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0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1.2010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考研真题点评2010年01月11日10:26 来源:腾讯考研一、2010年的试题五个科目在各题型中的出题特点 2010年的试题,题型依旧是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但是,各科在各题型中出题与2009年有些不同,突出表现在教育研究方法的考查,从2007年开始统考至今,教育研究方法没有出过选择题,但是今年却出了7道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题。各个科目的具体出题情况如下:(1)单选题45题,2009年,教育学原理出了13道题,中国教育史10道题,外国教育史10道,教育心理学12道,教育研究方法没有出题。今年,教育学原理仍然出了13道,中外教育史各10道,教育心理学5道,教育研究方法7道题。(2)辨析题3道,2009年教育学原理出了1题,教育心理学出了1道,研究方法出了1道,中外教育史没出题。今年,教育学原理出了2道,教育心理学出了1道,其他科目没有出题。(3)简答题5道,2009年,教育学原理出了2道,中国教育史2道,研究方法1道,其他科目没有出题。今年,教育学原理出了1道,中国教育史1道,外国教育史1道,教育心理学1道,教育研究方法1道,五科在简答题达到了平衡。(4)论述题必答题2道,选做题2道,2009年,必答题教育学原理和外国教育史各有1道,选做题是教育心理学和研究方法,今年,必答题教育学原理1道,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比较题1道,教育心理学和研究方法是选做题。 可以看出,今年的出题虽然只是在选择题方面做了改变,但依旧打破了历年以来的出题规律,教育学原理分值大,四个题型都出,主观题占去绝大多数分值,中外教育史不出辨析题,在主观题中采取了2007年的出题方式,采用了中外比较的方法考查。而且,往年试题中,简答题部分从来没有出现过五科都出题的情况,今年五科一科一道题,达到了科目上的平衡。从今年的出题可以得知,各个题型的科目分配上,尽量保持平衡,中外教育史相比较的题依旧会出,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相应的也要尽量保持科目复习的平衡,不可顾此失彼。 二、对大纲内容的考查特点 从2007年教育学开始统考至今,经过三年的探索,考研(论坛)大纲中的考查内容趋于稳定和成熟,相对应的,考试出题的题型、考查内容也越来越稳定和完善。从考题整体内容来看,难度适中,既强调基础,又注重能力,既考查细节,又关注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符合考试大纲的考试目标要求:“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一特点,也必然会是以后出题的特点和规律,是参加未来考试的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具体来讲,单选题部分,偏重于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即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记忆情况。辨析题部分,考查知识掌握的准确性、相近知识和相近知识的区分点,对考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精确性有比较高的要求。简答题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命题的形式比较简单,答案的内容基本上是对所学知识的转述,难度不大。论述题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在知识判断、理解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这四个题型的排列顺序,也正是考题难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 三、以2010教育学真题为例,分析复习方法n (一)单选题: 今年的单选题大部分都是需要记忆的题目。只有少数题目需要记忆加理解。 如:15、汉代注重考察德行的科目是。 35、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这些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属于记忆性的题目。 34、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属于记忆加理解的题目。 (二)辨析题: 今年的辨析题重点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也有对相近或相关知识点的区分的考查。 如:46、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47、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这些道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性。 48、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相关知识的区分。 (三)简答题: 今年的简答题考查的比较简单,也符合简答题的出题特点。 如:49、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50、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5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52、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53、列举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基本要求。n 这些题考查的都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 (四)论述题: 在四道论述题中,必答部分,教育学原理以材料题的形式出题,第54题考查的是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第55题,是中国教育史与外国教育史比较题,是传统的常规问答形式。选做题部分,两道题都以材料题的形式出题,一道考查行为主义的题,一道以考查实验研究、行为研究相关知识为主的题,让考生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考查知识点,并能根据这些知识点,运用所学,写出自己的方案或看法。 从上文可以看出,教育学考题在稳定、客观、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2011年的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扎扎实实复习,打好基础,小型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大型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首先要深入理解,然后是运用所学去分析材料,如果觉得分析材料的能力有限,可以在平时多看一下教育学的学术论文,关注社会中的教育热点,拓展思路,开阔思维,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2.2010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统考教育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_________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是:_______12、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明确规定的学生义务是_______14、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学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A、重视道德教育B、重视文史教育C、轻视礼乐教育D、轻视科技教育15、汉代注重考察德行的科目是_______16、国子学始立于:_______18、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nA、大都授B、下帷讲学C、讲论讲会D、转相授受21、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28、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将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分为三类,即_______29、20世纪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A、自然后果B、作业的作用C感官教育D游戏的作用30、达尔顿制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33、杜威教育六年成型的标志性著作是_______34、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时_______35、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_______36、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A、联结理论B、认知理论C、建构主义理论D、人本主义理论45、在教育研究报告中,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一般放在:_______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46、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47、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48、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49、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50、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5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52、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n53、列举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基本要求。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共9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54、美国经济学家桑德伯格曾经对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关系进行跨国的动态比较。他以欧洲各国1950年的成人识字率表示人力资本存量,然后动态比较1913年和1970年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其统计结果如表。(图表略)(1)根据表中数据说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特点;(2)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产生这种教育影响及其特点的原因。55、试从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两方面比较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56、本题为选做题部分,请在Ⅰ、Ⅱ两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Ⅰ、阅读下述案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老师可能采用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处理。下面是5个实例。例一学生张明在课堂上对邻座做鬼脸,引起对方发笑,老师对其注视片刻后,即不再理睬,机械讲课,学生遂终止其不当行为。例二当学生的违规行为获得部分学生认可时,让违规学生坐到教室后边,与其他学生分开,有效地阻止了学生的违规行为。例三刚上课时,郭忠抽掉前座李军的椅子,李军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师当即严肃的批评了郭忠,并令其放学后到老师办公室写情况说明。例四课间有两个学生吵架,前来上课的老师厉声制止,毫无效果,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于是决定用8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吵个够,而让其他学生在一旁静观。结果两个学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例五对于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一旦他在某节课上不再讲闲话,老师就及时予以表扬。