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24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幼儿园活动教学设计
幼儿园活动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的思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不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对学习和教学作了新的解释,阐明了人类学习的过程的认知规律,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学习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生成经验;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环境,支持和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换句话说,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生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则是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成新的经验,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摘要: 本文以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为例,从科学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和教学环境设计两个方面,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幼儿科学教育 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环境设计 1.“情境创设”学习具有情境性。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情境性问题和参与情境性活动,建构起能灵活应用的知识,从而达到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的支持和促进下进行的,这样的学习环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2.“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通过协作就可以共同进行单个学生无法完成的复杂的探究任务。围绕某个探究主题,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建构知识的目的。 3.“会话交流”会话交流是协作过程中的必经环节,也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会话交流,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激发他们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反思。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建立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如“抛锚式教学”、“交互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式教学”等。其中相对比较成熟适合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有三个,即“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支架式教学”。 1.抛锚式教学 \n抛锚式教学又称情境性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些事件或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些事件或问题恰如一个个“锚”。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主动作用的空间和机会;提供开放的、充满选择的情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都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选择真实性任务,并在真实环境中直接感受和体验。 抛锚式教学的环节包括:第一,创设情境;第二,确定问题;第三,自主学习;第四,协作学习;第五,学习效果评价。 以小班《寻找动物的脚印》的教学为例: 创设情境。活动引入节奏欢快、幼儿耳熟能详的《黑猫警长》主题曲,直奔主题。教师扮演黑猫警长,孩子们扮演白猫警士。兔妈妈打来电话报警,说它回家时发现小兔不见了。黑猫警长吹哨下命令:“情况紧急,白猫警士们马上到小兔家查看现场。”从而把孩子带入了创设的游戏情境中。 确定问题。创设情境后,引出问题。如黑猫警长问:“白猫警士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三种脚印会是谁留下的呢?请白猫警士们猜一猜。” 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而展开。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为了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起事物的性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并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能以认知结构的形式将当前所学内容长期存储在大脑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思想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幼儿科学活动设计包含教学模式设计和学习环境设计。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学模式设计 自主学习。幼儿根据确定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索。他们在寻找和侦查中发现了现场留下的三种脚印,并在记录卡片上把发现的脚印和排查出来的小动物连线起来。这样幼儿不仅认识了三种动物脚印,知道了它们脚印的特点,而且明白了留在小兔家的三种脚印原来是小鸡、小鸭、小猫留下的。 协作学习。把幼儿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小兔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小鸡、小鸭、小猫可能带着小兔到森林里去做游戏了。”“小鸡、小鸭、小猫可能到小兔家偷东西,小兔发现后,去追它们了。”“小兔可能生病了,打了电话给三个好朋友,小鸡、小鸭、小猫就带着小兔上医院看病去了。”……幼儿的思维被激发,想象力也变得无比丰富。 学习效果评价。教师对幼儿个人和小组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幼儿认识不同动物脚印的特点,使幼儿树立学习的信心。 2.随机进入教学 \n随机进入教学是另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要对同一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进行,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随机进入教学不是为巩固知识技能而对所学内容进行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所学知识或内容之意义的不断建构。 随机进入教学的环节包括:第一,呈现情境;第二,随机进入学习;第三,思维发展训练;第四,协作学习;第五,学习效果评价。 以中班《溶解》的科学实验为例: 呈现情境。教师在科学区创设娃娃饮料厂,引导幼儿参观饮料厂。再向幼儿呈现饮料厂的产品(糖水、盐水),请幼儿尝尝,饮料是什么味道,思考这味道是怎么来的。在情境中让幼儿了解溶解的现象。 进入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探索溶解现象。先让观察各自桌上摆了什么?它原来是怎样的形状,放在水里后又怎样?它真的没有了吗,还是到哪儿去了呢?依次类推到盐,等等。 独立探索。幼儿在观察、操作中,明白糖、盐等放入水中会溶解。于是继续向幼儿提出问题:沙子、石头、木头等能否溶解?同样是糖,方糖和砂糖哪个溶解得快些?同一种糖放进热水和冷水里哪个杯子的糖溶解得快?通过这些问题,幼儿在亲自操作中理解了影响溶解的因素,既学习了简单的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观察分析能力。 协作学习。组织幼儿表达和交流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帮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实验过程,发现溶解现象的变化和联系,也可以再实验、再观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创造介绍给同伴,相互启发。 学习效果评价。教师通过对幼儿在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促使幼儿自主发现、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 3.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支架式教学是意在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即支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支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构意义。这种支架根植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其支撑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断由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使这种支架尽可能完善。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包括:第一,搭建支架;第二,进入情境;第三,独立探索;第四,协作学习;第五,学习效果评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