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社会教学过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社会教学过程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把社会教学过程分为如下三个环节:1、环节一——创设情境,感知理解幼儿园社会教学立足于幼儿真实的社会生活,创设真实(或拟真)的情境,将幼儿带入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状态中,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理解社会、认识社会、尊重社会中的人与环境。因此,在教学活动的第一个流程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创设多种情境(如故事、儿歌、表演、文学作品等),将幼儿引入到即将学习的情境中,让幼儿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体验,从而去感知、理解某些行为和情感,为产生亲社会性行为做铺垫。在该环节中,教师可组织的素材有很多:文学作品、某种行为表现(看图书的方法、争抢、礼貌交往等)、社会认知活动(超市购物、交通规则、人们的劳动)等。例如:我们在中班设计的活动《小老鼠打电话》,主要目标是知道幼儿了解110、119、120这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由于这些电话号码所表现的情节,不容易在课上体现,为此我们编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小老鼠打错电话这一情节引出谈话主题,既能生动有趣、又突出主题。当然社会课中的故事和语言教学中的故事在讲述时应有所不同,只讲主要情节,不讲细节,这样更能突出活动目标。(不要举例)教学素材展示的方式有:情景表演、看录像、欣赏作品、看图片、调查表等。在运用教学素材和选择展示方式时,教师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多用故事、情景表演、桌面表演等方式,中大班幼儿多用录像、参观等方式。同时注意正面行为的演示多用现场表演,负面行为的矫正多用录像。例:中班抢椅子情景的回放、争抢图书等。可以将表演拍成录像播放,会增强真实性,减少表演中的负面影响。2、环节二——组织交流讨论,寻求答案当教师将幼儿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并帮助幼儿形成了一种初步的体验之后,进行“讨论分析、形成共识”尤为关键。幼儿在上一流程中的初步体验有可能是模糊的、甚至会产生与之学习目标相斥的想法。此时,需要教师不断的引领幼儿结合情境进行师生(生生)讨论,并分析、判断行为的对错及缘由,引导幼儿真正理解、内化某些行为,产生正确的观念。3、环节三----开展行为实践,获得体验经过第二个流程,幼儿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对正确的观念,观念应落实在行动中。“开展行为实践,操作运用”是社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不断地练习、模仿,才能让幼儿真正理解某些行为,并强化转变为一种习惯性的正向行为。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训练,是引导幼儿按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去实践,是对所学知识点的复习与练习,也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练习掌握本活动的要求。(二)归纳了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素材选择和运用的策略1、素材选择策略:在我们这里,其素材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可以直接收集或搜索到的现成的数字化的素材,即现有的优秀课件和其它软件材料。如:直接从网上下载的“各种各样的标志”、故事图片“猴子过河”等等;二是根据社会活动需要,对还未数字化处理的文本、图形、声像媒体及其它等资料进行有机筛选、裁减与制作等的素材。关于素材选择注重如下:1)突出价值筛选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内容很多,仅就民俗文化内容而言,就包括传统节日、名胜古迹、民俗礼仪、民居建筑、民间工艺、饮食与服饰和生肖文化……都有适合幼儿了解与学习的内容,但如何把握最适合孩子、最有效、最能发展其社会性、最有价值的素材却并非易事。此时就需要教师不以成人眼光或成人经验代替幼儿选择,而是从幼儿相关经验和兴趣入手,进行筛选,点面结合,作出有价值的判断。例如:“风筝”活动,教师充分挖掘选材的文化内涵,如风筝图案上的寓意(年年有余)、民间流传的放风筝的传说、风筝的由来、潍坊风筝节等,这些教学点的发掘,使得社会教学—风筝和科学教学—风筝、以及美术教学风筝的教学重点有了根本的区别。2)关注有益有效选择素材既要符合幼儿年龄和兴趣,又要尽可能来自幼儿生活,减少知识本位,在处理上还要考虑活动形式的自主参与性,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与渗透性。可尽量收集、利用和该活动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素材,包括游戏、故事、儿歌、童谣、歌曲、图片、录音录像资料等,广泛参考和整合其它领域教材和书籍中的相关资料作为社会活动的素材。3)彰显适宜适度\n素材选择不是以越多越复杂来判断,而是要善于精选,懂得舍弃。因社会活动内容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把所有涉及到的内容都用于我们的活动中来,既不可能也不实际。素材选择过程中还要考虑便利性,即素材的准备尽量不受区域场地的限制,有普遍性和推广意义。再如:活动中有一些好的素材可以作为活动之前的前期经验准备,也可以放在后期进行延伸活动来锦上添花,而不是一股脑儿放在一个活动中形成量大、点多,孩子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局面。