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当代视线第3课《细菌的启示》课文解析素材北师大版
《细菌的启示》课文解析认识细菌世界上的物种不计其数,但一般分为五大类: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核细胞生物、真菌、植物和动动。植物是生产者,它们承担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任务。动物是消费者,它们直接或间接地摄取植物转化的生物能。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如果没有这些分解者,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尸体比活物还多,我们的生存空间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垃圾场。【品味】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引出细菌。画线句是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动植物的主要功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生存空间”生动形象。【段析】简单地介绍了细菌的地位及作用。细菌有以下几个性质和特征:第一,细菌是生物界当之无愧的元老。大约在35亿到36亿年前,地球上产生生命不久,细菌就出现了。当地球上的生命过半时才出现了真核细胞生物,5.8亿前年才出现多细胞生物,人类的出现是极其晚近的事情,只有200万年的历史。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史一半是细菌的故事。【品味】“元老”,本来是指人类政治、社会集团中资格最老,影响力最强者。用这个词语,特别强调细菌年代久远,不可小觑,带有一种轻松、调侃的意味。【段析】细菌的第一个性质和特征:存在的历史最古老。第二,细菌无所不在。它们能承受从摄氏零下30度的低温到150度的高温,它们生存于大气、水和土壤中,甚至6英里以下的玄武岩中也有它们的踪迹。它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数量和质量非常可观。举几个例子,一粒普通的泥土中有几亿个细菌,人的一滴唾液中有几百万个细菌,甚至人体体重的10%是由细菌构成的。一个学者测出了一杯水中的细菌,由此推论,海洋中的细菌总质量是陆地上全部生物的五十分之一。【品味】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细菌数量庞大,以此来印证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画线部分是列数字,表面上列举的都是抽象数字,但是这些数字与《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中的数字有些不同,都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有了感性。尽可能让抽象的科学道理和日常感觉缩短距离,是科普文章的基本手法之一。n【段析】强调了细菌的第二个性质和特征:无所不在。第三,细菌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20亿年前植物还未产生时,细菌最先进行光合作用转化出氧气。人的消化过程,一些动物的反刍,都离不开细菌的作用。有些植物需要氮气,但不能直接吸收,得靠根瘤菌的帮助来完成。另外,饲料发酵,奶酪、酸奶、酸菜等食品的制作,有机垃圾通过腐烂成为植物的营养肥料,都与细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品味】举列说明细菌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段析】介绍了细菌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四,细菌的不可毁灭性。细菌具有别的生物不可匹敌的生命力。它们对生存条件的要求很低,地上天上水中土中无所不在。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还正在毁灭着其他的生物。核武器奈何不了细菌。【品味】“细菌的不可毁灭性”和人们的日常感觉是有冲突的。我们把“杀菌”“灭菌”等经常挂在嘴上,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从科学角度来说,消灭细菌是不可能的,而且事实上,“其实人类从来没有想过要彻底消灭细菌,人类也没有能力办到”。【段析】介绍了细菌的性质和特征之四:不可毁灭性。其实人类从来没有想过要彻底消灭细菌,人类也没有能力办到。人类只是想要尽可能地消灭家中的和体内的有害的细菌。消灭体内细菌的战役开始于20世纪初叶,随着青莓素的发明,“抗生素时代”到来了,并且一度以为已经大获全胜。【品味】引出人类与细菌的战争,“一度”一词说明人类并没有大获全胜。【段析】由分析引出了抽象的、科学的论点:人类不过是尽可能把家中和体内的有害细菌加以消灭。人们对此类现象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细菌通过个体的适应,渐渐产生了抵抗力。其实不然。细菌有很宽的谱系,抗生素能够消灭大部分细菌,但总是有少数细菌天然就对此类抗生素有抵抗力,因而存活下来。