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指导策略与思考__幼儿园美术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指导策略与思考__幼儿园美术教学

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指导策略与思考锡山区安镇中心幼儿园 安丽亚       幼儿园美术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幼儿美术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一、   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所起的作用1、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幼儿在绘画时,能灵活地运用三者。如大班画“春天”,可以先做“春天在哪里”的游戏,教师启发幼儿用眼睛在天空、花丛、草坪上寻找春已来到人间,幼儿也朗诵《春姑娘来了》的诗歌,一边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2、美术教育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3、美术教育还可以开发幼儿智力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如教幼儿画火车,可以让幼儿仔细看看车厢的形状像什么?当幼儿看出一节节车厢像一个个大面包时,他们就会用长方形来概括。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剪贴“小鸟”,幼儿须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沿线剪下来,然后在纸上拼出小鸟飞的不同姿态,最后再用浆糊粘在纸上,添画上嘴和眼睛。二、   不同年龄段幼儿绘画指导的策略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老师教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并通过绘画活动体验愉快的情感,这是幼儿绘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应有所侧重。1、小班阶段的美术活动重在让幼儿参与,在轻松的美术活动中获得快乐   幼儿入园前大多数没拿过油画棒,入园后他们是很难做到用力涂,所以小班第一学期,可以运用多种游戏形式来让幼儿玩色,如弹子滚画、毛线拖画、“开汽车”、手掌印画、手指点画、印章画、棉签画;可让幼儿练习涂色,以单个物体形象稍大色块为好,同时让幼儿认识一些基本色;可使用油画棒练习画画,《下雨了》、《小兔吃草》等来练习长短直线,《吹泡泡》(彩虹糖)练习画圆,《树》练习摆涂,《毛线团》练习圈涂;小班第二学期,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练习画简单的植物、动物等,总之,小班的美术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美术游戏形式来吸引幼儿参与,让幼儿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快乐,培养其兴趣。2、中班阶段注重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绘画技能,使绘画成为表达自己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   孩子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以他们的知识、观察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中班阶段可以加强绘画技能技巧的培养,临画既要画得像,又要允许幼儿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把原来复杂的物体,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概括。不断积累绘画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尝试命题意愿画的教学。3、大班阶段可增加一些美术欣赏活动,积累美术知识和经验,萌发审美情趣   充分发挥想象力\n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指导策略与思考锡山区安镇中心幼儿园 安丽亚       幼儿园美术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幼儿美术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一、   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所起的作用1、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幼儿在绘画时,能灵活地运用三者。如大班画“春天”,可以先做“春天在哪里”的游戏,教师启发幼儿用眼睛在天空、花丛、草坪上寻找春已来到人间,幼儿也朗诵《春姑娘来了》的诗歌,一边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2、美术教育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3、美术教育还可以开发幼儿智力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如教幼儿画火车,可以让幼儿仔细看看车厢的形状像什么?当幼儿看出一节节车厢像一个个大面包时,他们就会用长方形来概括。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剪贴“小鸟”,幼儿须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沿线剪下来,然后在纸上拼出小鸟飞的不同姿态,最后再用浆糊粘在纸上,添画上嘴和眼睛。二、   不同年龄段幼儿绘画指导的策略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老师教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并通过绘画活动体验愉快的情感,这是幼儿绘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应有所侧重。1、小班阶段的美术活动重在让幼儿参与,在轻松的美术活动中获得快乐   幼儿入园前大多数没拿过油画棒,入园后他们是很难做到用力涂,所以小班第一学期,可以运用多种游戏形式来让幼儿玩色,如弹子滚画、毛线拖画、“开汽车”、手掌印画、手指点画、印章画、棉签画;可让幼儿练习涂色,以单个物体形象稍大色块为好,同时让幼儿认识一些基本色;可使用油画棒练习画画,《下雨了》、《小兔吃草》等来练习长短直线,《吹泡泡》(彩虹糖)练习画圆,《树》练习摆涂,《毛线团》练习圈涂;小班第二学期,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练习画简单的植物、动物等,总之,小班的美术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美术游戏形式来吸引幼儿参与,让幼儿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快乐,培养其兴趣。2、中班阶段注重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绘画技能,使绘画成为表达自己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   孩子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以他们的知识、观察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中班阶段可以加强绘画技能技巧的培养,临画既要画得像,又要允许幼儿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把原来复杂的物体,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概括。不断积累绘画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尝试命题意愿画的教学。3、大班阶段可增加一些美术欣赏活动,积累美术知识和经验,萌发审美情趣   充分发挥想象力\n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指导策略与思考锡山区安镇中心幼儿园 安丽亚       幼儿园美术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幼儿美术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一、   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所起的作用1、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幼儿在绘画时,能灵活地运用三者。如大班画“春天”,可以先做“春天在哪里”的游戏,教师启发幼儿用眼睛在天空、花丛、草坪上寻找春已来到人间,幼儿也朗诵《春姑娘来了》的诗歌,一边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2、美术教育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3、美术教育还可以开发幼儿智力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如教幼儿画火车,可以让幼儿仔细看看车厢的形状像什么?当幼儿看出一节节车厢像一个个大面包时,他们就会用长方形来概括。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剪贴“小鸟”,幼儿须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沿线剪下来,然后在纸上拼出小鸟飞的不同姿态,最后再用浆糊粘在纸上,添画上嘴和眼睛。二、   不同年龄段幼儿绘画指导的策略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老师教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并通过绘画活动体验愉快的情感,这是幼儿绘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应有所侧重。1、小班阶段的美术活动重在让幼儿参与,在轻松的美术活动中获得快乐   幼儿入园前大多数没拿过油画棒,入园后他们是很难做到用力涂,所以小班第一学期,可以运用多种游戏形式来让幼儿玩色,如弹子滚画、毛线拖画、“开汽车”、手掌印画、手指点画、印章画、棉签画;可让幼儿练习涂色,以单个物体形象稍大色块为好,同时让幼儿认识一些基本色;可使用油画棒练习画画,《下雨了》、《小兔吃草》等来练习长短直线,《吹泡泡》(彩虹糖)练习画圆,《树》练习摆涂,《毛线团》练习圈涂;小班第二学期,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练习画简单的植物、动物等,总之,小班的美术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美术游戏形式来吸引幼儿参与,让幼儿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快乐,培养其兴趣。2、中班阶段注重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绘画技能,使绘画成为表达自己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   孩子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以他们的知识、观察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中班阶段可以加强绘画技能技巧的培养,临画既要画得像,又要允许幼儿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把原来复杂的物体,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概括。不断积累绘画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尝试命题意愿画的教学。3、大班阶段可增加一些美术欣赏活动,积累美术知识和经验,萌发审美情趣   充分发挥想象力\n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指导策略与思考锡山区安镇中心幼儿园 安丽亚       幼儿园美术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幼儿美术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一、   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所起的作用1、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幼儿在绘画时,能灵活地运用三者。如大班画“春天”,可以先做“春天在哪里”的游戏,教师启发幼儿用眼睛在天空、花丛、草坪上寻找春已来到人间,幼儿也朗诵《春姑娘来了》的诗歌,一边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2、美术教育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3、美术教育还可以开发幼儿智力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如教幼儿画火车,可以让幼儿仔细看看车厢的形状像什么?当幼儿看出一节节车厢像一个个大面包时,他们就会用长方形来概括。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剪贴“小鸟”,幼儿须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沿线剪下来,然后在纸上拼出小鸟飞的不同姿态,最后再用浆糊粘在纸上,添画上嘴和眼睛。二、   不同年龄段幼儿绘画指导的策略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老师教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并通过绘画活动体验愉快的情感,这是幼儿绘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应有所侧重。1、小班阶段的美术活动重在让幼儿参与,在轻松的美术活动中获得快乐   幼儿入园前大多数没拿过油画棒,入园后他们是很难做到用力涂,所以小班第一学期,可以运用多种游戏形式来让幼儿玩色,如弹子滚画、毛线拖画、“开汽车”、手掌印画、手指点画、印章画、棉签画;可让幼儿练习涂色,以单个物体形象稍大色块为好,同时让幼儿认识一些基本色;可使用油画棒练习画画,《下雨了》、《小兔吃草》等来练习长短直线,《吹泡泡》(彩虹糖)练习画圆,《树》练习摆涂,《毛线团》练习圈涂;小班第二学期,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练习画简单的植物、动物等,总之,小班的美术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美术游戏形式来吸引幼儿参与,让幼儿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快乐,培养其兴趣。2、中班阶段注重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绘画技能,使绘画成为表达自己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   孩子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以他们的知识、观察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中班阶段可以加强绘画技能技巧的培养,临画既要画得像,又要允许幼儿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把原来复杂的物体,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概括。不断积累绘画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尝试命题意愿画的教学。3、大班阶段可增加一些美术欣赏活动,积累美术知识和经验,萌发审美情趣   充分发挥想象力\n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指导策略与思考锡山区安镇中心幼儿园 安丽亚       幼儿园美术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幼儿美术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一、   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所起的作用1、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幼儿在绘画时,能灵活地运用三者。如大班画“春天”,可以先做“春天在哪里”的游戏,教师启发幼儿用眼睛在天空、花丛、草坪上寻找春已来到人间,幼儿也朗诵《春姑娘来了》的诗歌,一边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2、美术教育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3、美术教育还可以开发幼儿智力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如教幼儿画火车,可以让幼儿仔细看看车厢的形状像什么?当幼儿看出一节节车厢像一个个大面包时,他们就会用长方形来概括。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剪贴“小鸟”,幼儿须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沿线剪下来,然后在纸上拼出小鸟飞的不同姿态,最后再用浆糊粘在纸上,添画上嘴和眼睛。二、   不同年龄段幼儿绘画指导的策略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老师教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并通过绘画活动体验愉快的情感,这是幼儿绘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应有所侧重。1、小班阶段的美术活动重在让幼儿参与,在轻松的美术活动中获得快乐   幼儿入园前大多数没拿过油画棒,入园后他们是很难做到用力涂,所以小班第一学期,可以运用多种游戏形式来让幼儿玩色,如弹子滚画、毛线拖画、“开汽车”、手掌印画、手指点画、印章画、棉签画;可让幼儿练习涂色,以单个物体形象稍大色块为好,同时让幼儿认识一些基本色;可使用油画棒练习画画,《下雨了》、《小兔吃草》等来练习长短直线,《吹泡泡》(彩虹糖)练习画圆,《树》练习摆涂,《毛线团》练习圈涂;小班第二学期,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练习画简单的植物、动物等,总之,小班的美术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美术游戏形式来吸引幼儿参与,让幼儿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快乐,培养其兴趣。2、中班阶段注重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绘画技能,使绘画成为表达自己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   孩子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以他们的知识、观察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中班阶段可以加强绘画技能技巧的培养,临画既要画得像,又要允许幼儿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把原来复杂的物体,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概括。不断积累绘画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尝试命题意愿画的教学。3、大班阶段可增加一些美术欣赏活动,积累美术知识和经验,萌发审美情趣   充分发挥想象力\n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指导策略与思考锡山区安镇中心幼儿园 安丽亚       幼儿园美术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幼儿美术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一、   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所起的作用1、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幼儿在绘画时,能灵活地运用三者。如大班画“春天”,可以先做“春天在哪里”的游戏,教师启发幼儿用眼睛在天空、花丛、草坪上寻找春已来到人间,幼儿也朗诵《春姑娘来了》的诗歌,一边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2、美术教育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3、美术教育还可以开发幼儿智力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如教幼儿画火车,可以让幼儿仔细看看车厢的形状像什么?当幼儿看出一节节车厢像一个个大面包时,他们就会用长方形来概括。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剪贴“小鸟”,幼儿须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沿线剪下来,然后在纸上拼出小鸟飞的不同姿态,最后再用浆糊粘在纸上,添画上嘴和眼睛。二、   不同年龄段幼儿绘画指导的策略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老师教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并通过绘画活动体验愉快的情感,这是幼儿绘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应有所侧重。1、小班阶段的美术活动重在让幼儿参与,在轻松的美术活动中获得快乐   幼儿入园前大多数没拿过油画棒,入园后他们是很难做到用力涂,所以小班第一学期,可以运用多种游戏形式来让幼儿玩色,如弹子滚画、毛线拖画、“开汽车”、手掌印画、手指点画、印章画、棉签画;可让幼儿练习涂色,以单个物体形象稍大色块为好,同时让幼儿认识一些基本色;可使用油画棒练习画画,《下雨了》、《小兔吃草》等来练习长短直线,《吹泡泡》(彩虹糖)练习画圆,《树》练习摆涂,《毛线团》练习圈涂;小班第二学期,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练习画简单的植物、动物等,总之,小班的美术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美术游戏形式来吸引幼儿参与,让幼儿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快乐,培养其兴趣。2、中班阶段注重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绘画技能,使绘画成为表达自己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   孩子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以他们的知识、观察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中班阶段可以加强绘画技能技巧的培养,临画既要画得像,又要允许幼儿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把原来复杂的物体,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概括。不断积累绘画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尝试命题意愿画的教学。3、大班阶段可增加一些美术欣赏活动,积累美术知识和经验,萌发审美情趣   充分发挥想象力\n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指导策略与思考锡山区安镇中心幼儿园 安丽亚       幼儿园美术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幼儿美术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一、   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所起的作用1、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幼儿在绘画时,能灵活地运用三者。如大班画“春天”,可以先做“春天在哪里”的游戏,教师启发幼儿用眼睛在天空、花丛、草坪上寻找春已来到人间,幼儿也朗诵《春姑娘来了》的诗歌,一边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2、美术教育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3、美术教育还可以开发幼儿智力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如教幼儿画火车,可以让幼儿仔细看看车厢的形状像什么?当幼儿看出一节节车厢像一个个大面包时,他们就会用长方形来概括。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剪贴“小鸟”,幼儿须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沿线剪下来,然后在纸上拼出小鸟飞的不同姿态,最后再用浆糊粘在纸上,添画上嘴和眼睛。二、   不同年龄段幼儿绘画指导的策略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老师教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并通过绘画活动体验愉快的情感,这是幼儿绘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应有所侧重。1、小班阶段的美术活动重在让幼儿参与,在轻松的美术活动中获得快乐   幼儿入园前大多数没拿过油画棒,入园后他们是很难做到用力涂,所以小班第一学期,可以运用多种游戏形式来让幼儿玩色,如弹子滚画、毛线拖画、“开汽车”、手掌印画、手指点画、印章画、棉签画;可让幼儿练习涂色,以单个物体形象稍大色块为好,同时让幼儿认识一些基本色;可使用油画棒练习画画,《下雨了》、《小兔吃草》等来练习长短直线,《吹泡泡》(彩虹糖)练习画圆,《树》练习摆涂,《毛线团》练习圈涂;小班第二学期,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练习画简单的植物、动物等,总之,小班的美术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美术游戏形式来吸引幼儿参与,让幼儿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快乐,培养其兴趣。2、中班阶段注重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绘画技能,使绘画成为表达自己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   孩子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以他们的知识、观察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中班阶段可以加强绘画技能技巧的培养,临画既要画得像,又要允许幼儿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把原来复杂的物体,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概括。不断积累绘画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尝试命题意愿画的教学。3、大班阶段可增加一些美术欣赏活动,积累美术知识和经验,萌发审美情趣   充分发挥想象力\n    萌发审美情趣,这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标,也是一个人素质的一部分体现。给幼儿欣赏一些名人名画,可以是不同画派的不同作品如油画、版画、装饰画,采取幼儿可接受的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比较、联想、画画。名画作品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绘画大师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别具心裁的审美创造,并把这种感受通过自己的绘画表现出来,从而获得美术知识和经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创作美的能力。还可以多提供意愿画的形式,使幼儿能在广阔的想象空间中发挥天真自由的想象力。三、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几点思考1、教师怎样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幼儿绘画是幼儿自发的一种活动,它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进行创造的。他们不是为了画画而画画,而是想把他们所看到的、所知道的、所想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幼儿绘画不仅是幼儿生活的记录,也是幼儿和同伴、教师、父母交流的工具。每一个幼儿正是在这不断的绘画过程中发展着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在日常工作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不是很理想,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反而会对你组织的活动产生厌恶。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有了兴趣幼儿才能有作画的欲望,在引导幼儿作画时,教师要注意采用启发式的、趣味式的教学方式,利用生动活泼的讲解,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他们画画的兴趣,努力使画画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2、教师怎样引导幼儿合理安排画面?   教师要合理引导幼儿布局画面,让他们懂得“画得大”、“画得多”、“画得满”,这样的图画看起来更漂亮。(1)、提供容易画得“大”的作画主题    幼儿能画得“大”,有助于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一幅画得小、画得拘谨的画和一副画得大、画得开心的画对比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后者更显示出一种生命力。所以,在主题的选择,材料的投放上要让幼儿更有机会画得“大”些。如青蛙坐在大大的荷叶上,老师可以提供大大的荷叶供幼儿观察。(2)、选择容易画得“多”的内容,如马路上的汽车,有轿车、卡车、面包车等各种形状,颜色也各不相同,来来往往很多很多。幼儿画呀画,自然就画出了许许多多的汽车。(3)、帮助幼儿建构容易画得“满”的想象。幼儿对作品的想象,可以是线条的,也可以是整体的。也许幼儿不懂得什么叫做“画得满”,但是通过想象,他们可以理解性地画出“满满的、更具美感”的作品来。如:小鸡吃虫,老师可以提醒幼儿边画边想象,草地上来了许多小鸡,这里也有,那里也有,不知不觉地,手中便出现了一张丰富饱满的作品。3、教师如何面对在绘画活动中缺乏自信的孩子?自信心是儿童发展的推动力。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大家还没有动手画,有个别幼儿已经在叫“老师我不会画”。其实这类幼儿都比较胆小,缺乏自信。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要多加引导,首先要克服幼儿怕动手的心理,使他对绘画产生兴趣,在绘画时不要给予任何的压力,让他自由地画,老师可以适当地帮助他,对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出现的微小进步,教师要及时当众表扬,赞赏和鼓励,要善于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夸奖。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慢慢地他会觉得自己能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总之,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一些点、线、面、形体的绘画基础知识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学习教师的范画,让他们较快地学会初步的绘画技巧,为今后学习想象画、创作画及自由画打基础。但在幼儿掌握一些造型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要鼓励、允许幼儿自由发挥,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效能的若干尝试『作者:杨秀玲|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32|更新时间:2009-6-5』\n   热     ★★★   【摘要】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和追问。幼儿美术教育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教的多了必然损害幼儿,教的少了空有过程。因此,在几年的教学中,我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果断地摒弃了以往旧的美术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美术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幼儿不仅在绘画技能方面得到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关键词】 幼儿园美术 教学方法【正文】 幼儿园美术新课程实施已经有好几年了,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现代的和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新的和旧的美术教学设计以及对美术教学行为的优劣评价等等,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我头脑中颠来倒去,彼此间较“长”比“短”。在两者的交锋、碰撞中,虽然有一些新的体验和感悟,但也免不了产生许多困惑和追问。“怎样进行美术教学?”“如何才能让幼儿的画板而不僵、灵动、有个性呢?”带着此疑惑,我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贯彻实施,经过几学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固然好,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撇弃,关键在于如何灵活的教。在这几年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 探索创意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对于喜好新鲜事物的幼儿来说,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起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爱。(一)、示范法我个人觉的在幼儿绘画教学中,要辨证的处理“教”和“放”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象折纸、剪纸、版画等初学时就需要逐步示范基本步骤,如老师不引导示范孩子是无从下手的。最后我将传统填鸭模式的“示范讲解”进行了改良,从出示的先后顺序、形式、内容等都进行了重新的诠释。\n1、个别示范:所谓个别示范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中,对幼儿来说有难度的部分或物体的一个局部,教师示范出来,以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可以使幼儿更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例如在画《元宵节》时,幼儿在画抬头看灯人物的五官、头发时容易发生倒置,我会将此人物的动态进行示范,让他们在短时内把握好重点,从而引导幼儿在此基础上主动地,投入地完成作品。另外在用水粉描绘京剧脸谱时,先在半张纸上画京剧脸谱一半中的局部,让幼儿讨论画对称图案简单方法,然后再让幼儿选择漂亮的颜色进行快速复制,这样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好重点。2、欣赏示范:范例的使用离不开一个赏:真实的照片、大师的名作等,可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感受艺术的氛围。我提供的示范画,数量一般在两张以上,角度更是多样化,只要能给幼儿“还能这样画”的感受就算达到目的了。例如画向日葵前,我让孩子们欣赏真实的向日葵实物及照片、凡高的名画《向日葵》、装饰画《向日葵》等大量的向日葵画像,让他们简单欣赏、分辨向日葵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而帮助幼儿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明显的特点和个性。3、同伴示范: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互相学习借鉴的成分。向幼儿展示同伴的作品,让孩子们对话和相互介绍讨论那些有创意的表现,不但能使孩子感受作品中有创意的颜色、构图和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更大胆的想像和创造构思等,还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产生“你能画”“我也行”的心理,对幼儿作品的提高有着我们估量不到的作用。