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导学案1(无答案)北师大版
《狱中书简》导学案§晨读在线§l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佚名l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l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稻盛和夫l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l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英国)l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华特·贝基霍l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l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罗索l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l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希望,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l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爱因斯坦l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佚名l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l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恰普曼l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l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陀思妥耶夫斯基l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永远站立在坚实的崖层上;信念是一颗草,一颗顽强的仙人掌,永远屹立在恶劣的沙漠里;信念是一颗星,一颗闪耀的北斗星,永远指明前进的方向;信念是一股泉,一股清澈的沙漠泉,永远滋润干涸的心灵。l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l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2、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初读读内容,精读品语,朗读悟情感三个环节理解主旨,品味感情。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做到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资料助读】n1、文体知识:书信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两种,话题作文常采用一般书信。一般书信,是在自己有什么事情想和另一地方的亲友、同学、同志联系,或者想把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告诉对方,或者要了解对方的什么情况,或者有求于对方时,要用到的一种文体。一般书信的收信人是各式各样的。它的应用范围也极其广泛,如政治、学术、文学艺术、家务、时代风习、人情世故等各个方面。所以书信可以议论,可以叙事,可以描写,可以抒情。它的针对性强,就是要针对收信人而言。书信作为与特定对象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此外,书信还有固定的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结尾语、具名、日期。一般书信的语言要简洁明快,尽量口语化,还要考虑到收信人的身份、经历、文化水平等方面的特点等。2、相关背景:这是一本从敌人的监狱中寄给友人的信的集结。这不是偷偷地传送出来的,而是必须经过敌人检查的信,因而,它不能够谈一些可能被敌人认为是违碍的事情和问题,只能写一些平淡的、零碎的感想和小事。但是,即使是这样,这一束信札还是闪着耀眼的光芒;即使谈的是小事和片感,还是反映出了作者的人格的光辉,如同一滴海水也还是会反映阳光一样。作者在信中谈读书的感想,谈一些往事,谈一些生活中的印象,也谈小鸟,谈动物,谈花草,谈自然的景色。3、认识作者: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共产党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著名领袖,出生于波兰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参加波兰革命运动。1919年1月德国柏林工人起义失败后,由于叛徒告密,卢森堡惨遭杀害。列宁称她是“世界无产阶级国际的优秀人物”,“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她是西方的秋瑾,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九次被监禁,但斗志永不消沉,她用美丽的生命感悟着生命的美丽。【课前预习】(一)积累字词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信笺()飒飒()仲夏()奄奄一息()战栗()鸫鸟()哑然失笑()踱来踱去()绽裂()晦暗()阴霾()均匀()如痴如醉()蓦然()令人目眩()万籁俱寂()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语:隐约()茂盛()沉醉()嘹亮()神奇()散播()晦暗()烘托()3、解释下列词语:奄奄一息:哑然失笑:绽裂:目眩:万籁俱寂:阴霾:蓦然:如痴如醉:(二)熟悉课文1、从本文的标题中,你能读出多少信息?从文章的内容中,你知道这是(人物)写给________(人物)的信。她们之间是________关系。2、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3、阅读全文后,我想知道的问题有:【导学过程】n一、读一读(一)一读。默读课文,标示段号并概括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二)二读。从全文看,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把相关标志性的语句找出来。(三)三读。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阅读的发现和体会二、议一议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呢?2、从“拯救了这条生命我多么高兴啊”一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杨絮飘飞的景象,此美景在革命者罗莎眼中具有怎样的特殊含义?4、夜莺是在什么环境下歌唱的?它歌唱得怎样?夜莺的形象仅仅是一只鸟吗?三、品一品精读课文,标划出三个画面中的经典语句。反复诵读后思考:1、“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作者失去人身自由,为什么没有阴郁的感觉?提示:有四处写到阴郁气氛。一是随后很快被愉快基调淹没。二是正由此反衬、突出了生命激情;特别是最后一段是理想的光华,是全文的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文中表现出“生命的沉醉”的美好感觉和赞美生命力的相关重要语句,文中出现的“生命”现象都是花、鸟、虫、木,这些跟人有什么关系?提示:对生命、生活和自由的美好感觉、热烈向往和热情赞美,尤其表现出女革命家的激情、坚贞、优美、精致的情感品质,身处逆境却充满乐观、信念坚定、情趣美好、热爱众生的高尚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夜莺的歌声像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形容?你能仿造出这样的句子吗?n提示:前者为拟人;表现革命者蔑视黑暗的高贵精神。后者为比喻和通感;在昏暗背景下,转化为视觉,对比更鲜明,更表现出清脆亮丽的莺啼,更突出所寄寓的革命者精神气概的灿烂夺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说一说(问题展示及补充)五、练一练题目见互动训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