透辟的言辞中,自然看到了一位古代杰岀外交家的形象。刘勰说:“烛武行而纾郑,……亦其美也。”(《文心雕龙•论说》)的确,烛之武为郑国解围,他的精神和才能,都是美好的。除开篇叙述形势外,其他人物,从佚Z狐善于识人,郑文公急切中起用烛之武,到结束吋晋文公说:“吾其还也”,全以对话表现。其次,寓褒贬于对话之中。正面描写烛之武如此,反面批评郑文公不能用人,也是如此。作者不发议论,而倾向自现。寓倾向于叙事写物之中,这是《左传》,也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可为一例。(《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董扶其)【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E(通“矣”,语气词,了)(2)茨其乏困(通“供”,供给)\n(1)夫晋,何反Z有(通“餐”,满足)(2)若不阚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⑴谢于楚也舌义:从属二主,动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彳亍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舌•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二”的大写,数词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3.词类活用(1)(2)(3)(4)(5)(6)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7)动词使动用法。若匚郑而有益于君(使二、文言虚词1.以(1)(2)(3)(4)(5)2.而(1)(2)(3)3.之既示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越国以鄙远(以……为鄙)■阙秦以別晋(使……受益)越国以鄙运(远方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亡)/1超秦以利晋(使……损害)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连词,连词,连词,连词,连词,连词,拿,用。敢以烦执事•因为。以其无礼于晋•相当于“而”,表承接。越国以鄙远•表li的。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修饰。夜,纟追而岀■表转折。朝济而夕设版焉■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乙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乙往来,共其乏困(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乙有(3)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4)代词。因人之力而蔽N(指代秦着)/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乙(代这件事)/将焉取乙(代土地)1.焉(1)语气助词,表陈述。子亦有不利焉(2)疑问代词。榻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不阙秦,将揭取Z(哪里)(3)兼词,于之。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2.其\n(1)代词。以耳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耳难也(这)/又欲肆耳西封(指代晋国)/失耳所与(指代自己)(2)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6.且(1)连词,表并列,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连词,表递进,况且。早君尝为晋君崩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2.疑问句(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3)子犯(晋侯)击Z(省动词宾语“晋侯”)(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4.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外携带的物品B.失其所与,不知•通“错”,明智C.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普B.臣Z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2.把下列句手翻译成现代汉语。\n(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英难也。(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因人Z力而敝Z,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②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③?”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子产不毁乡校》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闻忠善以损怨•损:损害B.岂不遽止•遽:立即,马上C.吾不克救也■克:能,能够D.不如小决使道•道:同“导”,疏通5.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②是吾师也■以是观之■A・两个“善'‘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B.两个“善”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C・两个“善''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D.两个“善”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1.下列対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最后引用孔子实际是对子产的评价,肯定子产做法的正确。B.《子产不毁乡校》一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了然明与子产在对待群众的批评意见上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然明主张“堵”,子产则主张“导”,相形之下,突出了子产的咼明。C.古代的乡校是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D.“岂唯二三臣”的意思是“岂只是我们儿个做官的(赖之)”二三,表示实数。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译文:(2)蔑也今而后知吾子Z信可事也。译文:(3)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译文:\n谏太宗十思疏【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即位后,拜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课文点译】【课文全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徳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來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來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加以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口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口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口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徳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思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吋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爭,发扬光大“九徳”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奔走效劳,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忧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亨受安逸的生活,亨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以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名家点评】魏徵的这篇奏疏言辞削切,意味深长。第一段,先从比喻入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什么要从比喻入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古代诗文的写作,特别讲究“婉转”,所谓“比兴言之而不质直言之,言情而不言理”。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形成了这种创作手法。这不仅使文章变得妙趣横生,摇曳多姿,还能给读者很多启迪,从中悟出道理。一般来说,自己悟出的道理,比别人直接告诉的要印象深刻。另外,从比喻入手,也能给人一个“缓冲”的机会,是尊重对方的表现。直接提建议,往往使对方尴尬,不好接受;委婉一点,给对方留点“面子”,效杲往往很好。给皇帝提意见更是如此。魏徵讲的“根本”实际上是指国家的命脉;"流”和“源”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君和民的关系。作为一代名君的李世民一看就明白这其中的含义。(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n【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形容词作名词。择書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人君当神器之車,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3)形容词意动用法。乐盘游(以……为乐)(4)形容词使动用法。必囿其根本(使……稳固)/宏兹九徳(使……光大)/则思康心以纳下(使……虚)/则思疋身以黜恶(使……正)/何必劳神芦思(使……苦)(5)动词使动用法。则思知止以殳人(使……安)/四琴垂拱(使……鸣)/何必劳神苦思(使……劳)二、文言虚词1・以2.⑹⑺而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介词,把。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用。虽董之以严刑■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戒奢以俭/纵情以傲物••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则思知足以自戒/虑壅蔽,贝思虚心以纳下••连词,表转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不言而化••连词,表因果。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连词,表承接。择善而从之•连词,表并列。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连词,表冃的。则思谦冲而自牧动词,作为。亏无为之大道哉/则思三驱以为度••动词,成为。则吴越为一体■介词,表被动。为天下笑■(1)代词。岂其取乙易而守之难乎(指代“天下”)(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闻求木乙长者(3)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人君当神器乙重/将崇极天乙峻5.其(1)代词,作定语成分。必固蔓根本(它的)/则智者尽臬谋(他们的)(2)指示代词。知其不可(这些)/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那)(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牙可忽乎三、文言句式\n1.判断句(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2.疑问句(1)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也”,表疑问)(2)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其”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4)何必……,亏无为之大道哉(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词“哉”,表反问)3.省略句(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主语“民众”)4.倒装句(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2)将崇极天之峻(峻之极天,定语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承天景命■大B.虽董之以严刊•监督C.简能而任之•选拔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快乐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亏无为之大道哉■则思三驱以为度■B.是寡人Z过也可■以尽豫游Z乐■c.岂臬取Z易而守之难乎发其志士之悲哉A.虽董之以严刑■必竭诚以待下■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道哉?【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式德末,魏徵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徵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徵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遇,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n卧內,访以政术。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巨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徵乃止。(《贞观政要・任贤》节选)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雅有经国之才•雅:平素,向来B.性又抗直••抗fl:急躁,暴躁C.非卿忠诚奉国•奉:献身D.多所弘益弘益:补益,增益5.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良冶锻而为器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②虽有疾,未为衰老虽在下愚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虽”季不同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虽”字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虽”字也不同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魏征原是太子的谋臣,唐太宗诛杀了太子后,本要降罪于他,但魏征以理抗争,终于使唐太宗宽恕了他。B.“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曰又同此宴。”这句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表示不可思议。C.魏征归附唐太宗后,觉得遇见了知已之主,因而对以前的所为感到惭愧难当,决心效忠唐太宗,竭尽其用。D.这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魏征这样来口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任。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译文:(2)寻译文:(3)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译文:\n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官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闪等共同制定《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來的《颛顼历》,适应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岀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I•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人将军廉颇及许多人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竞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宇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冋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湎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儿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焚,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來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n“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汁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來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冋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镀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躺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蔺相如冋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沁也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涌池会见。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厂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直到酒宴结朿,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涌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Z上。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而,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杲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Z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Z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n【名家点评】司马迁也是塑造典型的大师。他笔下的每一个传记都有一个生命,他所有的素材都为之而组织。他尽可能去创造、去维护、去发扬这一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马迁可谓一个出色的摄影师,他总是选取最好的特写。他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重心,由于这重心而构成了整个作品的完整。在这种意味上,他乂是一个卓越的肖像画家,也是一个优异的雕刻家。同时,他也像一个大音乐家一样,在他的作品里奏着独有的旋律。而这旋律,使他的文章有着无比的韵味。在他精心谱写的旋律的起承转合处,可以强烈地体会到司马迁对结构是何等地惨淡经营而又挥酒自如,匠心独运。在本文所写的众人中,廉颇为赵国宿将,而死于最后。故行文以廉颇为经,以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为纬,对这些人的记述详备,而对廉颇反而简略。于此最见司马迁意匠之妙。在叙次诸人时,又以廉颇缨络其间,前后一线相承,不致散漫。李牧最晚出,而死于廉颇之后,故司马迁先安排李牧与廉颇事迹相关之处,再详细叙李牧之事,屮I'可再次点出廉颇,尽得参差之法。在这里,司马迁为增加文字结构之美,已把廉颇作为一种重复的事项,让他的出现就像一种旋律,又像建筑长廊中的列柱似的,构成一种连绵回环的气势。在文章的末尾,太史公的评又留有独特的余韵,令人读后掩卷深思。(《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秋平李宇)【重点梳理】一、实词1.通假字(1)可予不(通"否”)■(2)臣愿奉璧往使(通“捧”)■(3)拜送书于庭(通“廷”)■(4)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2.一词多义(1)奉臣愿奉璧往使(动词,通“捧”)请奉盆缶秦王(动词,进献)(2)闻以宙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出名)■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动词,听说)(3)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谁、哪一个)(4)负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动词,凭借,倚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动词,辜负,对不起)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动词,背)(5)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动词,冋头)顾吾念之(副词,只是,不过)(6)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一种文体)舍相如广成传•(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动词,传递)■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动词,传颂)3.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乃使其从者衣褐(穿)/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秦御史••\n前书(上前)/臣乃敢上璧(献上)/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献礼)/左右欲•••刃相如(杀)(2)名词作状语。而相如廷叱之(当廷)/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n/间至赵矣(从小路)■(3)形容词作动词。严大国Z威以修敬也(尊重)(4)形容词意动用法。II庸人尚牽之(以……为羞)/以先国家之急而届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5)动词使动用法。毕礼而归之(使……归)/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3.4.5.(1)(2)(3)于(1)(2)(3)(4)(5)以(1)(2)(3)(4)(5)其(1)代词。助词,主谓Z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为刎颈之交■介词,介词,介词,介词,介词,连词,连词,介词,介词,介词,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均之二策(这)■即患秦兵Z来■在。给。与。对。表被动。因为。来。把。以勇气闻于诸侯■归璧于赵故燕王欲结于君■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而君幸于赵王用,拿。凭借。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亍许以负秦曲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亦不以城了赵,赵亦终不了秦璧••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作定语。代词,的)/臣从其计,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他们••大王亦幸赦臣(蔺相如的)1.而(1)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修饰0(3)连词,表承接。(4)连词,表转折。2.之二、文言虚词夫赵强而燕弱■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毕礼而归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2)代词,那。臬势不俱生6.为(1)动词。拜为上卿(做,当)/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2)动词,是,表判断。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3)介词,替,给。于是秦王不怪,为一击缶7.乃\n(1)副词,竟。(2)副词,就。(3)副词,才。8.因今君乃亡赵走燕■于是赵王乃斋戒五H■臣乃敢上璧(1)介词,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2)副词,就,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n(3)副词,由此,趁机。不如因而厚遇之1.与(1)动词,与比。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2)介词,跟,同。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3)连词,和。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2.且(1)连词,即使,表假设。且庸人尚羞之■(2)连词,表并列。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3)副词,况且。甲以一璧之故逆秦;£欢,不可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表判断)(2)蔺相如者,赵人也(……者,……也,表判断)(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2.疑问句(1)何以知之(疑问代词“何”,表疑问)(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孰”,表疑问)(4)谁可使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5)独畏廉将军哉(疑问语气词“哉”,表疑问)(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3.省略句(1)(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省略主语“廉颇”)(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两处均省略介词"于”)(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省略介词“于”)(4)固请(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省略宾语“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5)欲以(之)击柱(省略介词宾语“之”)(6)于是秦王不悸,为(赵王)一击缶(省略介词宾语“赵王”)(7)赵王以(Z)为贤大夫(省略介词宾语“Z”)(8)(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前省去主语“廉将军”,后省略宾语“秦王”)4.倒装句(1)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者人,定语后置)(2)君何以知燕王(以何,宾语前置)(3)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滝池(于西河外滝池会,介宾后置)(4)故燕王欲结于君(于君结,介宾后置)(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介宾后置)5.被动句(1)徒见欺(见,表被动)(2)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大王与群臣孰讣议之■通“熟”,仔细B.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命C.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回头D.负荆请罪背\n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B.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相如因持璧却立C.乃使其从者衣褐■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D.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亦不以城予赵■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均Z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降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降口,号称二十万。广式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②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降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愿君留意臣之计。”成安君,儒者也,常称''艾兵不用诈谋奇计”,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怪口三十里止舍。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降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③。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注]①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②樵苏:苏,取草。③水上军:汉军在水边的营地。(《史记•淮阴候列传》节选)4.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爨:灶台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罢:疲惫C.诸将皆莫信,详应F1:“诺。”详:佯,假意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列阵5.