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学语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3及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2年小学语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3及答案

2012年小学语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三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30分)1.读拼音,写词语。dà(  )shà(  )tuǒ(  )tiē(  )yuán(  )liàng(  )ruì(  )xuě(  )dàn(  )shēng(  )2.拼一拼,读一读,用横线给带点的汉字选择正确读音。熄(xī xū)灭咨询(xín xún)闪烁(shuò suò)毅(yù yì)然3.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神机秒算(  )走头无路(  )杨长避短(  )阴谋鬼计(  )昂手阔步(  )穿流不息(  )咳不容缓(  )惊涛核浪(  )4.“盛”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画。“盛”字在字典中解释有:①兴旺;②强烈;③浓厚;④热烈的,大规模的。在“盛况”这个词中,它应取第(  )种意思。在“盛气凌人”这个词中“盛”应取第(  )个意思。A.皿6④②B.成5①④C.皿6③②D.成5②④5.“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守信用。”与这句话意思不一样的是(  )A.答应别人的事能不守信用吗?B.答应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C.答应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吗?D.答应别人的事不能不守信用。6.选词填空。不但……还……不是……而是……无论……都……如果……就……①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远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  )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陆续继续持续延续②我们(  )跳上一只小船,船向河中心移去。③这节课,我们(  )学习《鸟的天堂》。7.某人外出做生意,给父母写了这样一封信“我的确生意好烦恼也没有朋友多病少挣了许多钱。”父母接到信后,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来停顿、阅读,结果一个笑,一个哭。读了笑的,是这样停顿、阅读:读了哭的,是这样停顿、阅读:8.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①《墨梅》、《竹石》、《石灰吟》看起来是写物的,实际上是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②“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一个歇后语。(  )③“这怎么忍受得了呢?”和“这不能忍受。”意思不相同。(  )④“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这句话的节奏是正确的()n9.按要求写句子。①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气腾腾的绿茶。(缩句)②凡卡写信。(扩句,至少两处)③枯黄的树叶飘落下来。(比喻句)10.按顺序排列句子,在(  )里写上序号。(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11.下列成语,没有错别字的是(  )A.串端匿迹大相径庭B.欲盖弥彰精神焕发C.道持泰阿词不达意D.搬门弄斧运筹帷幄12.全部属于动补型合成词的一组词是(  )A.眼红火红B.狐疑笔直C.胆怯眼热D.吃好擦干13.王维的《陇西行》属于(  )A.山水诗B.乐府诗C.田园诗D.边塞诗14.下列各组成语,完全正确的是(  )A.无理谩骂优柔寡断蜂涌而至坦陈己见B.绿草如荫源远流长出奇制胜各行其是C.改弦更章事必恭亲人才倍出无事生非D.劳民伤财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假思索15.主语和谓语划分正确的是(  )A.这个人我‖不认识B.九寨沟风景‖非常美C.在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叫作“晕”的光圈D.他不参加,‖说明他有意见二、根据积累填空(每空1分,共21分)1.孟子名言,_________。孔子名丘,字_________。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_。3.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4.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黄鹤楼》——(  ):《岳阳楼记》——(  ):《高老头》——(  )。5.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__。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n6._________,户枢不蠹。7.填歇后语后面部分:八月十五的月亮——(  ):王母娘娘请客——(  )。8.请你从《论语》或《学记》中写出一句有关教学的名言:_________9.中国书法所谓的“颜筋柳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书法特色。10.请把十二地支补充完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用干支纪年2005年应该是______年。11.所谓“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每题3分,共9分)  ①现今有关匈奴的历史知识,存在着许多疑问、猜测和误解,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关于匈奴的西迁。东汉中期漠北的北匈奴被鲜卑击破之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似乎就再也没有以高级政治体的形式在中国史籍中出现,原北匈奴的力量中只在西域仍有零星出现。《后汉书》说“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已经指出了在北匈奴的政权破灭后,原匈奴民族被新的统治民族——鲜卑族所吸收的事实。但是,当18世纪中期的法国东方学家德经得知中国历史上有个匈奴时,就立即联想到西方历史上的匈人,二者名称上的近似使他相信匈人就是西迁后的匈奴。他的联想经著名历史学家吉本写入《罗马帝国衰亡史》后,竟成为一种流行观点。然而,从北匈奴破灭到匈人出现在拜占庭的东方诸省,其间有二百多年年代学上的断裂。为弥补这种断裂,西方一些学者把许多不相干的历史事实联系到一起,为匈奴西迁编织了年代上的和空间上的迁徙历史。当然,这些编织大都是牵强附会、缺乏可靠依据的,早就被现代学者所否定,除非出现进一步的证据。