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重点强化练26(含解析)新人教版
重点强化练261.科学家用被32P标记的磷酸盐溶液浸泡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的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的数据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上图数据显示,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时,其细胞周期为19.3hB.用含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主要是标记蚕豆幼苗细胞中的蛋白质和DNAC.若蚕豆根尖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则该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数为4nD.测定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长短时,通常不需要考虑温度因素2.(2019·临川质检)培养某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测量其细胞周期为G1期(DNA合成准备期)10h、S期(DNA复制期)8h、G2期(纺锤丝形成准备期)4h,分裂期2h。一个细胞的DNA相对含量和细胞数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在培养液中加入DNA聚合酶抑制剂培养30h,再更换到不含DNA聚合酶抑制剂的培养液中培养4h。结果一个细胞的DNA相对含量和细胞数的关系最符合( )3.(2019·衡水模拟)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为G1期(大量蛋白质合成)、S期(DNA复制)和G2期(少量蛋白质合成),M为分裂期。如图是某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若在培养液中加入DNA合成抑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期参与的酶主要有解旋酶、RNA聚合酶、DNA聚合酶B.要观察有丝分裂M期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选择材料时只考虑M期的长短C.G2期细胞至少需要11.5h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D.所有细胞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都需22h4.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的图像,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nA.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B.甲、乙、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1C.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倍增,发出星状射线,形成了纺锤体D.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5.关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的全过程都能看到染色体B.在细胞周期中,染色单体数量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C.细胞分裂后期和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D.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中,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始终保持一致6.(2019·太原模拟)科学家在研究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周期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15N-TdR),用32P标记尿嘧啶核糖核苷酸(32P-UdR),把两种核苷酸在细胞里被利用的速率绘成曲线如图所示。已知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大约为20h。下列对该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b点时,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B.d点时,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大值C.ce阶段,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D.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分裂期时间不超过6h7.如图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各种距离或长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曲线a代表两个中心体间的距离B.曲线b代表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的着丝点间的距离C.曲线c代表染色体与细胞两极间的距离nD.曲线d代表纺锤丝的长度8.(2018·蚌埠第二中学高三期中)下图为某种植物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与染色体规律性变化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此时细胞内核仁解体、核膜消失B.低温处理导致④→⑤过程中染色单体不分开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⑤→⑥过程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增加一倍D.⑥→⑦过程中DNA解旋酶可使染色体解旋变为细丝状的染色质9.(2018·信阳高三联考)研究人员为测定细胞周期时间长短,进行如下实验:用含3H-TdR(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原料培养某动物细胞,数分钟至半小时后获得细胞群体甲;随后将3H-TdR洗脱,转换至不含3H-TdR培养液并继续培养得到细胞群体乙,则细胞群体乙( )A.所有细胞均被3H-TdR标记B.最先进入M期的标记细胞是S期最晚期细胞C.培养液中缺乏脱氧核苷酸供应,细胞停留在S期D.培养液中加入秋水仙素,M期细胞比例减少10.(2018·合肥二模)实验室培养了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测得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细胞中丙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B.加入DNA复制抑制剂,停留在分裂间期细胞数量最少的是丁C.不同温度下培养以上四种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D.正常情况下四种细胞在分裂间期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11.(2018·太原一中月考)下图表示某种体外培养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各阶段的时间,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n(1)据图可知,一个细胞周期所经历的时期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约为________。脱氧核苷酸在________期被消耗。(2)在电镜下观察处于M期的细胞,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________期。(3)若在上述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处于________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再培养__________h,则其余细胞都将被抑制在S期,去除抑制剂,更换新鲜培养液,细胞将继续沿细胞周期运行,在所有细胞达到______________期终点前,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全部细胞都被阻断在G1期与S期交界处,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4)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质过度表达或缺陷,特别是那些决定细胞周期由G1期进入S期的蛋白质表达异常,使细胞周期进程超越或突破细胞周期的控制点,从而造成细胞恶性增生,出现细胞________。