下列句子屮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B.千里馈粮,士有饥色。\n••••C.愿君留意臣之计。D.兵遂乱,遁走。••••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胫Z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C.韩信井胫"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教义,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D.汉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译文:(2)军皆殊死战,不可败。译文:(3)其译文:\n鸿门宴【作者简介】《史记》,原名《太名公书》,西汉司马迁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汲取了大量民I'可口语,语言精炼生动。《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唐宋以后的古文家把它作为写作古文的楷模,后来的戏曲、小说从中吸取大量创作素材,至于作家“发愤著书”的精神,更成为优良的民族传统一直保存下来。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课文点译】【课文全译】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做关中王,任命子婴为国相,己全部占有了秦国的珍宝。”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蜡ft以东地区的时候,贪图钱财,喜爱美女。如今入了关,不拿什么财物,也不迷恋女色,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曾)派人观察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形状,五彩斑斓,这可是天子的云气啊。赶紧攻打他吧,不要错过机会。”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平常与留候张良要好。张良这时跟随沛公,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说:“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张良说:“我替韩王送沛公(到这里),沛公如今有急难,我逃离了他,是不守信义的,我不能不跟他说说。”张良于是进(中军帐),又把全部情况告诉了沛公。沛公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办呢?”张良说:“谁给大王献闭关这条汁策的?”沛公说:“有个浅陋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來,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所以听了他的。”张良说:“估计大王的部队能跟项王抗衡吗?”沛公沉默了一会,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违背项王(意旨)的。”沛公说:“你怎么跟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秦朝的吋候,他跟我交往,他杀了人,我救活了他;如今有急难,幸亏他来告诉我。”沛公说:“你跟他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来见沛公。沛公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Z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我FI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向项将军)详细说明我是不会忘恩的。”项伯答应下來,对沛公说:“明天不可不早些來向项王道歉。”沛公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自己军营后,将沛公的话全都转告项王,趁机说道:“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能入关呢?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不如趁他來拜会好好款待他。”项王答应了。第二天,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来拜会项王。到了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北作战,我在黄河南作战,却没有料到自己能先入关破秦,能在这里再次见到您。现在由于小人的谗言,使您我之间产生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王当天就留沛公一道喝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示意项王(杀死沛公),项王(却)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來,到外面召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慈手软,你进去,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借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项庄于是进去祝酒,祝过酒,说「'君王跟沛公一块喝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的,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好。”项庄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白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危急得很!此刻项庄拔剑起舞,总想在沛公身上打主意。”樊哙说「'这太紧迫了!我得进去,跟沛公同生共死。”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了军营大门。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一\n撞,卫兵们跌倒在地。樊哙终于进了中军帐,揭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警卫官樊哙。”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他一大杯酒。樊哙下拜称谢后,起身,站着一饮而尽。项王说:“赐给他猪腿。”于是(有人)送给他一只生猪腿。樊哙(先)把盾牌扣在地上,(再)放在它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着推辞,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楚怀王曾跟各路将军约定:'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封他做关中王。'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去碰一碰,(又)把皇宫封闭起来,(然后)将部队带冋霸上,等待大王到來。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门,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沛公)这么辛苦,功劳这么大,(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不过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子罢了,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项王一时无话可答,说:“坐下。”樊哙挨着张良坐了下来。坐了一会,沛公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也叫了岀去。沛公出去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召回沛公。沛公说:“现在是出来了,可还没有告辞,这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于是(刘邦)决定赶快逃离,只叫张良留下辞谢。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沛公说:“我带了一双白璧,打算献给项王;一对玉杯,打算给亚父。正碰上他们生气,不敢献。你替我献给他们吧。”张良说:“一定遵命。”这时候,项羽部队驻扎在鸿门下,沛公部队驻扎在霸上,(两军)相距四十里。沛公就丢下车马、随员,独自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个人拿着剑和盾牌快步(跟随),从郦ft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跑。沛公临走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路。估计我已冋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张良进去谢罪,说:“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告辞。特地派我捧着一双白璧,敬献给大王足下;一对玉杯,敬献给范大将军足下。”项王问:“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您有责备他的意思,己抽身独自离去,(这会儿)己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收了白璧,放在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沛公冋到军营,立即将曹无伤处死。【名家点评】樊哙这个人物,也写得极为成功。他在最紧急的关头出场,一开口就说“与之同命”,誓与在危难中的沛公共生死。作者先写他“侧其盾”撞进军门,表现出他的英武,也表现出他的一腔义愤。进了军门,“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仿佛是一团愤怒的火,照亮了这阴谋四伏的军营。司马迁在这里,更以其明针暗线,写出了一场暗地里进行的斗争,大大丰富了樊哙的个性。项王赏识樊哙的豪壮勇武,吩咐左右“蜴Z厄酒”,奉上来的却变成了“斗厄酒”;吩咐“赐之彘肩“。一字之增,阴谋毕显。这一大杯烈酒,看你如何对付?这分别是项羽左右存心捉弄樊哙。不料,樊哙一一挫败了对手的阴谋。大杯烈酒,他“拜谢,起,立而饮Z”;那条生猪腿,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Z”。“拜”、“起”、“立”、“饮”四个动作,斩截有力,显示出他对项王多么有礼,对揶揄他的群小多么无畏!那“覆”、“加”、“拔”、“切”、“啖”五字,意气飞动,仿佛他切的、吃的不是生猪腿,而是敌人的肉。他咬碎钢牙,把生肉和仇恨一起吞下去。妙就妙在这一切都当着项王的面进行,项王却蒙在鼓里。司马迁仅仅增了“斗”、“生”二字,细处传神,把紧张的暗斗,项王的直爽,范增手下人的阴谋,樊哙的粗犷无畏,充分展现出来。刘熙载说:“画廖:'石有三面,树有四枝。'盖笔法须兼阴阳向背也。于司马子长(司马迁)文往往遇之。”(《艺概•文概》)两字增华,写活了一个场面,揭示出几个人的性格,只有司马迁才具如此生花妙笔。(《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岀版社,赖汉屏)【重点梳理】\n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世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2)要项伯(同“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借徳也(同“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5)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6)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⑺拔剑切而陷之(同“啖”,吃)(8)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2.古今鼻义⑴备他盗Z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指意外之•事.今义:十分,很(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韜小人离间之言今义:详细叙说(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攻: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4)沛公居f东时古义:箱扁ft以东地区今义:省名(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向以北、対喃地区今义:省名3.一词多义⑴故今事有急,电攵幸来告良(连词,所以)妝遣将守关者(副诃,特意)君安与项伯有畝(名词,故交,老交情)不如因善遇之(动词,及,比得上)(2)如沛公起如测(动词,往,去)劳苦而动高如此(动词,像,如同)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动词,料想)(3)意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4)举举亦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旦日不可不蚤口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5)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4.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吾得见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一样用翅膀)(2)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扎)/道芷阳间行(取道)/籍吏民(登记)/范增数0项王(用眼示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称王)G)⑷(5)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素普留侯张良(与……友善)/豪毛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此其志不在尘(小的地方)/沛公今事有急(危急的事)臣活之(使……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随从)/\n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使……纳入)/拔剑撞而硕之(使……破)二、文言虚词1.以(1)(2)(3)(4)(5)2.为介词,把。介词,用。介词,连词,连词,凭。來。具告以事请以剑舞■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未有以应相当于“而”,表承接。樊哙侧其盾以撞(1)动词。窃为大王不収也(认为)动词,介词,介词,介词,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军中无以为乐(作为)/使子婴为相(做)/⑵(3)(4)(5)表判断,相当于“是”。我为鱼肉■被。吾属今为之虏矣■替、给。君为我呼入■对,对于。为之奈何■(6))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何辞为3.因(1)(2)4.且(1)(2)之(1)(2)(3)(4)于(1)(2)(3)⑷与(1)(2)(3)而(1)(2)(3)然(1)(2)动词,副词,副词,连词,5.6.7.8.趁机。于是,将。尚且。不如因善遇之■就。项王即口因留沛公与饮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代词O动词,助词,助词,介词,介词,介词,介词,介词,连词,动词,连词,连词,连词,助词,代词,起,到。的。立而饮3(指代“酒”)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今Id之事何如■主谓之I'可取消句子独立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对。对于。比。在。同。和。送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长于臣■得复见将军于此未得与项羽相见/欲呼张良与俱去••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则与斗卮酒/欲与亚父••表并列。表修饰o表承接。劳苦而功高如此项王按剑而5E拔剑切而略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沛公默然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n\n(3)连词,然而。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11!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5)此亡秦之续耳(语气词“耳”,表判断)(6)客何为者(动词“为”表判断,相当于“是”)2.疑问句(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2)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代词“安”,表疑问)(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词“为”,用在句末,表疑问)(4)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5)公岂敢入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3.省略句⑴毋从(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语“你”,后面省去动词宾语“之”)(2)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词“于J(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去介词宾语“之”)(4)拔剑撞(之)而破之(省去动词宾语“之”)4.倒装句(1)大王來何操(操何,宾语前置)(2)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3)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4)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5.被动句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表被动)【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夫妻••D.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下列各组旬子屮,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B.不然,籍何以至此然木自意能先入关破秦c.拔剑切而啖Z■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D.不然,籍何以至此■而|W相如徒以口舌为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n(3)连词,然而。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11!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5)此亡秦之续耳(语气词“耳”,表判断)(6)客何为者(动词“为”表判断,相当于“是”)2.疑问句(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2)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代词“安”,表疑问)(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词“为”,用在句末,表疑问)(4)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5)公岂敢入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3.省略句⑴毋从(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语“你”,后面省去动词宾语“之”)(2)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词“于J(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去介词宾语“之”)(4)拔剑撞(之)而破之(省去动词宾语“之”)4.倒装句(1)大王來何操(操何,宾语前置)(2)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3)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4)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5.被动句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表被动)【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夫妻••D.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下列各组旬子屮,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B.不然,籍何以至此然木自意能先入关破秦c.拔剑切而啖Z■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D.不然,籍何以至此■而|W相如徒以口舌为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n(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n(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雖,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概,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雖不逝。验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犧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注:①橫(yl倚):整船靠岸。②而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壁:筑壁垒B.力拔ft兮气盖世•胜过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B.①汉军至,无以渡C.①天Z亡我,我何渡为■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6.下列爵原文的叙述和赏析,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②臣Z壮也,犹不如人■②刀自刎而死不左确的一项是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是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圉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I)•垓下ZI韦I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Z多也!译文:⑵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译文:⑶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译文:秋水(节选)【作者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蒙(今亳州市蒙城县)时思想家。曾为蒙Z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学说,与\n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的文学成就居先秦诸子之冠,堪称浪漫文学之父,东方文艺之神。著书十余万言,《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课文点译】【课文全译】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名家点评】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重点梳理】见《察今》【课堂演练】见《察今》【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浮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苗槁矣槁■B.则苗荐然兴之荐C.天下莫不与也与■D.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引■2.与“其如是,孰能御Z”一句屮的枯干奋发,振作帮助拉长,伸长“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信然邪?其梦邪?B.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C.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D.兰槐之根是为芷,臬渐之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B.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C・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Z”,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了他所处的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n阶级矛盾,更是把梁襄王也归入了嗜杀人者之列。A.孟子面对缺乏人君风度的梁襄王还是向他讲述自己的“仁政”思想,可见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着的追求,决不放弃宣传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2)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译文:(3)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译文:\n非攻(节选)【作者简介】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课文点译】【课文全译】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名家点评】本文运用比喻和对比从小事到大事,一步步推理,指出攻打他人国家的战争的不义。他首先讲一个人入他人园I甫I偷桃李果实,人人皆知这是亏人自利。然后一层比一层深入地举例并对比:攘人犬豕鸡豚是亏人自利更多,更不仁;取人马牛,又过于捉人犬豕鸡豚;杀无罪人,抢夺衣裘、戈剑是亏人更多,不仁益甚,罪更甚,人人都认为不义。这样推理下去,就使那好发动兼并战争的人自然感到会涉及攻国问题,并濒临理屈辞穷的地步。文章很质朴,辩论艺术却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重点梳理】见《察今》【课堂演练】见《察今》【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齐人有一妻一妾(一)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履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展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醐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墙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屣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弈秋(二)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必丿餐酒肉而后反廣,满足、饱食。B.遍国屮无与立谈者国屮,国家。\nA.通国之善弈者也通国,全国。••B.使弈秋诲二人弈诲,教诲,指导。1.下列各组旬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之祭者,乞其余■B.则必曆酒肉而后反C.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牛何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渔人—为具言所闻D.其一人专心致志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人有一妻一妾》采用由浅入深,先果后因的手法,层层揭示出“齐人”龌龊的灵B.《箱人有一妻一妾》讽刺官场中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钻营富贵利达的人,揭露他们丑陋的灵魂。C.齐人穷得讨饭的,怎能有一妻一妾,所以此处是作者的败笔。D.《奕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一心二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译文(2)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译文(3)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译文察今(节选)【作者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徳、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蹩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澆水里设立标记。浇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來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n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吋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名家点评】《吕氏春秋》文字严密,逻辑性强,遣词选句异常讲究。这部著作完成后敢于“暴Z咸阳市门”悬赏千金,请人修改,“吋人无能增损者”。畏吕不韦之势是一回事;文字本身精湛严密,无懈可击,是更重要的原因。《察今》论述推理,借用故事,引喻取比,使抽象的逻辑思维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便于人们接受,具有很强的社会效果。本文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泾流之大(通“径”,直)(2)不辩牛马(通“辨”辩认)(3)其有仁兹甚(通“滋”,更加)■(4)不如小决使道(通“导”,疏通,引导)(5)滩水暴益(通“溢”,上涨,涨大)(6)故择先王之成法(通“释”,舍弃,抛弃)2.―词多义(1)表使人先表瘫水(名词作动词,设立标记)循表而夜涉(名词,标记)(2)始始吾弗信(副词,开始)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副词,才)■\n(3)法此先王之法也(名词,法则、法规)而法之以为治(名词作动词,效法)1.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秋水时至(按时令)/顺流而东行(向东)••(2)名词作动词。莫能名者(说明)(3)形容词使动用法。(4)形容词意动用法。