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生物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免疫调节练习案新人教版
第八单元第27讲免疫调节1.(2018·北京顺义一模)下列关于某人免疫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但不能直接清除靶细胞中抗原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中的基因和mRNA均存在差异性C.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后可以迅速增殖和分化D.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解析:B [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中的基因没有差异,但mRNA有差异,故B错误。]2.人体感染白喉杆菌(白喉杆菌侵入易感染上呼吸道,通常在咽部黏膜生长繁殖)后,将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的繁殖B.吞噬细胞通过溶菌酶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灭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解析:D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由皮肤、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A、B、C项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由抗体和效应T细胞参与的免疫,D项中的免疫球蛋白就是指抗体。]3.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对于细胞1、2、3、4、5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化成熟的场所相同B.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接受抗原刺激后都能增殖分化D.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解析:D [据图分析可知,细胞1、2、3、4、5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来源相同,但是成熟场所不同,A错误;物质a为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B错误;吞噬细胞和浆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C错误;所有细胞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但只有细胞4中合成物质a的基因进行表达,D正确。]n4.(2018·郑州质量预测)如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过程的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胸腺和骨髓为免疫器官,物质①②分别为淋巴因子和抗体B.细胞一在抗原和物质①的共同作用下可增殖分化成细胞三和细胞四C.当自身产生的物质②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D.注射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二和细胞三,但这两类细胞在初次免疫中不起作用解析:C [根据图示所给信息可以推出,细胞一、细胞二、细胞三、细胞四分别为B细胞、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淋巴因子和抗体分别是由T细胞和浆细胞分泌的,A正确。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会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正确。自身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不是过敏反应,C错误。初次免疫过程产生的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5.(2018·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二调)麻风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其侵入人体后,不会发生( )A.吞噬细胞摄取、处理麻风杆菌B.淋巴因子促进浆细胞的增殖分化C.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D.效应T细胞攻击麻风杆菌的宿主细胞解析:B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麻风杆菌,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A不符合题意;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化增殖,B符合题意;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不符合题意;麻风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将麻风杆菌的宿主细胞裂解,D不符合题意。]6.(2018·江西赣州模拟)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数量减少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A.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C.系统性红斑狼疮D.艾滋病n解析:C [分析图示可知,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Mcl1蛋白活性被抑制可能引起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导致自身免疫病。欲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应该使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增加,从而抑制免疫反应,A错误;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7.(导学号81576111)如图表示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②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总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③HIV攻击T细胞,这不会影响人体体液免疫能力 ④艾滋病患者若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时间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B [HIV攻击T细胞,随着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使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丧失,体液免疫能力降低,最终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由图可知,在HIV最初侵入人体时,随着HIV浓度的升高,T细胞浓度升高,二者并不完全表现负相关关系。]8.下面为过敏反应的原理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B.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其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图中靶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解析:nD [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并不能引起过敏反应,而是产生抗体结合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形成致敏靶细胞,A错误;图中再次进入的过敏原与首次进入的应是相同的,否则不能引起组织胺的释放,B错误;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其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C错误。]9.编码乙肝病毒(HBV)表面S蛋白的基因疫苗,被小白鼠骨骼肌细胞吸收后可表达出S蛋白。S蛋白(抗原)引发一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甲中数字代表细胞,字母代表生理过程,细胞⑦可诱导靶细胞裂解;图乙中抗体效价用衡量免疫效果的数量单位表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中细胞①和⑤均是T细胞,细胞⑦是效应T细胞B.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是识别和处理抗原,呈递抗原S蛋白C.经图甲中N过程形成的细胞③与细胞⑦细胞膜上均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D.图乙是用50μg空基因载体作对照组,两周后抽取小鼠血清检测抗体含量得到的解析:C [据图可知图甲中细胞①和⑤均是T细胞,细胞⑦是效应T细胞,A正确;树突状细胞是吞噬细胞,其功能是识别和处理抗原,呈递抗原S蛋白,B正确;经图甲中N过程形成的细胞③是浆细胞,细胞膜上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细胞⑦是效应T细胞,细胞膜上有受体,C错误;图乙是用50μg空基因载体作对照组,两周后抽取小鼠血清检测抗体含量得到的,D正确。]10.科学家利用从病原微生物中分离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核酸(DNA)疫苗,用来预防传染病,并起到显著效果。下列关于核酸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核酸疫苗导入人体需要选用适当的运载体B.导入人体的核酸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C.接种核酸疫苗只能预防特定的微生物感染D.核酸疫苗接种后能引起人体产生记忆细胞解析:B [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需要运载体,A正确;导入人体的核酸疫苗在体内可以转录翻译出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不能直接产生抗体,B错误;核酸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C、D正确。]11.(2018·南昌调研)人体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以下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请回答:n(1)该图示意了特异性免疫的________过程,细胞A分泌的物质Ⅰ是________。(2)细胞B可由________(填细胞名称)增殖分化形成,在细胞B中对物质Ⅱ加工的细胞器是________,试写出在物质Ⅱ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用→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免疫细胞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图示知,A为T细胞B为浆细胞,Ⅰ为淋巴因子,Ⅱ为抗体,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2)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对抗体进行了加工,抗体合成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其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RNA→物质Ⅱ。(3)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答案:(1)体液免疫 淋巴因子(2)B细胞或记忆细胞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NA→RNA→物质Ⅱ(3)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 防卫、监控和清除12.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图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1)DC细胞能通过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的特定结构能与T细胞表面具有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___。(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_____可刺激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发生________免疫。(4)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DC细胞免疫疗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____________技术体外增殖后,回输入该患者体内,提高清除抗原的效果。解析:nDC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对外来抗原进行吞噬处理,体现了免疫系统具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相应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结合并使之裂解死亡。对细胞进行体外增殖的技术是动物细胞培养。答案:(1)胞吞 防卫、监控和清除(2)识别 信息交流 (3)淋巴因子 B 细胞(4)动物细胞培养13.(2016·北京卷,29)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________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性免疫反应。(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EVGP抗体的水平。据图1,应选取________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分别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据图2,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________________。(4)EVGP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3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图3①请将图3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ⅰ、ⅱ、ⅲ、ⅳ处(填“A”或“B”或“无关抗体”),完成实验方案(一种即可)。 抗体组别 未标记抗体荧光标记抗体n实验组ⅰ________ⅱ________对照组1ⅲ________ⅳ________对照组2同ⅱ同ⅱ②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____________。(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证实了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你为治疗EV病提供两种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属于抗原,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2)由图1可知随着血浆稀释度的增大,抗体浓度逐渐下降,但甲组血浆中抗体的浓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和乙组,且乙组血浆中的抗体浓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因此选用甲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3)由图2分析可知,ⅲ和ⅴ两种单抗与病毒混合,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最小,说明这两种单抗对病毒的抑制效果最好。(4)方案一:i.B ii.A iii.无关抗体 iv.A假设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则可推出实验组和对照组1的荧光强度基本一致,明显高于对照组2的荧光强度。假设A、B与EVGP结合的位点相同,则可推出实验组与对照组2的荧光强度基本一致,但明显低于对照组1的荧光强度。方案二:i.A ii.B iii.无关抗体 iv.B(分析方法同方案一)(5)利用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我们可以把单抗制成靶向药物来治疗,也可以单独使用或共同使用A、B抗体来进行治疗。答案:(1)抗原 特异 (2)甲 (3)Ⅲ和V(4)①方案一:i.B ii.A iii.无关抗体 iv.A方案二:i.A ii.B iii.无关抗体 iv.B②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2(5)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思路三: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答出两种思路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