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

学校代码:10663学号:16020030553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A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ChineseclassicalChineselanguageannotationinhighschool.——taketheteachingmaterialsofhighschoolChineseasanexample.专业方向: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代码:045103申请人姓名:李思蓉导师姓名(职称):湛芬(教授)二零一八年五月\n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绪论....................................................1第一章高中语文文言文选录概况及注释条目类别.............7第一节高中语文文言文选录概况.........................7第二节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类别.........................8一、关于注释.......................................8二、注释条目.......................................9三、注释类别......................................11第二章注释文本主要特点及不足..........................15第一节注释文本主要特点..............................15一、简洁并紧扣教学需要............................15二、代表性与针对性................................16三、求实畅达与文学性..............................19第二节注释文本之不足................................21一、词义标注详略不当..............................21二、注释意蕴不够准确..............................24三、直译意译有所混淆..............................27四、“三字”辨别有误..............................28五、字音标注有所忽视..............................29\n第三节注释文本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0一、部分编写者与实际教学分离......................31二、教材编写者意见不完全统一......................31三、忽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32第三章灵活运用注释文本有效教学之策略..................34第一节强化文言文知识能力和教学备课..................34一、加强文言文知识修养,夯实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34二、拓展视野,强化文言文教学备课..................35第二节立足实际,灵活利用注释文本....................36一、就近取材,以教材注释为基础....................36二、教材、教参、工具书注释合理兼容,取长补短......36三、文本互渗,合理印证............................38四、纠错填白,有效补充............................38第三节发散思维,合理引导学生探究....................40一、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思考....................41二、合理留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2三、有效总结,从零碎提炼出规律....................44结语...................................................46参考文献................................................47致谢...................................................50\n摘要高考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语文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文言文是语文教材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受重视的程度也与日俱增,而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注释,它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重要参考,也是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理解文意的重要辅助工具,故对其科学性、代表性、准确性、针对性以及教学实用性都有很高要求,虽然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和专家们的不断精心考究和修订,其文本体例与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等均得到不断完善,甚至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但是,由于教材编写的复杂性、人员组成的多元性、学术追求的丰富性等多种原因,注释文本中难免出现有争议之处或某些不足,为了进一步提升文言文注释文本质量,完善注释内容,更好为教学实践服务,本文即对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梳理,融汇其他研究成果,对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优势加以展现,同时对不足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以至对教学有一定借鉴作用。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选录情况、各单元文言文教学目标及具体要求、注释条目类别等加以梳理,为后面的具体研究作铺垫。第二部分详细论述其文言文注释文本之特点及不足,在充分展现其简洁性、代表性、针对性、求实畅达与文学性等多方面优势的同时,指出其在词义标注详略安排、注释意蕴准确度、直译意译的区分度以及“三字”辩别和字音标注方面的某些不足,同时分析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根据自己教学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提出一定教学策略,强调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强化备课准备,立足实际,灵活利用注释文本,发散思维,合理引导学生探究的重要性。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实施策略I\nAbstractThepaceof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hasneverstopped,theproportionofChineselanguageisgraduallyincreasing,anditsimportanceisincreasinglyprominent.Writingsinclassicalstyle,whichisasignificantpartofthelanguageteachingmaterialinChineseteachingimportantdegreeisincreasing,and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ofstudycannotleaveacomment,itisanimportantreferenceofteacherpreparationandteaching,andhelpstudentssolvethewordsandunderstandthemeaningofimportantauxiliarytool,thereasonofitsrepresentative,accuracy,scientific,pertinence,andteachingpracticalhavehighrequirements,althoughafterteachingpracticeofinspectionandexpertsofelaboratefastidiousandrevision,thetextstyleandscientific,accuracyandpracticabilityareconstantlyimprove,evenhasreachedahighlevel,however,Becauseofthecomplexityofthetextbook,thediversityofpersonnel,academicpursuittherichnessofavarietyofreasons,suchasannotationtextappearsunavoidablyintheinsufficientplace,orsomedisputed,inordertofurtherenhance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annotationtextquality,perfectannotationcontent,betterservefortheteachingpractice,thisarticleistocomb,metsomeproblemsintheteachingofotherresearchresults,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annotationtextcharacteristic,advantagetoshow,atthesametimeforlackofsomeofhisownthinking,sothattheteachinghasthecertainmodelfunction.Thisarticlei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firstpartof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inChinesecompulsorytextbooksforhighschoolsareextractsofsituation,theIII\nwritingsinclassicalstyleteachinggoalandspecificrequirements,eachunitcommentitemcategorytocomb,foreshadowingforthebackofthespecificstudy.Thesecondpartdiscussed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annotationtextcharacteristicandtheinsufficiency,infullyshowitssimplicity,representative,pertinence,strivesforrealismthebroadadvantagesinmanyaspectsandliterarinessatthesametime,pointsoutitsmeaningwithgeneralarrangement,comments,meaning,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accuracydegreeofdifferentiation,and"false"andsomedeficienciesofdiscriminationandpinyinannotation,analysisreasonatthesametime.Thethirdpartismainlyonthebasisoftheirteachingsomefeelingsandexperience,putforwardsometeachingstrategiestoimproveteachers'cultivation,strengthenthelessons,basedonpractical,flexibleuseofannotationtext,divergentthinking,theimportanceofreasonableguidethestudenttostudy.Keywords:highschoolChinese;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Commenttext;Characteristic;ImplementationstrategyIV\n绪论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五册必修中的文言文注释文本为研究对象。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使用最为普遍也最广泛的教材之一,在同类教材中的地位很高。文言文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明成果,是无可比拟的宝藏,但由于文言文与我们现代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学习文言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文言文的注释,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参考,它构成了教材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及不足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分析概括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概况及注释条目类别、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文本的特色及不足、如何灵活利用注释文本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从这三大板块入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试图通过对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及不足的探讨为教学提供一定借鉴。一、选题意义当今社会,教育界热度不减的话题当属高考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语文学科在所有学科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在语文教学中历来的重难点都是文言文教学,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虽然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只是能够依据注释等辅助工具阅览一些比较简易的文言文,明白文章的意思,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了解其中的语法知识,并把书中要求背诵的文章背诵下来即可,但是教育部也规定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必须达到一定比例,达不到则要求增加,所以不管从高考中文言文所占的分值比例角度来看,还是从教育教学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角度来看,文言文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的分量都是不容小觑的,也就是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不可避免的。文言文的注释也都是现代学者们查阅大量古书典籍,经过多方讨论,多次修改做出来的,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不断提升,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得以不断完善,并形成许多共通特征,但是,由于每个学者的个性特征不同,作注的风格也就不同,因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注释文本,同时,不管文言文注释文本再怎么科学严谨,也会由于作注工作的复杂性等各种原因导致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因此研究高中文言文注释文本的特色与不足,不仅能总结归纳出其共同的特点,而且还能充分发现其不同的文字表述特色、语言特色等,充分取长补短,使其更好为教学服务。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意义:(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文言文注释。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是比较大的,1\n五册书共二十个单元,文言文就占了八个单元,而其他类型的文章并不是每册书都有的。对文言文注释的分析可以给教材编写者提供一种参照,因为没有人能保证不穿线纰漏,多一种思路也就能为文言文的完善度与准确度多一份保障,完备好文言文注释,能使其更好的辅助对文言文内容的准确理解。(二)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师教授文言文。随着语文比重的加大,高中的语文学习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语文学科中文言文教学是重点,教师在备课文言文时所需要借助的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就是文言文注释,注释的特征与准确性是教好文言文的重要一环。教师平时忙于教学的时间就很紧张了,更不用说去系统的研究文言文了,因此研究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可以给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参考与借鉴,给教师的工作减轻一些负担。(三)有利于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备课文言文需要借助注释等工具手段,学生预习文言文更是离不开注释的帮助,甚至于很多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唯一参照就是文下的注释,可见课本中的注释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而课本中注释的准确性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深远的,因为有可能某些知识就会对一个人一生都产生很大的作用。(四)继承发扬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文言文是我们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知识精华,在提倡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也应该多多学习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而文言文就是优秀作品中的代表。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这个论题的研究暂时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成果,所以本文只论述国内研究现状,而国内有关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的系统研究可以说是还没有,相对而言研究文言文注释不足之处的文章还算是比较多一些,因此此处的研究现状大体上都是与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相关的成果。[1](一)关于注释的正误研究:相关的主要有陈小平的《高中语文语义探究》,主要是对教材中的部分字词句进行斟酌,文中虽未对文言文注释进行全面分析,但有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劝学》等篇目的详细表述,全书力图为高中学生顺利学习文言文提供一点帮助。赵东梅《白璧微瑕——高中语文新教材[2]文言文几则注释质疑》从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译注中存在的一些不妥之处出发,论述教材中文言文注释出现的错译、硬译、当译不译、忽视直译等问题。[1]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2]赵冬梅.白璧微瑕——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几则注释质疑[J].大语文论坛·教研园地,2005(18)2\n[3]刘蕾《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文言文注释质疑》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注音有误,释义有误、欠妥、过简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应该对课文补注或删掉等观点意见。[4]张玉萍的《高中文言文注释质疑》对90版的文言文注释提出了一些质疑。谭[5]峰《高中文言文教材注释商榷》对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教材的若干注释提出了一些商榷性意见,主要文言文课文有《廉颇蔺相如列传》《劝学》《荆轲刺秦[6]王》等。徐萍《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存在问题及准确理解法探究》分析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部分词义辨析和词性判断失当现象。[7]傅翠《高中文言文注释高效教学的探讨》也是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进行了研讨并分析了文言文注释的意义,提出了解决文言文注释问题的办法。熊[8]云《高中文言文课文注释指瑕》提出了注释过于简略、释义较生僻、以今律古而悟、不明史实而悟等问题。