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招教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Teacher’s教育学部分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D)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D.杜威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B)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D.辅助地位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D)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巩固与保持知识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二、境空题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16.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9nTeacher’s(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21.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22.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教师招聘上岗考试试题(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部分一、选择题:1.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b、c、e。a.传统思想因素 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c.科学文化因素 d.生产力因素  e.社会因素2.课程的基本类型有b、c、d。a.国家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e.问题课程3.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e。a.教材 b.教学辅导书 c.综合练习册 d.教学目标 e.教学指导书4.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及顺序a、b、c、d、e。a.课程设置   b.课时分配   c.规定培养目标 d.学科顺序 e.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5.“拔苗助长”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c。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e.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6.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a、b、da.讲授法b.谈话法c.演示法 d.讨论法e.实验法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b。a.复式教学b.班级授课制c.问题教学d.个别教学e.分组教学8.目前中小学教学中普遍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有a、b、d。a.投影器b.录音机c.模型 d.录像机e.挂图二、名词解释:1.课程(广义、狭义):9nTeacher’s广义的课程: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2.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3.活动课程:它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4.教学大纲:它是对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和教学法上的要求。5.教学: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6.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7.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8.启发式: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注入式: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三、简答题1.活动课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区别。答:①活动课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它与课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②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活动课程是学校正规课程的一种类型,课外活动不是正式课程。对教育效果的要求程度不同。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目标体系,对课外活动所作的规定则笼统、模糊。管理力度不同。活动课的管理较严格,课外活动的管理较宽松、随意。对参加者的要求不同。活动课要求全体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自愿参加。2.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答: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①  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②课程内容综合化;③课程形式多样化;④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⑤重视个别差异。3.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答:①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学只是在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等多种途径。    ②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把两者等同。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相并列。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除教学外,智育还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既要完成智育任务,同时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4.教学实质和任务是什么?答:①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②9nTeacher’s教学的实质: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③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德,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答: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②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⑤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6.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答:①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②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联系是:教学原则的规定必须依据教学规律,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区别是: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间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结果;教学原则是人们主观制定的,是反映人们对教学工作的要求。7.全面发展方向性原则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答:①全面发展方向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中要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教学要把身心的发展统一起来。8.循序渐进原则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答:①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要了解学科知识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要坚持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工作;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9.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是什么?答:①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②与教学内容相符合;③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④与教师特点相符合;⑤教学条件。10.课内外学法指导的内容答:①预习;其基本要求是:提出预习要求,反复阅读新教材;查阅必要的参考书、工具书;对预习时遇到的不懂问题记录等。②听课;其要求是:明确听课目的;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听课;勤于思考,多思多问;③复习。其要求是: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明确复习重点和范围;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11.班级授课的优缺点答:①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②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能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以课为单位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是:由于使用统一的教材,面向全班学生教学,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限制。五、论述题1.试论执行教学大纲的意义答:①教学大纲是对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②执行教学大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学校教学领导的重要文件。这是国家对某门学科的教学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直接领导的主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能统一各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质量。    ③9nTeacher’s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为教材规划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编排的顺序,也为教师指明所都课程的目的、要求以及教学的进度和方法等。因此教师要深刻地理解教材,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以及方法等符合国家统一要求,必须先全面透彻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精神实质。2.试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答: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呈现出以下五种趋势:    ①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这主要体现在:以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干;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②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内容由分化类向综合是当代课改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趋势是由当代科学的综合化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决定的。    ③课程形式多样化。以学科课程为主,多种课程类型并存;注重差异化,加强地方化。    ④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今后的课程,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健全合理的智能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⑤重视个别差异。课程要提高弹性。除课程计划中增设选修课外,许多教材的内容也将分出必学和选修两部分。加强个别指导。3.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答:①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时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首先,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依赖于智力因素的活动。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同时非智力因素又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其次,要按照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提高教学效率。4.联系实际,试论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答:①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要正确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的必要条件。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代表社会利益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教师受过专门训练,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懂得如何帮助、引导学生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它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来起作用。    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互相依存,相互的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5.在教学中,如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答: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教学中必须首先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性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的内容相当广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切忌随意发挥。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6.在教学中,如何坚持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答:①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付出较大努力才能掌握,同时又不能超越学生学习的能力。    ②坚持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作出科学的估计。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估计要客观。要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断。要做到“及时而教”9nTeacher’s。教师要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及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及时更改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的难与易是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7.如何认识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发现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答:①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②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熟练地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潜力,积极思维,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③教学改革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教师在具体选择和实施某一新教学法时,必须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切不可盲目照搬照抄。8.试论怎样才能设计好一堂课的教案答:⑴  设计好一堂课的教案就是备课。它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⑵设计好一堂课的教案必须做到:  ①在深入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②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保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③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法。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④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  ⑤精心设计作业。9.在实际工作中,评价一堂课的教学优劣,应掌握哪些基本要求,为什么?答:评价一堂课应掌握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因为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  ②教学内容正确。因为教学内容必须保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又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③方法恰当,运用自如。  ④结构紧凑。  ⑤教学效果好。10.结合教学实际,试论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答:①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②注入式是人类最古老,流行最广,统治讲坛最久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之一。它与统治阶级的统治相适应,以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③坚持启发式教学是分散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孔子。《学记》则发展了这一思想。后来的王充、朱熹以及“五四”时期的蔡元培继承和发展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毛泽东明确提倡教学要坚持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它一直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④坚持启发性教学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学部分29.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30.拉塔标和达利的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表明,他人在场减少了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      9nTeacher’sA.社会干扰  B.群体影响    C.群体一致性        D.责任扩散31.当事人中心疗法是哪个心理学流派的心理治疗观点?(  )A.精神分析法  B.行为矫正法C.人本主义疗法D.理性情绪疗法3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弗洛伊德    B.班杜拉    C.马斯洛    D.艾利斯33.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用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3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35.记忆过程包括()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6._______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_____关系。37.操作技能的特点表现为: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______、动作结构的______。38.斯坦福—比奈量表通常以______和______来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39.激情具有_____性、短暂性和_____性的特点。40.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对异性的______;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对异性的______。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4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4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44.论述促进社会态度改变的途径教育学部分一、选择题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2.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C)A.《学记》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D.《教育论》3.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的范围的是(C)A.骑马B.投枪  C.音乐D.吟诗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B)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主观努力5.学校体育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是(B)A.早操、课间操B.体育课C.体育竞赛D.学生自觉锻炼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D)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C.逻辑过程D.认识过程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C)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8.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C)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9nTeacher’s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A)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                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10.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11.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D)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1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13.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填空题14.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有别于传统的五条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以及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15.遗传是指人们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些先天的生理解剖的特点,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能性。16.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17.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8.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简答题19.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2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论述题22.试从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出发,论述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略)9nTeacher’s(3)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4)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弊端。主要在于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5)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师资力量不够等因素,使得班级规模过大,这使得教师一时之间难以兼顾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多种类多层次需求,使得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尤为突出。而小班化教学则是针对这种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改革趋势。它在保留班级授课制优点的同时较好克服了其弊端,有利于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最佳发展。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