2、素材运用策略:1)借“文学作品”为媒介,萌发情感共鸣借助蕴涵社会教育寓意的文学作品,并以此为媒介,建立起社会教学活动与幼儿情感互动的通道,给幼儿敞开一个广阔的文学情愫和情感世界,唤起幼儿共鸣,有利于充分发挥素材的作用。如:“我会排队”、“我是霸王龙”社会活动,就是以文学作品为媒介,让幼儿在体验之后,萌发自己的一些思考,从而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逐步完善社会性行为的。2)以“游戏体验”为桥梁,引发思考研究以游戏体验为桥梁的素材,区别于故事与谈话等,幼儿可以从游戏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思考行为和解过的关系。如:为了增强幼儿合作与分享的意识,通过以“鸡蛋宝宝玩游戏”为桥梁,让幼儿思考并探索研究如何把鸡蛋从罐子里很快地拉出来,丰富体验,以此自然而然地主动建构起轮流、分享与合作的经验。再如“马路上的标志”活动,为了提高并渗透中班孩子规则与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我们从马路上的标志入手,紧紧围绕“马路上的标志”筛出几个孩子容易掌握的红绿灯、禁止标志,并以“小老鼠逛公园”帮小老鼠忙的身份,引领幼儿了解标志的含义。3)凭“生活经验”为通道,催发情感抒发运用“生活经验”的素材,可以是“情景表演”,也可以是“场景再现”。还可以是“热点讨论”或“经典话题”。例如:2008奥运会,这样,把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表现和心理上的情感需求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依据,捕捉每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拉近社会活动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把发生在幼儿身边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事件融化为社会活动的素材和内容,抓住日常生活的点滴,巧妙利用节日资源、合理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抒发情感。可以说是方便有效的良好捷径。4)引“探究操作”为载体,强化感同身受引用“探究操作”为载体的素材,强调给幼儿自主参与探究的机会,给发现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幼儿在探究操作中亲自体验、感同身受,解决生活和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幼儿可持续地社会性的和谐发展。此时的素材运用侧重于幼儿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合作完成目标是衡量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5)用“社会实践”为中介,激发情感互通以幼儿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序,巧妙利用节日资源、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利用社会实践中的“参观调查”、“交流访问”等聚合社会资源作为素材,同时,充分考虑班级、幼儿园、家庭亲子活动等途径所覆盖的范围,与幼儿园社会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师、幼、家长间的情感共通与共融,实现社会活动的正效应。例如:在“我会交朋友”活动中,教师有意为本班幼儿创设相识新朋友的机会,并通过自然相识→尝试运用一些简单的相识与记忆新伙伴的方法→回放幼儿方法,学习并验证交友策略是否有效→巩固交往策略。这种创设自然体验和社会实践的生态场,让孩子们和社会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活动体验,有了深层次的与人、与社会的情感共通。(三)总结了社会教学活动话题呈现环节的指导策略1、悬疑式悬疑式话题呈现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出乎儿童预料,或展示矛盾,或使幼儿置身于惊异、困惑之中,造成幼儿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如小班活动:我要保护自己,教师通过视频和音效,设置了一个悬念:“小兔子为什么会受伤?”这里设置的疑问就好像给幼儿说出一个“谜面”,幼儿要想办法去揭开谜底,就必须积极思维参与活动。运用此策略需要教师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儿童探究的兴趣;太悬,儿童百思不得其解,也会降低活动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儿童兴趣高涨,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同时还需要教师考虑引发悬念的材料或事物贴近幼儿实际,以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为切入点,引发儿童积极活动,揭示问题,明晰教学思路。2、平铺式平铺式话题呈现是指在活动开始时,教师以指令、询问、建议等形式直接点题切入。其目的是讲明活动目的、学习内容或任务,把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导向并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平铺式的语言是一种直叙式的语言,采用的语言比较平淡、简洁。如大班:有趣的十二生肖中,“你知道自己是什么属相吗?”“你的家人是什么属相呢?请你模仿一下这种属相的动作或者声音。”等。教师采用的导入方式是开门见山的,直接指出活动的目的或任务。一般来说,当教师要开展的活动与近期所学的没有密切联系,或者新手老师不了解幼儿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的时候经常采用此类方式开展教学。