刘汉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言文注释问题[9]研究》主要研究了文言文注解存在的不妥之处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妥的地方,并提出了处理这些不妥之处的办法。吕晶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10]言文注释》大致和刘汉珍的思路一致,不过在文章中提出了文言文应遵循什么[11]样的原则。刘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从对五册高中语文课本,语文课本中的某一问题或某一篇课文,某一册课本这三方面的文言文注[12]释进行研究。还有姜爱的《人教版高中文言教材误注解析》,金方山《高中语[13][14]文文言文注释摭正》,华琦敏《论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言文的注释问题》。[15]尚善利《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论述内容和前面的也差不多,但是他在对文言文注释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运用网络技术建立教师、学生和编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二)关于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林冰清、潘巧媚的《高中语文教科书[3]刘蕾.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文言文注释质疑[J].考试周刊,2007(03)[4]张玉萍.高中文言文注释质疑[J].许昌学院学报,1993(04)[5]谭峰.高中文言文教材注释商榷[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4)[4]徐萍.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存在问题及准确理解法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5]傅翠.高中文言文注释高效教学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6(30)[6]熊云.高中文言文课文注释指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03)[7]刘汉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言文注释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8]吕晶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9]刘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10]姜爱.人教版高中教材误注解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11]金方山.高中文言文注释摭正[J].汉语广角·文言释读,2014(04)[12]华琦敏.论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言文的注释问题[J].好家长,2016(29)[13]尚善利.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3\n[16]文言文注释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华师版为例》从注释的根源出处、翻译的口语化、繁复与简洁之处对两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杨路平的《初中语文[17]教材文言文注释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沪教版为例》主要内容为从整体比较、单元比较、不同系统比较等方面来进行论述的。[18](三)关于具体词语或某一册教材的研究: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针对中学语文教师实际情况,选出中学语文课本的典型例证,案例中涉及到了部分有关于文言文注释词句的内容。不刻意追求“新意”,在平实普通的前提下求“新”,求“深”,将训诂学知识引入文言文教学。王荣生主编的《文言文教学[19]教什么》也有涉及对文言文教学中具体词语的讨论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文言文[20]的注释。卢红旭《对高中语文教材虚词注释的几点思考》主要从虚词的特点、用法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文言文虚词虽然早数量上较少,[21]但是其重要性却不可忽视。徐强的《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注释辨正》对高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社2003年12月版)的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出注失当、当注未注、个别明显的注释错误等问题进行辨析,以求有益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22]陈棣芳《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文言文注释献疑>》探讨了文言文注释的不足[23]之处。王盼的《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注释指瑕》以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三篇文言文作为分析对象,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并做了提议。霍本旺《高中语文[24]第五册(必修本)文言文注释献疑》,林玉芬《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注释[25][26]考析》。王力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注释指误》对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中的文言文注释错误之处一一列出。严戎庚[27]《高中文言文语法精解》从语法角度对文言文的注释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有[28]杨戊辰《人教版高中必修文言文词汇研究》,李品秀、李绍壮的《高中<语文>[1]林冰清,潘巧媚.高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华师版为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3(06)[2]杨路平.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沪教版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7[3]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王荣生主编.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卢红旭.对高中语文教材虚词注释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1(11)[21]徐强.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注释辨证[J].南方论刊,2007(10)[22]陈棣芳.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文言文注释献疑>[J].语文学刊,2008(16)[23]王盼.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注释指瑕[J].青年文学家,2011(04)[24]霍本旺.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本)文言文注释献疑[J].语文知识,1995(06)[25]林玉芬.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注释考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8(03)[26]王力.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注释指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6)[27]严戎庚.高中文言文语法精解[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28]杨戊辰.人教版高中必修文言文词汇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4\n[1]第三册文言文“三字”注释失误考》以及姜楠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一文言文注释商榷》。综上所述,对高中文言文注释的研究,主要是从教材注释中出现的问题、两版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对比、对某一册或具体词语的研究这三方面入手,内容大都是阐述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注释的原则方法,最后呈现自己的提议主张,内容充裕,对教师教学、编写者编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纵观国内对语文文言文注释的研究状况,暂时还没有找到有关于语文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的研究论文,因此该课题仍然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以人教版高中五册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切入点,分析探索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中的优点与不足,力求为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提供一些帮助。三、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问题(一)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是指对现有的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查找出来,并有选择性的进行甄别研究,最终形成对事物是的科学认识的方法,通过查找工具书,翻阅权威著作或论文了解各大家对文言文注释文本特色的观点,探求出注释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形式的文献资料的查找,找出其中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解释,把它放到原文中去分析,并查阅大量的古注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出比较符合文意的注释,对文言文注释存在的分歧点作比较甄别,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相同和不同,最后做出选择判断。案例研究法:很多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大多运用的都是这个方法。就是以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出其中的某些典型案例进行解析,从而归纳出最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方法,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做准备。(二)拟解决的问题1.从文本特色入手考察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注释文本的特点,结合语文课堂中的实际运用,来分析文言文注释对于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作用。2.从教师角度出发探索文言文注释的文本特色是否能与教学相契合,学生能接受教师的哪种教学方式;从学生角度出发探寻文言文注释能不能被很好的用来当作自学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更好的利用注释等材料来达到辅助学习的目的。[1]李品秀,李绍壮.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三字”注释失误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报,2008(03)[2]姜楠.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文言文注释商榷[J].文教资料,2015(12)5\n3.前人有关于文言文注释的研究很多,因此本文需要探究前人研究文言文注释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古今字词等方面是否有尊重古代人们说话方式的习惯,是否尊重了文言文的传统。4.因为文本是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五册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研究对象,文言文所蕴含的内容价值都是博大精深的,要想写出一篇较权威准确的关于文言文的文章,对所参考的文献资料要求就很高,参考的古注越早的注释越可靠,越后的注释越不可靠,而越早的注释资料文献理解起来就越困难,因此,比较权威准确的文献资料的支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四、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选录概况以及课本中的注释条目类别,概况简要介绍了五本教材中所涵盖的文言文数量、篇目等,注释条目类别包括对注释的解释、注释的条目及虚词、实词、句子三个类别的介绍。第二部分详述了关于注释文本的主要特点与不足之处以及分析了注释文本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特点包括简洁性并紧扣教学需要、代表性及典型意义和求实稳妥文学性三点;不足之处包括词义标注详略不当、注释意蕴不够准确、直译意译有所混淆、“三字”辨别有误以及字音标注有所忽视五点,注释文本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部分编写者与实际教学分离、教材编写者意见的不统一性、忽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三点。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如何将注释文本灵活运用到教学中的策略,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强化文言文知识能力和教学备课,内容为主要加强教师的文言文知识修养,夯实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及教师要多多拓展视野,强化自己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备课。第二小节是立足实际,灵活利用注释文本,内容为就近取材,以教材注释为基础;教材、教参、工具书注释合理兼容,取长补短;文本互渗,合理印证以及纠错填白,有效补充。第三小节是发散思维,合理引导学生探究,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合理留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总结,从零碎中提炼出规律。总之,文章在研究过程中既有对前人成果的吸收,更有自己教学实践的一些体验,并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升,但由于笔者学力及一线教学经验丰富度所限,文章难免不完善或欠缺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6\n第一章高中语文文言文选录概况及注释条目类别第一节高中语文文言文选录概况根据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一至五册统计,其文言文共涉及了12个单元,篇目数量从一篇到几篇不等,共计32篇,详见下表:册数单元及篇目第一册第二单元:三篇1.《烛之武退秦师》2.《荆轲刺秦王》3.《鸿门宴》第二册第二单元:四篇1.《诗经》两首:《氓》《采薇》2.《离骚》3.《孔雀东南飞》4.《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第三单元:三篇1.《兰亭集序》2.《赤壁赋》3.《游褒禅山记》第三册第一单元:一篇1.《林黛玉进贾府》第二单元:四篇1.《蜀道难》2.《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3.《琵琶行》4.《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第三单元:四篇1.《寡人之于国也》2.《劝学》3.《过秦论》4.《师说》7\n第四册第一单元:一篇1.《窦娥冤》第二单元:四篇1.《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2.《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3.《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4.《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第四单元:三篇1.《廉颇蔺相如列传》2.《苏武传》3.《张衡传》第五册第一单元:一篇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单元:四篇1.《归去来兮辞》2.《滕王阁序》3.《逍遥游》4.《陈情表》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文言文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三篇文章中只有《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一段要求背诵,其他文章要求熟读。第二册的第二单元属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孔雀东南飞》不要求背诵,但里面的知识点很多,其他要求全部背诵。第三单元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游褒禅山记》要求背第三段,其他全背。第三册的《林黛玉进贾府》属于小说范畴,剩下两个单元分别为唐代诗歌和古代议论性散文,《过秦论》要求背诵最后三段,《师说》熟读,其他要求全部背诵。第四册的《窦娥冤》属于古典戏曲作品,剩下两个单元分别为宋词和古代人物传记,词要求全部背诵,传记只需要背诵《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最后五段,剩下其他要求熟读。第五册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属于小说的范畴,第二单元属于古代抒情散文,《滕王阁序》要求背诵二、三段,《逍遥游》熟读。从以上统计看,其文体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词、小说、戏曲、散文、传记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诗15首,词8阙,小说2篇,戏剧1篇、散文14篇,传记3篇。时间跨度上从先秦时期直至清代后期,其丰富性、多元性、代表性呈现无遗。第二节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类别一、关于注释一般而言,所谓注释,通常是指给一篇作品或图书中的背景、词句等作解释8\n的文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注释”一词的解释是:“注[1]释”即“注解”,即“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或“解释字句的文字。”《现代[2]汉语小词典》中将“注释”定义为:“(动)注解。(名)注解。”《辞海》的解[3]释为“注解:(动)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汉语大词典》中对注释的解释更[4]为详细:“注述:犹注释。为古籍作解释。”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当时并没有系统完整的为哪本书作注,只是参杂在书中的少量注释,随着时间的推移,给书本作注才渐渐发展起来,且其中涵盖了字词句子、时间、典故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实,在文言文研究中,古人注释文本历来有注、释、传、章句等多种方法。所谓注,本义是指灌入,注入,就是将液体注入容器中,引申为将释义注入到古书原文的意义中。《汉语大词典》对“注”这个字的解释为“注,给书[5]中或文中的字句做解释。”《说文解字注》:“灌也。引申为传注,为六书转[6]注。”所谓释,释是形声字,釆(biàn)为形,睾(yì)为声。主要指对一些注解、状况等进行细致的阐明,可用作动词或名词。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7]中解释为“解也。”而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遽(jù)也。辵(chuò)部曰。遽,传也,与此为互训。此二篆之本义也。亦有自述生平者,称[8]‘自传’。”“章句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后汉[9]书·桓谭传》注:‘章句,离章辨句,委曲枝派’。”章句作为注释文本中的一种方法,主要侧重于对句子或整篇文章的大意进行解析。而我们现代所说的注释,则更多是上述方法的综合体现,而注释文本就是指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意解释说明的文字。