由于细菌繁殖极快,这少数细菌很快就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庞大的群体,它们的后代继承其前辈的品质,统统有抵抗力。繁殖就是基因复制,而复制几乎没有完全忠实的。生物双性繁殖每生殖10万个个体时会产生一个变异。而细菌得天独厚的是,其繁殖速度极快。细菌平均1周至2周可繁殖300代,平均一天繁殖30代,而人类繁殖30代则需要1000年,在繁殖的速度上细菌的一天等于人类的1000年。这是一场人菌斗法,斗法变异。这很像《西游记》中孙悟空和牛魔王的斗法,二者不断地变化身形以求制伏对方,至少是不被对方制伏。n其实人类也是变异很大、谱系很宽的物种,只不过由于人类的繁殖速度慢,变异的效果来得缓慢。比如让健康人与SARS病人面对面作深呼吸,绝对不可能人人都被传染。麻风病非常可怕,常人都不敢和麻风病人接触,麻风病人都被隔离到很偏僻的地方。人们为什么怕它呢?主要是因为病症可怕,其实人们不清楚它的传染性。世界麻风病之父丹尼森为了做一个试验,有意想得麻风病,他和一些理想主义者,将麻风病人的血注射到自己身上,结果没一个人得病,五个人都是免疫的。他们到中国的麻风病医院去,一见中国麻风病人就拍拍肩膀,拥抱一下。中国麻风病医生们惊呆了,说你们胆子这么大呀。其实是人家明白麻风病不能传染所有人,而他们是免疫者。他们为什么能免疫?这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一种病菌能够将人类100%消灭,就像没有一种抗生素能把病菌全部消灭一样。但如果来了一种病菌将人类99%消灭了,人类可就没有这么快的繁衍和复兴的能力了,因为我们人类的生育速度太慢。(①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品味】引用数据,雄辩地论证了细菌“繁殖速度极快”两人类繁殖很缓慢这一论点。“这是一场人菌斗法,……至少是不被对方制伏”,运用大家熟悉的《西游记》里有趣的故事情节来说明人菌在大战,生动形象,易于接受,通俗易懂。通过SARS和麻风病的例子,说明免疫力的作用,引起阅读兴趣。【段析】本段是一个历史经验的总结:抗生素时代的到来,并没有使人类对细菌的斗争大获全胜。在人菌大战中,在变异能力上,我们干不过这些地球上的元老。换句话说,在基因的多样性上人类没有优势,那怎么办呢?要靠两个武器来抵抗:一是免疫力。免疫力就是如果你得了这种病,然后好了,以后就有抵抗这种病的能力了。有的是最终生免疫,有的是期间免疫。再一个本领就是科学技术手段。赤手空拳我们是打不过细菌的,但我们可以弄出很多武器来,比如说抗生素。当然人类依靠抗生素经过了一段反复,没有大获全胜,还在诉诸别的科学手段。人类就是这样来与细菌抗衡的。【品味】这句话总结上文,坦言人类在变异能力上斗不过细菌,引出新的科普知识:免疫力和科学技术手段。“武器”和“赤手空拳”运用打比方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进行说明。【段析】本段介绍了人类抵抗细菌的两种武器:免疫力和科学技术手段。第五,细菌的生存策略。细菌是怎么生存的?是靠寄生。n什么叫寄生?所谓寄生就是吃别人,不劳动,不去捕食。不但不去捕食,并且不必自己消化——先咀嚼,后进入胃肠,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然后吸收。采取寄生的策略,这些事情统统不干,去打猎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儿也不去,就在你体内。你把食物给消化了,它直接吸收到它的身体里。【品味】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好像细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活灵活现,非常生动。【段析】本段介绍了细菌的生存策略——寄生,以及寄生的含义。寄生是一种生存策略,它又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在你身上寄生,但不要你命。要你命干吗?在你肚子里吃你,生活得挺好的。要了你命它哪儿呆着去呀?对不对?它寿命通常比你短。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要危害你,吃人家挺好的啊,干吗要人家的命呢?要人家的命之后,还要找第二个对象,继续吃下去不是比再找宿主更省劲吗?但有的时候做不到,有其他的寄生物跟它争着去蚕食一个宿主,不早点下手,别人就给吃了,反正宿主都是要死的。也就是说和平共处是要有条件的。和平寄生的条件是不能有残酷的同类竞争。与之对应,伤害的策略也有条件,就是在把宿主害死以后必须能够及时转移。要是宿主死了,细菌也没地儿呆了,就不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转移靠什么?靠传染,如若不然,前脚宿主死了,后脚细菌也得死。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菌寄生的同时,也对人体有帮助,或许这种寄生叫做共生更恰当。就拿病毒来说,一共存着着4000种病毒,在其中只有100种是对人体有伤害的,大多数确实没有伤害,而伤害者一定有传染的手段,所以这类病毒必须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存活,人口太稀疏了不成。比如一个部落或一个村庄有病毒或细菌,把村里的人畜都害死了以后,这种病毒或细菌也就灭绝了。细菌本身没有跑到100里地以外的能力。寄生一定要有宿主的,要有无边的人群,可以不断换人。为什么欧亚大陆产生了一些高级的细菌?因为那里在古代已经人口密集。