(1)案例中李老师在发现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2)针对李老师的困惑,请为她选择一种研究方式,并从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体三个方面阐述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nⅡ、分析下述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李华执教的两个班,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日常教学中,李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握笔姿势不正确,不善与人交流,知识面窄。为了进一步了解外劳务工人员子女在学生上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李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并就相关问题询问了本年级其他科任教老师。结果显示:与本市居民子女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生上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英语学习差距最大,语文学习次之,数学学习差别不大。为了探索提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有效策略,李老师打算在这两个班进行以“扩展课外阅读”为自变量的实验研究。但是,学校科研顾问认为采取行动研究方式更为适当。李老师陷入困惑,不能确定采用何种方式展开研究。(1)案例中李老师在发现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2)针对李老师的困惑,请为她选择一种研究方式,并从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体三个方面阐述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3.三人行参考答案在经历了一年的刻苦努力之后,2010年1月10日上午全国硕士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已经考试结束。三人行教育全体同仁对所有参加考试学生表示慰问和恭贺。你们经历了一年的努力和拼搏,这其中艰辛我们一起见证和走过。你们用自己的信心和恒心坚持到了最后,你们就是胜利者,我们相信,你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此,我们结合2010年的真题在第一时间给出一份可供大家参考的答案,希望广大考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同时对2011年的考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010年教育学考研真题答案解析部分辨析题:一,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活动。n答:此观点存在一些偏差。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之下,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的个性。而此题干中只说明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并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此观点是片面的。我们所强调的教学是在教师教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活动,而绝非教师填鸭式的传授方式。二,课程是学校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和。答:对于课程的概念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要给课程下定义需要说明是广义和狭义的课程,在题干中课程是从一个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而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因此,本题干中没有说明课程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区分,另外,题干中也存在将课程和教学概念相混淆的问题。题干中有明显的大课程小教学的倾向,这是存在争议的。三,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答:该说法明确错误。智力和创造力之间永远不出现充要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我们说高的创造力需要一定智力的支持,但是这种智力是一般水平之上即可,不一定要达到超级高的水平,因此,高创造力需要基本智力水平的支持,高智力不一定会有高创造力,但是低智力一定没有高创造力。简答:一,学校在培养学生起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有四个条件:(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只是外部条件,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2)学校教育自身条件n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育的物质条件是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但能否发挥这些物质条件的作用,还需要对这些物质资源进行时空上的规划。教师的素质:教师是专职的教育者,其专业水平、事业心、责任感、知识技能等是决定教育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教育管理水平:教育是个复杂系统,对起资源进行合理组合,使之有效运转是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3)家庭环境的因素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家庭环境及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直接消长学校的教育作用。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制约着儿童所能享有的教育资源的质量;家庭的经济状况制约着家长在儿童成长中精力和经济的投入程度;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儿童教育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家庭的人际氛围对教育影响的发挥有干扰和促进作用。(4)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都可能对教育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二、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n根据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等主张,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可以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教学过程。他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他认为,兴趣活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状态主要有两种:专心和审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有以下四个阶段:明了(或清晰),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联合(或联想),由于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的期待状态,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他的教学形式阶段论是在严格按照心理学过程规律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讲,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但也因机械化倾向遭到人们批评。三、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的本质和条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2)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为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内部条件为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学生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去获得知识所具有的意义。从主观条件看,首先,学习者要有主动学习的倾向。学生必须想要通过理解、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获得这些知识,而不是只想死记硬背。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的旧知识或适当观念,要想掌握这种新知识实际也是不可能的;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发生联系。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相互作用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掌握新知识,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也就是使其具有个人的心理意义,把外在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四、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的目标和内容。n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指导,既关心他们的文化和知识学习,同时对它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给以正确指点和引导,使之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成长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作用。称之为“全人生指导”。杨贤江认为,青年期是关键期,人生由此定型,青年期因为身心剧烈变化,造成心理复杂、易变、失衡。青年身心特点极易导致青年问题,尤其是青年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最集中最尖锐的反应。这些问题都是教育者的责任,然而历来学校教育,大都偏重课本,对青年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很少关心,如何完成指导其人生发展的职责?因此,要对青年全面关心、教育、引导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成长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作用。杨贤江向青年提出通过对人类有所贡献来谋取个人幸福的人生观。要求青年干预政治,投身革命。青年还需学习新兴社会科学,掌握理论武器,并向社会学习,深入工农,与之共同奋斗。他的青年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一带青年,也为人民共和国的青年教育、学生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五、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条件。(待补)论述一、关于教育和经济关系的一道看数据说明题。(一)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生产技术;3.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4.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5.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二)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改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三)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卫生保健等多种形式,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愈高,其工资收入愈高;对社会而言,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n(四)筛选假设理论。