军惊而坏都舍(使……坏)为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Z闻而轻伯夷Z义者(以••以……为轻)虚词1•而(1)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承接。(4)连词,表递进。(6)动词,如同,像。2.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东面而视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今水已变而益多矣■军惊而坏都舍■(1)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不随以止也■(2)动词,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3)动词,作为。而法之纠为治3.之(1)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泾流之大(2)助词,无义。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3)助词,的。而知日月乙行2.于(1)介词,与。有要于时也/有似于此(2)介词,表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则(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而”。今至大为攻国则旨知非■(2)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那么”。其所善者,吾则行之6.与(1)连词,和。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2)介词,同。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4.焉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冃(句中语气助词)■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今至大为攻国(动词,“为”,表判断)2.疑问句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疑问语气“乎”,表疑问)3.倒装句(1)泾流之大(大泾流,定语后置)(2)我之谓也(谓我,宾语前置)\n(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若己,宾语前置)1.被动句(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表示被动)\n【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不仁兹甚通“滋”,更加■B.而法之以为治■C.故择先王之成法•D.使人先表澆水2.下列各组句子屮,A.东西而视则■噪而相逐■名词作动词,效法选择名词作动词,设立标记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有要于时也■有似于此B.泾流之大■将崇极天之峻C.其时已与九王之法亏矣■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2)野语有之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3)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4)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疡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镁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鸯。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氏春秋・察今》节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宜:适宜■B.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务:任务■\nA.良马期乎千里■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迷惑,疑惑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屮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②此先王之千里也是吾剑之所从坠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5.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吕氏春秋》杂取众家之长,体制宏大,新颖,现实针对性强,富有批判性。B.《察今》一文为阐明中心论点,引用寓言故事,摆事实,讲道理,不作空言,不尚文采,有务实之风。C.“刻舟求剑”和“引婴投江”两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实用主义和投机主义的人。D.《察今》一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说理,生动形彖,通俗易懂,富于哲理。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译文:(2)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译文:(3)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译文:\n季氏将伐颛臾【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仁”这一核心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ft的祭祀,而且颛臾处在我们鲁国的鴉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名家点评】这篇才三百字不到的短章,不但能表达出孔子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以使人看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神态和孔子洞察事物、义正词严的原则精神。《论语》善用虚字传神,它不是专写人物的,但在对话屮,可以给人鲜明生动的感觉,是后世记言的楷模。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要“持危扶颠”,就是使自己所服务的上级走正道。冉有为季孙服务,却不是要季孙如何使鲁政清明,权在国君,而是帮助季孙专权。“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可见孔子的严正立场。子路和冉有一道为季氏服务,但不像冉有那样为之聚敛,孔子在这篇中责备冉有很重,而只在最后责及子路,是根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原则指出子路也有不可逃脱的责任。轻重分量明显不同。正因为《论语》在记言之中,能涉及各人的不同性格(特别是十几个大弟子),所以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周本淳)【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特殊词义⑴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2虔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3)葷均无贫佝首发语词)(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2.词类洁用\n(1)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女之(使……来、使……安定)/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F1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连词,表并列。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2.之(1)助词,的。是社稷乙臣也/是谁3过与/吾恐季孙3忧/而在萧墙3内也(2)代词。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3.且(1)连词,而且,并且。旦在邦域之中矣⑵为⑴⑵也连词,况且。且尔言过矣■动词,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1)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2)句中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1.以(1)介词,用。何纠伐为(2)连词,表日的,相当于“以便”。则修文徳纠来之2.于(1)介词,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介词,从。虎兒出于押(3)介词,在。龟玉毁于犊中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II在邦域Z中矣,是社稷Z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靡问句(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3)是谁Z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Z)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Z”,即颛臾)(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Z(省去主语“国君”)(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Z)也(省去宾语“之”)4.倒装句(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3)虎兒出于柯,龟玉毁于犊中(于柯出,介词宾语后置;于犊中毁,介词宾语后置)\n(1)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n【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B.是社稷之臣也■则修文德以来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这整治远人不服,而不能來也指孔子主祭蒙ft的人C.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B.后世必为子孙忧■c.而在萧墙Z内也■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何以伐为■是社稷Z臣也■强秦Z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乃尔是过与?(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君子疾夫舍FI欲之而必为之辞。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则安之。【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②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擾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忧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④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注:①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耦(du),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个人在一起耕地。②以,与。③擾(yd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④斯人之徒,即人群。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律焉A.责窑渡口B.经过船夫A.责备船夫D.经过渡口1.分别比佼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楼而不辍■①而谁以易之②悬鲁孔丘与滔滔者,天下皆悬也A.两个“而呼相同,两个“是"字不同B.两个“祁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A.两个“而"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泪•、桀溺等四人。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孔子自语。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n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执舆者为谁?译文:(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译文:(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译文:\n寡人之于国也【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文字简约、含蓄,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课文点译】【课文全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ft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出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儿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來归顺了。”【名家点评】孟子层层铺叙,其理想世界被他渲染得有声有色,他为梁惠王展示了一幅极为美好的前景:“不王者,未Z有也。”当粱惠王全然浸沉在诱人垂涎的梦幻里,彻底地成了孟子思想的俘虏时,孟子没忘了最后的顺刺一枪,那就是现实中令人发指的虐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苹而不知发”,而针对统治者对这样现状的造成,全然归罪于年成的推诿,孟子更是一针见血:“何异于刺人而杀之,FI'非我也,兵也'?"如此反问,掷地有声,不容置疑。正是因为孟子怀有这样一种独特的对人对物的人文关怀的胸襟,孟子才不囿于儒家学派谦谦君子风范的约束,而兼采纵横家雄辩滔滔的语势,将口己仁政的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兜售得外圆内方绵里藏针。虽说这样的思想无法满足当时统治者急功求利的紧迫需求,甚而被人以为“迂远而阔于事",但将其置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这样的思想却充满着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不灭的,是最为持久的。【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徐有饿苹而不知发(同“途”,道路)\n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真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湾池(细密)1.一词•多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词类活命*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敲鼓)/稱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3)连词,表转折。(4)连词,表并列。或百步而后止()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異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号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号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収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乙于国也/则无望民乙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乙政/王道乙始也(3)衬咅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乙以孝悌Z义(指代百姓)/未乙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1.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馬(指代“王”)2.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袋/袋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血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Z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⑴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F1:“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n(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称王B.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C.河内凶•谷场收成不好,荒年D.弃曳兵而走士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尽心焉耳矣■斯天下之民至焉■B.填然鼓之■树之以桑C.以勇气闻于诸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融: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殽鯨,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殽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节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从郦ft下,道芷阳间行••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振长策而御宇内••C.若无罪而就死地民归之,由水之就下••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向使三国各爱其地2.下列各组句子屮,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nA.将以衅钟何可废也?以羊易之A.王坐于堂上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B.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C.肴牵牛而过堂下者吾不忍其毂鯨,若无罪■而就死地■6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相是()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王行仁义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B.当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孟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宣王探究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C.孟子引用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个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临口”。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译文:(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译文:(3)即不忍其殽鯨,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译文:\n《黄花冈烈士事略》序【作者简介】孙中ft(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广东香ft(今中ft市)翠亨村人。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ft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他的主要著作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课文点译】【课文全译】清朝末年,(我们)革命党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牺牲状况的惨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场战役为最(厉害了)。我们党的精华,(儿乎)全部牺牲,那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然而这次战役,(英雄们)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溅红宇内,(他们的)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有情)为这次战役满怀悲痛,风云(有知)因(这次战役)而变了颜色,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奋(起来)。(人民对于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击ft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不到半年武吕的大革命因此而成功了。(如此看来,)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能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睡不朽(为后人纪念)。但是从民国开始建立(以来),事变战乱连续不断,(致使)黄花冈上(烈士)的坟墓,还(一直)埋没在迷乱的烟雾和杂乱的草丛之中。(自烈士们牺牲以后,一直)拖延到七年(之后),才有墓碑的建立;(到了)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可是(这)七十二(位)烈士,又有的有记载却说的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没有事迹,甚至有的连姓名都无法考证了,(正)像史书上记载的皿横的事迹,即使凭司马迂善于传写游侠(的手笔),也不能给(IU横所带领的)五百人(都)写下传记,(这就)越发能(使人)悲痛啊。邹海滨先生,把他所编辑的黄花冈烈士事略(拿来),向我请求作序。那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向国内各方面看看,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的迹彖比过清末年还厉害,可是我(在)三十年前所主张、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被诸位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革命主张,它们照旧没有得到实行。(正因如此,)那么我这次行动所担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了。假如全国人民都(能)本着诸位先烈的牺牲精神去为国家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真正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创国家的流血斗争史,就可以流传到世间而且永不磨灭。不然的话,(我们)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将它发扬光大,而只是对他们的遗事徒发感慨,这实在是我们(这些)后死的人的耻辱啊。我写这篇书序,既是沉痛悼念牺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來)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名家点评】统观《事略序》全篇,艺术特点有三。一是全文三个层次,内容连贯,结构严谨。开头赞颂烈士的英雄气概及其献身的意义,接着叙述建修墓碣和编纂事略经过,字里行间哀悼先烈,最后直抒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高尚情怀。这样安排,不仅自然,而且合乎逻辑。二是无论赞颂、悼念烈士,还是抒发以先烈之精神为国奋斗的豪情,作者均把自己插入其中伴讲,在伴讲中将自己酣畅淋漓的感情,灌注在叙述、议论、抒情之中,收到了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三是作者惜墨如金,写得简洁精妙,全文短小精悍,语言铿锵有力、洗练概括、形彖生动。如果作者没有很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难在三百多字的篇幅里精确地表达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来的。许桂粲【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又或有纟匚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n(2)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Z三民主义(通“侣”,倡导)1.特殊词义(1)S可惊天地(简直)(2)溜可痛矣(更加、越发)(3)视清季有加(比)(4)满清末造(一个季节或一个朝代的末了)2.古今鼻文(1)益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古义:益、更加,副词今义:滋生,增添(2)顾自民国筆這古义:建立今义:制作3.词类活用(1)名词为动用法。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作传)(2)形容词用作动词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将……发扬光大)(3)使动用法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惊动,[吏……哭泣)二、文言虚词1.之(1)结构助词,的。以坚毅不挠乙精神/全国久蛰乙人心(2)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并以为国人乙读兹编者勖(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虽以史迁乙善传游侠(4)代词。吾党菁华付乙一炬(彳弋“吾党菁华”)2.以⑴介词,凭借。以坚毅不挠之精神/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2)介词,因为。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3)介词,拿、用。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4)介词,把。并纠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5)连词,因而。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6)连词,来。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3.且(1)连词,表让步,尚且。甚者耳姓名不可考(2)连词,表递进。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耳光大之。尤倍重于三十年前o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O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三、文言句式\J/\1/123/(\/(X/(\词词词介介介比向在4.为(1)介词,替。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2)介词,为了。草木为之含悲(3)介词,被。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4)动词,写作。余为斯序,既痛逝者1.省略句(1)风云因(之)而变色(省动词宾语“之”,即“是役”)\n(2)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之)成(省宾语“之”,指广州起义)(3)并以(之)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省动词宾语“之”,即“斯序”)(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于)桂林(省介词“于”)(5)(是)滋可痛矣(省主语“是”,译为“这”)2.倒装句(1)怨愤所积(所积怨愤,定语后置)(2)并以为国人Z读兹编者勖(读兹编之国人,定语后置)(3)时予方以讨賊督师桂林(桂林督师,状语后置)(4)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于余丐序,状语后置)(5)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于三十年前尤倍重,状语后置)(6)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于其遗事感慨,状语后置)3.被动句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为……所,表被动)【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明》丐序于予乞丐■B.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通“倡S倡导C.顾自民国肇造建立••D.满清末造2.下列各组句子中,一个季节或一个朝代的末了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而徒感慨于其遗爭B.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倘■国人皆以诸先烈Z牺牲精神为国奋斗■C•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D.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2)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3)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4)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湖南文征》序曾国藩\n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n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缚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齿:年龄陈:陈述间:间或薄:接近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藩陋其,齿又益衰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c•间以婀娜Z声A.北枕大江,南薄五岭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逮乎來世,周子复生于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亦每缀以排比之句■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C.