二、注释条目注释条目,就是课文中注释的细目,五册必修教材中的注释条目加起来共有一千七百多条,单个篇目注释条目最少的是《醉花阴》只有6条,最多的是《苏武传》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有156条,注释条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这篇文章的字数、难易等情况。由于篇幅有限,这里的注释条目就选取每册书中的一篇作品的一小部分注释内容进行展示。[1]汉语大字典编撰处.现代汉语词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689[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小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3:622[3]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39[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1098[5]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1093[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55[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44[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72[9]马刘凤.中国古书凡例研究[D].武汉大学,20099\n册数具体作品注释内容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1]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2]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3]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4]公:指晋文公。[5]乃还:于是秦国就撤军了。[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7]若:假如。[8]犹:尚且第二册《赤壁赋》[1]和(hè):同声相应,唱和。[2]遗响:余音,指箫声。[3]壬(rén)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4]物与我皆无尽:意思是,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5]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6]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7]洞箫:管乐器的一种。[8]少焉:一会儿。第三册《蜀道难》[1]尔来:从那时以来。尔,那,指开国之初。[2]噫(yī)吁(xū)嚱(xī):三字都是惊叹词。[3]横绝:飞越。[4]巉(chán)岩:高而险的山岩。[5]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6]仰胁息:仰着头,摒住呼吸。胁息,摒住呼吸。[7]飞湍(tuān):奔腾的急流。湍,急流。[8]猱(náo):猿的一种,善攀援。10\n第四册《廉颇蔺相如列传》[1]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2]患:忧虑,担心。[3]空言:口头上说的话。[4]相与:一齐,共同。[5]急:这里是逼迫的意思。[6]既罢:(渑池之会)结束以后。[7]不俱生:不共存。[8]已而:过了些时候。第五册《归去来兮辞》[1]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2]脱然:轻快的样子。[3]何则:什么道理呢?[4]怅然:失意的样子。[5]违已:违反自己的意志。[6]芜:田地荒废。[7]矫厉:造作勉强。[8]靡途:没有门路。虽然上述表格只选取了部分注释条目,但我们仍可以看出教材中注释的丰富多彩,不仅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了解释注音,也对一些整句进行了翻译,这样清晰明了的注释能使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到作品的内涵,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三、注释类别顾名思义,注释类别就是按照注释中不同的种类而做出的区别,主要分为三类:虚词、实词和句子。一篇文言文需要由多个句子组成,而虚词和实词是构成一个句子的前提条件,古汉语中的词语有些经过时代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有些在时间的洗礼中仍然保存完好并应用在现代汉语中,那么接下来就具体分析注释的三个类别。(一)虚词虚词指的是那些没有完备意义,必须和实词语句连用,能当作语法成分使用且不能叠加使用的词。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古11\n代的虚词和现在的虚词有一部分是相同的,虽然在使用中都是没有现实意思的词。由于它不能独立使用,因此必须要和词句连在一起才有意义,虚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实词构成完整的语法布局,一个简单的虚词,有与无之间可能就会相差十万八千里,虽然它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小身子却能起到大作用,这类词主要有介、连、助、叹、副、象声六种。人教版五本必修教材中的虚词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单独解释,例如《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10]公军’中的‘为’介词,表示替、给。后省宾语’我‘(项羽自称)。”这样单独解释虚词的注释比较少。另一种就是在句子中解释虚词,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将焉取之”解释为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哪里。之,指代土地。在这里就将“焉”和“之”两个虚词分别进行了介绍,在教材中这种形式的注解比较多一些。(二)实词实词与虚词是相应存在的,句子结构中的主谓宾成分都可以用实词充当,实词普遍存在在我们现实生活的交流使用中,它有现实的意义,可以用来描述各种事物。在文言文中,很多时候需要虚词的帮助,才能构成完整的语法体系。实词主要有名、动、形容、数、量、代这六种词性。文言文中实词的注释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对的篇幅,五本必修教材注释中有五分之二的部分都是词语的注释,毕竟一篇文言文的成型是靠词语组织的,对词语理解程度的高低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故所占篇幅相对较多。词语注释针对具体的字词词语进行注释,例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和友人们聚会奏乐饮酒,这样简单的事情也足够抒发自己内心所蕴藏的情感时就有对个别词解释:“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也有单独解释词语的,如《孔雀东南飞》中焦母要赶走刘兰芝,焦仲卿对刘兰芝说先让她回家住一段时间,过不了多久就去接她回来,用的是“迎娶”这个词,意思就是“迎接你回家”。(三)句子文言文中句子的注释和实词的注释所占篇幅不相上下,句子注释,是对整个句子进行注释,主要分为二个步骤,首先是对整个句子的翻译,其次是对句子中个别词语的单独解释,有时会带上对词性、用法的注释。如《苏武传》中对“足有喜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整句进行了注释:“脚上系有在绢帛上写的书信,说苏武等在某某大泽中。泽,指北海。”句子的注释中也包含了很多语法用法,也囊括了很多较难的知识,也是文章学习的重点部分。[1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以下所有注释文本引用均出自该教材,不再逐一标注出处)12\n文言文注释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注释就是对句子中某些字的读音注释,想要顺利流畅的读好文言文,首先是要了解句子中字词的最基础读音。读音注释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对一些生僻字的注释。文言文毕竟是古代通用的语言,在以白话文为主的今天,大多数不是专门研究文字的人并不是能够准确认出不常用的生僻字,文言文中罕见的字也不少,如《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中的“隰(xí)”字,《苏武传》“且鞮(jūdī)侯单于”,且不说“且鞮”这两个字读音很难,如果不知道有单于这种称谓的话这句话就不知会翻译出怎样搞笑的样子来,所以对这种字进行注释会避免学生走进误区。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果不注音的话,很难有学生能读得出来,最典型的应该就数屈原的《离骚》了,《离骚》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属于很难理解的那种,每一个字音都需要细细琢磨,别说学生和老师了,就是专家学者不借助工具书也很难分析得明白,因此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阅读,就要将这些生僻字加以注音。另一种就是有些字在古代和现代的读音完全不同,这些字的读音可能在流传过程中丢失了,那么只能按照现代的音去读,有些字的读音则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就要按照古代的音去读,例如《琵琶行》中琵琶女在弹奏琵琶说到自己的家在虾蟆陵居住,其中的“虾”字读(há),如果这里不注音的话,学生可能会读成(xiā)。《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和众多贤才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中集会,其中的“会稽山阴”的“会”读(kuài),会稽山阴本是一个地名,字音也是固定的,倘若不加以标注,学生很可能会把“会”当作(huì)来读。最后一种就是多音字了,如《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负国”中的“重”读(zhòng),“重”是多音字,因此要注上音以免学生读错。由此可见这些词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虚词在文言文中的数量本身就不多,再加上高中阶段需要学生们掌握的虚词也不用很多,因此只要掌握规律,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就容易得多。除了少数的虚词,其余的大都是实词,实词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因此需要学生一点一点的积累。当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后,学习起句子来便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了。虽然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会阅读浅易文言文,而不是成为会研究语法的人,但尽管如此,让学生了解适当的语法知识,却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字词进行理解以及培养其举一反三能力的重要条件,使其能够将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知识熟练的活用在另一篇中。此外文言文是由众多词句组成的,词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词语句子的注释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材里的注释为文言文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无论是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都是要借助注释的。文言文注释在经过长时间的淬炼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这些特色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寻找到文言文注释的规律,以此来进行文言文的学习,然而,白璧微瑕,有优点就会有不足,再严谨的文章也会有一些小的问题,更何况是对一代一代流传下13\n来的文化瑰宝进行的注解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学习利用前人积淀的瑰宝,但同时也要善于和敢于发现不足,在不断改进中使其更加完善,真正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14\n第二章注释文本主要特点及不足第一节注释文本主要特点前文已经从注释的意义、概况、条目等方面对注释进行了具体的介绍,那么什么是注释文本呢,所谓文本就是指阐扬书面语言的一种体例,一句话,一个段落,或者是一篇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文本。而注释文本就是教材中全部的注释,任何文本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注释文本也一样,在具体分析了五本教材的注释文本之后,我们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注释文本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简洁并紧扣教学需要由于注释篇幅有限,注释文本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长篇大论的文章既要控制篇幅又要让教师学生读懂,因此就要求注释要有相应的简洁性,就是用最简单明了的话语对文言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解释,而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就明显拥有此特点,例如《赤壁赋》中的洞箫解释为“管乐器的一种,”没有一点多余的解释,可谓简洁明了,如果同学们对洞箫这个乐器感兴趣的话,课下就可以自己通过查找资料去了解。《鸿门宴》中注解范增就说是项羽的主要谋士。直接简洁明了的说明了范增和项羽的关系,如若有同学对这个人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而下文在“素善留侯张良”中给张良注解为他是刘邦的谋士。刘邦在得到天下后,封他为“留侯”。留,地名。同样都是谋士,在张良这里就多添了几笔介绍,主要是因为解释留侯时需要这些做铺垫,因此总的看来,注释也是尽可能简洁明了的去解释了。不管是哪一种,都有它自己最简洁的解释。除了词语的解释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是对整个句子进行解释的,这种情况大多是文章比较难以理解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整篇文章几乎有大半都对整句甚至是整段进行了翻译,如第三段:“披绣闼……声断衡阳之浦。”书下的注释几乎把这一整段都解释了,《滕王阁序》是一种特殊文体,骈俪句及用典相对较多,学生不容易读懂,因此,根据其实际需要只解释一两个字不能让学生理解,故以整段翻译的方式呈现,这种情况不是它不简洁,毕竟文言文注释的简洁性是在对文言文解释完整的前提下以及对必要词句注释之后的,而且简洁性也是相对于注释繁琐来讲的,该解释的知识点不能省略,例如“‘州司临门,急于15\n星火’(《陈情表》)课文中注解为:‘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指催逼得十分紧迫。星火,流星的光。”星火这两个字易误会,有必要解释,但是急于这个词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还要对其进行解释呢?因为这个解释的重点在于指催逼的十分紧迫,在原句意义上暗指的涵义才是承前启后的重点,如果只解释星火,则暗指的含义就没有办法说明了。又如下文的:“今臣亡国贱俘……有所希冀”中除了解释希冀是希望、企图的意思,还意指在这是非分愿望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哪里还有什么非分的愿望呢!这里不需要对“有所”进行解释就能说明希冀的引申涵义。再如“逮奉圣朝”,的圣朝指的是晋朝,圣朝都知道是一个朝代,但是不解释说明一下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清楚这里说的是晋朝的吧!因此,不能省略必要解释的内容,这样不是繁琐,而是在为学生提供必要学习辅助基础上的简洁。二、代表性与针对性代表性是表示你所选取的样本可以以一概全,它可以表示某个样本全体的共同性质,也可以表现同种事物所拥有的相同的特点。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注释者非常关注,无论是对文言句式的注释,还是对词语或词类活用现象的注释,都能给人举一反三的影响。前文总结了文言文注释的条目类别,文言文的注释多是对文言文中的语句字词的注释,而文中有部分内容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解释,这部分包括特殊句式、通假字等,针对性是指对确定的对象采取具体的措施,也就是相较于其他对象对其进行特别的处理。文言文中需要特别处理的就是那些有特殊意义以及与其他不同的词句,下面就从文言句式、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三方面加以分析。(一)文言句式:1.判断句:其实古文中的判断句和现在的判断句差不多,几乎没差别,都是对一些事物作肯定判断或者是否定判断,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古文中会用“是”做判断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1)……者……也或者是……者也的形式:例如《逍遥游》中的“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南冥者,天池也”。(2)表肯定判断的“为”“是”或者是表否定判断的“非”:例如“非能陨首所能上报,”判断词‘非’,表否定判断(《陈情表》)。“而在己为有悔,”动词‘为’,表肯定判断(《游褒禅山记》)。“同是被逼迫,”判断词‘是’,表肯定判断(《孔雀东南飞》)。2.被动句: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动作行为的发生需要一个承受者,这个承受者通常都是主语。文言文往往凭借“于”“见”“被”等来表示被动,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和“于连用”表被动(《廉颇蔺相如列传》)。“既16\n自以心为形役,”“为”表被动(《归去来兮辞》)。有时被动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主要是从主谓语之间的意义上判断的,例如“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意思上的被动句”(《陈情表》)。“纤歌凝而白云遏,‘遏’被阻止”(《滕王阁序》)。3.省略句:文言文中的句子说起来要比现代汉语的简短,因为文言文中经常会省略一些内容,省略句中可以省略的对象涵盖了主语、谓语等句子成分,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省略句,主要是把这个句子放在原文语境中观察,看它的叙述是否有缺少成分的情况。例如“耕植不足以自给:耕田植桑并不能够供给自己的生活”;“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介词: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足以为酒:足够造酒饮用”(《归去来兮辞》)。“众人匹之,省略介词: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逍遥游》)。4.倒装句: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句子原来的语序倒置过来重新进行组装的意思,倒装句主要是为了凸显句子中某个有意义的词语,而倒置过去的部分还可以还原到原来的位置,句子中的意思依然不会有什么改变。倒装句中最常见的就是宾前、定后、状后句式。(1)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我们现代正常的语序就是主谓宾,宾语是放在谓语动词后的,而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式会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这就构成了宾语前置的句式。如“夫晋何厌之有?这句话的意思是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时候?‘何……之有’,是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烛之武退秦师》)。还有一种就是用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形式。(2)定语后置句:通常情况下,定语是为主语或宾语作装饰成分的,因此主语或宾语是要放在定语后面的,而文言文中把这个顺序改变了下,变成了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等中心词的后面了,这样的改变是为了凸显其中的定语部分。例如《滕王阁序》中“宇文新州之懿范”是定语后置句,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正常语序为“懿范之宇文新州”。(3)状语后置句:状语是修饰谓语的,正常情况下句子的结构为状语+中心语,反之则构成了状语后置句,状语也可以说是介词短语,是由介词+名词、代词组成,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充当状语,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短语充当的是补语,在意义上限定谓语的,就是状语后置。如《逍遥游》“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以六月息”后置。