针对人力资本论,伯格、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把教育的作用归于其筛选的功能。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内涵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五)劳动力市场理论20世纪70年代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人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职业有保障、权利平等,有晋升机会等特点;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则往往工资低、待遇差、要求苛刻、晋升机会少。两个市场之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它们之间的人员很少相互流动。因此,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个人的生产力本身并不相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二、从教育目标和改革措施上比较分析中国洋务教育和日本维新的教育改革。1.中国的洋务教育是由于清政府在开展洋务运动过程中,急需要大量洋务人才,尤其是外事翻译人员,因此,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清政府开设洋务学堂。从根本上说,洋务教育的开始是为洋务运动服务,并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说是清政府为了保全自己的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并非革命措施,因此,从教育目标来看,洋务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清政府需要的统治人才,是培养封建制度的庇护者。而日本明治维新从根本上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因此,其维新教育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这与中国的洋务教育培养人才是有着本质区别的。2.日本的明治维新教育主要采取了:(1)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支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2)1872年颁布《学制令》,这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学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1)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法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3)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4)大力发展示范教育,培养师资(1872年建立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1874年在东京建立了女子师范学校;1875年又在地方建立师范养成所培养小学教师);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6)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3)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中学区又分为210所小学区,每个学区设一所小学。n中国的洋务教育采取了兴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两种主要的方式。(1)清政府开办了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等;军事(“武备”)技术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2)1872-1875年,由陈兰彬、容闳为监督,每年派遣30名幼童到美国,四年共120名,15年后,逐年回国。这些学生处在美国学校学习外,并须在留学监督指导下,学习《孝经》、《五经》等,遇到节日,还要宣读《圣谕广训》,早晚拜孔子神位。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在派遣幼童留美之余,又从福建船政学堂选派留学生到欧洲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首批学生5人于1875年赴欧留学。留欧学生中一部分在法国学习制造;另一部分在英国学习驾驶兵船,还有一部分赴德国学习兵技。从以上的改革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共同点:第一,都是以西学改革本国教育的指导思想。第二,都采取了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方法,第三,都注重加强高等教育的培养,如日本的东京大学和我国的各种学堂的开办。但是,两者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第一,中国是在保有封建制度基础上的教育,因此对于传统的四书五经传承非常重视,中国的洋务教育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对于改革思想、社会思潮则采取不予学习的态度;而日本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所以他们对于西方的学习是较为彻底的。第二,日本关注女子教育,但是洋务教育中对于女子的教育依旧没有提上日程。第三,日本有中央政府的官方学制作为指导,而中国只有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指导思想,这明显弱化与日本的改革。三、1.教心:用行为主义分析五个问题学生的例子。2.教研:小学三年级是务工子女的班主任,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问题进行观察并进行家访及对相关教师尽心询问。发现务工子女在语数外方面都很差。对于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成绩的策略,他想采取“扩展学生课外阅读”来进行两个班的实验研究。但是教研顾问希望他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问:(1)这类教师在找问题和确定问题过程中用了哪些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老师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观察分析而发现问题的,这明显属于教育研究的观察方法。在教育科研方法中,教育观察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而后,该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家访以获取相关信息,这种家访中必然应用了访谈法。(2)从教师和教研顾问中选一个研究方法,从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主体来说明你的选择。n我们以教研顾问的身份对整个三年级学生采取实验法来测试一下所关心的问题。在教育学中,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我们实验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测试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展情况来分析提供语文成绩的基本方法。我们的研究主体是小学三年级的平行两个班级的学生。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这样来设计:随机确定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首先我们对这两个小组进行语文成绩的测试,并进行记录;然后我们将对其分别进行研究,一个控制组继续按照原有方式进行日常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另一个控制组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们依旧对这两个班级进行语文成绩的测试,比较一下加强语文课程阅读的班级的语文成绩是否高于未进行此项训练的班级的语文成绩。(三人行教育提示:学生在回答此题中可以灵活应用教育实验研究中的适当研究方法,只要论述有理,即可得分)从考题看,教育学考研依然是严格按照大纲,侧重基础,突出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三人行教育北师大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重点和思路,希望2011年的考生能从中得到启发,按照我们的思路复习,稳扎稳打!初试结束,稍作休整,注意做一些复试的前期准备,三人行教育再次衷心祝2010年考生考研成功!4.博仁教育中心参考答案2010年研究生考试教育学真题答案参考及解析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落下帷幕。首先,博仁教育中心对所有参加考试的学员表示祝贺,你们勇敢奋进,坚持到底,用自己的行功证明了你自己,我们相信,你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会成功!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了解自己对专业课考题的答题情况,解答考试过程中的疑惑,同时,为帮助2011年参加考试的同学更好的理解考试大纲和把握命题方向,我们在此对2010年的教育学考研试题进行简要解析,希望广大考生能从中受到启示,获得收益。下面是真题答案参考: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n46、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参考答案:错误。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教学的主要任务是(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题目中的说法是不全面的。47、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参考答案:错误。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按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可将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48、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参考答案:错误。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是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完成各项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n创造力也叫创造性,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其心理结构具有多维性。主要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认知心理学认为,低智力创造力肯定低,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高创造力需要中等以上的智力,高智力不等于高创造力;在中等智力以上,智力与创造力不存在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智力不等于创造力,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49、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参考答案:(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与遗传素质、环境相比,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工作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二)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离开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的作用无从谈起。另外,还应争取学生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发挥多方面的优势,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1)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成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学生的身心的活动才能实现,因为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①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②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③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2)教育的自身状况。