上与《诗经》、《周舅》同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5.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ft国荒僻Z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n【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中亚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索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Z后我国最为杰岀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啊,真是又高又险啊,蜀道的艰难啊难于上青天!遥想蚕从和鱼凫,他们的开国史多么渺茫!白那以来的四万八千年,一直不与秦地通人烟。西靠太白ft鸟飞的通道,可以横渡到峨眉ft巅。ft崩地陷壮士死,才有这天梯石栈把秦蜀相连。上面的高峰,太阳的龙车也掉头回转;下面的深河,波涛汹涌而激流回旋。黄鹤尚且飞不过,猿揉想越难又难。青泥岭,多盘旋,百步路途九折弯。摸着星宿屏住气,捂着胸口长叹息。您游西蜀何时还?高峻险恶实难攀。群鸟围着古树号,雄飞雌随在林间。月下杜鹃声声啼,哀怨凄绝满空ft。蜀道难啊难于上青天,惊恐使人消红颜。峰峦连天不满尺,枯松倒挂绝壁间。瀑布飞流响震天,冲崖击石如惊雷。蜀道艰险即如此,远方的人啊为何来?剑门关崎呕而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如果守关之人非亲信,就会变作狼与豺.朝有猛虎晚有蛇,磨牙吮血真凶残。锦城虽说很快乐,不如早FI返回家。蜀道难啊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空长叹。【名家点评】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蝶、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ft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ft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ft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ft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吋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ft,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阎昭典)【重点梳理】【课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一2题。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树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1.这些诗句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这两幅画面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气氛?2.这一段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进行鉴赏。\n【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別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n【作者简介】杜甫,唐诗诗人,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他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釆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C他攢长律诗,乂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课文点译】【课文全译】猎猎秋风夹杂着猿哀声声。渚青沙白飞旋着鸟儿阵阵。无边落叶随秋风飘飘而下,滚滚长江汇百川滔滔而东。万里漂泊深秋里他乡作客,登高凭吊却又是长年抱病。国难家愁长叹息霜染两鬓,生计潦倒停掉了酒杯酒盅。【名家点评】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泻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口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吋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彖“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陶道恕)【重点梳理】【课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一2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前人评价这首诗歌的颔联“言简而意深,一语胜人千百”,它把诗人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仔细品位,具体说说这十四个字蕴含了哪些悲愁。2.这首诗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但整首诗情景交融,诗意深沉。试以颈联为例,说说它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绝句两首(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3.这首诗歌的一二两句写景非常有特点,试做简耍评析。\n1.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n【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ft居士、醉吟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妇皆能听懂。他和元稹友谊甚笃,世称“元白”。著有《白乐天长庆集》。【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溢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來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秋夜我到潯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來相见;T-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來,转紧琴轴拨动琴眩试弹了几声;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她低看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乂加挑;人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清脆如黄莺在花从下婉转鸣唱;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喑滋牛;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一曲终了她对准琴眩屮心划拨;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川;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來献彩;钿头银篦打节扌n常常断裂粉碎;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叫下人添酒冋灯重新摆起酒宴。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幽咽就彖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o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教坊乐团第一队屮列有我姓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弹完一曲收來的红绡不知其数。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來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來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屮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n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洱阳江畔常常卧病。洱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溢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笫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ft歌和村笛吗?只是那咅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彖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汕急声。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名家点评】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我”的诉说,反转來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來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了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霍松林)【重点梳理】【课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岀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1.诗人是怎样把虚无缥缈、过耳即逝的音乐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呢?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我闻琵琶已叹息,我从去年辞帝京,住近濫城地低湿,又闻此语重唧唧。谪居卧病淨阳城。黄芦苦竹绕宅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淨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晰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弾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主题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舟中读元九诗(唐)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n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1.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仓U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达船声”有何用意?\n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ft,号玉溪生。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Z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乂儿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多愁善感和繁暉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來。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课文点译】【课文全译】问琴瑟为什么,恰恰五十根弦?只只柱根根弦,像庄周化蝴蝶,像望帝化杜鹃,像珍珠似明月,像美玉埋蓝田,千头思万般情,叹只叹当H里,叫人追思华年。醒來真假难辨,空有满腹哀怨。藏在大海深渊,浮起蒙蒙轻烟。只可成为追念,诸事迷茫惘然!【名家点评】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己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生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净,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Z说。月木天上明珠,珠似水屮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鮫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屮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Z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己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周汝昌)【重点梳理】【课堂演练】阅读下血的唐诗,完成1—2题。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沧海月明珠有泪”合用了两个传说,描写了怎样的意境?2.“可待”即“岂待”之意,是反问之词,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n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n虞美人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驾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亡国后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课文点译】【课文全译】问春花望秋月今天是什么时候?有多少惨痛事一件件浮现心头!昨夜晚一阵东风又吹进了小楼,月夜中望故都真叫人不堪回首。当初的宫殿楼阁大概述在吧,只是容颜已改令人清泪难收。你要问我可有多少悲苦愁恨?它就彖那一江春水滚滚东流。【名家点评】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屮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屮的大地,多少故国Z思,凄楚Z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高原)【重点梳理】【课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1.“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这句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2.为什么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课外拓展】\n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n蝶恋花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著名词人。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乂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乂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导宋词Z先路”,“为北宋倚声家Z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來”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千古传颂。【课文点译】【课文全译】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需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ft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名家点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乂孤独,似乎接着抒写的只能是忧伤低迴Z音,但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廊的境界一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即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來的。所以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尽的伤离意绪,但感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刘学错)【重点梳理】【课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一2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凋”字意蕴丰富,结合诗意,说说你的理解。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课外拓展】阅读下而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鹅坞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3.在这首词屮,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n雨霖铃柳永,字耆卿,宋仁宗朝进士。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彫响。有《乐章集》。【课文点译】【课文全译】蝉声咽雨点歇残阳如血,大道旁长亭内设宴饯别。话绵绵情依依愁肠百结,老艄公要开船一声吆喝。这一喊就好像空中霹雳,泪眼儿对泪眼握手无语。千句话不知道从何说起,万般情都只在泪眼Z中。这一去江南地前途未卜,云遮遮路漫漫迷雾蒙蒙。口古来多情人伤离痛别,哪忍受离別时秋气冷清。今晚上酒醒后身在何处?杨柳下面对着残月寒风!分别后这一年怎么度过,空对着一个个良辰佳节。纵然有千种情万般相思,没有你啊我乂该对谁诉说!【名家点评】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平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异处能平,状难状Z景,达难达Z情,而出Z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象“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募,但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处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來,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徐培均)【重点梳理】【课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一2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词中有何作用?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所传诵,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n【课外拓展】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舌L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ft”“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Z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试以上述之“境界”说,分析下列柳永抒写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的《诉衷肠近》一词,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诉衷肠近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n声声慢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汕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称为易安体,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居婉约派之首。【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好象是丢了什么,四下里空空荡荡,这天气忽冷忽热,喝两杯淡酒取暧,正在我伤心时候,不断地搜索寻觅。冷清中倍感孤凄。真让人难以调养。抵不住深秋寒气。猛抬头看见大雁,大雁啊为谁传信,好象在故乡认识。满院盛开美人菊,也只能任其凋谢,饱经忧患人憔悴,哪还有心思摘取?独个儿守着寒窗,该怎样捱到天黑。黄昏时雨打梧桐,一滴滴滴到心里。这光景最难忍受啊,哪能用一个“愁”字说得过去!【名家点评】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Z皮相。词屮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历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Z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屮,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吴小如)【重点梳理】【课堂演练】阅读下而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声声慢李淸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1・历来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说说这七个叠词的艺术表现的魅力。【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2—3题。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淸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n[注]扌妥,读ruo,"揉搓”之意。2.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屮一种手法来说明。\n滕王阁序王勃,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的诗文“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清新流畅,质朴自然,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是新旧诗风过渡的标志。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屮写离别怀乡Z作较为著名。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Z任蜀州》,成为屮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己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课文点译】【课文全译】汉代的豫章IH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ft和衡ft接壤。连带着三江,周圉环绕着五湖,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徳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辞釆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ft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ft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屮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倣眼远望)辽阔的ft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人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來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Z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ft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屮,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n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懣“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很高兴登上了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上杨得意,只好拍着他的赋而叹息;我今天遇上了钟子期那样的知咅,奏一曲高ft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兰亭的聚会已经没了,金谷园(也)成为废墟。离别时写儿句话作纪念,有幸接受厚恩参加这次宴会;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如海的文才吧。滕王阁诗滕王阁高高地耸立在江边上,佩玉和车铃响了,客人散去歌舞停止。早晨,画栋间飞舞着南浦飘来的云彩;傍晚,卷起的珠帘上迸溅着西ft的急雨。闲缓的云彩在潭屮留下倒影,HFI总是清闲安静,景物变换岁星转移,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春秋?阁屮的皇子如今在哪里?槛外的赣江空空地独口流淌。【名家点评】全文层层扣题,文思缜密,运思谋篇,无不统于题目之下。第一段历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宾主之尊贵,扣题中“洪府”二字。第二段由趋名楼,登高阁,写到近览楼阁之壮丽,远眺ft川之胜景,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扣题中“秋日”、“登滕王阁”六字。第三段正面写滕王阁宴会,由参与宴会的逸兴,引出人生遇合的感慨,扣题中“饯”字。第四段自叙遭际,说明有幸躬逢盛会,自当应命作序,扣题中“别”字,复出“饯”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Z景,因景而生Z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顾伟列)【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俨膠騎于上路(通“严”,整治)(2)云鸽雨霁(通“消”,消散)(3)所赖君子见机(逋“几”,预兆)2.古今异义(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古义:豆令今义:动词,宰杀(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古攵:在今义:维护,维持(3)谁悲失路Z人古攵:同情今义:悲伤(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贫穷,少钱(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古义:扼今义:赊欠等(6)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古义:这今义:常作判断词\n(7)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1.一词多义(1)序时维九月,庁;属三秋(名词,时序、时节)滕王阁序(名词,序言、增序)宾主冬东南之美(动词,全尽)(2)尽潦水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干)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3)胜童子何知?躬逢脫饯(形容词,美好的)烟光谀而暮ft紫(动词,凝止)(4)凝纤歌礙而白云遏(动词,慢慢延长)天高地迥,觉宇宙Z无芳(形容词,尽)(5)穷爭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形容词,困厄)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投无路)2.词类活用(1)名词意动用法。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2)名词作状语。雄州券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下临无地(向下,往下)(3)方位名词作动词。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4)形容词作动词。步岛屿Z萦回(穷尽,极尽)(5)动词作名词。ft原旷其盈视(视野)(6)动词使动用法。騰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使……腾空,使……飞起)/川泽纤其骇瞩(使……吃惊)/展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受屈)/單梁鸿于海曲(使……逃匿)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转折。(3)连词,表承接。2.于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处涸辙而相欢/怀帝阍而不见••爽籁发而清风生■(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访风景于崇阿(2)介词,引出动作的方位,可译为“在”。望长安于日下(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穷睇眄于中天/登高作阮,是所望于群公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宾主尽东南之美(此句为不帶判断词的判断句)2.疑问句(1)关ft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疑问代词“谁”,表反问)(2)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疑问副词“岂”,表反问)(3)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疑问副词“岂”,表反问)3.倒装句(1)俨膠駢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膠馴、于崇阿访风景,状语后置)(2)奉晨昏于万里(晨昏奉,吋间状语后置)\n【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n悲伤A・谁悲失路之人B.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远■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才华出众的■D.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受屈1.