(二)文言词语:由实词和虚词构成,词语是一篇文章的基础,类似于建造一座房子的地基,一个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就在于他到底把握了多少词语,只有把握一定数目的词语,才能继续学习句子,最终学会整篇文章,总体而言,必修17\n教材中的词语注释文本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阅读文言文遇到多义词时,如何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它的意义,是读懂文章的关键。通常境况下,一个多义词是有它固定的含义的,不会出现同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文章中含义千差万别的情况,判断一个词是否是多义词,就把这个词放在原文中翻译一下,看是否通顺。例如“心”字。《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中的“心”的意思是:“名词,意愿,精神。”在“云无心以出岫”中含义是:“名词,心意。”同篇文章中的“夫”字,在“问征夫以前路”中是“名词,人”的意思。在“乐夫天命复奚疑”中就是“指示代词,指那。”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其中有些词汇的基本意义直到今天没有变化,例如“山”“水”“下”等,多数则发生了变化。古今词义的变化有的很明显,例如“九岁不行”,不行的古义是“不能走路”,而今义是指“不可以或能力不够”(《陈情表》)。文言文中这样的古今异义词有很多,对这一类词语,平时要注意积累,避免在阅读中产生误解。《鸿门宴》中有“而听细说”一句,“细说”在古汉语中是指小人的谗言的意思,这里如若不解释的话,学生们在阅读文章时就有可能会按照现代的说话方式误译。3.通假字:就是用相同或相近读音的字借给另一个字作替换,两个字之间原本并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借用,例如“乃瞻衡宇”中的“衡,通‘横’”(《归去来兮辞》)。(三)词类活用:文言实词包含了六种词性,每一种词性都有它自己的特征,而在词类活用中,就是赋予某一种词性以另一种词性的特征,当然前提是要放在一种特定的场合中,被赋予另一种词性的词一定是要符合这种特定的场合的。必修教材中词类活用的文本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类型:1.名作动:这是古文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在文章中,把和某些原本修饰动词的词和名词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就可能把这个名字当作是动词来使用。例如《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乃前曰”中的“前”,是“上前”的意思。《鸿门宴》“沛公军霸上”中“军”是“驻军”之意。2.使动用法:在正常语序主谓宾中,主语控制的通常是谓语动词所产生的行为,宾语是连接在谓语后面或是修饰,或是补充。使动用法则是主语去支配宾语的部分,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滕王阁序》“川泽纡其骇瞩”,其中“骇”是“使……吃惊”之意。《逍遥游》中“彼于致福者”,“致”是“使……到来”的意思。3.意动用法:同样的,意动用法也是主语控制宾语的行为,不同的是,意动用法是主语在自我思想上认为宾语是具备这样的形态的,即使主观的而非客观18\n的。例如《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中“悦”和“乐”都是意动用法,指“以……为快乐”“以……为喜悦”之意。4.虚词的灵活运用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确实在数量上没有任何优势,但对理解文言文内容来说,文言虚词和实词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且用法灵活不易掌握。文言虚词,有些虚词可以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如所+动词就变成了名词性短语,例如“或因寄所托”(《兰亭集序》),这里的“所托”是指所热爱的事物。有的宾前、定后等语言现象也以“之”字做象征。还有些虚词,特别是语气词能使文章的语气神情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便用了“危乎高哉”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总之,上述三个方面的注释文字,注者在加以解释的时候均很注意其代表意义和针对性,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特殊句式或词语之后,即使接触新的文本,也能调动所学知识很好解决问题。三、求实畅达与文学性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讲到:“译事三难:信、达、[11]雅。”要求翻译做到信、达、雅三个方面。“信”是指不要在翻译的时候加进原文中没有的意思,也不要随意减掉原有的内容,要绝对的忠于原文;“达”是指不拘束在原文固有的形式中,运用不同的方式使翻译更加的流畅;“雅”则是要求翻译的语言要有文采,使人感到清爽。严复所言信、达、雅虽然是对翻译文本提出的要求,但同样可以实用于文言文注释文本的要求。仔细考查必修教材中的注释文本特色,其信、达、雅的特点也实有呈现。“信”用在文言文中就是要忠于原文的唯一性,一句话的意思本身就是固定的,不可多译也不可少译,这是一篇作品注释应该做到的最基础的要求,我们学习的教材中每一篇文言文下的注解也都是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来做的。当然,有些话语具有的深层次含义在注释中是要标明出来的,如《鸿门宴》中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一句,“玉玦”一词,是指半环形的佩玉。放在文中的意思就是“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定决心杀刘邦,暗示多次,可以想象当时紧张的场面,也可以从中看出项羽的为人性格。这是这句话本身所蕴涵的深层意义,这里解释出来并不违背“信”的要求。“达”放在文言文中则是要求翻译具有流畅性,流畅性是写文章必备的特性,一篇文章如果连读着都不流畅,出现句式错误,语序颠倒等错误的话,那么这篇文章是不合格的,行文流畅是一篇文章的基础,文言文的注释也是一样的,文言[11]贾爽爽.汉日翻译的语言表现对比研究[J].科技信息,2012(30)19\n文本身就比较难以理解,解释文言文的语言就必须是通俗易懂并且流畅易读的,这是最基础的特质,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都是具备流畅性这一特质的。文言文注释的流畅性主要体现在单个词语的释义与在原句话全句的翻译不同上,也就是说,一个词单独解释是这个意思,但是把这个词放在句子中翻译时就用另一个意义相近的词代替或直接省略,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照顾句子的流畅性,同时也丝毫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例如:高一年级上学期所学的“晋军函陵”的“军”字,在整个句子中翻译为驻扎在函陵,而单个词时又注释为驻军,句子里是用了与驻军相近的词驻扎,在整个句子中用驻扎能让高一的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的意义(《烛之武退秦师》)。又如:高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中的“回”单个词是回转的意思,但是放在句子中就变成了迫使车子掉头意义,回转和掉头的意义是相近的,如果句子中用回转的话,整句话就不怎么通顺流畅了,因此就用了个和回转意义相同又能使句子通顺流畅的词掉头来代替。对于已经学习了两册书的高一学生来说,已经能很好理解回转和掉头的意义了。又如高二年级上学期所学的《逍遥游》中“亦若是则已矣”,书下注解把这句话中的“是”翻译为“这样”,放在句子里应该翻译为“也不过像人这样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而书中直接把“这样”给省略了。基于已经学习了一年文言文的高二学生来说,把“这样”省略也不会影响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五册书中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虽然用了一些方式处理,但每一句话最后的解释都是流畅易懂的,丝毫不影响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又能体现文言文注释的流畅性。“雅”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语言要有文采性,内容要有文学性,就需要在作品里面加上一些手法,一个作者在文言文的创作过程中,会使用修辞手法等多种形式进行文章创作,这样就使文章具有了使文学作品更文学的文学性,同时也让文章更加的优美。而注释文本在解释词语尤其翻译句子时,也很好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苏武传》中有“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一句,课下的注释为“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一下子就消失了),何必久久的这样折磨自己?”注者在注释这句话的时候,用括号加了一句原文中没有对应翻译的“一下子就消失了,”使其原本就像早晨露水的人生更加的生动形象,仿若我们真的看到了早晨露水消失的过程,也给何必苦苦折磨自己增加了现实基础。同篇文章中有“常愿肝脑涂地”,翻译为“常常希望为朝廷献出生命。肝脑涂地,本是形容死亡惨状,这里喻以身许国”。在对原句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肝脑涂地”原意的解释,本身这个成语也是我们必学的知识,这里的解释不仅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也帮助了我们对以身许国的理解。又如《张衡传》的“吉凶倚伏”,注释为“福祸相因。语出《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其实只看原文,我们并不一定20\n能联想到《老子》中的内容,在看到翻译时,便能很好的了解了原文的意思,毕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普及率要比“吉凶倚伏”这四个字高很多,这种也属于帮助我们增加知识的情况。翻译句子时在不影响原翻译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知识的延展性,扩充我们学习的视野,也是体现其注释文本文学性的主要方式。作为以对偶句为主要形式的《滕王阁序》来说,原文中有太多优美的句子了,因此翻译在其影响下也变得优美了起来,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翻译为“意思是说,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起飞。”虽然是翻译原文已有的句子,但是注解中“众望所归”“蛟龙腾空,凤凰起飞”这几个词语绝对是点睛之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充满雅致之感。类似的例子在文言文课文中多处都有体现,在如此精华的文言文上又浓缩了文学性的知识,给文言文本身又增添了许多色彩。文言文注释文本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这四方面,当然,有优点就会有不足,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注释文本的不足之处。第二节注释文本之不足我们的语文教材是许多专家学者殚精竭虑所编写出来的,编注文言文的注释更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注释又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参照,它的简洁性与切合教学需要、代表性及针对性、求实畅达与文学性等特点的呈现,均反映了编者的专业性程度,同时,经过长期的积淀与改进提升,文言文的注释水平可以说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然而白璧微瑕,由于教材编写者人数众多,因此就会导致意见各有不同,也因为不同文献资料的差异记载等问题,教材中注释的准确性虽然已很高,但是依然避免不了出现没有照顾到的地方,从而出现一些不足,通过对这些不足的关注与探讨,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力求更好解决问题,有助于教学的提升。总体而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注释文本的不完善之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词义标注详略不当注释的目的是为了明晰含义,如果对文言文中某些或某个词语采用模糊的方式加以注解,不仅无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义、把握句义,而且无意中还会助推学生形成一知半解、大而化之的坏习惯。而教材中有一些词义的标注就出现详略不当的问题,不需要过多解释的字词注解得有些啰嗦,而有些应该详细注解的字词却没有注解,例如《赤壁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句话课本将其解释为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21\n停止。通过翻译可以看出“曾”译为“连……都……”,那么“以”呢,它可是18个重要虚词中的一个,从课文句子的翻译来看,应该是将它翻译为“停止”了,然而有停止意思的是这个“已”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以”解释为:[12]通“已,已经。”可以看出“以”通“已”,只当“已经”讲,那么文中把“以”解释为“停止”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到底这里的“以”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而同一篇课文中“正襟危坐”的“危坐”翻译为“端坐”,也就是把“危”翻译为了“端”,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危楼高百尺”可知,这个“危”字是“高”的意思,可是在这篇课文中翻译为“端”,而且书中也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这样翻译,这种模糊处理就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惑,因此注释中还是应该有必要对此稍微作详细的解释。不仅如此,教材中的某些注解,只是介绍了它的意思,并没有说明为什麽它是那个意思。例如《鸿门宴》“毋内诸侯”,译为“不要让诸侯进来。内,接纳。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翻译中知识说“内”是接纳的意思,然而就这样说学生并不能理解内核接纳之间的联系,课文中应该把它们之间的通假关系标注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明了为什么“内”是接纳的意思了。后文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这句里把“骑”译为一人一马。这个“骑”是一个多音词,但是文中并没有明确它到底应该作为哪个读音来用,‘骑’翻译为马的时候应该读作‘jì’,如果不标明的话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含混。同篇文章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教材下将其解释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行,作为。”这里对“让”没有进行单独的解释,从翻译中能看出,这里把“让”解释为了“谦让”,其实,这样的解释并不是十分准确的。《说文[13]解字》中注:“让,相责让,以言辞相责备”。像这种情况,就应该有更进一步较细致的解释,对此,学者徐萍在其所写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存在问题及准确理解法探究》中就对之进行了批评,她认为:“这里的‘让’应该解释为‘用言辞相责备’”,此观点不无道理。因此句子中的“让”,应该解释为“用言辞相责备”的意思。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原文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课文对“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用”注释为“介词,表原因”,这样的注解亦有些不妥。“用”字在句子中作为动词,名词和介词来使用,当它作为表示原因的介词来使用的时候,当“因为、由于”讲,所以,这里的“用”应该注释为“介词,用。”还有这个“陪”字,有说这个字是“peí”,也有说这个字是“beì”,虽然这两个读音都有增加的意思,但是书中的课[12]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5:409[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112322\n下注释并没有明确标注出这个“陪”字的读音到底读什么,也就不知道编写者所选用的是哪种读音。同文中的“既东封郑”整个句子的翻译把“封”字作“使……成为边境”讲,而单独解释字词的时候却把它当作疆界讲。这里是两种不同的语法形式,没有办法进行互通使用,因此这样的注释有些矛盾。又如“终已不顾”,文下把这句话的“终已”解释为了“始终”。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人看的很明白,而且其中的“已”字很容易就被理解为已经的意思,但实际上,“‘已’在这里[14]与‘终’属近义复用,有‘终于,最终’之意(《荆轲刺秦王》)”除了上述的那些本该详解而却忽视的字词外,还有一种就是解释是解释了,但却太过于简单,以至于不能让师生很好理解的情况。例如:《鸿门宴》一文中刘邦的身边有一个人叫曹无伤,他的官职是左司马,他背叛了刘邦,刘邦大怒后杀了他。课文下的注释只是说了左司马是一个官名,并没有过多的叙述。那么这个左司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官?他当了奸细怎么会让刘邦那样大发雷霆?则应该有相应的内容给人们更好理解作基础,原来“左司马”并不是个普普通通毫无影响的小官,他相当于刘邦的左膀右臂,参与很多重大事项以及秘密计划,具有较高的掌管事务的权利。这样一个连秘密计划都参与的人物当了叛徒,怪不得刘邦回去之后马上杀了曹无伤。如果教材中的解释更为详细一点的话,对于学生解读文章的深层涵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再如《陈情表》一文,有“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见背,弃我而死去。”《古代汉语词典》中对“见”的解释为:“见,指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15]‘我’。”所以这里可以把“见”解释为“我”的意思,课文中应该详细解释一下。《劝学》:“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课本释“绝”为“横渡”,解释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却很难明白绝和横渡之间有什么关系,《说文解字》:[16]“绝,断丝也。”这是它本身的意义,断丝给人一种截断的感觉,从一个物体的平面上一刀而下,对于江河来说,从它的上面一刀而下,就能联想到横渡了,课下的注解多解释一下的话,对学生自主学习文章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的“羽扇纶巾”,以前我上学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一直不太理解周瑜为什么老是拿着把扇子呢?其实在历史上,对于这个“羽扇”一直都是有争议的,魏晋南北朝那个时期,人们喜欢凑在一起谈论,即清谈之风盛行,当人们谈论时,手里常常就会拿着麈(zhǔ)尾以显风度。麈是一种大鹿,将它的尾巴剪下来,制作成拂尘或扇子,只有那些长于谈论的人才有拿麈尾的资格,因此这也是当时士族阶层身份的象征。因此诸葛亮拿的扇子并[14]金方山.高中文言文注释摭正[J].汉语广角·文言释读,2014(04)[15]曾林主编.古代汉语词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2013:344[16]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27123\n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象征,书中可以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羽扇”的涵义,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与上述当注不注从而因某些内容缺失而影响师生对文本内涵深刻理解的情况相反,教材注释文本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一些一看就能明白的地方,或前面已有积累,学生能够很快理解的内容却又出现过渡解释以至于显得累赘的情况。这种情况多体现在比较好理解的文言文中,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许之”,注释为“答应了这件事,许,答应。”其实学生们对像“许”这样的字都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再加上全句翻译时也已经明确了它的意思,而且就两个字,学生也不可能会觉得“之”是“答应”的意思,所以这里给“许”再次单独解释一下没有什么必要。后文的“寡人之于过也”,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过,过错。”也同样的是在句子中已经对“过”解释的很明确了,后面还是要再单独解释一下,而且用词完全没有改变。这样的情况即使不在后面再加以解释,学生也会很好的明白其意思的,因此类似的这种地方是可以省略的,以免显得有些累赘。二、注释意蕴不够准确给文言文作注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对编写者的要求非常之高,因此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不可能做到十分完美,往往也会有一些注解得不够准确之处。