12.(2018·开封一中月考)如图表示某生物(甲)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的含量变化,以及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请回答下列问题:(1)b表示分裂间期中的________期,其主要进行的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2)核糖体功能较活跃的时期是a、c,这表明在该时期进行了大量的________的合成。着丝点分裂后,分开的两条染色体被________牵引着移向细胞的两极。(3)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胸苷(DNA复制的原料之一)短期培养上述细胞后,所有处于b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洗脱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胸苷,换用无放射性的新鲜培养液培养,定期检测。预计最快约________h后会检测到被标记的分裂期细胞。(4)另有某种生物(乙)的细胞周期时长为24h,分裂期时长为1.9h。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选用________(填“甲”或“乙”)细胞更合适。(5)与高等植物细胞作比较,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所特有的行为有:间期__________;________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13.(2019·临沂模拟)为研究细胞周期,科研人员先利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某种细胞,一段时间后再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取样分析结果如图。请回答:(1)该种细胞一个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为________h。图中哪几段时间DNA分子稳定性最低,适于进行诱发突变?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2)图中F时被标记的细胞比例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G时被标记的细胞数目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比正常细胞____________,这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的。(4)如要探究某药物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的最适浓度,可选用处于图中第一次分裂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时细胞。请写出简单的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精析1.A2.C [加了DNA聚合酶抑制剂后培养30h,全部细胞有充足的时间完成G1期即DNA合成准备期(准备期只有10h),所以再转入不含DNA聚合酶抑制剂的培养基中培养,全部的细胞都进行DNA复制,不会出现相对含量为2的细胞,但由于4h时间太短,所以很少细胞能完成DNA的复制,DNA相对含量为4的细胞占少数,C项正确。]3.C [S期是DNA复制时期,该时期参与的酶有DNA聚合酶、解旋酶,RNA聚合酶参与的是转录过程,主要在G1期发挥作用,A错误;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应选择M期占细胞周期比例较大的细胞,不只是考虑M期长短,B错误;进行细胞分裂的各个细胞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因此G2期细胞至少需要10+1.5=11.5h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不同时期的细胞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所需时间不同,最长需要22h,D错误。]4.A [甲、丙两图分别为前期、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比例为1∶2∶2,而乙图着丝点分裂无染色单体,三者关系为1∶0∶1。甲图中中心体倍增发生在间期而不是前期。该生物虽有中心体但无细胞壁,故不可能为低等植物细胞。]5.C [染色体在分裂间期呈染色质状态;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量加倍,而染色单体数量为0,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等。]6.B [b点时32P-UdR被大量利用,说明此时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A项正确;d点到e点,15N-TdR仍被利用,说明该阶段仍合成DNA,e点时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大值,B项错误;基因突变最容易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即ce阶段,C项正确;由图可知,分裂间期超过14h,结合题干中“细胞周期大约为20h”,则分裂期时间不超过6h,D项正确。]7.A [0~5min表示前期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曲线a代表两个中心体间的距离;10min时,表示后期开始,着丝点分裂,曲线c代表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的着丝点间的距离;曲线d代表染色体与细胞两极间的距离;曲线b代表纺锤丝的长度。]8.C9.B [细胞群体甲所有细胞均被3H-TdR标记,细胞群体乙多次分裂后细胞不一定均被3H-TdR标记;S期进行DNA的复制,故最先进入M期的标记细胞是S期最晚期细胞;S期进行DNA的复制,培养液中缺乏脱氧核苷酸供应,细胞停留在G1期;培养液中加入秋水仙素,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M期细胞比例增加。]10.C11.(1)G1→S→G2→M 15.3h S (2)后 (3)S 7.4 G1 (4)癌变n解析 (1)据图可知,一个细胞周期所经历的时期依次是G1→S→G2→M,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约为3.4+7.9+2.8+1.2=15.3(h)。(2)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后期的着丝点分裂时。(3)由图可知,DNA的合成发生在S期;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时,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刚完成DNA复制的细胞需要经过G2、M和G1期,共需要7.4h,再次达到S期。若要使所有细胞停留在G1期与S期交界处,则应在细胞达到G1期终点之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4)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质若表达异常,会使细胞异常增生,造成细胞癌变。12.(1)S DNA的复制 (2)蛋白质 纺锤丝 (3)2.2 (4)甲 (5)中心体倍增 前 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最终缢裂成两部分13.(1)10 AB段和DE段 (2)依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细胞增殖第一次,100%的细胞被标记,以后随着增殖次数的增加,被标记的细胞数目不变,不被标记的细胞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被标记的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并逐渐衰老、凋亡 (3)短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4)B 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该药物,分别对图中B时细胞进行处理,然后制成装片观察并比较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查看更多