下列聂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B.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口下C.宾主尽东南之美谁悲失路之人■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物华天宝,人杰地灵。(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Z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Z浦。(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Z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Z志。(4)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公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孤,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蒔别,帅赠百嫌,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求。又以號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籍,僚吏疾之。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唐才子传・王勃》)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匿:隐藏省:探望、问候谒:拜见操:摇摆A.又尝匿死罪官奴■B.勃往省觐C.勃至入谒D.勃欣然对客操觥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辄杀之因请为之\n••A.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停车坐爱枫林晚••B.心织而衣襟三江而带五湖••C.将令其婿作记ft原旷其盈视••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宗将王勃赶出沛王府是由于当时诸王斗鸡,他写了篇给英王的鸡的檄文。B.父亲被牵连贬为交趾县令是由于王勃曾隐藏了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怕事情败露,杀了官奴。C.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勃当时的同事们都很讨厌他,是因为他倚仗有才而欺凌人家。D.文章说:“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这里的“然不甚精思”足见褒中有贬。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勃欣然对客操触,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译文:(2)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译文:(3)时牡译文:\n秋声赋【作者简介】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o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并吸收了北宋初期诗文革新的成果,把诗文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散文内容充实,迂徐流畅;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纤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这种平实的散文风格在当时起了示范作用。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课文点译】【课文全译】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Z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咅。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ft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咅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屮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來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來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名家点评】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富有音乐美。欧阳修为文向来注重声情契合。他不仅在每一个文句屮用音节、语词的抑扬顿挫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而且精心构局,使整篇文字的韵律乍起乍落,恍如游龙蜿蜒,首尾回环,极具旋律美。本文一起,万籁俱寂,只有作者一人在伏案夜读,那是极静谧的境界。忽而秋声骤起,金铁铮鸣,引进了自然界强烈的咅响;再用“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和“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展开感慨抒情,表现出心理上的强烈震动。最后结以唧唧虫音,声声叹息,坏境又归于沉寂。文中既有音量大起大落的动静变化,又有“淅沥”、“奔腾”、“凄凄切切”、“呼号奋发”等小的波澜;最后的虫声、叹息声,更显得余音袅袅,使整篇文章像一支乐曲,极具旋律变化。写秋声而具体可见可闻,已经不易;把秋声写得饱含感情,具有意境,更非寻常手眼所能及;写秋声而使整篇文字像一支旋律优美、如怨如诉的小夜曲,则更非大手笔不能到。“赋”这种文体,本来介乎诗与散文之间;欧阳修这篇《秋声赋》,可以说兼有诗与散文两者的佳胜。(《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赖汉屏)【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n1.古今界义(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古义:清朗明秀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2)其色惨淡古义:黯淡无色今义:今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3)物过盛而当杀古义:必然衰败今义:应当杀害(4)有动于甲古义:内心今义:方位名词(5)夥然黑者为星星古义:形容•鬓发花白今义: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欧阳子方夜读书(在夜间)(2)名词用作动词。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结果实)(3)动词使动用法。(4)形容词使动用法。百忧感其心(使有感触)万事劳其形(使……受劳苦)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修饰。(2)连词,表承接。(3)连词,表并列。2.考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木遭Z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忽奔腾而砰湃■(1)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闻有声自西南来费“有……的东西”)⑵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其所以摧败零落李(“……的原因”)(3)代词。宜其渥然丹考为槁木(……的面容)3.之盖夫秋之为状也(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助词,的。乃其一气乙余烈(3)代词。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4.其(1)第三人称代词。其触于物也(代“秋声”)/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2)领属性定语。共意萧条(,译为“它的”)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5)商,伤也(“也”表判断)(6)夷,戮也(“也”表判断)2.疑问句⑴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战”,表疑问)\n(1)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2)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1.倒装句\n(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有法度,有条理C.有动于中■内心D.万事劳其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下列各组句子屮,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乃其一气之余烈■为刎颈之交■B.其意萧条■必固其根本•C.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D.悚然而听Z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受劳苦(1)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2)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4)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Z余烈。【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知(况且)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指占卜、算命的人)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n志之,不敢忘。(欧阳修《泥冈阡表》节选)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庇而为生B.间御酒食C.屡废而叹D.其心厚于仁者邪庇:依靠御:进用废:停止;搁置厚:厚道,忠厚\n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而今有余,其何及也■B.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C.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后世Z谬其传而不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怀王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出■D.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徳何如,则可以王矣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之父居官廉洁,俸禄微薄,他不让俸禄有节余是因为他认为俸禄会成为自己的累赘。B.欧阳修的祖母去世后,无论“岁时祭祀”,还是“间御酒食”,欧阳修之父都会流泪,为不能好好奉养她而终身感到遗憾。C.世间治狱的官吏每每想要置犯人于死地,欧阳修Z父却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为的是不让被处死的人有遗恨。D.欧阳修年幼丧父,太夫人以''汝父之志”教育他,断定他必能承继父业,光宗耀祖。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毋以是为我累。译文:(2)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译文:(3)利译文:\n陈情表【作者简介】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彭ft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及长,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通,机警辩捷。早年曾任蜀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晋武帝立太子,征诏为太子洗马。因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因写诗获罪免官,卒于家。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课文点译】【课文全译】臣李密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幼年吋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而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來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乂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來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己是西ft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tl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坏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陛下明察。【名家点评】本文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名篇,首先在于直掠真情至性,不假雕饰,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从肺腑汩汩流出,故能情深理切,动人心弦,摧人泪下,其次是造语平实而生动,少有典故和藻饰;虽多四言排句,而少有对仗,偶用对仗,如“既无叔伯”二句,“外无期功”二句,也都自然浑朴,决无斧斤痕迹;且每段均间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整齐而错综,流畅而婉转之势,所以它是介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由于缘情挥洒,故具有行云流水、天真自然之妙。(《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熊笃)【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n⑴夙遭因凶(通“悯”,怜悯)(2)五尺之僮(通“童”,童仆)(3)常在床辱(通“褥”,草席)(4)四十有四(通“又”)(5)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1.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古义:木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4)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6)臣Z辛芾,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7)臣欲奉诏奔驰古义:赶机住前今义:很快地跑(8)拜臣郎中古义:•禹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2.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2)形容词作名词。夙遭圉凶(忧患不幸的事)/猥以薇贱(微贱的身份)/沐浴消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凡在敢孝(年老Z人)(3)名词作动词。且臣少仕伪朝(做官)/举臣秀才(做秀才,为秀才)/察臣孝尿(做孝廉,为孝廉)/少多班第(患疾病)(4)名词作状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笃(一天天地)/臣不胜丈号怖惧之情(像犬马一样)(5)动词的使动用法。臣具以表闻(使……知道)(6)动词作名词。臣之进退(是否出来做官之事)3.一词多义(1)矜犹蒙矜育(动词,怜惜)•不矜名节(动词,自夸)夙遭闵凶(名词,通“悯”,指可忧患的事)•(2)悯悯臣孤弱(动词,悲痛,怜惜)■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二、文言虚词1・以(1)连词,因为。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连词,表目的。谨拜表以闻\n(1)介词,用。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2)介词,凭借。猥以微贱,当侍东宫1.于(1)介词,比。急于星火(2)介词,对,向。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2.之(1)助词,的。外无期功强近Z亲(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乙进退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非”表否定判断)(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2.倒装句(1)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3.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离开我子淸明的政治教化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B.门哀祚薄,晚有儿息■C.沐浴清化••D.臣Z辛苦,非独錨Z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身心劳苦2.下列各组尙牛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B.急于星火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卞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n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宋书•孝义传》)[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1.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买入、卖出D.卖出、买入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躬亲抚养••②每有赠鲜肴者终鲜兄弟A.两个“豢字相同,两个“鲜”字不同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鲜”字也相同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鲜”字相同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鲜”字也不同3.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Z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婉言谢绝。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译文:⑵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译文:⑶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译文:\n项脊轩志【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昆ft(今属江苏)人。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归有光擅散文,朴素简洁,感情自然动人。王锡爵称其作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语言之外”。姚鼐谓其作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课文点译】【课文全译】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來,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喑。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血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屮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屮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來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汨。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吋,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小,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名家点评】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本。老老实实地回忆,平平常常地叙述,其淡如水,其味弥长。恰如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Z思,溢于言语Z外。”(《归公墓志铭》)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可以移评归文的。行文散漫,似随口道来;然而无论写景、叙事、抒情,均围绕“项脊轩”这个中心,故能形散而神聚。虽总以素笔为主,但也有变化。如第一段稍具文采,与后文的质朴不同,却正与可喜可悲的情感变化、对照相吻合。故不能说作者在写作时亳无“匠心”。(《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周啸天)\n【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的)2.古今异义(1)人至不去古义:蔚开今义:前往(2)墙往往而是古攵:•处处今义:常常(3)吾妻来归古义「妥子出嫁今义:返冋、还给(4)比去,以手阖门击义:及、等到、并排的今义:较量、紧靠2.一词多义(1)得不能得日(动词,得到,获得)得不焚(助动词,能,能够)■(2)过日过午己昏(动词,指时间超过)大母过余日(动词,探望,看望)人往,从轩前过(动词,经过)(3)归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吾妻归手(动词,返冋。归宁,出嫁的女儿冋娘家探望)借书满架(名词,书,书籍)■(4)书或凭儿学书(名词,字,文字)•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介词,自,由)(5)从从余问古事(介词,向)■余自束发(介词,从,由)■(6)自自语曰(代词,自己)■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放)(7)置内外多買小门(动词,设置)以当南日(动词,挡住)3.词类j舌用(1)名词作状语。朋辟四窗(在……的前面)/东犬西吠(向西,朝西)/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时至轩中(时常)(2)名词作动词。垣墙周庭(砌上围墙)/明月半墙(月儿明亮地照着)/此吾祖太常公宣徳问执此以朝(上朝)/客逾庖而辜(吃饭)(3)形容词作名词。亦遂增肚(美好的景致)(4)形容词作动词。垣墙阖庭(围绕看)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并列。而庭阶寂寂()(2)连词,表修饰。墙往往而是/客逾庖而宴/呱呱而泣(3)代词,你,你的。而母立于兹2.之\n(1)语助词,调整音节。顷乙,持一象笏至/久乙,能以足音辨人(2)助词,的。吾妻死乙年所手植也(3)代词。他日汝当用3(代象笏)3.以(1)介词,用。娘以指叩门扉/*手阖门(2)介词,凭借,根据。能以足咅辨人(3)连词,表承接,可译为“乘”。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吾祖太常公宣徳间执此以朝(直接表示判断)2.省略句⑴(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去主语“余”)(2)日过午(室内)已昏(省去主语“室内”)(3)使(之)不上漏(省去动词宾语“'之“)(4)读书(于)轩中(省去介词“于”)3.倒装句(1)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于此居,介宾后置)(2)其制稍异于前(于前稍异,介宾后置)4.被动句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不焚”,即不被焚毁)【课堂演练】抚摸明亮的样子旧指女子出嫁学写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先妣抚之甚厚■室始洞然••C.D.吾妻來川或凭几学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庭屮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B.娘以指叩门扉曰■以手阖门■C.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n(3)且何谓阁子也?(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Z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先妣事略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如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妁婀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緬,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楼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钾,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齟齬,乃喜。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病。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十六来归来归:出嫁,嫁过来。B.室靡弃物靡:无。•••C.每至復分夜分:半夜。D.迪僮奴有恩遇:遇到。2.下列各纟1旬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抚爱之,益念孺人②先妣抚之甚厚••B.①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②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C・①以二子肖母也②垣墙周庭,以当南日••A.①刀劳苦若不谋夕②刀使人复葺南阁子3.下列委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Z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B.“皐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纵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遇僮奴有恩,虽至筵楚,皆不忍有后言。译文:⑵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齟踣,乃喜。译文:\n⑶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译文:长亭送别【作者简介】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大都(今北京)人,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西厢记》被称为杂剧Z冠,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名家点评】[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此曲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在来到十里长亭的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乂万般无奈。因此,她把短暂的饯别的时刻,视为最可宝贵的与张生相聚的机会,她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马,她乞求疏林能够挂住将要落ft的太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幻的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乘骑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一使得两情依依的情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能厮守片刻也好!王中明【重点梳理】重点词语1.余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这里有长辈保佑的意思。2.臺迷:同“凄迷”,(景物)凄凉而模糊。3.厮守:相守,相聚。4.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也作狼籍。5.罗帏:床前罗帐。6.青鸾:古代传说屮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7.残照:落日的光辉。8.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9.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见于《后汉书•梁鸿传》)。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10.蜗角虚名,蠅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拭《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11.淡烟暮霭:傍晚的云气。【课堂演练】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玉醪(zong)蹙(cd)眉■弃掷(zhi)•衰草萎(qi)迷B.笑腫(yan)唸(shen)矢U•玉酷(pgi)衰柳长堤(di)■C.S(qiao)悴须更(yu)霎(sha)时•淡烟暮雷(ai)•D.ft(qi)迟冷冷(ling)盥(wen)做•死临侵地(di)2.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n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暖溶溶的玉酷,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A.排比对偶比喻比喻B.排比比喻对偶比喻C.排比拟人引用拟人D.比喻对偶引用拟人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冋答问题。【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句,描写暮秋景象,为抒情女主人公崔莺莺抒发离愁别怨布置氛围。景中含情,渗透崔莺莺的凄苦的心情,可谓水乳交融。B.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範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情语不可分割,艺术效果强烈。C.