(3)家庭环境的效应。(4)社会发展状况。50、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参考答案:杨贤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思想,对当时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所谓"全人生的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社会改进之所用。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素质包括德、智、体、美以及知、情、意、行等各方面,要使青年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完成的人"。(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正常而全面的生活分为健康生活、劳动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四大类。健康是生活的根本,生活的根源;劳动生活或称为职业生活,是维持生活和促进文明的要素;公民生活就是社会生活,良好而符合现代社会准则的群己关系是个人人生幸福的保障;文化生活或谓"学艺生活",包括科学、文艺、语言、常识、游历等的研究和欣赏活动。"全人生指导"即是对各类生活进行指导。(3)不仅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也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对学生的求学、起居、健康、兴趣、爱好、社交、恋爱、择业都要关心,都要进行指导。5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参考答案: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著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对世界的教育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其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思想意义深远。n赫尔巴特认为,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可以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认为教学有以下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1)明了,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2)联想,由于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的期待状态,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4)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虽然因为机械化倾向遭到人们的批评,但是其理论是在严格按照心理学过程规律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讲,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52、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参考答案:奥苏伯尔是美国心理学家,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荣誉教授。在心理的教育学科领域中有突出的贡献和重大的影响。他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也被称为"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包括:(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n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奥苏伯尔认为,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意义学习才能发生。他把意义学习的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种。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并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53、列举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基本要求。参考答案:教育研究假设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是在研究之前的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也就是说,教育研究假设是教育研究课题选定后,根据事实和已有资料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答案或结论。(一)教育研究假设的分类(1)按照形成逻辑,可以分为归纳假设、演绎假设和研究假设。(2)按照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以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二)教育研究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一个规范表述的假设,至少应该具备以下标准:①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②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即表述的语义是明确的、可操作的、不至于造成歧义的,假设语义模糊就无法检验;③假设必须是陈述句,而不能是疑问句。当然,可以是肯定陈述,也可以是否定陈述;可以是全称肯定或否定,也可以是单称(部分)肯定或否定。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n54.美国经济学家桑德伯格曾经对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关系进行跨国的动态比较。他以欧洲各国1850年的承认识字率表示人力资本存量,然后动态比较1913年和1970年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其统计结果如表I。(图表略。)(1)根据表中数据说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特点。(2)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产生这种教育影响及其特点的原因。参考答案:(所考查知识:教育的经济功能、人力资本理论等。答题时运用这一考点,结合材料进行答题。这里仅列出答题的相关知识要点)A、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二)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1、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3、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缩短学习新技术和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技巧。4、提高创新一是和创造能力。5、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和能力。(三)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1、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无限的永恒的再生产。2、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3、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四)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1、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且通过科学研究,也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2、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应用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nB.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年发便《人力资本投资》,1963年发表《教育的经济价值》,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即设备以及单纯的劳动者数量)的作用。(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55.试从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两方面比较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参考答案:19世纪60至9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科学技术,以兴办近代工矿业为中心,兼及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的大规模运动。日本也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了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发展,也推动了日本教育的近代化。(一)指导思想中国的洋务教育是由于清政府在开展洋务运动过程中,急需要大量洋务人才,尤其是外事翻译人员,因此,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清政府开设洋务学堂。从根本上说,洋务教育的开始是为洋务运动服务,并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说是清政府为了保全自己的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并非革命措施,因此,从教育目标来看,洋务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清政府需要的统治人才,是培养封建制度的庇护者。而日本明治维新从根本上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因此,其维新教育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这与中国的洋务教育培养人才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二)改革措施n中国的洋务教育采取了兴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两种主要的方式。(1)开办学堂,如外国语学堂,、军事技术学堂、专门技术实业学堂等。(2)派遣幼童留美。(3)派遣人员留欧。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有:(1)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新体制。(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3)不惜重金,聘请西方国家的技术专家和教师到日本工作,并派遣大批学生出国留学。(4)建立完善的示范教育体制,大力培养师资。(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6)努力发展高等教育。日本的教育改革,在学习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同时,坚持儒家道德为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性质。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采取了开办血藤、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教育变革措施。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务学堂的举办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开始的,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有30余所。