把匈奴与匈人联系起来的尝试不属于历史学家的工作,这在当今的欧亚学中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有趣的是,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对这个说法信为确论,津津乐道。这个现象本身,足以说明匈奴历史中存在着许多非历史的内容。  ②但要正确解读匈奴的历史也非一件易事,因为匈奴人没有留下任何直接的文字资料。记录匈奴历史的文献资料全都是由对匈奴持敌对态度的汉朝官员用汉文写下来的。汉文史料提供了描摹匈奴历史轮廓唯一的依据,而教科书中有关匈奴的叙述都来自这些依据。汉文史料以可靠性高而著称,但关于匈奴民族和匈奴国家的起源、发展、衰落与去向,仍然存在着大片大片的空白。匈奴不像突厥那样与中国文明圈以外的波斯文明和罗马文明发生深刻碰撞,也没有像突厥那样,由突厥人自己、也由周边的定居文明国家(如唐朝和波斯)留下了许多反映突厥人相貌的雕塑和绘画。就欧亚大陆的历史来说,匈奴帝国是在以连绵草原为主要地理特征的中央欧亚出现的第一个骑马游牧民族建立的大型帝国,其幅员之辽阔,足以与同时代任何一个定居王朝相比。但是,我们无法知道匈奴人是何时成为游牧民的,更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以及向谁学到了建立庞大国家组织所需要的政治技术。现在学术界越来越相信,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游牧,要比农业和定居社会的出现晚得多。游牧的基本要素是马的驯化和骑乘,这种技术到底是从南俄草原上兴起从而逐渐传播到东部的蒙古草原上的,还是多元起源、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到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作为草原政治体高级形态的匈奴帝国的出现,绝不是像它在史料中所呈现出来的那样突如其来。  ③在匈奴帝国崛起以前,中西史料中都记录了欧亚草原上某些游牧集团或准游牧的民族力量,比如希罗多德所记录的斯基泰人,以及中国先秦史籍中的戎、狄,但把他们看成匈奴帝国的前奏,还需要有更直接和可靠的证据。对此传统文献也显得无能为力,后起的考古学相对有了用武之地。近代以来,考古学家们在华北、西北、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亚等地区的工作,为解读匈奴文化的源流,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证据和线索。  ④n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前苏联、日本、中国和蒙古等国的考古学家,在中央欧亚的广大范围内,特别是在东起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西至里海和高加索的内亚地区,发现了大量与匈奴文化可能相关的一些古老文化,如那些极有特色的饰牌、短剑和匕首、鍑等青铜器。这类以动物图案为主要特征的青铜器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在一个极为辽阔的空间内存在着某种共有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而这种青铜文化持续的时间早于并涵盖了匈奴,因此可以认为匈奴民族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匈奴帝国是某种历史悠久又分布广泛的古老文化的产物。(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2期,有删节)1.下列不属于“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对这个说法信为确论”一句中的“这个说法”的一项是(  )A.当18世纪中期的法国东方学家德经得知中国历史上有个匈奴时,就立即联想到西方历史上的匈人,二者名称上的近似使他相信匈人就是西迁后的匈奴。B.法国东方学家德经的联想经著名历史学家吉本写入《罗马帝国衰亡史》后,竟成为一种流行观点。C.西方一些学者把许多不相干的历史事实联系到一起,从年代上和空间上编织匈奴西迁的历史,大都是牵强附会、缺乏可靠依据的。D.把匈奴与匈人联系起来。2.从上下文看,能正确说明匈奴帝国的起源的一项是(  )A.汉文史料以可靠性高而著称,但关于匈奴民族和匈奴国家的起源、发展、衰落与去向,仍然存在着大片大片的空白。B.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游牧,要比农业和定居社会的出现晚得多。C.把欧亚草原上某些游牧集团或准游牧的民族力量,比如希罗多德所记录的斯基泰人,以及中国先秦史籍中的戎、狄,看成匈奴帝国的前奏,还需要有更直接和可靠的证据。D.这类以动物图案为主要特征的青铜器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在一个极为辽阔的空间内存在着某种共有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而这种青铜文化持续的时间早于并涵盖了匈奴,因此可以认为匈奴民族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匈奴帝国是某种历史悠久又分布广泛的古老文化的产物。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后汉书》说“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已经指出了在北匈奴的政权破灭后,原匈奴民族被新的统治民族——鲜卑族所吸收的事实。由此可知,东汉中期漠北的北匈奴被鲜卑击破之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就再也没有在中国史籍中出现。B.要正确解读匈奴的历史也非一件易事,因为匈奴人没有留下任何直接的文字资料,只留下了许多反映其相貌的雕塑和绘画。C.游牧的基本要素是马的驯化和骑乘,这种技术到底是从南俄草原上兴起从而逐渐传播到东部的蒙古草原上的,还是多元起源、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从近代以来考古学家们在华北、西北、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亚等地区的工作证明,马的驯化和骑乘技术是在蒙古草原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可能性最大。D.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前苏联、日本、中国和蒙古等国的考古学家,在中央欧亚的广大范围内,发现了大量与匈奴文化可能相关的一些古老文化,如那些极有特色的饰牌、短剑和匕首、鍑等青铜器,为解读匈奴文化的源流,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证据和线索。因此,相对于传统文献的不足,后起的考古学有了用武之地。四、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n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幽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移镇宋州,表为掌书记。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茵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库卿尔。”