“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二句,写崔莺莺一觉醒来,早晨发现窗外的树林已经染上了红色,她因之更加痛苦,落下离别泪。D.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描写崔莺曹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她晨起发现树叶子变红,马上联想到这是离别之人流下的带血的眼泪染成的。【课外拓展】2.课外阅读关汉卿的《窦娥冤》,试将木文与Z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不同的语言特色。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官]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淸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3.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1.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n报任安书【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却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请允许我谈谈自己固塞而鄙糜的想法。长时间没有答复你,希望你不要责怪。我的先人,没有立过可以获得丹书、铁券的特殊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彖、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來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蛟蚁(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为什么呢?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ft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屮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猛虎在深ft(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自杀(以免受辱)。现在手和脚都被刑具束缚起来,脱掉衣服,接受杖责,关闭在四面墙壁之中。在这个吋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为什么呢?这(也)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待到己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再说,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却)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备受五刑的处置;淮阴侯韩信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后来)又都被捕入狱;绛侯周勃诛杀吕氏党羽,权力之大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后來被囚禁在特设的监狱“请室”之中;魏其侯窦婴曾任大将,后来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脚、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项羽的大将季布,后来剃光了头,以铁圈束颈当了朱家的奴隶;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这些人都身居王侯将相的地位,邻近国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声,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杀。落入微尘--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杀,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对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按人的实情来说,没有不贪生恶死的,他们要思念父母,顾念老婆孩子;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岀来的吧?况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何况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II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跌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n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不可胜记。只有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來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心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言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己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新时)藏在名ft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我在背负罪名的情况下实在不容易处世,地位卑微的人往往受到別人的诽谤议论。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述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泱背,将衣湿透!我现在身为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离开皇宫去过ft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所以,我只好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风气行事,用来抒发内心的悲愤。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尽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可这对世俗没有好处,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罢了。总之,到死的那一天之后,一生的是非对错才能有定论。这封信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我的心意,只是大略地陈述一下我短浅的见识。谨再次致意。【名家点评】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自己生命遭受极端摧残之后写的。那是一个把人当作畜生的时代。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便横遭暴行,惨受宫刑。昨天还是国家大臣,今天便被阉割,亳无尊严可讲。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当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的时候,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生活的时候,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又多么悲壮的行为啊!什么叫知识分子?有人说,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在黑暗中挣扎,不畏惧任何权势,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都义无反顾的人,才叫知识分子。他是人间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他把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看作生命的本体,他把传播这种意志和精神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中国杰出的文人,像屈原、苏轼、李贽、谭嗣同、鲁迅等等,都是这样。(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程翔)【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及纠至是(通“已”,已经)(2)被篓楚受辱(通“極”,木杖)(3)其次剔毛发(通“剃”,弟恍)(4)幽于圍墙之中(通“圆”)(5)见狱吏则头枪地(通“抢”,碰撞)(6)古者富贵而名器灭(通“磨”,磨灭)(1)网罗天下放夾旧闻(通“佚”,散失)(2)大丿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n(1)则仆偿前辱Z贡(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2)及罪至罔加(同“网”,法网)2.古今异义(1)所谓强颜耳古义:必颜无耻今义:勉强装出笑容(2)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配偶(3)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仝身处世今义:建立(多用于抽彖的好的事情)(4)下流多谤议古攵: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卑鄙龌龊(5)意气勤勤恳恳古义「就息「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6)南面称孤古攵: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7)何至自沉溺纟累纟世之辱哉古义:瘪久,沉没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8)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不一般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9)恨私心有所不尽古攵:自己的心愿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10)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言论今义:谈话时所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3.一词多义⑴就卒就死耳(动词,接近,趋向)草创未就(动词,完成)■(2)用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引申为“附和”)•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⑶重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形容词,慎重)•重为乡党所笑(副词,更加)■⑷通通邑大都(动词,畅通,没有阻碍)■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精通)■通其狂惑(动词,达,这里指抒发)1.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像牛马一样)/倡优畜Z(像乐师优伶一样)(2)名词作动词。何至自沉溺纟累纟卅之辱哉(这里指囚禁)(3)动词使动用法。太上不辱免(彳吏……受辱)二、文言虚词1.以(1)介词,因为。仆纠口语遇遭此祸(2)介词,用。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3)连词,来。退论书策以舒其愤(4)连词,以致。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5)连词,因而。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Z外,纠稍陵迟2.为\n(1)动词。为十表,本纪十二(写成)/季布为朱家钳奴(做了)/削木为吏(当作)(2)介词,给,替。然此可为智者道■(3)介词,因为。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4)介词,被。重为乡党所笑2.且(1)连词,况且。早勇者不必死节(2)连词,再说。旦西伯,伯也(3)副词,暂且,姑且。耳从俗浮沉,与时俯仰4.于(1)介词,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ft■(2)介词,在。幽于圜墙之中•(3)介词,被。至激于义理者不然•(4)介词,对。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无益于俗••5.乃(1)副词,却,竟然。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2)副词,才。刀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然后是非乃定(3)动词,是。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刀有所不得已也6.然(1)代词,这样。至激于义理者不然(2)连词,表示转折。然此可为智者道(3)形容词词尾,……的枠子。阙然久不报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也”表判断)(2)李斯,相也(“也”表示判断)(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乃”表示判断)(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2.疑问句(1)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2)与酸蚁何以异(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在其不辱也(疑问代词“安”,表示疑问)(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何”,表疑问)(5)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3.省略句(1)(书)草创未就(省去主语“书”)(2)(先人职位)近乎卜祝之间(省去主语“先人职位”)(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4)声闻(于)邻国(省去介词“于”)(5)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4.倒装句(1)不得通其道(其道不得通,主语后置)(2)灌夫受辱于居室(于居室受辱,状语后置)(3)无益于俗(于俗无益,状语后置)5.被动句\n(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2)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3)韩非囚秦(“囚”,被囚之意)(4)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之意)(5)流俗Z所轻也(省去的“为”与“所”,表被动)【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矣,何足怪乎■明白B.若望仆不相师•希望C.虽累百世,垢弥甚耳•延续D.下流多谤议负罪受辱的处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素所自树立使然至■激于义理者不然■B.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至激于义理者不然C.然此可为智者道■削木为吏,议不可对D.乃欲耳|节,斯不亦远乎■然后是非乃定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ft,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n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见:被B.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C.辟邪说,难壬人辟:排除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事情5.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字屮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守前所为而已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虽累百世,垢弥甚耳••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虽”字不同B•两个“而”字相同,C.两个“而”字不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虽”字也相同两个“虽“字相同两个“虽”字也不同6.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驳斥了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指责,表明坚持改革,绝不向流言俗议低头的决心。B.文章驳斥了司马光强加给你新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大罪名,采用的是驳论的方法,驳论的形式是点面结合。C•论证的语言柔中寓刚,委婉有理又针锋相对,坚决果断。D•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例子是为了驳斥对方“拒谏”的观点。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译文:⑵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译文:⑶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白媚于众为善。译文:【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n到被放逐的下场呢?’’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混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歌其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宇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屈原曰:“吾闻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Z察察,受物Z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渔父莞尔而笑,鼓牠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名家点评】本文结尾以“渔父莞尔而笑,鼓牠而去”的动人描述,展出了一个云开雾散的空阔境界。最耐人寻味的,是渔父所唱的那支《沧浪Z歌》,清水濯缨,浊水濯足,不以同样浅显而形象的比喻,补充屈原的“沐”“浴”之理吗?清浊Z境原不可混淆,谁乂愿意把系冠之缨濯Z于混浊之流呢?许多注家以为,渔父之歌仍在说明圣人''与世推移”的哲理,这恐怕是误解了。他其实是被屈原的峻洁志节所折服,才微笑摇桨,以此动人的清歌,来表达对这位逐臣的不尽慰勉之情的,这也正是渔父的可爱之处。渔父去了,悠悠的“沧浪”之歌,却还伴着深思中的诗人,在高高的江岸上回荡。《渔父》对二千前这一幕问答情景的传神描摹,使披蓑戴笠的渔父、清握沉吟的屈原,至今还以其充满睿智的音容笑貌,历历分明地浮现在湘江的清波白之云之间,多么令人神往和缅怀呵!潘啸龙【重点梳理】一、文言虚词1.之(1)代词。渔父见而问乙(代屈原)(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安能以身3察察(3)助词,的。沧浪乙水浊兮,可以濯吾足2.于\n(1)介词,对。圣人不凝滞于物(2)介词,在。屈原既放,游于江潭(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何故至于斯3.而渔父见而问Z■而能与世推移瘢父莞尔而笑(1)连词,表承接。(2)连词,表转折。(3)连词,表修饰。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2.疑问句(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3.省略句(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⑵(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4.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故深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B.鼓*世而去敲打■C.遂去,不复与言前往某地•D.何故至于斯这,这个地步2.下列各组句字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安能以身之察察安能以皓皓之白■B.渔父莞尔而笑■则噪而相逐■C.沧浪之水浊兮■郡3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子祁三闾大夫与不复与言••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醉,是以见放。(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n【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错;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铐;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谋:为……谋划。■B.请治剑服治:备办。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口夜相击于前•游于江潭•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沧浪之水清兮•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而蒙世俗之尘乎•D.太子乃与见王•子非三闾大夫与•6.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二B.庄子釆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冋巧妙地劝谏赵文王。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译文:\n⑵赵国何求而不得也!⑶今大王有天子Z位而好庶人Z剑,臣窃为大王薄Z。译文:\n逍遥游【作者简介】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來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屮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己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鲍。覘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这本书上说:“鹏鸟飞往南海时,激溅起来的水花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飞了六个月才停歇下来。”游气,尘埃,小生物,都是被风吹着在空气中游荡的呀!天气苍苍茫茫,这是它的真正本色吗?还是高远无穷,不能看到它的至极深处呢?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往下看地面的景象,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情形。再说水的聚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鲍,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ft,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鶴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屮,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呵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Z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口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己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徳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名家点评】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n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耍风格。“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逍遥”即“翱翔”。《庄子》本篇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篇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又与“彷徨”义同。“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悠然自得、纵任无为的意思。“游”,即活动之意。本篇有“以游无穷者”句。故逍遥游即指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或说“逍遥”是“游”的缓读,“逍遥游”,意思是“游啊游啊”。(《屮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黄岳洲、茅宗祥主编)【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呆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钮Z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Z古忆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丈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文: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穴年古义:寿命区的今义:丰收年;春节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⑵知之一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⑶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鲍(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⑷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Z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Z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德令一君(使……满意)/彼于玖福者(使……到來:;/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二、文言虚词1.之\n(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儿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哌消句子独立性。鹏乙徙于南冥也7生物乙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乙积也不厚(3)(4)-(5)-(6);2.而代词,代词,代词,动词,它。他。这些。到,往。而莫之夭闽者且举世誉乙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乙,不亦悲乎(指彭祖)Z二虫又何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连词,(2)连词,(3)连词,(4)连词,3.贝9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表承接。怒而飞/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而控于地而已矣(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3)连词,那么。4.然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⑴奚以知其裟也(代词,这样)(1)虽毬,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2)未数数袋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以(1)介词,把。(2)介词,用。(3)介词,凭。6.且(1)连词,而且。(2)连词,还。(3)副词,将要。7.于(1)介词,对于。(2)介词,在。8.其以五百岁为春牛物之以息相吹也奚以知其然也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彼且恶乎待哉■且适南冥也■彼其于世/彼其于世••覆杯水于坳堂Z上■(1)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共正色邪?共远而无所至极邪(2)代词,它的。基名为鹏(3)代词,它。臬贪大舟也无力(指水)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n(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1.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2.i到装句(1)而莫之天阀者(夭I制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腹犹果然吃饱的样子••B.小年不及大年寿命短的••C.穷发之北头发■D.置杯焉则胶粘住不动2.下列各组句手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奚以知其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B.而童之夭洌者■Z二虫又何知■C.以五百岁为寿具告以事D.且举世誉Z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悅,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骏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n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D.岂足多哉多:称赞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勾践说于国人曰■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善则善矣■此则国人Z罪也D.舜木穷其民力樊■哙侧其盾以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常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B.