综合上文,可以看出,二者的改革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1、相同点:(1)都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本国经济变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2)都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用西学来改革本国的教育,借以推动本国社会的发展。(3)都采取了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注重技术的实用性。(4)都重视新式教育的发展。2、不同点(1)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思想,日本则以中央政府的官方学制《学制令》等作为指导思想。n(2)二者都是为了抵御外患、维护民族独立,但是,对于发展资本主义这一点,二者是不同的。中国近代的制度仍然是封建制度,保守守旧,在这种制度约束和影响下,中国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是依旧维护中国的封建统治,重视封建伦理、四书五经的传授,讲求洋为中用,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习改革思想,也就是说,在本质上,中国实行的仍然是封建体制的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相比中国来说,所实施的是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且,将武士道、大和魂和封建神道为中心的"国学"、儒学等发展,坚持儒家道德为教育的中心任务,具有封建、军国主义性质。56.本题为必选题,请在I、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1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I.阅读下述案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老师可能采用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处理。下面是5个实例。例一学生张明在课堂上对邻座做鬼脸,引起对方发笑,老师对其注视片刻后,即不再理睬,继续讲课,学生遂终止其不当行为。例二当学生的违规行为获得部分学生认可时,让违规学生坐到教室后边,与其他学生分开,有效地阻止了学生的违规行为。例三刚上课时,郭忠抽掉前座李军的椅子,李军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师当即严肃的批评了郭忠,并令其放学后到老师办公室写情况说明。例四课间有两个学生吵架,前来上课的老师厉声制止,毫无效果,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于是决定用8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吵个够,而让其他学生在一旁静观。结果两个学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例五对于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一旦他在某节课上不再讲闲话,老师就及时予以表扬。请用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分析说明上述各实例中处置学生不当行为的教育措施的心理学依据。参考答案::(所考查知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答题时运用这一考点,请结合材料进行答题。这里仅列出答题相关知识的要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n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以斯金纳为代表。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刺激之间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取到好成绩、教师表扬等,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没受到表扬,则没有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若能合理地增加正强化,利用负强化,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Ⅱ.分析下述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李华执教的两个班,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日常教学中,李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握笔姿势不正确,不善与人交流,知识面窄。为了进一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李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并就相关问题询问了本年级其他科任教老师。结果显示:与本市居民子女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英语学习差距最大,语文学习辞职,数学学习差别不大。为了探索提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有效策略,李老师打算在这两个班进行以"扩展课外阅读"为自变量的实验研究。但是,学校科研顾问认为采取行动研究方式更为适当。李老师陷入困惑,不能确定采用何种方式站看研究。(1)案例中李老师在发现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2)针对李老师的困惑,请为她选择一种研究方式,并从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参考答案:(所考查知识:教育研究方法的观察法、访谈法、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方法等。答题时运用这些考点,请结合材料进行答题。这里仅列出答题相关知识的要点--问题1答案,为观察法和访谈法。问题2答案,可以选择教育实验法,具体选取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的实验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观察法可以在以下情况下使用:1.对研究对象无法进行控制;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需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二)访谈法n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适用范围: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访谈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求职、咨询等,既有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访谈研究法的优点: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团体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访谈研究法的缺点: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无法控制被试受主试的种种影响(如角色特点,表情态度,交往方式等)。所以访谈法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且常与问卷法、测验等结合使用。(三)教育实验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的优点:1.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2.它可以使我们能够得到自然条件下遇不到的或不易遇到的情况,这样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3.它可以重复验证。4.实验使研究者有可能准确的、精细的、分别的研究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比较容易的观察某种特定因素的效果。5.进行实验时,可以有计划的控制现象和环境,造成便于精确测量和运用机械方法记录的条件,使研究更为精确。教育实验研究的缺点:1.它需要花较多的人力,有时往往受到实验设置,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的限制。2.它控制现象和环境比较困难。因为教育实验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像自然科学的实验室那样实行严格的控制是不可能的。3.它对参加实验研究人员的要求较高。(四)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属于准实验设计,不能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被试和随机分配被试于各种实验处理,一般是以原自然教学班为实验单位,因此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度。强调对自变量进行控制,但对无关变量控制较差,只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模式:O1 X O2……………nO3 O4特点:1)有两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一般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或学校进行,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因此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但实验处理可随机指派。由于不能以随机等组或配对方法去分配被试,只能试图去寻找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控制组,如年龄、性别、标准化学科测验分数、上课时的表现以及身体情况等方面,尽可能使组间平衡,两个组等价。2)都有前后测。优点: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因此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内部效度。 局限性:1)不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2)前后测的相互作用。因此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要尽可能从同一总体中抽取样本,以避免被试差异所带来的实验误差。(四)教育行动研究特点。从研究目的看,是"为行动而研究"。从研究对象看,是"对行动进行研究"。从研究环境看,是"在行动中研究"。从研究人员看,是"行动者进行研究"。从研究进程和方法看,是边行动边调整。从研究范围看,是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优点:可以解决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可以产生一个实在的成果或有用的程序;可以为改进教与学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其开展与实施也相对容易。缺点:精确度低,容易产生误差;信度与效度低;只适用于其所开展的具体环境。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2010年的教育学专业试题难度适中,强调基础,注重能力,既考查细节,又关注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也完全符合是考试大纲的要求:"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在学科分值划分、科目题目比例划分上,也符合大纲的相关要求。由此,也说明了考试大纲的指导性意义和重要性,也证实了博仁一贯所强调的注重基础、深入理解,重视应用的学习方法,试题中大部分题目的考察,也都是博仁的各位教师所强调的重点,只要考生注重基础,结合考试大纲,依据教师的指导,扎扎实实的认真复习,考到高分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博仁教育祝大家考试成功!n5.2010年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答案(凯程)二、辨析题。 46.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此题观点存在偏差。 首先,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其次,教学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在教学中除了掌握知识和技能,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智力和体力,还有世界观的正确形成。 这种观点会忽视学生的主动学的重要性,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还是走以往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因此,此命题不够正确,有所偏差。 