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历史试卷(理科)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2.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表明分封制(  )A.分土分民B.维系亲情C.家国情怀D.贵族专权3.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宗法制渐趋强化B.分封制趋于瓦解C.边疆诸侯争霸中原D.中央集权制建立4.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A.禅让制B.宗法制C.世袭制D.分封制5.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  )①秦国实力的强大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6.下图是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A.是大一统的王朝B.没有自然灾害nC.人民的生活富裕D.社会安定团结7.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郡县官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C.郡县官员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D.郡县官员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8.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腐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A.西汉:刺史制度B.唐代:御史台C.宋代:提点刑御史D.元代:中书省9.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10.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1.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D.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12.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13.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  )nA.内阁B.军机处C.礼部D.尚书省14.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1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C.唐朝实行行省制D.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16.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7.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反抗外来侵略B.推翻清朝统治C.掀起民主革命D.寻求救国之路18.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除了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方式之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侵略。传教、创办报刊、兴办学校医院等都是其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西方的文化侵略()A.助长西方侵略中国的气焰B.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C.传播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D.奴役中国人民的精神19.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①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③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 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④20n.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中国共产党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21.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D.“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22.多数史学家认为,就历史任务而言,辛亥革命是“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未完成”是指(  )A.未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未能彻底结束君主专制制度C.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D.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3.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D.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24.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此话针对的是(  )A.北伐战争的失误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C.军阀纷争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25.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的首要问题是()A.中国革命必须走工农相结合道路B.中国革命中心应从城市转向农村C.应以独立武装斗争挽救中国革命D.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26.“北京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它没有见证的是()A.1900年西方列强的野蛮B.1853年太平天国前期的辉煌C.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D.1949年的秋天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27.1980年8月,著名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的回答可能是()n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B.加强现代化建设C.加强国防建设D.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建设28.1982年2月,邓小平指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个观点表明()A.统一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中国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D.中国政府一定要实现祖国统一29.“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发展成为()A.“求同存异”的方针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30.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成为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的关键。这是因为该事件()A.促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改善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C.有利于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D.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31.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B.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C.议会拥有立法大权D.议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议员可以世袭3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中,议会进行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这是哪一次历史事件的结果()A.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B.1832年议会改革C.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D.2007年布朗出任工党领袖和英国首相3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C.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D.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34.十月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消灭了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nB.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C.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它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35.2013年7月1日零时整,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洲联盟,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从目前来看,欧盟不断扩张()A.消除了欧洲国家概念B.使世界格局向美欧两极格局发展C.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D.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36.《大国崛起》一书中说:“日本今天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宝贵财富。”以下不是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的是()A.重视教育,重视科技B.战后日本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C.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D.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本国经济37.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这说明()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C.城邦制符合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D.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38.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其措施有()①实行财产等级制度②建立十个地域行政区③建立陪审法庭④实行陶片放逐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9.罗马帝国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主要是指()A.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利B.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D.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40.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A.“光荣革命”的胜利B.《权利法案》的颁布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D.进行议会改革41.有位同学用下列示意图表示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三权分立的原则,图中缺失的一项是()nA.总统(行政)B.总统(外交)C.首相(军事)D.内阁(行政)42.黑人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一再强调:“没有黑美国,也没有白美国,更没有红美国和蓝美国之分,只有美利坚合众国。”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美国种族歧视制度已彻底消失B.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已不存在C.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D.总统竞选是两党之争43.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B.其焦点表现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C.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D.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4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相比,其特点是()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③国王统而不治④宰相对君主负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5.“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注重精耕细作C.讲究因地制宜D.强调自给自足46.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47n.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48.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49.位于成都洛带古镇的广东会馆是广东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该会馆最早可能建于()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50.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B.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51.鸦片战争以后,素有“衣被天下”美誉的松江、太仓地区因洋布充斥市场而很快萧条。这种现象说明中国东南沿海局部地区()A.土布市场消失B.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当地人崇洋媚外D.生产土布的工艺粗糙5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有(  )①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②洋务运动的诱导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④政府提倡与鼓励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53.1920年至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的数据中,中国资本所占比例由44.8%上升到63.2%,外国资本则由55.2%,下降到36.8%。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B.国民政府的推动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54.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论主张产生的根源是()A.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B.高额经济利润的刺激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清政府放宽经济政策55.一战时期,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办厂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n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56.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A.中共八大召开时B.三大改造完成时C.1954年宪法通过时D.改革开放开始时57.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B.加快落实“大跃进”的方针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问题5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心()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D.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59.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60.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种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小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小到23种。这说明()A.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B.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C.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D.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6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材料二: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县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n材料四:“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材料五: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中秦国选举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在当时有何作用?(2分)(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制度?(1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选官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2分)(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它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5分)(5)据材料五,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6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n(1)观察图一,在通往雅典公民大会的道路上,有四种群体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请在漫画“通途”示例中,写出其余的三种社会群体。(3分)(2)图二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治形式最早是在哪个国家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3分)(3)图三中的联邦政府结构是依据哪一部法律文献构建的?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什么原则?又是如何体现的?(4分)(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普通特征(3分)6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因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n材料三:时(公元782年)两河用兵,月费百余万缗,府库不支数月。太常博士韦都宾、陈京建议,以为:“货利所聚,皆在富商,请括富商钱,出万缗者借其余以供军。计天下不过借一二千富商,则数年之用足矣。”——《资治通鉴》材料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材料五: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但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2分)(2)材料二、三中统治者实行的是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分)(3)材料四中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2分)(4)材料五反映了清朝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1)综合以上材料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的经济和对外政策。(4分)nn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理科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参考答案(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BBCADD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BCCAACD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DCBCBAACB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DBADDDCCBB题号41424344454647484950答案ACDDBCCDDB题号51525354555657585960答案BABCDBDDAC二、非选择题参考答案(共50分)61.(13分)(1)主要标准:(辟田与胜敌)以开垦田地的多少与取得军功的大小来授官。作用: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2)制度:察举制。(1分)(3)不足之处:被选拔者不具备德行和才能,而是讲究门第标准。逐渐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2分)(4)制度:科举制度。积极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表现在:①打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大批门第不高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②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5分)(5)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3分)n62.(13分)(1)群体:奴隶、妇女、外邦人。(3分)(2)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国;《权利法案》。(3分)(3)文献: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三权分立。体现:总统行使行政权,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法院行使司法权,三者相互制约,形成权力的平衡。(4分)(4)代议制民主(选举方式);议会立法;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衡;(3分)63.(14分)(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2)歧视、打击商人,抑制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2分)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的需要。(2分)(3)商业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分)(4)严格限制中外贸易以及中国人与外商的接触(闭关锁国)。(2分)(5)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但抑制了商品经济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迟滞。(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