例如美术活动一开始,幼儿就兴高采烈地发现墙面上多了许多色彩鲜艳的纸浆串珠,原来是其他班幼儿制作的一串串颜色鲜艳、款式各异的耳环、手链、项链,引得我们班幼儿好不眼馋,他们七嘴八舌地互相欣赏起来,央求我让他们也来做纸浆玩具。由于同伴作品的展示,所以孩子们通过学习借鉴制作出了更精致更有创意的作品来。4、互补示范:此示范法,一般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为示范服务,引导幼儿集合集体智慧来进行提升汇总合作完成,使示范得到互补与发展,从而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n例如在《小鸟乐园》的绘画活动中,鸟的种类繁多,我就引导孩子仔细观察鸟的主要结构,并根据各部分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大嘴的鸟,长脚的鸟,尾羽长的鸟等,帮助孩子把握不同鸟的显著特征。我先用局部示范法,示范个别小鸟,再请幼儿结合已有的表现经验来黑板上补充其他小鸟,我要求孩子大胆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鸟。在这个示范法的作用下,使孩子们的个性体现在各自的作品画面上。(二)、观察发现法观察发现法以不教给现成的艺术技能技巧,只创设环境,鼓励引导幼儿一步步有目的有步骤去看去想,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积累大量的形象表象。它以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幼儿的独立自主活动。观察发现法也让我理解到“看到了什么画什么”的方式是死板的,幼儿作画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需强调观察,重视体会。例如在教小朋友画蚂蚁时,我会让幼儿先了解有关蚂蚁的知识,然后让他们到室外找蚂蚁。孩子们有的在大树下观察,有的在花草间搜索,我让他们别伤害蚂蚁。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幼儿都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有的用手摸、有的在争论蚂蚁会不会打架。回教室与同伴、师生互相交流后,小朋友大多知道蚂蚁的构造,迫不及待的画着,有的画了一群蚂蚁,有的画蚂蚁搬家,有的画蚂蚁吵架,这一次的作品充满了灵气,想象力丰富。(三)、情境法可以先给孩子设定满情感特色的情境,使幼儿情绪洋溢地感受周围世界,当调动他极想作画的愿望后,再为他提供相关的材料,鼓励他大胆画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我一般会根据教育目标,让幼儿到大自然,社会中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并利用本园场地布置一些特殊的情境。例如在画《奥运畅想》时,我班的活动室挂着作品《福娃迎奥运》,造型画《奥运体育标志》及各种品种的奥运宣传画及奥运照片,在此基础上,我还带孩子们到户外看宣传奥运和人们锻炼的各种场面,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对08奥运的热爱情感及为体育键儿勇夺冠军的期盼而画,从而提高了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四)、触摸法在教学中让幼儿见之、触之、嗅之,设法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在绘画前,孩子们对物体的质感,性质和形态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造型活动,因此,就尽量提供机会,让幼儿触摸及感知要表现的物体,从而了解物体的性质。例如大班绘画《各种各样的蔬菜》,我收集了大量的蔬菜实物,让幼儿通过触摸实物,感知不同蔬菜的外形、个头、触感和一些蔬菜叶上的细小凹凸花纹,从而使幼儿在作线条画中,通过各自不同积累的了解,用巧妙的线条来表现出画面上的蔬菜花纹,外形等,最后的效果棒级了,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表达。(五)、造型法\n人物和动物的动态复杂多样,所以要教孩子们画不同动态的人物和动物时,所遇到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才能让幼儿更形象地表达出来。每当这个时候我一般会采用了活动小人(活动动物)和真人的表演等方法。例如在画《大家来做操》我采用了真人做操表演,请几个孩子上来扮演各种做操的动作,由于幼儿十分直观而形象的观察到同伴的做操动态所以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绘画过程中我又给幼儿提供了两个白卡纸做的活动小人,一个侧面,一个正面,四肢都能活动,这样幼儿通过摆弄活动小人,自由变化出各种动态,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使孩子们的画面内容丰富多彩极了。(六)、多媒体教法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用而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它使孩子有更多机会开阔视野,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社会,用审美的态度去发现感受美的信息,使教学更呈现多姿多彩。目前,电脑、数码相机、投影仪以及大量新颖的"电脑课件"的出现,为多种技术融合的绘画教育手段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例如在美术《风筝》一课中,我在前期准备中,先扫描及上网下载了各种精美、别致的风筝,为了帮助幼儿掌握轮廓的画法,还对有特征性的风筝用幻灯片清晰的构线、明朗的色彩作了动态的动画范画。还利用多媒体手段直接进行演示,讲解,事先将各种风筝的图像隐藏,由幼儿点击,这是屏幕上依次出现不同品种的风筝,越来越多的风筝或紧挨或重叠,画面不断丰富。我还为风筝上色,不断变色,搭配色彩,原本黑白的画面一下子变得五颜六色起来,孩子高兴极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不但欣赏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各式风筝,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又掌握了风筝的构造、色彩等特征。更可贵的是让孩子感受到风筝从平凡到精彩的美的变化,这为幼儿表现美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七)、说画法用儿歌、童谣、猜谜语、故事或歌曲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课题导入,不仅能很直观的将绘画技能、要求巧妙而有趣的表现出来,而且符合幼儿喜欢边画边说的作画特点。边画画边念儿歌,多么生动好玩呀!美术活动如果没有技能的支撑就形同无源之水,可是单纯的技能学习又枯燥无味,而将语言融入绘画技能的学习中,不但可以提高趣味性,还能使学习取得明显的成效。例如教幼儿学习画封闭线时说“走走走、走进去,两扇大门关起来,‘砰’的一声不留缝”;教幼儿认识毛笔时我会说,“\n这是毛笔娃娃,它可喜欢散步了,让我们牵着它的手去散步吧”。接着,带幼儿边念儿歌(走走走,一走走到公园口,走、走、走,走成一个大皮球……)边在纸上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进行运笔练习。二、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多给幼儿想象的空间1、由课堂绘画教学转向开放的绘画教学我还大胆地进行了教学组织模式的改革,在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根据绘画的目标,内容由课堂绘画教学转向开放的绘画教学。例如在画《美丽的春天》时,我就由课堂绘画教学转向开放的绘画教学活动,让幼儿带上作画工具来到幼儿园的室外,使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及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2、个人绘画与小组合作的活动模式集体创作合作,可为自主创作提供扬长避短的参考。在画大画的过程中,共同的内容和目标如一根线串着每个人的行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确保了幼儿自始至终都有一种群体感,这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在群体活动过程中的协调性和合作性。例如在画《热闹的城市》时,讨论中小明首先提出要以黄色为主,黄色看上去很明亮,很多孩子喜欢。但小虹却提出要以蓝色为底色,建筑物用五颜六色。说着,她还把蓝系列蜡笔拿出在白纸上画了一下,其他孩子一看觉得是很漂亮,所以最后大家决定这幅画以线条画及蓝色为主。在完成大轮廓后,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小画上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和各种图形结合,画出富有艺术韵味的作品。最后把六个孩子的画合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大画了,给人的感觉很气派很有大师的风范。3、采用课前丰富知识的活动模式为了帮助幼儿提高绘画技能,我尝试运用课前丰富知识的教学策略。也就是在向幼儿传授新绘画技能之前,给幼儿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例如在学画小兔动态时,幼儿自由活动时间时可先在写字板上学画小兔,这样上课时已基本了解小兔的形象了。这时出示会动的小兔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让他们发现:原来,小兔动的时候,头、身体、腿等部位形状不变,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样一来幼儿在原有技能和新技能之间找到了不同处和共通点,画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小兔形象,不知不觉提高了技能。三、因人而宜的指导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幼儿体验创作的欢愉 \n幼儿美术创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幼儿的创作是个体化的,教师很难设定统一的指导方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把握以下一些指导方法会使美术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1、水平不同帮助不同美术是幼儿一项个性化的艺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往往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同水平的幼儿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例如在手工《剪窗花》中,幼儿的手工水平有很大的差别,有的能目测剪出精致的图形;有的会重叠剪出一串的图形;有的需依靠笔勾画后再剪;有的则只能剪出方的、三角的图形,要剪出精致、美观的图案很困难。所以,我会对不同程度的幼儿制定不同的目标。手工基础好的幼儿用纸剪图案进行有创意地制作,手工基础弱的幼儿剪现成图案造型的一些图形。在窗花设计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根据幼儿的不同程度,给予不同的指导,保证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幼儿均能感到成功的喜悦。2、年龄不同帮助不同 (1)小班:小班幼儿对物体的美感形象思维还处在启蒙阶段,若任凭他们自由发挥会导致美术教学仅有过程而没有结果,该阶段更侧重于游戏化。所以小班的美术教学中,应注意运用适当的范例进行启发和指导,使其能给幼儿的美术创作以参考,帮助幼儿唤起想要表现的物体的清晰意向。例如小班初期幼儿绘画直线时。直线基本画法是一样的,但直线能表达多种物体。教师出示多幅不同的直线物体范画(雨丝、栏杆、绳子、花茎等)。可开拓幼儿思路,启发性提问:“除了老师画的直线物体外,你还想到了哪些直线物体?”给幼儿提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2)中班: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绘画水平与审美能力有所提高。对于一些幼儿常见熟悉的物品不提供范例,只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物、回忆经验进行创作。但对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较陌生的内容,我适当提供范例或重点示范某一部分,来帮助幼儿克服难点。例如画“快乐水果宝宝”时,我先引导幼儿观察不同颜色、大小的实物水果,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什么样的水果宝宝是快乐的?”因为幼儿眼中没有教师标准化的示范和范画,自由大胆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过当有的幼儿画鱼时不敢下笔时,这时我会可引导幼儿摸一摸鱼背上的弧线,再重点示范弧线的画法,从而创造性地画出了自己观察到的鱼。(3)大班:大班幼儿生活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美术活动中尽可能不出示范画,只引导幼儿通过回忆再现表象,创造性地进行绘画。\n例如命题画《斑马的故事》,在绘画前引导幼儿看图书,去公园看斑马,折剪斑马等多种活动,再通过看碟片进一步了解斑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各种动态,使斑马的形象在幼儿大脑中更加具体生动。然后启发幼儿联想,编斑马的故事,最后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在纸上。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大脑中蓄存了大量有关斑马的信息资料。能大胆、自由、无局限的表现自己想象中的《斑马的故事》。作品各不相同,风格迥异,画了“斑马带小朋友旅行”、“斑马过生日””等。每一幅无声作品都在宣泄着幼儿个性,迸发出无限生机勃勃的创造力。3、错误不同修改不同当幼儿画“错”的时候,要启发幼儿结合创意内容,对已有图象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如果不能修改,则用再定义的方法使其变为其他图象,不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例如:平时我用“打翻了墨水”、大爆炸”等内容,引导幼儿对已有图象进行再定义。画“动物世界”的时候,当幼儿把猫的耳朵画的太长,我就启发他大胆想象,把它再定义为其他图象,结果他成功地把它改画成了小兔子。四、善于评价幼儿的作品,激励幼儿再创作的欲望。把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分别由来自教师、家长、同伴、本人甚至包括社区成员等几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 在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时,给幼儿讲述解释的机会,不用成人的眼光和技能的标准来衡量,坚持幼儿的作品与表现形式无“好与坏”、“对与错”之分的原则。让幼儿相互比较、讨论,互评提出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用他人好的绘画方法与创意来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老师要提供机会让幼儿分享、交流.并耐心倾听赞赏幼儿的点滴创造,常言说:只要肯探索,总能找到路。随着改革的需求,教育目标不断的更新发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方法也在更新,这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要首先更新观念,我想,只要不断的探索、尝试、总结就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使自己时时刻刻在创造中感受到不同的美。【参考文献】1、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试行)2009年2月省教育厅教研室颁布.2、《幼儿园美术教育》:孔起英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3、《幼儿园课程》:朱家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屠美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n5、《走进幼儿绘画世界》:李慰宜上海教育出版社.幼儿园美术教学法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任务l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1、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对艺术的兴趣。2、通过美术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3、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4、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幼儿的个性l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任务1、在观察的基础上,以充分表现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2、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及美的欣赏力。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二、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及一般教学方法l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1、绘画2、手工3、欣赏l幼儿园美术教学法的一般方法1、观察法2、范例和演示3、游戏练习4、语言指导三、幼儿园的绘画教学(一)幼儿绘画发展特点1、涂鸦阶段(从一岁半至三岁)2、基本形状阶段(约三岁至四岁)4、初步图式阶段(约四岁至六岁)l命题画教学法小班:1、引起幼儿画画的兴趣2、用游戏的方式命题3、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过程4、教会幼儿正确作画姿势和习惯中班:1、提出较为广泛的主题2、提供多种多样的实物、玩具、图片等让幼儿观察,培养幼儿直接观察实物作画的能力\n3、丰富幼儿的色彩感,培养幼儿正确使用颜色的能力4、提供幼儿多种绘画工具,提高幼儿作画的兴趣大班:1、扩大幼儿绘画的题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2、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充分表达他们的想象和情感3、综合运用各种造型手段,画画、做做、玩玩,结合发展幼儿艺术兴趣和艺术才能l自由画教学法1、结合幼儿生活体验,启发诱导他们确立作画题材2、了解幼儿作画意图,按幼儿不同能力加以帮助3、评价作品时要肯定幼儿的创造性l图案画教学法1、引导幼儿在观察大自然美的基础上观察欣赏日常用品的装饰图案。培养幼儿对装饰图案的兴趣和审美能力2、教会幼儿简单的装饰技能3、丰富幼儿的色彩情感,进一步培养幼儿使用色彩的能力4、充分运用自然材料,在游戏活动中巩固技能四、幼儿园的手工教学l泥工1、泥工的特点、材料和工具2、泥工的基本技能(搓泥、团圆、压扁、粘合、捏、拽拉)3、小班泥工教学的要求和内容4、中班泥工教学的要求和内容5、大班泥工教学的要求和内容6、幼儿园泥工教学的领导方法l纸工1、折纸2、剪贴3、撕纸l自制玩具1、自制玩具的内容、要求和选材2、自制玩具的领导五、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活动l幼儿园可进行欣赏的内容\n1、玩具2、图片和儿童读物3、美术作品和美术展览4、工艺品和民间艺术5、自然景色欣赏6、节日布置l幼儿园欣赏活动的组织与领导1、有明确的目的性2、选择合适的欣赏对象3、启发引导幼儿观察作品4、分析、讲解和评价欣赏对象l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的艺术修养六、幼儿园美术课和美术活动的组织领导l幼儿园美术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1、学期及每个月美术教育的要求2、教材进度的具体安排①课题设计②教学要求③教学方法l幼儿园美术课的组织领导1、课前的准备工作①课题的选择②教师在物质上和教学技巧上的准备③幼儿的知识和心理准备2、开始部分3、进行过程4、结束工作l课外美术活动的组织领导课外美术活动的内容1、泥工\n2、布工3、纸浆工4、利用自然材料的玩具5、利用废旧物做玩具指导幼儿绘画的方法与感受2010-10-1720:37:08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纲要》在目标定位上,注重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丰富他们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充分体现了艺术的本体价值。这种定位恢复了艺术教育原本具有的丰富性、生动性、情感性、人文性和完整性。幼儿园绘画活动是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之一,而幼儿绘画的指导与评价,在实践工作中长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n  儿童画与成人画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儿童画中,包含着幼儿对周围世界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他们幼稚却大胆的想法。而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发现,对幼儿的绘画指导,长期存在着重视孩子对范画的模仿,以及对绘画技能的训练,轻视对幼儿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常常是教师做范例,幼儿模仿,绘画的结果千篇一律,看不到幼儿的性格,也看不到幼儿的思想、创新。这都使幼儿艺术感受能力下降,审美方式遭到破坏,从而使稍有创意的想法和作品,在评价时遭到制止和批评。    记得有一个叫苗苗的小朋友,在她的作品中,天空里画了四个太阳,我非常不理解,并告诉苗苗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不能画四个太阳,苗苗听后很不高兴,活动结束后,我看她还是不高兴,就问她为什么?苗苗说,“我知道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可是太阳早上在左边,中午在上边,下午在右边,晚上落到边上去了,所以,我画了四个太阳。”听后,我恍然大悟,深受触动,原来,苗苗画的是太阳的足迹,而我却在无形中刺伤了孩子天真、幼稚的思想,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太多子。同样,家长在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往往作品稍有出格,便加以批评,也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进而更加抑制了幼儿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面对0—6岁的幼儿,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需要老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也需要得到家长应有的重视。  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幼儿绘画的指导中,应逐步改变过去单一的模仿和技能训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如,添画、画形变画、接龙绘画,以及听诗歌、故事的联想绘画等,这些使孩子既能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还可以留给他们想象创作的空间,萌发幼儿审美情趣。要兼顾幼儿不同的水平,对他们进行弹性指导,给幼儿自由探索、表达的空间,创造讨论、想象、表达的机会。记得还有一次,王飞飞小朋友们画了一幅“小蜻蜓”的作品,“小蜻蜓”一个连着一个飞着,其他小朋友画的都是一只一只飞着的小蜻蜒,我就非常奇怪,就让他给大家讲一讲,原来,他夏天看见过小蜻蜓相互咬着尾巴飞,可想而知,幼儿的观察、想象多么细微。因此,完成作品后,让幼儿通过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非常重要。作为幼儿父母、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态度,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教给幼儿一些观察方法,提高幼儿观察能力,拓展幼儿思路,为幼儿创作奠定基础。另外,老师、家长要学会站在幼儿的视点看世界,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在评价中要激发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肯定幼儿的创作成就,使幼儿为自己创作的成功而感到自豪。  检验幼儿绘画活动是否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需要我们老师做许多工作,而更重要的是注意幼儿作品的收集、整理、跟踪、记录,对幼儿的创作意图作注解、说明,小、中、大班逐步完善,然后,在实践中检验。这样,从小班到大班,教师就会比较系统地了解本班幼儿绘画活动,是否真正发挥了绘画在幼儿活动中的作用,幼儿作品是否真正反映了幼儿的童心、童真、童趣,是否能从每一幅作品中读懂孩子,是否真正促进了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培养“自信、大胆、健康、向上”的孩子是我们的责任。中班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2010-10-0517:54:18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美术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非常有利,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特有的表现力决定的。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幼儿生来便具有巨大的创造性潜能,只要得到适时的科学的开发,就能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而且创造力开发得越早,其发展潜能越大。教师应树立时代的紧迫感为发掘幼儿创造力添翼。那么我们要怎样指导好中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呢?    一、选择新颖适合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一)选择新颖合适的内容    \n中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感性多于理性。他们通常是凭着兴趣去主动探索和学习的。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会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考虑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幼儿往往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每一次活动都要选择一个全新的内容呢?并非如此,我们提倡“适度新颖”。这是因为太新和完全陌生的内容,容易使幼儿一无所知而无法理解,难以入手,从而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无法有效地调动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相反,太熟悉的内容,只会让幼儿重复已有的经验,失去探索与学习的意义。因此,我们应从幼儿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拓展的内容,即“已知+末知”,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在已有经验的支持下,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例如,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幼儿已明确单色画的概念,而且对水彩笔的性能和运用方式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同时也欣赏了大量的装饰花纹。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进行《单色画:有花纹的鱼》,幼儿就能主动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出许多生动的作品,在这中间,幼儿需要获得的新经验是“如何用已知花纹打扮鱼,使鱼更富美感”。试想,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幼儿既不知道什么是单色画,也不知鱼的基本形状,更没有欣赏花纹的经验,他们怎么可能有兴趣和能力去尝试,以主动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呢?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提倡为幼儿提供“适度新颖的内容”,目的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效的满足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让现实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美术教育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在美术教育中结合故事、猜谜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感、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例如;在活动“有花纹的鱼”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玩小鱼有的游戏,让幼儿在玩游戏的同时感受鱼在水里游的感觉,最后学习画鱼。    二、创造适应的美术环境\n     创设具有可参与性的美术物质环境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的发挥,而主动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条件有关。约束幼儿的头脑,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画画只会死板临摹,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习惯听从他人,创造性思维埋没了,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幼儿可以自由交流和表现。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与教师、同伴讨论互相走动看一看,随时与他人交流有关上课的内容,互相学、互相启发。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如在幼儿画“太阳”时,教师带幼儿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去欣赏太阳的美景,早晨金灿灿的太阳披着朝霞,中午银光闪闪的太阳、白花花的云朵,傍晚红彤彤的太阳与晚霞,通过审美环境的体验,引起幼儿对美的事物产生了敏锐的感知,从而画出的太阳不再是一个模样、一个色彩。研究表明,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但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美创造性的发挥。    三、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幼儿美术创作的主要特征是表达自己的稚嫩而纯真的内在情感。因此,老师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的再现与诱导很重要。首先,不能简单地用“再现、写实、逼真”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美术作品,而应从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及绘画技能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对作品的评价应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宜采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应从其个人的发展水平来评价。美术活动时,看着他们的作品总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我就忍不住拿过画笔,边说边画:“这里应该这样!”“颜色要涂匀,不能留白!”正当我为自己改过的作品而自豪时,一个怯怯的声音:“老师,别帮我,我能行!”在离园活动时,家长总不免要让自己的孩子带他们看看绘画作业,或者在一些美术作品展览时,他们总说:“哪幅是你画的啊?”这时孩子会指着自己的作品说:“这是我的,这里是老师帮我画的。”\n   这些小小片段,相信不只是我有过如此的经历吧?也许老师们会理解为孩子已经在我们的指导中明白了,领悟了。可细细想来,这似乎又提醒老师,“这是我的作品,这是我的想法,你为什么要破坏我的作品呢?”当我们为孩子的作品添上那自认为精彩的一笔时,孩子就觉得,那已经不是他独立完成的作品,不完全属于他了。这种现象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屡见不鲜,老师为了让幼儿的作品更趋完美,总在不经意间,从自己的审美出发,为孩子的作品添一点,改一点。目的也是让展示的作品更好,但从幼儿的发展目标来看,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我们在此类活动中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这一细小的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兴趣。从新《纲要》中可以看出,对于组织活动的要求是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用鼓励表扬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还要肯定他们,接纳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这些看似简单,做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导性的语言,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和想象。   因为童年时代特有的想象、创造能力一经压制很难再萌发。\n因此,不管幼儿画什么,老师和家长都应鼓励幼儿独立想象和创造,尽量与众不同,尽可能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因为一件作品在成人看来或许没什么,而孩子却是认真的。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是渗透在一日活动中,融入教学活动中的,教教师要抓住发生在幼儿身上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景,让幼儿内在的释放出来。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始终保持积极、鼓励、赞许的态度,使幼儿感想,能极大的发挥潜能。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的、稚气的想法中,都隐藏着创造性,老师要及时的发现并精心的培育。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幼儿美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与创造美的美术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让幼儿不断去创造美。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既是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又存在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我。幼儿线画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2010-10-0515:36:01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n幼儿绘画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幼儿绘画主要是“形”和“色彩”两大部分组成,而幼儿掌握形的塑造是幼儿绘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老师在班里打破了幼儿习惯的以色彩为主的绘画教学,大胆尝试了幼儿的线画教学,让幼儿通过线塑造形,以培养幼儿绘画能力。在绘画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线画的,兴趣,使幼儿从简单的线过渡到复杂的线,从单一的构图到丰富的画面,由不敢动笔到大胆构图,孩子在我们老师的培养下,线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在幼儿的线画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上也只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老师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吸取经验以改进线画教学。