传染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宿主之间的接触,比如我们在一块儿吃饭、面对面呼吸、打喷嚏。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媒介,蚊子、水、共用的针头,都是媒介。传播手段也是很有意思的,也靠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笨拙的细菌早死了,能活下来的谁也不笨拙,各有各的路数。有些细菌是靠人和人的呼吸来传染,这些细菌对人的伤害至少在传染期是不大的,为什么呢?如果你刚一传染就卧床,就不能出去传染别人了。所以说呼吸道传染疾病通常传染期对身体不会有致使打击。相反呢,有些传染病不靠人与人的接触,靠蚊子传染。这种病就可能让你卧床,因为它不依赖你去接触他人,接触也不一定能传染。要靠蚊子去吸你的血,传给别人。这样的传染在伤害你的时候就不用考虑轻重程度。还有更巧妙的,狂犬病的病菌,人被狗咬之后,这种病菌就进入到人的身体里。得了这种病,病症就是发疯。发疯以后,这个人就会咬人,一咬别人,别人就得这种病。它是通过一种不可思议的手段来传染。n【品味】运用拟人手法,采用生动幽默的口语,饶有兴趣,把抽象的科学理论能通俗化,易于接受。“不早……死的”,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既讲明了科学知识,又生动有感染力,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用举例法说明病毒必须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传播寄生。画线句采用拟人手法,用人类的生存方式来说明寄生,和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吻合。这是科普文章的基本手法。画线句通过分类别和举例子说明方法来说明传染途径,把抽象的道理演化为生活常识,通俗易懂。这四处都含有“你”字,在语言运用上,有了对话、交流的特点,给我们活灵活现的感觉。“不可思议”用词贴切、传神,充分体现出细菌传染方式的巧妙与多样。【段析】本段介绍了细菌的两种生存策略;寄生和共生。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讲的是细菌的性质和特征。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从本质上说,细菌是不变的。发生在细菌身上的变化是什么呢?是适应。为了生存,有种种的策略可以选择。可以把自己的结构变得复杂一点去适应环境,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变得简单一点去适应呢?换句话说,可以通过进化去适应,为什么不可以通过退化去适应呢?为什么在大自然中进步是一定的?为什么保持原状就不行呢?为什么退步就不行呢?不断走向复杂的,在大自然中只是少数动物,但是它们毕竟是少数,这是不能否认的。【品味】“发生……适应”,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有一种对话、交流的语气。连用五个问句,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引出下文。采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进化的两个变化方向。【段析】本段介绍了细菌身上发生的另一种变化,即适应,它分为“进化”和“退化”两个方面。生物的进化,有两个变化方向:一个是结构往简单化走,另一个是往复杂化走。n问题是,简单是有极限的。作为一个生命最起码要单细胞。比单细胞再简单化就是病毒了。病毒比单细胞还要简单,到了病毒这儿,就不能再简单化,所以说就像一堵墙一样。生物可以往右走——变得复杂,也可以往左走——变得简单。因为右边开放,所以那里的物种成散布状。因为左边“有墙”——不能无限向左,所以向左者云集在“墙根”下,最简单的细菌成了生物中最众多的组成者。单细胞向复杂走一步,就变成多细胞了。在多细胞这儿,还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退化回到单细胞,一个是进一步往复杂走,往更复杂走的多细胞动物比如说进化到爬行类。爬行类动物还有两种选择,一是往简单走,一是往更复杂走。这都是偶然的。其中的一小撮极其幸运地走到了最复杂的顶端,走到巅峰的就是人类。但是宇宙间不存在生物必然进化的道理。我们走到最复杂的巅峰是偶然,只是偶然,连幸运都很难说。复杂了以后,可能离末日更近,你敢说幸运其实还是自负和狂妄。恐龙曾经是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生物,已经不存在了。复杂是它的幸运吗?进步一定能使物种长存吗?这要两说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的智力游戏,假设人类有一种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简单也可以选择复杂,我们选择什么?什么最能保证我们的物种生存下去?复杂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一种负担,复杂的机器错一步都不行,有一个部件坏了都不成。你今天胃不好,明天头疼,后天又脚气了,不胜烦恼,因为你的部件太复杂。你说自己本事大,十八般武艺,其实,一招鲜吃遍天,要什么十八般武艺。简单不失为一个策略。可否给这种走向简单的策略找个例证呢?那就是寄生的策略。【品味】巧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往简单走”“往更复杂走”,这几个被反复使用的关键词,把复杂、尖端的问题说得清清楚楚。