颜冋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译文:(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译文:\n兰亭集序【作者简介】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48岁任会稽内史,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禊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这篇序言,不仅文采斐然,书法艺术更是精美绝伦,为千余年來书家所公认。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不仅全面精通古代各种书体,而且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课文点译】【课文全译】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力上句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ft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咼大的ft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咼咼的竹子,乂有清水急流,(在芋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屮)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口幽雅的情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昭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乂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牛,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名家点评】作者记录下这次集会的作品,目的是给后人提供一个产生共鸣的依据。然而,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庄子的“一死生,齐彭荡”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并不是“虚诞”“妄作”,王羲Z显然没有真正理解庄子的思想。作者从眼前的美景联想到生死问题,表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思想是很多文人共有的。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陶渊明在《归去來兮辞》中写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越是如此,我们越是感觉到庄子所言的深刻。(摘自人民教育岀版社网站程翔)【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晤”)2.一词多义⑴修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茂林修竹(形容词,高)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n(2)—其致丁也(统一,一致)悟言一室之内(数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3.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才)/不知老之将至(老年)/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木矣(大事)(2)形容词作动词。圍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斉彭疡为妄作(把……看作相等)(3)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黠怀(使……纵展;使……驰)/所以爭怀(使……兴起)二、文言虚词1.以(1)介词,把。引纠为流觞曲水(2)介词,因为。犹不能不纠之兴怀(3)连词,用来。亦足纠畅叙幽情2.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ft阴之兰亭(2)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3)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4)介词,至IJ。终期于尽3.为(1)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2)动词,成为。已为陈迹4.之(1)结构助词,的。蓉春之初/会于会稽ft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眩之盛••(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乙大(3)助词,主谓之I'可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乙相与/不知老乙将至(4)动词,至IJ,往。及其所乙既倦(5)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所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3)齐彭场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2.省略句(1)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列坐(于)其次(省略介词“于”)(3)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3.倒装句(1)会于会稽ft阴之兰亭(于会稽ft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n(4)不能喻Z于怀(不能于怀喻Z,介宾短语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于会稽ft阴之兰亭■聚集B.曾不知老之将至•曾经C.列坐其次•地方D.不能喻之于怀明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B.或因寄所托及其所Z既倦■c.犹不能不以Z兴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D.终期于尽■寡人之于国也3.把下列句手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无丝竹管弦Z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场为妄作。【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濒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n[注]①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式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累:连续B.杳莫测其所穷穷:尽、完A.于是其诗益工工:工整D.皆坐守阴室,蓬蒿没户没:淹没、遮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肝胆为之悼栗引以为流觞曲水••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陥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儿川蜀ft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屮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ft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而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D.作者认为ft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ft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译文:⑵其气译文:⑶得无有岀于ft水之外者乎?译文:\n答案劝学1.D(广泛地学习)2.B(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3.略4.A5.A3.D4.⑴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⑵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美好,而是因为被脏水浸泡的结果。⑶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地方,外出一定要同有知识才能的人交往,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接近了正直的思想。【译文】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來。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飞蓬生长在大麻当中,不用扶持就能长直,白沙混杂在黑色的泥土中,同黑土一起沾染黑了。兰槐芳香的根叫白芷,如果用酸臭的脏水浸泡它,君子不愿意接近它,普通人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美好,而是因为被脏水浸泡的结果。因此,君子定居时--定要选择好的地方,外出一•定要同有知识才能的人交往,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接近了正直的思想。所以,不登上高ft,就不会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险的ft涧,就不会知道地有多厚;没有听到古代先贤的遗训,就不会知道学问有多博大。吴国、越国、夷族和貉族的人,最初降生时他们的啼哭声都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受教育不同使他们这样的。师说1.B(一般人)2.C(表反问,译为“吗”/表比较,译为“比”)3.略4.B5.B6.C7.⑴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屮,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⑵世俗Z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酷地污蔑诽谤。⑶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Z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來,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Z群吠兮,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份了。六七年前,我被贬來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口的事是真的。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难堪吗?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彖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儿个人?而谁乂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啃闹,叫人怒怪呢?赤壁赋1.D(形容词用作动词,露出白色)2.A(转折连词,却/修饰连词)3.略4.D5.C6.B7.(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3)独自整天在ft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ft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ft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ft的ft脚下。ft人登高眺望,找到\n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ft,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ft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ft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ft人就望着西ft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ft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ft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ft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ft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一一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徳的人。跟它亲呢,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彖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II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彖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ft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酋,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化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ft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ft谷Z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ft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出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ft不能够长久停留。”始得西山宴游记1.B(身子倾倒)2.A(从此/在这时候)3.略4.D6.D7.C8.(1)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2)我不满十天屮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3)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译文】寻到西ft以后八天,沿着ft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乂探得了钻詢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儿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黑在ft上攀登。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山肖的ft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ft石间望出去,只见远ft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ft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日相亲,潸潸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吋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洼、镐、鄂、杜等地,那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來庆贺与小丘的遇合。六国论1.D(不去行刺)2.D(连词,就/连词,那么)3.略4.B5.A6.CB7.⑴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屮援助他们的急难。⑵直到\n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⑶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译文】[甲]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蜡ft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乙]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來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丙]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吋候,ft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II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屮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屮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阿房宫赋1.B(指宫室建筑精巧)2.C(动词,往,去/代词,财物)3.略4.D5.C6.D7.(1)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2)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3)站在元忠一边会立即招致灭族之祸。【译文】当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曾担任洛州长史职务。张易之的家奴在神都的街市上横行不法,魏元忠下令将其用杖刑处死。在魏元忠入朝作宰相以后,武则天征召张易之的弟弟岐州刺史张昌期入朝,想要任命他为雍州长史。百官上朝奏事时,武则天向诸位宰相问道:“谁可以胜任雍州长史的职务?”魏元忠说:“现在众多的朝臣Z«P,没有哪一位比薛季昶更合适的了。”武则天说:“薛季昶长期以来一直在京府任职,朕打算另外任命他一个职务。你们认为张吕期这个人怎么样?”宰相们纷纷回答说:"陛下可算是真正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了。”唯独魏元忠提出反对意见:“张昌期无法胜任这一职务!”武则天询问原因,魏元忠回答说:“张昌期还很年轻,不熟悉治理之道。以前他在岐州任官时,岐州户口逃亡严重,所剩无儿。雍州地处京城,事情多、担子重,张昌期自然不如薛季昶精明强干、熟悉事务。”武则天没有再说什么。魏元忠还曾当面向武则天进言道:''从先帝在位直到现在,臣蒙受朝廷大恩,如今臣得忝列宰相之位,不能为国家竭忠效死,致使小人得以在学下左右掌权,这是臣的罪过呀!”武则天听后很不高兴。张易之兄弟也因此而十分痛恨魏元忠。恰好武则天生病,张昌宗害怕一旦武则天去世,自己会被魏元忠杀掉,于是诬陷魏元忠曾和高戢私下商议说:“太后年岁太大了,我们不如倚仗太子,这样才是长久之计。”武则天十分生气,下令将魏元忠和高戳逮捕入狱,并准备让他们两人与张昌宗在朝廷上当场对质。张昌宗暗地里找來凤阁舍人张说,用高官厚禄收买他,要他出面证明魏元忠确实说过上面的话,张说答应为他作这样的证明。武则天召见张说。在张说即将进入朝堂的时候,风阁舍人南和县人宋璟对他说:“名誉和道义对一个人来说最为重要,任何人都难以欺骗鬼神,切不可偏袒邪恶之徒陷害忠良方正之士,用不正当的手段求免于难!如果因此获罪遭受流放,那么值得荣耀的地方就太多了。倘若有意外的灾祸,我将上殿力争,与您一同为忠义而死。努力去做吧,能否万古流芳,就在此一举了。”张说进入朝堂,武则天问他,他没有马上冋答。魏元忠害怕了,对张说说:“你也要与张昌宗一起罗织罪名陷害我魏元忠吗!”张说大声呵斥他说:“你魏元忠身为宰相,为什么竟说出了这种陋巷小人的语言呢!”张昌宗在一旁急忙催促张说,让他赶快作证。张说说:“陛下都看到了,张吕宗在陛下眼前,尚且这样威逼臣,何况在朝外呢!臣现在当着诸位朝臣的面,不敢不把真实情况告诉陛下。臣实在是没有听到过魏元忠说这样的话,只是张昌宗威逼我,让我为他作虚假的证词罢了!况且今天我乂哪能不明白依附张昌宗就能立刻获取宰相高位、靠近魏元忠就会马上被满门抄斩的道理呢?只是我害怕日后\n魏元忠的冤魂向我索命,因而不敢匹陷他罢了。”武则天说:“张说是个反覆无常的小人,应当与魏元忠一同下狱治罪。”后来,武则天又一次召见张说追问这事,张说的回答仍然与上——念奴娇-赤壁怀古1.千古风流人物2.“人道是”表明作者明知此处不是当年赤壁古战场,而是借题发挥,抒发怀古Z情。3.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岀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阖,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4.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乂”字,则乂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内容应该包括•“舞榭歌台”所指的孙权留下的景物以及“风流”所指的孙权的英雄业绩。3.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4.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屮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而,翁媪饮酒聊天,人儿锄草,屮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來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彖。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索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彖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离骚(节选)1.C(指年老)2.D(①代词,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把④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3.D(叙述自己幼时的远大抱负)4.B5.A6.B7.C8.C指南录后序1.D(没有依托)2.C(句中停顿,助词/……的人)3.略4.B5.C6.A7.⑴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2)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3)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译文】李若水字清卿,洛州曲周人。靖康元年,是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去世,按旧例,皇上应当穿孝服表示哀悼。若水说:“髙俅凭宠幸Z臣的身份越级升官获得高位,败坏军队法令,致使金人长驱直入,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能够保全性命而死,还应当追查取消他的官级,向众人表示对他的鄙弃;但是主管的官吏按照往常的习俗旧例,要用许多烦琐的礼节,这样不能平息公众的非议。”上了两次奏章,皇上才阻止这么做。……靖康二年,金人再次邀请皇上出城,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若水认为不必有其他的顾虑,随从护驾出发了。金人中途改变主意,威逼皇上换衣服,若水抱住皇上哭泣,骂金人是狗。金人把他拖出去,打伤他的脸,若水气郁倒地,众人全部离去,留下几十个骑兵看守。粘罕命令说:“一定不能让李若水死。”若水绝食,有人劝他说:“事情没有不可办的,你昨天虽然说了些不中听的话,但我们国相并没有生气,你今天顺从,明天可以得到富贵。”若水叹息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岂能有两个主人呢!”他的仆人也来劝他说:“您父母年事已高,如果你稍加屈服,兴许能回家拜见父母。”若水骂道:“我不再顾念家人了!忠臣侍奉君主,宁死不二。然而对我的父母,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让我的哥哥弟弟慢慢说这件事就可以了。”……粘罕派人把他拉出去,若水回头骂得更凶。到了郊外坛下,对他的仆人谢宇说:“我为国而死,是我的职分,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又骂不绝口,监军打\n破了他的嘴,若水含血喷出骂得更厉害,终于被用刀砍断颈项割断舌头而死,三十五岁。五人墓碑记1.B(痛于心,痛恨)2.A(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代词,代五义士)3.略4.B5.D6.D7.⑴遇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吴县重大利害问题,就向主管官吏陈述。⑵巡抚毛一鹭发出紧急文书向朝廷报告这次事变。东厂的特务诬蔑苏州人民都反了,企图截断水道,抢劫水运船只。⑶不过从这次事变以后,东厂的缩骑们就不敢再出京城了。【译文】周顺昌在地方上很做些好事。遇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吴县重大利害问题,就向主管官吏陈述,因些地方民众很感戴顺昌。等到听说逮捕他的差役到了,群众都非常气愤,为周公喊冤的充满了道路。到了宣判那天,儿万人不约而同地集会到府城来,大家都手持香火替周吏部请命。县学的生员文辱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求见巡抚毛一鹭和巡按御史徐吉,要求他们将群众的意见上报朝廷。一个旗尉恶声恶气地说:“东厂捕人,这些小子们竟敢这样捣乱!”大声叫嚷:“犯人在哪儿?”于是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群众一看,更气愤了,一齐说道:“起初我们还以为是皇帝的命令呢,原来是东厂啊!”大伙儿一拥上前,愤怒地高呼,形势紧张严重。旗尉们吓得东逃西窜,群众就跟着追打,结果打死一个旗尉,其余的带着伤跳墙跑了。巡抚毛-•鹭发出紧急文书向朝廷报告这次事变。东厂的特务诬蔑苏州人民都反了,企图截断水道,抢刼水运船只。宦官魏忠贤非常害怕。过了些时候,毛一鹭说逮捕了带头闹事的人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变乱平定了,魏忠贤才放了心。不过从这次事变以后,东厂的缓骑们就不敢再出京城了。烛之武退秦师1.A(使者,出使的人)2.C(并列连词,又/递进连词,况且)3.略4.A5.C6.D7.⑴人们早晚劳动之余到这里交游,来议论执政的好还是不好。⑵我从今以后相信您的确能把国家治理好。⑶由此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爱,我是不相信的。【译文】郑国的人们常在乡校里來往,來议论执政的人。然明告诉子产说:“把乡校关闭了,您看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关闭?人们早晚劳动之余到这里交游,来议论执政的好还是不好。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去实行;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关闭它呢?我听说实心为善以便减少怨恨,没有听说施用权势(指用惩罚手段)来堵住怨恨的。难道还不赶快停止(毁乡校的念头)?这样做就如同防川:大的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人一定很多,我没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来疏导它,(对人们的议论)不如听到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苦口良药。”然明说:“我从今以后相信您的确能把国家治理好。我原来的想法实在愚蠢。如果真的照这样做下去,那郑国确实要依靠您,岂能只靠我们儿个做官的呢?”孔子听到这帝话,说:“由此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爱,我是不相信的谏太宗十思疏1.D(意动用法,以……为乐)2.D(介词,用/修饰连词,相当于“而”)3.略4.B5.D6.D7.⑴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⑵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3)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译文】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捉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浄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n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來,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浄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廉颇蔺相如列传1.B(名词作动词,献礼)2.A(副词,竟/副词,就)3.略4.A5.B6.D7.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面有饥色;打來柴草后才能做饭,将士常吃不饱。⑵汉军将士皆殊死抵抗,赵军无法打败他们。⑶在那种形势下,不得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合奋战;如果留下退路,都会逃跑,哪里还能留住并指挥他们作战?【译文】韩信与张耳凭借数万兵力,准备东下井険进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袭击他们,便在井険口聚集军队迎击,号称兵力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策:“臣听说'从千里Z外运送粮食,士兵而有饥色;打来柴草后才能做饭,将士常吃不饱。'现井胫口的道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队列,队伍排出数百里,这种形势下运输粮食的车载必然落在后面。希望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在ft道截拦他们的辎重;您派人挖深沟,筑高墙,坚守营地不与汉军交战。他们向前无法作战,向后不能撤退。我率奇兵断绝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中无处掳掠。希望您留心考虑臣的提出的计策。”成安君陈余是个儒生,常称“仁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说:“今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从千里外向我进犯,也已经疲惫Z极。现在我们这样冋避而不迎击,倘若今后有强者来犯,又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韩信派人暗中察看,探子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方才引兵下井胫。距离井険口三十里,停下来宿营。韩信挑选二千善战的骑兵,让每人持一面红旗,从小道行,隐蔽在ft间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这些兵士:“赵军若发现我军后退,必倾巢而出追逐我军,你们急速突入赵军营地,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待今天日打败赵军,我们再会餐。”诸将都不敢相信,假意附和道:“好。”韩信于是派一万人打先锋,岀了隘口,背依河水列阵。赵军望见汉军这样的阵势,大笑。天刚亮,韩信令士兵打起大将的旗鼓,擂鼓开出井胫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汉军,大战许久。于是信、张耳佯装败阵,丢弃旗鼓,逃向背依河水边的军营。驻扎在水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韩信人等进來。尔后汉军又与赵军激战一番。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鼓旗,追逐韩信、张耳。