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试题及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2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2高考试题及答案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刚劲挺拔(jìn)应声而落(yìng)卓尔不群(zhuó)屡见不鲜(xiān)B.半身不遂(suí)予以重创(chuāng)着手成春(zhuó)振翮高飞(hé)C.踟蹰不前(zhí)靡靡之音(mǐ)果实累累(léi)图穷匕见(xiàn)D.徇私舞弊(xún)怏怏不乐(yàng)庇佑子孙(bì)期期艾艾(ài)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声名鹊起鞭辟入里坐收渔利前倨后恭B.两全齐美甘之如饴礼尚往来变本加厉C.美伦美奂座无虚席至死不渝贸然从事D.交口称誉断壁残桓应急预案商界巨擘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⑴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⑵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⑶“六部委”联合开展环保专项  行动,要求建立各级政府负责的环保工作责任制,对工作不力的部门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  。A.不齿不过/也整治/整顿B.不耻不过/也整理/整改C.不齿但/而整治/整改D.不耻但/而整理/整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新疆青河县奇特的自n然景观和神秘的草原文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每年夏天,前往游览观光的中外客人及考古探密的学者不绝如缕。B.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涉及“三鹿”等多家知名品牌的毒奶粉事件,其后果和影响耸人听闻。C.虽然有数百篇小小说佳作被选入多种珍藏版,并进入语文教材,但真正可能被写进文学史的却实属凤毛麟角。D.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而且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B.记者赶到被打民工住处——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李村,看到10余名民工后背有多处条状血痕,而伤势较重的民工童祖胜正在西安市长安医院接受治疗。C.在一个崇尚无纸化的时代里,网络出版商发现,平面媒体的存在有助于加强网络媒体的可信度。D.圣伯纳犬原产于瑞士,是一种救援犬,它体型硕大、性格温顺,用于地震、火灾、野外工作等意外灾害,具有献身精神。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世博会中国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正式开园,在林林总总约140个场馆中,东道国展馆倍受瞩目。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自从2007年底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漩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东方之冠”n,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满意和祝福取代。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多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焊接吊装钢结构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仰望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而由于在红色斗冠的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又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作为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代表、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这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中国馆外观红色的寻找过程,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中国馆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n之路。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6、下列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馆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完全由中国人规划设计,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B、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工程浩大,整个工程挖运土方和浇筑混凝土都超过了50万立方米。C、中国馆共六层,高69米,工程共向地下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D、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焊接吊装钢结构的焊缝总长和铺设安装各类管线总长共计58公里。7、下列有关中国馆红色“外衣”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B、中国馆外观红色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C、无论是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下,还是在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都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D、中国馆的“外衣”用了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馆体现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B、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更加节能,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C、中国馆的展示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nD、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三,文言文阅读(19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n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朱云传》)[注]①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世以是高之        高:崇敬B.御史遂将云去        将:带领C.以旌直臣            旌:表彰D.云自是之后不复仕    仕:做官10.以下四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朱云不惧权势的一组是(  )(3分)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  ③n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④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⑤小生乃欲相吏邪  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云少时尚武,后又修文。他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B.朱云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他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故儒生很佩服他,朱云也由此升迁。C.朱云忠心为国,直言进谏。他因在公卿面前指责张禹为佞臣而触怒汉成帝,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陈述理由,皇上的怒气才消,免去了他的死罪。D.朱云为官时是正直之臣,不复出仕后一心教授学生。他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但是和丞相薛宣相见时拒绝了薛宣的盛情挽留。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5分)n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8分)《秋雨叹》三首(其一)杜甫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13.前四句运用了和手法描写决明的形象。(2分)14.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1)子日:"巧言乱德。n。"(《论语·卫灵公》),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3)有善始者实繁,。