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浅谈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唐华文言文的学习在高中阶段所占比例较大,高中语文教材共六册三十四个单元,而文言文就占到十个单元。而文言文的学习对当代高中生来说不是件易事,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识记、背诵成分较多,对有的学生来说不外乎一门外语,文言文教学我们一般强调熟读背诵,字词句的积累,目的是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而很少有系统方法理论来科学指导,致使学生无据可依,死板应对,往往课内知识记得扎实,课外练习做不好,知识迁移能力不足。为此,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切入,探讨语法分析在文言教学中的应用,收到满意效果,现提出自己个人粗浅看法。本文的研究范围,仅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针对古代汉语特点来解读文言文。研究目的,利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结构类似,来探讨语法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教学文言文的能力。关键词语:文言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语法分析文言文是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这种文章在高中阶段所占比例较大,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大都强调熟读背诵和字词句的积累,目的培养学生古代汉语的语感,这是必要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遇到课外的就有的束手无策,只能瞎蒙乱猜,明显知识迁移能力不足,这是为什么呢?用学生的话说:“有的字词不认识,没学过。”\n其根本原因在于文言文教学中强调字词句积累是零散的,有限的,没有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作为依据。本人结合几年教学文言文的实践,认为应该找到一种方法和理论来作为依据,可以抓住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基本语法结构相似,从学生较熟悉的现代汉语语法切入,针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点,采用语法分析来推断、推理词义,通畅翻译句子,从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学好文言文必须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点。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古代汉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⑴古代汉语大多数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字一词古代汉语中除了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译音词和叠音词,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翻译成现代汉语大多为双音节词。例如:师——老师亡——逃亡悟——明白⑵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古代汉语词分为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量词,代词归入虚词,这与现代汉语不同)和虚词(代词、副词、助词、介词、连词、叹词)。实词有实义构成句子主要成分,虚词无固定义帮助实词构成句子,其语法功能强,是古汉语教学一大难点,又是重点。把握实词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例如:“畔”,其基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而虚词的词义不固定,在不同句子中,同一个虚词由于充当的语法功能不一样而产生了临时义。如“而”做连词时表示连接的不同关系而意义不同:表并列关系时译成“又”或不译;表递进关系译成“而且”,表承接关系译成“然后,于是”等等,“而”做代词时译成“你”;作助词时可不译。⑶古代汉语中有通假字\n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子去代替它的现象。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句中的“蚤”字是通假字,词义应按本字“早”解,读音也按“早”的现代读音读。⑷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能够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语法现象。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例:“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为名词,而这里充当谓语活用为动词,译为“驻军”;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中“出、入”为动词活用为名词,译成“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等等。⑸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常见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这些句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具有典型古代汉语的特征。例如:判断句:“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被动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何也?”;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此不作详尽举例。而固定结构的句子,指的是那些用法和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对这种结构,要从它的整体性上着眼,注意它的使用习惯,只能熟记,别无它法。例如:如何、奈何、若何、何如均表询问,译成“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处置”。如:①“孔明如此用人,如何不误事!”②“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等。以上归纳了在学习古代汉语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古代汉语又与现代汉语有着相同的地方。\n从二者的关系上看,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其语法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二者语法的基础变化不大或可以说相对稳定,都可以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关于句子结构成分来描述,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存在,其性质没有变化。现代语法句子结构成分一般形式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利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句子的构成成分相同来分析古代汉语,理解也就相对比较容易了,并且可操作性强。我们在把握古代汉语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相对稳定的共同点,从现代汉语语法切入,分析古代汉语语法结构,达到理解词义,通畅准确翻译。古代汉语中总是由一些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不相同,常见或不常见的句子构成,我们为便于分析理解,把与现代汉语相同、常见的句子称之为一般句子,把与现代汉语不相同或不常见的(特殊的)句子称之为特殊句式。⒈一般句子与现代汉语句法相同的句子,即由“(定)+主+[状]谓<补>+(定)宾”构成。(“====”表主语,“——”表谓语,“~~~~”表宾语,“()”表定语,“[]”表状语)。如现代汉语中:(小明)的爸爸[昨天]钓<了>(一条)(大)鱼。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小明”作定语修饰主语“爸爸”,“昨天”作谓语“钓”的状语,“一条”“大”作定语修饰宾语“鱼”,紧缩句子主干“爸爸钓鱼。”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只能由动词充当,宾语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动词“钓”的施事者为“爸爸”,受事者为“鱼”,“小明”作定语,“昨天”作时间状语放在谓语动词前,也可放在句子最前面:“昨天小明的爸爸钓了一条大鱼”表强调,也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相同的语法结构,翻译较方便,如:“晋侯、秦伯围郑。”