\n3、回忆式运用回忆式语言的关键点在于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建立起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和对儿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记忆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如中、小班的儿童的记忆水平相较于大班要低,因此要求儿童回忆的内容通常是有照片、实物提示的或者是间隔时间近,容易回忆的内容;到大班,随着儿童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的提高,要求回忆的内容则可以相对抽象一点,但依然将要求回忆的内容或经验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定态度结合起来,或者把它囊括在具有儿童生活实际意义的经验背景之中。因为如果儿童认为过去的实际活动对于自己越是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学习活动的结合更能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4、故事式这一策略指的是在导入阶段,教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开始,以故事为引子,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引出当次教学活动主题。故事式话题呈现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通过叙述故事,使幼儿头脑中形成鲜明生动形象的画面或情节的同时,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或教学内容的注意。鉴于此,导入语中教师所讲的故事,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提问要有别于语言教学,不追求故事的细节、所提问题要突出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即目标的完成。5、角色式角色式话题呈现是指教师以想象的某角色身份说出的导入语。主要表现为借助某个想象中的角色引发儿童学习兴趣、唤起儿童的注意、将儿童的注意力和思维指向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师使用角色式的语言与儿童对话,可以让儿童借此进入广阔的幻想世界中,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命力。角色式导入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也是个平等的参与者,以角色式的语言与儿童对话,不仅会使教学活动变得有丰富、有趣,还会让儿童感到亲切和平等。运用此策略设计导入环节要注意把握儿童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儿童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例如:大班《今天我当家》中,教师通过但当导游角色,孩子们组成小家庭,扮演父母子女角色,使整节课充满情境性。6、情境式运用情境式话题呈现的重点是通过直观的场景布置和简洁的语言描绘,创设出一个儿童感兴趣的具体情境,将抽象的内容、规则等形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从而把儿童迅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如小班:做客活动是结合几个不同情境的设置,将具体的要求寓于情境说明中,对儿童的活动提出了目的和要求,引着儿童一步一步地感知、体验做客的要求,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做客的规则。一般来说,采用这种导入语后,整个活动都存在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所以,教师运用此策略应注意让儿童身临其境,在情景中观察、感知、操作、体验;而创设的情境也必须结合活动目的,从教学内容出发,巧妙构思,形式上也力求新颖,新奇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唤起儿童的求知欲。策略一:根据教学内容和年龄特点选取相宜的行为实践方式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贯穿行为实践活动,这种形式我们在小年龄班用得比较多。因为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活动设计游戏化、行为化特点。当然是否采用这种方式还取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大班《今天我当家》活动中,三个孩子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组合为一个小家庭,通过参加一日游、为10元金费作计划、游公园消费等环节,孩子们真实地在教学中当了一回家,体会到当“父母”的责任、当家的不易,同时他们能为省钱和合理花钱动了一番脑筋。整个教学活动孩子在真实的情景中边学边玩,非常愉快。在教学活动最后环节进行行为的实践活动,是指幼儿把教学中获得的社会认知、技能,及情感,在这个环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受、来练习,从而得到感性认识和强化。策略二:强调行为实践活动的趣味性、适宜性、挑战性。趣味性:社会实践练习的趣味性有特殊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要给孩子的社会认知,(比如规则的建立)本身是缺乏趣味性的事,如我们在进行规则教育时,设计了《猴子过河》这样一个教学内容来指导小班孩子学习排队。排队不是什么有趣的事,但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涉及到,是小班幼儿入园后规则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学的行为实践环节中,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去摸箱取礼物”调动小班幼儿动起来的热情,积极学习、体验排队,还着重感受了“排队”这个规则带来的好处和便捷,巩固了对“排队”这个规则的良好认知。