汉军将士皆殊死抵抗,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那二千善战的骑兵,飞驰入赵军营地,将赵军旗帜全部拔掉,树起二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无胜势也捉不到韩信等人,打算返冋自己的营地;此时营地满是汉军的红旗,赵军混乱,兵士逃散。在这种情况下,汉兵夹击,大破赵军,俘虏兵士,杀死成安君,生擒赵王。韩信说:“兵法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在那种形势下,不得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合奋战;如果留下退路,都会逃跑,明I理还能留住并指挥他们作战?”诸将听了,都心悦诚服地说:“有道理,将军的韬略不是我们能比得上的°”鸿门宴1.C(儿女亲家)2.B(代词,这样/连词,然而)3.略4.D5.A6.A7.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屮楚人这么多呢?⑵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⑶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译文】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祁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小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雅,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ft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验马不驰。a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这吋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n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儿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儿处负伤。项王冋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秋水(节选)1.C2.D3.C4.⑴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⑵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敬畏的。【译文】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冋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來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乂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乂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非攻(节选)1.B2.B3.C4.⑴他的妻子问和他在一起喝酒吃饭的都是什么人,他就说都是富贵的人⑵(笫二天他的妻子)早早起来,拐弯抹角地暗中跟踪他的丈夫,走遍京城没有停下来和他交谈的人。⑶丈夫,是我们指望过一辈子的人。【译文】(一)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然后才返回家。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冋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酋望地跑到别处乞讨。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她便与小老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屮相对哭泣。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真少啦!(二)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察今(节选)1.C(通“释”,舍弃,抛弃)2.D(介词,同/连词,和)3.略4.B5.C6.C7.(1)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⑵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⑶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译文】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吋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镀挪;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聲。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n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來。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季氏将伐颛臾1.C(应为“季康子”)2.B(动词,成为/语气词,表反问)4.D5.D6.B7.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⑵整个天下都像洪水泛滥一样乱糟糟的,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⑶我不同世人在一起而跟谁在一起呢?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参与改革To【译文】长沮、桀溺二人在一起耕地,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他就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他就是。”长沮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了。”于是子路去问桀溺。桀溺说:“您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您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整个天下都像洪水泛滥一样乱糟糟的,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无道君主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逃避现实的人哩。”一边说,一边不停地用土覆盖播下去的种子。子路便走回来报告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我们不能在ft林屮同鸟兽在一起相处,我不同世人在一起而跟谁在一起呢?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参与改革了。”寡人之于国也1.D(武器)2.A(句末语助词,可不译/代词,这里)3.略4.C5.A6.C7.⑴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2)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3)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说:“我听胡訖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冋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黄花冈烈士事略》序1.A(索求)2.C(连词,表让步,尚且/连词,表递进,并且)3.略4.C(间:偶尔)5.B(A介词;助词。B均为介词,用。C表承接;表并列。D介词;连词。)6.D(只是用这个例子说明了湖南出人才)7.D(客观原因错误,这应该是主观因素)【译文】我的朋友湘潭的罗研生,把他所编写的《湖南文征》一百九十卷给我看,嘱咐我为它写序。国藩非常的浅陋,牙齿又日益的衰败,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我私下听说古代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标准的。《易》、《书》、《诗》、《仪礼》、《春秋》这些经书,他们的体例形势语言,竞没有一个宇沿袭。就是周朝秦朝的诸予散文,也各自有自己的体例。拿着这个衡量那个,画与金玉和花卉草木是不同类的东西,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的。后来的人本來不会写文章,勉强获取古人所造來摹写仿照他,于是有相合的地方也有背离的地方,于是用标准无标准命名它们。假若人们不等待摹写仿照,那么人们各自在已具有了自然形成于心的文章,大概有两种情况:说理,抒情。这个方面每个人都本来就具有。\n就我所知道的道理,用笔写成书流传于世,抒发我喜爱憎恶悲伤高兴的情感,就拿缀辞來表达它,就像剖开肝肺陈列成书简书册。这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文章。性情敦实憨厚者模仿能做这件事。而那些意思的澡浅用笔的好与坏,就相差十万百千的距离而没有尽头。在群经Z外,诸予百家著述文字,大概有略微的胜利。凭借道理胜出的人,多阐发幽深极端的语言,但是它的弊端在于猛烈而失去内里;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缠绵烘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丈人秀士,大多意思不简单行文,词藻多华丽的语言。就是议论大的政事,考证大的礼仪,也每次都用排比句连缀成文,偶尔有美好的语言,经过唐代也没有改变……湖南这个地方,北边靠着大江,南边迫近五岭,西边连接着黔蜀,大批的树苗被革除,大概也因为是ft国荒芜僻静的低垂的地方吧。然而周朝的末年,屈原从这儿出现,《离骚》中的文章成为后代抒发情的鼻祖。到了来世,周于又在这个地方出现,创作了《太极图说》、《通书》,成为后世说理文的鼻祖。两个贤能的人,都没有继承前人的传统,创立了成就高的好文。往上,和《诗经》、《周易》相同的气势,往下百代的人才都不能超出他们的范围。何况湖南后起沾染了流传下来的气势呢?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Z六,善于抒情的,大概十分之四;而且骈体也很有文采,不说标准而标准没有紊乱。只有考据的文章搜集的很少。前代哲人倡导的不固定,后代人羡慕的也少。研究罗研生的学作,考核《说文》来彻底推求透辟肯定的解诂。注释《禹贡》来明晰地理情况,本來就是要深入明白考据家的学说。而且论只是崇尚体例要点,不崇尚广泛的引用,获取别人的长处而不要沉溺于他们偏颇的地方,这就像君子下棋选择方法的道理一样啊!蜀道难1.一幅是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一幅是水石激荡,ft谷轰鸣;分别渲染了悲凉凄清惊险的氛围。2.主要运用大胆的想像和夸张。从中选择一种结合诗句分析就可以了。3.“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4.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登咼1.总的来说,悲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自然Z秋而悲,二是为人生Z秋而悲。具体说来,漂泊憔悴,离乡万里;深秋萧瑟,人生苦短,羁旅他乡,体弱多病,孤苦伶仃,壮志未酬等等。1.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内心的悲愁,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3.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4.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作者面对如画的Z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琵琶行1.运用象声词模拟音乐,如“嘈嘈”“切切”,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运用比喻,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2.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是对自己遭遇坎坷的愤懑不平。3.创设了黑夜中凄清的坏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4.明写江中狂风大浪,暗指险恶的政治风浪。锦瑟1.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想像交融起来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不可及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2.用反问语气,回环曲折的表现了自己的怅惘苦痛。2.“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4.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n虞美人1.“往事”指他在江南无数的“春花秋月”,那些醉生梦死的美好时光。这句诗叹惋人生的短暂无常,传达出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无限的悲恨。2.幽囚在小楼中的诗人,对着苍茫的月色,会生发出无限的故国之思,凄楚之情,许多美好的时光,令人心碎的场景就会一齐涌上心头。残酷的现实让诗人不能冋首,不忍冋首,也不堪冋首。在诗中营造了浓重的悲剧氛围。3.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血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4.反衬或以虚写实。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蝶恋花1.“凋”既写出了自然界西风的劲力肃杀,突出了主人公所见Z景的萧条,也道出了人物落寞忧伤的心情。2.主人公登高望远,境界广远开阔,气象悲壮。3.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雨霖铃1.“清秋节”与“寒蝉凄切”前后照应,突出了凄清的氛围,“更哪堪”则加强了这种悲剧色彩。2.这三句想像今后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3.为有我之境。暮ft、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己点染出“黯然情绪”属“物皆著我Z色彩”。声声慢1.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Z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2.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3.釆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屮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滕王阁序1.A(同悄)2.D(虽然/即使)3.略4.D5.B6.D7.⑴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2)而先磨好儿升墨,然后痛快饮酒,躺下拉过被子蒙面大睡;醒来后,提笔就写成,一个字也不须改动,人们称之为“腹稿”。⑶当时长安有个叫曹元的有秘方,王勃把他的本领统统学到手。【译文】王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的孙儿。王勃六岁时就擅长辞章。麟德初年,刘祥道上表称赞他的才干,以高名次对策及第。还没到二十岁,就授为朝散郎。沛王又把他招人府中作修撰。当时诸王斗鸡,王勃开玩笑写了篇给英王的鸡的檄文。高宗知道了很生气,将他赶出沛王府。王勃罢官以后,客居剑南,登ft望远,很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业,写诗表达情思。又曾经隐藏了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怕事情败露,就把这个官奴杀了。事被发觉该处死,正赶上大赦就只除名。父亲王福被牵连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腾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酒酬辞别。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纯,他就扬帆离去。到了炎方,船入大海,\n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九岁。王勃诗文华丽,请他作文的人很多,家里堆满了帛。靠写作來弄衣穿,靠笔耕来饮食。但也不用苦心思索。而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躺下拉过被子蒙面大睡;醒來后,提笔就写成,一个字也不须改动,人们称之为“腹稿”。他曾说做儿子的不能不懂点医,当吋长安有个叫曹元的有秘方,王勃把他的本领统统学到手。又因为虢州多产药草,壬勃请求去虢州做参军。他倚仗有才欺凌人家,同事们都很讨厌他。他留下集子三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如今在世上流传。秋声赋1.B(清朗明秀)2.C(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有……的东西”/代词,……的面容)3.略4.D5.C6.A7.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⑵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采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⑶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译文】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采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岀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计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來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來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何况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耍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因此;我就是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后代的原因。你一定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陈情表1.D(辛酸苦楚,苦衷)2・B(介词,比/介词,对,向)3・略4.D5.D6.D7.⑴在州屮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⑵后来授予官职为吴郡海虞县令,县里给的俸禄只用来养母亲一个人,而他的妻子、孩子丝毫不允许用奉禄。⑶母亲死后而不再担任官职,丧事情况超过一般礼节,每到了哭恸吋,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译文】何子平世代居住在会稽,很小的时候(就)有理想,被乡里称赞,事奉母亲非常孝顺。在扬州被征召从事史,每月的俸禄给的是白米,(他)总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别人问他说:’获利不多,为什么那么麻烦呢?'子平说:’我的母亲在东边,不买卖难得到白米,(我)怎么忍心独自吃白米饭。’每当有人赠送鲜鱼时,如果不能送到母亲家,那么不肯接受。母亲原本是妾,户籍注册不符合实际情况,没到供养的年龄,而户籍上的年龄己经到了供养的年龄,便离开职务回到家里,当时镇军将军顾觊之是州上的长官,对他说:’你母亲的年龄实际上未满八十,你原来就知道。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吁平说:"&家从户口登记取得凭证,户籍年龄已经到了,我就应该在家奉养母亲,为何要以实际年龄未到冒取荣誉利益而宽容自己呢?况且归去奉养母亲,又符合我个人的情感。’觊之又劝他以母亲年老要求县令照顾,子平说:’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觊之更加看重他。己经回到家,竭尽全力而使供养充足。后來授了官职为吴郡海虞县令,县里给的奉\n禄只用來养母亲一个人,而他的妻子、孩子丝亳不允许用奉禄。有人疑心他太俭朴,子平说:'舉禄本来是用来养母亲,不为自己,’问的人惭愧而退出去了。母亲死后而不再担任官职,丧事情况超过一般礼节,每到了哭恸吋,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项脊轩志1.A(对待)2.D(后来/已经)3.略4.D5.A6.B7.⑴待佣人有恩惠,(佣仆)即使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⑵先母常在半枚醒來,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⑶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译文】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出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看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象母亲。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ft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到南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來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曰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干净净。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來,个个都欢喜。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來,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揣人故世以后,外祖母何揣人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妈嫁在顾家,又病故;一连死了三十个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还健在。孺人故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长亭送别1.C(A、聰congB^丿奩yOD、地de)2.B3.C1.《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2)多用口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5.流水白云6.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対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岀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报任安书1.B(抱怨)2.C(介词,给,替/动词,当作)3.略4.D5.C6.D7.(1)“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⑵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來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⑶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n【译文】安石启:昨日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釆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來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C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O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II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Z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渔父1.C(离开某地)2.D(同“欤”,助词,译为“吗”/介词,跟)3.略4.A5.A6.B7.⑴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⑵在赵国想耍什么而不能得到呢!⑶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译文】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ft做剑尖,拿齐国的泰fl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屮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1韦I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ft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秋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Z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Z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Z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n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逍遥游1.C(毛,草木)2.B(代词,它/代词,这些)3.略4.B5.C6.C7.(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召颜回来(派人把颜回召来)。(2)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译文】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來一定会逃走。”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颜回退回。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膠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召回来。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我凭这知道。”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兰号集序1.B(竟然,乃)2.D(介词,到/介词,对于,可引申为“治理”)3.略4.C5.C6.A7.⑴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⑵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ft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⑶莫非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自有高ft巨壑、奇美壮丽己经超过了ft水之外吗?【译文】我国西南一带的ft水,以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从陆路去吧,途中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从水路去吧,途中又有瞿唐峡、淞濒堆之类的忧惧。骑着马去吧,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ft,接连走儿十天,仰头看不到ft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陡峭的ft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抖颤。乘船去吧,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变幻,船只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一点点,就被撞成粉末,像泥土般下沉,船中的人便饱了江中鱼鳖的口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不是身强年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深深抱憾。浙江天台籍人土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大将北征,因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入川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又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古代著名人物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庭学入川以后,凡历代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守防御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一一去游览的。他既经游览,就一定写诗抒发感受,记写景物吋世的变迁。因此他的诗歌在入川以后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fl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面对庭学的变化,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立志要遍游天下,因学业未成,不得闲暇。到了壮年可以出娠的时候,四面八方到处战火纷飞,遍地无处落脚。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四海Z内,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光老大体力衰惫,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n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里,甘居陋室,由于很少出门与人往来,以至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气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一种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自有高ft巨壑、奇美壮丽已经超过了ft水之外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试从这方面探求一下人生的奥秘。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请告诉我。那时候,庭学君将一定会给我更多的新的启发,而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川蜀壮游这一点使我自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