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联系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联系答案

政治练习1.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以上材料说明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2.下列表述,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A.量力而行,尽力而为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3.庄子认为,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n。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庄子客观唯心主义,荀子是主观唯心主义B.庄子主观唯心主义,荀子是朴素唯物主义C.庄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D.庄子强调要顺从自然规律,荀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命令自然不要人为去毁灭自然,:“何谓天?何谓人?”答:"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牛马的四脚是天,而拉着马,穿着牛鼻的是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天指的是自然,而人指的是意识世界.我们归于自然,然后发现自然,自然因而存在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4、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n①“理主动静”、“理生万物”②“我思故我在”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存在即是被感知⑤“心想事成,万事如意”A①②⑤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④⑤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6.右边漫画《一根头发》反映的哲理有A.事物的质变表现为新陈代谢B.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7.“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这幅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n认识自然先于改造自然③认识以实证和猜测为基础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8.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一概而论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千虑一得9.《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确认了A.世界上不存在正确的认识B.人们的观点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nC.不能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正确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一蚀。五十六子月亦一蚀。蚀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下列观点与材料所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A.“道法自然”B.“因果报应”“生死轮回”C.“天行有常”D.“君权神授”“天人感应”11.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12、n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④B、①③C、①②D、②④13、“你怎样看世界,你也就得到怎样的世界。”从哲学角度看,这句话合理性在于A.承认意识是物质反映B.看到意识的能动作用C.承认物质决定意识D.看到意识的决定作用14、n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埋藏侧念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5、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某市准备在全市城区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对此,一些市民认为,使用电动车便捷、环保、经济,不应该禁止。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①反对一切权威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一切从实际出发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n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6、甲说: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人工影响天气,将来必定能够“天随人意”。乙说:无论到什么时候也实现不了“天随人意”。两者的共同点是A、承认规律的客观性B、否定了人大主观能动性C、割裂的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D、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据此回答27、物质的东西“移入人的头脑”的途径是()A.采用科学的方法B.科学技术的发展C.善于和勤于思考D.参加社会实践 n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将大量泥沙带到中、下游,使中、下游河床淤积严重。但近年来,一些根雕艺人发现,在黄河中、下游的河道中,被泥沙覆盖、浸蚀的树木,具有独特的形状,经加工,成为颇具欣赏价值的根雕作品。据此回答8—11题。17.人们利用被泥沙覆盖、浸蚀的树木,雕成具有艺术价值的根雕作品,其前提是(  ) A.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尊重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C.掌握根雕的技术  D.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物的变化规律18.人们能够利用被泥沙覆盖、浸蚀的树木,做成具有艺术价值的根雕作品,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B.意识依赖于物质C.意识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9.根雕艺人将枯树制成根雕作品,启示我们(  ) A.应解放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B.应改变自然规律,推陈出新C.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nD.只有没有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20、“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人们永远不可能认识事物的真相B.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C.认识的对象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很难捉摸D.世界是可知的21.“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D.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22.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是因为(  )A.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B.人能认识世界,但认识总是有限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无限变化发展的n23.《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最近发布,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体现了(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24.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理论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不同,真理不止一个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25n.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证明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B.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C.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D.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26.W市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本市具体情况,对该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增长、调结构、管通胀、促和谐”的总体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市政府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体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克服种种困难,组织数千名干部下基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为企业解难题出谋划策。联系材料三,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相关知识分析说明Wn市政府落实要求的各项举措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7.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完善,再实践、再认识、再完善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二大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完善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概念,使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扩展为包括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n。而十八大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1)请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12分)28.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n,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转覆盖率增长了近1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5100平方千米。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过程。(8分)123456789101112131415CACCACCDCCAABD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CBCABADABCDn26.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W市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本市具体情况,对该市经济发展提出总体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表现(4分)。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W市政府落实要求的各项举措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结果。(4分)③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市政府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本市具体情况,对该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增长、调结构、管通胀、促和谐”的总体要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4分)27①认识具有反复性。n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反复过程。(3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无限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深化。(3分)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3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8.(8分)①实践决定认识,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的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及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征服自然”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毁林种粮,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面对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更好地指导了实践。②n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是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实现了认识的转变与升华,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这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过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