适宜性:就是指行为实践活动内容要和课堂前半部的教学活动内容相辅相成,让幼儿既能理解教学所讲,又能把认知的道理进一步感性化。如,我们设计的中班学习乘车规则的《文明小乘客》教学活动,课堂前半部分通过故事、谈论等知道做文明小乘客的方法和意义,最后我们设计了两个行为实践内容:第一,请幼儿通过操作填卡片来辨别正误,幼儿马上就联系到用前面的认知进行一个价值判断“这样做文明还是不文明”\n。第二,我们现场把小朋友的小椅子动几张,用一根包装绳一围,幼儿就开始玩乘汽车游戏了。这中间有幼儿扮演抱小孩的,有扮演老人的。游戏帮助幼儿把刚学到的乘车规则通过操作更加感性和深刻。挑战性:是指行为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幼儿理解教育内容,还让幼儿大胆进行变通地、有所创造的尝试,从而更好地得以理解和运用。如我们在设计大班“多彩的广告”的教学活动时,行为实践活动是让幼儿为班级的区域设计、表演广告,幼儿此时就要借助前面对广告的认识和模仿,创造性地进行广告设计和表演,这样的行为实践活动不仅激发幼儿创造欲望而且加深了幼儿对“广告”的理解。策略三:明确行为实践目的,巧妙借助游戏、角色扮演、操作、互动等方式。在行为实践环节中,我们常常借助游戏、角色扮演、操作活动、互动活动等等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更好地体现了行为实践活动的运用效果。但是这些活动形式不是拿来就用的,而是要充分考虑社会教学的目标如何体现并成为活动重点的问题。如在大班《我俩交朋友》活动中,我们将体育游戏“踩报纸”作为最后的实践活动,要求好朋友想办法让四只脚不离开报纸,随着报纸的对折变小,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让自己和朋友赢得比赛的胜利,有的孩子抱起了对方,有的让对方的脚踩在自己的脚上……这些身体的拥抱、动作的协调都让孩子进一步体验到朋友的亲密,合作的快乐。策略四:激发幼儿对实践行为产生情感,避免简单、机械地模仿。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社会认知内容(道理)能很快接受和复述,但是往往在行为实践中,并不能言行一致,甚至是只会说不会做。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实践活动中幼儿对行为产生情感,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教师要学会做观察者和引导者,当孩子的实践出现错误行为时,不要急着干预,可以借助录像、照片等形式现场记录让幼儿及时反思。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无疑是个难点。为什么社会课难上,我想主要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难以确立,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难以选择,不能凸显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二是在活动组织方面,对环节的实施过程难以走出“言语说教”的困境。这两大困难造成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集体教学活动时思路不清,导致社会集体教学活动效果削弱,不能很好地达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下面我结合有关课例,和大家探讨老师在社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带给老师们一点帮助。●幼儿园社会教学的特性1、综合:《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综合”的理解:①五大领域的综合。例如《上小学了》与绘本语言活动的综合,《我爱爸爸》与绘本语言活动、美术活动的综合,《我是小司机》与《新龟兔赛跑》语言故事的综合。②日常生活与集体教学的综合。(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我们只有把社会性教育目标放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点,才能日积月累地形成和巩固幼儿社会认知、情感及行为。那么,幼儿园还要不要开展集体性的社会教学活动呢?我想是当然的。我国幼儿园现有的班级规模状况看来,集体教学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社会领域集体教学不可避免。)2、潜移默化: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所以社会性教育更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园社会教学目标的确立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目标三纬度: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有机统一、有机结合)例如,大班社会活动《上小学了》的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社会情感)2、了解小学生活,知道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社会认知)3、初步掌握小学生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会行为)中班社会活动《我爱爸爸》的活动目标(社会情感)感受爸爸的爱,激发爱爸爸的情感。(社会认知)了解爸爸工作的辛苦。(社会行为)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大胆向爸爸表达爱。●幼儿园社会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幼儿生活经验是选材的基础选材时不仅以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社会的发展和幼儿的发展为依据,更注重倾向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到幼儿生活经验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和选择依据。