例如《荆轲刺秦王》中“愿足下更虑之”对“更虑之”的注释为“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明明翻译句子中是“再”的意思,可单独解释时却变成了“改变”,虽然可能是为了符合句子的流畅性,但是“再”和“改变”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注释有些自相矛盾。其实从我们以前学过的“更上一层楼”、“劝君更尽一杯酒”等知识来看,这里的“更”应该读为“gèng”,是“再”的意思,表示强调,希望对方反复考虑,反复斟酌。《诗经·氓》中“氓之蚩蚩”的“氓”字,课本注:“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说文》及常见选本也都是这样的解释,但“氓”与“民”在上古是有区别的。氓通常都用于贬称,段玉裁《说[17]文解字注》:“自他归来之民谓之氓,故宇从民记亡。”今天的“流氓”一词,也还保留着古“氓”字的贬义色彩,此处之“氓”无贬意,但应全文含有谴责之意,故“氓”可以解释为“小子”。还有“蚩蚩”一词,课本注:“忠厚的样子”。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注:“笑嘻嘻地,同‘嗤嗤’,‘蚩’通‘嗤’,”“蚩”,它不是个褒义词,《说文》释作“虫也。”从文章的整体来看,这个“氓”在成婚后态度转变,冷落妻子,甚至还有暴力行为,说明他内在就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因此“‘蚩蚩’当解为嘻笑貌。蚩蚩者,乃薄贱淫之态,非敦朴谨厚[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2724\n[18]之容也。”由此可见,这里的“蚩蚩”不是忠厚老实这样的美好之意,如这样解释则有些牵强。《鸿门宴》一文,有“妇女无所幸”一句。课文对“幸”的注解为:“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其实就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幸”字就有多种含义,更别说古代汉语了,不仅仅是帝王对妻妾的宠爱可以称之为“幸”,对君臣的恩宠也是可以叫做“幸”的,还有君王去某个地方考察,也可以用“幸”来解释。所以教材中的解释忽略了“幸”字本身丰富的内含,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这个字狭隘的理解。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释此“幸”字为“亲近,宠幸”,来新夏等人主编的《史记选注》释为“宠幸、宠爱”,均可称得当。另外《鸿门宴》这一篇文章中有两个“幸”,分别为“妇女无所幸”和“故幸来告良”,显然,这两句话中的“幸”字意思并不是相同的,所以,不管是为了防止学生对知识点产生狭隘的理解,还是为了避免学生混淆了它的意思,课本中都应该对之有所标注。再如《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一句。课文下的注释把“存”解释为“问候、怀念”,问候是指慰问,问好的意思,而怀念则是带有回忆意味的想念,从课文中得知,友人来到我这里看望我,应该用问候更为贴切,再者,古汉语字典中解释了两种“存”的意思,“一种意思是,看望、问候,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而公子亲数存之。’另一种意思是,思[19]念,如《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云,匪我思存。’”把这两个意义并不相近的词放在一起解释一个字,容易造成混乱。另外,高一下学期所学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的“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注释为:“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条注释其实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为王”的意思是有些含糊的,“为王”具体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孟子对梁惠王说的为王就能使天下的百姓归顺,就是按照正常逻辑理解也不可能是梁惠王当上君王,百姓就会归顺了,而且这个时候梁惠王也已经是君王了,因此他们讨论的是怎样达到王道的问题。只有让普通民众的生活有所保障,吃饱穿暖是人们最基础的要求,只要老百姓在这里生活的幸福,他们才会归顺,从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归顺。可见他们所交谈的中心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注释为:王,指[20]王道。这里用作动词,实现王道,也就是让百姓归顺的意思。”故简单解释为“为王”之意,则有欠妥之处。要想对文言文的注释做到更加完善,广泛学习加深功底无疑是最好的办法,[18]廖风忠.浅谈高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19]刘秋香.论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20]李运富.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25\n尤其是那些涉及语词和文学以外的知识,比如,要想对文中涉及历史知识的文本作更好注解,充分了解历史是必要条件。因为教材中对有关史实进行注释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但应该保证它的准确性,如《过秦论》对孝文王的解释为他是昭襄王的儿子,在位仅有三天就死了。孝文王真的是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麽?接着看下文:“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由此能看出:孝文王于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秋亡,次年改元,为孝文王元年(前250年),一年除丧服,于十月初一日己亥举行正式即位仪式,不幸于三日辛丑卒。因此,孝文王实际在位时间应当按一年算,而不能以[21]三日计。”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注:“书,国书。”而前文中的“使人遗赵王书”,没有加注,按照惯例,注文应该放在某个词最先出现的地方。《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此句书下注释有些不妥之处,这两句属于对文结构,因此在翻译上也要形成对文的结构,这样才比较严谨。文中将“能水”解释为善于游泳,可见这个“能”字是善于的意思,与“能水”形成对文的是“利足”,所以这个“利”字也应该是“善于”意思,而课本对“利足”的解释为“脚走得快”,“古汉语中有‘利口’一词,亦即能言善变之意。‘利足’古又作‘利趾’,正解做[22]‘善走’。”其他如《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一句,最常见的有三种译法:第一种是人教版教材注:“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文句。”看到这句话就会觉得哪里别扭,“教给他书”这句话虽然能理解意思,就是教他们读书,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句式也是不对的。第二种是教参上的注释: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第三种是苏教版的注释: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文句。把这三种解释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苏教版上的注释就是把教参和人教版上的注释各自选取了一半结合一下,却不知,它选取的人教版部分是不恰当的。以上三种错误说法的症结所在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都错误地理解了文中“授”字的词义,这里的授是“授予”的意思,故本句应译为“把书交给他们,让他们标点、诵读书中文章的人。”《赤壁赋》把“七月既望”的既望解释为了农历十六日,这个注释不是很准确。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里也说:[23]“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而七月为大月,所以望日就是十六日,本文的“既望”应是七月十七日。《鸿门宴》中“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课本注“翼蔽,掩护。翼,像翅膀一样。”“翼蔽”为一个词组,用“掩护”一个[21]熊云.高中文言文课文注释指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03)[22]姜楠.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文言文注释商榷[J].文教资料,2015(12)[23]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J].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26\n词来解释不太准确。这里的“蔽”是“掩护”的意思,而“翼”本义为鸟翅膀,但在句中的用法为名词作状语,表比喻,意为“像鸟用翅膀一样”。因此,“翼蔽”应解释为“像鸟用翅膀一样掩护。”终上所述,对于严谨性、准确性超高的文言文注释来说,由于各种原因还是产生了一些注释意蕴不够准确的地方,古文博大精深,作注者在对古文进行注释时有些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要掌握好这些有所偏差的地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知识点讲解给学生,以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产生影响。三、直译意译有所混淆[24]文言文翻译,首先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以我们教材中的注释也要以直译为主,如果直译出来不是很好理解的话,那么再加以意译来翻译。那么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呢?简单来说直译就是对文言文中的语句进行字面上的翻译,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意思,最后在连接成句,直译过来的语句在表达上要求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在情感上是完全客观的。而意译则是在直译的语意不能让人很好理解的情况下使用的,主要阐述这个语句在原文中内在的意思,意译在情感上是包含作者的主观认识的,意译在注释中经常使用的用语有:“(1)‘意思是’、‘这里是……的意思’;(2)‘指’、‘这里指’;[25](3)‘比喻’、‘言外之意是’。”文言文中的翻译如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就会把这个翻译当作是意译理解,然而课文中有一些注释就没有严格的区分直译和意译的不同。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有“朝济而夕设版焉”一句。课文下的注释对此句的解释为:“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从注释和原句的对比中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字一个字进行直接翻译的,属于直译的范畴,然而注释中却用了个“指”,这就使这句话变成了意译。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课文下对走的解释为跑,后面又加上了个这里指逃跑。“走”字在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有逃跑的意思,而且联系上下文,说的是两方交战之后扔掉铠甲而走,也能很容易理解是逃跑的意思,就不需要再加上个“这里指”这个属于意译范畴内的术语了。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与群巨相视而嘻。”教材的翻译把“嘻”译为“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这里的解释带有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属于意译注释的范畴了,其实这个“嘻”字有无可奈何的成分,但是它只是占据了一点点。蔺相如给秦王奉上和氏璧是有要求的,要求秦王斋戒五天,而且还要设“九宾”,[24]童敦彬.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7(04)[25]刘秋香.论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27\n“九宾”可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一个使者敢对秦王提要求,秦王虽然答应了但是心里肯定是不太愉快的,而且蔺相如还趁着这五天让自己人带着和氏璧悄悄的送回了赵国。五天之后,秦王设大礼来迎接蔺相如,蔺相如却在朝堂上说人家秦国二十多位君王没有一个是遵守约定的,所以他也不会遵守约定,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也就是说秦王被骗了,想象一下,如果你被别人提了要求做到之后却得知他是骗你的,你的心情会是无可奈何的吗?更何况是一代君王,心情更不可能是无可奈何的,被戏弄反而无奈和秦王的形象也不符合。而且后文又说“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意思是大臣们要去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都已经要处治他了,怎么可能是无奈呢!正常的情绪应该是愤怒的,“而且司马贞《史记索隐》对此释义:‘嘻者,惊恨之声’。教材中的注释只是作者用了意译的方式解释的,那么这句话直译是否更合理呢?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秦王[26]和大臣们相互看了一下,发出又惊又怒的声音’。”这样的翻译更适合当时秦王以及众大臣们的心情,当蔺相如说出了事情的真实情况后,秦王和君臣们互相看了一下,这个行为说明他们之间的想法一样,而后又表达了他们同样的惊怒之情,这样看不管怎么说都是合乎情理的,也和后面大臣们想要处治蔺相如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这里的“嘻”应该解释为“发出又惊又怒的声音”更为恰当也更切合实际。四、“三字”辨别有误“三字”指的是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通假字就是用相同或相近读音的字借给另一个字作替换,两个字之间原本并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借用,例如“乃瞻衡宇”中的“衡,通‘横’”(《归去来兮辞》)是“某,通某”的形式;古今字,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前和现在的字,这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意义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它的形体,是按照时间来划分的,先出现的字就是古字,后出现的就是今字,例如隋朝出现的字是古字,那么唐、宋等隋朝之后的朝代出现的与它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字就是今字,古今字的形式为:“某,后来写作某”;异体字和古今字有相似之处,异体,不同的形体,但读音和意义都是相同的,不管什么环境都可以彼此代替,异体字的形式为:“某,同某”。古今和异体之间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差别的。教材中使用最多的就是通假字,其次就是异体字。通过对教材中现存注释的查阅,发现只有这两种形式,而没有关于古今字的解释。其实,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知识点也是涵盖广泛的,不可能没有古今字这个知识点,仅用两种形式去解释三字,其中肯定会有所偏差,所以教材中的三字注释就出现了一些不是很确切的内容,不[26]谢爽.例谈苏教版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注释[J].文学教育,2014(01)28\n利于学生对三字的学习,在拓展课外知识的时候遇到古今字的形式便不知所云了,因此对于三字的注解还是要严谨一些的好。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原注:“说,通悦。”“‘说’的本义是‘行解,解释。’《说文》:‘说,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也。’段玉裁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采部口:‘释,解也。’‘说’因有喜悦,解释。谈说等义,后另加偏旁忄,另选一个‘悦’字,以‘分其一义’。”[27]因此,这两个字应该互为古今字,应该写为“说,后来写作悦,高兴”。再如高一上学期的《赤壁赋》一文,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冯,通凭,乘。”“古代汉语词典中对‘冯’的解释如下:[28]冯,凭的古字。凭借,依恃。可知,二者为古今字关系。”又如必修五《逍遥游》一文,有“北冥有鱼”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冥,通溟,海。”这里把冥作为溟的通假字是不太准确的。“《说文解字》:‘溟,小雨溟溟也。从水,冥声。’引申为:‘模糊’。《说文》:‘冥,幽也。从口、从六。’可见,二者[29]本义都是昏暗。两者应为异体字关系。”从上面的例子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注释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每一个注释都是编注者精雕细刻的成果,里面都含有编注者的心血,人都能无完人,文言文这种古老的文化,给其注释怎么可能是完美的,课本中的每一条注释都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的利用它去学习文言文,而其中的小瑕疵也需要我们一起各抒己见,力求使它更加的完美。五、字音标注有所忽视纵观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还有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对文中一些生僻的字音或者特殊读音没有标注出来,只是对小部分的字音进行了标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依旧还有很多字都不认识,有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去为同学们标读或纠正字音,特别是其中有一些我们现在不常用甚至是已经不用了的字词读音,学生要学文言文的话仍是要弄懂这些字词的读音的,而且还有一些字是多音字,这就更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困难,如果是现代常见的多音字学生们还能好理解一些,但是也有一部分是不常见的,这些字的古读音和现代汉语的读音并不相同,即使中间经过了转换,也要标注出来使其更加明了,因此,注音亦是文言文注释的重要范畴,尤其是以学生为对象的教材。举一个简单的成语“叶公好龙”,“叶”这个字现在很多人读的都是“叶(yè)”,其实这个“叶”字在古代是多[27]林玉芬.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注释考析[J].成功(教育),2008(03)[28]刘秋香.论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29]刘秋香.论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29\n音字,表达“叶子”的时候读“(yè)”,用在地名或者姓氏的时候读“(shè)”,因此这个成语应该读为“叶(shè)公好龙”,如果不对之进行读音注释并解释原因,则易引起学生误读误解。同时,不仅仅是多音字,文言文中还有大量的通假字、异体字,有些通假字、异体字读音相同,理解其语法概念就可以了,但是那些读音不同的,就要学生自己再另行学习记忆了,尤其是那种读音不同,形体也不同的字,如《逍遥游》中的“而征一国者”,这里的“而”字是通假字,通的是“能”,才能的意思,所以这个“而”的读音是“néng”,如果教材中对那些生僻的字词不注音的话,会对那些学习主动性不高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便是屈原的《离骚》,纠正字音这一块,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有对字音更系统规范的注释,则会对教学带来更大的帮助。总之,古文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可以算是古董级的宝藏,既然是古董级别的,除了比较珍贵以外,时间也比较久远,虽然那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字词等知识我们现在还在使用,但是他们大多数不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些字在现代很少出现甚至基本上不怎么运用了,因此现代人读起这些字来才有一定的困难,并且文言文注释是随文释义的,也就是说,文言文的注释是根据文言文自身的内容来安排注释的,它要对文章中的词句在使用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表述的,课文下的注释通常都是解释那些理解起来有难度或者有歧义的词句,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读顺文章才能进行接下来的理解文章背诵文章的步骤,因此一些较难的读音还是标注出来比较好,不要忽视文言文自身的读音。第三节注释文本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前文已经分析过文言文注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小问题无关痛痒,而有些问题则影响很大。本文在此提出文言文注释的一些问题并不是在挑战专家学者们的权威,只是觉得教材既然是全国的学生都在用的,应该更加严谨一些,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越是严谨的知识就越有利于学生知识储备的良好形成,就越能打好底子,以免曾经学过的某些存在些许问题的知识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在教学中予以匡正,亦能避免以讹传讹误导学生的不良后果。