因此,撰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与大家共同探讨我们的线画教学。  今天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创造者,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还要有革新、创造、审美的能力。早期的绘画最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因此,绘画则成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绘画是儿童的视觉语言,在幼儿丰富的绘画领域中,形象和色彩是构成幼儿绘画语言的两大要素。由此可见,幼儿视觉造型的反应与创造能力首先要从“形”来培养,因此,在幼儿的绘画教学中,我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教学的模式,大胆尝试了幼儿的线画教学,目的是让幼儿从视觉角度出发,通过用“线”塑造形体,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因此,如何正确指导幼儿的线画教学,则成为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善于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对线画的兴趣  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情的要素。把一条线首尾相接就构成了形,它在绘画中表示界限、区域和轮廓。因此,教师对幼儿进行线画培养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线”的兴趣。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对“线”的认识  美术作品是实现的再创造,假如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就无法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力,因此,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加深幼儿对线画的认识,我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例如我经常挑选一些线条清晰、明朗,具有形式美的名画家的线画作品,与幼儿共同欣赏,引导幼儿通过看看说说的主动体验过程,帮助幼儿逐步建立对“线”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线”的认识,我经常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大自然中的线,观察树纹的线条,寻找奇妙的叶纹,幼儿渐渐地发现“线”无处不在,不同的物体包含了不同的线,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又不同,“线”的世界原来是那样丰富多彩,慢慢地幼儿对“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提供丰富的线画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线画氛围。\n  幼儿的思维常随着活动产生而进行,教师应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及充足的工具材料,使幼儿能在不受限制地情况下按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绘画,创作线画活动的新天地。线画的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是签字笔和绘画纸。由于画面主要是以黑白线条为主,打破了幼儿以往彩色画的传统模式,幼儿对线画形式感到很新奇,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线画环境,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我班在幼儿线画区的墙壁上悬挂了名画家的作  品供幼儿欣赏,在天花板上悬吊幼儿的绘画作品,激发幼儿创作作品的成就感,在图书区摆放线画画册,为幼儿提供随时欣赏的机会。浓厚的线画氛围,激发了幼儿的创造积极性,也使幼儿的形象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  二、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线画水平  1.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线画内容  从成人的眼光来看幼儿的造型能力的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幼儿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要从简单形体到复杂形体进行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事实上,幼儿依靠感知认识事物,并不依赖形的繁简发展认识,而是从自己熟悉的最感兴趣的人和事开始的。例如:人体是幼儿绘画最难掌握的,可幼儿在画妈妈时,因为是幼儿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人,即使幼儿画的人体比例不准,但幼儿都能积极的投入绘画。由此可见,幼儿绘画题材的选择关键在于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2.以启迪、鼓励的方式带动幼儿基本技能的提高。  ⑴\n在线画教学中,幼儿普遍存在的两种现象:  一方面是幼儿往往习惯了原来的彩色画的涂涂画画,刚刚接触线画往往信心不足,不敢轻易下笔。另一方面是幼儿没有掌握线画技巧,由于过于心急,没有仔细观察物体,画面线条不是太空就是太乱,久而久之,幼儿会觉得过于枯燥而失去兴趣。针对幼儿在线画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两种问题,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我不断抓住教育时机教育幼儿。在户外活动时,我每人发一只粉笔,让幼儿在空地上自由的练习画画,并以轻松的口气谈论画画是多么有趣,以刺激不敢动笔的幼儿产生画画的欲望,这样在不给幼儿施加压力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在幼儿的线画教学中,除了培养幼儿大胆作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踏实认真的绘画态度。在每次的线画练习中,教师要求幼儿画简单的物体时,用笔要慢画,画复杂的物体时,线条要完整清楚。记得一次带领幼儿外出写生,有的幼儿画的很认真,可有的幼儿怕麻烦只画了树的轮廓,于是我便鼓励幼儿说:“你画的树挺像,可如果你能把树上的树纹画出来那就更漂亮了。”在我的启发中幼儿在仔细观察树干的情况下,一笔一笔用不同的线画出了树上的树纹,一棵完美的树因不同线的组合而显得格外生动。培养幼儿认真仔细的作画习惯并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教学一丝不苟的态度,用耐心细心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以促使幼儿的绘画水平一天天进步。  ⑵从孩子周围的事物出发,培养幼儿独立创作能力,注重求新求异。  绘画是一种创作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和鼓励幼儿创新意识。幼儿每天都在看周围世界,如果不加以指点,他可能并不注意物体的表象,如果我们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样对幼儿绘画的创造会有更大的帮助。幼儿的绘画造型具有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幼儿在掌握了基本的线条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大胆对物体进行创作,用不同的线排列组合,学会对物体进行装饰。例如:孩子从家里带来一只小蜗牛,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我便与孩子一起观察蜗牛贝壳上的花纹,并启发幼儿用各种线装饰小蜗牛的背壳,幼儿因为对这活生生的动物有极大的兴趣,不仅创造了不同花纹的背壳,而且还添加了其他景色丰富了画面。可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幼儿才能创造出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创造性?\n2010-10-0510:18:08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纲要》艺术领域目标指出:要让儿童“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它所倡导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艺术教育的挑战,每一个目标的提出都要求我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的艺术教育。   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在以往的艺术活动中,我们一直存在着“重技能轻情感”“重教师轻儿童”的现象。教师在儿童艺术活动中,多以“像不像”作为评价儿童艺术活动的标准,教育过程中忽视儿童情感、态度的培养,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模仿、训练。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反思自己的艺术教育活动,分析儿童艺术活动的特点,用新理念剖析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评价标准,我们的艺术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着变化。   一、“像不像”扼杀了儿童艺术活动的灵魂——创造性   以绘画为例,在我们关注“像不像”的时候,绘画活动通常是这样的四步曲:出示范例、示范、操作、讲评。活动后,我们会收到每位小朋友的作品,他们画的和教师的范例像极了,看起来大家画得都很好,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很有成就感。新《纲要》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绘画过程:   \n●示范的环节中,教师画一步,孩子画一步,教师画什么,孩子画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只是学会了照着教师的范例画画,脱离了教师的示范,儿童依旧什么都不会画、不敢画,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操作环节中,如果教师认为太阳是红的,孩子的笔下就不能画出其他的颜色。教师用公认的造型符号代替了儿童的双眼,孩子画出的是教师眼中的世界。   ●在评价环节中,教师以“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虽然教师一再强调:要和其他小朋友画得不一样,可孩子的作品却像克隆的一样,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正是教师的一步步示范,一句句步骤讲解“辛辛苦苦”地剥夺了儿童的自主观察和创造性表现。   很显然,这样的结果与《纲要》的理念是相悖的。那么,我们的艺术活动应该追求什么呢?在不断地思索中,在无数次的观念碰撞中,在一次次解读《纲要》中,教师们认识到:感受、喜欢、大胆表现才是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活动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最终目的的,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活动,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艺术启蒙教育。儿童艺术活动的发生和进行,是追求快感和美感体验的过程,它所反映的只是他身边的、经历过的事物或儿童的想象、幻想。儿童艺术活动更多的需要情绪、情感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该变过去的“要我画”为“我想画”“我能画”。   二、“想不想”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教师要为儿童“大胆地想”“富有个性地想”创设条件   1.为儿童创设自由、轻松、和谐、积极的艺术活动氛围,支持、鼓励儿童“大胆地想”   \n美术活动是儿童“另一种语言”的表达过程,儿童用绘画表达情感。“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善于理解、接纳和欣赏儿童美术作品所反映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善于为儿童创设“想画、敢画、愿意画”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在进行画鱼的美术活动中,针对幼儿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教师播放了《海底总动员》,动画片马上吸引了孩子的目光,激发了他们活动的兴趣。让孩子看动画片并非放任幼儿,教师在观看中提示幼儿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鱼的形态、变化,引导幼儿去捕捉自己的兴趣点。“你们喜欢哪一种鱼?”“它长得什么样,你能说一说吗?”然后同家长、孩子们一起营造自己的“鱼世界”。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鲸鱼模型、动画鱼、毛绒玩具鱼,教师在班内安置了水族箱,家长带来各种关于鱼类的书籍。孩子们提出了许多关于“鱼”的问题,“鱼为什么有那么多颜色?”“鱼睡觉不闭眼是真的吗?”“为什么鱼的尾巴长得不一样?”教师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进行整理,有的又抛给孩子,有的请家长帮忙回答,有的需要教师和孩子进行现场观察后再找答案。这个过程,看似与美术活动无关,其实这正是儿童感知鱼、体验鱼、喜欢鱼、探索鱼的过程。随后教师注意到孩子们有了捏鱼、画鱼的需求,刚开始,只有几个孩子在美工区用彩泥捏鱼,教师立刻为孩子们提供了烤箱,将他们的作品烘干,并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海底世界的背景图。这一行动立即激发了其他孩子的创作灵感,他们纷纷为自己班内的海底世界出谋划策,有的要剪鱼、有的要画鱼、有的要折鱼。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卡纸、皱纹纸、牛皮纸、彩色橡皮泥、本色陶泥、牙签、玻璃瓶、易拉罐、颜料等,教师发现没有教孩子怎样画鱼、捏鱼,可孩子们画得五彩缤纷,捏得惟妙惟肖,当教师从烤箱中拿出孩子们自己捏的作品时,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我捏的!”“这是我的海马!”“我的章鱼真漂亮!”一个孩子们自己营造的“海底世界”呈现在每一个孩子面前。巨大的成功带给孩子无比的自信,更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提供的丰富材料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创设富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地想”   \n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种形式,孩子喜欢的是过程,而对于结果是不在意的。儿童美术最大的特点是儿童主观和情感的表达,每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各不相同,儿童美术活动带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应对儿童富有个性的表现予以鼓励,支持儿童大胆地想。在“我是小小坦克手”活动中,教师首先和孩子们共同参观了坦克训练基地,各式坦克的型号、速度、作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偌大的坦克试验场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为什么坦克的跑道是拱形的?”“为什么坦克能走坡路啊?”在乘坐坦克之后,大家对坦克的作用了解得更加全面而且具体。尤其在听完坦克叔叔讲关于每’一辆坦克的故事后,一种神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与各式坦克、与英勇的坦克叔叔合影留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孩子对于坦克的认识都得到了提升,儿童对于坦克的认识不再是冷冰冰的铁皮加上会转的履带,而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战斗武器。回到幼儿园之后,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空前高涨,“我们要建自己的坦克基地”成为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教师抓住这一关键时机,与孩子们共同设计我们的坦克。“坦克的作用有哪些?”“未来的坦克是什么样的?”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发挥到了极点,他们设计的坦克图是我们成人不能想象的,从功能到外观充满了创意,方形的坦克坚固,圆形的坦克灵活,配有救生艇的坦克能水陆两战。这样的绘画活动将孩子的情感完全激发出来,想画、敢画、有情感地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求。   图纸出来了,孩子们又有了制作的愿望,大家选取王涵旭、胡植文的设计图为样本,自发地找来各种大盒、小盒、颜色、排笔、吸管、各种废旧材料,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记录,孩子们自己解决了画圆、粘轱辘、颜色搭配等三四个难题,教师协助解决了制作话筒等困难。孩子们在制作活动中以自己的视角反映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体验到美术活动带给自己的乐趣,成功更是带给他们无限的自信和创作欲望。   3.关注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n幼儿艺术活动是以其认知发展为线索,是幼儿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认知和感悟,产生了体验和感受,用自己创造的造型和图形符号,以稚拙美的表现手法,反映童真、童趣的个性情感过程。腾腾是一个被其他园所劝退的孩子,他最大的特点是不断惹麻烦,从女孩身后走过,偷偷地拽别人的小辫几下;别人刚从座位上站起来,他就把椅子挪开;洗手时把肥皂挤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有一天教师发现他坐进了刺绣区,他先按照“我来教你学刺绣”图片进行刺绣,教师发现他绣的针法不对,但没有打搅他,直到他把线弄得一团糟时,教师才试着问他“需要帮助吗?”他点点头。教师坐在他的旁边,帮他把线择开,他又绣起来。教师看了看他绣的小鱼,惊讶地夸奖他绣得非常好,但同时提出:“感觉哪儿有一点别扭?”经共同观察,发现他绣的线条总是断断续续,他也表现出一种疑惑。于是,他看了看图片,又看了看自己绣的,终于在第九张图片中发现问题之所在——下一针应在前一针线的中间穿过来,而他绣的没有回针这一步骤,这一发现使他更认真地投入到绣的过程中。没想到刺绣活动有这么大的魔力,将一个平时坐不住的孩子吸引住。看着他的小手在绷子上上下穿梭,我们不禁想到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两天的时间,腾腾的作品《自由的小鱼》在他的努力下完成了,他自豪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在小朋友的掌声中展示着。后来,腾腾又迷上了剪纸,从简单的蝴蝶到富有情节的龟兔赛跑,从自己喜欢剪到帮助其他小朋友剪,大家都说:“腾腾变了一个人。”可见,艺术诉诸情感,艺术教育只要关注儿童情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荣荣是一个先天小儿麻痹患儿,他的动作发展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都比同龄的孩子发展慢,但他比较喜欢画画。在过去关注“像不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发现他绘画的优点,因为每一幅画都显得凌乱、无章法。在新《纲要》的引导下,我们的教师转变了观念,只要他有兴趣,就给他提供纸笔,哪怕看不懂他的作品也请他讲一讲,让他有画和说的机会。几个月后,我们发现荣荣不仅更喜欢绘画活动了,绘画的技巧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n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递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工具理解生活、创造生活,并不断地追求生活的意义,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感,产生丰富的幸福体验。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儿童自我体验的机会,侵犯了儿童探究与幻想的疆域,“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存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儿童成为拴在地上的生物,因此就不能创造天堂。”教育应当关注儿童所关注的,感受儿童所感受的,特别是给儿童自由探索与幻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体验生活、体验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儿童才有可能在自我实现的内驱力驱动下积极地成长。   以上几个案例从侧面反映了我园在贯彻《纲要》过程中教师观念和行为的变化,从关注“像不像”到关注“想不想”是我们改变的一个方面,随着对《纲要》学习理解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进步和发展着。在短短几年间,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朝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向转变着,教师学会了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学会了以情启智,以情促能(儿童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活动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多种多样。《纲要》引领着教师成长,教师的实践促进了孩子快乐发展。   点评:   幼儿美术活动说到底是一个幼儿在对客观对象进行充分感知的前提下,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形象或符号,把自己的感知创造性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感知、思考、概括、抽象、符号化、表达等系列心理过程。而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绘画活动被简化为让幼儿照着教师的范例画,其心理过程减少为感知(注意:这里幼儿只是对教师范例的感知,而不是感知客观对象,其感知的复杂程度被大打折扣)和方位对应,在这中间,幼儿无形中受到很大损失,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n幼儿园在《纲要》精神指导下,把本来就应该让幼儿经历的心理过程还给了孩子,让孩子在自然的、真实的、开放的过程中释放着创造的灵感,享受着创造的快乐。他们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我认为是基于对幼儿最起码的信任,他们相信幼儿会感知、会思考、会概括、会表达,而不是教师牵一牵他们才会动一动的木偶。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关于感知和表达多样化的问题。在传统的课程模式中,教师过分强调一节课的作用,好像上好某节课,教师教的东西幼儿就掌握了,殊不知任何人对任何知识、技能的掌握都不可能通过上一节课就解决得了的,都需要有不同角度的感知、理解和练习,由此来内化、巩固所学的东西。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也同样如此。在文中我们看到,幼儿在表达关于鱼的认识过程中,看动画片、看图书、感知模型,这些都是在从不同角度感知鱼。接下来,他们捏鱼、剪鱼、画鱼、折鱼、用易拉罐和玻璃瓶制作鱼,这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感知的过程,而这些,在一节课里绝对不可能完成。因此,我们要说,幼儿的学习需要时间,需要教师按照幼儿的学习节奏来安排活动,而不主观地、想当然地安排活动。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课前准备2010-10-0421:55:25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一、选画和备课   幼儿园的孩子小,所以,欣赏的内容必须通俗易懂,接近他们的生活,不能有太深的文化内涵,不能太强调专业的技能。选好供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是保证他们上好欣赏课的第一步。   目前,专供幼儿欣赏的书籍很少,相应的教学图片也很少,只有靠教师平时的积累,并把它们做成上课能用的PPT文件,放给孩子们看。特别是以下内容更要注意收集:   描写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   描写自然美的风景画(山水画);   \n反映民谷、节庆的图片或美术作品;   肖像画;   画家的介绍;   中外建筑;   故事性强的美术作品。   选好作品后,每次给孩子欣赏1张~2张,不能多,作品一多孩子就坐不住了,而且会分散他们对前面作品的注意力。   虽说我们不赞同在欣赏课上,教师采取“满堂灌”的讲课方式,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不认真备课。相反,更要加强备课。教师对美术作品表现的内容、形式语言(构图、色彩、线条、明暗、材料)、作者生平、创作过程、时代背景等都要有所了解。也不要以为孩子小,一般地给他们讲一讲就可以了,自己感到模棱两可的地方也不去查阅。如果在课上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不但会贻误幼儿,更会引起家长的不满。我们应当要求自己只要是我们准备让幼儿欣赏的作品,每节课要讲的内容必须弄清,即使暂时不给他们讲的知识也要弄清、弄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每次只讲一个重点   教师讲欣赏课不能贪多、求深。每次根据画面的需要重点讲一个问题。   \n北京的一位教师请幼儿园大班学生欣赏风筝,就讲了一个问题——对称的美。教师先把教室布置成展览的样子,课是从参观展览开始的。孩子们排着队看着教师从家长那里收集和自己收藏的几十件各式各样的风筝,兴趣极高。参观后,孩子们在教室中间围坐成一个圆形,听教师介绍风筝的历史和造型特点。教师在谈特点时,从造型到色彩,从图案到风筝的结构,主要就讲了对称的美。从孩子反馈的情况看,他们还较好地了解了对称。   美国的一位教师在欣赏课上,让学生看一幅伦勃朗的作品:从作品中认识对比。教师讲完后就让学生找出画中的对比关系。结果,学生找出了人的头部和背景的对比;深色头发和亮的前额的对比;白领和皮肤的对比……   这两个课例都说明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想好,这节课到底讲给孩子什么知识。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不能设置太多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可行性。记得一次看幼儿园的美术教案,一位教师给幼儿园大班设计了一节综合课,讲的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从船的造型,他所到的国家、当时人的服装等都要涉及。应当说这位教师的理念很新:把美术和其他学科进行综合,值得称赞。但是她在一节课里要讲的内容太多了,脱离了幼儿园的实际。如果重新备课,减化她的教学目标可能就会好些。   一节欣赏课,也许主要讲造型,也许讲色彩,也许就讲作品表现的故事,也许就讲材料,也许就讲构图。一定不能讲太多的内容。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教学方法2010-10-0421:49:11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欣赏活动时间不能拖得太长,活动形式也应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展览式   \n在园内的一间教室或走廊,布置一个展览,规模不要太大。展览可以是主题展览,也可以是非主题性的。教师要讲的作品也许只是2件—3件,但是较多的作品,会营造比较浓郁的氛围。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幼儿从教室走出来,换一个新鲜的环境,而展览能引起他们的新奇感觉与求知的愿望。在展览室里参观、坐下来讨论、学会观看作品、学习遵守纪律,这也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上的美术馆打下基础。   2.放映幻灯片   教师把欣赏的作品,用数码相机拍成幻灯片,或者用扫描仪扫描。幻灯片最好有主题,数量不要太多。放映时,用黑布把窗产挡住,使教室的光线暗下来。这样画面的色彩饱和程度、黑白对比程度都能达到最佳状态。给幼儿营造这样的艺术环境,使他们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欣赏作品格外有好的效果。如果教室很明亮就要大大地降低欣赏效果,所以教师事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3.讲故事   选择故事情节较强的作品欣赏,教师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画面表达的内容,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是,作品的选择必须能让孩子们接受,不可离他们生活太远。一些表现儿童生活的作品、表现家庭生活的作品,最容易为他们接受。表现在战争年代儿童生活的作品、反映古代儿童生活的作品,他们也愿意接触。讲故事,不单老师讲,还可以让幼儿讲,这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也是培养他们学会观察和理解作品的好机会。在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他们“言之有据”,这个“据”就是画面上的形象——从人物到服装,从季节到物品。一定要他们根据画面说话,不能随意想象和表达。   4.把作品归类   \n把作品做成几十幅精致的卡片,选择人物、风景、静物、动物、建筑、工艺品等内容,有意地混在一起,让孩子们进行分类,看看他们对作品是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孩子们在分类时可能会碰到一些不懂的地方,比如孩子们在欣赏图片时可能表达不出“建筑”这个词,当老师发现这一点时可以教给他们,这时的认知效果是最好的。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如在人物画中,可以分出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建筑中,分出古代和现代、中国和外国的等。   欣赏课是孩子们十分愿意接触的学习内容,高质量的欣赏课往往会给孩子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我们应当给他们开设欣赏课,每次二十分种到半小时左右,积少成多就会大大地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干巴巴的讲解艺术作品不适合幼儿,幼儿需要在活动中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教师在组织儿童欣赏的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地探索有效的、为幼儿真正喜爱的教学方式。幼儿蜡笔水粉画教学的设计与指导2010-10-0421:31:05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摘要]本文对幼儿蜡笔水粉画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法、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思考与研究,在扬弃传统的“以技巧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幼儿蜡笔水粉画的教学应以“自由创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   [关键词]幼儿蜡笔水粉画;教学;自由创造   一、引言\n   当前美术教育有两种模式:一是重技巧训练,一是重创造性。前者一般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为主,即:出示范画、讲解示范、幼儿临摹、教师评价,以幼儿的作品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难以因材施教,无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翻版,缺乏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后者则舍去教师指导的环节,完全让幼儿自由创作。不像前种模式那样给予示范讲解、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孩子无所适从,画得好的不知道自己好在那里,不会画的对绘画惧而怕之,久而久之,势必阻碍孩子的创造热情。   笔者在幼儿蜡笔水粉画教学中进行了教学研究和实践,对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秉承“自由创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育理念,即美术教育应是“美”与“术”两个方面的教育,提出应将技能练习与审美创造相结合,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提高他们的表现技能。基本做法是: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大胆使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绘画技能,培养其绘画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教学实验设计  (一)蜡笔水粉画的概念界定   所谓蜡笔水粉画,是先用记号笔构画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的轮廓,再用蜡笔涂色,最后用水粉涂上底色的一种作画方式,其基本要素是:线条、形状、构图和色彩。  (二)教学基本思想   \n在教学中采用以“幼儿自由创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方法,关键是两个主体的定位,即以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发挥他们对绘画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鼓励幼儿自由创造的同时渗透技能训练,使幼儿能灵活运用绘画四要素,将自己的创意大胆清楚地表达出来。  (三)教学基本原则   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六个原则:   1.审美性。把握幼儿审美特点,引导他们捕捉生活中事物的特性,激起审美热情,形成美的意象,使对美的追求成为幼儿绘画活动的内在动力,并贯穿于观察、欣赏、创作的多个环节。   2.融合性。任何一种绘画元素的应用、技能的训练都必须与创造绘画形象联系起来。在绘画过程融合自由创造与技能训练,即在技法上有训练,在内容上有创造,并将幼儿要学习的技能技巧转化为孩子的需要,使技能为幼儿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愿望服务。   3.积极性。把幼儿作为绘画活动的主体,引起和保持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主动的态度,使他们热忱投入绘画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喜爱绘画活动,乐于从事绘画活动。   4.发展性。幼儿绘画能力是有规律地由低到高呈阶段性发展的,必须按照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实施美术教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对幼儿的当前水平和经过努力后可到达的水平胸中有数,并采用新的方法和内容,使幼儿在不断尝试、探索之中提高自身的美术能力和素质。   \n5.创造性。保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导、启发、鼓励幼儿创造新异的作品,勇于探索和尝试,能合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6.差异性。幼儿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不同,绘画能力是不一样的,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的潜能都能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  (四)教学对象及时间确定   选取本园两个平行班(中班)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比班。两班分班时均作等化处理,即两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其家长的文化层次、家境状况相当。时间:2003年9月至2005年7月,即幼儿自中班至大班近两年的学习时间为教学实施阶段。   