大量事实表明,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因此,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幼儿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和依据,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使教育内容真正被幼儿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n继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行为。例如:小班社会活动《我是小司机》对酒驾内容的取舍;例如:关爱聋哑人的社会活动《无声的爱》,因为班级、幼儿园、甚至孩子们的周围没有聋哑人,教师往往采用看课件的方式展示聋哑人的困难,但当教师提问“你们想怎样帮助他们”时,幼儿面对这个远离自己生活的群体,很难理解教师的问题。当教师期望幼儿回答得再具体些,在教师的不断启发和追问下,幼儿的回答是“帮助他们、关心他们、爱他们”。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生活经验。聋哑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相去甚远,就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而言,他们几乎没有与聋哑人亲密接触的机会,缺乏相关经验。倡导一个弱势群体去关心另一个弱势群体其实是成人对幼儿不切实际的要求。成人一厢情愿地赋予幼儿过高的道德期望,而忽视了幼儿本身发展的特点和成长的需要。我认为以聋哑人为切入点教幼儿学会关爱,学会关心,是一个不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选材,对于这样一个幼儿没有相关经验的主题来说,教师即便是用尽了心思,拼命地引导他们去学习,也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在社会教学中,幼儿前期情感、知识、经验的储备非常重要,离开了社会现实,离开了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远离了幼儿已有的经验,那么这一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幼儿园社会教学方法的选择(四大方法)一、情感陶冶教学法课例一:《我爱爸爸》孙老师情感激发、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和实际行动四个环节。“能干的爸爸”进行情感激发。“爱我的爸爸”进行情绪追忆。唤醒孩子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与共鸣。“辛苦的爸爸”实现情感换位。当ppt出现风雪中指挥交通的警察爸爸、挥汗如雨辛勤工作的工人爸爸,教师通过让孩子们分析和讨论,让幼儿转换角色去体验爸爸工作的辛苦,使孩子们的情绪、情感、角色转换能力得到新的发展。“我爱爸爸”是孩子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爸爸的爱。教师根据活动前的预想提供了一个让孩子抒发感情、作出积极行为的情境:画礼物,让孩子爱爸爸的体验付诸自身的实际行动,“我爱爸爸”的情感在讨论、绘画、唱歌等形式中走向高潮,得到升华。课例二:大班社会活动《贝贝病了》。活动一开始,教师以点名方式让幼儿知道某个同伴因生病没能到幼儿园参加活动,并用提问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生病的经历或想像生病时的心情及想做的事,促使幼儿实现情感换位,即转换角色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情;做到急生病小朋友之所急,想生病小朋友之所想,在理解生病同伴心情的基础上,纷纷表示愿意通过写信、送礼品、说安慰话等具体行动来关心生病的同伴。最后,教师运用巩固深化的方法,让幼儿把想法付诸实践,强化行为练习,使幼儿正确对待情景中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的行动。这一活动也是情感陶冶教学法的典型课例。概念梳理:情感陶冶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映、情情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作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教学方法。二、角色扮演教学法课例:大班《小记者》。事先排练“记者采访”的情景表演,活动一开始,幼儿观看情景表演,直观地初步了解记者职业及采访的基本过程,懂得与人交往时要主动并采用礼貌用语,如“你好”,“请问”……然后,教师围绕表演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做好一名记者。交流后,教师以“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想采访哪方面的新闻”引发幼儿学习当小记者的兴趣,激发幼儿乐意向别人了解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新闻的情感,再请个别幼儿学做小记者进行采访。师生通过评议,使幼儿进一步明确如何当好小记者。让全体幼儿分组扮演小记者及各种社会角色进行采访活动,这使全班幼儿都有实践机会,提高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实现了活动目标。最后,全体幼儿扮演小记者,对现场听课老师进行采访,再次锻炼了幼儿当小记者的能力,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概念梳理: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学习以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沟通,从而掌握互助、合作等友好交往技能,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和想像力,使幼儿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三、实际练习教学法课例:中班《我是小主人》。