世上没有什么是能够十全十美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文言文毕竟是传承了千年的知识,中间经历的变数不能一一数清,因此在现代某些知识才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分歧以及问题,那么,为什么注释文本会有这些分歧及问题呢?概况起来主要有如30\n下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编写者与实际教学分离高中语文课本的教材都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可以说,能入选进教材中的文言文,必然是有其特别的地方,而能给教材中文言文作注的人大多数都是在这个领域有突出能力的专家学者,当然也有一少部分的一线教师。文言文是用古代的语言创作出来的作品,流传到现在,中间的过程经历了什么,又有什么被改变了都是未知的,因此作注者在对文言文作注时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就容易产生一些小的问题,再加上教材的编写者大多数都是一些在文言文领域比较突出的专家学者,这样大多数编写者就与实际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由于部分教材编写者不在一线教学,所以他们编写教材注释时更多的是从一个专家的角度出发,他们要考虑教材的科学性及严谨性,而有些出现问题的注释则是因为从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接受角度来看,并不适合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理解,所以出发点不同才会造成一些问题的出现。文言文注释的难易情况、简洁与否等问题都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接受程度,考虑教师教学的需要,考虑学生学习的程度,这是为教材作注要考虑的最基本原则,因为文言文注释最终的目的是要给教师和学生看的,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接受能力,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注释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果作注者作出来的注释并不能成为师生学习的帮手,那么注释就失去它本身的价值,所以编写者在编写注释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教材编写者意见不完全统一给教材作注不仅仅是一个专家的事情,是需要一个专家团队共同合作的,这是一项集体性很强的工作,课本中的注释之所以很难,是因为它所覆盖的知识领域很广,不仅有地理、天文等知识,还包含一些训诂学、文字学等知识。然而,再精密的工作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一些瑕疵,给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作注也是一样,这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不仅仅考察编写者的知识储备,还要考验编写者取舍的能力,教材编写者个人的主观意识也会带入到教材注释的编写中,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共有五本,每一册书或者是某一篇具体的文言文注释都是由不同的人编写的,所以注释中会出现不同文章同一词语解释却不相同的情况,或者是出现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语法知识混乱的情况。因为毕竟每个人的想法、知识储备、选择都是不同的,尤其是现在文言文很多的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版本,所以专家学者们对于文言文注释应该怎么注的意见并不十分统一。学31\n习文言文所借助的注释等工具书是要求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参照的,因此注释要有一定的规范性与统一性,什么地方需要注释,什么地方不需要注释,相同的知识点应该选择怎样的注释,都要有一个规范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变得零乱无章。文言文的注释给学生阅读学习文言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清楚明了的注释会给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忽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课标中必修课程教学部分对学习文言文提出的要求为:主要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使用工具书,自己去解决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优秀作品知识,养成诵读的习惯。指导学生使用注释等相关工具书自行解决一些阅读障碍,自行解决的前提是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解决空间,如果在学习文言文时,课文下的注释都是每一条每一句的细致分析的话,那么学生就会对注释产生依赖性,我不知道的意思直接看注释就好,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机会,因此注释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同时课标中的教学评价建议部分也强调了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要将着重点放在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自主阅读一些课外的文言文的能力上,也要考察学生能否从所学的知识中体会文章所蕴藏的思想及感受中国文化的精神。深入了解文章中所蕴涵的优秀民族精神,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感受作品中传统文化的韵味。学生可以不用学习太过深奥的文言文知识,但是对于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刻道理是要进行深入探究的。一篇简洁短小的文言文,课下的注解通常都会比原文所占的篇幅要多。如果把一篇文言文所有的词句都翻译出来了,那么学生直接看这些翻译就好了,也就不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师的讲解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这样也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材中必须要作注释的是那些学生在探讨思考后仍然不得其解的知识,而那些以前学过的或者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就能明白的知识就没必要再去解释了。并且每一篇文言文里面包含的知识很丰富,例如文化背景、常识、典故等,这些知识中有的并不是学生在学校借助简单的工具就能查到的,所以这些知识就需要作注者在作注过程中详细解释一下。虽然文言文的注释具有简洁性的特点,但是不能为了照顾其简洁性就忽视了本该详细解释的知识,也不能为了让学生一看注释就全部明白大篇幅的解释,不给学生留思考的空间,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这就要求作注者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而且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水平不一样,即使是一线教师也未必能了解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或查找资料就能明白的知识,更何况那些不在一线教学的专家学者呢!很多事情都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的标准,因此,作注者若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32\n注释这样的辅助工具上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话,就只能将教材中的注释尽量解释的具体和详细。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一篇文言文中的知识,只要他能把在这篇文章中学习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其他的文章中去,就说明他学会了,明白了,这也是注释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给文言文作注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虽然作注者在作注时已经字斟句酌了,但还是不能保证出现一些瑕疵,只能力求最大限度的保证注释的准确性、科学性。作注者在给文章作注时,不仅要仔细研究哪些知识需要解释,哪些不需要,怎样解释最清楚明了,还要兼顾怎样才能通过注释让学生学习到最恰当的基础知识,方便教师运用注释文本去教授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文言文的注释才会更加的完善,教师和学生使用起来才能更加的方便和易于理解。那些专家学者们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给文言文作注上,我们要学会感恩,要把教材中注释的作用发挥到极致。33\n第三章灵活运用注释文本有效教学之策略第一节强化文言文知识能力和教学备课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借助教材自我学习,另一方面是跟随教师课堂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多知识都是从老师那里得来并记住的,然后再向他人传播出去。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教师总是无所不知的,为了成为学生储备知识的强力后盾,教师自己就要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知识修养,不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阶段。只有增强自身的知识能力,才能备好课,课备的好与坏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质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加强文言文知识修养,夯实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教师来说的,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来自于教师,教师在讲解一篇文章时,首先要精通整篇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结构、故事梗概、背景内容等,还要深究每一个重要的考点,把教材的内容吃透,而对于文言文来说,教师不仅要对文章中的句子信手拈来,倒背如流,还要对每一个字词的涵义都要了如指掌,这对于教师来讲工作量是相当巨大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能选入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必定是蕴藏着深刻内涵的,而文言文中的内涵就更加的深广了,毕竟这是我们的先辈流传下来的,是经过时间的锤炼的。教师在教授时帮助同学们了解清楚文章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并且适时的用文章中的道理来教育同学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文言文是雅化的书面语言,经过长时间的继承流传,很多知识内容与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些出入之处,古时的一些思维方式与我们现代的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别,甚至古代汉语中的一些知识点我们现在已经不用了,所以学生学习起文言文来远没有现代文轻松,并且文言文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比重也比较大,因此文言文是一定要学习的。很多学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头疼,也不愿意学,这样就会给老师的教学难度加大,而学生自学文言文时,主要甚至唯一借助的参考工具就是教材下的注释,同样对于教师来说教授文言文也是以书上的注释为主的。离我们如此遥远的文言文,没有了经常使用的语言环境,就是教师在面对文言文的时候也并不能应对自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知识素养,增强34\n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在教学的时候更好的向学生传递知识,为学生进行细致的解读。二、拓展视野,强化文言文教学备课备课,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对自己所讲解的文章进行提前准备的工作,老师在作准备工作时要考虑到很多种情形,如这节课的中心思想是怎样的,要怎么样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学生不易理解的重难点是哪些地方等,并结合自己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来保证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备课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备课文,这是相对于新手老师来说的,他们以把这节课备好为标准,但是如果遇到什么突发事件就会打乱自己的思路;第二个阶段就是备学生,这是很多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能控制住的,这些有经验的教师已经对课文达到了烂熟于心的程度,最主要的就是思考学生是否能接受所学的知识了。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这样会得到更多的收获以及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上也是这样,为了让自己的讲解成功,教师要在课前做很多事情,认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还要考虑好给学生做哪些知识拓展,只有备好课才能够上好课,一节课设计得好,充满了趣味性,同学们也就会对这节课产生好奇心,就能认真学习,这样就会掌握很多知识,而一节课上得索然无味,颠三倒四没有逻辑的话,不仅学生不爱听,就是教师自己也讲不下去。教师是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的重要角色,只有自己先掌握了这堂课的全部内容,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引领学生去解读这堂课所学的知识。对于文言文也是一样的,文言文的备课要比现代文的备课更难一些,教师要讲文言文的话,首先要知道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它讲了什么,不仅要把文中的每一句话弄清楚,还要对一些字词句、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做最详尽的整理,最清晰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细致的知识点。同时还要兼顾前后,弄清楚所讲文章与以前学过的文章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学过的知识点的考察,同样的知识点讲一次和讲多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反复讲解、反复考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丰富学生的储备。例如在讲解《归去来兮辞》这篇文言文之前,应该如何备课。首先要对文言文的题目进行充分的解析,归去、来、兮、辞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而辞这种文体形式也要给学生讲解到。其次就是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找到本篇文章的字眼“归去”,这是贯穿整篇文章的关键,并围绕这个字眼设计统领全文的问题,主要有五个问题:从何归去?为何要归去?如何让归去?归去后的情形如何?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最后带着这五个问题从头到尾的分析课文,课文中字词的意思,词类活用等语法,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内容在讲解课文时逐一分析、反复诵读。教师在备课文言文时,要多付出些精力去思35\n考怎样利用文言文的注释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第二节立足实际,灵活利用注释文本教师在备课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整理知识,但给学生讲课时所借助的主要工具则是书下的注释,因为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知识的参照资料几乎都是依靠文言文课下的注释,现在书下的注释所涵盖的知识点也是比较全面的,但仍有一小部分需要教师作补充,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要思考如何灵活的利用注释文本向学生们传递知识。一、就近取材,以教材注释为基础我们课堂上学习的教材是教材组织、编辑、出版部门在教材出版前,组织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对教材进行编写的,为了给我们一个更科学严谨的学习用书,他们对每一章的内容都进行了认真、严格的审查指导,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主要以教材中的注释为基础,再借助一些其他的工具书。课本中的文言文,可以说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文章,结构上布局严谨,思想上内涵丰富,学过之后对学生会有帮助的作品。文言文的学习首先重在理解课文,因为无论是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的学习,都要在对文章内容理解明白的基础上向外拓展,学生先要通过课下注释及教师讲解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些什么,才能继续往下进行,不然学生连文章的内容都不知道是什么,讲再多的古代汉语知识点都是没有用的。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最直观的就是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可以自己先预习一下,借助课下的注解先大致的了解文章的内容,遇到不会的知识自己先去查找资料,实在找不到资料的时候就用笔勾画下来,等上课的时候注意听老师的讲解。同时在预习时注意圈划出一些疑难字句,在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请教,这样不仅能很好的利用书下的注释,也能帮助自己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教材、教参、工具书注释合理兼容,取长补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是需要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最主要的资料就是教学课本中文言文课文下方的注释以及教师教学参考书,由于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不是来自同一个团队,因此有些知识点不同的地方就需要教师自己去选择,同时也要思考怎样的合理利用知识点才能让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的收36\n益。例如《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课下注释只解释了孤鹜是野鸭的意思,并没有明确说明落霞的含义。教参上对这一句的解释为“落霞与孤单的野鸭一齐飞动,秋江的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这句话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比较有争议,从当时的语言环境着手看这句翻译,孤单的野鸭可以用飞动形容,但是落霞用飞动形容倒是有些勉强了吧!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落霞者,飞蛾也,非云霞之霞。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所以这个落霞是指“零散的飞蛾”,“零散的飞蛾和孤单的野鸭一齐飞动”这样的解释就很通顺明了了。因此教师在讲解这句话的时候,要帮助同学们把整个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去分析,合理选取对于它的解释,并注意改正。再以实际教学的案例为例,在备《滕王阁序》时,其中“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一句,书下的译文为:“意思是说,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好作品。洒、倾各与江、海对应,意思是竭尽才能,写作诗文。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来看,教材中对这句话的解释并不是很清楚,于是就查看了下教参,教参上对这句话的翻译为:“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如海的文才吧。”教材和教参中的翻译有些不同,于是我又查找了一下王力的《古代汉语》,对这句话的解释为:“是说请在座的客人各展才华,赋诗一首。”