三、教学实验方案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为适应“幼儿自由创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模式,所选用的教学内容必须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即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顺序性。并根据幼儿不同阶段的特点,选取他们能够接受的绘画技能,将技能技巧融入他们所要表现的绘画作品中。各个阶段的内容选择如下:   \n中班第一学期:内容以动物为主。如:猫头鹰、翠鸟、公鸡、狗、狮、虎等,这些内容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他们对动物有着天然的感情,在绘画中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技能训练上,学习在8开的纸上画一个动物,让幼儿能大胆运用画笔,将形象真实地表现出来。在涂色方法上学习渐变法,感知色彩的丰富表现性,知道冷暖色调,会用色块表现自己的心情,在学习用蜡笔涂底色的基础上,初步学习用水粉色刷底色。   中班第二学期:更多地采用画大画的形式。如:一组六人合作画一张1开纸的画,在绘画内容上着重表现幼儿较熟悉的物体,如大轮船、蜗牛的一家、可爱的鸡、小鸟飞起来了、美丽的热气球、海底世界等。绘画技能上继续练习大胆运笔能力,能将画线拉得很长,超越视线的限制,在"开纸上能自如表现大的、小的物体,体会重叠、遮挡、远近、大小等表现手法,能根据作品的主色调选用和谐的底色,掌握水粉色的运用,感知水粉色的排水性,能合理调配水粉色的浓度和色度,并能互相合作,互相学习。   大班第一学期:绘画内容以命题形式出现,注重幼儿表现自身对生活的感受。在表现手法上强调综合能力的运用,在刷水粉底色时能运用多种色彩,但又要保持画面效果,能独立完成一幅成功的作品。   大班第二学期:在绘画形式上采取画故事、画连环画等方式。表现手法的选取更多考虑了与表现内容的吻合,以增强其绘画能力。   (二)改进指导方式   1.范画方面。   实验中的范画,对它出示的先后顺序、形式、内容等进行了重新的诠释,让它在绘画教学中成为激发幼儿兴趣的动力,成为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表现手法的载体。具体有以下三种示范方法:   \n一是局部示范法,即在教授新的表现技法时,教师着重进行示范,如中班时教幼儿涂色,着重传授色彩的渐变涂法,幼儿通过看范例、听讲解,很快就掌握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技法;二是欣赏示范法,指教师出示范画的目的在于让幼儿感受作品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别具匠心的审美创造,从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启迪,学会用优化组合观念去分析所见所闻,进而选择、创造出具有自我个性的美术作品;三是幼儿自我示范法,即引导幼儿观看同伴的作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想像,创造出具有自我个性的作品。   2.具体指导方面。   一是善用指导语。在绘画《热闹》时,笔者的指导语为:“小朋友,看到过热闹的场面吗?你看到的热闹是怎么样的?有些谁?他们在干什么?在他们的旁边又有什么?这些东西都是怎样的?”以引导幼儿根据主题进行联想。二是帮助幼儿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在内容的选择上让幼儿充分表现自我的内容,表现方法上则鼓励孩子采用多种形式,以表现自我,突出其个性。三是善于用幼儿看待事物的方式去解释画面。幼儿对许多图象的解释与他们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应经常观察、学习幼儿的造型,善于依幼儿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画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与幼儿交流。  (三)优化评价方式   1.依据“新、稚、真、满”的标准进行评价。“新”指构思新颖、想像奇特;“稚”指童真稚趣;“真”指作品能最大限度地表达作者的真实想法;“满”指画面丰满、色彩丰满,对色彩的大胆运用以及对线条的大胆勾勒。   \n2.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一是在过程中评价,即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和思维及创作过程;二是幼儿完成作品后评价,通过教师的指导评价,达到“学习他人的长处,使自己得到不断提高”的目的;三是让幼儿自我评价,教师在倾听和肯定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些建议。   四、结论   四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实验班幼儿能大胆参与绘画活动,画面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富有创造性,作品极具幼儿个性特色,绘画语言丰富,技巧娴熟,能将自己的意图真实地表现出来,很多作品无论从线条、构图、色彩上讲都是非常成功的,而对照班幼儿的作品则要逊色一些。实验班的幼儿观察力、想像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也有所增强。每次教师一提出绘画主题,幼儿都能很快确定自己的绘画内容,而且能恰当地表达出来。每次作业后,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都非常满意。蜡笔水粉画实验还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每次一个主题画好后,幼儿总是非常积极地向同伴、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表达时语言非常丰富。可见,以“自由创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蜡笔水粉画教学方式是切实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幼儿美术活动中自由与控制策略2010-10-0421:10:22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尊重幼儿”“给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等观念深入人心。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很多教师也改变了传统的“示范—指导”的教学方式,注重给幼儿主动发展的空间,鼓励幼儿自由创作。但是,很多教师感到在“发挥幼儿主体性”与“教师指导”之间难以权衡。教师的这一困惑实际上反映了教育中如何把握“自由”与“控制”的度的问题。   一、“自由”的含义及意义   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但对自由的理解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与权威相对立,认为自由就是不受限制、随心所欲,它强调个人的爱好、兴趣及选择,反对权威的约束与控制,权威的指导越多,个体享有的自由就越少;另一种并不反对权威,\n认为没有权威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强调个体对规则和规律的把握和遵从。艺术活动中的“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自由,它强调的是个体在一定的规则和规律指导下获得的自由。   儿童画是艺术,更是儿童心理活动的表现。幼小儿童把绘画作为表现自己的手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创造美好而丰富的人生,而这功能是通过自由实现的。“艺术的理想就是一种快乐的自我表现。它要求具有想象力,因为艺术就是要通过使我们的行为个性化和富有独创性来创造高层次的自由。”   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注重幼儿本人的心理活动和意愿,尊重幼儿自己对内容和画法的选择,着眼于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给幼儿更多的自由,把幼儿的潜力挖掘出来。这也是艺术教育的真谛所在。而传统的“示范—指导”绘画教学模式正是由于教师的过多指导与干预,使幼儿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压抑了幼儿的个性,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宗旨。教师只有真正理解“自由”的含义,才能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   二、美术活动需要教师的“控制”  “自由”并不代表不受限制、随心所欲,人只有在理性、规律和权威的指导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正如社会规范不是为限制人的发展而存在的,教育规范的作用在于保障主体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自由发展,所以教育规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体更好地享有自由,获得全面发展。在绘画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自由地表现自己,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适当“控制”,精心策划、铺垫和循循善诱。   三、教师应当如何“控制”\n   教育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教师不恰当的“控制”会压抑幼儿的个性,束缚幼儿的发展;适时、适度的“控制”,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控制”幼儿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尊重幼儿的个体独立性为前提   任何幼儿都应享有与其心智成熟程度相适应的自由权利,我们不能以幼儿尚未成熟为借口,剥夺他们应有的自由。这就要求教师把幼儿看作发展中的独立个体,尊重幼儿的情感、思想,与幼儿平等地交流,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控制”仅仅是因为幼儿需要帮助,而不是因为幼儿无知无能,“控制”也并不意味着幼儿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建议与命令。我国学者金生鈜指出:“当一个社会在制度和社会治理上把社会成员当作理性的思想者和行动者的时候,当一个人作为一个理解的、自治的存在而不是隶属于任何精神监护权威的时候,启蒙就真正地存在了,理性精神才能张扬,德性得以养成,个性得以确立。”毕加索认为,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幼儿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而一个民主、自由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潜能,创作出一幅幅好的作品。   2.以鼓励幼儿自我表现为着眼点   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其生理、心理的发展都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他们观察和表现外界事物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法理解成人讲授的技巧与规则。因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需要表现的主要不应该是绘画技巧,而是幼儿自身的感受和情感。美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应着眼于幼儿的自我表现,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幼儿有想表现自己的需求以及自信心,\n绘画的技巧与规则只是幼儿表现自我的一种手段,而不应该是目标,过于追求技巧与规则会使幼儿被技巧与规则所奴役。   3.以激发幼儿兴趣为立足点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知识或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产生思维的基础和求知的内在动力。幼儿美术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立足点,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否则会破坏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在绘画活动中不应该强调幼儿画得如何像,色彩用得如何好,但是一定的审美经验和绘画技巧还是需要的。没有任何经验基础的创作可能会让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还应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活动逐步培养幼儿相应的绘画技巧,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为他们自如的创作提供知识和能力的“给养”。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也应注重创设自由的、宽松的环境,让幼儿主动发现这些“给养”。如,教师在每次绘画活动中尽量为幼儿提供几种不同的作品,这些作品应该明显包含想让幼儿发现的某种特定审美特征或技术特征。组织活动时,可以让幼儿自己来观察、讨论,发现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审美要素或技术要素,这样会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与欲望,幼儿自然就会投入创作,并且会在创作中自觉使用这些他们“自己发现”的审美要素和技术要素。   4.以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   在绘画过程中,幼儿经常会在不同的环节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时、适当的帮助与指导。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决定是否干预以及如何干预时应该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考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以及能够达到的水平,因人而异地给予不同的帮助与指导。教师“控制”的程度和方向应该是让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于那些胆小、不敢自由地用绘画表现自己的幼儿,\n可通过鼓励等多种方式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主动去创作。对于那些受技能技巧的限制而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的幼儿,一方面应鼓励其自由作画,另一方面应逐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获得必要的技巧。对于那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而反复画同样的画的幼儿,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他们不断创新。如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驾驭教材?2010-10-0421:17:00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能使幼儿的全部心理能力得以开发,人格得以塑造,创造力得以培养。幼儿美术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该怎样选择教材,怎样指导幼儿呢?   一、美术活动的选材要顾及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n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识过程是幼儿在已有经验范围内,以现有认知水平去理解外部事物的同化思维过程。与此对应,艺术创作的本质意义乃是自我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外部表现,而不是对事物的模仿。只有当幼儿愉快地在画纸上留下对他们有意义的事物的痕迹时,活动的同化思维特征才能真正得到发展。“照镜子”“石头剪刀布”“悄悄话”“元宵观灯”等美术活动内容都来自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由于幼儿在此方面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作画时就表现得更认真和投入了。活动题材的选择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判断更离不开幼儿。幼儿园美术活动与其他活动一样,不是单独和孤立的。教师在组织活动前不妨先仔细推敲一下,本次活动的主题幼儿是否真正感兴趣,幼儿是否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幼儿印象深刻的经验是什么,等等。良好的动机刺激是一次成功的美术活动发生的前提。   二、对美术活动的指导要以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为依据,教授幼儿必要的技能   幼儿的美术表现可以分为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等。幼儿从上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过渡需要认知发展为基础,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幼儿什么美术技能,何时教,是有规律可循的。不能简单依据成人愿望,人为地或机械地训练技能。如果遇到幼儿的幼稚表现方式时,教师应控制住自己想要纠正的冲动,先听听幼儿的意见再采取对策。如在“我和妈妈”的美术活动中,一名幼儿把妈妈的头画得很小,把自己的头画得很大。当教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画时,他回答道:“这是小头妈妈和大头儿子。”看来他并不是画错,而是有意想象出妈妈和儿子的形象。如果不是及时询问,也许我们就会错失一个发现幼儿独特创意的机会。   其次,当幼儿对某一个绘画技巧表现出兴趣时,教师要给幼儿探索和尝试的时间,不必急于教幼儿,而应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如在刮蜡像活动“我爱妈妈”中,幼儿初步体验了用发夹、大头针作画的乐趣。从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快乐,教师体会到仅一次这样的活动并不能满足幼儿对刮蜡画探索的兴趣。因此,在后期又安排了一次刮蜡画活动“尖牙齿怪物”,并在区角活动中开展了刮蜡画的延伸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如木梳、圆珠笔杆、笔套、小叉及幼儿自带的用具,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刮蜡画的快乐。   \n此外,指导过程中除了使用范例,环境的暗示、电化教具的运用以及激发幼儿思考的开放性提问等都可以有效地传授美术技能。日常美术教学中,我们习惯在教学过程的开始部分出示范例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但长此以往幼儿也会觉得乏味无趣。在设计美术活动“向日葵”时,我有意把凡高的“向日葵”张贴在教室的美术板上让幼儿自己去欣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讨论,幼儿对画的兴趣并没有削弱,还常会来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画这张画呀?”等到幼儿提笔作画时,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画着,哪朵放在前面,哪朵放在后面,都早有打算。可见,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没有固定模式可依,需要教师自身创造性的发挥,使美术活动更切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陈武镇先生曾说过:“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结果,却常见学生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因此,教育者在美术启蒙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绘画的特点,从激发和巩固幼儿的美术兴趣出发,以启迪创造意识为目的,在此过程中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和主体性的培养,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提升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有效方法2010-10-0421:04:44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幼儿对绘画的热情是与生俱来的,为了让这种热情提高到一定的动机水平,我在指导小班幼儿绘画的过程中,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从绘画工具、绘画内容、绘画评价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有效提升幼儿的绘画兴趣。   一、绘画工具拟人化   油画棒是幼儿作画的主要工具。在最初使用油画棒时,我在每支油画棒的包装纸上画上眼睛、嘴巴,使它变得有生命,再引导幼儿感受包装纸是油画棒的衣服,盒子是油画棒的家。然后,我拿着油画棒在纸上跳舞,美丽的花纹让孩子们惊叹。接着,我让幼儿找油画棒做朋友,和油画棒一起跟随乐曲跳舞,或圆圈舞,或踏步舞,或蹦蹦舞……舞跳完后,画纸上便出现了各种痕迹:直线、曲线、点、圈等。孩子们在有趣好玩的过程中第一次与油画棒亲密接触,心中充满了惊奇。除了油画棒外,我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棉签宝宝、粉笔宝宝、吸管宝宝、排笔宝宝等。幼儿觉得这些作画工具新奇、有趣,\n他们迫不及待地让棉签宝宝跳舞,和吸管宝宝吹泡泡画,把排笔宝宝当成洒水车。丰富多样的作画工具自然提升了幼儿的绘画兴趣。   二、绘画内容情景化   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我常常把绘画要求渗透在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中。如我设置了“小鸟小鸟飞来了”的情景,在油画棒顶端贴幅小鸟图,启发幼儿以画纸为天空,用油画棒在纸上画直线、曲线以表示小鸟飞行的路线。我还设置了“圆圈宝宝找朋友”的情景,画个大圆圈是大宝宝,画个小圆圈是小宝宝,两个圆相切是拉拉手,两个圆相交是抱一抱,许多圆并列是排排队。又如,我设置“小兔插篱笆”的情景让幼儿画直线,把篱笆插得长长的、密密的,不让大灰狼钻进来,跳进来。有趣的教学情景引领着孩子们沉浸在绘画活动中,乐此不疲。   三、绘画评价互动化   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我采取富有童趣的评价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如在画鸡蛋时,我以“鸡妈妈笑了”来评价幼儿的画。“你帮鸡妈妈找了这么多蛋宝宝,鸡妈妈笑得多开心呀!“”你找的蛋宝宝有的长得胖胖的,有的长得大大的,鸡妈妈真高兴。“”这些蛋宝宝有的手拉手,有的抱在一起,他们是好朋友吗?“”某某小朋友帮鸡妈妈找了许多彩色蛋宝宝。”“某某小朋友的蛋宝宝还在跳舞呢!”又如画花儿时,我用指偶蝴蝶找喜欢的花的方式来评价。再如在地上用粉笔“筑篱笆”后,我让“大灰狼”来检查哪边的“篱笆”歪了可以挤进来,哪边的“篱笆”短了可以跳进来,从而指导幼儿马上插补“篱笆”。这样的评价既有趣,互动性又强,幼儿充满了期待,\n提升了绘画兴趣。   总之,小班幼儿的情感易受教师的影响,要提升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教师必须以自身的激情去激发幼儿,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绘画的乐趣,产生浓厚的绘画兴趣。小班幼儿如何在游戏中学习绘画方法2010-10-0516:56:38作者:郑霞来源:霞浦中心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幼儿园小朋友都喜欢游戏,这是幼儿绘画活动中创造性表现的需要,幼儿创造性表现的内部心理因素之一是愿望,可以说,在幼儿绘画活动中,这种愿望就是游戏。小班幼儿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差,绘画技能较低,他们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不仅磨灭了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自信心受到冲击,以致绘画技能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幼儿的绘画过程看作是游戏的过程。采用游戏化的方运用游戏化语言,让幼儿感到绘画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   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小班幼儿的观察力比较直观,生活经验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产生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活动的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例如:“青蛙妈妈和宝宝”、“小白兔吃青草”、“小猫吃面条”、“我帮妈妈绕线团”、“气球飞起来啦”、“好吃的汤圆”等等。有了幼儿感兴趣的教材,才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让幼儿觉得绘画是在游戏。    \n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重复单一的操作材料不易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这样不仅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而且让幼儿觉得绘画是在游戏。例如:为幼儿提供各色的剪成条状的皱纹纸,让幼儿揉成团进行粘贴、装饰绘画作品;提供各种形状的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各种大小的珠子放在各种容器里让幼儿进行滚画;提供毛线进行拖画活动及让幼儿进行粘贴画;提供吸管让幼儿进行吹画;提供棉签、各色颜料让幼儿进行点画、涂色等。又如在滚画活动中,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珠子及容器,在容器里放进一张白纸,将蘸了颜料的珠子放进容器里,幼儿手拿容器左、右、前、后进行摇动,白纸上就会出现各种线条或图案,而且色彩丰富美丽,接着有的幼儿还用皱纹纸揉成团在纸上进行粘贴,用棉签或油画棒在纸上添上几笔,就变成了花园、七彩小路、花布、手帕、小鸡躲雨等一幅幅栩栩如生、有趣的作品,孩子们兴致极高,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露出喜悦、成功的笑容。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继续作画。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现作品,让幼儿觉得绘画就是在“玩”游戏,同时让幼儿感受绘画是件快乐有趣的事情,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在绘画活动中运用游戏性语言。    \n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他们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来实践。只有在这种绘画的游戏中,孩子才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对绘画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幻想地尽情发挥。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引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绘画活动“气球的一家”的开始部分,我先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气球吗?气球是怎么样的?然后我再给幼儿边画气球边讲故事:“今天的天气真好,气球宝宝们跟着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到天上玩,它们穿着各种颜色衣服真开心。宝宝们真淘气离开了妈妈,有的往下飞,有的往上飞,有的被风一吹,翻起了跟头,差点摔到地上。爸爸妈妈真着急,可它们却觉得真好玩,一点也不害怕。”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起了幼儿对画气球的兴趣,孩子们个个也能边讲故事边画画,画出各种形态的气球,同时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绘画活动中,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画了。因此在绘画过程中需要运用游戏化语言进行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例如:在“小猫吃面条”活动中,以前我们班王波小朋友画一半,就不画了,坐在一边玩笔,我就说:“小猫不高兴了,它说面条太少了,我还没吃饱呢?王波小朋友请你帮帮忙,再多画些面条,我好吃个饱,好吗?”王波小朋友听了,高兴地说:“好的!”说完,马上拿起水彩笔画了起来。我赶紧说:“小猫谢谢王波小朋友。”王波小朋友高兴地说:“不用谢。”说完继续认真地画面条。有了教师游戏化语言的提示与鼓励,让幼儿感觉绘画是在游戏,从而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四、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绘画技能较低,但仍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如:在进行“吹泡泡”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玩吹泡泡的游戏。教师边玩边引导幼儿观察泡泡大小、形状及在阳光下泡泡的颜色。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画圆的技巧,并启发幼儿自由选用自己喜爱的颜色作画,感知色彩的美丽,画出不同颜色的泡泡,这样既能引导幼儿学习画圆的技能,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又如:在进行“可爱的小鸡”活动中,先组织幼儿到饲养角和小鸡一起玩。通过观察、触摸、喂食,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感知小鸡的生活习性和小鸡走、啄、跳的动作,并能画出小鸡的各种形态。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对绘画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绘画技能。   \n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将绘画活动当作是一种游戏,幼儿画画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得到绘画的实践,绘画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注重幼儿的绘画活动,体现其游戏与生活,从而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引导幼儿充分感受美和表现美,从中体验快乐。幼儿园图案教学的开展与指导策略2010-10-0515:04:49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图案的概念历来就有不同的解释,习惯上指装饰性的花纹,如花布上的花纹、手帕上的花边等。图案装饰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幼儿园开展的图案教学中,大致是以实用品的装饰为主,运用变形的各种纹样,谐调的颜色,画出有规律、有节奏的图案,如:装饰手帕、圆盘、雨伞、花瓶、衣服、裙子、手套、扇子……;还包括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幼儿通过图案装饰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生活中具有对称、均衡、节奏色彩丰富、形态多姿的规律,学习色彩变化,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还能发展幼儿手的协调和灵活性,以及认真、细致、有条理的习惯和富有创造精神的表现能力。那么,如何让幼儿掌握图案装饰的规律与方法呢?下面,我就本班开展的图案教学,谈谈几点做法:  一、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开展\n  1、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刚接触时,以欣赏哥哥姐姐的作品入手,装饰内容以单独纹样为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开始向幼儿传授不同形状的纸张的装饰方法,并配合欣赏中外传统的装饰图案,提高幼儿的装饰技能。中外传统的装饰图案中,以瓷器、织锦、蜡染的装饰纹样尤为突显,在造型上形式多样,大量运用吉祥图案来表情达意,寓意深远。  2、最初幼儿练习装饰画,学习的花纹图案是比较简单的,可以从点到线,并逐渐地由线到几何图形,再进而增加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鱼、虫、鸟、禽以及具有民族传统的花纹如云头纹、波纹等。教学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逐步增加内容和要求。  3、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纸形进行装饰。教学中,我们大都是从正方形装饰开始,然后在圆形、长方形、椭圆形、菱形等,一直到不规则纸样,或是剪成实用品如:手帕、圆盘、雨伞、花瓶、衣服、裙子、手套、扇子……的外形进行装饰。不管是什么样的装饰活动,幼儿只要获取了一定的装饰经验,掌握一定装饰方法及规律后,便可以灵活地应用于各种装饰活动中。  二、教给幼儿色彩方面的知识  一副好的装饰作品,首先吸引众人目光的应该是色彩,幼儿掌握好色彩的搭配是装饰图案教学中的关键,用色彩表现装饰画,是装饰画形式美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图案装饰过程中,使用各种调配适当的色彩,能使装饰物更加协调、鲜明。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幼儿介绍有关色彩方面的知识,如:三原色、冷暖色调等等,幼儿对色彩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以指导幼儿根据色彩的搭配规律进行装饰。可先让幼儿用深浅不同的二、三种颜色相互配置,但不要同时使用过多的颜色,免得主次不分,层次混乱。  1、用单独的色彩  这个是指用一种颜色较深的色彩进行装饰活动,如黑、红、蓝、棕色……等色彩较重的彩笔,运用线描画的技法,进行装饰。  2、用深浅的色彩\n  这个是指用同一种颜色的深浅两色或同一色系的两种颜色进行装饰,如深绿与草绿、深蓝与天蓝、黑与灰、大红与粉红、黄与金黄……  3、用彩虹的颜色  彩虹的颜色多漂亮呀!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组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图案,把它介绍给幼儿,运用到装饰活动中,也是很好的方法。  4、用三原色  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三色。幼儿了解三原色的知识后,可以将三原色的色彩规律运用到装饰活动中,利用两色搭配形成另一色的规律,调配出各种色彩,在作品上形成过渡的效果。  5、用“朋友颜色”  以“朋友”颜色或“兄弟”颜色、“姐妹”颜色的形式告诉幼儿,如:红色与黄色、金黄是姐妹颜色;红色又喜欢与绿色交朋友,它们是“朋友颜色”;还有黄色与绿色、蓝色;黄色、金黄与棕色;蓝色与玫红、紫色……用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幼儿掌握色彩搭配的规律,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感觉红绿对比和紫黄对比的效果,让他们知道,红色和粉红色、蓝色和浅蓝色相配比较协调美丽,而紫色和橙色、大红和绿色相配则鲜艳夺目。  6、用颜色装饰\n   由于装饰画的实用目的不同,还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彩纸,让幼儿在带颜色的纸上画出图案。由于纸色深浅不同,教师就要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样的颜色才能既鲜艳,又协调。  三、教给幼儿装饰的技能  图案的形象可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具象指客观存在的实体,如人物、动植物、山川、天体(星星、月亮、太阳)等;抽象形象指不代表任何物体的几何形等。具象的图案只要教师说得具体些,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而抽象的图案,教师就要花些时间,帮助幼儿慢慢地了解。抽象几何形的要素为点、线、面(形),幼儿最初的练习,应从点(小点、圆点、椭点)到线(短线、直线、折线、曲线、水波线),并逐渐地由线到简易的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等块面),再从几何图形到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鱼虫等以及具有民族传统的花纹(花朵、叶子、鱼虫、螺旋纹、云头纹、回纹形、波纹等。  