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留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  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因出涕,左右感动。(《宋史•赵普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辟:推荐B.太宗至,设重茵地坐堂中重:多层C.不如姑俟削平诸国俟:等待D.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鞫:审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B.①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②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C.①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并力西向D.①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②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3.比较下面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与普计下太原②吏因之窃货大木③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④冒称普市货鬻都下A.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也不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D.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相同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朕”对赵普“每优礼之”和赵普“能断大事”的一组是(  )A.①太祖尝与语,奇之②太宗至,设重茵地坐堂中B.①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②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C.①普亟出,帝立风雪中②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D.①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②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将安逃乎?”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nA.赵普沉厚寡言,能断大事,很得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尊重和器重;太祖和太宗曾雪夜看望赵普,宋太祖还称赵普的妻子为“嫂”。B.赵普在作军事判官的时候,宋太祖同他谈了一次话,觉得他很不一般;后来盗贼一案的许多无辜者能保全性命,都得益于赵普。C.赵普虽然勤于政务,能断大事,但独断专行,很遭大臣们嫉恨,所以差一点因木材事件而被罢官。D.宋太祖同意了赵普多次以“老衰久病”为由的告老还乡请求,并给予了高规格的待遇;赵普去世以后,宋太祖很惋惜,流着泪赞赏了赵普一番。五、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3分,共30分)1.语文教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课程总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3.“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是第三学段的识字目标。(  )4.“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是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  )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重点。(  )6.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8.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9.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10.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大厦 妥帖 原谅 瑞雪 诞生2.xī xún shuò yì3.神机秒算(妙) 走头无路(投) 杨长避短(扬) 阴谋鬼计(诡)昂手阔步(首) 穿流不息(川) 咳不容缓(刻) 惊涛核浪(骇)4.A【解析】略。5.C【解析】略。6.①不但……还……②陆续③继续7.我的确生意好,烦恼也没有,朋友多,病少,挣了许多钱。我的确生意好烦恼,也没有朋友,多病,少挣了许多钱。8.①√②√③×④√9.①同志送来绿茶。②略。③枯黄的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10.3、4、5、1、6、2n11.B【解析】A项,窜端匿迹;C项,倒持泰阿;D项,班门弄斧。12.D【解析】略。13.D【解析】诗歌反映的是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14.D【解析】A项,蜂拥而至;B项,绿草如茵;C项,事必躬亲、人才辈出。15.B【解析】略。二、根据积累填空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仲尼2.唯有杜康3.问渠哪得清如许4.崔灏 范仲淹 巴尔扎克5.众人皆醉我独醒 心有灵犀一点通6.流水不腐7.光明正大 聚精会神8.略。9.颜真卿 柳公权10.戌 亥 乙 酉11.《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C【解析】“不属于‘这个说法’”,就是对“这个说法”否定,与文意相悖。答案应选C。2.D【解析】A“匈奴国家的起源、发展、衰落与去向”,扩大了外延;B与题干要求不符;C缺乏“证据”,不能正确说明“起源”。3.D【解析】A最后一句缺少关键的修饰语“以高级政治体的形式”;缺少“似乎”,与“原北匈奴的力量中只在西域仍有零星出现”不符,绝对化。B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突厥人留下了许多反映突厥人相貌的雕塑和绘画,并非匈奴人,但“其”在句中指代“匈奴人”,造成“张冠李戴”。C“马的驯化和骑乘技术是在蒙古草原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可能性最大”属无中生有,原文无据。四、文言文阅读1.A【解析】辟:征召。2.D【解析】①为“用”、“把”;②为“而”。3.D【解析】①为连词;②为介词。4.B【解析】略。5.D【解析】赵普去世后,宋太宗很惋惜。五、是非题1.√2.√3.√4.×5.×6.√7.√8.√9.√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