由此可见,教材、教参和工具书上对这句话的解释有些不同,因此在上课时要把这三种注解都分析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更好理解的注解。于是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师:同学们将书下的翻译与原文对应一下,能否理解“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的意思呢?同学甲:老师,单看翻译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和原文一一对应的话总感觉有些转不过弯来。同学乙:老师,潘岳和陆机都没有体现在整句的翻译中啊。教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我现在再给大家教参和工具书中两个版本的翻译,大家对比选择一下哪种翻译更容易理解些。(给同学们展示教参和工具书的翻译)同学甲:老师,我觉得教参上的解释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同学丙:教参的解释更清楚一些,我更喜欢教参上的解释。通过这个小案例,我们能看出,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教参上直观明了的注释要比书上的注释要更易于同学接受,当然不是说书上的注释不对,书上的注释很详细全面,就是相较于教参来说缺少了一些直观性。因此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选择37\n教材与教参上更易于学生理解的注释,取长补短,互相补充,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的学习。三、文本互渗,合理印证在教学时,可以将前后出现的同一知识进行贯通,互证教学。例如初中和高中所学文言文中相同的知识,我们在初中学过的《木兰诗》中的“木兰当户织”的“当”是“对着”的意思。同文中的“当窗理红妆”的“当”也是指“对着,当着”,高中学习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中也有这个字,这样就可以将知识贯通一下,就能很容易理解“对酒当歌”中的“当”是什么意思了。再如同一篇文章中相同的知识,《诗经·氓》一文中“载笑载言”中的“载”字翻译为了动词词头,无义。载,读“zài”的时候,有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种,在当副词时,有“又……又”“一边……一边”或“且……且”的意思,而文中却解释为无义,教师可以举出以前所学的知识,如“载歌载舞”、“载欣载奔”,考察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之后再进行讲解,“载笑载言”解释为又说又笑,既不违背规则,也把女子“既见复关”时的心花怒放完美的呈现了出来。同文中“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已经解释了言是助词,无实义的意思,然而仅隔了一句的“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就又解释了一遍言的意思,其实这两句话中的“言”都是一个意思,不用重复注释,让学生自己思考,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寡人之于国也》中“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课下注释为:“无,通‘毋',不要。另外有“无失其时”。翻译为:“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无,通‘毋'。”两个“无”都在这一篇作品中,离的也不远,完全可以推论出第二个“无”通“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举一反三从而融会贯通的过程,因此很多不必要的注释就不需要出现很多遍,例如《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中对“胜”的解释为“尽”的意思,在《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中又对“胜”字做了一遍注释,同样的也是“尽”的意思,其实如果前边已经学到的知识,同样的知识后文就没有什么再注释一遍的必要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无法检测学生前面学习的成果。四、纠错填白,有效补充[30]孟子曾讲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思想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主要在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尊重教材编写者及注释专家的劳动,但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大胆质疑的精[30]沈锡麟主编.孟子图解[M].万卷出版公司,2008:27538\n神,不能唯书是从,对一些有问题的地方要深入思考,广泛探索,虽不能妄自尊大,但亦应从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入手,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原文,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注释,尤其是一些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探究透彻,并在课堂上有效补充相应内容,在纠正不足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更完备更准确的知识,从而对作品做出正确的理解,下面将以《寡人之于国也》的“请以战喻”为例谈谈怎样于教学中填白、补充的问题:(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家喻户晓”“不言而喻”“不可理喻”几个成语,)提问:同学们都知道这几个词的意思么?同学甲:“家喻户晓”是家家户户都知道、都明白的意思。同学乙:“不言而喻”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的意思。同学丙:“不可理喻”是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的意思。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对,那么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三个成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字是什么?同学齐答:“喻”。教师:对,那么从同学们刚才回答的成语的意思中,我们能知道这个“喻”字是什么意思?同学齐答:明白的意思。教师:好,那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中的“请以战喻”一句,书下是怎样注释的?同学乙:书下注释为:“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的翻译,现在老师要提问一个问题,这里的“喻”字在注释中被翻译成了什么意思?同学甲:注释成了“做比喻”或“比喻”的意思。同学丁:老师,这里的“喻”字翻译的和我们刚刚翻译成语的“喻”字不一样。教师:很好,同学们也发现了,这两个地方的“喻”翻译不同。那么同学们分析一下“请以战喻”的“喻”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同学齐答:应该是明白的意思,但是书上的注解没有说。教师:对,这里的“喻”字也是明白的意思。下面我给大家着重解释一下这个“喻”字。“《十一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中对这句的解释是:‘因王好战,故以战事喻解王意。’朱熹《孟子集注》解释为:‘喻,晓也。’所以《寡人之于国也》中这个‘请以战喻’的意思应该是:‘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方让你明白(这个道理)。39\n[31]喻,明白的意思’。”所以同学们理解这个“喻”字的意思了么?同学齐答:理解了。教师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先举出含有“喻”的成语,让同学们辨析“喻”字在这些成语中的意思,然后联系到课文中,这样比直接告诉学生能更好的让其理解“请以战喻”的意思。书中对这个地方的注解有一些不太准确的地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适当的对类似的地方进行纠正,并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同学们。除了要对这些有误解的词义进行纠正补充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课文内容随时补白文言句式等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明确相关的知识。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难点主要就在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特殊语法上,但在教材中,却很少有注释直接说明该句子或词语的用法。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对“与郑人盟”一句没有解释,虽然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与郑人订立盟约的意思,但是这个“盟”字是名词用作动词的用法。又如《荆轲刺秦王》中“太子迟之”的“迟”是意动用法“以……为迟,认为……迟缓”的意思,书中的注释没有给这些语法作单独说明,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进行补充讲解。其实在教材的学习中,让学生早些接触这些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古代汉语现象对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这样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到这些基础知识,以后的学习也就能更容易一些。第三节发散思维,合理引导学生探究[32]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遇到了问题,他自己认真思考了却还是没理解时才去指导他,不用心思考就想知道答案的人就不要理他了,讲解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的话,就不要再教他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遇到问题时先给学生时间自己去思考,最后再进行指导,人只对自己认真思考的事情印象深刻,所以只有让学生自主思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老师在上课时给学生讲了十个知识点,到最后可能学生只记住了一个,这就是事倍功半,而如果上课时给学生讲三个知识点,最后可能学生就都记住了,而且会应用,这才是真正达到预期效果。也就是说,老师在上课时不需要一直给学生灌输知识,不只关注教了什么,教了多少,[31]赵秀梅.高中语文教材文言虚词注释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32]吴兆基编译.论语[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9440\n重点在于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从产出效应来讲,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思路集中,又能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核心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求取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一、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要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提出疑问,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的提出大多数情况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而教师和学生也都很习惯这种方式,长期以来,学生就不愿意自己主动思考了,直接等着老师提问,他们再去思考,才进入角色。因此我们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问题意识,知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该是自己实践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上课的氛围一定是和谐轻松的,有的学生和老师之间有距离感,因而学生就不喜欢学习这门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友爱的关系,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感兴趣,感兴趣就会认真思考,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要用多种方式进行教材讲解,形式不要一成不变,可以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例子,也可以带领同学们以做游戏的方式获取知识,面对一个有些问题的注释时,不要直接就跟学生讲这个地方有问题,应该是怎样怎样的,要慢慢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这个问题是什么,然后再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答案。以《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的学习为例,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教师:“渺沧海之一粟”中的“一粟”课本注释为“一颗米粒”,同学们对此有何思考?同学甲: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教师:好,你说。同学甲:老师,课文中将“一粟”解释为了“一颗米粒”,我想请问一下米粒与大海之间有什么关系么?教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的好,那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米粒与大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齐答:没有什么能联系起来的关系啊。教师:那么把它们两个解释在一起,符合正常的逻辑麽?同学齐答:好像不太符合。教师:那同学们先联想一下,前面说了沧海,那么什么能与沧海有关系呢?41\n同学乙:海里面的水滴。教师:好,那这个“粟”字和水滴有什么联系?同学丙:“粟”字下面是“米”,水滴和米最直观的从外形上看联系就不大。教师:好,那同学们再发散一下思维,想一下海底海边有什么能和米联系上的?同学齐答:沙子。同学乙:沙子从直观外形上看和米很像。教师:对,就是沙子。现在我给大家拓展一下关于这个“粟”的知识。“郭璞注;‘细丹沙如粟也。’《康熙字典》未集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另据《实[33]用大字典》(中华书局版)‘粟’条第四义项即为‘沙也’。”由此可见,“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唯此,这个比喻才能说是贴切、准确。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发现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能很好的积极思考讨论,当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注释时,要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只要是有疑问的地方就要敢于提出问题,在遇到一些问题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自我思考的水平,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理解文言语句最基础的能力。二、合理留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留白,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讲解课文过程中不把知识点全部都讲出来,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思考,给学生留出一个自我探究的空间,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课堂留白进行提问及布置课后作业,例如《离骚》“‘哀民生之多艰’中的‘民生’翻译为‘百姓的生活,一作人生’。”《离骚》抒发的感情绝非属于普通百姓的,且课文后而的“民生各有所乐兮”中,对“民生”的注释又是“人生”了,前后的注解有些冲突的地方,老师可以多提出类似这样的冲突之处让学生思索。又如《鸿门宴》中“孰与君少长”译为“就是‘与君孰少孰长'。”《逍遥游》中“之二虫又何知!”把“之”字翻译为“此,那么下文的“此小大之辩也”的“此”还要不要再解释一下呢?用这些高度概括的书面性语言来解释原文,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还有就是课本中对某个知识点并没有细致的解释,而且这个知识点也并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的,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要急着直接解释给学生,而是要把问题留给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如《孔雀东南飞》这篇作品篇幅很长,文下的注释并不能覆盖全部,有时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知识,就会给学生造成困惑。为了透彻理解作品意蕴,老[33]姜楠.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文言文注释商榷[J].文教资料,2015(12)42\n师便可给学生启发的同时留下一些思考空间,通过他们的思考与探讨解决问题:教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孔雀东南飞》的第二段,同学们说一下这段讲了什么内容?同学甲:刘兰芝向焦仲卿哭诉她与婆婆之间的矛盾。教师:那刘兰芝用什么事情来举例来哭诉她与婆婆之间的矛盾的?用原文的话来说。同学乙:“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同学丙:老师,这句话有点问题。教师:哦?什么问题?同学丙:都说了早上鸡鸣叫的时候入织机织布,为什么还整夜整夜不能休息呢?教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我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大家利用一下自己的工具书或者电子设备查找一下关于这个“鸡鸣”和“夜夜”的知识。(同学们查找资料中)同学甲:老师,我查到了,鸡鸣在古代指的是丑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凌晨一点到三点。同学丙:这个鸡鸣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不一样,它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同学乙:所以刘兰芝才说为了织布整夜都不能休息。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鸡鸣的古义是指十二时辰之一的丑时,也就是凌晨一点到三点;今义是指鸡鸣叫时。从这个小案例中我们能看出,不管是多么不起眼的知识点都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不要急着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是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只有学生自己动脑寻找到的答案才会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深刻的印象,才能更好的牢记住这个靠自己了解到的知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就是学生在脑海中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积累,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在学习到好的文言文或者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时,就在本子上记录下来,并且不时的多看多练,如此反复积累、归类,形成属于自己的文言文知识库。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需要依靠老师的帮助,还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学生平时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多阅读一些课外的文言文,当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学会主动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每个学生的手里最基础的应该都备有一本词典,或者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学生在手机里下载一些帮助学习文言文的词典软件,遇到不太懂的知识点时43\n主动查阅,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就是让学生对一个事物产生疑问,然后引导他主动思考这个疑问,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恰当的进行指导,让学生将思考问题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不管是什么作品,都会有比较难的地方,同样也会有简单的地方,我们在讲解一篇文章时不要把知识一碗水端平的全部灌输给学生,要有侧重点的讲,给同学们留出自己思考的空间。