1、学习定位  不管是什么样的纸形,都要先让幼儿在纸上找出中点,然后找出左、右对称点或对边、对角点,然后在点上画出花纹。这种练习是发展幼儿的对称、平衡感、节奏感,也是掌握图案装饰的基本要素。  2、学习花纹和纹样\n  幼儿掌握了一些装饰花纹的画法,可以在创作过程中,稍加改变,就能创作出不同的装饰图案来。教师在指导幼儿学习花纹时,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可以告诉幼儿注意点和点之间的距离,点的大小,线的长短要差不多,再逐渐地让幼儿用点、线、圈、小花、小草等画出一大一小间隔或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前后对称变化的图案来。花纹的画法,除了我们常用的波浪式,还有散点式、折线式、连接碰撞式、套接式、错接式以及不规则排列。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如螺旋形、方头形、回纹形、波浪形等,指导幼儿将这些文艺均匀、对称、整齐地画在方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纸上。  3、不同纸形的装饰方法  正方形(圆形、长方形、菱形)的装饰:可以有边缘纹样装饰、角隅纹样装饰、旋转式装饰、中间向外放射式装饰、中心和边角纹样的组合。  连续性纹样的装饰:二方连续有散点式、接圆式、波线折线式、联合式等;四方连续有散点式、连缀式、重叠式等。  只要教师多收集一些与装饰有关的图案、实物,让幼儿多欣赏、多观察,帮助幼儿多积累经验,图案装饰画教学很容易成为幼儿喜欢的一种美术创作活动形式。幼儿想象画教学策略:想、变、合2010-10-0422:30:17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想象画是以记忆的形象为基础,按一定的主题要求,运用艺术表现手法经过更新、组合而创造的创作活动。想象画教学是培养幼儿独创精神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到“想”“变”“合”。    一、“想”——联想策略  \n  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通过行动去玩、去摸、去听、去体验,用现实的刺激促使幼儿的想象加速运动,并借绘画表现出来,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支配下作画。  1、近似联想——指根据事物时空等特征的相近或相似而进行的联想。如教师在呈现“小老虎”后,幼儿联想到了小花猫、森林、武松等;呈现“小老鼠”后,幼儿联想到了黑猫警长、《猫和老鼠》中的小老鼠杰克、小松鼠等。  2、体验联想——指根据幼儿的主观感受、情绪体验产生联想通感。如在《菜市场》中,置身于菜市场中的幼儿觉得很新奇,而对很多平时吃过或书上见过的蔬菜、荤菜的直观认识和触摸,使他们感到“某某菜没有烧熟时是这样的”,菜的形状、特征、颜色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之后幼儿画出了“我最喜欢吃的菜”“生菜和熟菜的变化”“甲鱼、螃蟹、鱼水里游”等十分有趣的作品。  3、因果联想——在呈现某一情境后,引导幼儿联想出可能发生的事情。如在《小溪漂来的生日蛋糕》中,教师先为幼儿讲个故事:小鹿和小兔是好朋友,冬天来了,小鹿生病了,小兔想送个蛋糕给小鹿,可是外面雪很大,怎样才能将蛋糕送到小鹿的手中呢?教师引导幼儿尽情地展开想象,他们画出了请小象帮忙送蛋糕,让小兔坐上雪橇送蛋糕,有的甚至想出用时空门给小鹿送蛋糕等。  4、幻想——指以呈现的事物为出发点,引导幼儿异想天开。如在《巨人的故事》中,教师先描述了心中的巨人:很高,手臂大得像条公路,腿长得像东方明珠塔,脑袋像太阳……然后引导幼儿挖掘生活素材,进行联想类比,他们创作出自己心中的巨人:他的本领很大,会走能跑,还能发电……他和人最要好。人们把房子、汽车、学校、游乐场都造在他身上,到哪儿去都很方便等。\n    二、“变”——变异策略    幼儿观察物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夸张、变形。他们不会考虑物体比例的正确与否。我们应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不同形象、不同姿态和动作变化的方法,以变化、添加、装饰等方法来处理,提高其表现力,让幼儿创作出一个个新颖的形象。  1、添加变异——指在符号图形内部添加小短线或小图形,使之成为一个具体形象,又或在内部添加的基础上,在其外部稍作扩展,使之更具形象性。在《圆的想象》中,教师引导幼儿对圆进行内部添加,他们画出了多彩的地球、时钟、皮球、笑脸、大转盘、毛线球、呼啦圈、方向盘、茶杯盖、轮胎等。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幼儿在圆形外部进行添加,使其更为生动形象,他们创作出了鱼、太阳、西瓜、碗、盘子等四十多种具体的事物。  2、补缺变异——指对残缺图形(即具体图形的一半或一部分)进行观察、联想,推理出另外的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可分为左右补缺和斜线补缺。如《小丑》活动中,教师先为幼儿提供小丑的左半脸,然后引导其进行想象和添加,从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而在《可爱的小猪》中,教师则为幼儿提供右下半个小猪的画,然后引导幼儿讨论与想象,从而让幼儿画出了完整的小猪。    三、“合”——组合策略    美术创作中的组合法是按照美术的要求来引导幼儿进行的组合,所以在组合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事物进行适当的意愿引导。并根据审美的要求来启发幼儿组合运用。\n  1、形体、功能组合——指对不同形体或功能的事物进行取舍、整合与迁移。从而产生新的事物。如在《写生与异想天开》中,幼儿将青椒与人进行形体结合,把青椒想象成月球上带着各种头饰的小精灵,长着人的双腿,正在尽情歌唱,有的把人图成了青椒似的脸,手则成了青椒手等。  2、重组组合——指对同一事物的构成要素进行增减、扩缩等重新组装,从而产生新的事物。在《昆虫与车的制造》中。教师先引导幼儿了解车的构造,然后通过对车和昆虫的比较,让幼儿思考生物的形状特征怎样为人类所用。突出“自己创造的”“未来的”,打破“车有轮子”等概念,建立新的审美形态,后来幼儿创作出了甲壳虫车、飞蛾车、蝙蝠车等。  3、冲突组合——指把表面上看来似乎不相关的事物,有机结合。顿生新奇。如《火车与眼镜》中,“火车”和“眼镜”看起来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事物,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强迫冲突”,找出火车与眼镜的联结点,幼儿“为火车戴上了特大的眼镜”,有的还把火车窗户画成了一副副的眼镜等。新入园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与指导2010-10-0422:14:51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第一次美术活动关键是要帮助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从中体验到活动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因为,第一次的积极感受对于幼儿今后进行美术活动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第一次美术活动该如何组织呢?如何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呢?下面就以小班涂色活动《美丽的房子》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魔术盒——认识作画工具  \n  小班孩子年龄小,对任何事物都会有好奇心。为了让孩子对作画工具感兴趣,我拿出一盒新蜡笔,神秘地说:“这是一个魔术盒,盒子里住了好多蜡笔娃娃,它们的本领可大了,让我们用掌声欢迎它们出来吧。”在孩子们的掌声中,我先请出了红色蜡笔:“看,这支魔术蜡笔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谁能用好听的话来夸一夸它呢?”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积极交流着:“红彤彤的衣服。”“红嘟嘟的衣服。”“红艳艳的衣服。”……接着我还鼓励孩子们进行想象:“红蜡笔可以画什么呢?”每当孩子说出红色的××,我就用红蜡笔将它画出来,通过勾画,孩子们知道红蜡笔可以画红太阳、红苹果、红旗、红花等。按这样的方法,孩子们逐一认识了绿色、黄色等几种常见颜色的蜡笔。认识完蜡笔后,好多孩子都兴奋地说:“这些蜡笔娃娃的本领好大呀!”“真是好神奇哦!”“要是我也有一盒那该多好啊!”……可见,孩子们对蜡笔充满了喜爱之情。    二、拟人化——学习握笔姿势    在以往的小班绘画活动中,我们很少重视幼儿握蜡笔的姿势,其实,正确的握笔姿势对于幼儿正确作画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发现幼儿握蜡笔的姿势五花八门,有的像握勺子一样;有的将蜡笔一把抓……怎样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呢?我发现拟人化的方式很适合小班的幼儿。于是,我就先引导幼儿观察蜡笔长的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以小蜡笔的口吻边示范边介绍握蜡笔的方法。“我有一个尖脑袋,小嘴巴,还有长长的身体,小朋友抱我的时候要将我的身体躺平,藏在手心里,让我的小脑袋露出来,让我的小嘴巴和纸娃娃亲一亲。”这一拟人化的示范和讲解法不仅引发了孩子极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学会正确握蜡笔的姿势。    三、试一试——探讨涂色方法  \n  当前的课程理念注重让幼儿自主探索,注重幼儿的尝试实践。为此,在学习正确握笔后,我就和孩子一起探讨涂色的方法。我出示一张画有小房子轮廓的纸,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房子变得很漂亮,可以请谁来帮忙?”孩子们立刻想到请蜡笔来帮忙。我故意为难地说:“可是,小蜡笔有一个要求,它要请能干的粉刷匠来帮忙,谁愿意帮忙?”翔翔自告奋勇,第一个上来尝试,他涂色的时候非常用力,不小心将蜡笔涂到了房子的外面,小朋友们嚷了起来:“涂到外面了。”“是呀,涂色的时候可要细心哦,尽量不要涂到外面去,不然小房子就不漂亮了。”我在一旁提醒着。接着洋洋前来示范时,他涂色非常随意,一会儿上面,一会儿左边。我不露声色,也拿出蜡笔涂了起来,我一边涂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从上往下慢慢刷,每个地方都要刷。”涂完后我问:“我和洋洋谁涂得好,你喜欢哪一幅?”孩子们都一致赞同我的做法,因为这样涂色均匀,画面清洁。    四、刷一刷——趣味练习涂色    当幼儿对握笔及涂色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就鼓励幼儿学做“小小粉刷匠”,尝试为小房子涂色,比一比谁刷的颜色最均匀,最漂亮。为了便于教师更好地指导,我就组织幼儿进行分组作画,然后再交换。由于作画幼儿少,指导起来更有针对性,如幼儿握蜡笔的姿势、涂色的顺序等,我们都一一提醒和指导。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幼儿能力的高低,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也要有差异性,这样更利于每个幼儿获得成功。    五、找一找——情境参与评价    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理念旨在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进行适时、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幼儿体验到创作活动的成功,感受到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作画完成后,我将每个孩子的房子布置成“动物新村”,并鼓励孩子说一说:\n“我的新房子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在幼儿自由表达后,我就请来玩具“小熊”,并以玩具小熊的口吻说:“听说动物新村的房子造好了,我想找一间最漂亮的房子,可是哪间房子最漂亮呢?请小朋友来帮帮忙。”于是,孩子们都高举着小手积极地为小熊找房子,通过为小熊找房子,幼儿再一次明白了涂色的顺序,只有色彩均匀,画面清洁的房子小熊才会喜欢。这种情境性评价不仅让幼儿明白了涂色的基本要求,更激发了幼儿参与评价的兴趣,体验到了创作活动的成功感。  总之,要想开展好新入园幼儿的美术活动,科学的引导、有效的方法、积极的鼓励是不可少的,因为这样能帮助幼儿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美术活动的内在动力。幼儿园色彩创绘教学指导策略2010-10-0422:09:14作者:来源:网友评论0条  我们幼儿园进行的色彩创绘教学,尝试用色块直接表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用色彩激活幼儿的创作思路。    一、体验色彩    途径一:让幼儿在最直接的色彩冲击中感知色彩。  我们给幼儿创造一个充满色彩美的环境,让幼儿强烈地感受到色彩的冲击。  途径二: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对色彩的情感体验。  1.在语言活动中感受三原色。通过欣赏散文《秋天》、朗诵儿歌《六·一》、听录音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来感受黄色的明快、红色的热烈、蓝色的忧伤。如师幼一起朗诵儿歌《六·一》来感受红色的热烈。师幼一齐边跳边读,很快将幼儿情绪带到热闹、兴奋、欢快的六一儿童节情景中,然后再让幼儿选择色彩表示情感,幼儿都会选择红色。\n  2.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三原色。我们创编了一串情感起伏较大的故事游戏,让幼儿听着故事游戏,演绎故事游戏,感受心灵触动选择颜色。  3.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三原色。用动感十足的《嘻唰唰》、轻快的《郊游》、悲伤的《二泉映月》来冲击幼儿心灵,感受色彩。    二、和颜色一起玩    让孩子积极参与以色彩为主的美术活动,在自由涂画、拼图等活动中,尝试用色块整合物体,表现物体的运动与变化,让孩子与颜色一起玩。    先让孩子玩颜色的变化  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认色、选色、配色、调色、涂色。如“认色”活动中,我们通过拟人的词汇来认识颜色:三原色(本领最大);三间色(好朋友);类似色(好邻居);对比色(敌人)。在“调色”活动中,我们刚开始是运用图表来让幼儿知道调配色量的多少。但在实际操作中,幼儿掌握不好色彩调配的量,于是我们通过反思讨论,决定换一种方法:用幼儿都会调出的橙色加黄色得出橙黄色,橙色加红色得出橙红色。结果孩子掌握得很好。    再让孩子玩“整合物体”\n  当幼儿色彩的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量,对色彩有一定的敏感性时,我们就可以进行以色彩为主的美术活动了——用色块来直接表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整合物体”。这里的“整合物体”也就是突破线条,运用色块可大可小可圆可尖的特性直接作画,也是“色彩创绘”的雏形。如用色彩创绘教学法进行最简单的绘画活动《太阳》:幼儿感觉到太阳的热,就会自己选择红色的笔来画太阳,要想画大大的太阳,就再用红色画笔在外圈涂,直到幼儿自己满意。同样的道理再涂上太阳的光芒,可大可小,颜色凭幼儿自己的感受自由调配。    三、支持孩子用色彩创绘教学法表现自己的作品    我们大胆开展了一系列的用色彩创绘教学法进行的创作活动。有用不同颜色的大块卡纸进行拼贴组合作品;有用不同色彩皱纹纸进行粘贴组合作品;有用不同材质组合作品;最主要的是运用色彩浓郁强烈的水粉颜料直接创作作品。    方法一:根据物体的名称,自主构思,自己创作。  幼儿期最初的绘画形式是临摹再现,当临摹的物体达到一定的量后,孩子们都蠢蠢欲动开始创作作品了,这时候我们给幼儿一个物体的名称,让幼儿想想、说说、谈谈、看看,最后自己创作作品。如:绘画活动《蜻蜓》,老师告诉幼儿今天画蜻蜓后:  想想——蜻蜓在干什么?可以干什么?(睡觉、跳舞、飞……)  说说一蜻蜓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姿态。(睡觉时两个翅膀是合并的、跳舞时身体可以弯曲……)  谈谈——睡觉时的蜻蜓用什么颜色表现?(蓝色为主)跳舞时的蜻蜓用什么颜色表现?(红色为主)  看看——画册上的蜻蜓、书上的蜻蜓、墙上的蜻蜓的形态。  画画——构思自己喜欢的蜻蜓作品,如:《飞舞的蜻蜓》《蜻蜓受伤了》《蜻蜓排队》等等。  在活动中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方法二:根据主题背景内容,大胆构思创作。\n   刚开始我们给了孩子一个主题,如:绘画活动《春天》,让孩子在作品中表现出春天的特征。为了让孩子在作品中表现出个性,我们让孩子自主构思自由创作,可是结果不理想,给孩子的主题大、内容多,孩子表现的画面比较杂乱,主次不明。如:有的画面有青蛙、兔子、蛇、小鸟等;有的画面草画得比兔子高。针对幼儿画面反馈的情况,我们集体讨论给孩子一个框框,将主题变小点,将绘画《春天》的主题分为四个子主题:(1)春天的花园;(2)春天的池塘;(3)春天的田野;(4)我喜欢的春天。这样孩子可以在《春天的花园》的背景下创作《蝴蝶闻香》《迎春花卉》《蜜蜂采蜜》;在《春天的池塘》的背景下创作《鸭子戏水》《小蝌蚪找妈妈》《鱼妈妈开会》;《春天的田野》的背景下创作《油菜花开了》《我发芽了》《我醒了》。    方法三:小组合作,创作作品。  “小组合作”在幼儿园游戏、教学活动中已经成为幼儿实践操作重要一环,我们运用“自主组合——两两讨论——合理分配——集体合作”的流程进行,帮助幼儿提升创作水平。(《早期教育(美术版)》2008年第10期)提高幼儿美术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2010-10-0421:38:08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n评价是幼儿园教育活动整体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关因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   对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反思以往美术活动中的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1.以幼儿习得绘画技能为目标,注重临摹训练,以画得像不像、准不准作为绘画的评价标准,忽视对绘画兴趣、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2.用统一标准,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幼儿进行评价,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最近发展区,较多地进行横向比较,忽略纵向比较。   3.评价作品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忽视幼儿参与评价。   4.比较重视作品结果的评价,忽视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评价。   5.忽略评价这一环节,常常是幼儿完成作业后,美术活动就结束了。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以往的美术活动评价存在教师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问题。由于评价存在的误区,严重影响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转换视角,赋予美术活动评价以新的内涵。   一、理清幼儿园美术活动目标与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是做好评价的前提   \n学习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因此美术知识技能只是一种促进幼儿发展的手段或工具,而不是美术活动的目标,只有把美术作为表现自我,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能更好地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顺利地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借助于美术这一载体有效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在美术的技法、想象、思维等方面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幼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高度来审视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评价时,既不能只重视美术技能,也不是不要美术技能,而是要对其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应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创造力作为真正反映幼儿绘画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和认知发展水平是做好评价的保障   我们评价的是幼儿的绘画作品,而不是一张建筑设计图,我们的对象是3~6岁发展中的幼儿,而不是画家。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评价的视角,即充分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和认知发展水平,全面客观的评价对于维护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作为着眼点:   1.幼儿是否乐意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应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即独立性、兴趣和幼儿美术活动的成果这两方面来作评价。   2.幼儿能否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童心和童趣。   \n幼儿美术作品的童心和童趣是幼儿美术心理特征的体现,教师能否客观评价幼儿的美术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把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幼儿的美术心理发展大致会经历涂鸦期、象征期及图式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幼儿进行美术表现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评价幼儿美术活动,可以有效地判断幼儿认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平,并能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如2~4岁的幼儿属涂鸦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有乱涂乱画的兴趣,随意画一个不规则的圆,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只猫或一匹马。评价这一时期幼儿的作品,只要幼儿能用简单的线条涂画出物体简单的形象,并且伴有语言的解释和叙述,幼儿兴趣高,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作品。在幼儿各个时期的绘画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些幼儿的某几张画构思新颖,形式优美,但多数作品是平常无奇的。此类情况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要指责孩子画得不好,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若是这样,只能打击幼儿的自信心,甚至使幼儿丧失继续学画的勇气。   3.幼儿是否掌握了该年龄段美术表现所必须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幼儿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幼儿顺利进行美术表现的工具,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需要考虑幼儿能否利用该年龄阶段可以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较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这一评价指标,只是处于辅助地位,必须与前两方面的评价结合。   三、教师的评价策略是做好评价的关键     \n对于幼儿来说,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依赖于其他人。这与年龄小的孩子基本上是处于“镜像自我”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往往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父母、教师的表扬,会使他感到自己有较强的能力,不断增强把事情做好的自信心。反之,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父母、教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因此教师在理清幼儿园美术活动目标与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前提下,要把握好评价的方法。   1.要尊重幼儿,不要急于对幼儿的作品做出好与坏的评价。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的眼光,教师应尊重幼儿自由的表现方式,以保护幼儿的个性,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如:在幼儿绘画过程中许多小朋友无论画哪种类型的画,都要画一个太阳,甚至画“下雨了”天上还画着一个太阳。问之原因,原来孩子认为天上如果没有太阳,就不好看了。这符合幼儿的表现特点,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要尊重幼儿,让幼儿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不管他们画的与现实是否一致。   2.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环境、遗传、教育的影响,其个性特征与能力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避免用同一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幼儿,要多做纵向比较。如:小班绘画《小兔吃草》要求幼儿画出许多小草,评价时,教师对能力强的幼儿做这样的评价:“你画得小草又多又嫩,小兔可爱吃了。”对能力弱的幼儿应做这样的评价:“你今天帮小兔画小草了,小兔可高兴了。”这样的评价,给孩子以自信心,让幼儿有继续作画的愿望,使每一位幼儿有成功的体验。评价中也可以提出幼儿的不足,比如说:“如果怎么样就更好”,“还可以怎么表现就更美了”等。   3.根据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n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表达能力有限,教师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多采用拟人化及情境化的语言。中班幼儿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评价时,可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要这样画?”引导幼儿边画边想,表达自己的构思,启发幼儿进一步创作。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教师应把评价幼儿作品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适当引导幼儿参与评价,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分享的目的。   4.评价要伴随着绘画的过程。   以往很多教师只重视结果评价,忽视对幼儿绘画过程的评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在过程中评价能够给予幼儿及时的点拨,从而激发幼儿的灵感及进一步创作的欲望,如:绘画《太空旅行》,由于很多孩子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在作画时,有些幼儿仅画了架飞机,上面坐着个人去空中旅行。有些幼儿显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应在绘画过程中,及时评价有特点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这样不但开阔了其他幼儿的思维,同时也激励了这些幼儿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来。   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是提高美术活动质量的手段,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真正明确评价的目的——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让幼儿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误区及对策2010-10-0421:25:25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先来看一段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实录:  (幼儿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教师展示毕加索的作品“和平”。)   幼儿:真好玩!   \n幼儿:哇!   幼儿:他们在跳舞哎!我也想跳舞(站起来手舞足蹈)。   教师:好!(拍手示意幼儿安静下来。)现在还是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不要讲话,听老师讲,老师会把画家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告诉大家。   (教师停顿片刻,等待幼儿安静下来。)   教师:这幅画的名字叫“和平”,是一个叫毕加索的人画的。他是一个大画家,他一生画了很多画,我们大家也要像他那样画画,将来做一个大画家。现在,我们来看看画家在画中都画了些什么。   苏珊朗格认为,“审美情感是一种无所不在的‘令人兴奋’的情感,是欣赏优秀艺术时被直接激发出来的,是人们认为艺术应当给予的‘快感’。”因而“任何一种不考虑个体感受的关于艺术的讨论都有可能完全歪曲所研究的现象。”对儿童艺术心理有颇深研究的加登纳也认为,在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活动中,“只要他的情感生活变化了,那么他便以欣赏者的身份参入到艺术过程中去了”。在以上这段实录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幼儿的情感被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激发了,他们“肆无忌惮”地表达着自己的激动与兴奋。我国古代文论《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虽为说诗,但我们完全可以用来描述孩子们处于强烈的高峰体验时的那种状态:有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好玩”这样儿童化的语言来赞美作品;有的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用一声“哇”来表达惊奇之感;有的则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运用肢体语言多通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儿童发展得不太成熟的语言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时,他们就运用先前的动作模式和表情模式来“痛快”地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是“更自发的、更表现的、更单纯的行动的、更自然的、更无控制和自由流露的”。而且“嗟叹歌咏”“手舞足蹈”本来就是人类最早与生活相接触、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表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最为自然的方式。所以,我们在研究儿童的情感时必须关注他们语言动作的变化。应该说,这些都是儿童审美情感的自然而真切的流露,\n具有儿童自身的特点。   然而,教师面对幼儿的反应又是怎样做的呢?“好!(教师拍手示意幼儿安静下来。)现在还是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不要讲话,听老师讲……”言下之意是欣赏美术作品时只能安安静静地坐着。“老师会把画家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告诉大家。”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位教师看来,学习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审美活动也不例外。儿童要学习的就是关于美术的知识,而不是自己对这幅作品的感受与体验。同时,“我们大家也要像他那样画画,将来做一个大画家”这句话也充分显示出这位教师的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大画家”,说明这位教师还不了解美术欣赏活动的特质以及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此外,“老师会把画家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告诉大家。”“这幅画的名字叫“和平”,是一个叫毕加索的人画的。他是一个大画家,他一生画了很多画。”这些话也隐含着教师的另一个教育观念,那就是教师的职责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儿童,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自己“水桶”里的“水”倒到儿童的“杯”里。这位教师关注的是教师教的行为,而不是幼儿学的行为。也就是说,在她的心目中,教师是权威,幼儿应听从教师的讲解,而不能有在她看来是“不对”的那些知识和行为。   下面是一个类似的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片段实录:   教师:蓝印花布还可以做什么?   幼儿:可以做新衣服。   幼儿:好去举行婚礼。   教师:这样漂亮、快乐、欢喜。   幼儿:我想做成蹦蹦床在上面跳。   幼儿: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做好了去航海。   教师: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船吗?布是不可以做船的,会沉掉的。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回答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幼儿面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可以做新衣服”“好去举行婚礼”的回答时,教师不是进一步引导幼儿产生情感体验,\n而是用自己的体验代替幼儿的体验:“这样漂亮、快乐、欢喜”。这样做无疑是将教师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幼儿,剥夺了幼儿作为主体主动体验的机会。第二,当幼儿说到“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做好了去航海”时,教师却说:“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船吗?布是不可以做船的,会沉掉的。”其实幼儿在说“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时已知这不可能是真实的,但教师忽略了幼儿的这一假想前提,把审美活动当作科学的认知活动,用科学知识学习中对客观事实作“正确”与“错误”判断的标准来衡量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殊不知,艺术是一种创造,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你给他一个世界,他立刻可以创造出无数世界来还给你”。“孩子们对缪斯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们生命的胚芽里,又在与父母、兄弟姐妹们的相处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这种渴望突然与强大的约束力量相遇,而且这种力量似乎处处与它作对。”试想,假如吴承恩的老师也对他说,“你好好想一想,汗毛能变成人吗?汗毛是不可以变成人的!”那么,很难说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西游记》这部经典巨著!吴承恩恐怕也只会成为“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归纳出美术教育中的几个误区。   1.把审美教育作为德育、智育的工具与手段,较多地挖掘审美对象的真与善的内涵,强调“辅德与益智”功能,忽略审美教育自身本质性的功能。   2.重视美术模仿,忽视审美感受,以致完整的审美教育体系不复存在,幼儿人文素养的培育无处落实。   \n3.采用学习科学知识的一套方法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使艺术作品成了一堆与幼儿鲜活的生命毫无关系的、被肢解了的“死”知识。   4.