47.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错误。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在我国,一般认为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但是,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来看,课程有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之分。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一般有苦丁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测验和评价。题干中“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即是典型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即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包括校容校貌、班级学风、人际关系、礼仪习惯、舆论信仰等。 因此,此命题错误。 48.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错误。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高智力不等于具有高创造力,高创造力也不等于具有高智力。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创造力就是创新的能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摧毁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个性不完善或者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传统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因此,此命题错误。 三、简答题。 49.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要发挥主要作用的条件。n 答: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占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是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二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三是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个性的作用;四是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但是,承认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并不等于把教育看成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一是要求学校教育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二是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家庭的、社会的以及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等等。只有把握了影响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50.简述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理论”的指导目标和内容。 答:全人生的指导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既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之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以健康成长;全人生指导教育的出发点是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过革命的人生;目标是要对青年全面关心、教育、引导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成长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作用。具体内容为①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②教育要引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包括健康生活、公民生活、劳动生活和文化生活四方面;③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还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 5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答:赫尔巴特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即: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1)明了(或清晰),当表象呈现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采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合(或联想),新表象进入意识阈引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准备阶段,教师需要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自由谈话。 (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以获得新的概念。 (4)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52.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答: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者命题建立内在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表象建立的是符合人们所理解的逻辑关系上的联系,而不是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的观念。 53.列举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以及表述的基本要求。 答:教育研究的假设就是对所研究的教育问题所预先赋予的答案或假定性的说明。 (1)因果式研究假设。因果式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赞可夫的“教学能够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IQ和学业成绩是正相关”等,都是因果式的研究假设。但是,在教育研究中,各种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唯一的因果性,有时候“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n (2)差异式研究假设。差异式表示所研究的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有无差异,有时也叫比较研究。比如,“农村和城市对学生某一学科有无差异”、“性别对某一学科的喜好程度的差异”、“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有无差异”等。 (3)函数式研究假设。函数式表明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一个变量发生了变化,怎样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学生的年龄、性别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个人的教育程度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关”等。 假设应该用陈述的形式明确地、毫不含混地表达出来。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假设只能是陈述式的,而不能是发问式的,这是研究假设的表述的基本要求。这就是一般表述和科学假设表述的区别,当研究者还没有明确变量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时,便可以以发问的形式向自己提问,比如“IQ和学习成绩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而当研究者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之后,他对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种猜测性的认识,这时候,他就可以建立起科学的假设(陈述式),比如“IQ和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总是正相关。” 四、论述题 54.美国经济学家桑德伯格列出了以下图表,提出了人力资本原理,根据材料分析。国家1850人均国民收入识字率富裕程度1913年1970年瑞典70%低6133240挪威低5803410法国高9402540英国50%很高8702654比利时高7602641西班牙低于50%低4502504葡萄亚低5362361意大利低4872847 (1)根据数据分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特点。 (2)运用教育学相关原理分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特点。 答:(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并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露出来。各国经济增长路径和速度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差异的结果。识字率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就可能快;相反,识字率水平低的国家,尽管有的起初收入水平很高,但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能越慢。人力资源要经历较长的培育周期,正如俗话所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力资源储备充分的国家,发展的后劲较足。例如,在1850年识字率在70%的国家,瑞典和挪威的富裕程度都为“低”,与1850年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三个国家的识字率均低于%50)的富裕程度相当,但是到了1913年,前者与后者的人均国民收入开始分化,但是并不明显。到了1970年,则1850识字率在70%的瑞典、挪威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已经大大超越了当时识字率在50%的英国与比利时,这是人力资源储备充分国家的后来居上,同时,瑞典语挪威的人均国民收入大幅度超越了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n(2)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有如下影响和特点:第一,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教育正是通过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仅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合格的工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良好背景,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专业和职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第二,教育通过生产科学基础,促进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人类不断积累、继承和创造的结果。科学基础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这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借助人的掌握。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科学技术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前提和条件。55.