三、有效总结,从零碎提炼出规律对学生来说,文言文的知识不像数学公式那样,做题的时候运用公式就能解出来,文言文中的知识很多都是零散的,必须从整体上概括出这些知识的共同点,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与学习,有的学生学习没有计划,就是学到哪我记到哪,然而很多都是今天讲的内容可能明天就记的不太准确了,过两天就会彻底忘记这个知识,因此才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上不去。本身他所学到的知识就是零散的,再不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一旦遇到曾经学过的知识,只有一点印象好像是学过,但就是不知道去哪里查找。课堂上除了教师给总结的知识点外,也要培养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做总结,然后整理出来,这样再遇到相同的知识点时,就能知道该怎么做。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呢?有很多种方式,例如在讲解完一课的知识后,要求学生按照它们的性质进行分类,从中找出它们共有的规律,再集中学习,或者运用图画的方式帮助自己记忆等,只要是对学生有帮助的方式,都可以试一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要经常的帮助学生练习,多回顾学过的知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要识记课文内容,还要记住分析的要点,尤其是一些固定搭配的知识点,例如判断句,判断句的几种形式为1.主语,谓语+“也”。2.主语+“者”,谓语+“也”。3.主语+“者”,谓语。4.主语,谓语。5.主语+“是(为)”+谓语。6.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这是考察一句话是否为判断句的固定形式,在最开始讲解文言文时就要将这些判断句的固定形式教授给学生,一旦学生遇到这些固定形式里的情况,就知道如何判断了。判断句这种形式也是贯穿了五本必修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是寡人之过也”,这里的“是”作指示代词用,译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词“为”。必修二《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主语+“者”,谓语+“也”的形式。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非我也,岁也”,否定判断副词“非”;《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语,谓语+“也”的形式。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主语+“者”,谓语+“也”的形式。必修五《兰亭集序》“齐彭殇为妄作”,主语+44\n“是(为)”+谓语的形式。将这种固定形式教给学生并给同学们列举出一些例子,同学们就能大致了解这个知识点的规律了,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不会盲目,学习效率就不会低下,学习成绩也会大大提高。总之,文言文的学习在于平时的积累,高考语文卷子上的文言文部分并不会出书上原有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平时的学习中都会涉及到,对于学习文言文,不仅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加强备课准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还需要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探究能力,面对知识时认真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离不开作为学习文言文重要工具的书下注释,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书下注释有一些小瑕疵,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看到它的发光点,随着对古籍资料更多更深的解读,文言文的注释必将会更加的完美。45\n结语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语文必不可少的内容,学好文言文,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文言文是我们祖先代代相传的知识宝藏,学习它一方面可以更深入了解我们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提升我们的内在修养。总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文言文作品,都是经过历史长河洗礼而得以保存的瑰宝,不仅文字优美,意蕴深厚,而且形式多样,如能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透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美好,无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素养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文言文毕竟是历史积淀的产物,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有着时间距离,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文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人要想很好理解文言文必须借助某种媒介或工具,而注视则正是重要的辅助媒介,尤其对高中生而言,注释是其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参考,不唯如此,对教师而言,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文本也是其备课和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因此教材中文言文注释文本的准确性、科学性、代表性、针对性以及对细节处理所呈现的特色,是否切合教学需要等,都对教师讲好文言文和学生学好文言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鉴于此,对文言文注释文本进行多方面研究就很有必要。虽然我们目前所用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文本已经越来越完善,但仍然白璧微瑕,其在词义标注的详略性、注释意蕴的准确性、直译意译的合理安排、“三字”的精心辨别、字音标注的科学恰当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本文即以此为切入口,在展现教材文言文注释文本优势的同时,对其不足加以梳理,并以教学实践为依托,寻找有效解决策略,力图为教学中碰到同类问题的教师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但是,由于笔者学力及实践经验尚浅,在研究的全面性、深刻性以及策略的可行性、科学性等方面还有不少有待提高之处,因此,其研究更多只是抛砖引玉,有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教学中敢于质疑,乐于反思,共同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培养学生成材作出应有的努力。46\n参考文献著作类:[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辞源[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3]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古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8[6]郭璞.尔雅[M].中华书局,1985[7]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9]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一至五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苏敏.文本文学审美风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2008[13]王引之.经传释词[M].岳麓书社,1985[14]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M].商务印书馆,2010[15]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l.中华书局,1999[16]王荣生主编.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谢忠,朱涤明.高中文言文译释对照[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18]许慎.说文解字[M].九州出版社,2001[19]杨剑桥.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3[2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2]朱绍禹,傅永安,刘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3]郑浩.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M].语文出版社,2006期刊类:[1]傅翠.高中文言文注释高效教学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6(30)[2]高峰.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教材释义指误[J].中学语文教育,2005(01)[3]郭攀,夏凤梅.中学文言文注释寻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09)47\n[4]高其良.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摘瑕[J].天中学刊,2000(03)[5]胡广文.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的几个问题[J].邯郸师专学报,2003(02)[6]何守能.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注释质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7]何传跃.文言文翻译的七个注意点[J].第二课堂(高中版),2005(03)[8]黄琴.略论语文教材注释的种类和原则[J].青海师专学报,1986(04)[9]金方山.高中文言文注释摭正[J].汉语广角·文言释读,2014(04)[10]姜楠.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文言文注释商榷[J].文教资料,2015(12)[11]贾爽爽.汉日翻译的语言表现对比研究[J].科技信息,2012(30)[12]孔英民.论张衡《二京赋》的规谏方式新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3]卢红旭.对高中语文教材虚词注释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1(11)[14]林玉芬.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注释考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8(03)[15]廖风忠.浅谈高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16]兰军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质疑[J].魅力中国,2009(16)[17]黎勇.高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注释质疑[J].综合天地,2009(17)[18]刘秋香.论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19]李世禄.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补正[J].语文建设,1988(04)[20]李运富.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21]李振武.人教版第二册文言文注释商补[J].语文教学通讯,2005(15)[22]连邵明.文言文注释辨证四则[J].中学语文教学,2005(06)[23]孙青.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的问题思考[J].中学语文,2015(21)[24]宋亚科.高中教材文言文注释编写之我见——给人教版必修教材注释编写的两点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5(25)[25]王力.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注释指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6)[26]王红丽.“盛唐气象”的分解[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27]薛正兴.《古代汉语》注释原则及疑义讨论[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28]徐萍.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存在问题及准确理解法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29]徐强.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注释辨证[J].南方论刊,2007(10)48\n[30]熊云.高中文言文课文注释指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03)[31]谢爽.例谈苏教版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注释[J].文学教育,2014(01)[32]尹战波.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注释之管见[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05)[33]余雁舟,潘晨静.高中教材文言文注释辨证二则[J].汉语广角·文言释读,2012(05)[34]严华银.例说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注释的原则[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35]朱小健.关于如何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5(10)[36]周宇.对古汉语虚词的几点看法[J].文学教育(上),2013(03)[37]张占维.简析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问题[J].语文天地,2012(11)[38]张海华,彭伟伟.普通高中文言文注释浅析[J].知识广角,2007(09)[39]赵冬梅.白璧微瑕——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几则注释质疑[J].大语文论坛·教研园地,2005(18)硕博论文类:[1]陈浩.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冯华.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用字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3]姜爱.人教版高中教材误注解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4]刘汉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言文注释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5]吕晶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6]刘艳娟.《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三十年[D].山东大学,2010[7]陆薇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8]马刘凤.中国古书凡例研究[D].武汉大学,2009[9]索敏.训诂学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10]王彦玲.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11]徐时趁.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0[12]赵秀梅.高中语文教材文言虚词注释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49\n致谢光阴荏苒,转眼就到了毕业季,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结束,两年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过了半年多的努力,我最终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回首这大半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论文的过程,每走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很多知识在自己头脑中从模糊的概念到最后的逐渐清晰,看着自己十分稚嫩的作品一步步的完善,每一次改善都是我学习的收获,每一次完成都会让我兴奋好一段时间。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此刻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湛芬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查找,到写作阶段,湛老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鼓励,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每当我有所疑问,湛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指点我,由于写作初稿和我们的实习时间赶在了一起,因此写作论文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也正是这样,有时就会在忙碌中略显焦躁,论文初稿的完成度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湛老师却没有因此责怪我,依然很有耐心的给我解答我不懂的问题。实习时不在学校,没有能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老师只能通过电子稿对我的论文进行指导,在我初稿完成之后,湛老师又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对我的论文进行认真的批改,字字句句把关,提出许多中肯的指导意见,使我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不致迷失方向。之后论文又经过了多次改正,每交一次论文老师都会详细的检查纠正,她严谨的治学之风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将影响和激励我的一生,她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我更将永远铭记。借此机会,我谨向湛老师致以深深地谢意。其次,感谢在我写作论文过程中帮助过我的诸位同学,在她们的帮助下我的论文才能完成的这样顺利。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写作过程中总会有心烦意乱的时候,是他们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最后,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他们给了我一个审视几年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我能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对我的帮忙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倍努力,我的论文作品还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这次写论文的经历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自己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潜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期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激励我继续进步。50\n5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