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以艺术文本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艺术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尤其强调创作者原义或批评家的观点的权威性,忽略幼儿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体验,忽略幼儿与艺术文本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久而久之,幼儿除了被动认同教师及其知识,没有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根本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丧失了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培养是一句空话。   因此,要想成为“具有缪斯灵性的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幼儿,思考艺术审美活动的特质,真正以富有成效的艺术审美教育促进幼儿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1.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把握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审美情趣这一核心价值。我们既要关注幼儿美术教育作为手段的价值,更要关注其目的性价值;既要挖掘它的“辅德与益智”功能,更要注重它对幼儿艺术修养养成和审美情趣提高的价值。在美术活动中,要把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幼儿对审美对象的视觉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感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那种只注意目的性的美术教育或只注意对象性的美术教育都是失之偏颇的,都容易割裂幼儿的整体化发展。   2.为达成上述目标,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学科内容与幼儿已有经验(日常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契合点;既关注幼儿对艺术作品、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欣赏与感受,又关注幼儿个性化的表现与创造,并倡导幼儿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思想情感,美化生活,通过参与艺术活动进一步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幼儿在意义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身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想象等,强调幼儿与审美对象的对话,鼓励幼儿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审美活动就其本然状态而言,突出地表现为体验性,而不是认识性。情感体验性始终是主要的、决定性的,\n而认识性则是次要的、从属的。审美活动以主体的情感体验为基本特征。审美对象也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经验的对象,人的审美经验是在审美阐释的过程中逐渐丰富的。美术的审美功能是美术的认识功能、德育功能、娱乐功能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美术的其他功能始终是以审美功能的发挥为基础的。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教师不应给幼儿提供明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目标和问题情境之间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作为引导者、支持者的教师应对幼儿学习特点和问题本身作深入的理解,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但教师始终应明白,“无论何种技术,其应用不应该是为技术而技术,而应该以促进艺术学习成功与否,以学生达到艺术的和智慧的目标如何来衡量。技术的目标不在于学生使用某特定技术的程度如何,而应该以增强学生在丰富的新资源和新信息中融会贯通和建构新意义的能力为宗旨。其有效的成果应该表现在学生对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   4.要关注评价的价值,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要让幼儿人人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个个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能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水”,即要求幼儿自主地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要注意将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可以采用幼儿自述(反思)、教师欣赏(提供“支架”)、同伴欣赏(去自我中心)等不同的评价方式;特别要注意从幼儿个体的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积极地、具体化地评价,即以鼓励幼儿取得的进步为主,同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建议。促进幼儿原创性绘画教学指导策略2010-10-0421:13:05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摘要]幼儿早期绘画启蒙教育对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和提高观察、记忆等认知能力有重要作用。教师应特别注重幼儿原创性绘画能力的培养,在了解幼儿不同阶段绘画特点的基础上,对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n以充分体现尊重幼儿生命与高扬幼儿个性的基本指导原则。   [关键词]早期绘画启蒙教育;幼儿原创性绘画;幼儿原创性绘画能力发展   所谓幼儿原创性绘画是幼儿运用可操作的绘画工具,以简单线条、色彩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以想像为主的绘画形式,由孩子独立思考完成,没有成人的介入。   幼儿原创性绘画的价值就在于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实现了独立探索,自我创造精神得到了尊重和保护。但是,在一些幼儿园里,为了展示幼儿的绘画能力,不乏教师代笔或指导过多的情况,这是对幼儿原创性绘画的干预,对其发展极其不利。教师应能根据幼儿不同绘画阶段的发展特点培养其原创能力。   一、幼儿绘画涂鸦期原创能力的培养   幼儿拿笔乱涂乱画的现象一般会在1~2岁出现,在没有教育介入的情况下可以持续到4岁。国内外的幼儿教育专家们把幼儿早期乱涂乱画的现象称作涂鸦。一般情况下,2.5~3.5岁的幼儿常以自主涂鸦作为一种快乐的游戏。对这种现象家长和幼儿园都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家长期望孩子能尽早地画出具体的形象,幼儿园也希望孩子能涂涂画画得好一些,给家长个交代。因此,出现了种种不利于幼儿涂鸦能力发展的做法。如许多老师总是强调小朋友不要涂到轮廓外面去。我们认为在孩子涂鸦初期这样要求是不利于其大肌肉运动和绘画能力发展的。因为涂鸦初期的孩子以指掌式握笔,单纯由手腕动作产生反复的线条,眼、脑、手、臂的协调性极差,线条零乱无力也无秩序。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认知颜色的能力,加强手臂运动的协调性训练。活动时要准备一些大面积的纸,让孩子放开手去画,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简单的画面情境,如在纸上画个单色小动物午睡的画面,\n让孩子为小动物的被子涂上漂亮的颜色。这种大面积的无局部轮廓的涂鸦教学有利于提高涂鸦初期幼儿手臂运动的协调性,同时,幼儿涂鸦时的情绪可以得到放松,自由涂鸦的快乐对培养儿童绘画的兴趣也是有利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涂涂画画,幼儿的手臂运动促进了臂膀大肌肉的发展和腕部运动的灵活性,这时会自然进入到以手腕旋转为主的涂鸦动作,因此画面也会出现复杂的涡状形和大小不等的近似于圆形和矩形轮廓的线条,而且线条较流畅、有力。这时,教师应顺应幼儿的能力发展,设计一些以圆形为主的涂鸦活动,加强手部小肌肉运动和手、手腕运动灵活性的训练。同时,还要考虑到这时幼儿大脑对图形的认知和表象加工能力也开始发展,不再满足于以往涂涂画画的经验,表达客观形象的欲望开始增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加强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可以设计糖葫芦、橘子等圆形形象的教学内容,从大圆到小圆,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涂鸦方法,进一步增强画画的信心和兴趣。   二、幼儿绘画象征期原创能力的培养   3岁多的幼儿绘画是以抽象的线条和符号作为替代物来象征实体的,具有非具象性,无空间概念,忽略次要部分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幼儿绘画会出现画面内容关联性差的问题,画面内容零乱,所画的物体不遮挡,同一形象的大小差别也很悬殊。有的教师习惯以成人的观点要求幼儿绘画,还有的教师让孩子先用铅笔打稿,然后再描线、上色,这种做法花费时间长,容易引导孩子过于关注边缘线,不利于幼儿对整体图象的表象加工。此外,指导时教师干预太多,会影响幼儿作画情绪,不利于孩子独立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幼儿原创性绘画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教学中,由于班上孩子多,有的教师习惯关注能力强的孩子,而忽视那些想法离奇、画得不够突出的孩子,对那些淘气的孩子甚至不予理睬,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当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关注班中所有孩子的情绪变化,因材施教,\n并把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与爱观察的习惯作为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最好能设计一些让幼儿亲自观察实物和图片的环节,然后再让幼儿独立绘画。这一阶段的儿童绘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二十到三十分钟,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绘画心理和能力,多设计一些以幼儿手腕和胳膊运动为主的画圆和波浪线的内容。在涂色方面,孩子还会出现以前的涂鸦手法,教师要随时调整孩子的动作,锻炼其控制手臂的能力,关注幼儿绘画线条的长短、粗细、力度及流畅程度。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还要适当地给予鼓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三、幼儿绘画定型期原创能力的培养   对发育正常的4岁儿童来说,其手指、腕、胳膊的运动协调性已经能够达到自由多变的状态,大脑对图形的记忆能力也进入了最佳期。这一时期的儿童表达意愿、发泄情感的欲望增强,但又受语言尤其是文字符号的限制,不得不借助动作和表象来表达,图画便是他们最有效的交流形式。因此,4岁以后的幼儿绘画兴趣开始明显增强,他们开始努力将头脑中的表象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及情感的发展等也促使儿童绘画内容开始丰富,幼儿能够通过画面上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想像。这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生活,获得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同时帮助孩子理解形象的平面图形符号组合规律及变化特征,多让孩子画一些意愿画和记忆画,也可以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边讲边画。教师既要考虑绘画与五大领域的结合,又要考虑到幼儿绘画发展的个体差异。如女孩喜欢花草等与生活贴近的、颜色漂亮的绘画内容;男孩喜欢车辆、机器人、恐龙等富有想像空间的内容。在幼儿把握不住事物的特点无从下手的时候,教师则应尽可能地运用形象性和趣味性的语言或者观看图片的方式,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与此同时,教师仍应注重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孩子具备了很好的观察能力,就能从真实的世界中看到更多的色彩与不同的造型,对这些丰富的色彩与多样的造型的感知是孩子后续绘画活动的基础。教师可以多带孩子去动物园、广场等地方观察动物、人物以及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并指导幼儿如何观察。如在观察小猴子的时候,\n教师应该选择多个角度引导幼儿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小猴子,帮助幼儿记忆小猴子的各种姿势;在观察花朵的时候,教师要启迪幼儿用他们的大脑、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心去感受、发现花朵的颜色、味道、花瓣形状、四季变化规律等。平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大量的优秀图画书给孩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当孩子感受平面形象多了,头脑中储存的图形符号就会自然而然的释放出来,自主绘画时就会得心应手。   在这一阶段,随着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画面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因此,应为4岁以上的幼儿提供八开或四开纸。在这一阶段,孩子在画面上还不会表现空间,形象歪歪扭扭,其大小也是根据空白区域而定。在色彩选择上,孩子通常也有偏好。教师要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来引导其绘画意愿。   总之,教师在评价幼儿原创性绘画作品时不能是一个标准:即“象”与“不象”。如果用成人的观点去指导幼儿绘画作品,往往会失去幼儿绘画的原创性。我们要注重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从尊重生命的角度爱护幼儿的绘画表现。幼儿自主性绘画教学的指导方式2010-10-0421:07:11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n    对学前儿童进行自主性绘画教育,旨在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自主性绘画的教育活动除了促进儿童的绘画能力以外,更要关注儿童绘画的内容及发展变化。绘画形式之美多表现于物的表象,而物的表象所传达的则是心中的情感和语意,即所谓“诗情画意”。诗(对儿童而言包括故事)中的情和意与画中的情和意是可以相通的,“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可见诗和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在自主性绘画中,我们将绘画和语言紧密结合起来,以期达到两者相辅相成的效果。   语言和图画是两个重要符号,语言是会话语符,图画是形象语符,它们所传递的都是意义,即知识、情感和语意。可见,从符号的角度看,两者也是相通的。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两种符号的发展有一定的同步性,也具有互动性。在自主性绘画教育中,我们以这两种符号的关系为依托,运用语言、故事促进儿童绘画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们的指导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因绘画主题不同而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引导儿童讲述自己的图画   讲述图画实际上是将形象语符转化为会话语符,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运用符号的转换能力。对于图画本身而言,就是将绘画形式所承载的内容转换成言语表述。在自主性绘画中,之所以主张儿童讲述图画,是因为幼儿绘画与艺术家不同,孩子们容易满足于自己绘画的形式美,满足于绘画兴趣或完成作业要求,满足于成人的认同和赞扬,对图画内容的认知往往缺乏重视。总之,如果缺乏引导则容易流于形式。要求儿童讲述自己的图画就是要求他们用语言再现自己的构思,诱导他们审视自己的图画,以激活其心理活动、社会经验和自然知识,并通过语言建构出新的内容,再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对图画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和将其理解转化成会话语符的能力是主要媒介。儿童年龄阶段不同,对图画内容的把握和言语表达具有很大差别,教师应了解这种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   \n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大中小三个年龄班的孩子对图画的理解和讲述水平各有特点。小班儿童的特点是分散讲出画面中各种图像的名称,是象形——概念水平的讲述;中班儿童的讲述特点是造句式的,即分别将画面中空间上临近的两三个图像按自己理解的关系组成一句又一句的话,这属于开始把握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又缺乏整体意义把握能力的阶段,是发展中的过渡形态;大班儿童则能够围绕绘画主题并经过想像加工讲述出自己心中的故事,进入了把握绘画主题进行语意转换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年龄阶段内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年龄段特点不同和个体间的水平差异都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教师以此为依据对儿童绘画讲述进行适宜的指导,能促进儿童讲述能力的发展。   故事是语言和自主性绘画结合的最佳载体   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围绕绘画主题选择相应的好故事以帮助儿童开阔思路,拓展想像空间,丰富视觉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语言给儿童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又给儿童以展现自我的开发性。我们除了与儿童进行讲故事与分析故事的互动外,还引导儿童画故事,即以故事、儿歌和诗的“诗情”激发出儿童的“画意”。幼儿绘画故事的转化能力也因年龄而异:小班儿童主要画物件图像,中班儿童能将个别情节分别组合在一起,大班儿童可以抓住主题画出故事的基本情节。在这个环节上的目的不是为了画之美,而是培养儿童在“诗情画意”间的沟通和转换能力,以提高绘画的自主创新水平。     图画命名是加深画意理解的良好方式   幼儿给画命名要经历不会——随便说——不准确命名——能够把握主题的思维过程。会取名是表达图画语意的核心,经过指导,许多大班幼儿都能够把自己的画意浓缩到富有童心、童趣的画名上。   在自主性绘画中,教师可以创造出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在“诗情画意”中学习语言和图画两种符号系统的转换。幼儿想象画创作教学的11种方法2010-10-0421:02:08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n    想象画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独创精神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想象画以记忆的形象为基础,按一定的主题要求,运用艺术表现手法经过重新组合创作绘画。儿童时期是想象最丰富的时期。他们常常凭借自己的想象把许多不相关的事物组织在一起,也不考虑时空关系和合理性,画出奇妙、怪诞的作品,往往具有构思大胆奇异、形象生动有趣、构图活泼等特点。   想象画创作教学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1.变形法   变形法是启发学生通过夸张、添加、装饰等手段,使一个基本形变成另一个新形体。  “形”是美术的基础要素,因为美术诉诸于人的视觉,而视觉所感受的对象则是“形”。教会学生怎样感受、理解、运用和创造“形”是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变形法是围绕“形”而展开的创造性活动。如:教师先画一只鸡的基本形,然后通过夸大、缩小、增加或减少的办法,启发学生画出方形鸡、长脖子鸡、大尾巴鸡等。再启发学生创作出《长脖子鸡争食》、《大尾巴鸡比赛跳伞》、《太空鸡飞向天空》、《多头鸡打架》等。变形创作课能发展儿童的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所以美术创造性活动也可以从变形创作课开始。   2.拟人法   拟人法是用拟人的手法去表现事物的造形和活动的方法。拟人化是儿童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经常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把一切事物,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星星、月亮,都认为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感情、通语言的。所以让小朋友用拟人的方法去表现事物,他们非常乐意。采用拟人法时先要让小朋友通过观察、分析,抓住事物的特征,\n再把事物设计成能站立的形体,然后启发学生按照不同的事物想象创作不同的生活画面。如《花的一家》。   3.扩充法   扩充法是让学生观察已设置的形图,产生的情感体验,诱发情节联想,从而创作出带有情节作品的方法。如创作《猫抓老鼠》,老师先出示生动有趣的猫的形象,接着老师讲述猫抓老鼠的故事,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作老鼠害怕、奔跑、哭叫的场面。扩充法要求教师出示的形图对学生的视觉有强烈的刺激。形图可以通过夸张、变形、装饰的艺术手段进行创造。扩充法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4.接龙法   接龙法是通过画连环画的形式来补充画面,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画的创作方法。如创作《爱玩的小青蛙》,教师先出示不完整的连环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和画面把故事讲完整,最后让学生创作出新的画面。接龙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创作的范围和创作的基础,但要留有想象的余地,空缺的画面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发散性想象。   5.剪贴法   \n剪贴法是让学生把各自创作的事物剪下来摆放到一起,然后寻找联系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作品创作完整。剪贴法可以促进学生心手协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运用剪贴法创作首先要借助变形创作课,创作出动物的各种不同的造形,然后让学生剪下来摆一摆,学生根据任意摆放的画面,寻找有互相联系的动物,再想一想,说一说,添一添。剪贴法的重点在摆与说上,摆放的动物可以从无意到有意,摆要跟着说来展开,而说也是学生想象力的体现。   6.假想法   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事物是通过假想来实现的。儿童只有通过大胆的设想,才会使创造性思维得到畅通。而假想法不受任何科学事实所限制,假想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巨型向日葵》。   7.组合法   事物组合是科学创造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方法在科学发明中被广泛采用。而艺术创作中组合法是按照艺术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进行形的组合。在组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事物进行适当的意愿引导,并根据审美的要求来启发学生组合运用。艺术组合的结果是艺术作品,它的成果不同于科学组合的成果。但是他们在组合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通过艺术创作活动同样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如创作《家乡的新房子》,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房子的结构特点后,通过变形法学生画出了各式各样的房子。然后让学生把各式的房子按一定的构图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幅幅不同画面的作品,通过创作让学生体会感受形的大小变化、疏密变化和构图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8.悬念法   悬念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象和挂念。悬念可以造成急切期待的渴望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儿童的思维波澜起伏,回旋跌宕。例如,让学生画《贪玩的小蝌蚪》,老师先出示一幅环境图,然后启发引导:\n“小蝌蚪真爱玩,一不小心钻到莲蓬阿姨的脖子罩,莲蓬阿姨打了一个大喷嚏,把小蝌蚪喷了出来。这下可急坏了青蛙爸爸、青蛙妈妈。小朋友你们想想看,青蛙爸爸和妈妈会怎样做。”悬念法利用学生期待、渴望和乞求的心理,诱导他们对表现的事物急于去创造,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的过程中,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9.迷宫法   走迷宫是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它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极思维。迷宫法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把画面设计成像迷宫一样的结构,然后引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的方法。如创作《老鼠乐团》时把老鼠的游乐园设计成迷宫的样子,再让学生根据迷宫的方向变化画出各种方向的老鼠,根据迷宫大小的不同画出老鼠钻迷宫时的疏密变化和情节变化。   10.填空法   儿童画创作是儿童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现客观事物或反映思想情感的过程。要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艺术表现,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创造语言,只有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才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语言。而填空法能通过儿童的视觉感受引导儿童进行语言的创造和变化,从而形成更多的艺术语言。如创作《鸟的乐园》,教师出示了鸟的家园图,让学生了解鸟也像人类一样有自己的家,不同的家有不同长相的鸟,不同的鸟在各自的家里做着不同的活动,从而启发学生进行形和情节的创造。  11.逆向法   逆向法是要学生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按要求在活动时,\n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去观察和思考,避免单一正向思维和单向度认识过程的机械性,克服浅性因果律的简单化。从相向视角来看待和认识客体,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创造性的发现,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如《蚂蚁比人大》。幼儿美术活动设计思路与指导策略2010-02-0410:30:53作者:李慰宜来源: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网友评论0条   一、设计思路   1、确定教学目标   虽然在有限的范围内幼儿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由于受到直觉的限制,幼儿肘期形成的概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念,所以,在确定美术教学目标时必须避免两种提法:一是把画出某一具体图象当作目标,如教幼儿选择红色画太阳,就容易使幼儿误认为用红色画太阳是唯一的方法,从而失去对颜色的想象。二是把认识近大远小、重叠、渐变等抽象概念当作目标。如教幼儿运用大小对比的方式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就容易使幼儿产生“小图象必定表示远方物体”的印象,从而导致思维混乱。   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客观判断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确定幼儿下一阶段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适度。如当幼儿只能用笼统的图形来创造图象时,我就鼓励幼儿将图形与线条进行多种式样的组合。当幼儿能画出较清晰的图形时,我就逐步引导幼儿用多种图形组合来创造不同的图象。当然,目标并不一定都是按教师的主观意愿制定的,有时它是由幼儿提出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目标与幼儿的需要吻合。   2、选择内容   \n幼儿美术创作主要表现在造型能力和表现方法两个方面。造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和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的成熟程度有密切关系,教师应避免运用简单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法,力求客观地把握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搭建小步递进的阶梯,以帮助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的造型方式,提高造型技能。在尊重幼儿手部肌肉动作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接触多种工具材料及广泛运用的机会,使幼儿不断变化、创造,习得各种表现方法。   我认为幼儿学习技能的内驱力来自他们在内容的吸引下产生的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愿望。所以,教师应选择那些有足够吸引力的内容并进行艺术加工,认真研究内容与技能的内在联系,把技能表现自然地融入内容之中。如在教幼儿学画人物头部转动的动态时,我选择了“观测流星雨”这个热点话题,以“观测小组记录每一颗流星”为内容,启发幼儿尝试表现每个“观测者”的动作,使转动头部动作成为幼儿成功地观察流星的需要。于是,围绕这一有趣的情景画出向不同方向转动的头部动作,就很自然地成了孩子们的主观愿望和需要。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内容开展专门的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类美术活动在技能与方法上应尽可能简单、便捷,以便给幼儿更多创造的空间。   3、调整教学过程   通常幼儿美术教学过程由引起兴趣、出示范例、示范讲解、巡回指导和结束评价五个环节组成,这五个环节都以完成技能要求为目的。在实践中,我尝试将这五个环节调整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讨论、鼓励独创和展示判断,这是以鼓励创新、激发创造为目的的。   创设情景指的是将情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其成为诱发创作动机、引导幼儿学习技能的推动力;提出问题指的是围绕内容与方法提出问题(可由教师提问,也可由幼儿提问),让幼儿观察、思考;引导讨论指的是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那些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鼓励独创指的是鼓励幼儿按自己的体验大胆表现,努力超越自我;展示判断指的是给幼儿展示作品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比较自己与同伴的作品来进行判断和自我评价。   二、指导策略   幼儿美术创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幼儿的创作是个体化的,教师很难设定统一的指导方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把握以下一些指导策略会使美术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策略之一:不断提出疑问   \n当幼儿经常采取某种造型形式、表现方法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让幼儿考虑改变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当幼儿选择红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提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当幼儿选用橙色和黄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再提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太阳呢?”当幼儿用彩条画太阳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怎样的彩条才更像阳光呢?”   策略之二:帮助幼儿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   很多教师常要求幼儿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小朋友的不一样”,这个空洞的要求常常使幼儿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应提倡幼儿创新,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等。如画鸟时,我不但鼓励幼儿画自己喜爱的鸟,也鼓励幼儿画想象中的鸟,头、身体、翅膀、羽毛、眼睛、嘴巴什么都能变。有个幼儿按想象画了一种奇特的鸟。大家问我这只鸟的名字。我说:“人类只发现了一部分鸟,这只鸟也许是还没有被发现的鸟吧!”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策略之三:善于用幼儿看待事物的方式去解释画面   幼儿对许多图象的解释都与日常生活经验具体形象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应经常观察、学习幼儿的造型,善于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画面,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进行交流。   \n策略之四:教幼儿学会修改图象    教师应使幼儿懂得完成作业和对待工作一样,应该是完整的,不能半途而废或因不满意而气馁,应鼓起勇气,设法修正,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有些自信心不强的幼儿,常常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或坐着发呆直至换一张纸为止,这是极不好的习惯,对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学习习惯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教学活动.如“印绳”、“打翻了墨水”、“圆圆找朋友”等,引导幼儿学会对已有图象进行再定义。尤其是当幼儿画“错”的时候,我就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象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如果不能修改,则用再定义的方法使其变为其他图象,使其不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如画“动物世界”的时候,有个幼儿画了两个太阳,我就启发他大胆想象,把它再定义为其他图象,结果他成功地把它改画成了大狮子。   策略之五:展示作品,相互学习   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互相学习借鉴的成分,因此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象和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应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既乐于观赏那些技能高、创造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   大多数幼儿都有创新的愿望,也乐于在同伴面前显示才能。有的孩子不愿让大家学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技能低下,而可能是不恰当的教学策略所致。如有的教师把“画得与别人不一样”片面理解为“不要学别人”;有的教师总是表扬那些技能较好的幼儿,结果使这些幼儿形成骄傲自满的心理,这不利于幼儿相互学习。   