根据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对比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答:(1)两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日本的明治维新教育主要采取了:第一,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支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第二,1872年颁布《学制令》,这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学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1)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法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3)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4)大力发展示范教育,培养师资(1872年建立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1874年在东京建立了女子师范学校;1875年又在地方建立师范养成所培养小学教师);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6)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第三,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中学区又分为210所小学区,每个学区设一所小学。 中国的洋务教育采取了兴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两种主要的方式。第一,清政府开办了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等;军事(“武备”)技术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第二,1872—1875年,由陈兰彬、容闳为监督,每年派遣30名幼童到美国,四年共120名,15年后,逐年回国。这些学生处在美国学校学习外,并须在留学监督指导下,学习《孝经》、《五经》等,遇到节日,还要宣读《圣谕广训》,早晚拜孔子神位。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在派遣幼童留美之余,又从福建船政学堂选派留学生到欧洲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首批学生5人于1875年赴欧留学。留欧学生中一部分在法国学习制造;另一部分在英国学习驾驶兵船,还有一部分赴德国学习兵技。 (2)在总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内容上,有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第一,从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在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上,中日两国分别出现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的思想。洋务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清政府需要的统治人才,是培养封建制度的庇护者。而日本明治维新从根本上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因此,其维新教育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这与中国的洋务教育培养人才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第二,在改革的方法内容方面,都采取了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方法。但是同时,日本关注女子教育,但是洋务教育中对于女子的教育依旧没有提上日程。n 第三,都注重新式学堂的创办和建立新式学制。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意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努力把教育与洋务运动的需求相结合起来。在日本,明治改革成功之后,政府把教育作为文明开化政策的重点,提到确保国家未来前途的战略位置;接着派遣庞大的考察团,到欧美各国学习考察。虽然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也是在危机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明治政府把教育改革摆到重要的位置,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使教育很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四,在教育行政力量方面,日本有中央政府的官方学制作为指导,而中国只有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指导思想,这明显弱化与日本的改革。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在洋务派的极力张下进行的,它只是一次“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因为改革是在借助皇权的力量进行的,它没触动社会政治基础。明治维新期间,文部省在制定育政策、法规,发展初等教育、职业教育、留学育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另外,在中集权的控制下,教育行政机构通过立法和宣传工作,鼓励或强迫民众子女上学。教育行政作用使得教育改革始终保持强有力的领导。 56、必选论述题。 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A、学生上课做鬼脸,老师不理他,学生便觉得无趣,不再做鬼脸; B、 学生违反学校规则,老师让他在教室后边独自站立, C、 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老师给予了严厉批评 D、 两个学生吵架不止,劝阻也无用,老师就让他们俩吵,同时让其他同学不要说话,就看着他俩吵架,后来学生便自动不再吵架了 E、 学生爱讲闲话,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讲闲话时,老师便给予了表扬。 分析老师上述行为的心理学依据。 答:这是教师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塑造良好行为或者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系列措施。行为矫正,也称行为治疗,是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中推衍出来的,被用于广泛多样的行为问题上面。行为矫正是把异常行为看作是个体通过社会经验和强化历程而获得的。行为矫正的目标是引起新的学习,或是教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新的、而过去缺少的行为,或是改变、取消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不正常的行为。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行为矫正被用来解决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的顺应不良问题。在行为主义看来,学校教育中的学生顺应不良的行为,是可以用某种社会刺激和伴随而来的强化物控制的。为了除掉异常行为,用认可行为来替代它们,应当找出其控制作用的刺激或强化物,加以消除和改变,使得异常行为不再生效,或使得认可行为相应增强。上述行为教师的心理学依据为: AD中的教师是利用消退来处理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消退是指废除可以使顺应不良行为维持下去的一切奖励,从而减少这类行为出现的频率。 BC中的教师是利用惩罚来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惩罚是指当出现某一不良行为对其给予厌恶刺激,可以降低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对不良行为给予惩罚,可以抑制这种行为。 D中的教师利用强化不相容的反应来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强化部相容的反应是指把不强化一个不合要求的反应与强化另一个与之对立的合乎要求的行为结合起来,借以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 Ⅱ、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李华老师带领两个班,每班有约90%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李老师在上课中逐渐发现这些子女握笔姿势不正确还有其他问题。李老师于是对部分这些子女的家长进行了家访,并询问了学校的其他老师,她发现:这些孩子英语最差,语文较差,数学一般。于是李老师决定以“扩大课外阅读范围”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但是她咨询学校教研老师时,教研老师建议采用行为研究。李老师犯愁了,不知道应该采取哪种方法。 (1)上述案例中李老师采取了哪些研究方法?n (2)你帮助李老师选择一种研究方法,结合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主体进行原因分析。(该部分的答题可选用2010年凯程密卷中的答案,采用访谈法和调查法。) 答:(1)上述案例中李老师采取了观察法、调查法中的访谈等研究方法,还部分设计了行动研究的方法。 (2)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握笔姿势的问题研究,建议李华老师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在实际工作中寻找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所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握笔姿势的问题,从李华老师的研究目的来看,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亦与实际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李华老师能把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结合在一起,克服了研究者与行动者分离的现象,使用行动研究更加切合其实际。此外,从研究主体来看,李华老师和务工人员子女都是学校中的真实存在,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与现实性,从而使行动研究更加利于开展。 行动研究是自我反思性的探究,是有系统地进行数据收集与研究,有目的地参与实际行动以求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过程。李华老师可以拟定最初的研究计划、采取行动、行动后观察、最后反思结果,对于改进以后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效矫正务工人员子女的握笔姿势。李华老师采用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遵循基本过程,具有可操作性。6.2010年教育学真题的点评-勤思教育专家解析文章来源:勤思教育http://www.qsiedu.com转载请标明出处和链接2010年教育学考研已经落下帷幕了,我相信虽然成绩还没有出来,但是在同学们的心中已经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问题了。有的同学和我反应今年的选择题太难,与以前的出题风格不一样,大题还可以;也有的同学和我说今年的大题出的比较偏,背的东西没考,考的东西没背。那么在2010年教育学考研结束两周之后,我们在结合了数百名学生的反馈以及咨询了出题的相关专家之后,勤思教育为大家来评析一下今年的教育学考研,希望能够对2011年的考生们提供一些借鉴。很多同学没有关注今年的考研大纲,当大纲出来之时,很多辅导机构立刻推出类似于“2010年教育学考研大纲丝毫没有变化”的说法,那么,大纲究竟有没有变化呢?我要和所有准备2011年教育学考研的同学以及其他专业考研的学生负责任的说一点:考研大纲一定要认真分析。实际上2010年教育学考研大纲的知识点和2009年教育学考研大纲的知识点是基本一样的,但是,2010年的考研大纲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调整,是很多同学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辨析和简答题目的分值变化。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关系,那么老师告诉你,它的分值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学科在总体试卷中分布的变化,如果你关注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就应该提前准备好简答题中的教育学原理只可能出1道题,而不是每一年的两道题。