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小学古诗词体验性教学策略与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古诗词体验性教学策略与思考

穿越诗意丛林体验无限美丽——小学古诗词体验性教学策略与思考发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许多名篇脍炙人口,千古传唱,把学生引入一个个诗情画意般的境地,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曾经美丽的古诗词在学生面前铺开的不再是一幅幅绚丽的画卷,而是一个个空洞无物的文字。“不学还喜欢,学了不喜欢”。学生在机械地说诗、背诗、做题中,逐渐远离了本应美丽的古诗词。人道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请把美丽还给古诗词,让古诗词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如同一枝枝风荷,在风中摇曳出其固有的生命色彩,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摇曳、词的灵动。一、“一折青山一扇屏”——沉醉字词,体验语言美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就是在词句中使诗意清新永,耐人寻味的那些字眼。这些“诗眼”能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诗句中的“诗眼”,认真推敲、咀嚼,让学生充分体验古诗词语言的美。如《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我着重抓住一个“绿”字反复推敲、体会,我提问:你们能把绿字换成别的字吗?学生试着把“绿”字换成“到、过、入、满”等字,可是都不能体会出“绿”字给画面带来的活力。“绿”写出了家乡生机盎然的美好意境,体现诗人对美好家乡的无比向往,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这样,抓住一个“绿”字,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认真品析字、词、句的过程中,领略了重点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及其独特的魅力,从而感受到了古诗词的语言美。技法美也是古诗词的重要审美艺术特征。凡是流传深广的诗,无不在手法的运用、技巧的安排上有其独到之处。在小学阶段,不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夸张、对偶、倒装等技法的名称,而在有趣的语文游戏、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古诗词语言的表达美、格式美。师:让世人这么恋着、梦着的江南是怎样的?仔细读读词,找到词中的句子。生:词里写江南的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和老师一起来对对子,好吗?师:“花”对——生:“水”。师:“江花”对——生:“江水”。师:“江花红胜火”——生:“江水绿如蓝”。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4\n师:“对得好,一点不比‘铁齿铜牙纪晓岚’差!”教学中教师利用“巧对对子”的语文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古诗词的对偶和对比的方法,体验了“一折青山一扇屏”的语言美。二、“风裁书声出藕花”——“迷失”形象,体验画面美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诗词中美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想象,使学生对诗词中的形象有直观的整体把握,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画面美。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出示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学生读到这里,头脑中就会逐渐出现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我引导学生用自己最美丽的语言去描绘夕阳西下、小桥流水、老树昏鸦、炊烟人家的画面,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实景-活境-真实”的鲜活形象。在优美的语言叙述中,让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的深邃,帮助学生体验诗歌的画面美。除了“意境”,古诗词当然更有“意象”。所谓“意象”,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情境、格调和境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具有最丰富最蕴藉的意象,但不同的处理却会导致课堂效果的大相径庭。请看两则不同教学片断:片断一:(青年教师H执教)师:“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让你们看到了什么呢?生:我仿佛看到老翁和老太太正在用方言亲切交谈着什么。师:那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翁媪交谈时的样子和神态呢?生:他们正头贴着头,亲热地说话。生:他们虽然年纪有点大了,但是却都精神抖擞。生:翁媪都喝了点酒,脸上红红的。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仿佛就来到了翁媪身旁,听到了他们之间朴实而又满足的对话,感受到了美好的亲情。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句。片断二:(窦桂梅老师执教)师:那就请你们想象一下,翁媪之间会互相说些什么?生:我仿佛听见媪夸赞翁说:“你真是个好丈夫,家务活做得多。咱们大儿一门心思锄豆,他的勤劳就是跟你学的。”生: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说:“老伴,你给我做的衣服真好看,穿在身上好温暖、好舒服。”生:我仿佛听到翁在说:“啊,现在日子好喽,每天都能喝上几口酒。”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想起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生:我仿佛听到翁媪夸大儿:“他可是咱家的壮劳力,地里的活儿都归他了。”生:他们在说:“你看二儿子多灵巧啊,编的鸡笼美观耐用。”生:他们还会说:“我们的小儿什么都好,就是有点顽皮。”4\n……多么温馨的生活场景!可惜的是,H老师仅仅只是让学生“想象一下翁媪交谈时的样子和神态”便浅尝辄止。而窦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为翁媪所作的“代言”既符合老夫妻身份、年龄,更对词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行了极富意味的“点击”。一篇篇古诗词,其实就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窦老师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对话中入情入境,最终“风裁书声出藕花”般自然达成了对意象的精研和体味!三、“湖光秋月两相和”——资源链接,体验主题美对古诗词教学而言,如果在40分钟的一堂课中只安排学习一首,显然容量不够。故而,在“精读一首”的前提下再“带读一首”甚至“带读一组”的策略应该说还是可行的。例如,孙双金老师执教《赠汪伦》时,就配上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及《送元二使安西》等另三首送别诗。当然,选择作为“带读”的古诗词时未必就得整首引进,有时候“截取”一段也未尝不可。例如,王崧舟老师上“诗意语文”的经典之作《长相思》一课时,为让学生深入感悟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就只从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菩萨蛮》中节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两句作为补充,我们来看教学片断:师: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出示:“问君何事长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谁来问一问纳兰性德?生:问君何事长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孩子们,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他?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师: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是啊!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以词人的妻子、父亲、孩子等身份,与词人展开一场情景对话。在入情入境的现场追问中,在一唱三叹的回转反复中,学生体悟到了词人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教师剪辑并呈现的《菩萨蛮》中的两句,与《长相思》原词的意境称得上珠联璧合,具有“湖光秋月两相和”般的协调!四、“领异标新二月花”——豁然文本,体验创造美4\n“诗无达诂”,古诗词的精练文字表达了深厚意蕴,如果生硬地用白话直解,就会诗意无存,我们在解诗时,不妨运用模糊思维的留粗去细原则,以宽容的胸怀,引导学生把古诗词改写成具有诗性逻辑的儿童语言,让学生在诗词的形式转换中,与诗词进行生命的传达与体验。如骆宾王的《咏鹅》在孩子的笔下童趣盎然:大白鹅,大白鹅,你弯弯的脖子高高昂,噶——嘎嘎——嘎嘎嘎,向着蓝天把歌唱。洁白的羽毛,碧绿的水,鲜红的脚掌划呀划,水波圈儿真好看。学生有了一定的诗词的韵律知识,都是可引导学生仿编古诗词。仿编时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格式大体整齐、文字大致押韵并有一定的诗意表达就可以了,如孩子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称它熟汤圆。又疑是闹钟,在天给人看。儿童式的创造,让儿童的生命因诗词而更美丽,反之,因儿童的接受与创造,古典诗词也将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们一起努力,让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