策略之六:鼓励幼儿超越教师   教师应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不必将图象、颜色、步骤都讲解得十分详细,应给幼儿留有较多的创造余地,以显示他们的才能。有时甚至可以有意提供一些不完整或错误的图象启发幼儿思考,让他们担任“小医生”为作品“看病”,使幼儿有超越教师的机会。如在为故事《猴子过桥》画插图时,我介绍了猴子的两种动态,并表示自己想不出其他动态,请幼儿补充。在这种创作氛围中,幼儿个个信心十足,满腔热情,画出来的小猴也千姿百态,很有创造性。幼儿园应怎样进行音乐绘画教学?2010-02-0911:30:10作者:不详来源:互联网网友评论0条   幼儿教育是一个整体。虽然教育内容广泛、多样,但最终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则各种教育内容之间必须要有有机联系。音乐绘画就是将音乐欣赏与绘画相辅相成的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把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联想借助于生花妙笔留下美妙的痕迹,充分发挥它们对幼儿创造想象力的影响。那么,怎样进行音乐绘画教学呢?   \n一、启发幼儿进行音乐欣赏   1、哪些作品适合孩子欣赏?2-3岁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性质不易理解。他们听音乐时,注意的往往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一些特征性音乐,而对作品的情绪、风格、音乐的强弱、速度变化不注意。因此,2-3岁幼儿适合欣赏速度平稳、表现内容单一的音乐作品。如《摇篮曲》、《拍球》、《小白兔跳跳》等曲目。   4岁幼儿已能辨别音乐作品中速度的变化,他们能随着音乐速度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动作,能初步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某些突出的感情色彩。如进行曲的雄壮,舞曲的活泼,叙事曲的欢快,摇篮曲的悠然等。但他们感知作品的力度还有困难,对乐曲音调的高低不易区别,也不能辨别由于音区不同和演奏不同而造成的音色上的差别。因此,4岁幼儿欣赏的应是内容丰富、具有比较明显的速度变化、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象圣·桑的《动物狂欢曲》、《梦幻曲》、《天鹅湖》等曲目。   2、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倾听音乐。在幼儿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进行引导性谈话,向幼儿介绍作品的名称、内容,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让幼儿知道听什么。同时,向幼儿提出欣赏的要求。如欣赏《狮子王》一曲时,伴随着音乐向幼儿提出:“仔细听,是谁在吼叫?”吸引幼儿注意欣赏。  (2)启发幼儿边听边想。例如:通过对《狮子王》引导性的谈话,和反复多遍的欣赏,幼儿势必带着异常兴奋的情绪和十分好奇的心理,在音乐中感受到某种东西。要启发并允许幼儿用动作、手势、表情等各种手段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的过程就是对作品思考、回忆、感受的过程。    二、训练幼儿进行绘画   \n幼儿经过欣赏音乐,产生了想象,并采取跳舞、游戏、讲故事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为了鼓励幼儿把想象表达的更加具体形象,这里我引导幼儿主要采取绘画的形式。因为美术创作活动是能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并培养敏锐感受力的最佳途径。而绘画是眼、手、脑紧密配合的活动。在绘画活动中,将感知到的音乐形象,通过认真分析,找出主要特征,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出来,做到脑有所思、手有所致。   1、启发幼儿将想象展现于画面上。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不是有目的的想象。他们的想象也容易变化转移,一般是看什么想到什么,听到什么想什么,接触到什么想什么。正因为幼儿的想象是很活跃的,我们才应注意加以引导,引导幼儿将感知到的音乐形象,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   例如我引导幼儿欣赏完《狮子王》一曲后,幼儿脑子里已形成了音乐形象,这时我只要求幼儿将他们感知到的音乐形象,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我却不给以任何的示范,于是幼儿开始作画,绘画的结果都不相同。此时我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画面表示赞扬、鼓励,并让幼儿自己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幼儿想象是多么的大胆而自由奔放。   2、单个形象训练。将幼儿画面上的各个形象进行单独训练,例如《狮子王》的绘画中,幼儿画出了许多形象,但是形象的形态单调,这时我便根据幼儿画出的单个形象进行多种形态训练。如狮子,我先要求幼儿画出头部的表情和位子,再通过变换身体和四肢在头部四周的改变,来体现狮子的不同形态。让幼儿掌握狮子的基本形态的各种画法。通过单个形象的训练,幼儿才能设计出动感丰富、表现生动的画面,这也是绘画的基础训练。   3、整幅画面的构图设计。幼儿对单独形象的各种形态掌握以后,就需要进行画面的构图设计。使幼儿初步地掌握上下、左右、前后和空间以及对比例的估计能力,从而改变以往画面上出现的一种没有远近、没有前后、没有大小的任意排列的平面图形象。但是对于幼儿画画怕遮掩、重叠的现象却不要强加改正,例如朱天豪小朋友在画《狮子王》的创作画时,就将狐狸的四肢画在了狮子的身体上,将其重叠在一起。而我并没有加以限制,因为这正是幼儿画的“黄金时期”。也体现了幼儿画的天真气,我们对幼儿的天真气应注意保护,让它充分表现出来,这样幼儿的想象才不至于受到抑制。   4、根据欣赏内容进行连环画绘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我还想要求幼儿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绘制成连环画的形式。这样,既可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又进一步训练了幼儿的绘画技能。   \n总之,进行音乐绘画训练,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幼儿的丰富想象力,把他们天真的好奇和遐想引导到科学和艺术的轨道上去,音乐和绘画正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大胆想象、自由奔放的天地。幼儿园泥塑活动的特点与指导策略2010-09-1521:09:09作者:来源:网友评论0条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在泥塑活动中了解、接触民间文化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在体验泥塑活动的快乐中。学习运用立体造型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典型特征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不断提高空间知觉和立体造型的能力。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和解决教育实践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关于儿童泥塑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引导教师在深入学习、领会泥塑活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探究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塑造特点及教师适宜性的指导策略。    各年龄阶段幼儿塑造的主要特点   实践中,我们注意将各年龄班幼儿的泥塑作品进行拍照、收集和归纳。同时将幼儿作品的名称、塑造意愿进行记录存档。在经历了一年的活动积累后,我们对幼儿的塑造作品按照塑造时间、内容、主题进行梳理,进而对比、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塑造水平和发展的线索如下。   \n1、小班幼儿在塑造技能上处于原始性体验、感知泥土阶段。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他们在塑造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玩儿泥,在任意拍打、摆弄的过程中。偶尔发现自己塑造的形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相像。于是给予命名。有的幼儿说,我捏了一个大饼;也有的幼儿看着自己捏的泥说,我这个是蛋糕;还有的幼儿整个活动中始终在揉泥、分泥、再揉泥,或用力摔泥。在快乐的玩耍中,他们感受到能使泥不断地变化:揉圆、拉长、压扁,还可将泥条卷起来等等。幼儿在一种纯粹的玩耍活动中。任意地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圆柱体、球体等,依据泥的变化和所塑造的形状赋予作品名称,如,“我捏的是床,上面是许多小朋友。”“这个是沙发。”“这是苹果。”“这是一个人。”“这是一头大象。”等等。   经过更多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幼儿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他要做个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塑造。他们依据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物和游戏中玩耍的小玩具,产生了塑造的兴趣.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简单的物体形象。如,小汽车、小动物、水果、蔬菜、小朋友等,但塑造的是“蝌蚪人”式的浮雕作品。因为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如幼儿塑造的“小朋友”只有头和身体,“小兔子”只有头和一对长长的耳朵。    2.中班幼儿在小班塑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具有了立体造型的意识。正如日本幼儿心理学家崛崛内所说,“(在黏土造型方面)4岁左右的幼儿就有了较好的有意造型的倾向”。中班初期,幼儿还不了解立体的东西。他们还是以图画式的半立体形式去表现事物,可以说是浮雕式作品。如,儿童塑造的小飞机、小动物、蝌蚪人等,虽然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结构。但还是用棒状组成的平面图。他们表现的是两度空间式样,也就是说虽然用棒状结合并有连接了,但是还不能立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实物、玩具,能意识到要让自己塑造的人或动物站立起来。就要在腿部多加泥,慢慢地尝试着将人物和动物的下部塑造得较粗大。体会到上轻下重的道理。\n   随着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了解、概括能力的提高,中班后期的幼儿塑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能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内涵,如塑造不同动作的人,在塑造害怕的人时头发是直立着的,显得很紧张。   由于幼儿的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能塑造一些立方体、圆柱体,并会用合成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如各种式样的汽车和不同的小动物,所以,逐渐能把自己看到的“顽皮的猫”、“捉老鼠的猫”、“贪吃的猫”等活灵活现地表征出来。他们开始能运用泥塑的方式,表达自己所感悟的事物突出的特征。    幼儿在此基础上,能运用较流畅的方法塑造不同的动物、物体。如塑造长颈鹿.幼儿能将一块长的圆柱体用两手一拧、一端向下一弯即呈现出其显著的特征。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所限.此时还不能充分地、自如地再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特征的表征。   \n3.大班幼儿塑造的主题、表现的技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觉经验发展而提高,其泥塑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立体性的表现能力都逐步发展.运用泥塑表现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强了。这一时期,由于儿童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们表现的欲望很强烈,喜欢用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他们会借助辅助工具来塑造物体的细节特征。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更精细,而且已经有动作和神态,有的还反映了他们对人物职业的理解,如,解放军的威武、小朋友过生日时的快乐等。大班后期,经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抓住人物、动物的不同特征、习性、性格、神态等加以表征,如“淘气的小猫”、“伸懒腰的懒猫”、“玩尾巴的小猫”、“护食的猫”、“回头的猫”、“猫的一家”等;或者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小狗、小羊、石狮子等不同的性格和神态,进行较精细的塑造,同时反映出自己爱的情感和体验。   总之,我们认为,幼儿泥塑能力的发展最终受幼儿心理发展的制约,并伴随幼儿立体知觉能力和知觉经验而逐渐发展。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由于个体成熟程度、生活环境以及教育上的影响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差异也不一样.教师应明了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依据幼儿塑造特点及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   教师为了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就要针对不同阶段幼儿的水平和兴趣、需求给予不同的指导。为幼儿创设各种环境和条件,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推动幼儿塑造能力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指导教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依据幼儿的兴趣、水平,选择幼儿身边的、熟悉的、适宜用泥塑表现的事物作为塑造主题;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创设和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材料支持幼儿塑造;依据幼儿的发展与需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其获得成功;注重引导幼儿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提升其塑造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探索了小、中、大班泥塑活动的指导策略。   小班:依据这个年龄幼儿的塑造特点及水平,教师应更多地为其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耍的机会,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大胆地操作、感知泥土。   \n如,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幼儿揉捏、敲打、弄碎、拉长、分块等,让幼儿用手接触泥土、了解泥土的特性,体验造型性感觉。教师常常以妈妈的口吻,启发孩子们给娃娃做什么吃——“今天给娃娃做点好吃的大饼、面条、蛋糕”。教师还可加入孩子的活动,带领幼儿用泥土来堆山、挖洞,鼓励幼儿把一块块的泥自下向上堆,再来挖山洞,引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从中感知泥土的可塑性,同时也锻炼幼儿手的配合和控制能力。有时。教师们更多地用问题引导幼儿去发现泥的可变性。如,谁能把这块大泥变成许多小块泥?谁会帮娃娃家做糖球?谁还能让泥变成其它东西?还可以启发幼儿看看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谈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引导幼儿在谈论中了解不同的方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团能使泥变圆;搓能使泥变长;压能使泥变成饼。一次小班幼儿塑造活动中,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启发幼儿:“你们真能干,今天看看大家可以用泥来变什么?”一会儿工夫,孩子们纷纷向老师介绍:“我的泥变成了萝卜”、“我的泥变成了小蛇”、“我的泥变成了大饼”、“我的泥变成了蛋糕”……随着教师的一一肯定,孩子们对泥塑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   总之,小班幼儿还处于无目的的感知材料阶段,教师应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引发其塑造兴趣,鼓励其大胆地玩儿泥.体验快乐并提高对泥土的了解与认识。   中班:在了解了泥土性质的基础上.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半立体造型的意识,对工具的使用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概括能力也不断增强。他们在泥塑活动中不断地追求造型向立体性靠近。教师应结合幼儿塑造的特点及水平,丰富其感性经验,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其抓住主要外形特征,帮助其获得成功感。   在幼儿塑造时,教师注意引发幼儿发现不同事物的形态特征、事物的简单情节、人物动态、事物间的某些细节关系.请幼儿通过描述、动作或绘画的方式加深对事物的感受。   \n如,结合幼儿喜欢的、饲养的小动物.请大家来进行描述、交流,让幼儿学一学大象走、小猫伸懒腰,说一说自己家的小狗喜欢干什么等,从中使幼儿感悟小动物的神态及性格特征。再鼓励幼儿运用塑造的方法去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启发幼儿抓住主要特征进行表达。教师还可将孩子的观察活动录像,组织幼儿反复观看,或者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拍成照片,提供给孩子欣赏,不断丰富其感性经验,为塑造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各种有关适宜的图片、图书、立体小玩具和艺术品.丰富幼儿相关经验。幼儿通过与这些材料相互作用,加深对事物的了解与认识。丰富造型经验。   教师不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与工具。启发并鼓励幼儿对熟悉的物体进行表征。满足其成功感,促进其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大班: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塑造的水平和表现事物内在的精神内涵,教师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深刻理解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感受由于这些因素所采用的各种造型。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人和事(自己家养的狗和猫、喜欢的故事中的角色),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环境和活动,吸引幼儿运用塑造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幼儿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大班幼儿塑造“我喜欢的猫”的活动,是在充分分析幼儿兴趣、经验和对大班具有挑战性发展价值的基础上确立的。活动前,教师为了引导幼儿深刻体会、感悟小猫内在的性格特征,和孩子一起对猫进行了细致观察,在与小猫玩耍的过程中增进了幼儿对小猫的认识与情感;同时,引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表现、绘画、语言描述、故事表演等交流自己对小猫的认识与感受,从而加深对小猫的爱,为塑造活动做了情感和认识上的准备。教师还为幼儿的操作活动准备了丰富的主体材料和辅助性材料。在幼儿塑造过程中,教师从材料的提供、语言的启发、动作的支持、提供同伴的经验借鉴等多种方式,为幼儿获得成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帮助与指导。在塑造后的评价环节,充分请儿童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给予鼓励与肯定,有效地使幼儿在交流中学习提升了相关经验,促进了幼儿新经验的自我建构。   总之,在大班进行塑造活动,要不断让幼儿在动作的参与中进一步获得体验,动作参与最能激发幼儿情感,以此不断加深儿童对表现对象内在精神内涵的理解,把握塑造对象的明显特征和瞬间姿态进行表征,提高幼儿泥塑表现、表征的能力。(金壮丽)\n在绘画活动中如何让幼儿运用颜色2010-10-0319:49:02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孩子们喜欢色彩,因为它璀璨而又缤纷,能唤起幼儿丰富的想象和表现的欲望。赤、橙、黄、绿、青、蓝、紫,孩子们认知世界就从这缤纷的色彩开始,色彩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不同的感觉,万物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然而在孩子们的绘画作业中,不难发现存在着概念化和模式化的色彩,如:太阳是红色,小草是绿色,天空是蓝色。孩子们的作品色彩单调,缺乏创造力。如何让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色彩,大胆地画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观察和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当中,让孩子们分辨客观世界之间的色彩差异,并注意它们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变化,这是孩子们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们学习用色彩进行表现的前提。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如:春天浅绿的草地,到了夏天变成深绿,到了秋天又变成枯黄;天上的朝霞和晚霞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小朋友的脸色和大人的脸色是不同的,高兴时候的脸色和生气时候的脸色也是不同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观察,孩子们对发现周围生活中的色彩不仅非常感兴趣,而且非常敏感,他们能够捕捉事物之间很微妙的色彩变化。  二、欣赏优秀作品,丰富色彩语言\n  不同色彩给人不同的意象。我结合实物、图片和名画欣赏来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首先,选择一些色彩鲜艳明快,与幼儿生活较为接近,易懂的名画、图片、幼儿较好的作品进行欣赏,告诉他们漂亮鲜艳的颜色需要用不漂亮灰暗的颜色来衬托、比较才能映衬出美丽的色彩效果。然后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讨论:这幅画的主色是什么?是用什么颜色衬托的?看到画中颜色你心里有什么感觉等,以此来丰富幼儿的色彩语言,提高他们运用色彩的有意性。  三、鼓励幼儿用色彩来表现  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世界也有很多感受和幻想,引导幼儿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对人、社会、自然的看法和愿望,画出自己对生活中色彩的独特感觉,这是对他们进行色彩训练的一个目的,也是提高孩子素质,开发他们艺术潜能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除了尊重幼儿对色彩的选择,还鼓励幼儿尽可能多的使用色彩,引导幼儿发现新的色彩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不断提高他们造色、配色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当然,对幼儿运用色彩的辅导,应多从幼儿的年龄实际出发,教授一些幼儿能够感受和理解的内容,不要用成人对色彩的感觉要求禁锢他们。只有这样,才会使幼儿对色彩的认识感受和运用处于一种灵活变化的探索过程中,才会避免对色彩的机械运用,让孩子在绘画中不断涂抹出他们心中的色彩。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现状及对策2010-10-0321:24:26作者:彭兵来源: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网友评论0条\n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评判过程,对教育教学具有监控、反馈和调节的功能,是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评价改革作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美术活动的评价也不例外。但从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来看,美术活动的评价获得了教师们的广泛认同,并成为自觉实施频次最高的行为。因此,剖析教师美术活动的中的评价行为,对于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美术教育对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  (一)实施评价的目的出现偏差  每次美术活动后,教师都要进行讲评,评价已被教师们认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教师实施评价的目的却出现了偏差: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现实;有的教师则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落空了。评价偏离了“发展”的轨道,教育评价成为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  (二)评价标准划一,忽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成人化的,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涂色是否均匀、是否与实物或教师的范画一致等,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性,而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的发展”。表扬的总是少数孩子,有的孩子经常受到的是否定性评价,导致部分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产生“我不行”的想法,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无法正常建立。用统一的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儿童,长此以往的负面影响,对某些具体个体的儿童而言是无法估量的。  (三)评价内容片面,发展性功能未能全面实现  评价内容的片面首先表现在对幼儿的评价中,目前的评价多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如构图、色彩、比例等,但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却不予重视;其次还表现在侧重幼儿“学”的行为和效果,而忽略教师自身“教”的艺术和实践内容。对幼儿的要求多,而却反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和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从而使得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未能全面实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无法得到迅速的提升。  (四)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发展状况  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的是现场即时评价,即通常所说的相对评价法。突出表现教师往往依据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给出评语,重眼前的作品表现,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忽视个体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绘画能力的前后差异,导致评价的真实性和人文性大大降低。这不仅无法达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更无法帮助幼儿正确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  (五)评价主体缺失,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  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改为“的评价主体”)是教师,而幼儿则是被评价者,评价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合作者的家长,也长期被置于评价主体之外。幼儿、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仍停留在理念层面。教师常常以自己的意见为主,独自决定作品的好坏与优劣。往往是教师扮演“裁判者”,唱)独角戏。虽然有时也让幼儿参与评价,但由于平时缺乏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幼儿评价基本处于走过场状况。从而导致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尤其是幼儿自我评价的价值未得以实现。  (六)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结束阶段都应有评价。但在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中,却很少有教师进行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因此教师往往依据主观猜测和经验,进行预定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从而导致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性不高,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很难发起,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少对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指导,幼儿得不到及时的点拨,导致评价在激发幼儿兴趣、灵感,开阔幼儿思维、大胆表现自我,使得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七)评价语言不艺术,缺少激励性  教师在美术活动的评价语言主要问题表现在: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语言不具体,缺少针对性和启发性。诸如“画得不错,”“有进步”、“想想春游你看到了什么”、“猫饿了得吃饭,给它添上一个食盆吧”、\n“你怎么画了个黑太阳”?“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重画!”这类或抽象、或强加、或否定的评价语言都是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教师美术评价行为策略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1、以评促发展(删除)的发展观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完善。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应与教育目标一致。不仅应考虑儿童的过去,重视儿童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应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通过不断收集每个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判断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评价,不仅要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幼儿的潜能和特长,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地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改进教学,获得自我成长,体验职业生涯的快乐。  2、科学的幼儿美术教育价值观  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这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传授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初步的表现力的基本目标并不矛盾。两者好比渡船与过河的关系:到达河的对岸是最终目的,而船是过河的工具,是为过河服务的。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已有的基础及兴趣爱好,提出美术的知识技法及想象创造的进一步要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评价中既不能只强调美术技能技巧,也不能不要技能技巧。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应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  (二)把握幼儿美术活动的年龄特点  1、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我的“百种语言”之一。  人自降生到这个世界,就具有了社会的属性,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的需要。幼儿虽然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表达自我,但他们有自己的“百种语言”。\n心理学家发现: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以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想象和创造自己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更是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表达技能无法与成人世界接轨,在色彩、造型上有时无法还原真实的世界,但却是他们独特视角的反映,是他们童真、童趣和独特个性情感的表达和表现。  2、美术活动是幼儿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的重要过程。  追求快乐和获得自我满足是人的本能,也是人追求一切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童年期也是游戏期,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是幼儿游戏的直接目的。幼儿从事美术活动没有任何功利性,仅因为“创作”的过程或形象、色彩的变化结果能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由此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成功的自信。  3、美术活动是伴随幼儿主动建构的实践过程  幼儿美术活动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激活思维,引起情绪、情感共鸣,产生美感萌芽的一种活动。为了表现与创造,幼儿不断地对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着筛选、比较和加工,同化和顺应心理活动交替进行着,伴随着艺术与各领域的连接和沟通,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美术活动的反复进行,不断深入,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断加深,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重评价内容全面、多元,关注幼儿发展个体差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和人才,还应是一个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通过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于此。