(《左传》)主谓宾清楚,可译成:“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可以对应直译,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比较常见,不是难点。\n⒉特殊句子上文中提到了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其亦可用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来分析。⑴判断句:其特点是表示判断,可用“……者,……也”及其变体,用副词“乃、则、即、皆”和助词“耳”等表示判断,其表判断的谓语动词形式多样,但其语法结构中主语、谓语明显。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刘备天下枭雄”,翻译时加上判断的谓语动词即可。⑵被动句:表示主谓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在古代汉语中其常见形式有“于、见、为、被”等标志词表被动,如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两句,①句有标志词“于”表被动,“劳力者”是处于被统治的地位。②句没有标志词,但只要我们分清主谓宾,注意谓语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即可准确判断句式并准确翻译:“屈原被放逐。”⑶省略句: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中常省略某词或某些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的现象,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翻译成现代汉语要相应补出。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来补出所省略成分,这也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来判断。例如:①“女婉贞,年十九,(婉贞)自幼好武术,(婉贞)习无不精。”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③“屠惧,投(之)[以骨]。”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可发现①句缺主语,②句缺谓语,③句缺宾语。⑷变式句:这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古代汉语中的语序多有变化:大致可分为:A.宾语前置句:宾语本应在谓语之后,但在古代汉语中却又有放在谓语之前。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宾语应当放在谓语后翻译,那么我们只要找出宾语,判断是否宾语前置句,就能准确理解了。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②“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可以看出①\n句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前,②句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前,都是宾语前置句。B.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定语本应当在所修饰词前,在古代汉语中也有放在所修饰词后的情况,这种句式为定语后置,根据句子结构成分语法分析,划出句子成分。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①句中“铿然有声”修饰“石”的,作“石”的定语,放在所修饰词后面,②句中“荷担者”修饰限制“子孙”的,放在后面了,①②句都同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放在所修饰词前翻译。C.介词结构后置句: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短语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常置于谓语动词后作补语了,根据句子结构构成分语法分析,找出其成分,翻成现代汉语时还原到谓语前。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也……”(《师说》)语法分析不仅能使古代汉语的翻译显得简单了,而且还可以使划出的句子结构成分之间关系清晰了,进而以此可以判断词性、推断词义,不再凭感觉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我们还可就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为例来印证语法分析在文言文中的重要作用。古代汉语词类大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⒈实词类:实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来判断活用词性,判断词义。⑴名词用作动词:例: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两个例子中“王”、“籍”\n本是名词,现在句中作谓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译成“为王”和“登记”。⑵名词用作状语:在文言文中,名词经常作状语,放在谓语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例:①“项伯亦披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翼”“兄”分别译成状语为“像鸟张着翅膀那样”“用对待兄弟的礼节”。其它还有动词活用为名词及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都可以用此方法,在此不赘述了。⒉虚词类:文言文中虚词相对较少,但用法灵活,各种资料中已对高中阶段常用虚词作了详细分类、举例,但不易理解,难以识记,本文从语法分析角度归类举例,不求全备,只求理解简单明了。先从高中阶段常见的虚词中排出两类作分析:⑴介词: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乎、为、以、固、于、与”等。介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前,构成介词短语表方向、对象等的词,在文言文中一样充当状语,翻译很灵活。依据结构成分分析,判断是否为介词,可看后面是否跟了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即可,翻译时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谓语动词前。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表对象)“向”②请[以剑]舞(表工具)“用”③变法[因时]而化(表凭借)“凭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表比较)“比”⑵连词:\n文言文中连词有“而、且、以、与”等。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依据句子结构成分划分,可判断分析连词的位置、关系,进而准确翻译。例:①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②夫夷以近,则至者众(表并列)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表假设)④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表因果)①②两句中连词“而”“以”连接两个词,③④两句中连词连两个句子。它们都不单独构成意义,而再起连接作用时产生临时义,而这种意是由连词连接的成分决定的。①句中表并列,②句中也表并列,③句中表假设,④句中表因果。虚词的译法灵活,只要依据语法分析,把握虚词特点,不难判断词性,推断词义,学好虚词。综上所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明显区别,但二者又有着共同点,只要我们针对古代汉语特点,把握二者共同点,运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在学习文言文时就不会无据可依,完全凭感觉那么尴尬了。但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字词句的积累和熟读背诵为前提,具备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知识,这些经过训练都可以做到。语法分析在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希望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老师和学生有一点启发,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参考书目:《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钱威\n徐越化主编《汉语语法理论》安师大出版社1990年5月朱景松主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