(魏徵《谏太宗十思疏》),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9分)作家迟子建访谈(节选)彭程2007年,迟子建以她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得第四节鲁迅文学奖,这已是她第三次获得该奖项。记者:你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开篇这个既像诗歌般凄楚又像偈子般透彻的句子为读者打开了一条通往苦界的羊肠小路,同时为小说的叙述风格奠定了一种冷静而哀婉的基调。请问,你是怎么找到这种基调的?迟子建:灾难来临,人的本能是拒绝。可有些灾难(或可称为“意外”)是不能拒绝的,因为那是命运。最初听到爱人遭遇车祸的消n息,我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放下电话,我跺了一下脚,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我想这样残忍的事情降临到我头上,我一定是“有罪”的。可我是“无罪”的。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我一直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与人为善。我踏踏实实写我的作品,知足地过着温暖的小日子,从未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何罪之有?我委屈,放声大哭。吞咽痛苦这枚苦果,是艰难的。我所经历的那一切,我都没勇气回顾。总之,心灰意冷,身心俱疲。我不敢出门,不愿意见阳光,尤其怕见到熟人,那些安慰的话语,都让我无法承受。我在写作中逃避,而事实证明,写作拯救了我。在写作中,我获得了新生。因为我突然觉得,有一个世界,我想象的世界,它没有背弃我,我可以用笔构建一个世界,来安慰我。我经历痛苦的那个时期,中国频频发生矿难,看着电视上女人们那一张张悲伤欲绝的脸,我体味和理解着她们的痛苦,并且探究着造成这“不幸”的缘由。我明白了,我经历的灾难,是命运的;而她们经历的灾难,人为的成分更多,这是更大的不幸。n记者:这几年,朋友们极少提及你丈夫遭遇车祸的事情,怕惹你伤心。在这篇小说中,你详细地描述了魔术师遭遇车祸之后未亡人的痛苦,这使小说中的叙述者具有与你本人相似的身份与体验。是什么使你直面难以释怀的痛苦回忆?你在叙述者身上投下了多少个人经验与内心体验的双重幻影?这部小说是否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小说?叙述者或者你本人如何通过接触更为深广的痛苦而使自己从个人痛苦中得以解脱?迟子建:写作《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其实是想给个人伤痛找一个排遣的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是一篇“漫长的悼词”,具有你说的“自我救赎”的意味。开始写它的时候,是极其痛苦的,因为那等于又一次挑开了伤口,让它滴血。不过随着小说的推进,这个伤口在慢慢地“结痂”,因为“众生”的苦难使个人的痛苦变弱了。个人一旦变小了,世界就大了。相反,一旦把个人看得过重,世界就变小了。一个人要想真正融入世界中,一定要把自己变得小一些,最好小得如一粒微尘,这样,世界才能升腾起来。就这样,我的足迹所到之处,我都看到了无处不在的苦难,也看到了苦难中的温暖和柔情。我用笔惊喜地描摹着我看到的这一切,从中获得了一种“大解脱”。只有解脱了的我,才会放松下来,才会对往昔的岁月无怨无悔。(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4分)A.《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篇第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想要封闭自己,把忧伤留在心底的痛苦之情。B.迟子建认为矿难的受害者经历的灾难是人为的,因此她觉得那些矿难遇难者家属比自己更为不幸nC.“自我救赎”的意思是自己拯救自己,迟子建通过小说找到了排遣痛苦的出口,让自己获得了一种解脱。D.迟子建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一篇“漫长的悼词”,是说这篇小说是对她过去的人生不幸的悼念。E.在这篇访谈中,记者紧紧围绕作家的个人不幸与作品表达之间的关系提问,挖掘出了作家的创作动机、情感历程和写作技巧。(2)哪些因素使迟子建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找到了冷静而哀婉的基调?(5分)答:(3)面对人生中的苦难,迟子建是如何获得解脱的?请分点概括。(4分)答:(4)迟子建说:“个人一旦变小了,世界就大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6分)答:n六、(60分)1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成熟原指植物的果实或谷实长到可以收获的程度,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引申来比喻人,是相对于幼稚而言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那是不成熟;“上呼下应,左右逢源”,那是成熟。人生总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关于成熟,你了解些什么,经历过什么,思考过什么,感悟过什么?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答案【1.B(A劲,jìngC踟蹰,chíchúD徇xùn)2.A(B两全其美C美轮美奂D断壁残垣)3.C(不齿:不屑提起。不耻:不以为耻。“但”“不过”都表示转折,“不过”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而这里如果用“不过”却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应选“但是/而”。整治:整顿治理。整顿: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整改:整顿并改革)4.C(A项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B项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应改为“骇人听闻”。D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地迁移,词义与句意相反。)5.D(成分残缺。“用于地震、火灾、野外工作等意外灾害”后面缺少宾语,应补充“发生时的救援”。)6.B(A项改变限定,应该是“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C项中国馆地面六层,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D项共计不止58公里。)7.选A(改变了原文逻辑关系。原文是递进关系,此处是因果关系)8.选D(D项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中国式’思维”的内容因该是“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9.B(将:拉,拽。)n10.C(①表现朱云勇猛;⑤表现朱云率直、倔强;⑥表现朱云不拘礼法。)11.D(应是他所探访的人都恭敬地对待他,“但是”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也错误。)12.(1)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得分点:“匡、亡、尸位素餐”各1分,大意2分(2)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该宽容。(得分点:“使、是、容”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当时,少n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变,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由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朱云从此后就n不再做官,常居住在户县的颖村中,教授学生。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所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想把我当成你的属吏么?”(一说是:我难道是想做丞相的小吏么?)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13.对比(或衬托),比喻。14.(1)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决明怀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2)第三联,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心,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3)末联,见出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三点,一点2分)15.(6分)(1)小不忍则乱大谋等闲识得东风面(2)剑阁峥嵘而崔嵬亦余心之所善兮(3)能克终者盖寡蟹六跪而二螯16.(1)BE(B“认为矿难的受害者经历的灾难是人为的”有误,原文说“而她们经历的灾难,人为的成分更多”。E文中并没有提到写作技巧。)(答出E得3分,答出B得2分)(2)①爱人遭遇车祸使她体味到失去亲人的痛苦;②无罪受过的委屈使她慨叹命运的不公;③逃避生活,寻求虚构的世界;④遇到更为不幸的矿工及家属们。(每点2分,答出任以三点即可)(3)①借助写作,虚构一个世界,来安慰自我。(2分)②看到无处不在的苦难,来将自己的苦难减弱;(2分)③看到苦难中的温暖和柔情,感到惊喜。(2分)n(4)①如果自己小如微尘,自己的痛苦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那么自己生活的世界就变大变美好了(4分)②在生活中,可以用这种方法减弱苦难和悲伤,放大满足和快乐。(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