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民为贵限时训练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民为贵本训练满分100分,限时40分钟完成。一、课外拓展阅读(一)文言文阅读:(6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拒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选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0分)A.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B.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C.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D.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0分)A.“仕”意为“为官”“任职”,引申为“职位”。有时通“士”,古代四民之一,指以道艺、武勇谋求仕进的人。B.“卿”有多种释义:①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②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③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④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⑤古代夫妻互称:卿卿。选文意思同①。C.“禄”本义为“福气、福运”,作动词是“给予俸禄”的意思,亦指“官吏的俸给”。nD.《诗》是指《诗经》,《书》是指《尚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0分)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邑“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B.孟子在昼邑“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邑再停留下去了。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奋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分)(1)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12分)译文:(2)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13分)译文:(二)现代文阅读(30分)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n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5.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10分)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6.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10分)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0分)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C.上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三.基础练习。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5分)n做鱼时,当我们用刀剖开鱼肚,就会看到,在腹腔上有一层黑膜。有人说它有毒,其实这层黑膜叫“腹膜脏层”,它能够包覆大部分腹腔内的器官,有吸收撞击、保护内脏的效果;它还能分泌黏液润湿脏器的表面,减轻脏器间的摩擦。所以,这层膜①。不光是鱼有,②,连我们人的肚子内也有这样一层膜。③。不过,由于其主要是由脂肪细胞组成,脂肪含量很高。因此如果不嫌麻烦,就把它去掉;如果嫌麻烦就不用除掉,吃了也不用太担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