因此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具体说来,在对(添加)知识技能方面(删除)的(添加)评价上(添加)应包括构思、造型、艺术材料运用、构图、表现、着色等指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上则要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自信心等;而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就(添加)应包括幼儿活动的持久性、习惯、表现方式,创作偏好等。  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帮助教师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幼儿,发现幼儿各自的长处,从而让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当然,为了保证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实践和探索将各项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概括关键要素,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四)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注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等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改变评价手段单一的现象。同时,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的范围和界限。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评价时,应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及教师与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情况中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评价前,教师应通过多种活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评价时,应注意广泛收集信息,既包括对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当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水平,也包括对幼儿的活动成果或作品的观察和评价,使评价不局限于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淡化幼儿之间的评比(相对评价),实现幼儿的纵向比较(个体内差异评价),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绝对评价),强调在多种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坚持评价的结果是现在的、暂时的,通过评价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  教师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还应关注评价获取信息的信度、效度及评价的实际作用,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幼儿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实际作用,克服“走过场”的现象。  (五)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各方的主动积极性  现代的美术教学重视引导幼儿走入社会和自然中去探究和体验,观察生活中美的因素,启迪幼儿绘画创作的灵感,强调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对幼儿绘画活动的影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倡导发挥被评价者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幼儿虽年龄小,经验少,需要成人关心照料之处很多,但依然是独立个体的人,主体精神的培养应从小入手。因此,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幼儿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充分发挥家长、幼儿的主动积极性,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保证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另一方面,使评价各方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有利于教师、家长、幼儿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让参与评价的多主体明确评价的标准、内容与要求,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例如,家长对幼儿进行评价,应主要集中在孩子在家中的美术活动兴趣、习惯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观察和评价上;幼儿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在幼儿的互评中则应着重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其次,教师还应创造条件使评价的多个主体都从中受益。如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能力;让幼儿对同伴进行评价,目的是让幼儿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而让家长参与评价能够让父母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成长过程,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幼儿发展的信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六)评价与教学融合,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动态化  在新的评价理念下,教师对美术活动的评价应是伴随着教学并与之发生持续的相互作用的,即教学以评价为基础设计和实施,教师根据观察和评价调节教学,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对儿童美术发展的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即通过对幼儿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导向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也只有过程性、动态化的评价才可能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这也就决定了评价必须与课程相融合。评价既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它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实施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客观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让幼儿成为活动的设计者,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美术活动指导与评价结合和起来。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而又缺少一定知识技巧时,教师的指导和介入是最适时和最有效的,但这种指导应是以评价为基础的,是评价的深化与升华,重点指出幼儿发展变化的优势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和幼儿的发展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意见,将评价的过程性落到实处。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是教师的责任,促进每个幼儿的提高是教师的艺术。教师只有善于通过评价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自身善于观察、发现、适时指导的艺术,才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七)评价语言生动恰当,体现激励性和发展性  美术活动评价是提高美术活动质量的手段,\n幼儿处在“镜像自我”的阶段,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往往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经常受到表扬和激励的孩子,能较好地悦纳自我,增强做事的自信心。反之,则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通过评价既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具体说来,评价首先要基于对幼儿的了解,通过观察、对话,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特别是当幼儿的作品“离谱”的时候,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去试图理解其意,并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时候,善意地给予诠释。进行评价时,教师则要注意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总而言之,无论对哪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都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不同点,从多种的角度开展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美术技能的评价。用肯定赞赏的语言为他们鼓劲,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激发继续大胆作画的欲望和热情;同时又要准确把握、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足,通过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或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促进幼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记住: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因为艺术是无对错的。(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彭兵)提高幼儿手工教学活动质量的策略2010-10-0418:02:42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园手工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利用手工材料,借助辅助工具,发挥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成型作品的一种活动。手工制作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手工活动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幼儿园手工活动由于存在着一些弊端,造成整体手工活动质量不高。   一、幼儿园手工活动现状分析\n    (一)缺乏材料的投放,幼儿动手机会较少    当前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手工教材较缺乏,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有很多幼儿园的手工活动都是从《小巧手》新版省编教材中随机选择的。《小巧手》新版省编教材里面的手工材料大多都是一些撕贴材料或一些折叠材料。这样的手工材料单调乏味,制作的方式也很简单,幼儿动手的机会较少。然而因为《小巧手》新版省编教材的手工材料的数量刚刚和幼儿人数一一对应,没有多余的材料,所以每个幼儿只有一次操作的机会。这样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也较少。    (二)学习的方式不正确,抹煞了幼儿的创作精神    传统的手工活动中,老师通过口头讲解和演示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完成制作。例如,在一次手工活动—五颜六色的灯笼,教师把制作的方法都讲给幼儿听,并从五颜六色的彩纸里随意拿了一张红色的纸示范的做了一只红灯笼,结果每个幼儿都是模仿老师的做法,很快的全班幼儿都做出了一个红灯笼。虽然通过这样的过程,幼儿完成的作品成功率较高。但这样的手工活动,完全属于一种模仿,没有幼儿自己创造的东西。这样的手工只是提高了幼儿模仿作品的能力,却完全抹煞了幼儿的创作精神。    (三)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不高,为完成作品而制作手工    \n在幼儿园里,幼儿园的手工教学内容都是由幼儿园统一制定,教师为教课而教课,但并不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例如在一次折纸活动中,教师为幼儿示范折叠花篮,结果很多幼儿都没有看老师的示范。最后,教师发给幼儿纸,让幼儿自己折叠的时候,很多幼儿都是乱折,有的甚至把它折成了飞机。显然幼儿对花篮的兴趣不高,幼儿只是为完成作品而制作手工。    (四)教学评价空洞,缺乏针对性    很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都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只表扬一些画面干净的作品.而忽略了一些画面不是很整洁但构思却很新颖的作品.大部分教师在手工活动中的评价只注重幼儿制作作品的优劣,而对于幼儿活动时应具备的认真态度、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注意力等这些探究式学习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缺乏引导和肯定。如:在一次实习中,我观摩过一次手工活动,发现在活动中亮亮自始至终都在专心的制作一个女孩的头像,他试着用彩纸沾胶水贴眼睛,沾不上,又用两面胶沾,还是沾不上,经过几次努力,还是没有成功。最后,他试着把双面胶先贴在眼睛的位置上再沾,终于眼睛沾好了。在此期间,有的孩子在讲话、走动,亮亮却丝毫没有受影响。而当老师点评时,只是表扬动作快的幼儿,亮亮在制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意志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却没有给予认可。老师的这种评价使幼儿习惯于只关注教师的态度而不是自己学习活动的本身,从而评价本身对幼儿的主动学习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幼儿园手工活动由于存在着,缺乏材料投放;学习的方式不正确;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不高;指导方式程序化;教学评价空洞,这些问题而导致幼儿园整体手工活动质量不高,因此,我在这里简单的谈论一下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提高幼儿园手工活动质量的策略    (一)提供多种的手工材料,丰富幼儿的作品    \n材料是构思和设计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如:硬壳纸、挂历纸、花布、绒布以及各种树叶、羽毛、植物种子、旧纽扣、棉线、麻绳等。把它们投放到手工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丰富多彩的材料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是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尝试探索,发现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对不同的材料举一反三,创新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使他们制作的作品更具个性。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    在手工活动中我们不能一味的指使幼儿,按照我们的示范去完成作品,我们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1.丰富幼儿的感知,为幼儿提供创造的源泉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创作内容范围较窄。因此,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让幼儿积累更多素材,为创造提供方便。天气晴好的日子,教师可带幼儿到户外,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房屋、马路、树木、行人等环境,观察云彩的变化、人们的服饰、各种车辆等事物,以此来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养成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索的习惯。通过观察,可以让幼儿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积累更多的经验材料,为日后创造性的活动打好基础。    2.为幼儿提供动手的机会,手工活动重在参与    \n对于手工活动的效果来说,如果教师给幼儿做好了一切准备,只要让孩子照样折折、画画、贴贴,孩子的作品可能会更整齐、更漂亮。但幼儿手工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完成作品,还要发展幼儿的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所以,手工活动最重要的是动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无论是小、中、大班,我们都应该给幼儿设置不同程度的做做玩玩活动角。如用各种果品点心盒设计制作了一可放材料、可贴作品的"手工城",平时收集各种废旧物品,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去摸摸、试试、做做。俗话说,熟能生巧,只要幼儿愿意尝试,喜欢尝试,他就能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纸可以贴成平面画,也可以做成立体教具。只要认真做的孩子,有创造性的作品,我都给予表扬,而不论作品好坏。    3.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    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点,他们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头脑中的童话世界尽自己的能力在手下展现出来。作为教师应确定主题,教给幼儿制作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去设计内容,创造画面。例在中班进行撕贴教学里,示范时可讲解了撕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拼贴成小朋友形象及其动态,其他的就由孩子自己去发挥,而不是单一的只教《幼儿趣味手工》中的教材。.   (三)手工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提高幼儿参与创作的兴趣    兴趣是创作的源泉,手工活动中幼儿参与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兴趣。    1.让幼儿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玩的物品    \n幼儿非常喜爱制作一些他们生活常玩的物品。这样的物品对他们而言熟悉,便于表现,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一次实习美术观摩课----阿童木。在各类动画片、图书里或多或少都可以见到各种阿童木的形象,它也是幼儿自由游戏时的主角。因此从活动的准备环节开始,孩子们就对这个活动十分关注。因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方面可以提供一些他们生活常玩的物品。这样更容易吸引幼儿的兴趣。     2.利用手工游戏与绘画相结合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几乎和他们的所有活动紧密相连,手工制作能够潜移默化地把教育寓于游戏之中,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效果。如:在一次“化妆舞会”的活动中,我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我们班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服装秀,所有的小朋友都必须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上台表演,你们愿意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最有特色。”话一说完,幼儿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我想做面具,来表演我最喜欢的奥特曼。”有的说:“我想用报纸做一条漂亮的裙子。”……这样的手工游戏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培养孩子的手工技能有很大帮助。  (四)正确评价每一幅作品    幼儿肌肉发育不成熟,小手总是不听使唤,因而他们的手工作品不可能像成人的作品那样技术精湛。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看到即使其制作还不十分完美,但只要构思新颖,有创造性,材料运用恰当,情思与技巧达到意趣天成,就应该算是佳作。那种以制作技能技巧水平高低为标准来衡量幼儿的手工作品水平的做法是不妥的。   \n教师要认真把握好评价的环节,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对能力强的幼儿给予肯定,对有进步的幼儿要给予表扬,对能力较差的幼儿要给予鼓励。这样,使每个幼儿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手工活动有兴趣。新《纲要》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也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新《纲要》指出,教师在对手工作品进行评价时,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应注重幼儿的探究过程。   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否有明显的探究兴趣。第二,幼儿是否能认真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接纳和吸收同伴的合理意见,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必要时是否会寻得教师或同伴的帮助。第三,幼儿是否不怕失败,不断尝试,在创作中幼儿是否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发挥评价的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幼儿园手工活动质量的提高,为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引发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学习动机,使幼儿园的手工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全面提高幼儿园手工活动的质量。提高幼儿手工教学活动质量的策略2010-10-0418:02:42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0条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园手工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利用手工材料,借助辅助工具,发挥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成型作品的一种活动。手工制作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手工活动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幼儿园手工活动由于存在着一些弊端,造成整体手工活动质量不高。   一、幼儿园手工活动现状分析    (一)缺乏材料的投放,幼儿动手机会较少 \n   当前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手工教材较缺乏,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有很多幼儿园的手工活动都是从《小巧手》新版省编教材中随机选择的。《小巧手》新版省编教材里面的手工材料大多都是一些撕贴材料或一些折叠材料。这样的手工材料单调乏味,制作的方式也很简单,幼儿动手的机会较少。然而因为《小巧手》新版省编教材的手工材料的数量刚刚和幼儿人数一一对应,没有多余的材料,所以每个幼儿只有一次操作的机会。这样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也较少。    (二)学习的方式不正确,抹煞了幼儿的创作精神    传统的手工活动中,老师通过口头讲解和演示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完成制作。例如,在一次手工活动—五颜六色的灯笼,教师把制作的方法都讲给幼儿听,并从五颜六色的彩纸里随意拿了一张红色的纸示范的做了一只红灯笼,结果每个幼儿都是模仿老师的做法,很快的全班幼儿都做出了一个红灯笼。虽然通过这样的过程,幼儿完成的作品成功率较高。但这样的手工活动,完全属于一种模仿,没有幼儿自己创造的东西。这样的手工只是提高了幼儿模仿作品的能力,却完全抹煞了幼儿的创作精神。    (三)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不高,为完成作品而制作手工    在幼儿园里,幼儿园的手工教学内容都是由幼儿园统一制定,教师为教课而教课,但并不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例如在一次折纸活动中,教师为幼儿示范折叠花篮,结果很多幼儿都没有看老师的示范。最后,教师发给幼儿纸,让幼儿自己折叠的时候,很多幼儿都是乱折,有的甚至把它折成了飞机。显然幼儿对花篮的兴趣不高,幼儿只是为完成作品而制作手工。    (四)教学评价空洞,缺乏针对性 \n   很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都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只表扬一些画面干净的作品.而忽略了一些画面不是很整洁但构思却很新颖的作品.大部分教师在手工活动中的评价只注重幼儿制作作品的优劣,而对于幼儿活动时应具备的认真态度、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注意力等这些探究式学习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缺乏引导和肯定。如:在一次实习中,我观摩过一次手工活动,发现在活动中亮亮自始至终都在专心的制作一个女孩的头像,他试着用彩纸沾胶水贴眼睛,沾不上,又用两面胶沾,还是沾不上,经过几次努力,还是没有成功。最后,他试着把双面胶先贴在眼睛的位置上再沾,终于眼睛沾好了。在此期间,有的孩子在讲话、走动,亮亮却丝毫没有受影响。而当老师点评时,只是表扬动作快的幼儿,亮亮在制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意志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却没有给予认可。老师的这种评价使幼儿习惯于只关注教师的态度而不是自己学习活动的本身,从而评价本身对幼儿的主动学习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幼儿园手工活动由于存在着,缺乏材料投放;学习的方式不正确;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不高;指导方式程序化;教学评价空洞,这些问题而导致幼儿园整体手工活动质量不高,因此,我在这里简单的谈论一下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提高幼儿园手工活动质量的策略    (一)提供多种的手工材料,丰富幼儿的作品    \n材料是构思和设计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如:硬壳纸、挂历纸、花布、绒布以及各种树叶、羽毛、植物种子、旧纽扣、棉线、麻绳等。把它们投放到手工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丰富多彩的材料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是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尝试探索,发现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对不同的材料举一反三,创新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使他们制作的作品更具个性。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    在手工活动中我们不能一味的指使幼儿,按照我们的示范去完成作品,我们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1.丰富幼儿的感知,为幼儿提供创造的源泉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创作内容范围较窄。因此,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让幼儿积累更多素材,为创造提供方便。天气晴好的日子,教师可带幼儿到户外,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房屋、马路、树木、行人等环境,观察云彩的变化、人们的服饰、各种车辆等事物,以此来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养成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索的习惯。通过观察,可以让幼儿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积累更多的经验材料,为日后创造性的活动打好基础。    2.为幼儿提供动手的机会,手工活动重在参与    \n对于手工活动的效果来说,如果教师给幼儿做好了一切准备,只要让孩子照样折折、画画、贴贴,孩子的作品可能会更整齐、更漂亮。但幼儿手工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完成作品,还要发展幼儿的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所以,手工活动最重要的是动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无论是小、中、大班,我们都应该给幼儿设置不同程度的做做玩玩活动角。如用各种果品点心盒设计制作了一可放材料、可贴作品的"手工城",平时收集各种废旧物品,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去摸摸、试试、做做。俗话说,熟能生巧,只要幼儿愿意尝试,喜欢尝试,他就能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纸可以贴成平面画,也可以做成立体教具。只要认真做的孩子,有创造性的作品,我都给予表扬,而不论作品好坏。    3.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    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点,他们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头脑中的童话世界尽自己的能力在手下展现出来。作为教师应确定主题,教给幼儿制作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去设计内容,创造画面。例在中班进行撕贴教学里,示范时可讲解了撕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拼贴成小朋友形象及其动态,其他的就由孩子自己去发挥,而不是单一的只教《幼儿趣味手工》中的教材。.   (三)手工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提高幼儿参与创作的兴趣    兴趣是创作的源泉,手工活动中幼儿参与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兴趣。    1.让幼儿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玩的物品    \n幼儿非常喜爱制作一些他们生活常玩的物品。这样的物品对他们而言熟悉,便于表现,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一次实习美术观摩课----阿童木。在各类动画片、图书里或多或少都可以见到各种阿童木的形象,它也是幼儿自由游戏时的主角。因此从活动的准备环节开始,孩子们就对这个活动十分关注。因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方面可以提供一些他们生活常玩的物品。这样更容易吸引幼儿的兴趣。     2.利用手工游戏与绘画相结合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几乎和他们的所有活动紧密相连,手工制作能够潜移默化地把教育寓于游戏之中,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效果。如:在一次“化妆舞会”的活动中,我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我们班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服装秀,所有的小朋友都必须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上台表演,你们愿意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最有特色。”话一说完,幼儿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我想做面具,来表演我最喜欢的奥特曼。”有的说:“我想用报纸做一条漂亮的裙子。”……这样的手工游戏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培养孩子的手工技能有很大帮助。  (四)正确评价每一幅作品    幼儿肌肉发育不成熟,小手总是不听使唤,因而他们的手工作品不可能像成人的作品那样技术精湛。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看到即使其制作还不十分完美,但只要构思新颖,有创造性,材料运用恰当,情思与技巧达到意趣天成,就应该算是佳作。那种以制作技能技巧水平高低为标准来衡量幼儿的手工作品水平的做法是不妥的。   教师要认真把握好评价的环节,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对能力强的幼儿给予肯定,对有进步的幼儿要给予表扬,对能力较差的幼儿要给予鼓励。这样,使每个幼儿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手工活动有兴趣。新《纲要》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也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新《纲要》指出,教师在对手工作品进行评价时,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应注重幼儿的探究过程。   \n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否有明显的探究兴趣。第二,幼儿是否能认真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接纳和吸收同伴的合理意见,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必要时是否会寻得教师或同伴的帮助。第三,幼儿是否不怕失败,不断尝试,在创作中幼儿是否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发挥评价的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幼儿园手工活动质量的提高,为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引发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学习动机,使幼儿园的手工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全面提高幼儿园手工活动的质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