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教育威戎教委高卫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文化创作不仅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作家众多、名家辈出,而且题材广泛、技巧精纯、意境高远、作品丰富。诗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堪称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也堪称一枝独秀的艺术奇葩。中华古典诗词以其意境高远阔大,含义深刻隽永,语言生动精炼,韵律跌宕优美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宝库。也正因为如此,古诗词教学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自然成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小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也就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教育。那么,在蕴含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一、利用古诗词,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爱国主义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团结,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经久不衰的繁荣。中华古诗词中的爱国情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主要也最为浓郁而强烈的情感。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长期以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借助古诗词,教育学生心系家国,热爱祖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国家兴旺,匹夫有责。”\n国家之兴衰败亡,牵动着每一个有爱国心的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历代文人墨客虽身处江湖,仍不忘爱国忧国,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也正是这些爱国诗篇,敲打和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情结,激励他们去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虽“位卑”却从未“忘忧国”,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表达了诗人吞声失路,壮志难酬的无限憾恨;“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虽已至暮年,忧国之心却从未泯灭,听着大作的风雨,想象着自己率领百万雄兵去收复中原失地,拳拳爱国之心可昭日月;“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则是诗人临终时的遗嘱。陆游一生盼望收复中原,家国一统,但诗人至死都未看到“王师北定中原”,带着难言和无尽的憾恨,诗人离开了人世。其殷殷爱国之情从字里行间迸涌而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抗金名将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词句,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的爱国情结,感召着无数胸怀家国的爱国赤子前赴后继;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的诗句则让我们看到了戍边将士驰骋疆场,为国戍边的豪迈情怀……教学时,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从小积淀强烈的爱国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毕生心血。\n2、借助古诗词,教育学生热爱农村,热爱乡村田园生活。乡村生活悠然自得、淳朴闲适;乡村自然风光幽静亲切、恬静自然,是田园众多诗人和大量田园诗词滋生繁衍的乐土。小学生德育教育就应立足乡村生活和乡村自然风光,教育他们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哺育自己的家园。义务教育课标版语文教材,选编了众多优美的描绘和赞颂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的诗词,这是进行德育渗透与教育的不可多得的素材。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都描绘了乡村田园风光的美好,读来春意阑珊,亲切自然,情趣盎然;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乡村四月》)的诗句,作者采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描绘了乡村四月农忙耕作图画,寥寥十数字就把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热爱表露无遗;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乡村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的诗句,在意趣横生、意味深远的白描手法下,把农村儿童天真纯朴的情趣和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活脱脱地展现在乡村孩子面前;吟咏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的诗句,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烟雨朦胧的早春垂钓图,如此幽静闲适的环境,如此安闲自在的情趣,谁还去羡慕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呢?诵读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n(《春夜喜雨》)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早春时节,万物在春雨滋润下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图景。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诗句,因“材”施教,教育我们的孩子热爱乡村生活,热爱田园风光,培养他们生于乡村,立足乡村,扎根乡村,献身乡村的美德。3、借助古诗词,培养学生关心民生疾苦,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部中华民族的发祥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人民的奋斗创业史。在勤劳朴实、善良憨厚的劳动人民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不能摈弃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诵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时,我们在引导学生知道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种一粒粟,夏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等诗篇都采用白描手法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同样,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的力作,更是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心和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无情揭露与鞭挞;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是对古代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总结和血泪控诉。教学这些诗词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字面后面的深刻含义,理解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了解民生疾苦,关心民生疾苦,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热爱劳动人民的好孩子。\n4、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在古代,祭祀和战争都是国之大事,战争尤为重要。我们在看到战争保境安民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应看到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反映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及出征将士命运的悲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十五从军征》)通过一个从军六十多年的老兵的凄惨晚景,深刻揭露了古代兵役制度的罪恶;“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则以白描手法揭露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田园荒芜,家毁人亡,白骨蔽野。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作为国之凶器的战争对劳动人民造成的伤害尚且如此深重,现代战争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生理和心灵的创伤就更加沉重。因此,教学这类诗词时,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认识战争机器的罪恶,增强他们对战争的憎恨,增强他们对和平的热爱。二、利用古诗词,加强对学生的情谊教育情谊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包括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两方面。亲情是人之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亲情教育自然也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手足亲情的无限牵挂与思念,溢于言表,透于纸背,让人感动至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既表达了对母爱亲情的思念,更表达了对无私伟大母爱的讴歌与赞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更生,相煎何太急。”\n(曹植《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手足相怜,不应互相迫害,泯灭人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因诗施教,引导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知亲人对自己的款款深情和殷殷关爱,身体力行的去回报亲情,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好品质,帮助学生维系良好稳定的亲情关系。友情是人际伦理道德的又一组成部分。自然,情谊教育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友情教育。古人向来重视友情,珍惜友情,讴歌深厚真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的诗句中,李白反问、夸张手法并用,赞颂了自己与汪伦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则在表明自己冰清玉洁的心志的同时,更多的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诗人既在自我表白,又在劝慰友人,更在宽解亲友,可谓一往情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千古名句,则是诗人对友人远离的依依惜别之情的传唱。想到友人此去,西出阳关,路途遥远,边关荒凉,人地生疏,相见何期?离愁徒增,别恨陡涨,诗人没有更多言语表白,惜别之情于频频劝酒的细微举动中自然流泻而出;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的吟咏,则是高适对友人的劝勉和鼓励。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孟浩然《过故人庄》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感知诗句大意,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教育他们要与人真情相见,坦诚相待,结为志同道合的学友,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n三、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健康成长,健康成才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很难想象学生会走向成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诗词深意,适时地拓展延伸诗词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吟咏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诗句,我们从简练概括的字句中感受的不仅是诗人高昂的情调和豪放的胸怀,而且被诗人目光的远大、气概的豪迈、勇于攀登、胜凌绝顶的豪情壮志所感染,也因此会立下“凌绝顶,览众山”的雄心壮志;诵读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我们会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习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学习苏轼词句“谁言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黄发唱白鸡。”,我们自然被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乐观上进的旷达所感染:身处逆境,不要灰心,既要乐观上进,又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吟唱于谦名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我们也会自觉学习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精神。毋需更多举例,这些言情写志的诗篇,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美好素材,教学时,我们可以适时对学生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和教育,教育他们从小树雄心、立壮志,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为国家的富强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腾飞而努力学习,贡献毕生。可以想象,这种融德育教育于诗词教学效果,远甚于枯燥无味的政治说教。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n诗词教学自身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功能,更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意、深切体会情感,让学生受到较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染,从而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美德,较好地实现德育渗透和教育。总之,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先贤思想的滋养,使学生身心受到传统文化精髓的洗礼,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古诗词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扬帆远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