语言通俗,生动活泼,十分难得。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通俗易懂的口语,说明简单不失为一个策略。“可否……策略”,这两句是设问句,自问自答以引起听众注意,演讲色彩浓厚。【段析】本段介绍了“进化”的两种途径:一是往复杂里变,一是往简单里变。寄生的策略极其简单。有些寄生生物的祖先半寄生或不寄生,后代慢慢变成寄生了,它们比祖先简单。病毒的起源,有两种解释。其中之一就是病毒是从一种复杂的寄生物退化成简单的寄生物的,寄生物最简单,病毒又是寄生物里最简单的。简单到不需要行走能力,不需要会飞、会走、会游,不需要有觅食能力,乃至消化能力,就剩两样东西:食、性。食是直接去获取营养,再一个就是繁殖,不会这两样就不是生物了。【品味】“简单……性”,此句多用短句,简洁明快,富于口语化的特点。以此来说明寄生的简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语言简明。【段析】本段具体介绍了寄生的策略。寄生显然是生物世界中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尽管它看着不舒服,没有美感,没有尊严,n恶心,但是当你跳出三界外,比如在火星上作为一个旁观者遥望地球,或是你不看人的世界,看别的生物之间的竞争,你会觉得这种策略真是鬼聪明。差不多所有的动物都被寄生着,谁也不能豁免。你看到天上有一只鸽子在飞,那哪是一只鸽啊,那是一个飞行的动物园。它身上的寄生物无数,它的消化道里有寄生物,羽毛里有寄生物。这样看,可以说生物的世界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被寄生你别太自卑,说明你还挺有生命力的。石头上能寄生东西吗?不能。沙漠里能寄生东西吗?难呀!【品味】“尊严”“恶心”“三界”“鬼聪明”这些词语里有书面语、口语、乃至佛教术语,贴切传神,充分表现了演讲语言的特点。巧用举例子和打比方说明寄生现象的普遍性。【段析】本段评说了寄生在生物生存中的重要地位:它是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当我们从生物的世界到人类的社会,一以贯之地看待寄生策略的时候,便可望获得一种不卑不亢、不瘟不火、不喜不哀的态度。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在人类社会中铲除寄生,正如同我们不可能消灭细菌。一种在生物的世界中经历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生存策略,岂能在我们这里扫荡干净?但是另一方面,生物世界中的基本事实不会助长我们的犬儒主义,要我们束手待毙,而恰恰是激发我们竞争、自卫,开始与寄生的漫长的斗争,开始永恒的“军备竞赛”,开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品味】用三个成语总结全文,表明人类对待细菌正确而科学的态度。“军备竞赛”这一比喻,不但形象易懂,而且因其大词小用,显得风趣幽默。形象说明了人类与细菌斗争的长期性。【段析】本段表明了作者对寄生的态度。在“非典”期间,我没能给大家带来应对危机的招数。我半生所习多是“无用之学”。但是我愿意以危机时刻讨论无用之学的执著和从容,达到与同学们在精神和意志上的相互砥砺。谢谢大家。(②试分析在课文的内容和结构。③试分析本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段析】演讲的结束语。以上为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写了细菌对人类的挑战以及细菌带给我们的启示。答案速查①本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n②文章从认识细菌的性质特征和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两方面来安排全文内容,阐述了二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前一方面对细菌的性质特征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使读者对细菌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又讲述细菌对人类最具挑战性的特点:适应性,并以寄生的生存策略为例,说明了细菌结构走向简单化的观点。后一方面突出强调了细菌的适应性。在文章的最后,总结出细菌给我们的启示:一方面不要奢望消灭细菌,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放弃对细菌寄生的漫长的斗争。文章内容安排自然顺畅,水到渠成。③作者在介绍细菌的性质特征时,把前三个特点写得比较简略,对细菌的不可毁灭性和寄生的生存策略却用了很大篇幅,作了极为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一方面,这是细菌最显著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作铺垫。细菌对人类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这两点,细菌给人类的启示也是这两点而来,所以,作者对这两点最关键的特征作了极为详尽的介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