下面老师结合2010年的教育学考研大纲以及2007、2008、2009年的真题来分析一下2010年的真题,希望对于已经参加完考研的同学有一些指导作用,如果认为自己的成绩应该还不错,那么现在马上准备复试;如果认为自己的成绩非常不理想,那么就应该着手下一步的打算,是重新再考一年,还是准备去寻找一份工作。n其实,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对2010年的教育学试卷进行一个总结,就是8个字:考点细致,紧跟时代。我们来对这8个字进行分析。首先是考点细致问题,我相信这个问题经历过考试的考生应该都有所认识,今年的教育学考试明显不同于往年的考试,今年是对于知识点深入考察,绝不是你按照大纲进行背诵就可以得到高分的试题,也对考研辅导班的辅导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绝不是一成不变拿着往年的教案继续给今年学生讲述去年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得到高分的题目,我相信在这一点上有的同学是深受其害的。我们将分科目进行举例,首先是教育学原理,今年的选择题中对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学制进行了两道选择题目的重点考核,如果辅导机构继续拿着去年的辅导讲义进行讲解的话,这部分在去年应该是非重点,而今年却是重点中的重点,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应该关注时事,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我们参加的是中国的研究生考试,中国的研究生怎么能对中国的政治完全不关注呢?如果你关注这方面的信息,那么又怎么会不关注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制度的变迁呢?这是其一,然后我们来看其二,还是热点相对应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大纲中只是在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中有这一句话的介绍,而去年的大部分专业课辅导老师都很认真的让学生们准备大题记忆,将现代教育改革作为大题来记忆,但是,今年却考了一个很小的知识点,马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3%代表了什么?当然是代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这部分知识是在很多强调学生记忆的讲义中不可能涉及到得题目。另外,根据近些年来学生对权利的无限制呼吁,声称自己享有如何多的权利,导致教师的师道尊严的下滑,今年考了意料之中的1995年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学生应承担的义务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在大部分学生看起来是偏题,是没有背诵的题目。老师在这里和大家必须要讲明的一个道题就是,不要认为专业课是背诵的科目,它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将在我们的专业课考试中反应出来。所以,希望准备2011年教育学考研的同学们在了解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同时,一定要尽可能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现实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能够用理论来分析实践,这样你才不会对考试题目感觉茫然,要做到一些尽在你心才可以。下面我来和大家说一下在大家心目中只要背诵就可以的中外教育史。很多学生从复习之日就开始对中外教育史恐惧,认为背诵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其实这只能说明你对教育学的整体理解是有偏差的。教育学的任何知识都绝不是你死记硬背就能应付得来的。举几个小例子来让大家分析一下:中国教育史的书院知识点是许多老师给大家圈定的重点,让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记忆,而今年的题目中是如何出的呢?题目是让你选择伴随书院产生而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你花费了3天的时间将书院产生的来龙去脉背诵下来,实际上考的却是一个你所背诵的知识点之外的一个理解性知识;另外,在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我相信很多学生都知道王守仁的“致良知”的教育思想,有的认真的孩子甚至能够将王守仁的“致良知”主要内容完全背诵出来,可是题目是如何考察的呢?问你致良知教育思想的出处?你在背诵王守仁致良知思想的时候有背诵吗?没有吧!还有外国教育史中,所有老师都在和学生说杜威思想的重要性,学生花1周、2周的时间背诵杜威的教育思想,但是题目又是如何考察的呢?问你杜威学说成立的标志是什么?在考生眼中,这些题目的出现充分说明了题目的偏,题目的难,其实这次考试的主旨正如教育学者们所说:就是打乱学生背诵得高分的想法。所以,我们希望准备2011年教育学考研的同学要注意的第二点就是加强知识点的扩充,而非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与2007、2008、2009年考研相比,最稳定的就应该属于是教育心理学了。它的考核点依旧是在学生对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的基本理解和分析,能够将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理论,比如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的建构理论等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因此,这一部分属于是比较稳定的,也没有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很多学生反映教育心理学的选择题回答的比较好。n但是,与2007、2008、2009年考研相比,最出乎意料的就应该是教育科研方法了。以往的教育学考研中的选择题是没有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题目的。但是,今年却出现了教育科研方法的题目,其实如果学生感觉惊奇,那么只能说明大家对于大纲理解的不到位,正如前面我们所揭示的:简答和辨析题目分值的变化将会改变各科目在题型的分布状况。很多同学都认为教育科研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问卷、实验、调查等方法的掌握,只有这些题目可以出大题,因此,小的知识点无需记忆,而今年的考察恰恰钻了学生原有认识方面的空子,比如说第三章教育文献检索这部分,基本上所有的辅导机构或是考研过来人都告诉大家这部分是非重点,基本不会考,而今年就出现了一个“为了搜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应选用哪种文献检索方法”的题目;另外一个题目“将使用过的调查问卷放在报告的什么位置”这应该是属于最后一章即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这一部分的知识,也是在大家眼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知识点,但是在考试中却直接考了一个选择题,很多学生没有正确回答这个题目,实在是可惜了。所以,希望2011年教育学考研的同学注意的第三点就是要仔细研读每年的考研新大纲,每一次大纲的微弱改动都会在试卷中体现出来。以上的这些分析主要是根据2010年的选择题给出的相应解析,那么我们如何看待2010年教育学考研的主观题目呢?其实2010年的教育学主观题目一点都不偏,而且属于是在基础的前提下强调学生理解的综合考察。下面我们还是分科一点一点给同学们一个解析。首先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中主要考察了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中第三个知识考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中的所有知识点;还有第7章的课程和第8章的教学。这几章都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点章节,因此,绝没有超出大纲要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这体现在论述题目的第一题,题目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然图表中提到了经济问题,考生们应该立即在头脑中将回忆的重点放在第3章部分,考虑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然后,进一步再分析,图表中直接体现了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的关系,那么对应的典型理论就应该是与人力资本相关的知识点,这样一来,这一章的知识点不就都有一个基本的梳理了吗?另外,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主要是针对简答题的第一题“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这是考纲中的原题目再现,没有任何值得疑惑的问题。课程和教学的考点是放在了辨析题中,而且没有出特别难以记忆或是理解的知识点,只是出现了对于教学概念的理解和对于教学概念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然后是中外教育史,杨贤江的教育思想的考察、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属于是按照以往知识点考核方式排列下来的知识点,这两个知识点在以往的教育学统考中还没有明确出现,同时又是学习时候的重点,因此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已经将其列为了重点,所以这两道题考生们普遍反应较好。但是对于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的比较这个题目中,很多同学给勤思教育的反馈是在回答的时候没有完全答对知识点。总体来看主要是看不到两者的本质区别,只能从两者的一些措施中进行简单对比,对比中很多同学也忘记了对于“派遣留学生”这一两国都采取了的措施进行对比:中国派遣的夭折,日本的学成归国。因此,这个题目可能是很多同学丢分的地方。第三是教育心理学。正如选择题中我们所分析的一样,教育心理学今年的考题一点都不难,属于是基础知识的考察,在辨析中考察了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在简答中考察了有名的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实质,这都是大纲中明确指出的考点,因而,绝没有出偏题之意。但是很多同学在创造力和智力关系这个题目中没有完全正确地将四个知识点答出,那就是:高的创造力需要一般以上的智力支持;低的创造力与智力没有必然关系;高的智力并不一定会有高的创造力;但是,低的智力一定没有高的创造力。如此简单的一个辩证分析,很多同学却丢了一些分数。n第四是教育科研方法。很多学生反应科研方法出题偏。出现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以及表述要求这样的偏题怪题,据勤思教育所咨询的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专家张教授介绍,其实这真的不能属于偏题、怪题,只能说明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定势的存在。她说大家仔细关注一下以往的真题就会发现,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这一部分在选题的来源、基本要求、课程论证方面都有所涉及,只有第三部分课程研究的设计尤其是教育研究假设这一部分没有涉及到,那么从押题的角度来看,大家也应该将其列为重点知识,为什么会出现完全答不出来的情况呢?是不是已有学习的思维定势导致的呢?另外就是最后一题的行动研究,据勤思教育了解,一般的辅导机构的老师都会对学生说“因为行动研究在我国的使用还不成熟,因此这一部分可以暂不列为重点”,但是,勤思负责任的和大家说,希望同学们务必要清楚地认识到不成熟的东西并不等于不做为考试重点,只要他在考试大纲中有说明,那么就很可能会出现,更何况随着教师教育近些年逐渐热门,行动研究在教师教育中的大范围使用,以及北师大举行的行动研究学术讨论会都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此题目出现绝非偏题、怪题,只是同学们没有关注生活中与教育或教育学有关的事务的发展。2010年的教育学考研已经落幕了,我们勤思教育在这里为大家做这样一个真题解析,只是希望对所有的考研学生起到一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作用,让我们在真题中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不再重蹈覆辙,我们勤思教育已经推出了系统的、从2007到2010年教育学的真题解析,如果是准备考2011年教育学统考的学生,我们认为了解真题、了解学科应该是你准备考研的第一步,所以如果有需要的同学,请与我们勤思教育取得联系,可以登录我们的网站www.qsiedu.com或直接拨打我们的电话:010-62278190与我们取得联系,最后预祝所有参加2010年考研的学子们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