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23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幼儿园语言教案《寻宝》
《寻宝》——语言(中班下)班级:XXX执教老师:XXX设计意图:《寻宝》是一个以寻找的神秘来吸引孩子的读本,文本包含了科学领域、语言领域的相关知识,内容新颖、有趣,图画情节丰富,文字难度一般,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孩子们在平时的晨间活动、区角活动等环节都喜欢翻阅图书《走迷宫》,我班老师还专门收集了一系列的“迷宫”图片供孩子们阅读,深受孩子的喜爱。在阅读此类书籍时,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小手指着百转千回的路线,充满期待地向前走,在走迷宫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探索、发现带来的愉悦情绪。一、活动目标:1、能够依据画面内容,推测故事情节,体会故事出乎意料的结局2、积极参与图画内容的讨论与游戏二、活动准备:分享阅读《寻宝》、“寻宝”游戏所需材料若干(海盗眼罩一个、一棵树、一块石头、放大藏宝图一张)三、活动过程:\n1、导入,开门见山,出示藏宝图引出题目《寻宝》,根据藏宝图猜测故事情节——藏宝图:藏宝图用来做什么?(寻宝),其实海盗手里的藏宝图就是老师手上这张,看看这张图上的宝贝到底藏在什么地方?路线是怎么走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去看吧。2、阅读封面——他们是什么人?从哪里看出来是海盗?3、阅读读本——P1:这是谁的船?(一艘大船向一个小岛驶去。)一一P2:他们到达了小岛(一大群海盗跑上了小岛。)他们手里拿些什么东西?他们是什么样子?(请一个幼儿模仿,教师示范,请幼儿集体模仿)根据藏宝图路线他们下站会去什么地方?——P3:他们找到的这棵大树和藏宝图中的是不是一样的?(他们找到了一棵大树)根据图的路线,下站又会去那里?——P4:海盗们现在站在什么旁边?(他们又找到了一块大石头。)注意观察他们手里的武器都去了哪里?猜猜他们在商量什么?藏宝图上还有几个地方啊?最后一站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到达,我们继续往下看。——P5:(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个山洞。)你们觉得他们会找到宝藏吗?回顾海盗寻宝路线(先到…再到…然后…最后…)\n——P6:他们找到宝藏了吗?(山洞里有好多的财宝…)小男孩发现了什么?会是谁的眼睛?那他们能不能顺利把财宝带走?——P7:(啊!一条龙。)海盗们都怎么了?这条恐龙是干什么的?那财宝得到了吗?为什么只有小男孩一个人留下了?4、根据读本内容,进行简单游戏,巩固幼儿对画面文字的记忆5、总结分享,完整阅读大书。活动反思: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激情较预期相比要高涨许多,教师对幼儿的现有水平了解不足,即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示课本时,幼儿对课本内容已经有所掌握,明显感觉像是一堂复习课,而不是新知识的学习,导致后来的文本阅读就不尽人意了。但在后来的游戏环节中,大家都兴致勃勃,再次激发了幼儿兴趣。整个阅读活动我都采用了问答式引导幼儿阅读,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活动中,我把重点定在让幼儿去区分“小男孩与海盗之间的关系”这一目标,所以我采用了'‘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帮助孩子解析大书,直到故事结束。孩子们的兴奋程度在一点一点的降低,课堂纪律有点嘈杂,部分兴趣浓厚的幼儿很有劲头,另外一部分就连故事最后两页那么出乎意料的结尾都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致。我按原订教学计划组织完了这次活动。虽然本次教学活动顺利完成\n了,但我也找出了一些活动效果不佳的原因:1、教师对幼儿现有水平了解不够,这是幼儿对读本兴趣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之一。2、活动的教学形式虽然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刻理解故事内容,但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并不融合。孩子们更喜欢独立思考,更需要自己想象的空间。3、老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孩子走进故事后,应该逐步退位,留给孩子更多的时间让他们仔细的观察、慢慢的发现,体会自主探索应证自己想象的成就感。4、教师一味的牵引讲述,解析读本,是因为低估了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而,完全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老师只需将读本重要信息“封面、藏宝图”解析,让幼儿自己去证实之前的猜想,体验寻宝的过程。5、幼儿游戏不尽兴、老师对游戏的小结不充分、为活动时间不超岀而压缩后面的阅读环节以及小结环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