首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今天班级有小朋友过生日,请小班弟弟、妹妹来我班做客”的情境,激起幼儿讨论“如何当好小主人”的兴趣,然后,教师将幼儿交流的意见进行小结,使幼儿明确当好小主人的行为要求:当小班弟弟、妹妹来做客时,我们要当好小主人,可以先作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名字、班级,再带领客人参观我们的教室,和他们一起游戏。接着,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大带小”活动,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小主人”带“小客人”一起进行生日聚会活动,身体力行照顾小客人,幼儿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体验到了做小主人的自豪感,顺利实现了教育目标。该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大部分时间幼儿亲自参与实践练习,丰富了幼儿的直接经验,使幼儿掌握了当好小主人的一些行为要求,有助于良好行为的养成。概念梳理:实际练习教学法,是让幼儿在“做中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内化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教学方法。四、艺术感染教学法课例:《上小学了》。它是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绘本《蚯蚓上学》,使幼儿理解和掌握寓于艺术作品中的关于“上小学”的社会知识和行为要求的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可以说这个社会教学活动是一个在欣赏、讨论、感染文学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联想、深化,达到丰富社会知识、强化社会行为的一个典型课例。这一活动的精彩,首先在于,何老师精心选择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文学作品《蚯蚓上学》,它是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有启迪性的、非常切合幼小衔接主题的文学作品;第二,在文学作品的运用过程中,何老师始终紧扣社会目标,把握社会领域的核心价值。社会教育活动中让幼儿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最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而是为了使孩子明理、激情,进而导行。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应该非常明确,直接指向我们设定的社会目标:“\n洋洋今天第一天上小学,你们看他的心情怎样?”“下课了,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日课表是干什么用的?小学里有哪些课?”围绕教学要求提出这些问题,让孩子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明白蕴藏在作品中的道理,激发孩子良好的情感并影响其以后的行为。讨论时,教师充分尊重幼儿,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看法,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小学的事情,你还有什么要问老师的吗?”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第三、跨出文学作品,拓宽活动内容。何教师除了对原来的绘本页面进行了筛选,还根据目标的需要增加了一些内容:铃声、日课表、入队仪式、成绩单等,适当地拓宽了活动内容,引导孩子在作品中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从内容、形式、范围多角度进行认识、理解,达到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丰富知识、增强能力的目的。概念梳理:艺术感染教学法,是通过诗歌、故事、散文等文学艺术作品,使幼儿理解和掌握寓于艺术作品中的社会知识和行为要求,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方法。当然,以上我例举的几个课例都是一个集体教学活动重点运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典型案例,在实际的社会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活动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例如:《我是小司机》,活动一开始何老师以故事《新龟兔赛跑》引入,运用了艺术感染教学法;当一张张违反交通规则带来危险的图片的出现,险情牵动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教师通过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运用的是情感陶冶教学法;最后全体幼儿的游戏《我是小司机》,孩子们通过对“司机开车过马路”角色的表演和模仿,进一步判断交通行为,在亲身参加表演中更好地掌握交通规则和要求,运用的是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实际练习教学法。所以,在实际的社会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做到:为了目标的达成而活用教学方法,切忌为了场面的热闹、花样的翻新而生搬硬套,弄巧成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